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度(波罗蜜)-1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阿帕卡罗尊者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各位居士:

今晚的佛理讲座是第十讲,题目是《菩萨的行为》,就是所谓的六度。在讲这六度之前,我们要先解释什么叫做菩萨。

菩萨这两个字是从印度音翻译过来,它原本叫做“菩提萨埵”,梵语叫Bodhisatta,缩写叫“菩萨”。菩提在佛教里面代表觉悟,萨埵是有情,有情简单说就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悟有情,就是觉悟的众生。

觉悟的众生有几种:

(1)有些呢他自己觉悟;

(2)有些他能够令他人觉悟;

(3)有些他不止自己觉悟令他人觉悟,他的觉悟也最圆满。

最圆满的叫“佛”,自己觉悟叫“罗汉”,能够令自他觉悟的我们称为“菩萨”。

菩萨的行为到底是做些什么呢?菩萨上求佛道,就是求智慧,成佛的智慧。下化众生,就是以慈悲心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我们称他为菩萨。就是说他求佛道求智慧来自度,做种种利他大悲心来度众生。

菩萨是怎样开始的呢?每一位菩萨都由凡夫做起,甚至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他过去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前呢他也是一个凡夫。

一个凡夫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菩萨呢?他要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菩萨修行菩萨道最初所应该具有的心。因为发了这个心,他才会去救度众生。

什么叫发菩提心呢?就是发要成佛的心。为什么要成佛呢?要度化众生。所以如果一个人他贪求佛道,他说他要成佛这不等于他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最重要一点,背后要以大悲心为基础。就是说他看到众生苦要拔除众生的苦,所以他发心要成佛,这样的发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那有些人他是因为以为佛是至高无上最高的觉悟,他追求这样的觉悟,那不叫做发菩提心,因为他并没有想要度众生,他只是一个想要自己解脱的人。

发完菩提心之后呢?一个凡夫如果发菩提心之后,他就有资格称为菩萨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他为“初发心菩萨”。

那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愿,就是种种成佛度众生的愿望。然后他以这愿望作为他的目标,那么完成这些目标就是他的目的,当他完成了就是他成佛的时候。那种种的愿望里面他要采取种种行动去做,所要做的呢就是六度,称为“六波罗蜜”。

波罗蜜是古印度话Pāramitā,是度到彼岸的意思,它另外一个意思是做事情完成了,有成就完成的意思。所以度到彼岸的意思,在我们佛教里是说,我们凡夫在生死海里面浮沉,那么一个人他修行如果能够到陆地那一边去,我们称为彼岸,到了那边就安全了,再也不会在海里边浮沉,所以称为“到彼岸”。而佛法说我们众生在这生死海里边浮沉,没有办法碰到岸边,安全登陆。它比喻如果我们修行,断除了烦恼,那个时候我们说他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了没有生死的彼岸,叫做“波罗蜜多”,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所谓一个人他到达彼岸,也就是说他在生死里面修行,乃至到最后烦恼断除,我们称之为到彼岸。而一个人行菩萨道要到达彼岸他的目标是“成佛”,他的彼岸就是成佛,那他要成佛他必须修种种的六度万行。六度就是六波罗蜜,就是所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以及智慧。

一、六度

六度第一个度,“布施”为什么排在第一?

(一)布施

我们先了解布施有什么东西在里面。布施有分为三种:财施、无畏施跟法施。

1、财施。就是我们以钱财,一切身外物都称为外财,所以财施又称为外财施。一切物质我们布施给他人这叫做财施。

2、无畏施。是我们施给众生无畏,就是令他不害怕,令他没有恐怖,没有灾害,而这样的布施称为无畏施。但是无畏施往往呢甚至连他自己的生命都要施掉,也叫做内财施,也就是财施里面的内财施。

3、法施。法施就是讲善法,佛陀所宣扬的正法,就是世间的真理,令众生能够止恶行善,乃至解脱的道理,讲给人家听,这样的行为称为法施。

这三种布施的第一个财施,就是布施钱财,为什么布施能够度到彼岸呢?

