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6):诸法空相与十八界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在《心经》里,先以五蕴来诠释空的道理;在五蕴里,再以“色蕴”为例来讲解空义。上个星期,我已解释过“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色、空不二,只有性空才能有色法的存在。现在《心经》里说:在这个空相里头没有生灭--不生不灭。前面,我解释过所谓的生灭,不过是因缘变化过程里面,我们执着一个法的存在,然后在其中生起另外一个法“生”的见与法“灭”的见,所以生灭是我们凡夫的一种见解。现在跟你说一切法都是空相,就是它的本性空。以性空的观点来观察法,没有生相可得,也没有灭相可得,所以不生不灭;就是说,色法没有生灭相,受、想、行、识也是没有生灭相。法性空中没有生灭,也没有垢净--不垢不净。什么叫垢?什么叫净?垢是指烦恼污染的心;净是指没有烦恼清净的心。不垢不净就是说没有所谓的污染的心可得,也没有所谓的清净的心可得;在空相里,看不到烦恼,也看不到清净;没有烦恼,也没有清净。

当东西变大变小、变多变少叫做增减;那什么是不增不减?所谓的不增不减是在这个诸法空相里头,因为没有生灭相可得,就不可能有东西增加,也没有东西减少,所以空相当中没有生灭可得,没有垢净可得,没有增减可得。

我们众生的生灭见很严重。比方说,当一个人死了,我们就会想他去了哪里?这就是生灭见解,因此就产生了一些疑问:佛涅槃之后去哪里?还有没有存在?是存在还是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涅槃就是一个人这一生的生死了结了,不再轮回。好像佛涅槃后,不再轮回,但你还继续寻找,寻找不再轮回的佛在哪里?这就是生灭见引起的。因为你执着在轮回里有一个东西,所以产生这种见解。现在为你阐明在空相里头没有实在的东西生,也没有实在的东西灭,没有生灭可得到。

关于佛在不在的问题:当你执着某某形象,那个形象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那么你就产生佛在不在的问题。根据佛法说,我们每个人本身没有所谓自我的本体,这也包括佛在内。我们的身心不过是业力因果的轮回过程,它是暂时性的;佛在这个世间出现,也是一段因果的过程而已。但是我们执着有实在的佛,有实在的众生,就产生了佛涅槃后去哪里?所谓的自性见--本体的这种业习执着,往往使你很难放下,听完我这样的讲解后,你还是困在其中,不知道佛涅槃后到底是在或是不在?

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让我举个例子:你们看天上有很多云朵飘来飘去,风吹来云朵可能被吹散,变成两朵、三朵,或挤成一团,甚至变成不同的形状。当时你如果没有那么执着,不认为那朵云是单一的,是一个个体,就没有所谓这朵云现在存在,后来不在了,这个问题就不产生。因为你很了解那不过是由水滴、水汽聚集形成在空中悬浮的物体,被风吹散,分开来了,这样一种变化而已。佛说我们众生的身心也是无常地变化,有时好,有时坏……一直到你成佛,也是这个幻化身心在这世间示现幻化成佛,所以你就看到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印度降生、出家、修道、成佛,说法度化众生,最后示现涅槃。然后你生起佛在与不在的问题,这是因为生灭见引起的,你就会产生增与减的问题;但是《心经》却说不增不减。你认为有佛出世是增,佛涅槃是减;事实上,依个人来说,我今生是这个样子,这样的行为举止,过这样的生活,是我过去一些业力的因缘牵引而承受的果报;今生遇到一些因缘就出家修学佛法,可能有另外的因缘,我就……,如果我没入涅槃,下一生我没有出家,可能过去造一些恶业成熟堕落做一只狗,将会出现我做狗的业力因缘,当时不是做这一生人的因缘,所以你不要把做人和做狗认为是同一个作者,以为做人的业跟做狗的业有联系。因为这样一个接着一个,我们看到有生死轮回,而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东西从这一世转移到下一世去。如果有的话,你生生世世轮回,应该在这一世累积更多东西。我的意思是:你前世拥有某些东西,把它们带到这一世,你这一世还有很多东西,那么你应该拥有更多的东西。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当你做人与做狗的时候是完全两码事,所以我们业力因果一直在转变,并不是有个东西从这里搬到那里,再搬到别的地方去。不是的!

