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与菩提心(分享会答疑)

出离心与菩提心(交流分享会答疑)

分享嘉宾:光彻五轮

 时间:2022年元旦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禅七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老师:以佛教的角度,我们说修行这个事情,它是一个自我改正,就是我们迷惑了,以佛法说,我们迷惑在这个身心世界,认为有种种所需要追求的,需要去,觉得比如说要有物质条件、要有爱情、要有财富、要有好吃的等等,就是所谓的“财色名食睡”,就是迷惑在这个里面去寻找所谓的快乐,这就是我们普通人就是这样子。常常我们人说:“没有烦恼怎么活?”那么他一定会以烦恼为动机,就是贪欲,就是嗔心,我喜欢,我对你好;我讨厌,我害你,很简单嘛,对吧?谁喜欢我,我喜欢谁。那么呢就是以烦恼为动机去追逐快乐,那么以佛法说,这种快乐是虚幻的、不实在的,是迷惑的。

我们打一个比喻,我们都玩过电子游戏,什么《传奇》呀,还有刚刚出来的游戏,那么我们知道游戏它的本质是什么?只是一个电脑屏幕,上面设计了很多虚拟的东西,当这些人就迷惑在这个游戏里面,他形成了一种叫角色的代入,他就代入在这个游戏里面,游戏里面有装备、有排名,那他获得排名,就跟我们在这个世间获得名利是一样的,然后装备有多好,穿得有多漂亮,多么华丽,游戏里面别人看到,就是个个交口称赞,跟我们这个世间是一样的,现在不是搞“元宇宙”吗?那么当你跳出游戏去观察那些玩游戏的人,他就是在一个虚幻的所谓贪嗔痴的世界里面,追逐、捕风捉影一些不实在的东西,叫白白的消耗他的精力,他在里面追求他的快乐,但是他损失了他的健康,损失了他的时间,损失了很多。本应该他能活得更正常一点,特别他沉迷的很深入,他觉都可以不睡,包括我曾经也是这样,不过我不是玩《传奇》,是玩《石器时代》,很老的一个游戏。如果没有在游戏里去建立所谓的贪嗔痴,就是在游戏里面,它也会有烦恼有情绪,他是依那个游戏,依对那个游戏的感知和认识,脑子里形成的观念等等,形成了叫沉醉在游戏里的烦恼,那么一个不玩游戏的人、我们旁观者去观察他沉醉到如此程度,你会觉得这个人:第一不正常,第二很苦,第三就是他在这里面追求不到真正的快乐,即使快乐都是自己骗自己,是假的,都是虚幻的,明白吗?大家能理解吗?我们普通人都能理解噢。那么我们这个世间依佛法说,就跟游戏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追逐的种种事情,一样的是虚幻的、不实在、无常的,叫犹如昙花一现的快乐,短暂的快乐带来长久的痛苦,这个在《佛学基础知识》里面都讲过了,跟游戏是一码事。那么以佛法说呢,众生如同在一个瓶子里面的苍蝇一样,它看到外面好像有光,就去寻找它的快乐,拼命想要去追逐自由,也就是所谓的快乐,但是不断碰到那个玻璃透明的墙壁,撞到头破血流,也不知道怎么获得真正的快乐,那么这是众生的现状,也是我们每一个没有解脱的人的现状。

那么佛法说,因为佛是觉悟者,他说有真正的快乐,但是不是你所像打游戏那样追逐虚幻的快乐,唯有出离,没有烦恼,那么你才能够去真正的知道什么是出世间的快乐,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无染无所依的快乐,所以这就是佛法的内涵,所以才有出世间清净法。

那么你的问题是出离心、菩提心,怎么才叫真正的出离心、菩提心?那么呢就是说你相不相信佛所说的这个道理,他说你追逐的这些贪嗔痴都是虚幻不实在,都是给你带来痛苦,带来不能解脱的轮回。叫快乐很微小,痛苦很长久,即使是那个快乐,也是刀口舔蜜,知道吗?有这个比喻,一不小心就自己受伤了,是非常的危险,你所追求的那些所谓的世间的快乐,那么唯有识破这种假象。就象一个人要戒网瘾,还要用电击啊,这不是更苦吗?唯有识破、放下、自己持戒,慢慢让这种沉迷慢慢地消退,让你的烦恼减轻一点,然后你再认识到这些不正确的迷惑,从这里面一点一点地出离出来,你才能够觉悟,我们所谓的实相,所谓世间的真相,身心的真相,以及解脱的真相。什么是解脱?解脱就是没有烦恼。那么没有烦恼不是我们坐在这里,好像也没有什么事挂怀,我是不是就叫没有烦恼,没有那么简单。而是有事情出来你也没有烦恼,才叫没烦恼。