是因为我们众生有苦种种烦恼,所谓的贪、嗔、痴。贪嗔痴里面影响力最大的就是贪,那要解决我们的贪心我们要从哪里做起呢?就是要从布施开始。因为我们众生认为这样东西是我的,我很辛苦得来它属于我的,别人没有那你舍不得给别人,这是贪心在作怪。

那如果要对付这个贪心,我们要慢慢的开始给一毛钱,然后两毛三毛,然后一块,慢慢给越来越增加。这样叫做布施能够度我们悭贪的心,就是吝啬跟贪心的烦恼。那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贪的烦恼,唯有布施能够度这个烦恼,所以贪心越重的人越舍不得他的东西,而佛陀教导众生要行布施。

但是如果一个人他以这样的方式布施,并不能完全称为行菩萨道,因为这样的布施他只是度自己的内在烦恼而已。而一个菩萨行布施不止这样子,他看到众生苦他愿意令众生快乐,所以他行布施。另外菩萨他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是有果报的,一个人行菩萨道他要利益众生,他必须自身具备种种的福德因缘,而这种种福德因缘是靠修行来的。那么一个人他要有种种的财富地位,众生才能听他的话,所以菩萨他也求种种的福德,所以佛曾经说他是一个求福德的人,而他福德的种种圆满就是他修种种布施得来的,所以他的福报世间第一。因为有这样的福报他能够施给众生更多,所以呢,菩萨第一步他要布施,跟一般想要解脱的人行布施是不一样的。

那一般人行布施他能够得到将来的福报,这个不能称为到彼岸,这个是求人天福(报);如果一个人他想要求人生的解脱他也要行布施,他要度到他悭贪的心;如果一个人他要行菩萨道他也要行布施,他不止要度掉他悭贪的心,而且将来他要得到大福德,另外呢他看到众生苦他要令众生得乐,所以他要行布施。

所以这三种布施是行菩萨道的菩萨所应做的事情。所以当一个人他发心行菩萨道,有人跟他讨钱他就应该布施,那如果说他一毛不拔,他没有资格称为菩萨,因为世间的善人有些呢都很爱布施,很爱行善的。而一个人他发心行菩萨道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没有资格称为菩萨,也没有资格解脱,为什么呢?因为他悭贪。所以布施能够度我们的悭贪。

那法施是令众生听闻到正法,懂得苦恼的人生,懂得解脱的道理,使得他们知道了,能够朝向解脱,这就是法施。

所以这三种布施能够度我们到彼岸,所以称为波罗蜜。所以波罗蜜就要度到彼岸,如果不度到彼岸的不称为波罗蜜。所以有些人他行布施是贪福报,有些人贪名誉他出钱是为了名,这样不叫做波罗蜜。

所以六度是针对菩萨讲的,称为波罗蜜,他的布施有几个因素,就是看到众生苦,他希望这个布施能够令众生得到快乐安稳,看到布施将来能够得到大福德,他为了求这个福德将来能够给众生更大利益所以行布施,另外他知道布施能够度他悭贪的烦恼,这就是所谓的菩萨的布施波罗蜜。

(二)持戒

接下来我们来看持戒,持戒也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律仪戒、第二种摄善法戒、第三种饶益有情戒。

1、律仪戒。就是佛制定的种种戒律称为律仪戒,这个戒律是为了防止我们做不好的事情,是防非止恶的戒法,就是五戒、十戒乃至比丘戒、菩萨戒等等戒称为律仪戒。

为什么要持律仪戒呢?

因为第一个我们如果没有持戒,连人天道都得不到,会造恶会堕落,所以戒律能够使我们能够保持在善道;另外世间的人都懂得要法律,那么一个人他要修行,他更应该戒掉种种的侵犯众生的恶行;除此之外还能够戒掉我们的烦恼,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我们有种种的烦恼,这些烦恼如果我们没有以戒律来做一个范围,那我们时常会起种种的毁犯,毁犯就是说种种的破坏行为,在因果上是恶的行为,为了防止这些行为我们应该持戒。所以这个持戒就是能够度我们的恶的毁犯的行为。

2、摄善法戒。就是一个人他行菩萨道,他应该发愿行一切善法,凡是一切善法他都要修学,凡是有善法他不修学就是过失,以行菩萨道来讲,善法不学是过失。所以应该戒掉这种过失,所以称为摄善法戒。哪一些是善法呢?就是六度万行种种善法,称为菩萨学处,就是菩萨所应该学的。

3、饶益有情戒。就是一个人他发心要行菩萨道,那么他一定要发愿利益众生。这个发愿利益众生,他就要以种种的善法、资财、神通等利益有情。而这个饶益有情,就是说要给众生种种种种的利益。那如果一个菩萨他不想利益众生,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他起嗔心了,他对那众生起嗔恨心,他当然不会想要利益给他,所以一个行菩萨道的人他就要戒掉这些恶心,就是说利益众生的心要生起来,恼害众生的心要戒掉,称为饶益有情戒。