今生的身体也是这样,今天我有这个身体不过是几个月内所吃食物的营养,保存着,维持这个形体。如果你问生物学家或医学家,他们都会说,两年前你身上的一切血肉等都不是现在的。你千万不要认为,我两年前的身体带到两年后的今天,那根本不可能!这也包括你的皮肤,皮肤时时在脱落,更换新的;如果不换的话,一定很皱。所以我们的身心是如此,我们的生死轮回也是如此,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东西在生、在灭。《心经》里说:在空相里头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的存在。前面讲过修道的人用心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入空定的时候;一种是在平时状态。当入空定的时候,他知道在空定里头没有所谓一样东西的存在,没有东西生,没有东西灭;也没有东西增加,也没有东西减少;一无所得,没有杂染,也没有清净,他能感觉到的是如此。但是以佛法来说,那是一种暂时的状态;当一个人真正入涅槃,他连那种感觉都没有。所以如果某某人证空了,他讲证空的感受是怎么样,境界怎么样,我每每都批评说:“如果是那样,就还没有空!”为什么?因为那是他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当时不与境界作用,就得到这种感受,所以证入空定,有人说空定是“相似涅槃”。

佛经中记载,有一次魔王来跟佛理论:“佛啊!你教导弟子用眼、耳、鼻、舌、身、意来修道,想得到解脱,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有色、声、香、味、触、法的武器来对付,那么他们就不能跳出我的手掌。”这也就是说,你用六根接触外境,是在魔的掌握底下,因为魔有能力变幻出任何东西给你看。佛回答:“我教导弟子修行是不用眼、耳、鼻、舌、身、意来觉悟的。”这是佛真正的教导:修行解脱不能再使用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再用六根所生的知觉去认识所谓的解脱;解脱是不能只靠知觉得到的,所以小乘佛法说一个人证入涅槃,他就离了六根的作用。如果当时他证空,是暂时不使用六根;他还有知觉,既然还有知觉,就是有用六根,只不过是用得很少罢了。证空就是这种状态,所以它只能说是相似涅槃,不能说是证入涅槃。现在讲空相是当一个人证到空的时候,是不依六根,不离六根,法本来离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就在六根的作用当下于见闻觉知不取不舍,知道境界中没有生灭,没有垢净,没有增减。在大乘佛法里说,不但在空定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可以通过智慧观察、思惟证知确实是如此。

佛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人问佛:“佛啊!世界是永恒的吗?世界是不永恒的吗?佛是永恒的,或是不永恒的?世界是有边缘的,或是没有边缘的?”这些问题,佛都不回答,因为这不是一般人有能力理解的问题,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原本不是如此,要用语言来解释又得大费周章!在语言里世界有边无边的概念怎么样来?就像上次我说“这个世界开始怎么来?”中的“开始”一样,是因为你执着法而生起的。什么叫“边”?比方我手掌上的拇指,你们都知道它的边缘,这是你执着拇指,才生起拇指的见,就有所谓边缘,所以“有边无边”是因为执着法而生起的见。如果你不执着法,就没有这种见,没有有边无边这回事了。那么这个增减就是指没有所谓的大小,没有所谓的多少,以及没有所谓的边界,这在空相(实相)里面是如此。

