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禅的相关经典记载

为了证明中国佛教界对于禅定所流传的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是错误的,请注意经文说: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

长阿含众集经说四禅

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 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 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长阿含清净经说四禅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中阿含经:初禅以声为刺,四禅以入息出息为刺中阿含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诵)

※   初禅听到声音如被针刺,如见女色为刺,以声为刺之刺是干扰,声刺灭指声干扰灭。

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若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应如是说: 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所以者何?我实如是说:禅有刺, 持戒者以犯戒为刺,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修习恶露者以净相为刺,  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者以饮酒为刺,梵行者以见女色为刺(梵行人心会被女色干扰)。入初禅者以声为刺(此经指入初禅人心会被声干扰),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

长阿含经:入初禅则声刺灭 

若入初禅则声刺灭(此经指初禅人声干扰灭非声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

杂阿含 747 经:禅定灭何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 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中阿含 211:灭尽定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 

《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

中阿含 98 因品念处经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  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佛本行集经:优波离站立入初禅到三禅还听声音佛本行集经优波离因缘品第五十五上

尔时输头檀王还宫未久,有一童子名优波离,从其前众来至佛所,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牵捉其子优波离手,将以奉佛唱如是言:此优波离曾为世尊剃除须发,时优波离即为世尊而剃发须。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佛须发善能已不? 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身太低也。尔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告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优波离!汝为如来剃除须发,身莫太低令尊心乱。时优波离即入初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其身太仰。尔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告优波离童子言:汝优波离!身莫太仰令尊心乱。时优波离入第二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但以入息稍复太多。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告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与如来剃除须发,勿使入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乱。时优波离童子即入第三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然其出息稍太多也。尔时童子优波离母语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与如来剃除须发,勿令出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乱。时优波离童子即入第四禅。(不但初禅能闻声,三禅也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汝等速疾取优波离手中剃刀勿使倒地,所以者何?其彼童子已入四禅。时优波离童子之母从优波离童子手中即取刀也。

摩诃僧祇律: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闻声

※律说:入无色定过一切色想不能闻声,色界定有色想能闻声。可是,尊者大目连入无色定还能闻声,事因不善知出入相,当时已经出定闻声,还以为自己在定中。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九:佛住毗舍离,尔时比丘僧集在一处尔时尊者大目连,作如是言。长老:我入无色定,闻苏河边龙象饮已抖擞耳声。诸比丘言:无有是处,入无色定过一切色想,云何闻声,汝妄语不实,应作举羯磨。即集比丘僧,佛乘神足从空中来,知而故问诸比丘:汝作何等?诸比丘以上因缘具白世尊,乃至妄语不实作举羯磨。佛告诸比丘:目连实得无色定,不善知出入相,出定闻非入定闻。佛语目连,汝当应善分别知。如是毗尼竟。

十诵律: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闻声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萨卑尼池岸上大象声。闻已还疾入三昧。作是念。我入三昧中闻是象声。从三昧起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闻萨卑尼池岸上象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虚空无色定中。若见若闻无有是事。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汝空无过人法故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先亦见后。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善取入定相。  不善取出定相。是人从三昧起。闻萨卑尼池岸上象声已。还疾入虚空无色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闻声。无有是处。

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天城中诸天歌声。闻已还疾入定。作是念。我在三昧中闻诸天歌声。从三昧起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定。闻天城中诸天歌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无色定而当见色闻声耶。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前亦见后。  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天城中诸天歌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无所有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阿修罗城中阿修罗伎乐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作是念。我在定中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从定起已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无所有处无色定。闻阿修罗城中阿修罗伎乐音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无色定而当见色闻声耶。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前亦见后。目连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定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