那么这个持戒可以说是修行的根本,一个人他布施,我们说他修福,但是持戒呢,他能够产生定,能够产生慧。但是如果一个人他的贪心很重,肯定他不愿意持戒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持戒对我有很多不便。因为贪心重的人整天想要侵害众生,想要从众生那边得到利益。所以要先学会布施,布施学会了才来学会持戒。当然这个次第不一定,但是一个人他肯布施他才有机会肯持戒,如果一个人布施都不肯做,可以肯定的他不肯持戒的,为什么呢?他悭贪吝啬得要死,一切都不肯给众生利益。持戒呢就是要防范他的贪、嗔、痴,他哪里愿意做呢?所以布施排第一,持戒排第二。

(三)忍辱

再来,我们看第三个忍辱。修行菩萨道就必须能够忍耐种种的苦。那这个忍又分为忍辱、忍的不同。忍辱是指忍受种种的恼害,但是六度的忍辱度不只是恼害而已,在这里分三种:

第一个是耐怨害忍。就是忍耐有情对自己所做的损害,就是说众生做种种对你不利的损害行为我们应该忍受;

第二个是安受苦忍。就是说我们在修道过程里,我们应该忍受种种的饥渴寒热的苦,这些苦并不是别人给你的,所以并不是怨害,而是世间给予的苦;

第三个是谛察法忍。就是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以求忍辱,这个谛察法忍是指对佛法认可。什么样叫对佛法认可?就是说当有人讲这些道理,你内心听了之后不耐烦、不同意,就是不能忍受那个道理,当你同意接受的时候就是说你能够忍受这个道理。而谛察法忍就是所谓的无生法忍。

为什么说叫无生法忍?在佛法里面说,万法本来不生不灭的,这是究竟的道理。那我们听了之后能够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了,能够接受吗?能够真正接受叫做无生法忍。

那前面两个忍,第一个称为生忍,就是对众生的忍辱;第二个称为法忍,就是对世间的一切苦法我们能够忍受,就是天灾人祸病饥寒饥渴等等我们都能够忍受。

这三种忍为什么能够度到彼岸?

因为我们讲这六度,如果一个人他忍受别人对他的损害未必能够度到彼岸。比如说一个做父母亲的他小孩子打他一巴掌他能够忍受,这个并不能度到彼岸,怎么说呢,他是贪爱他的孩子,他是以贪嗔痴的心来忍受。

但是有时候其它众生加种种恼害在我们身上,比如说人家骂你乃至打你,那为什么我们要忍呢?忍了之后为什么能度到彼岸?是这样的。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如幻如化,而我们众生执著以为实有,所以我们不能忍受。当你观察到一切如幻如化的时候,你对它没有执著,那你就能忍受。

而这样的忍受并不是说他给我苦恼我要忍住,这样就是忍辱了。当人家给你苦恼你认为你要忍住就是忍辱。

但是六度的忍并不只是指忍辱,而是要你看透这个世间的真相,那么你接受这些事实,这个叫做忍。比如说当人家骂你一句粗话,王八蛋。你听到了你说,哦,这个众生有烦恼,所以他讲出这句话出来,这句话不过是一个声音罢了。这样你看透了,那么你能够接受,不去起烦恼,这就是所谓的忍,这样的忍不叫做忍辱,而这样的忍才能够真正度到彼岸。

那如果说你认为某某人给我苦恼,我现在要做好人我要忍住,这样不能达到彼岸,这样是没有智慧,为什么呢,你先认为有苦恼,然后你把那苦恼忍住,明白吗?所以如果你诵《金刚经》里面有说一句话,佛陀在过去世的时候修忍辱波罗蜜。他说如果当时一个人用刀砍他的手砍他的脚他一点也没有起嗔心,也因为这样他才能忍受。为什么呢?他没有忍。明白吗?就是说他对这个身心没有执著,众生的烦恼行为他也不执著,他看透一切无常,他就不会在里面呢认为有人在恼害我,我在忍受,所以他称为忍辱仙人。如果你有念过《金刚经》就有念过这个。