经文: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句话是说在性空里头找不到色的相、受的相、想的相、行的相和识的相;也就是说,在性空里头找不到身和心。在性空里无相,所以没有我。无色、受、想、行、识就是指没有身心可得。我们凡夫执着身体是我、心是我,但是佛法告诉我们无我;你听到了就去寻找答案,可能你听闻佛法接受无我。当你这样接受无我,还是在分别两件事情:一个是你的身心,一个是我。当一个人破除我执,没有执着我的时候,他不是在这个身心里头找有没有我,而是他看清楚身心的真相,本来没有所谓有我或无我这些事。这就好像你看清楚天空中的云在变化,就没有所谓的这一朵云,那一朵云的差别,知道它是暂时变化的过程而已。同样的道理,当你看清楚身心是种种业力因果变化的过程而已,就不会指定这个身心中的哪一个是我,哪一个不是我,你会远离“我”的见解,不会生起我见而把我与身心放在一起,看到它们有什么关系。就好像你看天空中的云朵,不会说那些云里头有哪一个是主人,道理是一样的。现在讲直接在性空里头观察,就很容易观察到没有身相、心相可得,没有色、受、想、行、识。

前面我说过,佛依世俗、胜义二谛跟众生说法。在世俗谛里,佛为你阐述生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胜义谛真正的真理里,佛不讲述以上的道理,而是直接诠释空义。《心经》就是直接讲解胜义谛的道理,直接阐述“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之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在我们修行作观时,不是先观空,要先观五蕴。佛在《五蕴譬喻经》

里依世俗谛说: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一)观色如聚沫:聚沫就好像河水冲击时形成肥皂沫般在水面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保留片刻,容易破灭。

(二)受如水上泡:水中的空气冲上水面,鼓起而形成气泡。色是我们的身体,它好像聚沫,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受比色短暂,它好像水中的水泡浮到水面一样,嘟!一声就破灭了!

(三)想如春时焰:焰就是水蒸气。“想”如春天或夏天时阳光照在地上,水份蒸发成为水蒸气,它有时会反射,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物体的影像,叫做海市蜃楼。它是一种幻象,我们的想蕴就有如春时焰那样,虚幻不真实。

(四)诸行如芭蕉:我们种种贪、嗔、痴的行为,种种造作的心,叫做行,它犹如芭蕉。芭蕉与香蕉相似,我们一片片剥开它的茎,里面什么都没有,是空心的;其实,里面也没有所谓的空心。我们的心念,亦复如是,一层复一层,最外层是凡夫所知,最内层是圣人所知。

(五)诸识法如幻:识就是我们能够知觉的心,它如幻如化,就好像魔术师,变幻出一些东西,我们被它迷惑,以为真的有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们也认为有一个心的存在,但是心也是幻化虚假的。

佛在小乘的经典里如此的教导我们观察五蕴:首先是个别观五蕴;其次是观五蕴的总相——无常、苦、无我,也就是直接观察五蕴的生灭无常变化、里面是苦的、没有实在的我。如果依《心经》里的教导,你直接观一切法的自性本空,即是“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当一个人真正“照见五蕴皆空”之后,他就很肯定没有实在的色、受、想、行、识在作用,一切如幻如化。佛以梦来比喻这个如幻如化的情景,当你醒来的时候,你知道梦中一切事物都是没有实在的。佛说我们众生现在的生活好像在大梦里,当你觉悟的时候,就是梦醒了。大梦醒后,你知道梦中的一切都没有实体性。你对梦中所发生的事记得清清楚楚,历历在眼前,但是没有一个是实在的。我们现代人可以电影为比喻:你看电影时,荧光屏上灯光闪烁,光线变来变去;看完电影后,从戏院里走出来,你说看见戏里面有某某人,在做某某事,但是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人,不过是种种光线,配合声音,然后照射到眼睛,反射进耳朵而已。

  经文: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以下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等空;先讲十二处空。佛说不同的法度化不同习性的众生,前面是用五蕴来跟众生解释身心世界,现在是以另一种十二处的方式来作解释。十二处也是一切法的分类,但与五蕴不同。十二处就是六根对六尘(境)。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和意根,其所对的六尘(境)就是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和法尘。十二处即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和法处。我在这里作简单的解释:

