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波罗蜜)-2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阿帕卡罗尊者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接上文……)

(五)禅定

我们再来看什么是禅定。一个人他要行菩萨道度众生,他自己心乱如麻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而且没有定力的人很容易起烦恼,那怎么能够利益众生。所以菩萨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修禅定。那这个修禅定有几种人:

1、一种只是要求种种神通罢了,这样呢是凡夫的心来修禅定,不能称为波罗蜜。

2、如果一个人他要求解脱修定,由定中能发起智慧生起种种神通,由这个神通智慧等等他得到解脱,这样能够称为到彼岸。

3、但是行菩萨道,并不只是要如此而已。他不止自己能够到彼岸而且他要令众生能够到彼岸,所以他要有种种的能力,而这种种的能力必须由禅定那边得到,种种神通力等等。所以菩萨一定要修禅定。

禅定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称为安住静虑。禅定就是静虑的意思,禅定这两个字是我们中国的翻译,原本称为禅那。禅那的意思就是静静的思维修行,所以称为静虑。所以这里安住静虑就是安住禅定,引发静虑就是引发禅定的意思。而这个安住禅定就是说我们的心,起轻安的心,时时刻刻要保持这样的心,那么有这样的心,我们就不会昏沉、掉举。因为我们有这种昏沉的烦恼,跟掉举的烦恼,这个烦恼是我们的业习来的。有这个昏沉跟掉举使得我们的心不能够很明利地觉察这个世间,很难发觉我们心念的起落,所以要有这个轻安的心。而这个轻安就是要靠修定。所以我们要坐禅,到一定时候我们会生起身心轻安,有这个轻安我们就不会昏沉跟掉举。没有了昏沉跟掉举,我们观察世间的观察力就会特别的敏锐,所以我们不容易被迷惑。

第二种,是引发静虑。就是引发禅定,修真正的四禅八定,由这些定引发种种的神通力。因为在定中如果你深入禅定,能够引发种种神通。所以要修引发静虑。为什么呢?因为菩萨要给众生利益,那没有神通力他的利益不大,所以他要修引发静虑。

第三种,是办事静虑。就是行住坐卧都要在定中,称为办事静虑。这种定力有时候又称为那伽定,就是没有不定的时候,一切时都在定中,那这样他就能做种种事。有这样的定力他就能够入世间,给众生种种利益。

所以这三种禅定能够使我们,远离昏沉,更明利地觉察这个世间,因为明利的觉察,使得我们生起种种智慧观察,所以禅定能够生起智慧。因为有智慧我们能够解脱,所以禅定能够度我们到解脱的彼岸。所以禅定称为波罗蜜。那如果一个人,他修禅定为了求神通而已,不能称为波罗蜜。

(六)智慧

第六个智慧,智慧可以分为世间的智慧、出世间的智慧、饶益有情的妙慧。

第一个,世间的智慧,称为世俗慧。在古印度他们称为五明,就是五种世间的智慧:声明、因明、医明、工巧明跟内明。

1、声明就是世间的种种语言我们要精通;

2、因明就是世间的理哲,辩论的法则以及逻辑,就是推理的论断方式;

3、医明就是医药的医方,就是我们要懂得怎样医众生身上的病;

4、工巧明就是种种的科技技术;

5、内明就是对佛法要很精通。在佛教里面,佛法称为内学其它称为外学,所以精通佛法称为内明。

这五明我们称为世俗间的智慧,就是我们用世间人的聪明智慧就能学习了,称为世俗的智慧。

第二个,胜义谛慧。就是要通达人、法二种无我,真实的智慧。就是说要有这个智慧开悟、觉悟这个世间人无我跟法无我。

所谓的人无我,就是没有一个作者受者的众生;

法无我,就是一切法空无自性。

那么一个人他修行如果觉悟到人、法二无我的智慧,称为胜义谛慧。

第三个,饶益有情慧。这个唯有大菩萨跟佛才能完成,就是说他能够有种种的智慧判断,知道要怎样能够给众生利益,称为饶益有情的妙慧。就是说一个众生他有怎样的烦恼,要用怎样的方法来度化他。比如说我们众生有贪心,佛叫我们用布施来度我们的贪心;我们有淫欲的心,佛叫我们修不净观来度淫欲的心。这就是饶益有情的智慧,知道众生的烦恼病在哪里,懂得怎样给他利益,这种智慧叫做饶益有情慧。

这三种智慧中:

