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5):色即是空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舍利弗尊者。印度有一种鸟,眼最明利,叫做舍利;尊者的母亲眼似舍利,所以取名舍利。舍利所生的儿子,即叫舍利子,从母得名。舍利子在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辩才无碍。本经是发挥智慧的,所以佛唤舍利子以便应对。

《心经》以色为例来诠释空义。实际上色、受、想、行、识都是一样,最后“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也是一样的。上次我已讲过,《心经》教导我们先观身心的作用,接着观外在的世间,然后观佛法等等。我们必须了解法后,才观其空相。

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法:佛教将法分成法相和法性。一切法都有一定的相貌,就是所谓的法相。法相有很多,讲不完,总的分别有时间、空间、物质和心,科学家更进一步分别为力和能。

(一)时间:即是执取法后,执取前后因果,就形成了时间的概念,如: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未来等等。

(二)空间:东、南、西、北(四方),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维),上和下共十方等概念。

(三)物质:根据佛法,物质可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身体;外色就是外在的东西。

(四)心:可分为两种类,一种就是有烦恼的心,叫做妄心;另一种是没有烦恼的心,给它一个名称叫真心。真心就是智慧现前正念正知,在修行人来说,正念正知称为无念、无分别智,其实是指没有妄念及不起分别心,并非无念无智。

我们要先弄清楚种种法相,然后观察这些法的总相及其差别相:所谓总相是法共同的相貌,即是生灭、无常、无我和空相。所谓差别相是各个法不同的相貌,即是一异。一异就是一个跟多个,比方说,“我”是一个或是多个?“心”是一个或是多个?

小乘佛教的教法,非常强调观察法的总相,如法的生灭。实际上,在佛法中生灭相有些又分为生、住、灭,所谓:生就是法生起来的时候;住是法保留的时候;灭是法消灭的时候。更有些把法分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谓:生是法生起来的时候;住是法保留的时候;异是法逐步变坏的时候;灭是法消灭的时候。其实生、住、异、灭,简称为生、住、灭,更简单的说就是生、灭。

因为众生执着法除了有外貌让我们感受到,让我们知道它的形象以外,还认为法有本体、自性,即是法性。佛教把法的本体称为法的自性,其实一切法都没有自性,是自性空。法以“无自性”为自性,也就是所谓的以空相为自性。法的真正性质是本空的。以法性的观点来看法相,法的自性是无相的,所以法没有自相称为空相。为什么讲法的自性无相呢?因为众生分别法,心造作分别出法的自性,然后依据法的不同自性分门别类,所以佛教有个很著名的“龟毛兔角”之说。当你说“乌龟没有毛”,依据佛法那可不是简单的事,因为你看到有毛的动物,乌龟与它们不一样,然后你生起判断:乌龟是没有毛的。佛法说这句话里面大有学问,是我们自己在语言上混乱,而不知道自己犯上了错误。因为我们在认识法的时候,心中已经下定义,给它分门别类,认为具备某条件底下没有毛的动物叫做乌龟。

我再举一个例子:你看我戴着眼镜,本来眼镜是眼镜,我是我,眼镜跟我是不相干的,但是你观察眼镜跟我的关系,然后建立起你的知识、见解,说我有戴眼镜。我再问你:我有没有月亮?你会这样想:月亮跟广超法师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他会想出这种问题?实际上,在你的思惟里面,我是人,月亮是月亮,月亮跟这个人是没有关系的;不论我说:我有月亮,或我没有月亮,都是错的。但是你认为眼镜跟我有关系,你才说我有或是没有;于是不论说:我有戴眼镜,或我没有戴眼镜,你的内心都接受。人(法)这个名称,就跟眼镜建立起关系来。我们往往在种种法上分别建立,产生了种种关系的概念,就有世间种种的差别,我们不了解就迷惑在其间,认为它有自相,具备某些条件和样子,所以你才有乌龟到底有没有毛,兔子有没有角等问题。如果一个人研究兔子到底有没有角,这个思惟是多余的。因为兔子的因缘再加上我们的分别心,建立起兔子应该是如此这般,有角的是另外一种动物。你接受了这样的定义底下,这样的东西叫兔子,以后你再分辨兔子有角或没有角,为什么?因为你看到别的动物有角,就问兔子有角或没有角,这样去分别角跟兔子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本来就没有关系。

我再问你:兔子有没有钱?你们笑了。你有没有钱?答案是“有”。我们就是这样运用自心,建立起法与法之间的关系,不了解心在做什么,就慢慢被语言文字转,形成这样的思惟方式。