眼根所取的是色尘(光线);耳根所取的是声尘(声音);鼻根所取的是香尘(香臭);舌根所取的是味尘(味道),即是酸、甜、苦、辣等;身根所取的是触尘(触),即是冷、暖、细、滑、粗、涩、软、硬等;意根所取的是法尘。什么是法尘?法尘就是你脑袋里面所记下来的语言和形象。

佛陀时代,因为有外道执着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的一蕴是我,佛陀为了破除众生对“我”的执着,所以就依五蕴一一加以解说,破除他们的“我执”。然而十二处是佛陀教导弟子修行的方式,佛陀说能知的心跟所知的法是相对的,这个说法与修道有密切的关系。佛在经典里说:“十二处中的眼处(眼根)与色处(色尘)作用生起眼处所生受、眼处所生想,之后就产生贪、嗔、痴等烦恼,这是依修道的需要而讲的。当眼处所生受生起时,里面就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在这些受中就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因为这样,佛陀就更进一步地告诉你:眼根是眼根的活动,色尘是色尘的活动,受是受心所的活动,想是想的心的活动,贪嗔痴心是贪嗔痴心的活动。你一一观察它们,这个是谁?那个是谁?观察完了你就知道,这就是你的眼睛所告诉你的一切;耳、鼻、舌、身和意的作用也是如此这般的。

佛在教导比丘修道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认识心、境之间的作用是:当我们知道这世间时,能够知道的就是心,所知道的就是境界。在能知与所知里,佛以我们的感受、感觉器官来分门别类,它们总共有六个,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因此,我们所得到的世间概念都是从这六个管道中而来。佛陀告诉你这就是你生活的世间,你要去认识它。佛说你对眼睛要如是地知道,知道眼睛、声音、受的心念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耳朵接触声音时,就产生苦、乐的感受?眼睛不能跟声音作用?耳朵接触声音后,产生苦、乐的感受,你的心在下一步做什么?譬如,耳朵往往为了一句话,就起分别心,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生起,就有苦受、乐受了,这些你都要好好地观察。所以在修行的法门中,佛总是环绕在六根上说明,外道就不晓得根、尘、心境的功能。

佛说众生的六根是六个窗户,它会把心偷走,使你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接着生起烦恼。佛把六根称为六贼,贼是偷东西的人;也就是说,你的心从这六根里面跑了出去,被骗走了,然后你就认为有实在的事情在发生,在里面生起种种贪、嗔、痴等烦恼。佛阐述十二处是用来教导众生修行的,他要你看清楚十二处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在修道的过程中会产生执着,认为真的有六根、六尘在作用。后来龙树菩萨在《中论》里专门破除小乘修行者执取六根、六尘为实有的邪见。在《心经》里直接讲“无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因为你如果直接观察一切法的空性,你得不到眼、耳、鼻……的形象,没有这些色相存在。因此《心经》里说:在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但是你在修行的时候,不可以这样说,因为没看清楚,就说没有是邪见。你必须先把它们看清楚,了解原来没有那回事在发生,不要没看清楚,就说没有。

刚才我提到魔王认为佛弟子都用眼、耳、鼻、舌、身、意修行,那怎么能解脱?佛对魔王说:“我教导弟子修行是不用眼、耳、鼻、舌、身、意的。”就是说,当一个人证悟涅槃时,不能使用眼、耳、鼻、舌、身、意,如果他一使用,就落入魔的境界。那么当他不使用眼、耳、鼻、舌、身、意证到涅槃,他就没有所谓眼、耳、鼻、舌、身、意可得,就是“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实实在在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凡夫俗子却执着说有这些东西。

经文: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阐明十八界空。因为有些人执着心,所以佛陀依前面十二处,进一步扩展讲十八界。佛说眼根对色尘生起的知觉,叫眼识;耳朵对声尘生起的知觉,叫耳识;鼻、舌、身、意的作用也是一样。那么眼根、色尘、眼识叫做眼界、色界、眼识界;耳根、声尘、耳识叫做耳界、声界、耳识界……十八界即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界”是范围的意思,就是说,眼根有其活动的范围,色尘有其活动的范围,眼识有其活动的范围,它们个别的活动,但是又互相因缘配合,不相混淆。

