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灭尊者开示录》

目 录

《寻灭尊者开示录》分析大纲(ChatGpt自动生成 ,仅供参考)

一、开示录简介

《寻灭尊者开示录》是一本收录了斯里兰卡禅修大师寻灭尊者(Venerable Amatha Gavesi)的讲法和问答的书籍,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英文原稿翻译成中文,并在网站上分享。
开示录的内容涵盖了佛教哲学、四圣谛、八正道、禅定、般若、果位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实修指导,是一本非常珍贵的禅修宝典。
开示录的特色是寻灭尊者以自己的亲证经历和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佛法的真理和实相,以及如何通过禅修来证悟和解脱,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可行性。
二、开示录主要内容

开示录共有21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寻灭尊者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的讲法或问答,以下是每篇文章的主题和摘要:

00:迎请寻灭尊者的到来:这是一篇介绍寻灭尊者的生平和成就的文章,介绍了他从小就对佛法感兴趣,后来出家成为比丘,并在各地游化弘法,最后在德瓦那佩迪斯止观禅修中心定居并创立禅修法门的过程。
01:佛教哲学的独特性:这是一篇阐述佛教哲学与其他哲学不同之处的文章,指出了佛教哲学是以觉悟为目标,以经验为依据,以因果为规律,以解脱为果证的一种实证主义哲学,而不是一种信仰或思辨。
02:八正道:这是一篇讲解八正道作为通向涅槃之路的重要性和含义的文章,分析了八正道中每一项的内容和方法,并强调了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三项作为心灵训练的关键。
03:造作:这是一篇讲解造作(Sankhara)这个重要概念的文章,说明了造作是由内心生起的念头导致身语意三业的活动,造作又会产生业力和果报,从而导致轮回生死。因此要断除造作就要断除无明和贪爱,并通过禅定来止息诸行。
04:正念的重要性:这是一篇讲解正念作为禅修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品质和方法的文章,定义了正念为对当下经验对象的清楚而不带偏见的觉知,并介绍了四念处(身、受、心、法)作为正念的四种境界和对象,以及如何通过正念来观察和理解诸法的无常、苦、无我和空性。
05:行、贪爱及其止息:这是一篇讲解行(Sankhara)和贪(Tanha)以及它们与苦和解脱的关系的文章,说明了行是由贪所引发的身语意三业,而贪又是由于对诸法的错误认知所产生的欲望和执着,因此要止息行和贪就要通过禅定来清除无明和烦恼,并通过般若来证悟诸法的真相。
06:禅定(三摩地)的修习应用:这是一篇讲解禅定的定义、目的、方法和效果的文章,指出了禅定是一种超越感官界限的心灵状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安乐和自在,以及为了证悟真理和解脱苦难。文章还介绍了以呼吸为境界或以念佛为境界来修习禅定的具体步骤和要点,以及如何通过禅定来进入四禅八定或灭尽定等不同层次的境界。
07:六入处触,即成世间:这是一篇讲解六入处(六根、六尘、六识)、触(Phassa)和世间(Loka)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文章,说明了六入处是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六种方式,触是由六入处所产生的接触和感受,世间是由触所引发的各种烦恼和业果。因此要超越世间就要断除触,而要断除触就要净化六入处,并通过禅定来止息诸行。
08:五种因素:这是一篇讲解五种因素(五蕴、五根、五力、五阴分别受、五蕴分别受)这五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应用的文章,说明了五种因素是我们对自身和外境事物的不同划分和认识方式,也是我们在禅修中需要观察和理解的对象。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五种因素来证悟诸法的无常、苦、无我和空性。
09: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这是一篇讲解止息诸行(Sankhara)这个目标及其实现过程中经历的五个阶段(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灭尽定)的文章,说明了止息诸行是指通过禅定来清除内心所有由贪爱所引发的身语意三业,从而达到内心完全安静和自在。文章还介绍了每个阶段所具有的特征和体验,以及如何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10:五盖:这是一篇讲解五盖(贪、嗔、睡、掉、疑)这五种烦恼及其对禅修的影响和对治方法的文章,说明了五盖是指在禅修中常常出现的五种障碍和干扰,它们会使我们的内心散乱和不清净,影响我们进入禅定和证悟真理。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状态,发现并消除五盖,以及如何通过修习相应的对治法来预防和克服五盖。
11:十结和入流果:这是一篇讲解十结(三身结、四语结、三意结)和入流果(Sotapanna)这两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意义和作用的文章,说明了十结是指由于无明和贪爱所产生的十种不善的身语意三业,它们会使我们受困于轮回生死。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断除十结来证得入流果,即第一阶段的解脱果位,以及入流果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
