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师利发愿经》开示 .五台山

《文殊师利发愿经》开示
光彻五轮口述
普正居士转译
2021年7月28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经文原文: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身口意清净,  除灭诸垢秽,
一心恭敬礼,  十方三世佛。
普贤愿力故,  悉睹见诸佛,
一一如来所,  一切刹尘礼。
于一微尘中,  见一切诸佛,
菩萨众围绕,  法界尘亦然。
以众妙音声,  宣扬诸最胜,
无量功德海,  不可得穷尽。
以普贤行力,  无上众供具,
供养于十方,  三世一切佛。
以妙香华鬘,  种种诸伎乐,
一切妙庄严,  普供养诸佛。
我以贪恚痴,  造一切恶行,
身口意不善,  悔过悉除灭。
一切众生福,  诸声闻缘觉,
菩萨及诸佛,  功德悉随喜。
十方一切佛,  初成等正觉,
我令悉劝请,  转无上法轮。
示现涅槃者,  合掌恭敬请,
住一切尘劫,  安乐诸群生。
我所集功德,  回向施众生,
究竟菩萨行,  逮无上菩提。
悉供养过去,  现在十方佛,
愿未来世尊,  速成菩提道。
普庄严十方,  一切诸佛刹,
如来坐道场,  菩萨众充满。
令十方众生,  除灭诸烦恼,
深解真实义,  常得安乐住。
我修菩萨行,  成就宿命智,
除灭一切障,  永尽无有余。
悉远离生死,  诸魔烦恼业,
犹日处虚空,  莲花不着水。
遍行游十方,  教化诸群生,
除灭恶道苦,  具足菩萨行。
虽随顺世间,  不舍菩萨道,
尽未来际劫,  具修普贤行。
若有同行者,  愿常集一处,
身口意善业,  皆悉令同等。
若遇善知识,  开示普贤行,
于此菩萨所,  亲近常不离。
常见一切佛,  菩萨众围绕,
尽未来际劫,  悉恭敬供养。
守护诸佛法,  赞叹菩萨行,
尽未来劫修,  究竟普贤道。
虽在生死中,  具无尽功德,
智慧巧方便,  诸三昧解脱。
一一微尘中,  见不思议刹,
于一一刹中,  见不思议佛。
见如是十方,  一切世界海,
一一世界海,  悉见诸佛海。
于一言音中,  具一切妙音,
一一妙音中,  具足最胜音。
甚深智慧力,  入无尽妙音,
转三世诸佛,  清净正法轮。
一切未来劫,  悉能作一念,
三世一切劫,  悉为一念际。
一念中悉见,  三世诸如来,
亦普分别知,  解脱及境界。
于一微尘中,  出三世净刹,
一切十方尘,  庄严刹亦然。
悉见未来佛,  成道转法轮,
究竟佛事已,  示现入涅槃。
神力遍游行,  大乘力普门,
慈力覆一切,  行力功德满。
功德力清净,  智慧力无碍,
三昧方便力,  逮得菩提力。
清净善业力,  除灭烦恼力,
坏散诸魔力,  具普贤行力。
严净佛刹海,  度脱众生海,
分别诸业海,  穷尽智慧海。
清净诸行海,  满足诸愿海,
悉见诸佛海,  我于劫海行。
三世诸佛行,  及无量大愿,
我皆悉具足,  普贤行成佛。
普贤菩萨名,  诸佛第一子,
我善根回向,  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  自在庄严刹,
逮成等正觉,  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  普贤菩萨行,
我所有善根,  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  所叹回向道,
我回向善根,  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  除灭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  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  成满诸大愿,
阿弥陀如来,  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  满足文殊愿,
尽未来际劫,  究竟菩萨行。
文殊师利发愿经竟


《文殊师利发愿经》开示
光彻五轮口述
普正居士转译
2021年7月28日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叫各种善因缘使得我们一起相聚在五台山,在这个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个文殊菩萨的圣地,这是非常的难得的。然后呢,我们在这里对文殊菩萨生起信心,那么更加的殊胜,可以说是历劫轮回中难得的一次因缘,让我们能生起自性的光明,能升起朝圣的光明心,信香普供,龙天欢喜。这里说多了,你们慢慢去体会哦。

文殊菩萨在佛教里是代表智慧的,是非常重要的代表智慧的一尊菩萨,同时又是七佛之师。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以智慧为根本的,就是说它的价值观不是我们普通的求福报、或者我们普通的求神、拜佛、求保佑给我升官发财之类的,不是这种。根本的是让你能够受佛法的利益,是能够断除我们的烦恼、觉悟甚深的智慧,这才是佛法的核心。

那么呢,我们要觉悟智慧,而文殊菩萨是智慧的代表,也是智慧的化现。那么呢,我们和文殊菩萨在这里(五台山)结缘,能够帮助我们在佛法上能够更迅速的破除无明,更迅速的觉悟般若智慧。文殊菩萨曾经发愿,以他天眼所及的范围,以他的天眼所观察,一切众生无不因他而成佛道,所以文殊菩萨的愿力非常广大。

那么我们今天讲《文殊师利发愿经》,为什么今天讲这个经呢?因为我们明天就要去朝圣文殊中台,就是文殊菩萨说法台。传说文殊菩萨在那里常住讲法,然后是众菩萨围绕。

我们说大乘经典如果用凡夫的眼光看,很多时候就会觉得都是神话。我们要知道大乘经典不是对普通人讲的,但是你们要相信佛经是不会骗人的。佛经是那些记载经典的人,他们传下来的,而记载经典的人大都不是普通人,很多都是菩萨。你看我们人间小乘经典的集结者是迦叶尊者,他是大阿罗汉,是佛教的代表人物。而文殊师利是菩萨的代表,明白吗?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就和迦叶尊者在小乘僧团中的地位是一样的,是排第一位的。

然后文殊菩萨又是华严三圣,知道吗。我们说《华严经》,华严经是讲是报身佛成道,加上左右两位胁侍,一起叫华严三圣,是辅助释迦牟尼佛的报身佛,就是毗卢遮那佛,转大乘法轮的,这都远远超出我们人间的境界。你们听着就像是讲神话,当然你们能够自己升起信心,升起信仰,那就是你们的功德,也是你的资粮。

