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念 处-2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接上文……)

第三个是观心无常。

什么叫做观心无常?我们的心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心念。贪、嗔、痴、烦恼心也叫心,知道的心也叫心。起心动念的念头,我们也叫心。那么这么多的心,要观什么心?

起先,观心无常是要看它在那边无常变化,这无常变化是无时无刻在发生,像观这样的心无常。如果观心无常是观贪嗔痴的话,那就错了。那么在修行的过程里面,开始时观受是苦了,它进一步观这个受生起贪心,有没有生起贪、嗔心。而这个生起贪心、嗔心哦,已经是很粗糙的心了,知道吗?

我先从观身讲起,就是说当一个人他在做观身、身念住的时候,如果他修好的话,他已经开始身心轻安了;如果修不好呢,就没得说了,如果身念住修得好,他必然是身心轻安,他不可能那个时候再去起嗔心了,明白吗?

那么当他观受的时候,他的心已开始微细了,更专注了,他更不可能起贪、起嗔了,那时候多数属于中性的受。也就是说一个人他在修行过程里面,当时的因缘、修行的因缘底下,他很少会起嗔的、贪的,多数是属于中性的受,就没有贪、也没有嗔。那么如果一个人观受都在观心的话,他那个时候还会起嗔心,他已经失败了。失败在哪里呢?观身都没有观好呢,听懂吗?如果他观身真观得好的话,他哪里会起嗔心?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观好才起嗔心,对不对?

所以这观心无常,不是观嗔心无常,也不是观贪心无常,绝对不是!那不懂的人,他去观时,哦,有没有嗔心啊,有没有贪心。哦,嗔心起来了,观嗔心无常,那已经错了。

这观心无常呢,这心是指什么呢?是指这个能识的心,就是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个识。这六个识的心啊,它一直在知道这个外境,一直跟外境接触,产生这个知觉。观这样的心无常,才是观心无常。

那如果你没弄清楚的话,你去观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嗔心的话,那太糟糕了,你修行人家没有修行呢,静静的都没有嗔、没有贪,你修行呢,还有嗔、有贪可以观,那肯定太失败了,听懂我说什么了吗?

所以一般修行人呢,不可能观那些的哦。另外呢,告诉你,贪心跟嗔心哦,是属于内心的一种烦恼行为。我们内心烦恼行为,是先知道境界,然后在境界里面迷惑,再起贪嗔心的烦恼。换句话说,如果贪心、嗔心来了,你连你的心知道境界的那一刻,你都没认识到。因此,一个人他在观心无常的时候,他是已经可以保持心念观到第一个念头了。

什么叫做第一个念头呢?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你们看我背后那尊佛像。以眼睛来说,你第一个念头是眼睛看到佛像的那个光对不对,你知道前面有这些光。然后呢,你生起佛像的样子。那当时呢,你再进一步呢,去分别佛像里面是什么东西。那分别完了之后呢,你才知道这佛像,你喜欢看的、还是不喜欢看的,这样在里面生起贪心、嗔心。这样一步一步生起,一念一念生起,一个接着一个哦。

因此,如果一个人他观心无常,他第一念看到佛像之后,他就知道我眼睛在看佛像了,不是在后来看到佛像,哇,这个佛像好看不好看,这已经不知过了第几个念了,知道吗?听懂我这个比喻吗?

因此哦,当一个人他修观心的时候呢,他是念念站在心念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意识、眼识、耳识、鼻识接触境界的那一刻,第一念,还没有动起贪嗔痴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他的心了,然后观它无常。因此那是一步一步,还有微细这样观进去。

那么当一个人在修心无常,必然有相当的定力。他如果没有定力的话,他早已经跑到前面头、后面观了,已经来不及观心了。知道吗?为什么呢,我先讲一下,比方说,一阵风微风吹过来很凉快。风吹过来,我的身体产生受了,对不对。那么如果我当时有观受,我知道这是受了,然后呢,受的时候,我对这个风的舒服感觉,我很喜欢,就起欢喜心哦,喜欢这种感受,就起贪心哦,你这是另外的心念来了。那如果一个人他观心无常,他不可能生起喜欢的心,绝对不可能。他来不及生起。他在受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了了。明白这个比喻吗?就是第一念。

再来用一个比喻,比方说,假设我喜欢打麻将,当我第一眼看到打麻将的麻将,我就要知道我现在的心在眼识这边,知道这个麻将了,懂吗?然后呢,我不可能在当时,又再生起喜欢麻将啊、不喜欢麻将啊,它已经没机会了。明白这个比喻吗? 那如果你,等到你喜欢打麻将时,哎哟,我喜欢打,不要打了,我要修行啊,不要打了。我不要看了,或者动很多心念,已经是第几个心念了,知道吗?所以我刚才比喻说,一个人如果修到观心无常,他已经相当有定力,才有办法观到这一点,很微细。

