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灭尊者开示录-9: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

返回书目——《寻灭尊者开示录》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寻灭尊者讲法英文原稿翻译成中文,法师讲法为英文录音,中间穿插有巴利语系词汇,此文翻译极其艰难。由于翻译小组专业水平有限,翻译难免有错谬,如有不合原义请反馈我们。感恩陈佩国居士提供英文原稿,感恩翻译小组众义工为此文付出的艰辛努力!)


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 A

作者:Venerable Amatha Gavesi(寻灭尊者)

日期:1994年

尊敬的比丘,兄弟姐妹们,鉴于你们中的几个人明天就要离开,我决定发表这篇演讲,以便那些修行到了更高境界的人能够小心的用正念保持这个状态。

即便是阿罗汉也是需要正念的,你们也会明白正念的重要性,即便对那些修行到了很高境界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你不能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你所使用的资粮都是为世俗生活准备的。就连你的身心也不适合涅槃。他们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的连续性,你将被世俗所环绕,他们曲解你的禀性,否认你的觉悟,因为修为较高的人让他们看法怪异。你就会像一块石头一样身在其中,动弹不得,诸如此类的事。有时候,还会有些无知人的期待着你,释放精神力量、展示修行成就。

诸如此类的想法很多,但是你需要记住,你的成就不是来自于你的精神力量。你的成就来自于你去除你自身所有的贪、瞋、痴,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陷于轮回之中的原因。你需要去除欲,并因此跳出轮回,获得解脱。但是,请记住,想要将欲从心中去除,并非易事。欲之港湾,培育了欲,也催生了欲。你费尽力气想要去除欲,就要清楚的了解什么是欲,以及阻止自己回到欲产生的地方。止息你的心对欲的提升。

你如何止息欲呢?

止息心以促进欲的方式行动。

你需要在那里做了什么?

你需要做的就是止息心在促进欲方面的活动

保持正念不要让心以一种促进欲的方式行动。

感悟你在这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这些细微的体悟将一点点帮你去除欲。在这个过程中,在你身上,无常、苦和空两种状态得到充分的感悟。智慧之芽深植你心,许多事情在你看来,已成为短暂的瞬间,是空,而非永恒。平时令你得意、骄傲之物,已不值一提。虽然你仍然能眼见它们,但是心中已没有了它们。你会感到,你周围的一切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是虚妄。你内心享有完美的平和。这些体悟如非亲身经历是难以想象的。

我只是给了你一些建议,但是你要怎么才能让心接近这个状态呢?

你只能一步步的克服内心的贪、瞋、痴,慢慢的去感悟真谛。随着你的觉悟,逐渐摒弃你的陋习,去除执念。第一个阶段,当你对无常、苦、空进行参禅时,会短暂的抑制你心中的贪、瞋、痴。

贪、瞋、痴在那种状态下是迟钝的,可以说,你已拥有了领悟真谛的立足点。觉悟的曙光,暂时压制了令你身陷世俗的贪、瞋、痴,现在,你可以在那里小住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你需要努力地维持心中的真谛,那便是无常、苦、空的本质。但这只是一种短暂的压制。你们称之为Thadhangapprahanaya。就像你砍树,没有完全摧毁它,只去除了枝叶。树干、树根还保存如初。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可能会生出新芽。然而随着你不断的修行,这种短暂的压制状态对你来说是可以实现的。真谛对你来说也是可以体悟的,虽然它没有在你的生活中站稳脚跟,但在你的参禅中,你能够体悟到了事物的无常、苦和空。当你从禅定中解脱出来,你的心仍然可以保持这种状态。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压制,而是压制加上了领悟,这就是所谓的Vishkambanapprahanaya

保持Thadhangapprahanaya可以暂时的压制你的贪、瞋、痴。第二个阶段就是Vishkambanapprahanaya。举个例子,好比之前第一步的去除枝叶,我们这次所做的就是连根拔起。现在,你对vishkambanapprahanaya所做的就是,你从树的根部砍断了树干,但别忘了,树干的剩余部分仍然留在地里,树根还活着,仍在向树干输送养料。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有再生新芽的可能性。再一次的,长成了大树,虽然你已经砍断了树干,你却没有将树连根拔起,但是你对身上发生的体悟感到高兴,因为真谛的曙光已向你显现。

你要时刻领会真谛,不断感悟。

那么你或多或少地会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中,领悟到真谛的正念,无常,苦和空。但是你还没有完全去除那些阻止你内心圆满的障碍。它们仍在你的心中浮现。扰乱着你对真谛的领悟。因为那棵树的根还在。你只去除了枝叶,斩断了树干,但根还好好的在地里。而这根仍在为树的残躯收集养料,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再次复苏,长出新芽。

