第一章:总说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简介(出处、译本、流通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即《华严经》。《华严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相当千《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则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
临崖听风的修行讲述和我的阅读札记
临崖听风是我在《佛法论坛—原始佛教》栏目认识的一位佛友,并有幸听他讲述修学南传内观和北传“打禅七”的过程,其中对于修行的内心感受有着尤为生动具体的描述,是论坛中不可多得的“现身说法”的实例。出于深入探讨目的,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减少交流中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从自己经验出发对临崖听风的讲述做了些微点评和扩展性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经验既是我点评的基础,但同时也可能是产生新的语言模糊性的因缘,这一点请后来阅读者保持警惕。在点评中,我对原帖中个别地方的前后次序做了重新编排,对个别地方的文字有删节,但内容尽量保持原貌,同时保留了讨论中我认为较为精彩的其他网友的发言。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二)法会缘起
如是我闻: “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十卷 方便多门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菩萨道的方便有多门。菩萨道的意义: 当一个人认识到世间无常、苦、无我,然后很想出离生死, 也很想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这样的一个修行人就会发…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九卷 唯一道路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道。 佛法说,修行法门有无量无边,但是通往解脱生死的道路唯有一条。这条道路并非世间人所谓的道路,也不是修行方法, 它所指的是心的路程,即是内…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八卷 净心观法
现在,我要介绍净心观法,即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的佛法,经典上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听闻了这么多佛法,要怎么去实践…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三皈五戒。成为佛教徒最少要皈依三宝,而且要受持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向、依靠的意思。根据佛说,众生从久远以来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生…
净土与秽土-4
根据这个有关弥勒菩萨经典说,一个人如果听到弥勒菩萨的名号,很恭敬供养礼拜,发心去兜率净土,这个人就可以去了,就那么简单。那么,如果一个人听到弥勒菩萨名号,不用修、也不用拜、也不用什么,他不会堕落地狱、边地,而且经常生在正见的眷属,不会诽谤三宝,也就是说呢,你听到弥勒菩萨名号,听过了吗,都听过了,所以你们这些人是不会堕落的,不是我说的哦。
净土与秽土-3
佛接引众生哦,有各种各样的方式,那么我们娑婆世界是其中一种特别殊胜的方式——就是有三恶道,因为有这个三恶道,所以殊胜,很多人说三恶道哪里好?我问你们,你们看了很多佛经,佛是不是说在做天人修行不如在人间修行,为什么?天人在那边享乐,享乐不觉得苦,对不对?享乐了就不想修了,那么呢你在人间呢,有苦有乐,你知道苦怎么回事,乐怎么回事,你才会真正认真想修,这是他最殊胜的地方。
净土与秽土-2
《观无量寿经》主要跟那韦提希跟她500个宫女讲,怎么观极乐世界,这个16观,然后再讲,你修成了,怎么往生,所谓的九品。
净土与秽土-1
那为什么要讲这个讲题?因为我经常到处弘法,时常都面对这个问题:要不要去净土啊?那么每当那些法师找我谈的时候,我都说,不一定要去净土。那么,今晚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说同样一句话,不一定要去净土。
六度(波罗蜜)-3
问2:布施里面有财施,财施有外财跟内财,内财施自身乃至妻儿等。那布施妻子儿女是不是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
六度(波罗蜜)-2
一个人他要行菩萨道度众生,他自己心乱如麻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而且没有定力的人很容易起烦恼,那怎么能够利益众生。所以菩萨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修禅定。
六度(波罗蜜)-1
菩萨的行为到底是做些什么呢?菩萨上求佛道,就是求智慧,成佛的智慧。下化众生,就是以慈悲心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我们称他为菩萨。就是说他求佛道求智慧来自度,做种种利他大悲心来度众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六卷 灭即无生
当你们听完了前面五个卡带,大约已经明白佛法所讲的四圣谛中的苦与集,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灭。 所谓灭,是指涅槃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它是梵文(Nirva…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佛特别为我们阐明业力因果,但是佛所开演的业力因果与印度外道的有些差别。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起心动念的时候, 如果对外境迷惑执著,生起种种执著的烦恼心,去做种种行为,此时所做的行为就有所谓的业。这些行为可以分为身、口、意三方面:用身体来做的,称为身业;用口来说的,称为口业;心中所想的,称为意业。这些身、口、意业的行为造作将来会有果报,这是佛对业的解释。
大乘宗派论解说-8
所以,这些思想里面很多东西错误,如果我们没有注意的话呢,我们本身也掉入这种错误去。那么这个错误,你就执着这个错误的见来看这个世间,来看你的修行,那么来判断你修行,自己修到哪里。那或许你有这种思想你就发现,哦,我已经觉悟到我的见性不灭原来是如此。他就认为他觉悟了。
大乘宗派论解说-7
如果你们要学习佛学,要了解那些讲经师注解经典所讲的话,你们那最好看《起信论》,不但《起信论》,唯识也很重要,你们看律宗也拿唯识来讲,净土宗也拿唯识来讲,甚至于到了宋朝的时候,华严宗的那些大徳也拿唯识了。
大乘宗派论解说-6
我们佛法里面说闻思修,要先听闻,然后思维,选择适合的、正确的,我们再去修。那么这个闻思功夫要做多久呢?在你还没有觉悟、还没解脱前,尽量闻思。但是不要只是闻思不去修持,那是错误的,但是也不要抱着一种态度,只要修持就可以了,那也是错误的。
大乘宗派论解说-5
他说,如来说这个如来藏法门不同于外道,所以他说学习这个如来藏法门的人,应该离外道见,怎么样离?应当依“无我”之如来藏。他说无我之如来藏,不是有个常住不变的我的如来藏,懂吗?这如来藏法门是因为无我,要详细解说这个“无我”而解释这个如来藏。为什么这样?