所以观身是很粗糙的,观受就比较微细了,观心就是微细、很微细了。而且微细到非常快。我们的心念,一下子嘟嘟嘟,几个念头跑掉了。那么观心无常做的好的话呢,他看到那心念一念一念跳动,都看得到。做到那样子观心无常,才是最好的观心无常。那么在那个时候呢,换句话也就是说,他心中已经没有杂念了,只剩下知道的心在知道自己在那边无常变化,这叫做观心无常。

那为什么要观心无常呢?这关系到佛法,讲这个无常的观念。这世间任何东西都在无常变化,但是这个无常变化最快速的就是心念。心念是没有距离的,一想就到;心念也是没有时间的,你可以想一百年前、一百年后的事,都可以想。那这个无常变化最快的心,你都看到的话,其他的你也能看清楚了。

那现在讲回我们眼前的东西,对这个无常,很多人没有弄清楚,佛法讲无常是怎么回事。你们看我手上这个闹钟、小闹钟,我想上个星期也是这个,今天又是这个,是不是?那它不是没有无常哦?佛不是说世间无常嘛,对不对?世间这无常哦,一刹那、一刹那无常变化,但是一般人没有看到,一般人看到什么呢,只有修行的人懂得叫无常。东西坏了叫无常,其实不是这样子。

真正的无常,在前面讲到了十八界提出,有讲到,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一刹那,就是一个无常变化。而当时的外境,也是一刹那的无常变化。这个你们可能已经忘掉了,我重提一遍: 你们没办法看到我,你们只能看到这些灯光照到我身上,反射到你眼睛的灯光,同意吗?所以你是每一刹那看到无常的灯光反射到眼睛,你并不是看到我这个人。所以对于你眼睛来说,它只知道每一刹那照到眼睛的灯光,就那么快的无常变化。

听声音也一样,任何东西都一样。但是我们不认为是那样,我们认为,你看这个钟表,刚才到现在还在。你是这种观念,知道吗?你的观念并不是说我眼睛看到是光线,你是说我看到这个钟表,然后它还在。

那么,如果一个人他是观心无常,他也应该看到他的心接触境界呢,每一刹那都是无常的,而境界本身也是每一刹那都是无常的。不只是心无常,外境也是一刹那、一刹那的无常变化。他就可以发现到这个现象。那么世间确确实实是如此,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都在变化。

那么前两讲,我也说到,你们看我背后这尊佛像,你没本事看到每次一样的。还记得吗?你不是看到他的眼睛,就是看嘴巴,或者看他的头,看哪里,对吗?你没办法停在一个地方,你这个没本事停下来的。谁能够停的举手。能够吗?不可能。就是这么无常。

但是你认为那尊佛像那边都一样。其实呢,如果眼睛看到外境确实一刹那、一刹那的无常,谁知道佛像在那一边,我告诉你们,是你第六意识的记忆,它说佛像在前面。对于眼睛来说,是无数的灯光照过来,所有的灯光关掉,什么都没有。就是这么一回事而已,对眼睛来说,明白吗?但是对于人的第六意识心分别来说,它说,哎,这尊佛像还在这边,上个星期一直到今天。它得到这样的结论。所以,观心无常是微细、很微细的心。

那么再进一步呢,观法无我。

那无我,第一讲我已经讲过了,五蕴只是无我了。那四念处里面,观法无我。这个法是指什么呢?不是指心而已,是指一切的法。那这一切的法里面,前面都观过了,身体啊,感受啊,心念啊,这样去看这一切,谁在做主。这个时候呢,你才有本事看清自己,确定完全没有我。所以是这样一步一步观进去。

那对这个无我,佛法讲无我,有两层不同的无我。第一层,它是思想上、见解上,已经觉悟到没有我了,叫破我见。再进一步呢,它真正的感受到确实是没有我了。而这种感受呢,就是他看到这一切,没有所谓的某一个法在里面,也没有一个做主的东西在里面的时候,他才真正看到一切法无我。

那么这观法无我,在北传中国佛教,经常强调一个事情,它说阿罗汉只觉悟到人无我,没有觉悟到法无我,其实不是的。四念处是观法无我的,不是观我无我,是观法没有我,一切法都没有我。

那么这个四念处一个一个慢慢观,越观越微细,是不同的层次。但是在它的道理上,就是先观身不净,然后观受是苦,然后观心无常,最后观法无我。这些道理明白可以一次学完,但是在修的时候不可能颠倒,一定是先观身,然后观受,然后观心,最后观法。因为它有粗有细的差别。

那么这个四念处,它本身并不是一个某一个宗派的修行法门,它主要是因为我们世间的人,一般凡夫都有这方面的执着。什么执着呢?就是佛法所说的四种颠倒,就是所谓的常、乐、我、净的颠倒。那么修这个四念处呢,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能够破除你这个常、乐、我、净的颠倒。