那么我们今天讲《文殊师利发愿经》呢,就是要让我们明白,或者说听闻吧,文殊菩萨他是怎么发愿的,文殊菩萨的愿是什么愿。那么这样对我们增进对文殊菩萨的了解、对文殊菩萨的信心,以及我们怎么样学习文殊菩萨,效仿文殊菩萨同样的去发心。这样子就能够让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让我们有一个指引,我们能够学习文殊菩萨是怎么样修行的,我们也按照类似的方式去修,那么将来我们也能够证得和文殊菩萨同样的智慧。那么这是今天的开场白。

那我们现在开始讲。这个经是一段偈子,就像《普贤行愿品》里的偈诵很类似。那么这种偈诵其实是很精炼的,就是它的含义其实很甚深很广大,但是它是用很简短的诗歌的方式把它讲出来。虽然看上去不长,但是它的含义其实是很深、很多,而且是大乘的发心和境界,远远超出我们普通人的境界,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办法完全理解。就像我在春节讲《金刚经》一样,不要期望于读一读、背一背,你就把金刚经完全搞懂了、搞明白了,知道吗?你只能说“如是我闻”,我曾经这么听说过。对吗?那么呢,我们要带着朝圣的心,祈祷文殊菩萨加持,让我们能够遣除见思惑,能够清净身语意、清净贪嗔痴,让我们能够觉悟文殊的智慧,祈祷文殊菩萨帮助我朝向佛道,这是我们的动机。

好,那么我们现在开始讲经。《文殊师利发愿经》是属于大正藏里面的一个经典,它是属于大乘的经典。

“身口意清净,除灭诸垢秽”,这一句呢就是说发愿。这整篇都是文殊菩萨的发愿,至于他是何时发的愿,我们不清楚。那么呢所谓的发愿,跟菩提心是匹配的。我们前几天刚讲过发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上求佛道呢,就是要“清净身口意,除灭诸垢秽”。你要觉悟智慧嘛,那么身口意的清净就是要断烦恼与贪嗔痴,修清净身语意的业,明白吗?那么呢,如果以我们大乘佛法来说,就是修六度波罗蜜。“除灭诸垢秽”,所谓的垢秽呢,就是我们的无明烦恼、我们的愚痴、以及我们种种的障碍。

“一心恭敬礼,十方三世佛”。就是我们恭敬礼拜佛,要“一心”的啊。什么是“一心”呢,可以说是诚心的,就是我们说至诚、可以说是认真,可以说是信心,很深很深的信心。就是描述不同,总之不是三心二意。不是今天我信佛,明天我信基督了。“十方三世佛”,那么一心恭敬礼呢,这里恭敬礼拜的不仅仅是一位佛,他是十方三世的佛。三世是前世、现世、后世的意思,十方三世佛,这是字面意义的理解。能做到吗!?其实这里面有很深的含义,怎么样才能够恭敬礼拜到十方三世的佛呢?这都是属于大乘的智慧才能够做到的。那么我们做不到,我们先闻思,我们知道要一心恭敬顶礼,你礼拜的佛是十方三世佛。

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前面《普贤行愿品》里讲,普贤有十大愿,对不对?那么呢“普贤愿力故,悉睹见诸佛”,就是要见佛啊,不是见一佛,是见诸佛。那么诸佛在哪儿呢?

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我们说诸佛很多啊,每一个佛都会教化一个世界。大乘里面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能想象吗!?这都不是普通的境界哦。那么这么多的佛哦,“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就像如同尘土灰尘那么多的佛刹,都去一一礼敬诸佛。想一下啊,你们自己去想一下是怎么样的状态。

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前面是:“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现在是:“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这是非常广大的菩萨境界。明白吗?这种境界呢,我们人只能看到目前,隔了这堵墙,我们就看不到了。但是有天眼的就能看过去,不仅能看过去,还能看到天人、鬼神、地狱等等,知道吗?菩萨的法眼他的所知境界更广大哦。所以我们说为什么修菩萨道的他要破所知障,说小乘主要是破烦恼障。烦恼障是障碍“解脱”,所知障是障碍“一切智”。那么我们现在要相信什么呢?要相信菩萨有这个能力。那么你去祈祷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他是知道的,他不会有障碍的,明白吗。是我们有障碍,所以我们要祈祷文殊菩萨帮助我们尽快的觉悟,帮助我们能够断除贪嗔痴,能够破除一切障,最终达到像文殊菩萨一样的无有障碍。让我们也能够像文殊菩萨那样,能够“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

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那么呢,每一个佛呢,如果那个佛世界只有佛一人,无其他人的话呢,那是不成立的,知道吗?为什么说要度一切众生?那么每个佛都会有菩萨众围绕以为庄严的,明白吗?所以每一个尘刹都有佛,每一个佛都会有菩萨众围绕,这种境界的是很广大的,是不可思议的。你们如果想了解,要去读《华严经》,可以说现在没什么人讲《华严经》了,因为太深了,它远远不是人间的境界,这需要神通能力,但是光有神通能力也不行,还得有智慧。所以菩萨的神通远远不是那些外道神通可比的。

以众妙音声,宣扬诸最胜”,这是说文殊菩萨到如尘土般多的佛刹土去见诸佛,这些诸佛呢都在宣讲妙法,众菩萨在围绕、在听法,因为菩萨还要修啊,佛也要度菩萨成佛啊。那么“宣扬诸最胜”,什么是最胜呢?唯有佛道是最胜、最无上的。这里是说诸佛都以妙音声宣扬诸最胜法。

