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二行愿:称赞如来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第二行愿是观想在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中,都能见到诸佛而称赞如来。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所谓极微,是佛法中以古代印度人的观念,建立起组成世间物质的最小单位;以现代人的知识来说,就是原子。菩萨海会的“海”,是形容众多的意思,如同一滴—滴的水会合而成大海一样。

在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过去、现在、未来的世界,每一个世界中有无量无边的极微,在这最小的一一尘中,都有无量无边佛的世间,在无量无边佛的世间,都有无量无边的佛,而在无量无边的佛所,都有无量无数的菩萨众围绕着佛。

关于佛的境界,小乘佛教认为,世间只有娑婆世界,没有他方佛与世界。此时的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时期,佛只是在人间度众生,现已入灭。大乘佛教认为,世界不只有娑婆世界,还有无量无边的佛世界,每个世界都有佛在度化众生,与佛有因缘的众生,不论在何处都可遇见这些佛。因为大乘认为所有佛的不可思议境界广大无边,能显现于无量众生的境界前。

大乘佛教还说,佛的智慧观看物质境界,其实相是心所变现。但是,人类总是以虚幻的物质为真实的世间,却把心念看成是虚幻的。在小乘教法中,物质的最小单位是极微,而极微是不可再分割的。世间人认为把极小的单位分割,就成为更小。但是大乘教法说,在最小的极微中,可以显现极大的境界,即在极小中可包含极大。即很大的可以包含很小的事物,很小的境界可以包含无量无边很大的境界,大跟小互相包含。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世间的凡夫所能知,也不是阿罗汉所能知,只有大菩萨才能真正地见到、知道。虽是如此,并不是绝对不可知,在《阿含经》中记载:有些身躯很大的天人站在海中,海水只不过到他的膝盖而已,这样巨大的天人,可住在很小的锥头里。在人类境界里,一个身形巨大的天人,怎么能住进锥头那么小的点里;但是,在他的境界看来这却是很大的空间。

佛制戒规定比丘不可以随便拔草、踏草地,但是这绝对不是一般平平的草地,而是没有人烟、草长得比较高的草丛。因为有很多鬼神把草丛当为村落,虽然这些众生的身体比草丛还高大,却住在里面,所以比丘拔草有时会破坏鬼神村,这类的众生所看到的境界,跟我们人所见的不同,草对它们来说并不小,它们能够住进去。这样的境界在大小乘的经典里都有记载。但是我们凡夫以自己眼睛的境界为实,认为眼睛看到很小的绝对是那么小看到很大的绝对是很大,小的不能容纳大的,这是世间一般人的境界,事实并非如此,可能刚好相反,我们看这是一间雄伟壮观的佛堂,另一个众生很有可能看到这间佛堂是在一根草里面。

大乘佛法说,在同一处所的众生,由于六根不同所看到的境界是不一样的,甚至完全不知道对方的境界。此处经文说,在一粒微尘中,就能容纳一个世间。即有如一个原子那样小的微尘中,就可以出现一个世间。比如一个原子受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加给它的力虽影响,这么小的原子也在影响着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们有能力、智慧,就能够在一个原子里,观察三千大千世界对它影响的力量,从中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力量。只是我们没有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说不可能有这一回事。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相信就在一个原子里,可以观察到三千大千世界。

现在再来看人,人体是一种出奇精细、复杂、庞大的细胞组合,现在科学家将破解生命密码,发现人类每个基因(gene)含有生物化学记录。生物细胞中都含有所谓的染色体(chromosome),它包含着决定细胞如何发展的遗传物质,称为基因体。染色体的遗传物质是由脱氧核糖核酸(DNA)组成,而每一个双链形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则由四种核链(nucleoties)排列而成。人类的身形体状等信息藏在每一个细胞核的染色体中,科学家可从某人身上割取一些细胞,培植出与他一模一样的人;现在科学家从被克隆(被复制)羊身上切割一些细胞的组织,已成功培植出与被克隆的羊一模一样的“多利羊”。由此可见,我们认为那么微小的细胞核里,竟能收藏要完成那只羊所具足的一切信息,而那只羊又包含了它身上的一切细胞。我们的身体是这样,世间的一切也是如此,极小中含有极大中的一切信息,但是我们的智慧有限就不相信。