同理,尽管你已经很大程度上压制住了,并较为满意的去除了先前的那些让你促进欲的感觉,尽管它们现在已不再活跃,但你却不能说它们已完全被消除了。他们还存在,就在某个你可能会屈服于诱惑的脆弱时刻再次出现,之后,你可能会为你身上还有残留着贪、瞋、痴而感到忏悔,你应时刻保持正念。那么兄弟姐妹们,你们到了这个长时间禅定的阶段。真谛让你越发坚定,当你长时间处于对真谛的正念中时,你就会达到这种状态。它已经融入了你的生活,你活在了真谛的正念中。

这种状态就好比是,你将树干连根拔起。现在,已无任何蛛丝马迹可寻,因为你已将树干相关联部分彻底清除。但是仍然还会有,请记住,这些根异常顽强。你越不在意它们,它们也就被清除的越彻底。或许树干和树根的分离,阻断了它们内在的联系。不过即便你已经完全的去除了树的茎干,但它们在不久的将来仍会再发新芽。第三个阶段被称为Samuchchedhapprahanaya

 

现在我们已经介绍了三个阶段:

Thadhangapprahanaya,Vishkambapprahanaya和Samuchchedhapprahanaya。

要将树连根拔起,但请记住兄弟姐妹们,稍有不慎,你们可能会有一些轻微的贪、瞋、痴,不再保持正念了,你会很困惑,为什么会这样?是哦,我已经完成了任务,但就在某个脆弱的时刻,你动摇了。之后你会为那些残存的杂念而感到忏悔。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总说你必须保持正念,别忘了,弟兄姐妹们,你们已在这贪、瞋、痴的世俗中经历了生生世世。它们已深入了你的骨髓,融入了你的身体,成为了你生命的一部分。现在你已经沿着佛陀所指示的方向修行,并且获得了驱散它们的能力。但是,你与这些事物的联系尚在,因为你世代和它们生活一起,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倾向性,这就使得你稍有放松,就会心生贪、瞋、痴。

现在,我们用正念为它建立了一个新的方向。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有可能也会偶尔转回到原来的方向。那是由于你体内有潜在残存的贪、瞋、痴。它就好比你在石头上生火,由于多次生火,使得不仅石头表面发烫,这种热量甚至渗透到了石头的深处。当你熄灭火焰,清理干净石头表面,再把手放在石头上时,你还能感觉到热量,那就是潜在的贪、瞋、痴。如果你不慎重,它们很有可能出现在你的行进的道路上。甚至让你感到迷茫;

Where am I? What am I? Who am I?

我在哪里?我是什么?我又是谁?

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当我们一起经历了那么多的岁月,并终于达成了我们的任务之后,这种过失怎么可能会发生呢?兄弟姐妹们,你们不应忘记这样一个事实:你们生活在世俗氛围中,你们从这个世界听到的每一句话都是为了这个生命的延续。你必须和他们在一起,你必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倾听他们的谈话,有时可能会在某个偶然的时刻,他们甚至会以世俗的方式问你一些问题,而你必须用世俗的方式回答,因为你仍在与他们交流。一个达到了摆脱所有贪、瞋、痴境界的人,适合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修行。因为他过着可预见的世俗生活。但是他没有办法和其他人一起工作,因为他有心,他可以使自己重新适应旧的存在模式,但是没有必要。他心无波澜,所见一切皆是虚妄。再无东西能够吸引他,对这样的人来说,与世隔绝是最好的。但是,在你所在的国家,找到这样的自然存在是很难的。因此,你必须慎之又慎;正念必须陪伴着你的所言所行,沉默是金,要尽可能只说必要的话。群居也要小心,因为你不得不和那些和你禀性相异的人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话语中,总是引诱着你走向世俗的道路。所以说,你必须谨慎。

在过去,在这个国家有为成千上万虔诚信徒所建造的道场,他们达到了一种可以自己生活的境界。心中最高优先级的事,是他或她已经清除了自己所有的束缚,他或她希望看到自身的存在尽早结束,这是一个伟大的愿望。我已经完成了我的任务,在这个世界上再磨磨蹭蹭已没有了意义。我最好的选择是尽早离世,他们怀揣着那样的想法,但决不会作出伤害自己生命的错误行为。正因如此,他们一无所求,心境空虚。他们可能会说出某些话,甚至可能会以某种方式行动,你作为世俗者看着他们,将会无法理解他们那异常透彻的心,此阶段称为,Passaddhipprahanaya(止息束缚)。