那么这个出离心呢,就是说你要认识到佛法所说的这些道理,能够对佛所说的这些道理生起信心,这个生起信心呢,你要自己生起决定,我要按佛所说的去做,我愿意放下种种贪嗔痴、执著的烦恼,我愿意面对我的贪欲,我能够反过来不贪、舍、远离。如果以菩萨道来说,我愿意去布施,愿意去利益他人,那么这种叫出离心。就是我不是去抓取,而是愿意放下。这个放下不是我点一把火把我家的房子都烧了哦,而是你在内心里面放下对种种事情的执著。不仅仅是放下这些物质,还要放下身心,这个放下,它也不是说你说做得到就做得到的,是去理解了佛法所说的这些道理,然后你在内心形成一个决定,就是我愿意以这种心、出离心去修离烦恼、断贪执的这么一个决定。那么当你有这个决定,或者有这个动机呢,就叫生起了菩提心,一切修行的起点,都是以这个动机,就是你为什么来修行,谈到修行这个层面,才说这个。那么你有这个心才谈得上在修解脱道,或者说在修与智慧相应、与解脱智慧相应的修行。如果没有这个心呢,你说我来打坐,你如果是想身心健康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佛法他也说你应该要把自己身心搞健康;我们应该去行持善法;应该积极面对人生;应该把你的本职工作做好;应该善待你的家人等等,没什么问题。只是说,你只是想要身心健康,打坐它能起的效果就是身心健康,但是可能你烦恼来的时候,你不会想到用你的修行的力量去对治,那么呢它就很难减轻你的烦恼,也就是说你的烦恼还是会有,因为你本身就没想断,明白吗?所以说,这就是因果的问题,因为你没有想断烦恼,那么这个修行呢它就不会有断烦恼的效果。那么呢,如果你有出离心,你想要断烦恼,你理解了这个出离的意义,那么你在修行的过程中,你的烦恼会让你修的没那么容易,在过程中你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身心,调整自己的动机,调整自己的习惯,你就在放下烦恼的修行的过程之中,那么呢我们这个所谓的修行打坐,它才能有修行的效果,才能有降低烦恼的效果,所以这叫出离心。

那么菩提心呢?所谓的菩提心,就是我们不能光考虑到我们自己呀,一般我们说菩提心,是对那些已经蒙受法益的人,我们劝发菩提心,什么是蒙受法益呢?就是你学佛法,你已经深受佛法的益处。那么呢,有那么多佛菩萨在利益我们啊,对不对?因为佛法他是一个能给众生带来究竟快乐的事情,究竟安乐的事情,所以在佛法上被称为三宝,就是这个“宝”啊,能够让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如果你说这些世间的一般所谓的福报,依佛法说不叫真实的利益,唯有出离清净解脱无烦恼,才叫真实的利益。所以说所谓的三宝,是能够引导众生,承载众生,或者说运载众生能够达到涅槃安乐的彼岸,那么菩提心就是要效仿佛菩萨,我们解脱不能仅仅只考虑自己,我们修行,我们能够无所得、能够无所依的快乐,我们还要考虑到众生他也需要如此,那么呢我们就要去帮助众生,去利益众生,那么这个就叫菩提心。

但是我们说菩提心他的方向是自度度他,自己要解脱,也要利益众生解脱,解脱它是有条件的,知道吗?我们师父说在三恶道听不到佛法,就是听到也听不懂。那么一个人想要学佛需要种种福德因缘条件。比如说你能够来参加禅七,首先需要是个人,不能是动物,对吧?如果是只猫、狗,你也听不懂;第二你不能是弱智;第三你还要有健康的身心,不然的话你也没法修。有人各种疾病、癌症、或者什么疾病,他的精神已经没有一刻能够安宁下来,被病痛所折磨,你们有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他没有一刻能够让心稍稍休息宁静下来,犹如活在地狱之中,你们知道吗?地狱叫无间,叫无间地狱,什么是无间地狱?就是他的痛苦是无间的、没有间断的。那么有些人受病痛的折磨,或者说受精神的折磨之类,他没有一刻让心智能够清明、能够安宁下来,能够思维佛法,那么这样的人呢,就很难啊,所谓的“佛法难遇,正法难闻”,佛法难遇啊。那么即使你遇到了,如果你没有暇满人身,那么呢你也没办法去思维法义啊,就很难实际的受益啊。

所以,我们就要去帮助众生,但是很多人想一步到位,就是说去弘法,这个太片面啊,所谓利益众生。我们说让众生心平和一点,烦恼稍微轻一点也是利益啊,如果以菩萨道的精神,以佛法来说,利益众生不是说你给他讲一句,你发出离心就完事,没有这么简单。需要去所谓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所谓的四摄法啊,菩萨道的。那你如此发心去利益众生,这个利益众生是不带执着的,是叫无贪、无执啊,是以布施的心,其实也就是出离心,是带领众生出离。但是众生他现在迷惑,他不懂,他有很多需要,那么先满足他的需要,佛法里面常说:“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那么呢,满足众生正常的、合理的一些需要,让他们能够欢喜,能够烦恼减轻一点,能够发起善心。叫我们以善的心,去感召众生的善心,让他们转入善道。然后,因为你跟他们的因缘,因为你学佛修行,那么他们自然会信佛学佛。所以菩萨是如此来利益众生。那么你如此发心去跟众生结缘,把修行融入在自己与众生的来往关系之中,你这么去修,这么去行持,是不带个人的功利,不带烦恼的执着,那么你如此的发心去做,而且是引导众生朝向善道啊,朝向人天善法,最终朝向出离解脱,那么呢这个叫发菩提心。

