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灭尊者开示录-15:世间一切与贪欲

佛说,这就是(世间)一切。(世间)一切是什么?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你的舌头,你的身体和你的意识,这就是一切。佛进一步说,如果有人说世间有这些以外的东西,他说这只是不谨慎的说法而已。因为世上没有这些以外的东西,这些指你的眼睛,你的鼻子,你的耳朵,你的舌头,你的身体和你的意识。

寻灭尊者开示录-14 :灭尽定与贪爱

佛陀指出了两种成就的方式,两种克服烦恼和获得涅槃的方式。一种被称为心解脱,另一种被称为慧解脱。心解脱就是,发展你的内心到很高的三摩地状态,即禅定状态,并且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作为在这样状态中长时间生活的结果,你的心会获得自由,或者心灵摆脱了烦恼,获得了自由。第二种发展方式,慧解脱就是,当你获得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后,我们引导你修观,一步一步地,我们引导你去克服烦恼,如果你克服了,你将会到达入流的阶段。当你克服更多的烦恼,你会到达二果的阶段。如果你继续克服了一些其他的烦恼,就会到达三果的阶段。最后,我们引导你摆脱“我”、“我的”和“灵魂”,摆脱了你相信心灵在你的灵魂本性中是连续的,并最终获得了涅槃。这是佛陀在他的讲道中开示的两种解脱的道路。

寻灭尊者开示录-13 : 四圣谛及贪爱

在你拥有的这个虚幻的身心里有苦,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苦因,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苦的止息,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通往止息苦的道路。这清楚的表明,兄弟姐妹们,你无需到其他任何地方去发现痛苦的根源,苦因以及止息苦的道路就在你自身里。

寻灭尊者开示录-12 :还果与不还果之路

在最初进入入流时,当你观察生起与消失的时候,心有一个向上的垂直发展,可以说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当它到达并成熟的时候,真相显现于前,我不需要描述它是怎么发生的,但当它发生时,你会确信你已经觉悟到了真理。你已经进入圣流,毫不疑惑,因为到达那个修行境界时发生的果位定,使你确信你的心已经到达了那个修证高度,那就是入流。

寻灭尊者开示录-11 : 十结和入流果

大家必须学习的,不仅仅是修行心一境性(禅定)以及证悟必要的特质,而且还有去除束缚的路线方法,包括为了去除束缚的训练项目及其顺序,从而依次达到首先的入流果,其次的一来果,之后的不还果和最后的阿罗汉果。这是我们修行的路线图。

寻灭尊者开示录-10:五盖

有五个障碍阻挡了你的进步,这些障碍有两个负面影响,阻碍修定和修观。除非你已经修习了三摩地(禅定),否则你很难拥有心一境性去开发你的观智,去真正理解佛法的本质,去证悟真理。

寻灭尊者开示录-9: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

你需要记住,你的成就不是来自于你的精神力量。你的成就来自于你去除你自身所有的贪、瞋、痴,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陷于轮回之中的原因。你需要去除欲,并因此跳出轮回,获得解脱。但是,请记住,想要将欲从心中去除,并非易事。欲之港湾,培育了欲,也催生了欲。你费尽力气想要去除欲,就要清楚的了解什么是欲,以及阻止自己回到欲产生的地方。止息你的心对欲的提升。

寻灭尊者开示录-8:五种因素​

这五种因素是信、精进、正念、禅定、慧。这些因素有助于你努力去达成目标。这是由心念促成的,不是自觉的,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修行以达目的。这些是基本的你所做努力的结果。

寻灭尊者开示录-6 :禅定(三摩地)的修习应用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禅定。禅定是心念的专注,或者说进入心一境性。

寻灭尊者开示录-5 : 行、贪爱及其止息

佛陀都说了什么呢?有四件事情你们必须留心,那就是四念处。佛陀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你不能允许后续的念头产生并促成贪爱。至于你通过六根获得的感受,你必须小心的去观照它,在自然发生的经历之后,不允许头脑进一步制造念头并产生贪求和厌恶继而促成贪爱。

寻灭尊者开示录-4 : 正念的重要性

我们所修习的佛法体系是佛陀证悟到并向我们宣说的,当你沿着这条定慧之路前进时,真相将在你面前展开。换句话说,当你真正认同佛陀所教导的“无我”时,你就会觉悟到真理并最终达到真理的高度。但是在沿着佛陀指明道路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特别的专注和仔细的练习。在这练习中,正念扮演着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正念能够使你在一举一动的当下,确切知道你之所是。如果你行为举止仍像以前那样,那就失去了正念。相反,如果你行住坐卧都带着觉知并符合佛陀所宣讲的佛法,去除虚假的有“我”的观念,那这些正确的举止就是正念的结果。