现在你要称赞如来,不是先到佛前看清佛后,回去跟人家叙述佛是怎样的伟大。明白了极小中具足极大里的一切信息,佛不只是你目前境界所看到的如此而己,而是在每一粒微尘中都可以看到佛的存在,只是我们没此能力。同样的,当你要称赞如来时,要深信事实上佛遍满一切处。所谓遍满一切处,不只是无边广大的宇宙里到处有佛可见,而是极小境界里也可看到广大无边的报身佛。比如大如地球里能看到小如人身的佛,极小原子里也可以看见无量无边世界的佛。这些佛都一样,有无量无数的菩萨围绕,这就是《华严经》所阐述的不可思议华严境界。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我以非常深信的心对普贤菩萨行愿的不可思议境界,殊胜地明白了解、确定而无怀疑。要信解我能在极小极大互相含摄那样的境界里现身,称赞那样境界里的佛。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在那样的境界里的无量身,各以比胜过辩才天女微妙的舌头,每一舌根出无量无数的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每一音声出不同的语言,称扬赞叹一切如来所有的功德。

辩才天女又名妙音天女,是欲界第六层天他化自在天,也是欲界魔王所住的天中的一个天女,其舌头能够变化出无数的舌头,一个舌头能发出不同的声音,每个不同的声音又可以配合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微妙音乐,而且其声清澈和谐,使人听了生大喜乐。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普贤菩萨将以如此的语言音声,尽于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的任何处所都称扬赞叹如来所有的功德。观想我也如此,有如辩才天女的语言能力来称赞如来的功德,这是普贤菩萨广大之行,并非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普贤菩萨刚开始修此行愿时,也是跟我们一样做不到,他是以甚深胜解信心去做,最后完成了。其实像辩才天女那样的能力就能够完成了,所以我们不要执著认为自己不能、不行,要等到修成菩萨那样的境界才能行,那样就不叫做行愿了。行愿是“行”与“愿"配合,修行直到愿实现为止。当你开始修行时,就以愿观想;你修成就了愿就能够实现。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段经文,在第一大行愿中已讲解过,我就不重复解释。

关于赞叹如来的功德,佛到底有什么功德值得我们赞叹?如报纸上赞叹书法家、诗人潘受是新加坡的国宝,歌颂他在文学、艺术上为新加坡作出贡献,有很多人受过他的指导,有些人受到他的影响,甚至将会继续影响到下一代。所以潘受去世后,就受到人们的赞叹。在中国也有无数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被赞叹的,但是佛就不一样,经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不论小乘或大乘的经典都赞叹佛,但是它们所赞叹的范围有狭窄、深广的不同。在小乘的经典中是属于狭窄的赞叹佛,就是把佛作为一位觉悟者来赞叹佛的功德,而且一切的赞叹都是针对释迦牟尼佛来说的;大乘教法说,各个世界中有无量的佛,每一佛以各种方式来教化众生,不论净土或秽土都非常殊胜,所以大乘经典中就赞叹佛非常广大的功德境界。

我先讲讲在小乘经典中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情形。一般来说,就是从释迦牟尼的过去、成道,直到涅槃前的种种功德:

(I)未成佛的过去世修行。

(2)已成佛的智慧、心念的清净。

(3)以佛的德行,来赞叹佛。这些都是世间一切众生所没有的,以唯有佛具有的智慧、德行、相貌、威仪等来赞叹佛,如此才值得赞叹。由于佛最值得赞叹的某些功德是菩萨、阿罗汉都没有的,称为“佛不共法”。这些佛不共法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

  1. 十力。

现在我就为你们介绍十力。所谓十力,是佛有十种智力,世间任何的众生都不具有,同时也做不到。

(I)知是处非处智力。佛的智慧能够知道什么是处,什么是非处。所谓处与非处,是指一切因果现象中,众生所做的一些行为或事情,在因果上是对是错。

比如现今人们热烈讨论的课题一一安乐死,即人患上严重的疾病,没办法医治,要死了,但是医生为病人装上一些延长生命的仪器。有人主张一针打下去,让病人减少痛苦地死去,活人也不会被拖累受苦,付出昂贵的医药费,大家都安乐。人们就谈论这样在因果上是对还是错?从佛法来说,那样做在因果上是错的,称为非处。如果一个人患上绝症,不用服药来医治,让其病情恶化自然死去,那样是其寿命已尽,跟打一支针让他安乐死,两者的因果是不一样的。在医学不发达的时候,因为没有延长生命的仪器与加倍护理,患上严重疾病的人很快死去,就没有这样的问题。众生所做的事,在因果上是对、是错,佛都非常清楚,这就是知是处非处智力。