这是第四个阶段止息束缚,这个状态,就好比你在石头上生火无数次之后。虽然你已经清理掉了石头表面的所有残余,甚至还清洗了表面。尽管如此,还是有热量穿透了石头的深处,你无法轻易将其清除。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会逐渐消失,这点你必须铭记于心,时间的会让它慢慢消失。因为现在再也没那股热量来激励并维持它的力量了。它现在仍在使用过去的能量。当火在石头表面燃起时,它聚集的力量,之后虽然你把它移走了,但这力量仍然还存在。渗透到石头中的热量不可能永远存在,它必然消亡,但最终的消亡需要一些时间。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死亡将最终止息你的贪、瞋、痴。

有人会问,他为什么要去那个地方?

在你死的时候,你也最终止息一切。当你拥有三个阶段,追求这个部分时,止息贪、瞋、痴,并把它们连根拔起。然而,它是有一种潜在的可能发生在你身上的贪、瞋、痴,除非你保持正念。否则,只有在你死的时候,你才能让自己确信,你会止息一切。因为身和心不再产生任何东西了,你已经完成了你的任务,你止息了你的身,以及提供给你维持世俗生活的资粮。你彻底的止息了你的思考过程。你所有的业力直到果报。业力依然存在,但现在还没有果报。没有人能够完全地在活着的时候聚集所有业力来获得涅槃。如果你追求那种生活方式,在死后,你将获得涅槃。当然,除非你犯下了让你最终受苦的5个十恶不赦的罪行。

另一方面,没有人能完成一生中所犯下的业力,有成山的业力,仍在等待,但你已经把握机会觉悟你的心,逃离业力将带给你的影响。就像尊敬的盎古利马喇所做的事一样,他造成了九百名无辜者的死亡。那是非常令人发指的罪行,但不是我们之前提到的让你受苦的5个罪行。在那之后,如果我劝导你,你便领悟了,但是尽管是令人发指的罪行,在这九百年里再无这样的例子。但是他确实逃脱了,他选择了觉悟自己的心,最终摆脱了所有的贪、瞋、痴,解脱了自己。同样,你们也能解脱自己。谁也不许说自己犯下了要为之受苦的滔天大罪,不,如果你真做了这样的事,你也就不会像今天这样了。你之前的生活对你来说很清晰,就是追求这生灭之路,然后获得解脱。此生只有异常努力且坚定的去追求,这条佛陀所示之道路,才能最终引领你获得解脱。

因此,请记住这最后一个阶段,当你能摆脱束缚,使其不再跟随于你,在你前进的道路上不再造成任何过失,也就是你的死亡阶段-Nissaranpprahanaya。

我经常收到来自新加坡虔诚信徒的问题和信件。例如:我已经达到了某个境界,但我发现我仍然会犯一些虽不严重,但却与我的境界不相符错误。答案是,当你修行到一定的境界时,你必须小心的保持正念状态,不要让过失发生在你的身上。如果你回到促成这种过失发生的群居环境中,那么记住,你仍然拥有这种思维过程的世俗资粮,也是你的身体的世俗资粮。所以,当你拥有这些资粮时,你必须行为谨慎,这样你就不会被它引导到一个你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过失中去。你必须谨慎,拥有并小心的使用它们。它们的冒失行为,可能会让你产生过失。当你犯了一个让你觉得和你的境界不相符的严重错误时,你可能会有疑问。你会问,那我的当前的境界是什么呢,比如说,如果我也像你一样无意中犯了一个错误。可是你的心已修行到了较高的境界,你不必再重返之前的阶段修行。你花了很多努力才领悟到了真谛的曙光,虽然在某个脆弱的时刻你可能会犯下这样的过失。但在我看来,这并不能抹去你过去努力修行所取得的成果。通常,如果你已领悟到了某个境界,即使你犯了与你的修行境界不相符的错误,你会在用世俗的方式责备自己。你会自责,我做了这事,我做了这事,我做了这事应当悔改。

在一个非常放松的时刻,你可能看不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但是你马上意识到,你所做的是错误的。这不符合你的当前修行境界。自然的反应是你开始自责。有人可能会问:“你完全的退回到了世俗方式,这不是很严重的错误吗?”