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我们说佛以及菩萨以无量殊胜的功德来庄严佛土,那么这些功德会成就他的报身圆满的果报。这些事情都不可思议啊,但是我们可以听闻,我们要以信心来闻思,如果以科学唯物主义观来看就会觉得这些都是神话。但是我们现在不讲他的道理,就是说这些境界是菩萨的境界。这些菩萨的境界不仅仅是所谓的神通就可以达到,还需要有智慧才行。需要有遇佛得度的因缘,你才会围绕佛,你才会见佛。如果没有这个因缘,我们说佛门广大,但是无缘不度,对吧,要有因缘哦。之所以会有这些种种的现象、种种的殊胜境界,都是佛菩萨他们的殊胜功德力、愿力所成。我们要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所成的。那么在这么多佛的这些殊胜世界(净土)里,菩萨能够见佛,以及菩萨能够在那里度众生,等等。菩萨的种种庄严、妙色身,以及他的种种璎珞啊,种种这些庄严事,都是他们功德所成。所以这些无量的功德,如同海一般深、广大而不可得穷尽啊。因为佛菩萨的善行、善业不可穷尽。前面说“以普贤愿力故”,所以说我们要听闻这个经,我们首先要去读《普贤行愿品》,前面说以普贤行愿力,而睹见诸佛。这里呢“无量功德海,不可得穷尽”,就是以普贤愿力故,能够得不可穷尽的无量功德海。

以普贤行力,无上众供具;供养于十方,三世一切佛”,我们说文殊菩萨还是菩萨位,那么菩萨还要供养诸佛,那么菩萨他也要修集无量的功德。明白吗?那么他修集无量的功德,是以普贤行愿的这个行力,然后他就有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果报。那么“无上众供具”,“无上”就是最庄严、最殊胜的。“众供具”,什么样的“供具”呢?不知道啊,但是我们可以看《华严经》。我们知道文殊菩萨是华严三圣,是智慧的代表。普贤菩萨是大行。我们说大智文殊、大行普贤。两个在一起代表是智慧的行愿。“以普贤行力,无上众供具,供养于十方,三世一切佛”。那么就是以修普贤行的行愿力来修供养,我们以种种殊胜的财宝,如果你们看《华严经》,里面说以种种光明、天花、天香、天衣、光明云、供养云等等来供养佛,对吧?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很多经典里面也有这样说的,那都不是我们人间的境界。但是你们可以看神话片,传说中的那些神仙的能力,他可以变化一个什么什么出来,神仙的能力越大,他化出来的东西就越庄严,知道吗?能力越差,他就只能化出很下劣的东西。之所以这样,这都是因为修行的功德所成啊,明白吗?这讲的都快成神话了。“供养于十方,三世一切佛”,那么这里是普供养哦,对十方的诸佛供养,前面是一切十方三世佛去礼敬,现在这里是十方三世佛去供养。

以妙香花蔓,种种诸伎乐,一切妙庄严,普供养诸佛”。那么这是说以妙香、花蔓、种种伎乐,比如音乐、舞蹈等等,一切庄严事去供养诸佛。所谓庄严,就是美好的,我觉得好的,以我觉得最好、最庄严的去供养诸佛。普供养诸佛,不是供养一佛。一切佛皆是我师,皆是我的皈依处,那么要普供养诸佛,要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明天我们要去香花供养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那样供养诸佛,然后我们要像文殊菩萨供养诸佛那样去供养文殊菩萨。

我以贪恚痴,造一切恶行;身口意不善 悔过悉除灭”。就是说我曾经有贪、嗔、痴的烦恼啊,造过种种的恶行,就是所谓的不善业。这个恶行是身口意的行为造下的,叫“身口意不善”。“悔过悉除灭”,那么在我们没有证得解脱的时候都是有贪嗔痴的,你曾经有过这种种不善的恶行,那么今天应该悔过悉除灭。所谓的悔过,就是说曾经做过的不善的事,要忏悔。忏悔就是后悔当时做错了,因为当时不懂事嘛。现在我懂事了,那么我就要改过自新,对不对?所以这叫“悔过悉除灭”。怎么是除灭?曾经做过的恶事,从今天开始我悔过,我不再做,这就是除灭了我曾经所做的那种恶行的恶习,知道吗?“悔过悉除灭”。已经解脱的就没有这个事了,没有证得解脱的要去悔过的哦,已经解脱的叫“无学”。

一切众生福,诸声闻缘觉,菩萨及诸佛,功德悉随喜”。这里说一切众生福,诸声闻、缘觉、菩萨、诸佛,这是四圣。声闻是指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缘觉是指独觉佛;菩萨是指十地菩萨;诸佛就是指已经圆满成佛。那么这四圣是一切众生的福田,也可以说是一切众生的福报所依啊。若无诸佛,若无诸圣的话,那么一切众生无福啊,知道吗?为什么无福?因为不能出离轮回苦海、不能得究竟的安乐呀。那么正是因为有这四圣,能够作为众生的无上福田,能够成立为佛法三宝,才能够教化引导众生出离苦趣。按照佛法说任你六道,不管是天道还是怎么样,无非是苦趣呀,知道吗?那么因为有这四圣,声闻、缘觉、菩萨及诸佛,众生才能够有真实的福,才能够得到究竟的安乐。甚至我们所有众生世间的福报都依赖于佛。按照经典说,世间一切善法无不是从佛法中出,哪怕像世间普通的所谓的善法,即使不是佛教的善法哦,也无不是从佛法中出,这是经典里面说的。说这是佛在众生根基还不成熟的阶段,教化那些菩萨去引导众生向善,只是还没有机缘示现佛出世,明白吗?所以说一切教化众生向善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属于从佛法中出。这些所有的善功德呢,我悉皆随喜呀,这里主要讲的是指四圣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作为三宝,作为要引导众生,要引导自他获得究竟的安乐呢,就是不离佛道,那么不离佛道的就是以声闻、缘觉,菩萨及佛这四圣为皈依。对这些善功德皆随喜。那么前面是说供养,这里是说随喜功德。

图片

十方一切佛,初成等正觉,我今悉劝请,转无上法轮”。那么十方的一切佛,当他示现成佛、初成等正觉的时候,那么文殊菩萨他都发愿要去劝请这个佛转法轮。因为佛无为啊,知道吗?如果说他觉悟、成等正觉的时候,没有人来请的话呢,那么他就涅槃了,众生就不能得度,所以说要去请佛转法轮,请佛住世。那么释迦牟尼佛是梵天王来请转法轮的,那这个功德是非常殊胜的。包括经典里面有很多菩萨代众生请法,这都是利益众生的方法。知道吗?为什么要去请法?因为众生需要,因为有人请法,以示尊重法才能够说啊,才能如法的上座开讲妙法,明白吗?那么众生才有机缘听啊,佛不能自说。