(2)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一切众生曾作何业?将来有何业报?佛都有能力知道。意思是,一个有困扰的人来请求你帮忙指示,他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有时你也没办法给予正确的指示,但是佛就很清楚,所给予的指示都是正确的,绝对不会错。

业报智力不是针对众生有困扰,予以指点迷津,而是重点在修行上指导。佛知道个别修行人的修行步伐与程序:如有人应该先修善业,应修布施,佛就教他先做布施;如果有人应该修定,佛就教他修定;如果有人应先照顾家庭,佛就叫他居家修行,努力工作赚钱养家。所以佛并不是碰到所有的人都说:”来呀,都来呀,来出家,来念佛往生净土,大家都来修禅定……“我们不太清楚应该修什么法门,别人也不清楚,佛就有这样的能力给修行人正确的指示。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一个修禅定的人入了什么定,佛都能知道。定有两种类:一种是动中的定,一种是静中的定。静中的定叫做“三摩钵底",动中的定只叫做“三摩地”,但是,在动中、静中都有三摩地。佛都知道这种种不同的定。经典记载,曾经有一个人入了定,连文殊师利菩萨都不知道他所入的定,要叫他出定都没办法。可见某些定境,菩萨都未必有能力知道。关于各种不同的定,在小乘的教法中,只阐述四禅八定;在大乘的教法中,有无量无边各种各样的禅定,名称说不完,数也数不尽,超越我们的所知。关于这些禅定,佛全都知道。

(4)知诸根胜劣智力。各个众生的根性、是智是愚,佛不必询间都知道。在参学时,一般来说法师往往会问修行者学过什么?修得怎么样?然后才看要怎么教导他,这就是导师没有能力知道他的根性。因为众生过去有不同的烦恼、业习、执著,造成不同偏好与能力,于是有不同的学习能力,就是所谓的根性。如有些人对音乐很敏感,我们说他有音乐细胞,有些人Do-Re-Me都分辨不清楚,五音不全;又如练习气功,有人对气很敏感,有人很迟钝,气功师称赞某人很有慧根,其实是他对气的觉察能力强。所以有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

(5)知种种胜解智力。佛对不同的众生开示佛法,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很巧妙地诠释佛法,叫做种种胜解。比如治疗疾病,你生病找西医,医生用西医的方式解释;你找中医,中医师用中医的方式解释;你找神医,那些神鬼用其方式解释;你找气功师,气功师用气功的方式解释。虽然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你的病情,但是都可能医治好你的病。佛对不同的众生,就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佛法,使众生放下烦恼,解脱生死,证悟涅槃。由于不同的众生听闻到不同的佛法,因此佛涅槃后他们就起争执,各个执著他所听闻的佛法是佛说的,他没听到的法就认为非佛所说,甚至认为自己所听到的佛法才是正确的,别人所听到,讲述的,他都认为是错误的,于是佛教分裂成各个部派。

就举个例子:有一次,佛在山区讲法,山区的石子路难行,石头尖尖的,没有穿鞋,每每踏破脚,木屐很难走山路,草鞋又不耐穿,所以佛准许山区的比丘穿最耐穿的皮鞋。佛不但不许在平地的比丘穿皮鞋,还必须赤脚,因为穷人连鞋子都没得穿。如果你们到过印度,就可以看到那里的人是赤脚的。那么,在这种地方,佛就制定比丘不可以穿鞋。山区的比丘穿了皮鞋来到平地,平地的比丘说:"犯戒!”所以佛依种种方式、种种需要跟众生讲解怎样修行,怎样去实践种种佛法,甚至也根据众生的能力来解说佛法。这种依根机说法的方式,唯有佛才有能力圆满完成,如最基本最重要的佛法“四圣谛"的内容,唯有佛才能够把它圆满地阐释。佛还没有出世以前,没有人有能力宣说,即在佛出世之前,有些修行人已证悟辟支佛果,都没能力演说“四圣谛"。这就是唯有佛才有的胜解善巧智慧。

(6)知种种界智力。"界”就是界限、范围的意思。佛对于世间事物的分门别类都非常清楚。为了度化众生,佛把众生身心分成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把世间分成三界九地种种界。

(7)知遍趣行智力。"趣”就是兴趣的意思,即众生因烦恼、行为造成心偏向某些行为。在小乘教法中,就以贪嗔痴三种类来分,即修行人有种种兴趣,如嗔心重的人容易丢东西;贪心重的人兴趣于收东西;痴心重的人就不知要或不要。如果要教导这些不同的人修行,要知道其趣向,教导他不同的修法一一嗔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会很厌倦;贪心重的人听闻很多佛法,他越听越高兴,就越修越有乐趣。在如此的教导下,他们的修行很快就会有成果。对于各种不同的趣,不同的行为,要怎样地去教导,佛都一清二楚。

