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波罗蜜)-3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阿帕卡罗尊者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接上文……)

问2:布施里面有财施,财施有外财跟内财,内财施自身乃至妻儿等。那布施妻子儿女是不是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

答:这个要解释一下,有时候社会环境影响,在古代以前的人,女人是没有地位的,是属于男人的,所以他认为妻子可以买卖,你们应该知道的。所以因为这样呢,也造成一般女人也会自甘情愿处在没有地位,因为整个社会造成你那样。比如说,在清朝时缠脚很流行,这个缠脚就造成了所有的女人认为这样是好的,那么她心甘情愿她要去绑,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男人看到这个漂亮,她的烦恼为了引起欢心她也缠脚,但是缠脚布是又长又臭。那么这个布施妻子儿女,以前的人所谓的贩卖人口,这个贩卖人口他们不认为是非法的,甚至于自己卖自己都有,你们知道吗?以前的人可以这样的。他卖身给人家做为他一生的奴婢,做一生的长工,这样卖身变成一个奴隶。那么这里讲布施妻儿是不是侵犯人权的行为,因为古代女人没有人权,所以形成有所谓的布施妻儿。另外一点,讲到菩萨布施妻儿并不是违反人权的布施方式,而是妻子儿女都要愿意,他才布施。那妻子儿女愿意才布施,有时候也不一定。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时候的确曾经将他的妻子儿女都布施,那么依我们世间人来看,这是侵犯妻子儿女的权利。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布施,并不是把妻子儿女绑住去送给人,他是那个人要他的儿子要他的妻子,他说你要你就带去。那妻子要不要没他的事。你们明白我的意思吗?就是说他并不是认为妻子是我的,那么我要她怎样她就怎样而去送给人,他的布施是什么呢?是这个人认为他要这个,他一切都能够舍掉,他舍掉并不是说,哦,妻子是我的,我把她送给某某人,不是这样。所以佛陀在布施妻子的时候,他的妻子也要愿意,如果他的妻子不愿意他也施不了。但是布施儿子就不一样了。因为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所以佛陀他也曾经布施儿子,把儿子送给人家,那么妻子很伤心,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以我们世间人来看这是要不得的事情。但是以佛法来看,一切都是因缘。一个人会做妻子儿女等等都是缘分,那么这段因缘也没有爱染心在那边继续,佛陀他没有,所以他不执著。但是妻子儿女执著他是爸爸是丈夫,那佛陀不理会。他不理会并不是说他没有慈悲心,为什么这样讲呢?如果一个人行菩萨道,他看到众生堕落,众生在陷入这个堕落的烦恼的深渊里面,他要使众生出离,但是众生不愿意,那么他自己要设法先出离,他才能够给众生利益。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他在坐船,船沉入海里面,如果这个人不会游泳他怎么会去救其他人呢?不可能救了,所以他必须要学会游泳。但是如果你说,哦,不学游泳你要去救人,你救得了吗?不止你救不了,大家一起沉入大海里面。释迦牟尼佛他行菩萨道的时候他要自利利他,他看到如果跟众生困在一起,不止不能给众生利益,自己也不能给自己利益,将来更不能给众生利益,所以他要快点的求解脱,那么他一切都能够做,一切都能够舍。他那样的舍并不是没有慈悲心,而是看到众生很苦,他要快点求智慧,种种福德、智慧、因缘,使得更快给众生利益,所以他一切皆施,是这样行布施。

那么我们再来看,我们今天能够听到佛教道理,要不是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出家的话,今天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了。那如果我们说,哦,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连妻子儿女都不要,连爸爸都不要,就去山里面修行一点也不孝,这是我们世俗间的眼光。但是如果我们以出世间的眼光来看,我们众生就是因为种种贪爱的心,今生来见面下一世又见面。你们有看过《浮生六千》吗?他今生的因缘他还不够他要来生再来,他不愿意出这个生死苦海,所以佛陀要度众生他不能跟众生一起浮沉,他能够牵着众生脱离,众生不愿意脱离,他不能自己也沉下去。明白吗?他不沉下去并不是说他没有慈悲,正是因为他的慈悲心更强大,他才有这个坚定的心摆脱这个贪爱的心而成佛,如果他摆脱不了贪爱的心,他就不可能成佛了。但是我们众生是以贪爱的心来判断事情的好坏,所以我们说一个人应该贪爱他的子女,应该怎样怎样,所以我们就认为布施子女是不对的。但在佛法里面说一切都是生死轮回是苦,要出离。那么当一个众生不想出离,那么这一生你布施了他,他哭哭啼啼,当你成佛的时候他就被你度了,知道了吗?所以佛陀度化的很多众生都是他过去世的眷属,所以他一成佛那些众生都得度了。但是我们众生都只看到眼前这一生,所以呢不可以,这些事情怎么可以做,明白吗?但是如果我们以我们人的眼光看,蚊子才几十天的命,而蚊子做了蚊子又做蚊子做了几千生,我们如果说懂得宿命通的话,我们会发现到蚊子蚂蚁不知做了千百生的生命,那么我们在这一生可能可以看到它几百生,如果你有天眼通和宿命通,那么这样子的话,它在这一生的一点苦恼算得了什么呢?就有如你们这一生有365天你活了100岁就有36000天,其中就1天给你哭哭啼啼,其它最后几天让你快乐解脱,那为什么不可以做呢?明白吗?而我们众生就在六道轮回里面哭哭啼啼,不因为释迦牟尼佛布施他的儿女这一生哭哭啼啼而已。爱别离苦你们知道吗?迟早要分离的,父母亲跟我们迟早要分离的。但是因为我们贪爱的心执著,一旦要分离就舍不了舍不得哭哭啼啼,不能忍受这个苦。所以佛陀观察众生在六道轮回不知多少千万生在那苦恼,那么这一生把他布施掉,他哭哭啼啼,等到我成佛了你们就得度了你们知道吗?所以他要快点成佛,所以当他有一天他叫做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呢,他过去所布施的妻子儿女被他度化,这才是他伟大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要误会佛陀很残忍,连儿子都布施掉。