示现涅槃者,合掌恭敬请,住一切尘劫,安乐诸群生”。那么佛如果将要示现涅盘的话,就要合掌恭敬请。“住一切尘劫”,就是要请佛住世像尘劫那么久,就是请佛永远住世,不要示现涅槃。我们知道《涅盘经》里面说如果阿难请佛住世的话,那么佛就可以住世多久多久,对吧?那么佛是世间的眼目啊,是天人师、是道、是真理、是我们的依靠。那么如果佛涅盘呢,众生就失去了依靠,那么佛如果要示现涅盘的话呢就要恭敬请。这是文殊菩萨的愿,就是请佛住世,因为佛住世,众生就有依靠,正法就能延续,所以叫请佛住世转法轮而安乐诸群生啊。那么这前面都是讲修功德,都是讲文殊菩萨他怎么样发愿去修功德。其实这个和《普贤行愿品》是一模一样的。

我所集功德,回向施众生,究竟菩萨行,逮无上菩提”。那么他说我以所集积的无量的功德都回向给众生,就是修集种种殊胜的功德,上求佛道、下利众生。然后把这些功德都回向施予众生,然后这样子去究竟,“究竟”,简单一点说,就是把一个事情做到极致。因为你不做到极致,就不知道什么是究竟。只有把这个菩萨行做到极致,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你得把它究竟了才知道。“究竟菩萨行,逮无上菩提”,那么最终去觉悟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我们发菩提心最重要。最终达到觉悟佛果、觉悟一切智,这叫“逮无上菩提”。“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无上”就是没有更上,“无上的菩提”就是佛。

悉供养过去,现在十方佛,愿未来世尊,速成菩提道”。那么这些所有的功德不仅回向十方的众生,也供养过去、现在、未来十方的佛。就是说他的这些功德,要下施予一切众生,上供养十方诸佛。供养的诸佛,也不是限于眼前,是过去、现在、未来皆供养。然后“愿未来世尊”,“世尊”就是佛,“愿”就是祝愿、祈愿未来的要示现成佛的这些世尊,就是那些已经得受记将来要成佛,但现在还是菩萨,比如弥勒菩萨,叫补处佛,“速成菩提道”,就是愿他们都尽快成佛。

普庄严十方,一切诸佛刹”。那么呢就是说修集种种功德去庄严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如来坐道场,菩萨众充满”,这就是讲佛成正觉时坐菩提道场,都会有菩萨眷属围绕,这叫菩萨众充满。

令十方众生,除灭诸烦恼”。那么佛、菩萨他们都在度众生,他们坐道场,他们的道场在哪儿呢?这含义很甚深。就是佛、菩萨,他们的智慧其实是遍满十方的。“令十方众生”,就是使得十方的众生都除灭诸烦恼,明白吗?所有的菩萨都会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那样去发愿,知道吗?他们都会愿十方的众生能够遣除烦恼、得解脱、得智慧、得无上的庄严,愿一切众生皆成佛。一切菩萨皆如此发心、皆如此发愿。“深解真实义,常得安乐住”,这是说他修集这些功德,供养十方诸佛,然后普庄严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将来就会有这种事情,就是“如来坐道场,菩萨众充满,令十方众生,除灭诸烦恼”。然后“深解真实义,常得安乐住”,这是指众生深解佛法的真实义。我们常常说诸法实相,常常讲什么是第一义,那么这里是说愿众生都能深解真实义。“常得安乐住”,就是得安乐啊。我们常常说三界无不是苦,要得“安乐住”,就是得解脱,得佛的智慧,得究竟的安乐。

我修菩萨行,成就宿命智”。就是说我修的这些菩萨行,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修普贤行以及普贤愿。“成就宿命智”,那么这个“宿命智”不是简单的记得前世,“宿命通”和“宿命智”是不一样的,明白吗?鬼神很多他也有宿命通,他也知道上辈子是干什么的,包括那些跳大神的,他也能够知道一些,但是他们知道的范围很有限。知道吗?在这里文殊菩萨说,“我修菩萨行,成就宿命智”,这里是说智慧,但是你们不要把神通当成智慧,是智慧可以做神通用,所以我们不能倒过来。现在很多人颠倒,觉得这个人有神通就有智慧。很多人他没有智慧,老想去求神通,然后出了神通之后他就冒充有智慧,这个很成问题的啊。

除灭一切障,永尽无有余”,这里永尽就是永断,那么一般我们说障碍就是两种障碍,叫烦恼障和所知障。除灭一切障就是除灭烦恼障、除灭所知障。“悉远离生死,诸魔烦恼业”,那么就是说远离生死的烦恼。我们说阿罗汉叫永离生死。“诸魔烦恼业”,贪嗔痴,对六根境界的执着皆是属于诸魔业。“诸魔烦恼业”都要断除。然后“犹日处虚空,莲花不着水”,这就是比喻智慧好像太阳处于虚空一样。太阳不会住虚空,知道吗?莲花是不沾水的。这在《华严经》里面也有另外一句说法,叫“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知道吗?这是讲我们要不贪着、不沾染世间,能够像“日处虚空”和“莲花不着水”这样子,能够不被烦恼所障碍,不被境界所系缚,这叫离诸魔业。能够不被生死所拘束,叫远离生死,这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便行游十方,教化诸群生”。那么修菩萨行呢,成就宿命智,远离生死魔业之后,你就有能力如日处虚空啊、莲花不着水,然后你就有能力“游行遍十方、教化诸群生”,就像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去众生的境界里去度他们。“除灭恶道苦,具足菩萨行”,就是帮助这些众生,除灭他们行恶道的苦。因为贪重,堕落恶鬼道;因为嗔重,堕落地狱道;因为痴重,堕落畜生道。那么包括天、人、阿修罗,一起叫六道,叫诸群生,生就是有情生命。皆愿去教化诸群生,除灭这些恶道的苦,让他们具足菩萨行。具足什么样的菩萨行呢?就是文殊菩萨行、普贤菩萨行。

图片

 