我们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境界生起不一样的贪心、嗔心。如果你在一个是非很多的地方,对别人的斥骂无所谓,那样你在那里可以修。有些人到是非很多的地方,就受不了,不想修就走了。这是众生不同的志趣和方向。对不同志趣的众生应该怎样教导,佛全都知道。众生的志趣是其所爱好的方向,而众生的根性是其智慧的迟钝与敏捷,两者是不一样的。佛法说,一位值得我们尊敬的老师要具备认识学生趣向的能力,如果缺少这些能力,就不是一切智者,只是觉悟不圆满的人。

(8)知宿命智力。佛知道一切众生过去世的任何一件事的因缘。比如现在你们两个人并肩地坐着听闻佛法,必定有因缘,我们不知道,但是佛就知道。甚至两个人在某个时候发生一件事情,他们之间的宿世因缘,佛也知道。即你过去种种因缘、行为,反应到现在,佛都知道,这叫做知宿命智力。

(9)知死生智力。众生死后投生到哪里,将来在那边造何业受何报,佛的天眼都知道。

(10)漏尽智力。众生的烦恼断除的程度,佛都一清二楚,叫做漏尽智力。佛曾经说过,只有佛才清楚地确定某人证悟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其他的人不一定很清楚。有些阿罗汉能够知道某某人证悟什么果位,这就是漏尽通,但是并不是一定都清楚。漏尽通跟漏尽智力是有差别的:阿罗汉知道自己的烦恼断除了,可能也知道某一些阿罗汉的烦恼断除了,但是不一定知道所有人的烦恼断除的实际情况。佛知道所有众生的烦恼断除到怎么样的程度,称为漏尽智力。

以上是以佛的十力来诠释佛的功德。佛称为正遍知,也称为一切智者,佛什么都知道,即佛的智慧有这十种力,如此才有资格当人天的导师,才值得我们赞叹为人天师,才有资格说觉悟圆满;如果缺少了这些能力,就表示觉悟不圆满。所以觉悟圆满的十种力,是觉悟不圆满的人所没有的,叫做佛的不共法,这些是值得我们赞叹的佛的智慧。

  1. 四无所畏。

佛具十力的智慧,明了决定,凡有所说,皆心得安稳,得无所畏;因此能在大众中作狮子吼,无恐惧之相;能转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天王,若复余众,实不能转,所以叫做无所畏。

(1)说一切智无所畏。“一切智”是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尽知尽见。佛不惧责难敢自说:我是一切正智人。

(2)说漏尽无所畏。"漏尽”是惑业生死俱尽。佛不惧责难敢自说:我一切漏尽。

(3)说障道无所畏。”说障道”是说彼魔外障蔽圣道之法。佛不惧责难敢自说:我说(此法是)障道法无所畏。

(4)说尽苦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是说能尽诸苦之道法。佛不惧责难敢自说:我说(此法是)圣道能出世间,能尽诸苦。

  1. 十八不共法。

佛的功德、智慧超过一切,不与凡夫、声闻、缘觉及诸菩萨所共有,称为佛不共法,总计有十八种,所以称为十八不共法。

(1)身无失。“失”是 过失的意思。佛从无始劫来,以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圆满一切烦恼俱尽,身体的行为举止完全无过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的法,随众生的机宜,皆得证悟;同时佛所说的话,统统没有过失。

(3)念无失。佛修很多甚深的禅定,心念绝对没有过失,佛的心不会散乱,不会想歪邪的事情。佛的心念一点过失也没有,不用去保护、维持;阿罗汉还要保护、维持正念。

以上三个不共法,合称为身口意无失。

佛身、口、意三业都无过失,在行住坐卧中所做的一切,不但不会损害众生,而且众生看到都会生起欢喜心;阿罗汉的行为就没有那么清净,往往会有一些过失。比如有一位阿罗汉叫做牛食比丘,因为过去世做牛的业习,吃东西时会把食物吐出来,然后再把食物吞回去,这就是身有过失。人讲话时,喜欢眉来眼去,佛绝对没有这些身体的过失。佛在语言上绝对不会损害众生,阿罗汉心中虽然没有烦恼,但是讲话无意中可能会刺伤人。