不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不认为一个觉悟过的人不会犯错误,他虽不会主动的犯这么严重的错误。但他可能犯一些需要自责小错误,他以后要更加小心,不让心产生这种想法,你们会越来越留心的。有一个事实需要认清,兄弟姐妹们,你们都生活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当你继续和他们一起生活时,他们无法理解你的状况,你的所思所想,他们会不经意的说出你不愿意听到的话,在他们的行为中,你可能会看到你厌恶的事情,这是你生命中最艰难的部分,当你觉悟之后回到这个世界,你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你已领悟到了,太多的束缚需要你摒弃,而这世界本就正常。这些束缚也是很正常的,就像执着一样,这是普世认可的东西。你依附于你的母亲,你依附于你的妹妹,你依附于你的兄弟,你依附于家庭,这些都是一个人在世俗生活中的良好品质。但请记住,这些都是你放弃的,因为你已经意识到这样执着是愚蠢的,当没有这样的存在时,我想依附于谁呢。

这些都是你在心中培养出来的非常好的观点,各方面都挺正确的,但是,你仍然和世人一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你必须小心谨慎。

因此,请记住,最终止息你所有的束缚,让它们根本没有机会在你身上造成任何过失的是你的死亡,那就是所谓的Nissaranpprahanaya。第五个阶段

Nissaranpprahanaya。第五个阶段,你真的可以想象为什么佛陀会思考止息一切。在你死的时候再也不会出现了,因为你已经拥有了为这个世界准备的资粮,你在你存在的时候还在使用它们,在你死的时候你放弃了你所有的资粮,不再去理会它们。正如魔对佛陀说的,你如何教导,引导这些比丘使用我的资粮,来抵达他们的道路的终点。

 

眼,是我的资粮

耳,是我的资粮

鼻,是我的资粮

舌,是我的资粮

身,是我的资粮

 

甚至思维的过程也是我的资粮。

当你们使用这些资粮时,你看,你怎么能指望一个人得到涅槃呢?因为这些都是满足世俗的生活用的。佛陀承认这个事实:“是的,魔,你说的是真的。”

 

眼是你的,

耳是你的,

鼻是你的,

舌是你的,

身是你的,

即使是思维的过程也是你的。

 

它们都是为了世界,延续世界,而存在于世界。

当你努力寻找时,你必须舍弃这些东西,收获你一直向往的解脱。这就是为什么我昨天对你们讲的,佛陀不会对人说,只要他生活在一个由他自己创造的世界里,他就不会对人说达到涅槃。他创造的世界是什么?

 

他用眼创造了世界,

他用耳创造了世界,

他用鼻创造了世界,

他用舌创造了世界,

他用自己的身创造了世界

他用他的思维创造了世界,

 

只要他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并且相信这一点,跟这样的人谈论涅槃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认识涅槃之前,必须先看到世界末日。而且,对一个人来说,佛陀会指引我们通往涅槃最终走向解脱的道路。你可以想象一下,你的修行还有多远。你也可以想象,即使一个人已经到了那个境界,他也必须谨慎小心,因为他仍然使用着不是为涅槃,而是,只为这世界存在的魔之资粮。虽然他用此资粮,活在这个世上,但他的思想得到了解脱。这人必须谨小慎微,因为资粮会在某个瞬间发生与你所处境界不相符的行为。因此,你必须极其正念,我要强调的是,生命的最终解脱,止息你所有的束缚,是在你的死亡阶段,当你完全止息了你的身和心,止息魔拥有的所有资粮,这样你就不会用这资粮犯下任何过失。

这次我就先说到这里。我想这是我给那些希望在16日早晨离开这个道场的人的一点忠告。因为我明天没空。我将于早上5点动身去加姆珀哈,在加姆珀哈进行禅修课程,下午5点或6点左右就会回来。因此,为了提醒那些修行的人,我发表了这篇关于这个主题的论述,关于一个人必须止息贪、瞋、痴的不同阶段。我再次强调,最后的阶段,是你的死亡,那是你的身和心在这个世界的最后止息。

非常感谢你们,愿你们都能得到涅槃。

 

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 B

作者:Venerable Amatha Gavesi

日期:1994年

 

在进一步分析诸行之前,我会尽力解释一下,诸行是如何变成苦的,诸行变成苦的因,还有如何通过止息诸行来止息苦,以及如何通过止息苦来止息诸行。

接下来的论述稍微有点复杂,特别对于初学者来说,这四件事情一起讲解有点太长。因此,我决定今天不把这四件事情放在一起,而是分开在四个不同的时间来讲。因为诸行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整个佛学都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你也是诸行,大量的诸行,我们称之为formation。

那什么是formation呢?

formation即是眼所看,

formation即是耳所听,

formation即是舌所尝,

formation即是鼻所闻,

formation即是身所触,

formation即是意所思。

 

你所拥有的这六感,皆是诸行的化身。formation是英语中对诸行的叫法。我更喜欢使用诸行这个词,因为它比formation更接近和更容易理解,formation是更专用的术语 ,它是一个新的,还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术语,因此我会更多使用诸行这个词语。

你是谁?