虽随顺世间,不舍菩萨道”。入世度众生,叫随顺世间。“不舍菩萨道”,就是入世做度群生的事业,但是他不舍离菩萨道,就是不舍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劫,具修普贤行”,什么叫“尽未来际劫”?菩萨的身心广大,小乘受的戒都是“尽形寿”,什么是“尽形寿”?就是这个躯体死掉了,这个戒就跟我没什么关系了。那么菩萨发愿、发心、持戒都是尽未来际劫,就是永远,没有说我这辈子死了,下辈子就不算了。当然这不是常规意义上理解的这一生、下一生,明白吗?但是你们现在没有办法理解,甚至觉得我做不到。我怎么知道我下辈子能够这么做呢?但是你要如此去发心,自有它殊胜的功德力。在乎于你有没有信心,在乎于你有没有无畏的、敢于像菩萨那样去发心:“尽未来际劫,具修普贤行”。

若有同行者,愿常集一处”。我们常常说要结善缘,要交好朋友,不要交恶友,要交善友,对吗?那么这也是文殊菩萨的愿啊,要知道文殊菩萨是代表智慧的,那么文殊菩萨的愿都是有智慧的。“若有同行者”,什么是“同行”?就是行普贤行,是文殊愿的愿行,那么修普贤行的就是同行者。“愿常集一处”就是大家在一块儿互相增上。我们知道在小乘经典里说你要修行解脱,有很多人他需要多种善缘具足他才能解脱,其中有一种善缘叫有同修的道友。知道吗?你看我们一个人修行有时候会很懒,修两天就懒了,就看电视去了、玩去了,对吧?但是我们如果有一帮志同道合的爱好者,我们都是学佛的,都是很精进修行的,都是要学普贤菩萨的、学文殊菩萨的,那么大家在一起修,他就不好意思偷懒,他偷懒他就没脸待在这里了,所以说这就叫增上善缘。明白吗?所以说“若有同行者,愿常集一处,身口意善业,皆悉令同等”,就是说我们身口意都修,都修上供下施,都修普皆回向,都修十方供养。那么就是都修同样的、同类的身口意善业,那么这叫皆悉令同等。

若遇善知识,开示普贤行,于此菩萨所,亲近常不离”。那么如果遇到善知识开示要修普贤行,或者修普贤类似的这些行愿,因为开示普贤行,就是属于讲菩萨的法,那么“于此菩萨所,亲近常不离”,那么就常亲近这些教授普贤行的,比如说广超法师就讲《普贤行愿品》,讲得非常好,你应该去看哦。“常亲近不离”。为什么常亲近不离?因为很难得啊。我们每个人都不知道轮回了多少劫,只是你不能够记忆你的前世是什么样子。前面有一个人参加了我们的大乘班之后,回去没多久,他就记忆起了他的前生。他跟我说他前生做过什么什么,轮回到了哪几个道,说轮回真苦啊。就是说因为你不知道你的上辈子、上上辈子是干什么的,还以为挺好的,有些人没受过什么苦,对不对?但是你看有些例子就记起来了,轮回不得解脱,还是挺苦的。经典里有记载,有些阿罗汉出宿命通,回忆起地狱的苦时,满身毛孔出血,就是有那么痛苦。那么在无量劫中你能够遇到正法,哪怕是小乘正法都是稀有难得,那么遇到菩萨法更加是稀有难得。知道吗?所以说“若遇善知识,开示普贤行,于此菩萨所,亲近常不离”。这都是很智慧的。广超法师也说要与修行人多结缘、结深缘、结善缘,这样你就会“常不离”,因为缘分结的深。这怎么解释呢,哎呀,没有宿命通说起来也很麻烦。如果你们有人知道上辈子他和他之间是什么关系,就会知道大家其实都曾经是六亲眷属,这辈子、上辈子的朋友其实都差不多,大概率如此。但不能绝对地说所有这辈子见的上辈子都见过,那也不一定。但是这辈子跟你关系很深的,很多都是上辈子已经跟你关系很深了,知道吗?只是不同的关系。若按大乘佛法说,一切众生皆曾互为六亲眷属,所以菩萨不舍一切众生,要度一切众生。那么呢能够遇见正法、遇见菩萨法、能够生信心,能够学习,这个真是稀有难得。所以要珍惜,要常不离,这样你就会被利益到,明白吗?就是如果你主动远离善法,那菩萨也很难啊…因为菩萨也不能强迫你,不能把你拷起来、绑起来,强迫你坐在这里。所以说要常不离善知识,要多请法、多求法、多亲近。那密宗的就说要尽一切能力讨上师欢心啊。对不对?

常见一切佛,菩萨众围绕,尽未来际劫,悉恭敬供养”。那么呢,因为遇到开示普贤行的善知识,常亲近不离,那么你就能够常见一切佛。《普贤行愿品》里讲过,如果修普贤行愿的话你就会常见一切佛了,知道吗?那么呢“菩萨众围绕”你就会成为菩萨之一了,因为你修普贤行你就会做菩萨了。“尽未来际劫,悉恭敬供养”,这还是说供养,要于善知识,于诸佛,尽未来际劫都要恭敬供养。

守护诸佛法,赞叹菩萨行”,我们知道很多发菩提心的,你们有没有听过我讲的《修行路线图》的视频课?我曾经在里面讲过发菩提心,讲过很多人是因为看到佛法将灭,那么他出于不忍正法将灭,而发心要来护持佛法。因为看到佛法能利益众生,所以他要来护持佛法,保护佛法不灭,并让佛法更加发扬光大,能够广泛利益更多的众生。他是因为这样的因缘而发起菩提心的。所以这里是说文殊菩萨也是这样的发心,守护诸佛法,赞叹菩萨行。不仅自己守护,还赞叹其他人的菩萨行。“尽未来劫修,究竟普贤道”,就是尽未来际劫,来修普贤道,修到什么程度呢?修到究竟、那么就是修到成佛。