问3:如果一个流氓他也是一个佛教徒,当他知道我们修六度,这样他就时时向我们借钱而多数不还,那请问法师,我们应该不应该借给他?如果我们借给他就是害了他,因为我们使他更懒惰。

答:刚才讲过我们修六度万行,其中最后一个智慧就是眼睛,如果没有智慧我们修这个六度有时候会做错。同样的我们修布施也要有智慧,并不是乱布施的。所以释迦摩尼佛修布施也不是乱布施的。那我们来看这个,如果一个流氓知道他是佛教徒,知道他修六度,就跟他借钱,借了不还,有什么办法啊?你们会不会抓头啊,现在我们要明白,什么叫做修六度。修六度的意思就是那个人要行菩萨道,他行菩萨道他一定要给众生利益,那么不能给众生利益的事他不做。那给众生利益有很多种做法,一种是你真正的给他得到善法的利益,另外一种呢是我们要摄受众生,就是四摄法之一,就是说虽然给了他不能利益,但是你这样给他,他跟你结上善缘,那么以后你讲话他就会听,他碰到你呢就会高兴,那么你就容易度他了。那么站在这一点呢,他跟你讨什么你都要给。但是如果给他的时候对他有害处,我们就不可以给了。就是说如果你一直借他,他就懒惰,那不可以给了。

所以这个六度里面任何一个度都要有智慧。比如说持戒,如果一个人他说我持不妄语戒,那么如果一个猎人他打猎去追一只鹿,问你那只鹿跑到哪里躲到哪里,你跟他说在那边因为我不妄语,因为你为了不妄语这个戒,使得对方杀生,也使得那只鹿受害,那你就不是给众生利益了。因为菩萨呢是为了自利利他,那如果一个人他说我犯戒怎么办呐,那菩萨有时候为了给众生利益,他自己愿意堕落。他并不是恶性的堕落而是造了一些恶性的因果,但是他的心是善心的。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智慧,有时候利益众生的事情因为持戒他不做,会有这样的情形的,那这就不是菩萨的行为了。所以有时候行菩萨道的人他会做一些相反的事情,就是因为他要给众生利益。比如说佛说应该修行,应该躲起来自修,那么如果每个人都跑去躲起来自修,没有人弘法了,那么谁能够听到佛法呢,所以呢就有一些人出来弘法。所以一个人出来弘法结果他没有修行了,人家讲这个法师呢就嘴巴讲讲修行不行,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没有好好时间在自己身心上面用功,结果呢他的心就散乱了。有时候一个人行菩萨道他定力不够入世间他就会堕落了,甚至于很多人发心修菩萨道乃至堕落到破戒,这个破戒程度乃至会堕入地狱,所以有时候一些菩萨他定力不够他就入世间结果他就堕落了,所以有时候菩萨会堕入地狱的。但是菩萨堕入地狱不等于说他就失去修菩萨道资格,而是因为他没有这个智慧不懂得怎样做,结果呢起烦恼而堕落,但是如果他的菩提心要度众生的心大愿的心还在,他地狱的果报一完他立即出来了,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就是这样子,明白吗?但是这个不能说愚痴的做法,就是你什么都不懂,要度众生怎么可能呢。一个人不懂得游泳要怎样去救人呢?所以不可以一概而论。所以呢,菩萨修行六度都要修,不可以说整天给众生利益,那不对的,你有什么东西给呀。比如说现在你们这里有没有人是百万富翁啊?我叫你给百万块出来你给得出来吗?给不出。所以修菩萨道要给众生利益要看情形,要有智慧,不是说人家讨什么你就给。如果一个人修行菩萨道他说,你这个出家人不淫欲了,那么那个女人说你行菩萨道嘛,我很爱你啊你跟我淫欲啊,可以吗?不可以了,明白吗?这就是要有智慧了。所以并不是什么都布施。

问4:六度之间的互相作用?

