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2
所以,你死了可以不要生吗?可以。只要你当时不要再执着生,也就不生了。但是你要不执著生,可能吗?太多人有太多业、太多习气、太多执着、太多放不下,你做不到!就是因为你有这个爱、取。
十二因缘-1
十二因缘指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缘:产生的意思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
大我小我无我-3
一切诸法因缘生因缘灭,我们要看清这个真相。那么当你认清这一点,你就会同时看到无我。你不必去无我,他本来就是无我。就算你现在你认为我在迷惑中还是无我,同意的举手,要有这个信心啊,那不举手的人是有还是没有嘞?
大我小我无我-2
那么,你的一切身心行为,按照佛法说,都有原因使它发生。而使它发生的这些原因,不是一个,是很多配合在一起。所以佛法里面有句话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如何认识自己修到如何-2
我今晚是说“如何认识你自己修行修到如何”,但是我谈的都是根据你过去世带来的善根来说的。那么善根有了,你要去继续修嘛对不对,继续前进哦,你没有去做你就没有了嘛。
如何认识自己修到如何-1
那么我们这一生来这个世间修行,到底自己修到什么情况了,自己怎么去判断,怎么去分辨?那么在我们佛法里面说,佛门虽广大,只渡有缘人,听过吗?很多人听过,那么所谓的你修行到什么程度,就是你跟佛教结了多深的因缘,结了多久的因缘,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来了。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
坐禅应有的认识-3
(接上文……)这些灵界众生里面,有好的、有坏的。好的也可以跟你感应,坏的也可以跟你感应。坏的跟你感应,它利用你去做它要做的事情,或者它要…
坐禅应有的认识-2
接上文……) 同时无论如何,当你调心调到你觉得心情很愉快的时候,你要知道下一步——你要知道你的心能够很稳定地集中在一个地方,没有移开,静…
坐禅应有的认识-1
佛教讲戒、定、慧,就是我们要修行、要解脱生死,这是佛来人间度化众生的第一个目标,要度化众生解脱轮回生死。那么佛在教导里面,他说你一定要先持好戒,这个持戒是要戒掉你的恶的行为;然后佛讲下一步你要修禅定,这个禅定是要净化你的心。——戒是要净化你的行为,禅定是要净化你的心。你的身行为好、心行为也好,之后,身心都清净了之后,你才开始修一些佛法所讲的智慧观行,那就很快生起智慧。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二卷 苦~因果无常
佛教是特别强调因缘与果报的宗教,佛法是讲因果的道理和现象。什么是因果?按照佛法说,我们所知道的现象本身就是果,这个果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身边,你所知道的这些果的现象,一定有其原因,造成它这样的出现,这些原因就是佛法所讲的因,任何东西出现让我们知道,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根据佛法说,这一切的前因后果是无量、无边、无数的因果推动所造成的。
什么是佛法-2
佛法的重点,一个是讲你迷惑的现象是怎么回事,另外一个重点告诉你,你是能够打破这个迷惑,生起智慧来觉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根据佛法说,所谓轮回,是指三界六道的轮回,不管在哪一道、哪一界都是苦的果报。轮回是什么?我们今生做人,人从何来?死后去哪里?这是所有的宗教家都要解答的问题。对于一般人只是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可能不去注重这件事,可是,当人活到某个年龄,会想到人生究竟是什么一回事?然后,就会对此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从而走向宗教的道路。
什么是佛法-1
有人说,佛、佛法是一个宗教,有人说佛法是哲学,但是,到底释迦牟尼佛来这个世间讲法目的是要讲什么法呢?我把它总括了两个句子:第一,佛要我们明了,明了什么呢?明了这个迷惑的心和境;另外一件事情,佛要我们去修行,去觉悟道果。也就是说,佛的一生在这个世间讲法,就是要我们完成这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明了我们迷惑的心、境是怎么回事;然后,第二件事情,就是要我们去修行觉悟这个所谓的道果。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一)序、释经题
(说明:本讲记主要来自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7月版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广超法师讲述,部分内容有删减,敬请购买原版著作) 《大方广圆觉修…
34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佛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之二)
伍 那天早晨起身时,我感到不可言喻的大胆、果敢。我对这个经历感到惊奇。过去修持中从来不曾发生这样的事。在我进行了彻底、勤勉的观照、探索之后,心已经完全切断了对一…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之一)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 英译者 迪克.西拉勒塔诺比丘 anicata中译笔记,供参考 The Direct Route to the…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

许多行者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主要原因是, 在禅定基本原则的坚持方面, 决心 不够。 我总是教弟子在修行中保持准确性 , 在禅定中要有特定目标。那样一定 会有成果。找到一个合适的专注对象, 让心做好准备工作, 是很重要的。我通常 建议用一个预备性的禅定词汇, 通过在内心连续重复, 如一具铁锚, 很快使行者 的心静止下来, 进入定境。如果行者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心的知觉, 而没有一个 禅定用词那样把念钉住, 结果肯定是靠不住的。心的知觉太精细, 不能为念住提 供坚实的基础, 用不了多久, 心就响应杂染的召唤,去漫游、遐想、走神。修行变 得不规则。有时候看上去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 后来却突然意想不到地艰难 起来。修行步子一不稳, 所有表面进展就不见了。修行的自信动摇了, 心开始挣扎
27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㈡、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为心中无惭愧,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8):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是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7):四圣谛与究竟涅槃
经文:无苦集灭道。 此观四圣谛空。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是四种圣人所知的绝对正确的真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6):诸法空相与十八界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在《心经》里,先以五蕴来诠释空的道理;在五蕴里,再以“色蕴”为例来讲解空义。上个星期,我已解释过“色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5):色即是空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舍利弗尊者。印度有一种鸟,眼最明利,叫做舍利;尊者的母亲眼似舍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4):度一切苦厄
经文:度一切苦厄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苦,简单说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 经上说:“住胎如坐牢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2):释题与内容简介
《心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深受尊崇,地位崇高,所以其注解特多。在经藏里编录了七十多家的注解,有些注解含有很浓厚的宗派色彩,如唯识宗就用八识来讲解《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1):缘起与译本简介
叙缘起: 今晚,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为什么我会选择讲它呢?主要原因是在大乘佛教的区域,如:中国、日本,甚至西藏等地都有佛教徒诵…
关于四禅的相关经典记载
为了证明中国佛教界对于禅定所流传的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是错误的,请注意经文说: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
关于证果的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 88 使和 98 使的复杂理论…
第六讲:证悟与悟后修
八、证悟与悟后修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增上慢 当一个人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自证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还没修到那里…
第五讲 :修止常见问题以及如何修道?
六、修止观常见的问题 由于大家修禅定时,还是犯上许多错误,今天继续讲一些关于我们静坐时发生的问题。 不可引气入定 先说关于头上有气 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很多人都…
第四讲 :见道并不难-破我见
五、见道并不难——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何谓见道 修观为了生智慧,得心解脱。但是很多观法并非修慧,比如慈悲观并不是修慧,而是一种修定的观想。在修观法门里,观想是修…
第三讲:如何修到四禅?
在修行的过程中,修定是为了得到清净的正念。不同的定有不同的微细和心和集中力,越高的定,心力就越集中,而且心念越清净、越微细。初禅心念比较粗,四禅比较细,修禅定是为了要争取到微细的清净心。所以,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练习去分别什么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