法没有自性,也没有自相,法的相是人建立起来的。人为法建立种种差别相后,就认为有实在的东西,那东西不过是暂时的。你们认为广超法师实实在在坐在这里讲法,但是以佛法来说,广超不过是个名称,代表一段业的因果,从无量劫发展到今天,以后又再继续发展到未来。在这么一小段的几十年里的某一天,你说广超法师在这里给你们讲佛法。但是,有些人已经认识我有整整十年了,他认定实在有广超法师。我的样子一直在改变,如果我拿儿时的相片给你看,不告诉你相片中的小孩是我,你可能还不知道是我呢!就是说,你一直执取法某个时期的相,其实法不但没有自性,它也没有自相,没有固定的自性和自相,是人安立的,然后就使用。万法没有自相就称为空相。

法是依于因缘条件而有,没有自性,本身什么都没有,都是由其他物件来组合成它的本体。你们说我叫做广超,(指着耳朵)这个不叫做广超,叫耳朵。这是左耳,这是右耳;这是鼻子,鼻子不是耳朵;耳朵不是眼睛;广超是这些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我的意思是说,广超是你们建立起来的,你不个别看这些器官,把它们当成整体来看,这整体就是广超法师。又比如,我们用口吃饭,用胃消化食物,肠吸收营养,血液输送营养到全身,你把这个整体的配合叫做“人”。更简单的例子是军队,现在军队打仗了,到底有没有一个东西叫军队?没有实在的东西叫军队,某一种因缘底下,这群人合起来做一件事情--打仗,军队是你给它的名称。

在这段的因缘过程里,它没有真正的本性,不是一件事,没有事情的实体性,是个名称而已。我可以假设,现在有两个

国家在打仗,我也可以说成这里的战团跟那里的敌人在打仗,所以我们已经在这些假名建立里安立了它的形象,这叫做法相无自性。其实不但无自性,也无自相。

《心经》要我们“观五蕴皆空”,但在没有观空之前,我们要明白自心,看它搞来搞去在搞些什么?开始学佛时,你的心态与世间人一样,可能沉迷于吃喝玩乐,可能想做个好人。学佛法之后,你以前那些心丢了,就用佛法的见解安在世间看看自己要怎么做?发现佛法见解告诉我们这样或那样。听到空的时候,你就看空究竟跟这世间是怎样的?跟前面所学到的道理是怎么一回事?这个就犹如刚才我说的“龟毛兔角”,这就是我们心的运作方式。所以法性空里面一切都不可得,这要认识自己的心后,才能了解为什么不可得。当我们看清楚身心时,便会明白一切知识只不过是法尘的记忆,所记忆的不过是“名”和“相”,以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表象”和“符号”。你将发现法尘就是名相的分别之心,此心被称为妄心,即是所谓虚妄分别心。当认清能知的心远离分别心时,便了知一切分别不可得。

根据古来的祖师大德说,佛是依两种道理来跟我们讲佛法:一者,世俗谛;二者,胜义谛。对于智慧高,烦恼轻的众生,佛直接依胜义谛为他们说法;对于智慧比较低,烦恼重的众生,佛就依世俗谛为他们说法。

世俗谛就是世间人所明白,所能知的道理,所诠释的是法相,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有生有死,有轮回。接着他说这些东西都是假名有,不实在;不但不实在,而且如幻如化。好像放电影一样,荧光屏上出现的光影中有人在打仗,你可能会笑,因为你知道里面没有实在的人。

胜义谛就是最实在最真实的道理。佛直接依胜义谛的道理来诠释世间真正的实在内涵,根据佛法说,就是它的本性是空的;不但本性是空的,而且是毕竟空。在佛法里讲空分成很多层次,毕竟空告诉你:凡是你所知的一切东西,毕竟它是空的,没有所谓的有、没有、不空的实体存在。就是它自性都是空的,没有不空的,为什么?因为法不可得。“得”就是我们做一个东西,学习一样东西,都认为有所收获。但是胜义谛告诉我们它是一种过程,这过程是假名安立的,一切法都不可得。好像放电影,荧光屏上闪烁的光影中,你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但是你在看电影时,认为:我知道,我看到……胜义谛告诉你不但不可得,而且没有实在的相,即是无相的。无相不是有不是无,无相不再有“有无”的相。