再讲回第三个,法忍。就是说我们对佛法起坚定的信心叫做法忍。这个法忍并不容易生起的。就是说我们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然后抱着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真正的信心。但是因为知道它是好的,知道是佛讲的,凭着这点我们去相信它。但有时候呢,当你修到一定时候你发现到这个修行根本不能给你解脱的时候,可能你就会诽谤了,这个人就是没有法忍。而在经典里经常讲到,很多人修行他以为他证果,结果他只是进入初禅或者四禅,进入四禅他以为他证四果,然后当他要死的时候烦恼起来,他就以为佛陀骗他,这个就是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讲的法,他误解。而这个法忍是对佛法起坚定的信心毫不怀疑,也称为无生法忍。

这样的忍才能使我们达到生死的对岸,就是解脱生死。如果我们只是忍受人家加的苦恼并不完全能够度到彼岸,那是凡夫的忍。一个人修菩萨道,他应该观察这世间所谓的苦乐等等都是我们的烦恼在作怪,然后我们看透我们的烦恼的作用你就不会去怪人怨天了。你看到一切呢都是你的五蕴的业的行为在那边一直发生,那里面苦、空、无常、无我,既然无我就没有忍,这才是真正能够达到彼岸。所以如果一个人他了解这个真理,那么他就知道什么叫做忍,并不只是忍辱而已。

如果一个人他还是认为人家对他有侮辱,然后他才来忍,那就是说他有不能忍的时候了。如果说他不能忍,他就要去学习怎样忍别人给他的苦。比如说一只狗吠你,你听不懂也不用忍,对吗?你听到它吠了也不必忍它,你知道,哦,那只狗愚痴了,看到人就吠,对吗?你看透了这个事实所以你就不用忍,这样的忍才是真正的忍。那如果一个人骂你,你看到跟狗吠一样,哦,那个众生愚痴,因为他的烦恼叫他骂你,好像狗的烦恼叫它吠你一样,然后你看透这个事实的时候,你就知道你在忍什么了,没有东西可忍。明白吗?所以这样的忍辱才能度到彼岸。

(四)精进

第四个我们来看精进。什么叫做精进呢?就是说我们做事情卖力去做就是精进。但是在佛法里面是指我们对好的事情努力去做。而这个精进在六度里面可以说每一度都要很卖力去做就是精进。而精进被一般人分为三种:

第一个叫披甲精进。就是以所修的善行不退,就是努力的去做一切你要做的善行,这叫做披甲精进。怎样努力呢?永不退转的意思,就是一定要完成它。当你要做一个事情的时候你肯定一定要完成它,不管任何的波折等等,这叫做披甲精进。披甲的意思是就好像一个兵士在作战的时候背那个甲,就是那个硬的壳,防止刀剑刺入进去,因为背了这个他就很勇敢,因为刀剑比较难伤他,他就向前冲,披甲精进就是这样,我们要有这样坚定的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这种精进称为披甲精进。有这样的心我们才能完成我们的目标。而菩萨他发种种的大愿,他要完成,这种种大愿很不容易做到,所以他要很努力地去做,所以称为披甲精进。

第二个叫摄善法精进。就是一个菩萨他要行菩萨道,他对一切的善法他就要很努力地去修学,叫摄善法精进。

第三个叫饶益有情精进,这个饶益有情精进跟饶益有情戒相当相似,但是有一点不同。饶益有情戒就是说对众生不利的事情你都不可以做,有利的事情你都应该去做。而饶益有情精进是你一心一意地去利益众生,好像一个父母亲这样,一心一意希望儿子能够完成学业成家立业,这样努力地去做,来栽培子女。这个饶益有情就要对众生给他一些利乐,做种种的利益众生的事而努力精进不懈。精进也就是懒惰的反面。

在这个六度里面每一度都应该有精进,布施也应该精进地去做,如果一个人他发菩提心想要行菩萨道,他布施有一点点他做一点点,他并不是很努力地去拼命布施,那样不叫做精进。但是如果说他知道这个布施是非常好的,是真的给众生利益,那他一切都布施。这个布施里面讲,乃至自己的身体、妻子、儿女一切都布施到精光,这样的布施称为精进的布施。持戒也是一样,一切微细的戒他都不去犯它,它这叫持戒精进。所以这六度里面都有精进度在作用才可以完成,所以精进是很重要的。但是一个菩萨行菩萨道,他的精进不只是布施持戒忍辱,而且要在禅定、智慧那边精进。等一下会重提。

 

(未完待续…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条评论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