虽在生死中,具无尽功德”,如果这样修呢,虽然你还没有断烦恼,还在生死中。但是你这样修,这样发愿,这样去行持普贤行,修究竟普贤道,那么呢你就会具无尽的功德。你的功德不可描述,不可称量,就像《金刚经》所说的,“无有边”、“东方虚空可思量否?”,就是不可思量。“智慧巧方便,诸三昧解脱”,那么你就会具足智慧,就是因为你破除了种种的障碍,就会具足智慧。“巧方便”就是度众生的方便。“诸三昧解脱”,“三昧”在大乘佛法里说的特别多,常常说佛入于什么什么三昧,然后才对菩萨开示什么什么法门。然后你看《六祖坛经》里说“一行三昧”,对吗?很多大乘的觉悟就是说你证到什么三昧。甚至说成就也是以三昧来说的,明白吗?比如说文殊菩萨常处于“首楞严三昧”,以“首楞严三昧”力他能够十地自由示现,乃至示现成佛。三昧是印度的音译,这个词呢,其实已经融入了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常常说得“个中三昧”,比如说某某写字写得好,就说得写字的“个中三昧”,就是说有这种说法。如果在大乘来说三昧就是定慧等持的状态,在小乘来说“三昧”就是心专注做一个单一的事就是三昧。但是在大乘的三昧,它之所以为大乘,大乘一切的事都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没有智慧不能成立为大乘,当然你们有信心,说我现在是学大乘的,但是你现在那个还叫地前呀,叫凡夫菩萨,经典里叫“大心凡夫”。对大心凡夫我们也要赞叹啊,因为当他觉悟智慧的时候就不是“大心凡夫”了,是“大心菩萨”。但是如果没有大心,觉悟智慧的时候就叫小果,是证得解脱,但是不能利益众生。因为他没有那个心、没有那个愿去利益众生嘛,当然也不能这么讲,对于阿罗汉来说,佛也会来引导你,要成佛,不能只管自己解脱,你还要考虑众生解脱,因佛菩萨的善护念,阿罗汉迟早也会转入菩萨道最终而成佛。所以那也没关系的。

一一微尘中,见不思议刹”,“一一微尘中”就是前面讲的于很多很多微尘中,“见不思议刹”,就是见不可思议的佛刹。“于一一刹中,见不思议佛,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悉见诸佛海”,这都是菩萨修行,破除所知障,才能够知道很多佛世界,最终能够遍知诸佛世界。明白吗?所以这是大乘的见地,是属于菩萨所要受持的,无量无边的智慧,诸法互摄互入,就是所谓的华严经讲的智慧境界,所谓“一法含摄一切法,一切法摄一法”,这是智慧。当然在这里它不仅是智慧,也是境界,也是庄严,很深啊。那么怎么样才能于“一一微尘中,见不思议刹”呢?就是前面所说,修普贤行,“虽在生死中,具无量功德”,然后“智慧巧方便,度一切众生”,然后“修诸三昧解脱”。那么当你“究竟普贤行”之后,你就能够“一一微尘中,见不思议刹,于一一刹中,见不思议佛,见如是十方,一切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悉见诸佛海”。哎呀,这些言词太美了!

于一言音中,具一切妙音,一一妙音中,具足最胜音”,前面是讲看到的,这里是讲声音,是讲听到的。

甚深智慧力,入无尽妙音,转三世诸佛,清净正法轮”。就是说以“甚深的智慧力”能够“入无尽妙音”。所谓的“妙音”就是开示、引导众生出离种种的烦恼障碍,能够朝向佛道,觉悟究竟的安乐,如此才能称为“妙音”。我们知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都是不可思议的。究竟是如何,我们不知道,我们只能信。就像我们在“那罗延洞”打坐,各人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菩萨以一加持,随类各得殊胜受,对吧?所以说圣地很神奇。“转三世诸佛,清净正法轮”,那么就是能够于三世诸佛去帮助转清净法轮,就是帮助诸佛度众生。我们知道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文殊菩萨早已成佛了,观世音菩萨也一样,但是他们都到娑婆世界来,帮助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知道吗?这就是文殊菩萨的愿,这里面讲了“转三世诸佛,清净正法轮”。不仅自己度众生,还帮助诸菩萨成佛,还协助成佛的佛去转法轮,这就是菩萨的愿,是多么广大,没有限量,只要能利益众生,只要能帮助佛,只要能供养到佛,这个利益不仅仅是众生,甚至是利益诸菩萨及诸佛,都没有限量的,只要能利益到,就是庄严佛土。

一切未来劫,悉能作一念,三世一切劫,悉为一念际”,这也是菩萨的智慧,什么是“一切未来劫,悉能作一念”?我们知道那些有神通、有天眼的可以看你有没有未来生的,知道吗?他们知道未来你会投生在哪里,然后看过去可以看你过去的两辈子、三辈子。阿罗汉据说可以看五百世。那么菩萨可以看八万大劫,那佛就没有限量了,全都可以看。那么你看这里说“一切未来劫,悉能作一念”,这是菩萨的宿命智。这里说“三世一切劫,悉为一念际”,也就是说一念能够遍知一切未来劫,这是佛的境界。大菩萨可能也有这个能力,但是应该说佛是最圆满的。

一念中悉见,三世诸如来”。就是说他没有时间的障碍,过去、现在、未来,他能够一念际就可以遍知。不仅遍知,而且能够在一念中悉见三世诸如来。“亦普分别知,解脱及境界”,那么他能普分别三世一切劫,一切三世的如来。“分别”就是知道,“亦普分别知,解脱及境界”,就是能够知道一切三世如来的解脱和三世的佛境界。

于一微尘中,出三世净刹,一切十方尘,庄严刹亦然”。那么,于一微尘中,“出”就是出现,或者说显现。三世净刹,就是于一微尘中显现三世的清净佛刹土。这其实都是《华严经》的境界。这跟《普贤行愿品》其实差不多,几乎就是一样的。“一切十方尘,庄严刹亦然”,那么就是于一念倾能够于三世如来的境界遍知,不仅能遍知三世一切佛的境界,还能于十方三世佛的刹土中去做供养,去做庄严佛土等种种的事情。

悉见未来佛,成道转法轮”,就是说能够见到未来的佛,成道转法轮。“究竟佛事已,示现入涅槃”,那么禅宗里有句名言叫做“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花佛事”,那么菩萨他以普贤行愿力,能够成就种种的智慧,其实这里是讲究竟成佛以后的他能力。“究竟”就是把佛的事业做到极致,做圆满。“示现入涅槃”佛的一期因缘结束,就要示现入涅槃了。