《大智度论》中记载:一位阿罗汉经常要过一条河,他有神通,知道河中住着一个女河神,每次要过河就说:“小婢,请让开,我要过河。”女河神就把水分开,断流给他过。他小婢小婢地叫多了,女河神起烦恼,认为阿罗汉轻视它,就去找释迦牟尼佛理论。佛问阿罗汉可否有说此话?是故意的吗?阿罗汉承认是无心脱口说出来的。佛就说:“你必须向女河神道歉。”结果他又心直口快地说:"小婢,对不起。”原来他前五百世都是婆罗门出身,因为种姓高贵,所以有傲慢的业习。虽然他今世证语了阿罗汉果,没此烦恼了,但是业习尚存,口业还有过失。

佛没有不好的心念。一个人在修行时,就要观心,生起不好的念头,就要放下;生起好的念头,就要保持。阿罗汉有时候会有念过失,不记得一些心念,比如他答应了人家一些事情,过后忘记了,此是属于心念上的过失。这类身口意的过失,是不妨碍生死的。如果证悟者没有清理这方面的业习,还是会犯一些过失的。

(4)无异想。佛不会因为众生对佛有什么行为,或与佛有什么关系而有不同想法,如舍利弗是徒弟,净饭王是父王……不会因此而生起不同的感受与不同的心,称为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一视同仁,平等普度,心无拣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众生执著眼前的境界,认为眼前所见的是: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的妈妈,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妹妹等,但是在佛看来,任何人都曾经做过佛的父母亲、兄弟姐妹、儿子女儿……跟佛有缘,佛都能够看到、都能够知道。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佛绝对不会执著这个人是我的什么人了。即佛看见一个人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人跟佛儿百劫以来的种种关系,由于有缘者比比皆是,所以佛对一切众生无异想。佛不会因为你恶、你善,你好、你坏而有不同的看法。

(5)无不定心。“定“音译“三昧”或“三摩地”,心一境性称为定。三摩地并不纯粹是入禅定,入禅定是在定境不在动中,然而有一些定,不必在定境而是在动中,也能达到心一境性。佛在小乘教法中阐释四禅八定,乃至第九个定一一灭尽定;在菩萨道中则阐述百千种三昧,如大乘佛法中的“首楞严定”、“那伽定”。“那伽"是龙的意思,就是龙的定。佛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定中。有人就会产生疑问:"佛时时刻刻都在定中,那佛怎么说话?说话就要出定嘛?“佛没有出定或入定,行住坐卧常在甚深的禅定中。当佛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时,是身心安止在定境中;佛没有入这些禅定时,心也在定中,称为无不定心。阿罗汉就不是这样,入禅定的时候才是入定,称为"奢摩他“。出了定就没有在定中。他作观行时,就生起“三摩地”;他没作观行时,三摩地不生起,也就没有时时刻刻在定中。也因为这样,古代人们雕塑佛像,佛头上有个圆形光圈,另外还有一道从头顶射上天空的光,这是三摩地的光。你可从泰国佛像中看到佛的头顶是尖尖的,就是表示那一道光。不论是坐着,或站着的佛像都是有那道光,这就是表示佛在定中。古代斯里兰卡佛像的头上有一把火,这火光是智慧之光,表示佛无时无刻不在定慧等持中;阿罗汉像只有头上圆圆的光圈,头顶没有射向天空的一道光。

(6)无不知已舍。“知己”是已经知道的事情。“舍”是心没有造作平等心。佛念念知道自己对一切万法,都时时刻刻保持着平等心。比如有些人要出门,忽然间下雨了,心就闷闷不乐认为天不作美,这就是没有平等心。在此“舍”还有放下之意,如舍弃贪嗔痴三毒,或原谅他人的过失。阿罗汉有时候也会没有平等心,不是时时刻刻保持在舍心中。佛了知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保持平等心,称为无不知已舍。

(7)欲无减。“欲”是心中的志向。比如今天我一定要静坐一个小时,那么,静坐一个小时就是我心中的志向一一欲。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绝对没有放松过,心无厌足。虽然佛对众生没有期望,没有执著要找谁来度化,但是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要度众生的状态。甚至佛要涅槃时,有一个外道来找佛,五百阿罗汉都说不行连阿难尊者也不让他见佛。佛知道了,还是让他前来问法,可见佛多么慈悲,至死前那一刻还说法度化众生这就是欲无减。佛要给众生利益的心,从来没有退失。如果是修解脱道的人,其欲是“时时保持内心自在解脱的状况"。