佛依世俗谛为你说“有”: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识。佛说众生有色、受、想、行、识;有眼、耳、鼻、舌、身、意;有色、声、香、味、触、法。佛在讲这些佛法的过程中,特别叮咛你不可以执取“有”,佛说凡夫在五蕴里执着,所以称它为

五取蕴。“取”就是执着的意思。你在五蕴里执着有身心的作用,所以佛说你对五蕴的执着就生起五取蕴:佛为你阐述这些佛法,听完了不可以在里面执着,不可以执取它是实在的,这我们就要深入地了解。比方说,佛给你讲有十二因缘、有生死轮回,如果你执着十二因缘,生死轮回是实实在在的实有,根据佛法说你就永远不能解脱生死;就是因为它们不是实在的,所以你才有可能解脱生死。

佛教导你不要执着有,所谓有是真实,有也就是“存在”的意思。佛告诉你无眼、耳、鼻……然后你也不要执着“无”。好像你执着有一个人在生死轮回,这是执着“有”;你执着有一个人已经没有生死轮回了,这是执着“无”。没有不生死轮回的生命,就是执着“有”跟“无”。这怎么说呢?当一个人执着我是一个众生,他就执着我这个众生到底有没有存在?这个众生现在是存在,但是他过去不在,所以我要出生。将来我死了,不存在,那我还会继续吗?我还会继续,就是我会继续轮回,有下一世。众生就是因为这个“我”而生起“有见”跟“无见”。有没有今生的我?有没有下一生的我?我是否永远存在?我死了是不是一了百了?当佛法告诉你死了会轮回,没有一了百了,那你又会想:死了会轮回,那我就一直在轮回;如果我修行解脱生死而不轮回,那又怎么办?不轮回那就没有了。看!又变成“有”跟“没有”的老问题、老毛病了。这就是我们开始学习佛法时,认为有生死,过后去修行则认识到有所谓的解脱;生死就是有,解脱就是没有,没有即是无。他以为一个人证阿罗汉果解脱后,入了涅槃就是什么也没有。这是因为我们在五蕴身心活动里生起有见,也生起无见。因为执着五蕴身心,然后生起“有”五蕴身心;如果五蕴身心离散,没有继续,就生起“无”五蕴身心。我们一直在五蕴里执着,一直在这个五蕴身心上讲“有”跟“没有”,然后你就执着五蕴在生死,五蕴入涅槃。实际上没有实在的五蕴在生死,也没有实在的五蕴入涅槃。因为执着五蕴在生死,所以才去寻找入了涅槃是怎么样?结果你就建立起一个见:入了涅槃再也没有五蕴生死,没有五蕴生死,他就没有了。“他”是谁?也就是说,我们的自性见一直认为五蕴变化里面有一个东西--某某人在生死,某某人在轮回,某某人解脱了。但是一个解脱的人,当他在解脱之前要看清楚实实在在没有人,解脱后也没有人。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正证悟到解脱,他不但看到自己没有实在的本体--众生性或佛性,也看到别人没有所谓的实在本体--众生性或佛性。佛法里说,一切诸佛都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但是很多佛成道了,为什么还有我这个众生在生死轮回呢?原因是在当佛成道证悟之后,发现没有实在的众生,所以佛说实在没有众生可度。那你又会想:“那不对呀!释迦牟尼佛在菩提伽耶成道后,说

法度化众生四十年。”佛为了破除你这个执着,就进一步说佛没有说法。“明明有浩瀚如海的经典,怎么没说法?”你又这样认为。这都是因为你执着他是某某,某某在说法,某某在度化众生。你们知道吗?很多小孩子第一次收听广播,或看电视节目,他们会觉得很奇怪,有谁在收音机或电视机里讲话?他们认定发音的是某某人,这就是众生的业习,叫做自性见。人们认为每样东西都有某某人在做,不了解这一切都是因缘变化过程罢了。人们总是要指定是某个东西在做,因此就生起一些见解:认为佛在度化众生;佛说没有。认为佛在说法;佛说没有。这是为什么?以禅宗祖师的观点来看,是你生起佛的见,生起众生的见,生起生死的见,生起解脱的见,这种种见套来套去,这就有如刚才我所说的“龟毛兔角”,这样套来套去,种种问题就来了。