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关于此公案,《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毗柰耶虽作是说而不分别,由此或有疑彼尊者在定闻声。欲令此疑得决定故,显彼尊者起定闻声,故作斯论。问诸余声闻亦知在定不闻声故尚无此说,况大目揵连是最胜声闻。何故乃于苾刍众中说不应说。有说: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是伪毗柰耶故。(不合我宗便污他是伪)。谓佛灭后有于素怛缆中置伪素怛缆、毗柰耶中置伪毗柰耶、阿毗达磨中置伪阿毗达磨,诸伪文句不应通释。有说:定海甚深,声闻如兔不得其底,唯佛能尽故,彼尊者虽作是说亦无有过。

杂阿含诸经曰:身在梵天还可闻声、见色、动念

 ※依 379 转法轮经,在梵天能听闻地神及诸天转传唱佛初转法轮之声。

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天身。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  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世尊于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

※杂阿含 1189 经:梵天王于初禅天知佛心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则不乐如圣法,不乐如圣法者,则不乐如圣道,不乐如圣道者,则不乐甘露法,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乐修四念处者,则乐修如圣法,  乐修如圣法者,则乐如圣道,乐如圣道者,则乐甘露法,乐甘露法者, 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作是叹言:

※杂阿含 1191 经:身于初禅天可动念思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止空闲无聚落处,与比丘众夜宿其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随顺阿练若法。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一空闲无聚落处, 与诸大众止宿空野。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随顺空法。我今当往随顺赞叹。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退坐一面。

增壹阿含经: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大爱道般涅盘品

尔时。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将诸梵天从梵天上没。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十诵律:天耳能闻声从地狱乃至四禅天。

又一时目连语诸比丘言“从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我以天耳皆悉能闻”诸比丘言“目连汝何有此事?声闻弟子天耳极远能闻上至梵世,汝目连空无过人法妄语,汝目连灭摈驱 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若有依初禅得天耳,是人则能从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音声自在能闻。若比丘依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如是。目连比丘依四禅,善修天

耳通,若欲闻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皆悉能闻。目连实语无罪。”

摩诃僧祇律:入四禅以天耳闻声 

佛住舍卫城,为诸天世人之所供养多所利益。尔时舍卫城中有姊妹二人妊身未产,在家有信出家为道。诸比丘尼见其腹相即便驱出, 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在家妊身无罪。此比丘尼后生男儿字童子迦叶。至年八岁出家为道成阿罗汉。共十六群比丘各持澡盥,到阿耆罗河边澡浴入水,仰覆浮戏渡河来往,拍水沐浴,尔时波斯匿王在重楼阁上四望观看。王未信佛法见是事已,倍生不信。即语末利夫人言:  看汝家所事福田。夫人深信无疑不回顾看,即答言:大王!或是年少出家始受具足未知戒律,或世尊未制此戒,是故尔耳。王语夫人言: 喻如家长语时眷属随从,如和上阿阇梨语时弟子随从沙门瞿昙语,时弟子皆言如是世尊、如是修伽陀;我共汝语而汝不回顾看。尔时尊者童子迦叶于其水中,入顶第四禅以天耳闻王语声。即语诸伴比丘作是

言:长老王倍生不信,末利夫人心生不悦,今当令彼发欢喜心。皆言:善哉!各各即提澡盥盛满中水。以着于前结跏趺坐,次第行列陵虚而逝,于王殿上空中而过。时末利夫人在露处坐,见其坐影已即便仰观, 见次第行列结跏趺坐前皆有澡盥乘虚而去似如雁王。见是事已心大欢喜,即白王言:看我家福田神德如是。王见已心大欢喜,作如是言: 善哉!我得善利,愿世尊及比丘僧尽寿在我国内为良福田。诸比丘闻王嫌故,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十六群比丘来,来已佛具问上事: 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我今罚汝。因汝当为诸比丘制戒。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为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水中戏者波夜提。