比方说,现在你们是一团军队去打仗,吃饭的时间到了,大家就一起去吃饭,但是,我吃我的饭,你吃你的饭。打仗的时候,你开你的枪,发射你的子弹;我开我的枪,发射我的子弹。你有你的活动,我有我的活动,各作各的活动,大家共同完成打仗这个整体的活动。佛让你知道身心世界不过是这十八界在活动,讲述十八界就让你弄清楚确确实实这十八样东西,谁也不能跳进谁的范围(界)里活动,它们是个别活动而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身(六根)、相对的境界(六尘即整个世间)和整个知觉(心识),它们只是根、尘、识的十八件事各个变化,你竟然说“我”在认识这个世间。佛说不是,是十八样东西局限于自界里活动而形成的。

《心经》里说:空中没有十八界。所谓十八界是前十二处,加上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和意识界。十八界各个都是众缘所成的,求其实性不可得,所以《心经》中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基本的佛法,在佛教里称为三科。它们告诉我们身心世界的活动,我们要认识清楚乃至没有疑问。如果你对自己的身心都不清楚,那怎么能得到佛法的实际利益呢?

《心经》第一件事教导我们观看五蕴,第二件事观看十二处,接下来要观看十八界;要观察这些法,观察它是空的;也就是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必须以佛法道理来观察这些法,从中证悟到它是性空的,不可以离开这些法来证悟,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身心世界告诉我们的一切,其实就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呀!如果你到处去寻求高深的佛法,那都是没有用的,最终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身心中来;不管那个法门有多高超,最终还是要跑回到这三科里观察,离开了这些就是错的。所以在佛教里,修道人有这样说:心外求法,是人行邪道。”就是说,你要修学佛法必须向身心中求,不是在身心以外得到什么。《心经》里更进一步说:你在身心里寻幽探觅,最后要证悟到它是性空的。

经文: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观十二因缘性空。十二因缘是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这段经文应该拆开来讲成“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无明乃至老死”就是十二因缘,佛陀讲十二因缘的法门是要解释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佛在菩提树下修道,具有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后,就开始观十二因缘。因为佛有神通,才有能力弄清楚众生的生死轮回过程而成道。佛观察众生为什么会生死轮回?佛从死开始观察,寻找导致死的原因。我们会认为人老了、病了,以及各种天灾人祸等因素造成人的死亡。佛说不是。是因为有生,如果没有生,就不用死。为什么会生?佛发现生是因为过去造了很多业,叫业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存在很多业,而这些业力因果要兑现,就要出世。为什么会有?佛观察发现业有是因为过去造这些业,称为取,叫做执着,所做的行为形成果报,就有。为什么他会去执着、去取?佛发现因为有爱;爱就是贪爱。

贪爱分为两种:一者,我爱;二者,境界爱。“我爱”是对自我产生贪爱;“境界爱”是对我以外的东西产生贪爱。因为有爱,所以就造业。佛说取是因为爱。为什么会爱呢?佛说因为有受,受就是感受。感受分为苦受、乐受等等。众生追求自己喜欢的感受就产生种种贪爱,而对不喜欢的感受就产生嗔恨!为什么有感受?佛发现到因为有接触,就是心跟境接触。如果心没有跟境接触,就没有感受,佛说因为有触,所以有受。心跟境为什么会接触?佛发现因为有六入,六入也叫做六根,即是眼、耳、鼻、舌、身、意。那么六根怎么来?佛进一步观察六根是在母胎里形成的,它叫做名色,由胚胎发展出来。胚胎从哪里来?佛观察原来有个精神--识入胎。当与他有缘的父母在行房的时候,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影响,他就跑进胎里面。识为什么会入胎?因为过去造种种业,业的行为使他跟他父母有缘,识执着他们就来入胎,这叫做行。为什么过去会造种种业行呢?因为过去有种种贪、嗔、痴等烦恼--无明。佛这样观察众生的业力因果,流转是这样子来的,这叫做逆观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佛讲十二因缘是让我们了解众生的生死轮回过程,所以在经典里叫做十二支,它们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讲明了三件事情,那就是迷惑、造业、受苦的轮转,也就是烦恼、爱、取在迷惑,然后造业受果报,受果报的时候又迷惑执着造业,又再受果报,如环的无端。此是流转生死的十二个过程,生死流转,即是如此的,这是十二因缘的道理。