跟出离心一样,你要认识到菩提心的意义,是如此发心你才能够去行持菩萨道。所谓的菩萨叫自觉觉他,是你有一颗菩萨心,才会有菩萨行。如果没有菩萨心,那么菩萨行是不成立的,哪怕你做出了一些所谓的供养、布施等等,就是外相上面无法分辨嘛,对吗?关键在于动机,就是你的动机是不是,是不是菩提心为动机,是不是我们说菩提心,不仅仅是自觉觉他啊,还有叫上供下施,叫上供诸佛啊,或者说上供三宝,下利众生。所以,菩提心是很广大的啊。

那么你为什么要修这个菩萨行、修菩提心?因为我们说佛法的圆满,它在于两个角度:一个是解脱的圆满,也就是说没有烦恼,一切烦恼断尽;第二个角度呢,是福报庄严的圆满。就说菩萨和阿罗汉的区别是阿罗汉唯求自度,对利他没有所谓的愿力,比如说发愿,明白吗?如果你们看《阿弥陀经》、《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包括《药师佛十二大愿》,这些都是叫本愿啊,地藏菩萨本愿,文殊师利的这个发愿等等、《普贤行愿品》。一个菩萨你认识到的菩提心呢,要从愿行开始,就是愿自他皆能够究竟的解脱。那么,当你如此发心发愿,你就是有菩提心啊,那么最终它会成就你的福报庄严,那么所谓的极乐世界,这是很深的道理,其实对初学者,是听不懂的。只能大概给你们讲一讲,就本来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所成,本来没有啊,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下了利益众生的愿,以他的菩提心,以他的智慧,以他的修行,然后他去行持,去修功德,去修利益众生的事业,而形成的果报,叫极乐世界。以佛法说,我们这个世界也是我们这些众生的共业所感,知道吗?也是我们众生的果报。

所以这不仅仅是解脱那么简单,而是一切皆庄严,是福慧无二的圆满,那是更大、更广、更深、更甚深的智慧与修行,普通人是很难理解的。但是你们慢慢去熏陶,去看这些经典,包括我们讲的《文殊师利发愿经》,包括《普贤行愿品》,如果你要兼顾菩提心呢,应该多去读《普贤行愿品》啊,要多去做利益众生的事,就像我们的普善师兄,哈哈,修了凡的那个日行一善一样啊。一开始啊很难啊,你得一点一点做,他说我天天做,每天要做三件还是几件,有个功过格是吧。做了一年,刚开始还很别扭啊,因为是要很造作的要去做好事嘛,但是做一年之后,他说这个善事好像就是我应该去做的,已经不用在脑子里面有什么纠结了,就直接觉得应该去做了,已经习惯去做,他变成一种品行或者性格上的事情了知道吗?那么我们所谓的菩提心它也是一样,你怎么兼顾,就跟你日行一善一样,你们经常的去反思,我有没有依照我的菩提心,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去待人接物?有没有依照我的菩提心去规划我的未来?有没有依照菩提心,我将来应该做什么样的事业去利益众生。那么你一直都是在这个路线上面去思维去精进,而且是无染、是利他无染,而且不断地提高你的智慧去做,那么你自然就会走在菩提心的道理上,而且你会越来越坚固,最终也会像普善一样,没有纠结,就像你说的它变成,这就是我应该做的事,这就是我的使命,哈哈。类似于如此啊。但是真正的菩提心是证量,我要告诉你们,但是因地的这种熏陶,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你们的回向一定要修,打坐的时候。你想要将来要圆满菩萨道,想要熏陶菩萨的这个意趣吧,要多修回向,要从菩提心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好,还有问题吗?

师兄:我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居士,然后离开禅修,然后在工作,生活当中也一样,怎么去做到精进的修行?

老师:我们说佛法分为声闻乘和菩萨乘,它是两套体系。那么我们现在所修的是属于,比如说禅定、经行、正念觉知他是属于声闻乘法门,包括四圣谛,包括出离心这一套,都属于声闻乘的法门。这个声闻乘他的根本的意趣是,我们要认识世间的虚幻、苦、不真实、无常,而出离,先让我们的烦恼清净,这个是声闻乘法门。

那么菩萨道呢是,一切世间皆是我炼心的场所,道家不是也说红尘炼心嘛。那么菩萨道呢就是众生就是菩萨的国土,叫众生心就是菩萨的国土,是以利益一切众生无烦恼得清凉啊。什么是得清凉?我们说烦恼就犹如火焰在灼烧我们的身心。那么清凉就是布施法药啊,让众生烦恼减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菩萨,就累积他成佛的资粮,知道吗?众生,不断地成熟解脱的根基,不是一下子解脱,解脱没那么容易,这样叫成熟众生解脱的根基,最终呢,菩萨度尽一切与他有缘的众生,就完成了这个佛道,知道吗?所以佛道伟大、悠远。