阿毗昙毗婆沙论:声彻梵世 

迦旃延子造此论,问曰。何故转轮圣王声彻自在天宫。憍陈如等声彻梵世。佛声彻阿迦腻咤。答曰。或有说者。众生造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众生造名誉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众生赞叹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有下中上。若下者声彻自在天宫。中者声彻梵世。上者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若转轮圣王出世。则以十善教化。于六欲天中。受其果报。若有新生天者。诸天欢喜。我受乐亲属。今已增多。以转轮圣王出世之时诸天欢喜故。声彻自在天宫。梵天请佛转法轮故。声彻梵世。首陀会诸天。觉悟菩萨故。出迦毗罗城。得无上智。是以佛出于世。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转轮圣王。是爱欲人。是以声彻不离欲处。梵世中有尊卑上下故。憍陈如声彻梵世。佛有最胜大名称故。声彻阿迦腻咤。

华严经: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譬如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一切梵众靡不皆闻,而彼音声不出众外,诸梵天众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独与我语。如来妙音亦复如是,道场众会靡不皆闻。

成实论:初禅近散乱心,定心弱如花上水 

初禅近散乱心,故名有觉。又此行者定力未成,散乱心发故名有觉。如经中说“我行有觉有观行。”当知佛说散心为觉。是觉渐微摄心转深,则名为观。随定成就,心不多散是时名观。是观随逐行者至禅中间。……问曰:初禅何故以音声为刺?答曰:初禅住定心弱如花上水,第二禅等住定心强如漆漆木。又触等亦名为初禅刺,以触能令起初禅故,二禅等不尔。所以者何,以初禅中诸识不灭故。第二禅等五识灭故。

成实论:有人言四禅身诸毛孔闭,实不可能 

有人言:行者得四禅四大故,身诸毛孔闭是故息灭。此事不然, 所以者何?饮食汁流充遍身中,若诸毛孔闭则不应行,而实不可。故知四禅心力能令息灭。

关于有部宗提到四禅身诸毛孔闭。

解脱道论:入禅次第灭声,闻有音声不得言说 

《解脱道论》原文:灭者,入初禅语言断,入第四禅出入息断。次第灭声者,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复次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如世尊所说:入禅人声是其刺。

我的解释如下:

⒈入初禅语言断:本论只承认初禅所灭的是语言分别,没说初禅所灭的是声音。(在此单指初禅语言断)

⒉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此处认为入定能闻音声,只是不得言说。(在此不单指初禅能闻音声)

⒊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入定人的意识在定中不与耳识和合,即耳识可以闻声而意识依然在定。

⒋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入色定人(在此指初禅到四禅)是声成乱, 是指声如刺而乱心,不曾说声灭。

⒌入禅人声是其刺:入禅人(在此不单指初禅)声是其刺的刺,其 实是指入禅人闻声心乱,刺并非指听闻。

唯识宗:遇声缘从定而起,故定中可闻声

大乘说定中耳识闻声,意识依然在定中。耳识领受声已,若意识有悕望,则出定。同解脱道论:闻声不得言说,若得言说即出定,因为入初禅语言断,非声音断。

《显扬圣教论》: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

《瑜伽师地论》的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若遇声缘从定而起, 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  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成唯识论》谈五俱意识时说:故瑜伽说“若遇声缘从……同上段……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 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率尔即心忽堕境中)。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

《成唯识论》反对《瑜伽师地论》之‘定相应意识与耳识俱转’, 认为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更引用《杂集论》之‘等引位中五识无者’。其实“等引位中五识无者”应当解释为唯意识能入定而前五识无入定义。

定中闻声之争

定中闻声有不同说法,现有南传佛教认为入初禅就不能闻声。《成实论》说初禅能闻声二禅不能。《瑜伽师地论》说入定时是耳识闻声意识犹在定中。属于南传的《解脱道论》说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 还说入定闻声是次第灭非顿然灭。由于清净道论是依解脱道论加上后期的见解写成的,所以解脱道论应比清净道论还正统。《十诵律》更说到有些比丘认为声闻弟子的天耳极远能闻上至梵世(即天耳能闻初禅天的声),而佛却说若依四禅善修天耳通,欲闻阿鼻地狱乃至(四禅天的)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皆悉能闻。况且诸经皆说梵天人在色界闻欲界音声而下来欲界,可见初禅能闻声。《佛本行集经》优波离因缘品说优波离站立手拿剃刀为佛剃发时,听声音指导而次第入初禅到四禅,以上经律证明三禅能听声音。