12:还果与不还果之路:这是一篇讲解还果(Sagadagami)、不还果(Anagami)和阿罗汉(Arahant)这三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目标和方法的文章,说明了还果是指第二阶段的解脱果位,即断除了粗重的贪嗔,但仍有微细的贪嗔和其他烦恼;不还果是指第三阶段的解脱果位,即断除了所有的贪嗔,但仍有无明和我执;阿罗汉是指第四阶段的解脱果位,即断除了所有的烦恼和业力,达到了涅槃。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禅定和般若来证得这三个果位,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和优劣。
13:四圣谛及贪爱:这是一篇讲解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和贪爱(Tanha)这两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关系和作用的文章,说明了四圣谛是佛陀觉悟后所宣说的佛法核心教理,揭示了苦难的原因和解脱的方法。文章还介绍了贪爱是造成苦难的根本原因,以及如何通过断除贪爱来实现灭谛,并修习八正道来达到道谛。
14:灭尽定与贪爱:这是一篇讲解灭尽定(Nirodha Samapatti)和贪爱(Tanha)这两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体验和效果的文章,说明了灭尽定是一种超越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完全止息诸行和诸法的状态,是一种无上的安乐和自在。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禅定来进入灭尽定,以及如何通过灭尽定来彻底断除贪爱,从而证得阿罗汉果位。
15:世间一切与贪欲:这是一篇讲解世间(Loka)和贪欲(Lobha)这两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认识和对治的文章,说明了世间是指由于六入处触所产生的各种烦恼和业果,是我们受困于轮回生死的原因。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世间一切的无常、苦、无我和空性,来消除对世间一切的贪欲,从而超越世间,达到涅槃。
16:贪欲和四念处:这是一篇讲解贪欲(Lobha)和四念处(身、受、心、法)这两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关系和作用的文章,说明了贪欲是指对世间一切的欲望和执着,是造成苦难和轮回的根本原因。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修习四念处来观察和理解自身和外境事物的真相,从而消除对它们的贪欲,并证得般若智慧和解脱果位。
17:五蕴:这是一篇讲解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认识和理解的文章,说明了五蕴是指我们对自身存在和外境事物的五种划分和认知方式,也是我们在禅修中需要观察和理解的对象。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五蕴来证悟诸法的无常、苦、无我和空性,并断除对五蕴的执着和妄想。
18:业力:这是一篇讲解业力(Kamma)这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作用和影响的文章,说明了业力是指由于身语意三业所产生的因果报应,它决定了我们的轮回生死和苦乐。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禅修来净化和消除不善的业力,以及如何通过禅定来超越和断除一切的业力,从而达到涅槃。
19:识与苦:这是一篇讲解识(Vinnana)和苦(Dukkha)这两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认识和理解的文章,说明了识是指由于六入处触所产生的六种意识,它是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方式,也是我们受苦的根源。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识来证悟诸法的无常、苦、无我和空性,并断除对识的执着和妄想。
20:苦谛:这是一篇讲解苦谛(Dukkha Sacca)这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认识和理解的文章,说明了苦谛是指一切有为法都是苦的真理,它是佛陀觉悟后所宣说的四圣谛中的第一谛。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身心和外境事物来体验和领悟苦谛,并通过禅定来超越苦谛。
21:灭尽定与涅槃:这是一篇讲解灭尽定(Nirodha Samapatti)和涅槃(Nibbana)这两个概念及其在禅修中的体验和效果的文章,说明了灭尽定是一种超越四禅八定的最高境界,是一种完全止息诸行和诸法的状态,是一种无上的安乐和自在。文章还介绍了如何通过禅定来进入灭尽定,以及如何通过灭尽定来证得涅槃,即最终的解脱果位。
三、总结
《寻灭尊者开示录》是一本收录了斯里兰卡禅修大师寻灭尊者的讲法和问答的书籍,是一本非常珍贵的禅修宝典。
开示录的内容涵盖了佛教哲学、四圣谛、八正道、禅定、般若、果位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和实修指导,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可行性。
开示录的特色是寻灭尊者以自己的亲证经历和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佛法的真理和实相,以及如何通过禅修来证悟和解脱,为广大学佛修行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发。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