我们要了解佛说“有”,是要你不要执着有;也不要执着没有;不要执着所谓也是有也是没有;更不要执着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我举一个比喻:因为这块布,你就生起“有”跟“没有”,然后你再研究它是否“也是有也是没有”?是不是“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如果我不给你看这块布,你心中没有执着这个法,就没有这回事。因为你执着法,所以你就生起佛法中所谓“四句”的见。所谓四句是:“有”是第一句;“没有”是第二句;“也是有也是没有”是第三句;“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是第四句。如果你去问人:现在佛还存在吗?有人说:在,无所不在。有人说:不是在,也不是不在;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你们听过人家给你这种答案吗?因为这些人执着佛的这个见,必然落入这四句的其中一句,这都是“有”的见。

我们要观空之前,就要弄清楚心念在搞什么。因为我们不明白“法”,就执着,从而生起种种知见。佛为我们阐明空,我们也会因“空”生起种种知见,他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这里面我们要分别:佛说色的自性是空的;也就是任何的物质(色法),它是没有本性、自性的。它的本性是空,佛法称为空性,一切色法都是空性。因为空性才有色法,没有“不空”的色法。

因为一切法的本性是空的,所以色法才可以存在,才可以活动。根据佛法说,如果一个东西本身存在,就不用其它的因缘支撑它存在,它就永远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它不需要靠别的因缘,它可以自己存在。好像我,世间人认为必须靠父母亲生出来。既然如此,我就不可以自己存在。如果我父母亲不在,我就不能出生。因为父母亲出现,我才可以出现,我是种种因缘配合而出现的,所以我没有自体。如果我自己存在,就不用靠他们,不管他们要生我,不要生我,我都在,不然就不是自己存在。如果世间的一切东西有真正的自性,它不必由其他的因缘凑成,自己就能够保留,永远自己存

在,不能变动,不能被拆散,不受因缘影响,不可能被破坏。根据佛法说,这是不可能成立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东西的存在都是互相关系的,没有东西是独立的,不跟其他的东西有关而存在是绝对不可能!也就是说,没有一样事物能维持自己的自性,能够保持自己,因为它是靠众因缘的影响而存在。任何东西没有自性,无自性才可以存在;如果它有自性,就没办法在这世间存在。空无自性就是一切存在,空即是色就是这个意思。

我用基督教的概念来做个比喻:一般上,基督教徒认为这世界本来是没有的,是后来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就以这个来谈论:如果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上帝在哪里?在这个世界以内或以外?如果上帝在这世界里面,那么世界是存在的,就不用劳驾它大费周章地去创造。如果上帝在这个世界以外,既然有世界以外,就有世界以内,那么上帝存在,世界也存在;这也就是说,任何一样东西都不能独立存在的,不能保持它自有,而跟其他的人或事无关。这是以它的矛盾性来说的。

现在再看回这个问题:这个世界本来没有,后来上帝创造出来的见解。依据佛法,这叫做有无见。这个世界本来没有,上帝本来有,这是我们思想上的问题。我们在这个问题里执着,生起各种见:世界是一件事,上帝是一件事,有是一件事,没有是一件事。世界是你建立起来的法,你生起法见、有见、无见,然后在有、无见里生起“有”见是怎么回事,“没有”是怎么回事,而这些都是你错误的见!你认为世界上任何东西原本没有,现在有,是因为你在它生起的过程中,不理它形成之前与形成之后,只看现在而造成的。好像这个杯盖本来没有,后来才从工厂里制造出来。它从几时开始存在?在工厂里做出来时开始?那我问你:制造成杯盖之前有没有?你只能说在这之前它不是这个形象,是另外一种形象,不是这种结构,后来经过工人加工,把种种能量加进去,形成杯盖,所以杯盖是因为你执取这个相。杯盖是种种物质、人工和技术,一直变化,演变而形成它的相貌。因为在这个变化过程里,你不理会前面的样子,只执着杯盖的相貌--法,然后你说这个杯盖本来没有,后来变成有。如果你不执着这个法,杯盖的形成只不过是个过程:把瓷土从地下挖出来,由工人慢慢捏成形,然后放在砖窑里烧制……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现在才变成杯盖的形状。这个过程还会继续演变,人们使用时可能会打烂,以后变成什么样就不得而知了。就算你不知,打烂了的杯子还会继续演变。你在这个过程里执着,生起“杯盖”的见,然后再生起“有无”见,竟然敢敢地说:“以前没有杯盖,后来有人把它创造出来,有了杯盖!”你忘记在杯盖形成之前是由很多因缘支撑、凑合使它形成

的。杯盖本身也不是“生”,是你给它命名为杯盖,它才有所谓的“生”,原本在泥土里就开始生了,它是一种演变罢了。

在我们的思想意识里,一样东西的开始,是因为前面有其它的东西造成后来的东西,所以一个东西的出现、生起,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在语言上是这样说的,但是以佛法来说,这样的说法还是错误的。错是在于你对杯盖生起的见,然后你生起有见,生起无见,如果你比较聪明,知道是“有中生有”,但以佛法来说还是错!