世俗的智慧,就是用世间的聪明、分析,就能够学的。

第二个胜义谛慧,就是世间究竟的道理称为胜义谛,胜义的意思就是真实、最优胜的意思,谛就是道理的意思,最究竟的道理,而这个世间最究竟的道理就是佛所说的无我、无常、苦、空、万法一切无自性空,这些称为胜义谛慧,一个人如果觉悟到人、法二无我的智慧,他就能够解脱,所以这个是唯有解脱者能够达到的智慧,并不是世俗人能够完成的,所以为了分清楚,所以分为世俗的智慧以及胜义谛智慧。

第三个是唯有佛陀跟一些大菩萨才能够做得到。第二个是罗汉也能够完成的。第三个有时候被称为一切智,就是一切东西都能够知道,称为一切智智。

那么这个智慧才是我们修行解脱真正的所在,被称为眼睛。佛法里经常用智慧来代表眼睛,就是一个人要走路他要达到目标,他一定要有眼睛,没有眼睛他横冲直撞,好像盲眼的人不懂怎样走。所以我们要修行如果没有智慧,很多时候我们会做出傻事出来。

而这个佛法所谓的觉悟,释迦牟尼佛称为觉者,就是智慧的觉悟。所以我们学佛也就是学习佛陀所觉悟的智慧。学佛并不是学佛怎么样走路,并不是学佛的善心,也并不是学佛的功德,主要是学怎么样觉悟。而其它的都是为了完成这个觉悟,所以学佛并不是要我们做一切一切的事情,这一切一切的事情是为了完成智慧的觉悟,所以觉悟是修行者的最终目标。

那么如果我们学佛不知道佛陀就是一位觉者,而以为他是一位很高尚不得了的一个人物,那我们就很容易误会学佛的目的了。所以我们要了解佛是什么?佛是觉悟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一位圣人。而我们修行的目标就是智慧。所以六度里面最终就是要完成智慧,并不是要完成布施,完成持戒,如果你智慧具足能够觉悟,前面的都已完成了。也就是说你要前面完成你就能得到最后的智慧,所以智慧是最终的目标。

那么菩萨要修这个智慧,当然他要学习一切佛法,他也要观察这世间,通达人、法二无我,然后他要学习种种利益众生的方法。就是说一个人他觉悟了他证到果位,他并不懂得种种利益众生方法他必须去学,就犹如我们中国的一些禅宗祖师一样,有些人他觉悟了,他要跟着另外一位祖师学习怎么样接引众生,因为接引众生根据众生根基不同,接引的方法不好的话他不能觉悟,所以要学习。所以同样的,佛陀的弟子有一位叫做舍利弗尊者,是佛的一个大弟子,他就是不懂得怎样给众生适合的修行方法,不懂得怎样教导他们,他自己能够觉悟他不能令人觉悟。所以我们如果要行菩萨道要令众生觉悟,我们就要学习饶益有情慧,就是给众生种种利益的智慧观察力。

二、加行

那这六度有所谓的加行,加行就是说用自利利他的心来去修,勇猛不退称为加行。而菩萨的加行要怎样观察呢?

(一)对布施,他应该这样想:

1、我发心要行菩萨道,我要给众生利益,所以众生有求于我,我应该很高兴,现在是我布施的时候,我高兴地布施。

2、另外他知道布施将来能够得到大财福德,那么有这些大财宝福德,他能够行更大的布施,所以他更高兴地布施。

3、另外菩萨应该知道这个悭贪的心应该用布施来度。

所以他这样的观察去做称为加行。

(二)对持戒呢,他同样应该这样想:

1、他要知道他要给众生利益他需要戒,不要损害众生,

2、另外,没有这个戒,他本身都要堕落,怎么样去利益众生呢?

所以他要努力地持戒,他这样去观察,以自利利他两种心来去观察这六度怎么样去完成。所以菩萨要以自利利他二心勇猛地去修行不退称为加行。

三、四威德

最后六波罗蜜具有四种最殊胜的威德。

第一个,就是修布施的时候能够舍掉悭贪,修持戒能度毁犯,修忍辱能对治嗔心,精进能度懈怠懒惰,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破一切邪见,所以这是六度的功德。

第二个,修行六度才是成佛的资粮,所谓资粮是一个众生或者一个人,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以前如果赶远路,路上是没有东西吃的,你要带着种种的钱、吃得东西、水等等,这些就是行程上面的资粮。那么修行也是一样,要有修行上的资粮,而六度就是修行成佛的资粮。