图片

神力遍游行,大乘力普门”。“神力”指的是神通力,“遍游行”这个遍游行指的不是游一个世界哦,而是十方三世他都可以遍游行。这个太难讲了,太甚深了,我都不知道怎么给你们解释,即使解释了也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懂,大概你们只能相信。“大乘力”就是大乘的功德力、神通力、智慧力。“普”,就是普遍,“门”就是角度的意思。“大乘力普门”就是前面所修的普贤行愿力,普贤行所成就的功德以及他所修的种种庄严事业以及善妙行,他是没有界限的,所以叫“普门”。不仅没有空间的界限,也没有时间的界限,就是时空皆不能成为阻碍,而且他所上供下施所利益的对象也是没有界限的。就是上供一切诸佛,庄严一切诸佛土;下利一切众生,普济一切含识,没有界限。所有的众生皆是菩萨所要利益的对象,所有的诸佛皆是菩萨所要协助的对象,所以叫“大乘力普门”。

慈力覆一切,行力功德满”。“慈力覆一切”就是他的慈悲心没有死角。就像我们修慈心观,有的人说还要对我的仇人要发慈心啊?这个…我这么快乐的感受我不乐意发给他,这个我好像不情愿耶,有人这么跟我讲。呵呵呵,那么你要学做菩萨就不可以这样,因为是无条件的,要一切众生都是我们所要利益的对象,所以叫“慈力覆一切”,无死角、无障碍、无阻隔。“行力功德满”,比如说我们在这里光发心,就是不行动,那也是空想主义。你要成就这些殊胜功德,要能够成就庄严佛土、利益众生,不实干不行。当然发心也很好,但是你只发心不行动,毕竟不能落实。“普贤愿”是发心,“普贤行”是去修行、去行持,所以叫“行力功德满”。“功德满”,是满三千大千世界,这很难的。你看这么多的众生,我们地球就有七十亿人。所以说菩萨的愿力大,但他能力也强啊,所以他会千百亿化身,去六道度众生。所以你们想像菩萨那么伟大、那么庄严,那你就要发这么大的愿,这都是因果啊,离不开因果。你不发这种愿,你也不可能千百亿化身,对吧?你也做不到,因为你不想。只要你想成佛,就要像佛那么伟大,像佛那样的发心,或者说像文殊菩萨这样“慈力覆一切,行力功德满”,我一定要做到究竟、要度尽一切众生。

功德力清净,智慧力无碍”,那么我们说做这些菩萨的事情叫做修清净的业,叫做修胜义的业。如果你有智慧就是修胜义业,如果没有智慧就是修善业,那么“功德力清净”,就是说我们所修的不是普通的业力,是功德力,是殊胜的智慧所成就的善业。这就叫“功德力清净”。我们论典里常说的一句话叫“顶礼白业者”,就是他的身口意都是白业,是清净的。“智慧力无碍”,什么是智慧?你们能够相信这个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有那么一点智慧的微光,所以我们要信文殊菩萨,要学文殊菩萨。那么文殊菩萨为什么能这么做?为什么能这么广大的发愿?为什么能成就如此无尽的庄严呢?就是因为“智慧力无碍”。那么这个“智慧力”就是前面讲过所要修的,就是清净身语意,断除贪嗔痴;然后断除一切障,智慧遍十方。那么呢这样你就能“智慧力无碍”,就能够普入一切尘刹,礼一切诸佛,庄严一切佛土,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这叫“智慧力无碍”。

三昧方便力,逮得菩提力”,我在《修行路线图》里讲,以菩萨的角度来说,一切都是三昧,他修六度、度众生皆是在菩萨的智慧三昧之中去行持圆满,乃至成佛,都是在三昧中完成。什么是“三昧”?三昧就是定慧等持。那么有很多种三昧,大乘中如果要圆满智慧就要圆满一切三昧力,知道吗?现在有些自称禅宗的人口气很大。说三昧不值得修,总是讲什么见性成佛,我有时候都很无语的哦。“三昧方便力,逮得菩提力”,那么是以三昧的方便力,能够成就圆满菩提,证得佛的智慧。证得佛的智慧,其实从菩萨的角度来说还是三昧,但是菩萨三昧有深有浅,就像修禅定一样,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我们说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那么很多功德的成就是要以禅定度,也就是以禅波罗蜜去圆满的,佛道也是要以禅波罗蜜去圆满的。并不是那些人肤浅的理解,什么“打坐不能成佛”,“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这是错解。这不是反对祖师啊,如果我去解说祖师的话,我会解释,但现在我在解释三昧力,是说大家不要轻视禅定。定慧等持是要踏实修的,不是所谓的顿悟派,我们现在是渐修派,是行持派。不是无修的,那些喜欢讲无修的,他说你不用修你就是佛。广超法师也这么讲,对不对?但是要不要修呢?你还是要修啊,对不对。你不用修的时候自然就不用修了。但是你现在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你只能说到我成佛的时候就可以那样了。就像阿罗汉断尽烦恼证得漏尽智时才可以说“诸苦已灭无需更灭,所作已办无需更办”,明白吗?只有你成佛的那一刻,觉悟到究竟佛智慧的那一刻,才能如是说。但是我们学文殊菩萨就要修普贤行,学文殊愿、学普贤愿。

清净善业力,除灭烦恼力”,清净善业能够除灭我们的烦恼。所谓“清净善业力”就是我们所要修的戒定慧、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除灭烦恼力”,就是智慧力,我们说是智慧断烦恼。“坏散诸魔力,具普贤行力”,种种贪嗔痴就是魔力,“坏散诸魔力”就是除灭烦恼、以及种种的不正见。“具普贤行力”,那么你修普贤行就有普贤行力。这个“力”是一种势力。知道吗?你天天健身,就会有健身力;明不明白?你修智慧,修得很好,就会有智慧力;你修禅定,一秒能入定,你就会有定力;你修普贤行,就会“具普贤行力”。