(8)精进无减。“精进”就是努力。修解脱道者进入修道的状况,时时刻刻都会生起精进心所,这是精进的力量。当精进心所退失,修道就没有那么精进了。世间人很努力做事,是因为心中有一个目标,有一个计划、任务要完成,所以很努力地去做,这也是精进,但不叫做精进的心。精进无减中的精进是一种心念,不只是精进的行为罢了,它是一直存在着的精进心所。然而凡夫所生起的善心或恶心,都不过是偶尔生起的心念而已,那是有增有减的。当修行人的精进心所在时,就会持续地自动观察佛法,这属于七觉支中的精进觉支。在修种种善法、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等种种行为上,佛都很努力地去做,佛的心一向保待精进,称为精进无减。

关于精进心所,我这样讲述你们可能听不懂,但是当你在修智慧观行时,若生起精进心所,你就会知道此心会一直推你前进,努力修行。我再打个比喻:有个孩子出了远门的母亲,每一天、每一秒、每一念都有思念着孩子的心态;精进也是一样,就是精进心每时每刻都想着其所修的法。佛度众生、做善事……都时时刻刻保持着精进的心,而我们众生有时要做,有时不要做。我们在修道时也是一样,有时精进心所很强,有时就没有,放假了。当阿罗汉的精进心所退失时,也会放假去了。

(9)念无减。"念”是指念力。当修行者有了一定的正念力,他现前所想念的事情,念念都记得清清楚楚。佛每一念都清清楚楚,不但是当前每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佛都清清楚楚处在正念中,称为念无减。

(10)慧无减。当我们观察世间的时候,专心地去看它究竟是什么一回事儿,这就是慧。如果没用心,看了就算了,那就是没有以智慧观察。有智慧的观察,就是看到任何东西,都对它生起选择,看它是对呀,是错呀把它看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佛做任何事情都不曾离开慧的观察,称为慧无减。

(11)解脱尤减。佛时时刻刻都处在解脱的心境,称为解脱无减。阿罗汉虽然解脱了烦恼,但是并不是解脱无减,他对解脱的觉受会减轻。即当阿罗汉的定力退了,就没办法享受证果的快乐现法乐住,寂静之乐退了,解脱(的寂静之乐)就减了。

(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道一切修行解脱的方法和道理,称为解脱知见无减。佛的解脱知见是全知的,知道众生应该怎样修行,才能达到解脱。不同的人要以不同的方式让他得到解脱,如果对解脱知见不清楚,就不能以正确法门度化众生。如佛在世时,有些人要快乐的修行,佛都允许,即修行不一定要吃苦,有些人是在很快乐的心情下修行的。怎样讲呢?比如你在吵闹的地方修行总觉得心烦,要找个很清净的地方来修。又比如有些人吃得好,睡得好,同修好,老师好……统统好,他就能够修了;他修得很快乐,就修成了。这些人应该以快乐的方式来修行而朝向解脱,佛都能够知道,这些是阿罗汉所不会的。有些阿罗汉修某些法而解脱,其他未修的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阿罗汉的解脱知见是有限度的。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调伏众生,以智慧演说一切诸法,教化众生使其解脱证果,称为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称为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慧说种种法,灭除众生的无明迷惑,称为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无时无刻不在随智慧度化众生,阿罗汉进入灭尽定后,就没有用智慧度化众生了。

佛在还没做某事之前,就知道其前因后果,如此,就有办法以智慧做得更圆满。即事情还没发生,佛就能够以智慧决定要如何做。因此,佛先以智慧观察,然后才做身口意业,这是阿罗汉绝对做不到的。阿罗汉是在事情发生的时候,才以智慧去看该不该做,这就有很大的差别。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这也就是佛十力中的宿命智力。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未来世无碍,这也就是佛十力中的死生智力。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事,悉能遍知而无碍,称为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如果一个人知道某某人过去是做什么的,这只不过是宿命通而已。佛经记载,三千大千世界中过去、现在、未来任何的一滴雨水怎样发生,佛要知道,都能知道,这就是能够知道过去、未来、现在无碍。这三种智慧称为正遍知,即一切无所不知。阿罗汉未必无所不知,而佛是无所不知,称为"一切智智”。

以上是佛的不共法,佛的不可思议功德,是一般众生、阿罗汉、菩萨都办不到的。佛值得我们赞叹的功德力、能力、不可思议的境界很多,是讲不完,我只略讲到此。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