那么在工作中,怎么去平衡修行与工作?因为我们前面有修慈心观,在工作中呢,要以慈心去待人,要以自他多欢喜少烦恼,然后还要把事情做好,不要以贪嗔痴的角度,要以慈心,你好我好大家好,事情办好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有烦恼冲突的时候先回避,就像我们座上先放下烦恼,先让自己心清净下来,清净下来之后继续行慈心。

就像我昨天在公众号发了一个图片,什么内容,哈哈,我自己都不记得了。这是我以前在qq群里面啊,应该也是有人问,同样的问题。我说:善法以慈心来生发。我们说慈啊,犹如阳光一样,生发种种善法,明白吗?那么呢你与你的同事,你的家人等等,你的眷属,用我们佛法说叫六亲眷属对吗?朋友也是属于你的六亲眷属。那你与朋友、与六亲眷属打交道,用慈心来摄持啊,那么呢,来生发种种的善法,种种的所谓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都是以慈心来生发的知道吗?那么,就是善法以慈心来生发,生是生长的生,发是发展的发,你自然会找到你的方法,明白吗?就是你的动机,是以慈心来(生发)。

行持以舍心来推动,那么你在过程中,你会要做出很多行为啊,那么你要不执着、不贪染、无所求,那么是舍心。舍,就是我不执着,我可以不需要,但是这个东西对你好我就给你。当然我们要有智慧哦,也不是盲目的啊。如果有个懒汉,天天找你要,你养着他,助长他的懒惰,最后可能他会怨恨你的哦,明白吗?就是说,做事情,结果要是好的结果,你这个事情,最终导向是善的它才成立。如果你是以善心去做事但是结果不好,那就是叫好心办坏事,叫没有智慧,叫不具备智慧,明白吗?所以在行持里面要有智慧噢。

悲心以同体来观待,我们所谓的悲心啊就是,有人很可怜啊,很痛苦,那么我们是,好像他跟我就是一体啊,来观待,来慈悲,叫以同体来观待。喜心以共乐为因应,就是我们常常说,快乐它是会感染的,知道吗?不管你是无染的快乐还是考取了比如说,这个清华北大等等,是会传染的。那么叫善法的快乐,我们应该随喜赞叹,知道吗?所以说,这个喜心以共乐为因应啊。

那么所有的这些事情呢,我们常常佛法里面说,无情嘛,就是说当一个人没有烦恼之后,是不是就是无情了,没有感情了?那么我们说菩提心呢,要回来度众生,这两者好像是矛盾啊,其实是智慧与利他的两面,智慧的角度是无染无执,那么呢,有人说是无情,但是其实不是无情,而是无染的智慧是解脱的智慧,不执着的智慧。但是不执着的智慧要润化众生,就是你这个智慧如果不用,那只是你个人的事情,你对众生的利益太小,明白吗?那么呢,以菩萨道的精神呢,你的智慧,包括你的能力,你的功德,你的所有的果报,仅仅只是自己享受,那么呢,你的这个善报就会越来越小,就仅限于如此,明白吗?但是呢,如果你不断地去行持善法啊,你的果报越大会越来越增上你的善果,明白吗?如果你是仅仅只是贪,可能你曾经往昔做过一些什么善事,可能我们佛法说的因果嘛,那么呢你不继续以善法去行持,那么可能当你果报享尽之后,下一世可能就没那么好了,明白吗?但是佛法是以菩提心、以利益众生,以没有间断地行持善法的角度来看待,利益自他啊,那么才能够叫修行。所以是以四无量心之真情啊,而是四无量心之真情,所谓的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然后所谓的真情就是无染无执,就是所谓的本来面目,就是智慧,

真情绝待,一体同心。那么我们佛法说无我啊,但是我们的描述说是自利利他,但是佛法说的是无我,觉悟无我,你就有一点智慧了。无我无他,就没有所谓的自他,所以我们说是一体,其实一体也没有啊,这都是智慧上的事,只能这么讲哦,一个引导。那么你的工作生活中呢,你要不断地去以善法行持,不断地去深入思维佛法的义理,不断地去观察,你所做的这些事情有没有给自他带来快乐,带来正向的、朝向善的作用。那么你如此去做,我们不说佛法哦,就以我们所谓的中国的文化来说,你如此去做,你就是一个有德行的人,那么呢你一定会改变很多事,既改变自己也会改变别人,会让与你有缘的人都被召唤善的一面出来。所以,做菩萨他很伟大,那是他对众生的利益很大。那么,因为,这只能是说以你们所能理解的角度讲一讲啊,因为涉及到佛法,很甚深的含义呢就很难讲,你们的觉悟,你们的证量,你们的修行不到位呢,是搞不明白怎么一回事。那么只能以你们所能理解的角度先这么讲,你们应该也这么去做,因为外相上面,它就是如此。或者说,从描述上面大概是这么讲,但是它还有很甚深的含义蕴含其中,你们去看,我所讲的《文殊师利发愿经》,还有《普贤行愿品》,还有《华严经》,你们可以去阅读。那些呢,一下子是很难搞明白的,它不是我们知识思维上面的明白,慢慢来。

(师兄举手)

老师:嗯,说。

学员:嗯,我有个问题,就是,以前我老婆,她老有一种担心,然后她总担心就是我这个修行了之后,假如说以后要是修行的还可以,比如说修行有成的话,她担心我就对她就没有感情了,然后会离开她,她一直有这种担心。你说就是,其实我也比较有这种困惑,就是说,就是这个事情真的会发生吗?然后,就是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安抚自己的家属呢?