如果要我分析并解释你是谁,你不过是六感的产物。这是对你自己的总结。如果要我说这个世界在哪里?这个世界就是由你们每个人的诸行创造的。我们每个人的周围皆有一个世界。

谁创造了这个世界?是你的眼睛创造了这个世界,是你的耳朵创造了这个世界,是你的鼻子创造了这个世界,是你的舌头创造了这个世界,是你的身体活动创造了这个世界,是你的思维创造了这个世界。

除了创造世界的这六感之外,还有其它的吗?在这个世界之上,除了这六感活动之外,还有其它什么吗?没有。

所以当被问到你是谁的时候?你是六感的产物,其它什么都没有。然后问题来了,如果我们是六感的产物,那么如果我们在寻找涅磐,最终永恒的和平,那和平在哪里呢?

和平就在你自己身上,在你所创造的诸行之上。因此,整个佛学都涉及到了诸行的产生。如果我们创造了这个世界,在佛学里,创造的这个世界是虚妄的,那么这个世界是究竟是谁创造的呢?你的诸行,你的六感创造了这个世界。

如果我问你是谁?

在佛学中,你就是心和色。心和色产生各种行为。心和色产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身体接触,用思维思考。

这些日常发生的事情,不是你特有的,而是随意创造的。

如果你在心的修习中领悟到了这点,那么兄弟姐妹们,你们已经完成了你在这个世界的任务,因为你已经领悟到了真谛。以六感为基础,通过所见,所想,来认知世间万物,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由六感创建的世界里。

 

你们每个人都会问的问题是谁在创造世界?谁创造了世界呢?

如果凭心而论,你会说我创造了这个世界。

但是佛说你创造的世界里无我。有的只是身和心以及它们随意活动产生的状态。这是才是正确的答案。从另一方面来说,世界有我。

佛说无我。如果说你看到了什么的话,那只是因果的活动,没有其它。

这是因果活动的产物,而不是作为这个世界中个体的我看到了什么。

真实与虚妄的区别在于,在我们所创造的这种虚妄中,我们把自身作为一个个体植入其中,作为我们所有活动的创造者。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一个个体,你会做出看、听、嗅以及其它基于六感的活动,都是因果的产物。如果我们在心的修习中能够领悟到这点,即:所有活动都是随意创造的,我们的内心无我,只有身和心,它们都是因果的产物,那么我们就领悟到了真谛。

问题又来了,这是你对自己活动的根本感受么?不是。

另一点,你必须铭记于心,你能够领悟到识,说明你是很有眼力和智慧。你也很有耳力,这种活动是通过识的力量来完成的。其他基于感官的活动也是如此。认知事物,先是感官和对事物外部的物理反应,随后识通过心接管了执行视觉行为的后续任务。

所有这些活动,一个接一个地从你基于感官的捕获到了事物开始,到你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接触或思考,直到行为的结束,是心创造了整个情形。这就是我们要如何合理地看待此过程,并试图真实地理解我们心里发生的一切,但事实上,我们仍然有一个世界性的观念,那就是世界是有我的。佛学已经清楚地表明,无我,为了证明这点已经给出了充分的证据,并且有足够的理由让你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那就是在你内心没有其他的存在。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你的心中没有别的存在,因为你的心领悟到了更高的层次,从这种状态下你可以认清事物的本质。

但是常人的世界里,并没有这样的心,他只会被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所引导。因此,他得出结论:他的里面有一个存在。如果他提出了问题,这只是一个结论,或是在你的内心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产生了这种情况?总有一些事情发生了。

发生了什么事?

识,让你在进行感官活动时,产生了虚妄。这就是你得出的错误结论的原因。

虚妄是怎么产生的呢?

识创造思维,使你能够看见 ,

识创造思维,使你能够听见 ,

识创造思维,使你能够闻到 ,

识创造思维,使你能够品尝 ,

识创造思维,使你能够接触 ,

识创造思维,使你能够思考 ,

那是识唯一做的事情吗?