大乘宗派论解说-4
那佛就为了这一类众生,另外开示一种法门,叫如来藏的法门。那么这种法门很容易令人家误导,变成支持一种常住不变的我的论调。那么,这个就是真心论的这些支持者,他们经常拿这类经典来强调,有个常住不变的真心,这是错误的。那么在经里面是说,佛是为了度化(那些)怕听到无我、不喜欢听到无我的人。那(是)一种方便善巧而讲这个如来藏法门。
大乘宗派论解说-3
佛讲这个真心的法门,是专门对付一种人——怕听到无我、无常的。那佛就用这种法门来跟他讲,就是说佛是为了要让我们确定,我们所在的这世间、身心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这样,你才会想要修道、要远离,但是一旦讲到一切都是无常、生灭。那么就会使到人生起一种见——那么解脱也无常咯,但是佛说的这些一切都是无常,是指什么?指有为法。
大乘宗派论解说-2
本内容超级棒,无法提炼,具体大家自己看。
大乘宗派论解说-1
印度佛教有三大派系:就是唯识(虚妄唯识论)、性空(性空唯名论)、以及真心(真常唯心论)的说法。唯识,多数是根据“论”;那么性空,多数根据中观论以及般若经典;那真心论,多数根据经来讲。
十二因缘-3
我们的身心一直在换,但是有个心念一直在执着我是某某。所以,所谓的中国,也是这样,有时侯缩缩缩,缩到很小,缩到长江以南;有时候大大大,大到欧洲去了。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这里面,那老百姓一直在换,换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说我们中国历史五千年。——我们轮回也是一样。我们不同的身心一直相续相续,然后他说我从无量劫轮回到今天,是你那个我执的心,它说那个是我,根本那个也不是。
十二因缘-2
所以,你死了可以不要生吗?可以。只要你当时不要再执着生,也就不生了。但是你要不执著生,可能吗?太多人有太多业、太多习气、太多执着、太多放不下,你做不到!就是因为你有这个爱、取。
十二因缘-1
十二因缘指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产生的意思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
大我小我无我-3
一切诸法因缘生因缘灭,我们要看清这个真相。那么当你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同时看到无我。你不必去无我,他本来就是无我。就算你现在你认为我在迷惑中还是无我,同意的举手,要有这个信心啊,那不举手的人是有还是没有嘞?
大我小我无我-2
那么,你的一切身心行为,按照佛法说,都有原因使它发生。而使它发生的这些原因,不是一个,是很多配合在一起。所以佛法里面有句话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大我小我无我-1
今天我要跟你们谈的是“小我大我无我”,就是说我们修学佛法,要认识这个无我,那么等一下我会进一步谈无我,但是在认识这个无我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我们这个小我、大我先。
如何认识自己修到如何-2
我今晚是说“如何认识你自己修行修到如何”,但是我谈的都是根据你过去世带来的善根来说的。那么善根有了,你要去继续修嘛对不对,继续前进哦,你没有去做你就没有了嘛。
如何认识自己修到如何-1
那么我们这一生来这个世间修行,到底自己修到什么情况了,自己怎么去判断,怎么去分辨?那么在我们佛法里面说,佛门虽广大,只渡有缘人,听过吗?很多人听过,那么所谓的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是你跟佛教结了多深的因缘,结了多久的因缘,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了。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
坐禅应有的认识-3
(接上文……)这些灵界众生里面,有好的、有坏的。好的也可以跟你感应,坏的也可以跟你感应。坏的跟你感应,它利用你去做它要做的事情,或者它要…
坐禅应有的认识-2
接上文……) 同时无论如何,当你调心调到你觉得心情很愉快的时候,你要知道下一步——你要知道你的心能够很稳定地集中在一个地方,没有移开,静…
坐禅应有的认识-1
佛教讲戒、定、慧,就是我们要修行、要解脱生死,这是佛来人间度化众生的第一个目标,要度化众生解脱轮回生死。那么佛在教导里面,他说你一定要先持好戒,这个持戒是要戒掉你的恶的行为;然后佛讲下一步你要修禅定,这个禅定是要净化你的心。——戒是要净化你的行为,禅定是要净化你的心。你的身行为好、心行为也好,之后,身心都清净了之后,你才开始修一些佛法所讲的智慧观行,那就很快生起智慧。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
佛教是特别强调因缘与果报的宗教,佛法是讲因果的道理和现象。什么是因果?按照佛法说,我们所知道的现象本身就是果,这个果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身边,你所知道的这些果的现象,一定有其原因,造成它这样的出现,这些原因就是佛法所讲的因,任何东西出现让我们知道,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根据佛法说,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是无量、无边、无数的因果推动所造成的。
什么是佛法-2
佛法的重点,一个是讲你迷惑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另外一个重点告诉你,你是能够打破这个迷惑,生起智慧来觉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根据佛法说,所谓轮回,是指三界六道的轮回,不管在哪一道、哪一界都是苦的果报。轮回是什么?我们今生做人,人从何来?死后去哪里?这是所有的宗教家都要解答的问题。对于一般人只是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可能不去注重这件事,可是,当人活到某个年龄,会想到人生究竟是什么一回事?然后,就会对此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从而走向宗教的道路。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一)序、释经题
(说明:本讲记主要来自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7月版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广超法师讲述,部分内容有删减,敬请购买原版著作) 《大方广圆觉修…
34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佛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之二)
伍 那天早晨起身时,我感到不可言喻的大胆、果敢。我对这个经历感到惊奇。过去修持中从来不曾发生这样的事。在我进行了彻底、勤勉的观照、探索之后,心已经完全切断了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