第三个,在修六度的时候,在现法中,就是在现世你在做的时候,你直接就自己得到利益,而且直接的摄受众生,给众生利益。

第四个,修六度将来能得到广大无量的异熟果,异熟果是什么意思呢?果报我们分为很多种,有一种称为异熟果,就是说你现在做,它现在不会成为果报,要等到将来不同时候、不同地点它才成为果报,称为异熟果。比如说现在人家拿针刺你一下,你就肉痛,现在就受了,这个叫做等流果,它继续下去产生的果报。那另外一种果报是你现在做,它在过后不在现在的时候,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地点你才受到的果报,称为异熟果。哪一些果报是异熟果呢,比如你杀母亲称为五逆罪,现在你未必会受报,等到你这一生一死,你立刻堕落地狱,这就是所谓的异熟果。异熟就是说不同时,就是说你已经成为另外一个众生了,而且你到地狱去了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去受报了,所以称为异熟果。而修六波罗蜜,将来世你就能得到种种好的异熟果。诸爱果异熟的意思就是种种好的果报。

而这六度就是能够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的彼岸。重讲一遍,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嗔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愚痴就是邪见。有这六度我们才能度我们这些烦恼,同时也能度众生,所以这六度称为六波罗蜜。

 

提问:

问1、什么叫做不住于相?什么叫做自性空相?请问第一个和第二个有什么不同?

答:我先解释什么叫做自性空相。在佛法里面,跟其它的一切宗教乃至一切世俗间的道理,最大不同的一点,就是佛教讲空。

空的意思是什么呢?不是说什么都没有,空的意思是告诉我们,我们众生迷惑所见到的一切生灭现象并没有生灭相可得,一切现象都是不生不灭的,这个称为无生。既然无生,任何东西我们就不能得到一个肯定的自相,所以我们称为自相空。

那自性在佛法里面说,一切万法的自性不可得,称为无自性空。为什么叫无自性空呢?打个比喻,比如说我们来看天上的云,天上云的形状是什么呢,讲得出吗?人形,莲花形,还是什么形?它没有一定的形状。但是为什么我们会看到云呢?只不过是因为天上高空有水气,阳光照射,水气加上阳光的照射,加上我们的眼睛好好的没有坏掉,光线射进我们的眼睛,就是所谓的根尘和合产生识,使得我们感觉到有这样一个阳光的光线射到我们的眼睛,那我们就认为有云的存在了。而实际上并没有云这个东西,只不过说空气中的水分比较浓一点罢了,因为光线的照射形成那形状出来给你看到。所以如果那光线很暗的话你就看不到了,或者光线偏一边它就变颜色了,并不是云本身有颜色。云本身有颜色吗?没有,只是因为光照射在水气上面它反射了,这个时候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色彩组成你所以为的一个云在那边。所以,不是云红色也不是云黑色也不是云白色,是因为水气折射光线的不同角度形成不同颜色,所以云的自性是什么?没有东西。它里面只不过是一堆水气聚在里面罢了。那一堆水气往下沉变成雾,再往下沉变成露水,不见掉了。如果说空气变得比较冷一点,它在空中就凝结起来变成水滴,滴下来了,那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没有。所以云的自性是什么,没有自性。那云的自相是什么?没有。没有自性就没有相,所以叫做自性空相。

万法皆如此,我们众生也是一样。你们看到有个广超坐在这里,你们认为这样这样这样叫做广超,实际上佛说这是一个五蕴和合的身心,这五蕴和合没有一个人在里面,但是我们认为有一个人在里面作用,实际是没有。你们会不会认为有一个人在车里面使车跑?没有。是因为有汽油、有轮子、有车壳子等等,加上人再去驾驶它,那么车跑了。那如果用种种电脑控制,不必人它也可以跑,对吗?所以种种因缘使车跑,明白吗?同样的,种种因缘使我们这众生在那边动,并不是有一个人在那驾驶这个众生。所以一切万法都没有一个自我的自性在里面,称为自性相空。

那么什么叫做不住于相?因为我们众生不知道万法无自性自相空,我们执着有种种外相,那佛教导我们不要执着,心不要住在外相那边,叫做不住于相。打个比喻,有人说不必住相嘛何必持戒,有没有这样听过啊?很多人会这样讲。这就不对了,如果一个人他不住于相,持戒跟不持戒一样,那为什么他不妨持戒呢?那佛陀是最不住于相的人,为什么他会这样去制定戒律呢?所以毕竟戒律有它的因果在,我们不住于这个相,因果还是依然在那边存在,所以我们照样有那些因果,但是我们的心不去执著叫做不住相。而这个不住相并不是说你认为那个东西在,我的心不要执着它。而是你看到它的无自性空,那你的心不住一切相,那才叫不住于相。那如果一个人真的能不住于相,那不得了了,不容易做到的。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