当它为你创造思维来执行感官的行为时,它也同时在你的心中创造了虚妄,它利用了思维创造活动,正是这种活动赋予了你思考的能力,它利用了诸如触觉、感觉、知觉、意志等成分,正是这些东西被识所利用,在你体内创造出一个正在执行这些活动的存在。

在我们觉悟了的心中,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理解这种情况,但是想想那些普通的世界,他们没有认清这个事实的能力,去理解这种由识创造的虚妄。谁的?是佛陀向我们指出的。我们已经把自己的心修习到了某种状态,现在也开始明白了这个事实。那就是,识所创造的虚妄,使你能够得出一个有我的结论。一般人都相信这一点,他生活在这个观念之中。他所有的活动都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存在。他认为这是他自己的经历。他听到的、闻到的,以及经历的其他的感官活动,就好像他心有一个人在这么做一样。

是谁创造的?

识创造的,佛陀在识的行为中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这一点,识使得你们能够进行这些活动。

识利用思维的组成,在你身上产生了错误的印象,那就是有我。

这不是想象中的事情。在你的心中,识有目的的创造了一个这样的情境。只有觉悟了的心才能清楚地理解这种情况。结果我们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信仰,身见,那是什么?你的身成为那个存在的主人,在这个身的周围有触觉,有感知,在这种情境下,做出行为和思考的活动。

我们一直生活在这种错误的认知中,以为所有基于六感官的活动是由这个存在负责并实施,但是觉悟了的心会发现,那不过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一种虚妄。普通人对这种情况一无所知。只有当他修习佛教或佛学时,他才开始意识到无我,但是由识的创造的虚妄,会欺骗误导人,从而使人得出有我的结论。达到阿罗汉这般彻底明悟层次的人自然是不会被误导。但是那些没有悟到的普通人。虚妄在他的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全误导了他,使他得出了有我的结论。

他做了什么呢?当他看到某个东西时,五蕴使他能够分辨出那个东西是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这正是吸引你注意的那件东西的品质,但谁才是那个贪恋喜悦,厌恶痛苦的人呢。

是这个虚妄的存在。否则你就不会深究下去了。你只需用眼去看,活动就由因果生成了。因果产生的活动又取决于你的感官的行为,比如看、听、嗅、尝、触、思,仅此而已。这虚妄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产生了让你贪恋美好,厌恶痛苦的状态。

 

是谁做的呢?

感不能完成这个活动,所以我们认为是识,因为识贯串整个活动。

然后可能有人会问:在活动的过程中,识是否是附加的部分。它是视觉的一部分吗?它是听觉的一部分吗?这是嗅觉的一部分吗?它是尝的一部分吗?它是触的一部分吗?它是思的一部分吗?

不是,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识是视、听、嗅、尝、触、思的一部分,那么你将永远无法停止这个活动。如果你不能通过你自己的努力止息进一步的活动,你就无法得到救赎。在轮回中,你将不断的经历生老病死。因为它是由你内在的某种力量特意完成的,它是你的一个附加的活动,比你所期望的通过看、听、嗅、尝这些方式传达给你的东西要更多,你处于一个可以止息进一步活动的位置,所以你只要把感官的活动限制在看、听、嗅、尝、触、思。

这样做对你没有伤害,因为心的自发活动,表现在看、闻、尝、触和思中,这些对你没有伤害。正是这一点,在苦难的历程中。贪恋喜悦,厌恶痛苦,才是导致你陷入苦的根源。

 

是谁造成的?不是看。

是谁造成的?不是听。

是谁造成的?不是闻。

是谁造成的?不是尝。

是谁造成的?不是触。

是谁造成的?不是思。

不是,他们完成了自己任务。在创造五蕴素的过程中,思维被识创造出来,识完成了自己任务,使你能够通过六感来认识事物。另一方面,为了生命的延续,识做了更多的事情。识也意味着这个世界的连续,而非不连续,识对这个世界的连续的贡献就是在你身上创造这个假想的人。

 

让我们更进一步,这个虚构的人在你心中创造了欲。欲做了什么呢?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已经致力于创造欲了。

欲对你做了什么?

欲做了什么,它所做的是创造了取,取的意思是那里,兄弟姐妹们,紧紧把握住你们通过五取蕴的存在所获得的经历。以至于你期望这个存在不会因新生而消失,他将继续与你一起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伴随着思维过程的形成,而这种形成引导着重生。

如果有人问,苦的根源是什么?苦的根源是重生。

你现在要在这里做什么?禅定,修习你的心,试着止息这种重生。这就是你的目标。如果你在五界之外的任何地方重生,称之为佛道,去了那些世界当然就不会回来。你出生在那里并不是因果的结果,而是你修习心达到圆满的结果。出生在那边就不会再回来了。而在其他的地方出生,无论是在梵天界或天神界,或在人界,动物界或是任何其他界,你都将继续轮回。轮回,你就要承受苦。所以,信奉这一哲学的目的是止息重生,这样也就止息了苦。

 

再问一个问题,生是谁创造的?