老师:嗯,第一啊,我们人寿命有限,哈哈哈,那么,不可以预期两个人所谓永远在一起,哈哈,明白吗?它就像游戏的迷惑一样,它是不对的。但是她有这个担心,你需要善巧地去引导,让她去放下,明白吗?那么你可以表现你的责任心,你可以表现你的承诺,你可以,你觉得她有这个担心,那只要你有这个担心在,我承诺:只要你不同意,我不抛弃你,哈哈哈,这是打比方啊。那当然是承诺做出来就要做到,明白吗?那么不在乎于你以什么动机去看待这种事情。那么有人不想纠缠在这些所谓的情情爱爱,这些事情里面,那他是决绝地斩断,我管你哭不哭,哈哈哈,那么也有。但是呢,我们现在是居士啊,我们很多也没有想过要出家,也没有做好准备出家,那么我的建议呢,就以菩萨道的角度,以慈心的角度,不要完全只考虑自己,要尽可能在跟你有缘的人都能够安顿好的情况下,自己努力地修,当然会比只考虑自己的人要困难一点,明白吗?如果我只考虑自己,我什么都不要,我出家!当然可能你会觉得,嗯,没有什么束缚,没有所谓的责任,没有所谓的各种别人对我的要求等等,或者说对我的期盼。那么你是会觉得容易修一点。所以说出家,就是在家人修行要难过出家人。好像是不知道是哪个书里面写的,说在家人修叫火里红莲终不坏吧,在家人修行的力量要强过,(指的是)修的好的人啊,当然修的差的就不说了,强过出家人。为什么?能够在烦恼中修,在种种事务中,还能够持清净出离心、和菩提心来修,它很难,它需要智慧,需要慈悲心,需要菩提心。还有问题吗?

学员:我来问个问题,就是我们读经的时候,很多时候说这部经的利益很大,大到有些人就很执着,然后有些人就认为是夸大其词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去理性地认识这个事?

老师:所谓的利益很大,主要是大乘经典,小乘经典一般很少讲这些。比方说《金刚经》,还有很多经典,大乘的《圆觉经》啊,他就讲这个经典利益多大多大。

那么所谓的这个利益多大多大呢,他讲的是可能性,因为就像众生本来都有佛性,本来都能成佛一样,可能性,明白吗?为什么说叫可能性?我们经常说佛法是三宝啊,三宝他要能够让众生得解脱,那么才成立为众生的宝。那么这个经典,读这个经典有多大利益、多大利益,他要得到这个利益了,这个话才成立,就跟因果一样的,果没出现,那个因没有啊(因不能成立),(因为没有)没有果啊。一个事情出现就已经是果了,你可以去找到导致这个事情出现的因,明白吗?那么所谓多大的利益,是你依照这个经典去修行,将来你的果报无量无边啊!明白吗?所以叫很大啊。

《金刚经》常常说,叫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就是用语言已经不能形容他的利益,什么满三千大千世界布施,都不能与读诵这个《金刚经》的利益相比。很多人肤浅的理解,哎,这么简单,那我何必去干那个傻事,还去供养布施,那多傻呀,我就读经就可以了,这就叫愚痴,叫不能解佛所说义。如果真能这么容易,那何必去做善事啊?我读经就可以啦,我就读经,我就坐等成佛,何必要去利益众生,何必要去修持善法?没有这么容易啊!

那么呢是你读经你会有智慧啊,然后你能够发菩提心,能够利益众生,能够不断的行持善法,在行持善法的时候,是依智慧,是依无染的菩提心去行持的,那么这些利益它就会实现。如果你不是如此,这些人叫断章取义,明白吗?叫邪见邪解!白天做亏心事,晚上我读经,(众笑:哈哈哈哈)这是不可能的!就是说,不可能有那些利益,不仅没利益,还会越来越糟糕,糟糕还兑现的很快,知道吗?叫于佛前做亏心事,于三宝前,自欺欺人,意图蒙骗三宝。还要怨三宝:哎,你不是说读这个经多大的福报,怎么怎么样吗?没兑现,那心里要开骂了,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啊,哈哈。

如此去肤浅地理解,断章取义,现在太多这样了。当然这个我们只能关起门来讲,你要随便去讲呢,那些对佛法信根不足的人,干脆全推翻了,也不能随便去讲,还是要以智慧的角度来理解。

学员:老师,我想问一下,有没有可能就是存在一种(情况),我们对它过于简单的理解,比如《金刚经》,我读的是玄奘法师那个版本,就是反正很多经里也差不多是这样意思,就是,“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由是因缘所生福聚,甚过于前无量无数”。就是他的意思,好像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也有看到过,就是不仅仅是读诵那么简单,会不会我们就把它理解的太简单了?