寻灭尊者开示录-3 :造作

佛陀在缘起法中清楚地分析了凡夫,他明确地指出,如果一个凡夫致力于意志造作的无明,结果就会被完全误导,那便是他妄想因的起点。缘起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死导致忧悲苦恼”。(这是十二因缘的巴利语翻译)

寻灭尊者开示录-2:八正道

兄弟姐妹们,佛陀觉悟成佛,不仅觉悟到真理,也指出了这条帮助别人追随和证悟同样真理的道路,即四圣谛。它有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语2.正业3.正命4.正精进5.正念6.正定7.正见(四圣谛)8.正思维。

寻灭尊者开示录-1 :佛教哲学的独特性

兄弟姐妹们,佛陀宣讲的哲学是独特的,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佛陀找到了人类脱离“苦”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来源于人的自身而非外部。

四 念 处-2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四 念 处-1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圆觉经讲记》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难免不发生各种病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修行,无非要降伏与破除无始无明,而此根深蒂固…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2)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萨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来在觉中——菩提智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万…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1)

清净慧菩萨因心清净具足智慧而称名,心无贪嗔等妄念,就能定心清净,心于识境不妄想分别,则本具智慧能现前。心从凡入圣的修行就是要清净慧——随顺觉性,所以本章是清净慧…

《大乘如来禅》禅修总结摘选​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总结摘选​ 原创 光彻五轮 光彻五轮 5天前  收录于话题 #同修分享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班 禅修总结摘选 《如来禅》弘道偈 &#82…

《圆觉经讲记》第五章 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意译为慈氏。弥勒佛是未来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时他是阿逸多比丘,目前在兜率天,等待因缘成熟,示现降生人间成佛。弥勒佛所度化的众生,是释迦…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四章 偈颂(1)

以上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都是长行,接下来要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是偈颂。所谓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体裁,佛教经典文字的体裁有两种,即长行与偈颂。以现代术语说,…

笫三章   爱持十大行愿的功德利益

一、菩萨受持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五行愿:随喜功德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五行愿是随喜功德。随喜中的“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所谓随喜功德,是你对别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欢喜心。

《圆觉经讲记》第三章 普眼菩萨-1

普眼菩萨的“普眼”,即一切皆能见之眼,所见一切无非是眼,所以言普眼。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四行愿:忏悔业障

佛在世的时候,如果修道人犯了过失,就去找他认为清净的出家人做忏悔。就是说,你不可以随便找人做忏悔。比如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后,非常后悔,然后向另一个与他一起去偷东西的小偷忏悔,你认为他忏悔之心会生起来吗?绝对不会,大家都偷,向他忏什么悔?所以,你向某人发露忏悔时,对方要能让你生起清净心,不让你生起罪恶的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接受你的忏悔。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三行愿:广修供养

关于作供养观想,出家人在做早晚课中的施食,就念施食真言,观想一粒米变成几千万粒,施给鬼神,如果当时鬼神的心想吃的话,它们就吃得到。又如做法会中的放焰口,焰口主——金刚上师也要作观想,观想丢出去的食物化为无量无边而布施给鬼道众生。即饿鬼道众生是通过精神跟人类沟通,经由我们心力的影响,饿鬼就得到它们本来无法得到的东西。因此,中国人祭拜祖先时,金银纸一张一张慢慢地烧,就是这样通过观想发出精神力量。同样的,一些出家人把一些经咒印在纸上,同时画很多圆圈,死者的眷属每念一遍往生咒,就用香烧点圆圈,希望把那些咒烧给堕入鬼道的死者。其实其力量并不在那张纸上,而是施行者通过这仪式发出观想力量,有些心灵感应很强的鬼道众生就能够收到。当我们用心做供养时,佛菩萨必定能够知道,因此,就以清净心观想变现殊胜供品来做供养。所供的妙供养具如下: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二行愿:称赞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第二行愿是观想在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中,都能见到诸佛而称赞如来。

《圆觉经讲记》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2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当一切诸佛在因地开始修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轮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简介(出处、译本、流通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即《华严经》。《华严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相当千《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则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