但是这个你从它的道理上明白这是颠倒,但是你的行为上要慢慢去破除。意思是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里面,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呢,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看法、错误要纠正,就是见。那么从不正的见转到正的见,就是破我见最重要。那么我见破了,再下一步呢,就在行为上的业习去改造。这改造行为业习呢,就慢慢、慢慢去改了,跟见解不一样。见解明白了、看到的时候就一次破完了,但是行为要慢慢改、改、改、改,才能改好的。

我有一个比喻,比方说,抽烟。抽烟是不好的,很多抽烟的人都知道抽烟是不好的。他在见解上,知道抽烟不好的,但在行为上改不了,明白吗?那么我们在见解上认为有我,到处找、找,说有一个我在身心里面,就是见解上有我。只要你一问起他,他就找到有我,这个是见解上有我。

另外讲,是行为上执着有我,那个不属于见解,不必思考的,他就认为有我。怎么说呢?比方说,外面打一下雷,Pia一声,他就吓到了,为什么?他怕他的我被伤害了。而当时一点见解都没有。听懂了吗?这个是行为上的我的执着。

所以,我们众生对我的执着有这两方面:一种是行为的习性,一种是见解上的习性。

那么,当一个人他要破除这个我的执着,也应该从这两方面,先从见解上破除,然后进一步再从行为上破除。那么当你听完这四念处,你可以呢,在见解上就熏习无我、无常、苦、不净。这样来去观察这个世间。那么按照佛法的修行来讲,这个叫对治法门。什么叫对治法门呢?就是你执着这一边,我给你讲另外一边。听懂吗?怎么说呢?

我们执着人好看,那佛就叫你去看不好看的那一边。我们不记得看不好的,我们专门看好看的这一边,听懂了吗?佛说,看不好看的来对治好看的业习,就叫对治法门。所以苦、无我、无常、不净,就是专门对付常、乐、我、净的执着。

我们众生执着有常、永远的东西。有人他希望,他的爱人爱他一生,永恒不变。是不是啊?还不止呢,他还希望她下一生来继续爱他。可能吗?不可能,这就是执着了。其实呢,如果他问到我,我一定问他:你呢,就是把你前一生的老公、老婆都忘光光了,你有什么本事说,我还要爱他(她)下一生,对吧?你们说是不是?对吧?这不可能的嘛。

但是我们就执着,说要有恒常的,要永远在,要东西不要离开我。

乐呢,我们执着感受里面,有那些快乐的感受。

净呢,我们执着有清净的东西,有漂亮、好的东西。

那另外,执着有一个我。

那么这些执着呢,佛法称为四颠倒。那么这个四念处的四种观行是对付这四种颠倒。

但是在修行的过程里面,它并不是道理上明白,它要从粗的心进入微细的心,越看越精细,把一切法都看完,确定没有我,这个叫做四念处的修法。

那么这个四念处,并不是小乘佛教的修法。刚才说过,中国佛教很多认为四念处是属于小乘的,那就不能这样说。四念处应该是说,大多数人开始修行的时候,都必须要修的修法。不管你是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因为你们明明都有这些颠倒、执着在里面,知道吗?所以都要修的。所以我经常跟人家说,四念处本身是没有大小乘的。

但是呢,如果根据大乘佛教的观点,这四念处,苦、无常、无我、不净呢,也是颠倒的。为什么颠倒呢? 因为苦、无常、无我、不净跟常、乐、我、净,这八样事情,都是从我们六根去观察得来的。那么凡是从六根观察得来的,佛法里面说呢,你都被六根所骗了。所以呢,你认为无常是绝对真理,你就被骗了。那这是大乘的观念了。

意思是说,因为你执着常、乐、我、净这些执着,所以佛呢,教导你修四念处,就要观身不净。如果你对身体执着,你就要观身不净啰。那么如果你认为观身不净是真理,你就颠倒了。所以这个常、乐、我、净跟无常、苦、无我、不净,都是因为我们在六根里面迷惑、执着而看到的现象。因此大乘说,这八样都是颠倒的,它说你要远离。那么这个是我顺便提起。

当你们在修行的过程,不管你修任何法门都好,我们千万不要听到我刚才说,大乘说这个也颠倒,噢,颠倒,那我不要修了。不能这样说。为什么这样子呢? 因为你现在执着净、执着乐,所以你就要去观、去对治它,听懂吗?

如果我对我的身体放不下,天天在那边为它忙, 那么我就要观身不净啰。但是观身不净,观、观、观到后来,如果你观得很厌恶了,就可以停了。所以在佛在世的时候,有些比丘修观身不净,最后他发现、他看到这个身心都是臭烂的东西,他厌恶这个身心,他就自杀了。也就是说,观身不净修过度,会想死。我们看很好、看这个很快乐,所以想生活下来嘛。他看,一点都不好看、一点兴趣都没有了,他就不想活了,他想自杀。所以呢,不净是错误,净也是错误的,不净也是错误的。就是不净对治这个净,弄清楚吗?

(未完待续……)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