具普贤行力就可以“严净佛刹海,度脱众生海”,佛刹就像海那么多、那么广大、那么无边,众生也是海那么多。怎么去做呢?我们小小的能力就只能做小小的事,但是如果像普贤、文殊菩萨那么发愿、行持、修智慧,断种种障碍,你就会具普贤力,就能够“严净佛刹海,度脱众生海”。

分别诸业海 穷尽智慧海”。“分别诸业海”就是能够观察、判断一切众生的业,比如佛讲法都是根据不同的众生,讲不同的法。就是能够分别众生的根基给予不同的法药。然后“穷尽智慧海”就是能够知道种种的智慧。我们说“遍知一切智,一切皆是智”,智慧就像海一样,“穷尽”就是全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大概意思是生命是有限的,要学的东西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无法学到无限的知识。明白吗?但是以普贤行力你就能够穷尽智慧海,所有的智慧都能圆满,叫“穷尽智慧海”。“清净诸行海”,就是所有的行为都清净了。我们经常说阿罗汉还有业习,还有习气,在大乘的角度说就是他的业习还没有清净。那么菩萨不仅要证解脱,还要清净他的业习。所以说叫“清净诸行海”,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清净的。所以说最终他到成佛的时候是圆满的,佛有功德叫“言无失”,还有“行无失”。他的种种言行都是随智慧行,没有过失。我们常常说“人非圣贤,庶能无过”,只有佛才能无过。而我们要做无过的人,就要向文殊菩萨这样发愿,去修普贤行,那么就能“清净诸行海,满足诸愿海”。我们要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庄严一切佛刹,这无量无边的愿叫做愿海。你的愿广大无边,就像大海一样。怎么样能够满足呢?你发这么大愿没有能力,那不是空愿吗?对不对?一个人如果真正发愿,常常会动摇三界,魔宫震动,经典里也说大地六返震动。知道吗?(有人问:就是人发愿也有这么大的力量吗?答:嗯,就是菩萨发愿才行。菩萨也是人,人也可以做菩萨啊。)那么你发这些大愿,以普贤行愿力、以文殊的智慧,那么将来你最终就能够满足愿海,就能成办大愿。比如阿弥陀佛,原来没有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大愿,最终成就极乐世界,然后才能引度这么多众生去到极乐净土,利益众生。

悉见诸佛海,我于劫海行”,那么就是说诸佛象海那么多,无量无边,他都能见到。“我于劫海行”“劫”是时间,他能在无尽的时间当中,无有障碍,过去、现在、未来,“我于劫海行”,行什么?行普贤行。

三世诸佛行,及无量大愿,我皆悉具足,普贤行成佛”。那么他说三世诸佛的行持,就是佛曾经修的善行,比如药师佛有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三世诸佛的行,以及无量的大愿,我皆悉具足,普贤行成佛。现在说的具足的大愿还是普贤的十大愿,但是以普贤行修下去,他就能成就的是满足一切佛的佛行。我都能够做到跟诸佛同样的佛行,明白吗?叫“三世诸佛行,及无量大愿,我皆悉具足”,那么,你就是一切佛了。以普贤行修圆满,那么你就是一切佛了,明白吗?因为你具足一切佛行,这就叫“普贤行成佛”。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那么普贤菩萨的名字是所有诸佛的第一子,也就是长子的意思。那么我们都知道所谓长子是接王位的,也就是王位的继承者,明白吗?也就是说修普贤行能够让你很快成佛,也就是说修普贤行的是等着成佛的,第一子就是太子,太子就是等着接王位的,所以叫储君呀。“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那么就是我修普贤行的善根,皆回向,回向什么?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众生都与普贤行相同。其实也可以回向自己,回向自己尽快成办普贤行、成就文殊智。这个善根的回向也是没有死角的。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那么身口意都清净了,就可以自在庄严刹土。我们说佛有十力自在,身口意清净,也就是身口意修圆满了,你就自在了,自在了就能够成办种种庄严事,叫“庄严刹土”,也就是怎样去成佛,我们说佛示现净土。这个庄严刹土,你们应该去看《华严经》,比如毗卢遮那佛是报身佛,我们说佛有三身,法、报、化,他的报身在色究竟天,示现成等正觉,然后有华藏世界等等庄严。这个太高深了,没法讲,你们去看经里的描述。所以佛能够自在庄严他所要示现度十地菩萨、度大菩萨的庄严刹土。“逮成等正觉”就是示现成佛。“皆悉同普贤”,就是教化一切众生都能像普贤菩萨那样,能够修普贤愿、行普贤行。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就是像文殊师利这样去修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那么他说我发愿修的所有善根也回向,回向能够成佛,能够自在庄严刹土,能够示现成等正觉,能够教化一切众生皆修普贤行,就是回向我也能够这样。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那么就是说三世诸佛皆赞叹这样回向。那么我回向我的善根能够圆满我的普贤行。明白吗?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就是当我的生命结束的时候,能够除灭所有的障碍,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都除灭。“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那么就是去见阿弥陀佛,到极乐净土。“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就是说当他生到阿弥陀佛的国土的时候,他的普贤行愿已经圆满。知道吗?“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那么就是说我成满诸大愿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现前给我授记成佛。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就是说我修庄严的、清净的普贤行,满足我文殊菩萨的愿望,然后“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那么就是尽未来际,都能够修圆满的菩萨行。这里说到“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这里说的往生和普通的往生一样吗?你们要去看上品上生是怎么生的。上品上生根本不是莲花化生,是他自己直接去的。是他已经修好了,去极乐世界接佛授记。为什么都去阿弥陀佛那里呢?因为阿弥陀佛有此愿啊。所以说成满普贤行以后他就是十地菩萨了,知道吗?他去极乐净土是上品上生,直接去的,他不仅可以去极乐净土,他去十方世界都无碍,都可以去。不是普通人认为的,要死了,祈祷佛接引我往生,不是如此。这远远超过我们普通人所认为的净土往生,根本不是一回事,是去得授记的,这叫“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这就是《文殊师利发愿经》。所以前面我们在文殊发塔那里念诵《普贤行愿品》这很合文殊菩萨的愿哦。好,就讲到这里,大家回向!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光彻五轮禅修学苑
普愿众生皆安乐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3条评论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