“有中生有”打破了世间另一个更严重的错误--“无中生有”。无中生有令人生起开始的见,这就有一个问题:这世界需要有开始吗?他说:一定需要。然而他竟然说上帝不需要有开始。这就是在有、无见里转来转去。因此一切色自性是空,一切物质的本性是空的,在空性里才可以让那些色法有变化的余地。如果有东西不是本身性空,它就不能出现,因为“出现”就要变化。有些东西本来没有,后来有,就是变化。既然它的出现是变化,就不能保持原来的相貌。因为它没有自性,所以会变化。因为会变化,所以它存在。如果不会变化,它是不能存在的。

我们明白佛讲没有自性--空的道理之后,恐怕又要生起另外一种迷惑:色与空这两个是怎么回事?就是你以前认识佛讲“色、受、想、行、识”,现在听到空,而产生空与色又是怎么回事的迷惑,所以佛就更进一步跟你说色与空是不二的,色与空是一事的不同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们之间没有差别。比方说,你们看到我--广超法师,跟你们看到我的各个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是没有差别的,千万不要认为看到各个器官之外,另外还有一个广超法师。就是说,你用思惟建立起色法的相貌,与色法的无自性是没有差别的。所以空无自性就是你所建立的相本身无自性,千万不要以为色法以外,另外有空这回事。当你看到我这个人,就是在看我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当你在看色法,色的外相时,它就是空的了,没有所谓另外还有一个空。但是你并不是那样看,你是把广超法师跟他的眼睛、耳朵、鼻子……分开来看。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见色时正是见到空时。

接着佛更进一步说色、空不但没有差别,而且是不可以分开来说的。就是依分别心而有差别相的色法本身就是性空的,性空的因缘假合就是色法的显现,所谓显现只是色心互相作用,而心认为色显于心前。因为你在语言上建立法相,犯了语言上的矛盾。曾经有个很聪明的外道,认为在世间建立任何思想见解都有人有办法攻破,因此他对释迦牟尼佛说:“我一切法都不建立,不建立任何的道理,那么谁都不能攻破我。”佛就问他:“你这个道理成立不成立?”他听了放下妄想,立即证果了。人就是这样子,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建立,其实还是在建立。所以要了解空,就牵涉到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它们之间是有关联的。

在前面我说过,要知道真理就要有智慧,是心运用智慧,不是智慧运用心。观心用智慧,你要弄清楚到底怎么样操作自己的心。

接下来,我再谈因缘。佛不但阐述空、有,也为我们讲述因缘。佛说世间的一切都是缘生缘灭:众因缘配合而生起来;众因缘配合而消灭掉。凡是因缘配合生起来的事物,它的本性就是空,这也就是佛所阐述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佛对于某些智慧浅薄的人以“有”、“无”来阐述这个深奥的道理,就是所谓的四句:有、没有、也是有也是没有、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是对一些比较有善根的佛子,佛直接为他们讲缘起性空的道理。佛讲缘起性空里面是假名有的法,是我们人类安立名称而建, 立起来的。实际上,在因缘里它本身是空寂、是涅槃的,因为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它就没有所谓生灭变化,所以叫寂灭。空即寂灭没有生灭,没有生灭就是涅槃,一切法皆是如此。生灭是我们的妄想执着,先执着有法,然后执着法在生,执着法在灭。如果你不执着法,不执着我,就没有所谓有东西在生,也没有东西在灭;不是有我在生,更不是我不生就死了!没有这回事,为什么?没有要生要死的那个人,也没有要解脱的那个人,所以佛说在一切法的因缘变化中,真正的本性就是空寂的,是涅槃相。以另一个说法,生灭的因缘与涅槃的空寂是不二的。我们应该了解这些因缘的道理后,才去观空。

我们应依以下的次第观空:

(一)观法的差别相:你要先个别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怎么一回事?然后观察佛陀阐述怎么样生死轮回,及解脱生死轮回的道理--十二因缘;还有四圣谛,知道苦、集、灭、道,这些前因后果等种种差别。