欲创造了你的生。

谁创造了欲呢?

 

你能给的答案是:这种欲的不是感官的真实。如果欲是感官的真实创造,那么你在涅槃中将难永恒的和平,因为那是六感活动的一部分。你将受制于这种活动,结果将会是你受困于无尽重生之中。你的荒谬在于你相信六感活动中有一个负责执行的创造者。这是你内心的执念,你坚信体内有这样一个存在,让你不仅停止了通过感官去感受世间事物,甚至更进一步的,产生了所谓的贪恋美好,厌恶痛苦的状态。正是这两个造物,其中一个支持了欲。因此,欲是在你做不该做的事时,因你的愚行而在自己身上产生的东西。然而你却没有察觉到,心中有虚妄在误导你。正是通过对佛法的认知,让你明白了这个由识所产生的虚妄。因此,世间万物皆受虚妄的影响。只要相信了这虚妄,就没有了出路。佛陀这般伟大的存在,行走世间,给我们指出的这种虚妄。

 

有人会问这样的问题,例如,如果我们相信虚妄,我们就会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出生。如果我们不相信这种虚妄,那就没有了目标,我们也就超脱了我们的世界。

我们看到,它出现而后消失了。

我们听到,它出现而后消失了。

我们闻到,它出现而后消失了。

我们尝到,它出现而后消失了。

我们触到,它出现而后消失了。

我们想到,我们创造了思维,思维产生而后消失了。就这样,仅此而已。

 

这种活动中没有欲的产生。但在那里有欲。我们通过感官来真实认知事物,它产生然后消失了,这就是它的所有。

欲产生在我们贪恋美好,厌恶痛苦之时。你们习惯性的做了不该做的事,这使得你们生活在苦难中。而你对它却一无所知,你的无明导致你过着11环节缘起的一生。在无明中,你产生诸行,formations。这都是基于六感的活动。在从事这些活动时,你自然而然地知道,那些引你注意的事物,是你喜欢的或是你不喜欢的。仅此而已。因此,你已经完成了看的动作,完成了听的动作。然后你通过感官来认知事物,由感官关注的事物的行为随思维一同创造而后结束。另一方面,对于过着世俗生活的人来说,他错误的认为,在自己身体里面,还有一个存在。他经历所有感官的活动,贪恋喜悦,厌恶痛苦。佛说人是有感受的。他感受到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这是由行蕴引起的感觉。这是你创造的用来负责执行感官行为的思维的一部分。但是从那以后,这个你植入自身的存在,他会做得更进一步,毕竟这是一堆思维,没有别的。实际上,享受快乐是一种思维产生的感受。制造厌恶也是一种思维产生的感受,没有别的。你创造了思维,你生活在这些思维之中。不愉快是你产生的思维感受,愉快也在你产生的思维感受。你活在思维里,仅此而已。

 

你怎么了?

你生活在一种思维之中,并相信这种思维,这种执念使你渴望在这个世界上延续下去。这种连续性创造了你的诞生,而另一方面,如果你真的通过感官来执行你的活动,你只会用眼看,耳听,鼻闻,舌尝,身触,在你的心中创造一个思维。所有其他的活动,比如由触,受,欲,取,有,生创造的,所有这些都是你愚蠢行为的产物。我不想说愚蠢,愚蠢这个词太刺耳了,因为你完全被识误导了,这就是世俗的存在方式。我们总是强调这样一个事实:你内在的识并不是一种你的天赋能力,如果你要获得它,那也必须要放下。获得了什么?获得了最后的救赎,因此它清楚地表明,它是能够帮你维持自己在这一个世俗的一种能量方式,你的身也是。这也就是为什么佛陀会说,即使你已经悟到识的存在,也不要失去你的正念,要时刻警惕,因为如果你不小心滑倒或跌倒,总是有可能的,一两次这样的滑倒不会对你造成多大伤害,但是不断地滑倒,最终的失败可能会导致你产生一些非常不好的东西,对你最终的救赎没有帮助。