还有一种我很早很早以前听过,就是说,它很多时候会有个前置的前提,是复有善男子、善女人,就是说对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前置的条件要求就已经很高了。

老师:对呀,没有看《金刚经》开始说吗,叫若有持戒修福的善男子、善女人。

学员:对,就这样子。

老师:你都又不持戒又不修福,那叫罪男子、罪女人,(众笑:哈哈哈)。

学员:所以我的理解是,佛经说的是没错的,只是我们可能把它的条件,就是理解的过于简单了。

老师:对啊,就是你看经只看后面,你只看到你眼睛放光的那一部分,哈哈哈,前面的要求你都忽略,都看不到,那就不对嘛。

学员:说那个“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就那个“究竟通利”那四个字就是我们根本就很难达到的一个条件。

老师:对啊,所以按佛法说,佛三转法轮,先讲解脱道,后面才讲大乘道,那都是先要铺垫,你要做个善男子、善女人,没有一上来就是对普通人就讲这些。

而且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里面,讲一个人没有修解脱法,没有深信解脱法,没有做解脱道的一些深刻的修持,就去学大乘法,他会邪见邪解,随意宣说大乘法,那么让他生起邪见邪解是有罪过的,自他俱获大罪。知道吗?

学员:老师也不好当啊。

老师:对啊,现在很多人就在外面专干这事,他还不知道他在干好事还是干坏事。

学员:老师不是上次讲了嘛,这个“受持读诵”,“受持”就是要修持啊。

老师:对啊,你要布施、持戒、你要忍辱、利益众生,要应无所住心,还要行持一切善法呀,没有这些条件,那些所谓的利益它怎么成立呢?佛法不能违反因果啊,你就念几个字,它就能有多大福报?用脑子推理一下嘛,对不对。

学员:老师我来问个问题,就是念咒它的原理是什么?

老师:咒啊,叫密咒,所有的咒语,除了道家的,道家就是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它的意思都写在上面,它就密不了。但是佛教的叫密咒。所谓的密咒就是普通人没法懂的,而且跟你讲了你会着相,你会生起一些不正确的见解,那么就只能对你保密,但是你去做,它有它的效果,知道吗?你说咒的原理,咒的原理呢,你要修到八地菩萨,(才)开始能够知道一些。否则给你讲,那就是书上讲的,这个咒能有什么什么作用,持此咒怎么样怎么样,它就是那样啊,我也不能说太多啊,哈哈。

但是持咒,要有信心,一样的要以菩提心为动机去做。很多人就迷信这些东西,持咒、念咒,但是他的动机不对的话,不一定有效果,甚至是反效果,一样的我告诉你们。所以我天天都是讲发心、讲动机,至于方法是次要的,发心才是根本,你发心对,随便修什么,错的都能修成对的出来;你发心不对,就是告诉你正确的方法,就是依照佛理去修,还是有那么多出问题的,对不对?网上有那些胡说八道的,啊,按照佛法修的,最后什么人格解体的,哈哈,胡扯!根本的原因不是佛法有问题,是他动机,就是专挑技巧,投机取巧的东西在学,对根本的发心不重视,太轻浮,才会这样。所以修行,你们要好好品味“修行”这个词的含义,哪里那么简单。很多人认为,佛法不过是一门哲学,不过是一门语言沟通的技巧,或者是一种什么,一种心理什么对话的技巧,自我冥想的技巧,如果你是这种见解的,建议你们就不要学了,越搞越糟糕。还有问题吗?

学员:我以前有听一个师兄说过,就是我们普通人不要去念《地藏经》。

老师:我也建议没什么好念的,哈哈,你要念《地藏经》,我就建议你念它里面有一个佛名号品,就只念那个。

学员:就称佛名号品那个对吗?

老师:对。

学员:为什么呢,老师?

老师:因为他都是讲那些什么地狱的事嘛,你天天念那些东西,你脑子里头天天都是想那些东西,我想给你点正能量的嘛,哈哈。

学员:但是也会让你发起那种出离心啊,或者……

老师:是啊是啊,但是你已经发起了,你还念那个干啥呢,对不对?念,让你更光明、更积极、更想修行,我们应该是以善心驱动更好一点,你以恐惧心驱动,是对劣根众生的,你知道吗,懂我的意思吗?就是很多人不成器,你跟他讲好的他就是不听,要讲讲让他害怕的事情,哈哈。我不是说《地藏经》不好,而是说对人的影响,可以念一些其他的经,所以《地藏经》一般对很多初学者(适合)。还有问题吗?

学员:老师,那《大般若经》呢?