答: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关系,有些有互相作用,有些没有。这个布施开始时一定要从布施做起,因为我们众生会在三界六道里面轮回,整个原因就在贪,我们贪三界种种的事物,贪爱舍不得。舍不得妻子儿女,舍不得钱财,一切舍不得,那么我们就在六道里面轮回。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个要布施,如果这个贪心没有减少的话,他的烦恼一定很重,他就不愿意持戒,没有持戒他就没有定,没有定他就没有慧,所以戒定慧是一个次序。

其中这个忍辱,因为我们在这世间你想做好可以,但是你想不要那些不好的东西,有时候不能不要,你要接受,所以要有这个忍辱,而这个忍辱在菩萨来讲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忍受众生,你就会舍弃众生,舍弃众生你就不是菩萨了。如果一个人行菩萨道他说,这个人没有用的要他来做什么,当他起这种心的时候,他就是舍弃众生了。那么一个人行菩萨道呢千万不可以起这种心,这种心障碍他的菩提心,也障碍他的愿心等等心,因为有这个心他就容易退菩萨道。所以这个忍辱很重要,所以忍辱度嗔心。那么在经典里讲菩萨可以贪,他可以什么都贪求但是他不可以嗔,菩萨的贪并不犯戒,嗔呢犯很重的戒,所以这个忍辱就是影响到菩提心很严重的事。

而持戒、禅定、智慧就是能够使我们解脱。另外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是属于福德,精进、禅定、智慧是属于智慧,就是修菩萨道要有福德跟智慧两种资粮,所谓的福慧双修。在福慧双修里面,布施、持戒、忍辱是属于福德,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布施能够得到大财报果报,种种的福德福报。持戒呢能够使我们一直保持在善道的因缘,忍辱就是使得我们能够摄受众生,使得我们才能够给众生利益,所以这三个是福德。另外一个人修忍辱他就能得到种种好相,种种的好相,那有这种种的好相,众生见他就欢喜。那如果一个人能够忍众生,将来众生对他就会有欢喜心,人家骂你你不能忍你骂回他这样将来你们见面又是骂来骂去了就不能起欢喜心。所以忍辱最能够摄受众生,也能够使得我们坚持菩提心。而一个菩萨他不能坚持他的菩提心就是不能忍。

我们讲一个故事,比如舍利弗尊者,一个阿罗汉,过去世他发愿要行菩萨道,那么有人知道他要行菩萨道,就跟他化缘,跟他讨眼睛,说我要眼睛做药,那舍利弗讲我行菩萨道有人跟我讨眼睛我应该给他,他就给他左眼,结果那个人说不是哦,我不是要左眼我要右眼呐。那舍利弗尊者听了哎呀很难为啊,好啊,我要行菩萨道啊,你要右眼我就给呀,给了那个人,那个人又说你的眼睛不好了,不合我的用我不要。舍利弗尊者听到,啊,众生难度啊,他很难接受这个众生给他的这种态度,明白吗?他就不能忍了。因为这个不能忍众生这样的态度,他不要行菩萨道了,他说菩萨道难行啊。所以这忍呢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

那这三个能够使得我们有种种福德。后面三个呢,能够使得我们有种种智慧。因为要修禅定,要非常卖力精进。刚才我提到精进是任何一度都要做的,但是特别在禅定和智慧要特别精进,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凡夫修布施、持戒、忍辱很多时候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做到,但是修禅定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去做,就是说我们很少时间在禅定和智慧下功夫。所以当我们要认真修行的时候,禅定跟智慧一定要偏向特别精进。所以这个精进、禅定、智慧三个在一起属于智慧。因为我们凡夫一直在那边沉迷迷惑,我们最缺乏的就是这个智慧。而布施、持戒、忍辱只要有因缘我们就能够做了,比如说人家跟你化缘跟你讨你就能够做,持戒呢你碰到恶的事情你就可以不做了。但是禅定很多时候我们很多时候没有做,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散乱,所以精进应该在禅定跟智慧那边多精进。

因为有禅定才会有智慧,所以精进、禅定、智慧属于智慧,属于自利。而布施持戒忍辱偏向跟众生接触,属于利他,所以菩萨道里面,这六度前面三度属于福德,后面三度属于智慧。前面三度属于饶益有情,就是给众生利益,利他,后面三个属于自利。但是并不是一定这样的,它们之间都有互相关系,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忍辱他就退菩提心了,怎么要去做这些东西。一个人没有持戒就不会修定了,他的定就会跑去邪定,那没有定的话他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他就没有办法观察这世间,就不能忍受种种恼害,那他也不能以智慧去观察去行布施,同样的不布施的话他就不能舍掉贪心,悭贪心在,他不会要持戒的,悭贪心的人很难忍辱的。所以它们之间是有关系的。但是并不是说一定要先修这个或者后修那个,但是必然的一个人他在过去世先要曾经布施过,这一世他才容易持戒。但是从这一世开始不一定要从布施做起。有些人他很慷慨的,你可以直接叫他从持戒做起了,布施他很容易的事,那他就应该多在持戒那边精进了,所以看我们的业习偏向哪里方面。如果有些人他嗔心很重,他应该多注意修忍辱,他应该在忍辱这边多精进,所以不一定哪一个先哪一个后,但是以业的因果来讲一定是先布施,然后持戒,然后忍辱,禅定,智慧。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礼佛三拜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允许通知(Enable Notifications) 好的(OK) 不(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