临崖听风的修行讲述和我的阅读札记

临崖听风是我在《佛法论坛—原始佛教》栏目认识的一位佛友,并有幸听他讲述修学南传内观和北传“打禅七”的过程,其中对于修行的内心感受有着尤为生动具体的描述,是论坛中不可多得的“现身说法”的实例。出于深入探讨目的,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减少交流中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从自己经验出发对临崖听风的讲述做了些微点评和扩展性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经验既是我点评的基础,但同时也可能是产生新的语言模糊性的因缘,这一点请后来阅读者保持警惕。在点评中,我对原帖中个别地方的前后次序做了重新编排,对个别地方的文字有删节,但内容尽量保持原貌,同时保留了讨论中我认为较为精彩的其他网友的发言。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二)法会缘起

如是我闻: “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十卷  方便多门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菩萨道的方便有多门。菩萨道的意义: 当一个人认识到世间无常、苦、无我,然后很想出离生死, 也很想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这样的一个修行人就会发…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九卷 唯一道路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道。 佛法说,修行法门有无量无边,但是通往解脱生死的道路唯有一条。这条道路并非世间人所谓的道路,也不是修行方法, 它所指的是心的路程,即是内…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八卷 净心观法

现在,我要介绍净心观法,即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的佛法,经典上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听闻了这么多佛法,要怎么去实践…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三皈五戒。成为佛教徒最少要皈依三宝,而且要受持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向、依靠的意思。根据佛说,众生从久远以来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生…

净土与秽土-1

那为什么要讲这个讲题?因为我经常到处弘法,时常都面对这个问题:要不要去净土啊?那么每当那些法师找我谈的时候,我都说,不一定要去净土。那么,今晚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说同样一句话,不一定要去净土。

六度(波罗蜜)-3

问2:布施里面有财施,财施有外财跟内财,内财施自身乃至妻儿等。那布施妻子儿女是不是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

六度(波罗蜜)-2

一个人他要行菩萨道度众生,他自己心乱如麻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而且没有定力的人很容易起烦恼,那怎么能够利益众生。所以菩萨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修禅定。

六度(波罗蜜)-1

菩萨的行为到底是做些什么呢?菩萨上求佛道,就是求智慧,成佛的智慧。下化众生,就是以慈悲心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我们称他为菩萨。就是说他求佛道求智慧来自度,做种种利他大悲心来度众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六卷 灭即无生

当你们听完了前面五个卡带,大约已经明白佛法所讲的四圣谛中的苦与集,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灭。 所谓灭,是指涅槃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它是梵文(Nirva…

大乘宗派论解说-8

所以,这些思想里面很多东西错误,如果我们没有注意的话呢,我们本身也掉入这种错误去。那么这个错误,你就执着这个错误的见来看这个世间,来看你的修行,那么来判断你修行,自己修到哪里。那或许你有这种思想你就发现,哦,我已经觉悟到我的见性不灭原来是如此。他就认为他觉悟了。

大乘宗派论解说-5

他说,如来说这个如来藏法门不同于外道,所以他说学习这个如来藏法门的人,应该离外道见,怎么样离?应当依“无我”之如来藏。他说无我之如来藏,不是有个常住不变的我的如来藏,懂吗?这如来藏法门是因为无我,要详细解说这个“无我”而解释这个如来藏。为什么这样?

大乘宗派论解说-4

那佛就为了这一类众生,另外开示一种法门,叫如来藏的法门。那么这种法门很容易令人家误导,变成支持一种常住不变的我的论调。那么,这个就是真心论的这些支持者,他们经常拿这类经典来强调,有个常住不变的真心,这是错误的。那么在经里面是说,佛是为了度化(那些)怕听到无我、不喜欢听到无我的人。那(是)一种方便善巧而讲这个如来藏法门。

十二因缘-3

我们的身心一直在换,但是有个心念一直在执着我是某某。所以,所谓的中国,也是这样,有时侯缩缩缩,缩到很小,缩到长江以南;有时候大大大,大到欧洲去了。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这里面,那老百姓一直在换,换到今天,我们中国人说我们中国历史五千年。——我们轮回也是一样。我们不同的身心一直相续相续,然后他说我从无量劫轮回到今天,是你那个我执的心,它说那个是我,根本那个也不是。

十二因缘-2

所以,你死了可以不要生吗?可以。只要你当时不要再执着生,也就不生了。但是你要不执著生,可能吗?太多人有太多业、太多习气、太多执着、太多放不下,你做不到!就是因为你有这个爱、取。

十二因缘-1

十二因缘指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产生的意思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

大我小我无我-3

一切诸法因缘生因缘灭,我们要看清这个真相。那么当你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同时看到无我。你不必去无我,他本来就是无我。就算你现在你认为我在迷惑中还是无我,同意的举手,要有这个信心啊,那不举手的人是有还是没有嘞?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