老师:《大般若经》很大呀。

学员:600卷。

老师:你想念那个?那随喜赞叹,哈哈。

学员:《金刚经》和《心经》都是出自《大般若经》。

老师:念经,以我的角度看啊,佛时代没有经典。

学员:因为当时佛在啊,他可以听佛讲。

老师:不是佛在,而是那个时候,佛就教一个修行法门,对不同人就教,你就去修就完了。那么后面集结经典之后,很多人也不知道怎么修,就开始蛮干,经典里面说受持读诵,他就天天念、天天念,把念经作为修行。

念经当然从某种角度来讲,你不会修,那么念经也很好,明白吗?当你已经理解经义,你就按着经义去行持,你去修戒定慧,修三十七道品,修六度波罗蜜。念经,不是说不念啊,也可以念,但是这个主次不能颠倒了知道吗?不能像那些不会修的,反正我也没办法,我只能念。甚至有的不识字的,我念也没办法念,我只能摆在这里(供着),这个就是三宝,叫法宝,我就磕头,天天磕头,对着法宝磕头,哪天他磕开悟了,哈哈哈,这也有,但是叫特例啊,不能认为你这样子修也可以修出来。

正常的修就应该按照佛法教的,依照经义去行持、去修行,而不是那些光是念诵,念诵也是为了帮助理解。

学员:老师我想问一下,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我现在这样理解:就是修行,其实它真的有些难的就是对治那个业力习气,就比如说,我第一次来。

老师:说很难,就是不深刻。简单点说,很多人说我做不到,比如说我要戒烟,他说哎呀,我平常一天一包,没有戒,我也同意你说的对,有害身体,那我一天抽10根呢,10根已经很难了。这叫难,知道吗?然后10根他觉得他还很难忍受,哎呀,我还要加一点,先抽15根,慢慢他就放弃了,知道吗?就这样的。

还有比如说,戒淫欲心,这个减少,他说很难啊,这个做不到啊,这个是人的本性,哈哈。没有这种事啊,就是自己不愿意,没有什么难。当你认定,你决绝的下决心做,没有什么难不难,就是你想不想改。你想改,它就是一个深刻的决心下下去,它立刻就改了,你知道吗?这是我的观点哦。当然我这个说法,被很多人认为那是老师你,你可以,但我做不到,很多人是这么认为啊。你觉得难就是你没有面对,你没有深刻的去下决心,下决心下的不够,没有到所谓的誓言的层面,你只是在脑子里面转了转而已,明不明白,懂我的意思吗?很多人所谓的他的那个决心,只是脑子里面一个念头,那不叫决心,真正的决心是这个事情我就认定了,即使死我也要做到,明白吗?没有条件的,叫无条件的我要做到,才叫决心。那你要这些条件那些条件啊,如果我天天有水果吃我可以减少抽根烟,哈哈哈,那都是扯…。

很多人这样子啊,叫软弱,对自己不狠、不够狠,我不是说要对别人狠呀,是要对你的烦恼要决绝地认清它的虚幻不实。对你的习气,什么是习气?习气就是习惯,你习惯了如此,就是你曾经对这个事情很贪执,很执着,养成了这种习惯,那就是曾经就没有养(好)习惯,观念就不对,那么现在要改,你埋怨你有习惯那是不对的,你说我已经有这个习气了,这个做不到,观念上面就不对,就是应该下决心“我就是要改”,而且深刻的改,改不掉的就是你不够深刻,你决心不够,发的不够真,叫半骗半醒,半骗自己,知道吗?叫自欺。然后你又观念上面觉得“哎,对,对”。就像很多打游戏的说,“哎,我要戒网瘾,这……,太影响我的生活了”,嗯,那也只是脑子闪过一下念头而已,回头一看游戏,“哇,又上去要去做任务了……”就是一码事,知道吗?没有什么难啊。

学员:其实我知道那个确实是没对,我觉得是这样,还有可能就是我有无明的成分,不知道自己那样,老师之前跟我说过一次,我体会到,但体会不深,就是感觉这是一说,就确实是如果你觉得很严重嗯,对,特别严重,就是这个问题一天犯两次,都是同样的问题。

老师:嗯,无明,每个人都有无明啊,对吧,无明破除一分就菩萨了呀,就觉悟了呀,你不能赖你还有无明啊,人太容易自我原谅,太容易给自己找理由,就是烦恼在告诉你这么做它的合理性,叫不过脑子的给自己找一些自我安慰的理由。不成立啊,你无明你怎么可以养成那种习气呢,你能养成那种习气就说明你可以做到很深刻,那么反过来你要断掉这种习气,你也可以做的很深刻,都是一样的道理,明白吗?抽烟你可以习气深刻到我都摆脱不掉,那么你要断掉它一样的,你也可以做得到,都是一回事。就是在乎于你想不想,你喜不喜欢,你愿不愿意去干。我好像也是昨天发的,叫心之力吧。

学员:是的,是昨天发的第一个图片。

老师:对,一切是心的显现,一切是心现心动力之最强大者誓愿也、决心也。做不到的就是你决心不够。你的发誓不够深。

学员:都是您自己写的还是博客里……

学员:都是老师的。

老师:我跟他们聊天聊的。哈哈哈哈,他们在qq群里面把聊天记录整理出来,然后做的这个卡片,做这个卡片,现在已经很少在qq上面聊了,原来是上班的时候,整天没事啊,哈哈哈,就在上面鼓励他们好好修啊,就讲了很多。

学员:老师我问一下,决心和我执着有什么区别?