现在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苦,正如我告诉你的,六感是你苦的根源。眼是你苦的源泉,耳是你苦的源泉,鼻是你苦的源泉,舌是你苦的源泉,身是你痛苦的源泉,思维也是你苦的源泉。感官活动是你苦的根源。为什么?因为这些活动会让你产生了欲。这个欲引导你执着于这个想象的存在,作为一个存在于你掌握之中的存在,这个存在总是渴望继续,成为,成为,成为,成为,成为,而这种心态创造了你的诞生。无论你出生在哪里,你都会遭受苦,这是没有其它词可以形容的。因此,生是你受苦的原因,那么你要清楚一个问题,如果你心中有一个你想象中的存在,那么就有一个受难者。但如果没有这个存在,就没有苦。也就没有人拥有这种苦。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要承认有苦,但没有人在受苦。是谁创造了这个人,你创造了这个人,这是一个虚妄的人,你创造的这个身和心的活动,你使它成为一个存在的活动效果,如果它是痛苦的,反馈在你头上,你因此而受苦。但事实上没有这样的一个你存在。你只是身和心,没有其他。

我能举的最好的例子就是,有人进行群体催眠,可以控制其他人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催眠师说什么,被催眠的人都会完全相信。他拿一支铅笔,让对方相信他拿的是一个烧红的铁棍,然后要烫这个人。他把铅笔靠近对方的身体,你看这个人在此过程中发出痛苦的哭喊,痛,痛,痛,要被烫伤了。是什么造成了烫伤的真实感受呢?信仰。他相信自己被烫伤了,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你在傍晚6、7点的黄昏时分沿着一条步行马路散步,你没有手电筒,你看到一根绳子横在马路上。光线不足以让你分辨这个东西究竟是什么,但它是蛇形的,你开始惊呼蛇,蛇,蛇,蛇。大家都拿起了棍棒聚在了一起。你从现场仓皇逃走了,还一直哭说你看到一条蛇。有人或许会想,可以在看到是绳子后去告诉那个逃走的人,把整个事情描述得生动具体,表明看到的只是一条绳子,而不是蛇。但是他会说:不,不,我看到了一条蛇,甚至还看到了它穿过马路,你怎么能说那不是蛇呢。来吧,除非他看到绳子,否则你永远不能让他相信那不是蛇。同理,兄弟姐妹们,现在你们的心也有了较高的觉悟的了。当你在你身上产生了一种洞悉真相的能力,就是真的看到了绳子横穿马路,你会确定你犯了一个错误,那只是一根绳子。而当你心中没有这种明悟,透彻领悟真谛的能力的时候,又有多少事情我是可以令人信服地说出来的呢,我的任何表述都不会让你相信你根本就不存在。你现在所需要做的就是禅定。

你在禅定中需要做什么?

把你的心觉悟到有能力理解事物真谛的程度。这点很重要的。这就是秘诀。你如何做到这一点,修习你的心,当它有能力洞悉一件事的时候,将它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你现在所了解的是一些表面上的东西,你接受了它。是的,我看到了,有人说它不在那里。但是当你的心悟到了更高的层次,我们会说那里没有什么是永恒的,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但唯一确定的是眼睛不能让你看到这种变化,因此你只是被眼睛这俗物所引导,让你想在这世界上继续下去。但是你觉悟的心意识到了世事无常。当你看到一个东西时,你不会被它的外表所引导。你将会理解这个东西的真谛,它是无常的,不令人满意的,并且不会继续存在。我们甚至可以质疑这一点,但事实上,在现代世界,所有的科学家,已经向海牙证明了佛陀所说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现在这已是一个被普通接受,且科学可信的真理。因此,缘起说,无明引导你通过六感产生诸行,你用执念去产生这些行为,它们由你而产生,正是这个执念让你身上有了欲的烦恼,而正是这个欲让你继续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正是这个世界上的存在,无尽的新生,才是你苦的根源。现在你所做的是修习你的心,去参悟事物的真谛,提升你内心的欲,从而不去追求最新的生灭。

四念处告诉我们:不要在意那些不必要的行为,贪恋喜悦,厌恶痛苦。这都是导致欲产生的原因。现在你正在尝试,修习提升自己。当你修习达到相应境界,你会止于你的眼睛已经看到了什么,而没有其它别的。你再也不会去思考它。你会继续做其他的六感活动,止息你在认知事物之外的所有多余活动,仅此而已。那会发生什么?欲得不到满足。欲并不是心的一种品质,它是你附加上去的东西,而你一直把它作为一种习惯来维持。现在你舍弃了这个习惯,所以欲就必然消亡。如果欲消失了,那么你也就获得了解脱。正是这欲引导着你过着生生世世的世俗生活。摆脱欲。

返回书目——《寻灭尊者开示录》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1条评论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