此流转中的缘起法,其性本空,无实体性,所以《心经》说:“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佛在菩提树下观察十二因缘之后,反问自己这十二因缘的轮转,也就是众生生死轮转能不能停止?结论是:如果没有“无明”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没有识就没有“名色”,没有名色就没有“六入”,没有六入就没有“触”,没有触就没有“受”,没有受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取”,没有取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没有“老死”,这就是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无明尽,乃至老死尽。”尽就是灭的意思,即是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灭的意思。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意思是:没有实在的无明烦恼及生死轮回。“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尽。”意思是:没有实在的解脱生死轮回;就是在性空里没有实在的众生在生死轮回,也没有实在的众生在解脱生死,是因为迷惑执着,认为有众生,认为有生死轮回。当迷惑执着放下,你就知道没有实在的众生在轮回,好像在做一场梦一样。在梦中有许多情景,做了很多事情,梦醒了就知道梦中的一切都不实在。佛为我们讲述十二因缘是要我们认识众生生死轮回的过程,如何截断生死轮回以达到证悟解脱的最终目的。但是《心经》却告诉我们实实在在没有真正的生死轮回的人,没有解脱的人,也没有解脱可得。佛为什么要如此自相矛盾地说法呢?因为众生迷惑执着,不了解这个世间因缘变化是怎么一回事,所以佛讲十二因缘是要破除众生认为有一个人在轮回生死。但是,就有些小乘学者迷惑佛所说必是真实,就执着十二因缘是实有十二个法在轮回流转;他们认为没有人在轮回生死,却实有十二因缘在作用,这也是错误的。但《心经》不这样说,它直接教导修行人观察性空是没有这回事。如果一个人没有听过《心经》,没有听过大乘佛法,那就得从十二因缘为他说起。

你讲述十二因缘,让他明白无明到老死是怎么回事。他知道众生生死轮回的过程后,你进一步为他阐明没有人在里面轮回生死,那是各别的因缘在作用而已,每个法都是暂时的,一个引起另外一个的生起,并不是它们自己能够生起来的。没有一个个体在独立完成生死轮回,那是一段的业力因果在完成这一生的生死,另外的业力因果完成另一段生死,这两段的业力因果是不同的。就比方说,如果我前世造了一个业,今生做出家人;过去我也造了另一些业,下一世要还债去做某某人的妻子。如果我今生的业力够强,我修得好的话,我要去做人家妻子偿还欠丈夫的债的因缘就不会兑现;也就是说,我这生的业力够强,它会引发出另外一些因果,而这些因果势力强的话,我就会受另一些果报。它是一系列一系列地在一起活动的因果,并不是有个独立的个体在作用。当你弄清楚十二因缘时,你就明白这轮回不过是某一系列的因果的暂时状态,并不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保留到今天解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并不是自古以来有个我从前世轮转到今世。佛给我们讲无我,并不是证悟后才无我,而是本来就是无我的,不管你证悟不证悟。那本来无我,本来就没有人在生死轮回,是因为某些业力及心念在执着,所以才以为有我。你执着有我在生死轮回,佛才为你讲述十二因缘。

《心经》里说,当你观察清楚证悟空的时候,就看到没有实在的生死轮回,为什么?既然无我,就没有实在的生死轮回;没有实在的生死轮回,就没有实在的解脱。因为无我就没有解脱可得,因此《心经》告诉你:在空中无生死轮回,也无解脱生死可得。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Enable Notifications OK 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