老师:决心和我执,那我们在什么事情在我执没破除之前,全部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去做的,是我们执着有我啊,那么这个决心呢,它跟我执,它其实就是我执的体现,也是一种我执。但是这种我执是以智慧的角度去做,最终它会破除掉我执,你明白吗?所以佛法我们常常说,放下一切执着,那我们修法也不用执着,解脱也不用执着,干脆就别修了,但那还是不能得解脱,所以说他会唯一保留的就是说,我要破除我执的这个执着,叫唯一留下这个,唯一保留觉悟、智慧的执着,唯一保留叫利益自他的执着,这个时候呢,我们已经不叫执着而叫愿力,而且是,依照佛法的智慧所发的愿叫誓愿,叫誓言知道吗?因为它这种执着将来导致的是让你解脱,让你成佛明白吗?那么因为他的果是让你无染无执,所以它不叫执着,以佛法的角度来说啊,但是你还没有完成之前,也可以说是一种执着,但是它是一种能够让你导致觉悟的执着,明白吗?还有问题吗?

学员:那我想问一下,就是关于那个执着,我还不是很理解,有时候观呼吸打坐的时候腿很疼,然后身体的气冒的有很多,但我这个时候我就不想去管,我就是更专注的去观呼吸,好像后面就变成了一种压制,其实这种执着好像就不对了,首先压制就已经对抗了,我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老师:你要压制就没有在观呼吸,或者说你也就分心了,对吧?那就没有关系了。我说就是专心只干一件事,不要干两件三件,那你干两件三件,那就是你的问题,你加料啊。

学员:老师我想问一下,那比如我在生活中,每天给自己定很多目标,比如说我每天定四点半起床,然后做什么事,然后每个时间都把自己安排的满满的,就是希望自己有目标可以实现,这种算是我执还不是我执?

老师:我们世间人做事定目标,分解成很多小计划去实现,这是一种做事的方式,一种自我的自律,这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你做这个事情的动机,你明白吗?你做这些事情的动机如果是正的,那么就没问题,如果是你想去害人,你按计划有步骤的要去害人,那你所有的背上的全是恶业啊。那么你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要去行持善法或者说完成你的本职工作,你也没有害人,也没有害人动机,或者说更好的是你有利他的动机,有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更健康、更平安喜乐的动机,那么就更好,明白吗?

学员:明白了,都是因为出离心。

老师:就是说什么事情你都是看动机,出离心是智慧,跟智慧相应,利他与慈心相应,那么我们应该以智慧和利他不可分离,那么工作生活中应该是,无染就是出离,和慈心就是利他,两者不可分离,应该一体来看待,知道吗?慢慢去品,你要去做才能够体会这里面的深意。有问题吗?没问题了?嗯,没问题就,今天晚上呢我想,七点钟就来修慈心观,因为八点钟前行班这里上课,我们就一起听。

所以我们在修行,有几个事情它要循循增上,比如说戒定慧,几个支点,撑起修行的几个支点。一个是戒,当然我们佛法,一开始就是讲五戒,但是我们现在的内涵,今天给你们讲这东西,所有的出离心,菩提心,利他慈心无染,最后它要内化为你的一个内心的决定啊,就是你以什么动机去看待你的工作生活和修行,当你内化为动机,就是出离心跟菩提心之后,还要做一个,在心底,做一个誓言,来推动你的修行。

那么所谓的定呢,在工作生活中,你要维持你的心,一直行走在善的道路上,也就是没有偏离你的这个初发心,就是出离心和菩提心,那么你一直维持不偏离它就是一种定,叫行动中的定,然后在座上的就是观呼吸,也是定啊,心越来越清明、越来越微细,它是你定力提升的效果。慧呢,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越修,烦恼越少,不仅我的烦恼少,和我有缘的人他烦恼也越来越少,那就是你的慧不仅能够润泽自身,还能够利益他人啊。那么这三者,要越来越增上,他们互相是三个角度,但是他们是一体不可分。是你的戒,也就是说你的出离心和菩提心越深刻,那么你的定就会越来越好,你的定越来越好了,你就越来越有能力修慧,你的慧修的越深,你的菩提心和出离心你就会越明确、越深刻,你的智慧会越深,那么它会循循增上,你要如此去修啊!今天这堂课相当于,把这个修行最核心的道理给你们都讲了啊,你应该去理解,去内化为你内心的决定和行持。

学员:谢谢老师!
(众掌声)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光彻五轮禅修学苑
普愿众生皆安乐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条评论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