比如观五蕴--色、受、想、行、识。因为众生没有真正如是地知道色,所以佛在经里说,你必须如是知色:色是因缘配合而生,因缘配合而散。色法是无常变化的,里面没有主人,随因缘转变的,而这因缘转变的过程就发生在你的身心中,你不能作主,这是苦。应当如是知色、知苦、知无常。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你要观察到色的苦;也就是说,你在观色、受、想、行、识的时候,个别观察它们的差别,分辨这是色蕴,这是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二)观法的总相:我们要用心观照一切法的总相生灭、无常、无我和空相。但是在看五蕴与这些法的总相之前,你要先观眼睛接触色尘(光线)的时候,你有生起贪、嗔、痴吗?佛说我们的心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如是知道外境,对它执着,对外境生起贪心、嗔心或痴心;如果你看清楚,就不会生起这些烦恼。当你看不清楚,生起贪、嗔、痴时,就要看下一步有没有这些烦恼,你要这样去观察这些心念。色法的生起有种种因果,因为你迷惑没有看清楚,烦恼才会生起;如果看清楚,这只是色罢了。比方说,对画画没兴趣的你去看画展,看到的只是一张白纸上,涂着各种各样的颜色罢了。有人会欣赏,他就会认为这幅山水画的意境绝佳;所画的花、鸟栩栩如生,十分美丽……这就是他不知道色,更进一步不知道自己的心随色转,对色起贪了。佛说你要这样去观察,观察清楚了才有办法把贪、嗔、痴降伏,然后你才有能力进一步观察它的空相。如果你在贪、嗔、痴等烦恼里面转来转去,怎能观空?不可能!因此,你首先要观色的差别相;观察清楚了,再观察它的总相;总相观察清楚了,才观它的空相。观空相时,观察它到底有没有自性?有没有相?到底里面有没有真实的东西?这样观察的结果,你将发现什么都没有,更进一步你发现也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烦恼心去执着,所以是不可得的。这样你就会看清楚自己的身心世界,原来都是你的心去执着生起的种种法。因此佛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就是这样的意思。这样观的次第,是你要观的对象。

我们在作观时,所用的心也有次第,并不是说任何时候都可以作观。以下是作观时心的次第:

开始学佛,听闻佛法,学跟人家辩论,争论我的对,你的错,最后我赢了,我的是真理,你的不是真理,这些都是属于散乱的心去思惟观察佛法。

进一步你要有定的心,要能够掌握自己的心,心要能自主,才有能力生起清净的心,这时没有烦恼,智慧才能够现前,接着佛法才能现前。因此我们要观空的时候,心路历程必须是这样的。当一个人修行起智慧观,就是生起觉悟的种种条件,叫觉知。这个觉悟条件具足了,你才会生起证悟、证果的心。证果的心是一种感受到好像涅槃寂静的心,叫做现法乐住的心。如果你进一步修得自在,就是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一切不再执取,就是所谓无心状态。这是我们观空的次序,不可能越级,不可能以散乱的心直接观空,一切都有前因后果。觉悟亦是因果,觉悟是有次第的,可超越,但不可倒置。

现在我们再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刚才我说色的自性是空的,色与空不可以分开。当你看到色的时候,你要看到空性;看到空性的当下,就要知道色的因缘。那么修行人的心要怎么样好好掌握与运用呢?古代修行的大德说,真正修道人用心有两种:

第一种心是修行人不看任何东西,直接看到空性。当他直接看空性的时候,他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实际上,这个修行人的心进入空境里面,就是所谓证空、进入空。在南传佛教里有所谓入空定,一切外在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跟他无关,没有看到任何东西,只知道什么都没有,空空洞洞的,此时心、境不分了。

另一种用心是看任何东西的时候,心不执着,不认为有实在的东西,他知道自体是空的;此心于“有境”无取舍,见到自心妙用,于幻化境界自由自在。

古来修行的大德说,修道人是用这两种心来看世间,这样他就不执着住在空的见解里。因为他清楚知道所见到的那些东西都是心去安立、建立起来的种种法,然后给予名称去运用,在运作自己的心的当下,不要执着有所谓的空、有,没有这回事。刚才说过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后人另外建立起来的空、有、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些你都不要,在这四个里面抓任何一个都是错的,为什么?错在你的心,不是错在那些东西。如果有人学佛法,他说:我开始执着有,接着执着空,然后我亦有亦空,最后我知道都是非空非有,这都是错的,错在他于自心幻化无知而迷惑于空、有见,所以我们要了解空,就是要了解自己的心;要了解自己的心,就要观察法的差别相,如此慢慢地观下去。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