由所举大小乘经论证实:⒈在禅定中意识虽在定中而耳识还能闻声。⒉随定力加深而次第灭声。⒊定中意识随耳识作意(和合)则退根本定,此时意识在进行定分别声。

经典中佛对初禅所灭法的描述有三:

⒈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注意:语言灭非声灭)

⒉入初禅则声刺灭。(注意:声刺灭非声灭)

⒊声音是初禅的刺。(注意:在初禅时声还是刺)

可见初禅所灭法的描述,在不同教派有不同说法。我的解释如下: 其中初禅‘言语寂灭’是指‘无法说话’不是指‘不能思维分别’,乃至在四禅虽然无觉观亦能在定中观察苦无常等之微细思维。至于‘声刺’是指‘声的干扰’不是指声本身,所以经中说初禅的‘声刺灭’不是指‘声灭’。‘入初禅则声刺灭’是指被‘声刺’干扰无法入初禅,到初禅则‘声刺’干扰灭。然而,‘声音是初禅的刺’是指在初禅时耳识闻声还会干扰意识。为何不同说法?按《瑜伽师地论》提到‘若遇声缘从定而起’,意思是虽已入禅定若耳识闻声,意识依然可能会被声干扰而退禅定,何况有觉有观的初禅定心(意识)脆弱, 此时耳识听到声音,有觉观的意识很容易失念去分别每句话,于是心就乱了而出定。理由是佛不说初禅是圣默然,说明入初禅时口虽不言语不过心还分别声音语言而心乱。

二、三禅还能听声音吗?我说能!佛说二禅是圣默然,原因是二禅时心(意识)已无觉无观(非全无觉知),耳识虽听声音而意识无觉观, 于是对每句话都不知所云;此时若心有意听,则能与耳识和合分别声音语言内容,不过定力较初禅胜所以比较快回到定中。三禅时耳识听声音意识无觉观故闻声细微如在远处,然而在二、三禅的根本定乃至四禅的进行定,若欲闻声犹能听闻,四禅根本定时逐渐听不见声音。这样逐渐听不见声音才符合以下:

⒈《佛本行集经》优波离为佛剃发入三禅还听声音。

⒉《十诵律》于四禅善修天耳通,若欲闻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一切音声皆悉能闻。

⒊《摩诃僧祇律》童子迦叶入四禅以天耳闻声。

⒋《解脱道论》次第灭声。入色定人是声成乱。

⒌《瑜伽师地论》若遇声缘从定而起。

⒍《杂阿含诸经》梵天人在色界能闻欲界音声,何况人间入初禅者。所以佛说‘声刺灭’没说‘声音灭’。

⒎《华严经》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

⒏有时睡眠的耳识还可闻声,所以能引发梦中意识或警醒。同理, 定中耳识闻声,意识亦有时警觉或出定。

⒐所有教派都同意四禅以下还知有出入息,即有身识的(皮肤)触觉,耳根的耳膜(皮肤)触声与身识的触觉同是皮肤与风摩擦,既然三禅还知出入息,当然耳识还可以闻声。

定中闻声之总结:当今南传佛教说入初禅不能闻声是错误的。又入无色定虽不能闻声,但会不知出定而闻声,当然也可能不知出定而闻香味。至于入色定虽然意识在定中,耳识依旧能闻声。入四禅渐次觉得声灭。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2条评论

  1. “由所举大小乘经论证实:⒈在禅定中意识虽在定中而耳识还能闻声。⒉随定力加深而次第灭声。⒊定中意识随耳识作意(和合)则退根本定,此时意识在进行定分别声。”
    其中“进行定”是不是指“近行定”?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