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4):度一切苦厄

经文:度一切苦厄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苦,简单说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

经上说:“住胎如坐牢狱,出胎似剥牛皮。”子宫是世上最小的牢狱,胎儿在里边十个月,动弹不得,非常痛苦;好不容易从小小的阴道中挤出来,离开了温暖、安全的子宫,细嫩的皮肤接触到风吹、冷热的空气,身体如针刺般受苦。

  二)老苦:

人老身心衰损,力弱行步龙钟,智力衰退做不了事,加上怕老的精神负担,拼命运动、化妆、吃补品。人到中年就知道“老”字怎样写,腰酸骨痛,尤其是女性,生儿育女后,如不好好照顾,过了四十大关,就会感受到种种痛苦。

  三)病苦:

病苦人人都有,但多少是因人而异的。有些病苦真可怕,令病者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甚至有些人承受不了病苦而自杀身亡。

  四)死苦:

“四大违和分离,气喘抽筋拆骨”是“死”最好的写照。死是苦,怕死更加苦。我曾经在监狱里做辅导,获知某个死囚,当他得知确定三天后会被处死时,立刻昏倒。有些死囚在早上六点行刑之前竟泄青粪,脚软走不动。有些病重的人,临命终时全身抽筋,卷缩起来,这些都是怕死的现象。

  五)爱别离苦:

生平恩爱眷属,如今生离死别。在新加坡十八岁的男性公民都要国民服役,儿子去当兵,做母亲的感到苦死。虽说小别胜新婚,但夫妻间的爱别离苦不需我多讲,你们皆曾见过。再者是男女间的恋爱,当一方突然变心,另一方必然深受痛苦,甚至跳楼。

一般上若夫妻有一方死了,另一半还不至于会自杀,因为还有儿女可以依靠,就是夫妻的恩爱虽没有了,还有儿女的爱存在。但是恋爱中的男女若发生情变,被抛弃的一方就会寻死,忘了还有父母之情;若能记得尚有亲情,也就不会自杀,是不是?可见父母之爱比不上男女之情,所以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话,而非“母爱价更高”,这是贪爱而又得不到所感受到的苦。

除了感情外,还有我们失去贪爱的东西也会感觉到苦,例如:搬家后,想念旧家。更奇怪的是更换了枕头就睡不着觉,这都是执着的缘故。

  六)怨憎会苦:

冤家狭路相逢,分外眼红心滚。你所不喜欢的人,偏偏跟你见面,就是怨憎会苦。刚结婚的人,多数是爱别离苦很严重;结婚久了,则怨憎会苦比较严重。有句话:“因不了解而结婚,因了解而离婚。”婚前彼此都将不好的缺点掩饰,戴着面具做人,婚后就暴露无遗,都是些讨厌的东西。这是个事实,世间很多结婚已久的夫妇,都是为了孩子,才勉为其难地维持婚姻的生活。伙计给老板做工,老板整天盯着工人,怕他们偷懒,伙计讨厌老板,但天天又要见面,也是怨憎会苦。但有一种怨憎会,我们却不以为苦,那就是大便!甚至

有些人还可以坐在马桶上阅读报纸,但当别人大便时,他却受不了。这是因为我们有其他的执着,将这讨厌的情绪淡忘了。所以佛法上说,如果你对某人起嗔心,就设想他的优点,如他曾经善待过你,那嗔心自然会减轻。

  七)求不得苦:

即是想要的东西或想做的事情却得不到。抑或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如单恋。又如父母亲望子成龙,偏偏孩子不长进,苦呀!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完成大学教育,可是孩子的智力又不行,结果苦又是苦呀;读书很苦,为了那张文凭,得到了自然很高兴,得不到时就生起求不得苦。

  八)五蕴炽盛苦:

即是我们五蕴身心色、受、想、行、识,一直在活动,使你没有一点自由,但你却不觉得,竟然愉快地生活,忍受着种种痛苦的煎熬。所以佛说我们所居住的世间称为娑婆世界,意思是“堪忍”,忍受着种种痛苦的逼迫,这就是五蕴炽盛苦。

先从身体说起,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地保护、喂养这个身体,希望它茁壮成长,体力一天天地增强,所以时间到了要吃,为了生活与吃饭就必须作工,终日劳劳碌碌。为了满足食欲,要喂养它,为它找寻喜欢吃的食物,每天吃同样的食物会腻,吃饱了要抹嘴、漱口……过后又要如厕。身体站久脚酸,坐久腰酸骨痛,所以站久不行,坐久也不行;坐久要走,走久要坐,整天要服侍它。因为习以为常,照单全收,所以不觉得苦。但是,佛说这太苦了。天人没有这些苦事,它们看人间太苦了,只是人不自知而不以为苦。

有些女孩子很爱漂亮,整天买化妆品,涂了这个不满意,又涂另外品牌的,你们说苦不苦?真苦!在我看来是很苦的,何必这样子呢?我的头发是卷曲的,未出家时每天上班前都要梳头发,怎样梳都不整齐,真讨厌!有些人每天都为这身体服务,服侍它,但并不感受到苦。你看!可能有些人还不能接受我的看法,那就更苦了。所谓牦牛爱尾,苦也!

现在来看我们的心,它要睡觉,频频打呵欠,眼泪欲流,只好给它睡;睡不好,不舒服不行。我甚至要买一种特别新型凹下去的枕头来睡,因为我的颈椎有问题,不然它不愿意睡,真苦!一觉醒来,心就要活动,搞东搞西的,你都得奉陪到底,你们有没有想过?苦吗?

好像前几天,我在《佛友资讯》杂志社,心觉得想吃一样东西,却整天搞不通要吃什么,到最后给我发现到,原来要吃咳嗽糖!因为我鼻子有问题,不舒服,吃咳嗽糖下去就舒服了,所以要去找!我们的心每天都是这样,想做它要做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它不舒服。心的行为就是如此,所以佛说我们这个身心,是很苦的!

以上是表面上的解释,其实五蕴炽盛苦并不止如此而已。佛说五蕴是刹那刹那的生灭,它一直迁流变坏,所以是苦。如果你去修行,观察自己的心念,将发现心念一念接着一念,没有一念是你要的,越看越厌倦。现在你不去观察,一味顺着心念,满足它,就没问题。我们的身心就是如此的活动,一点自由都没有!举个例子证实你的念头活动是不自由的,(广超法师手举起,拿着一条红手巾)说:“你们看。”你们一看就想到手巾,是红手巾,一点自由都没有;接下来想,广超法师举起手来到底要做什么?我们的身心活动,随着境界一个接着一个生起,念念生灭不已,我们就随着它过活,这就是所谓的五蕴炽盛苦。

讲了以上种种的苦,我们先要明白感受苦时是苦,感受到快乐时也是苦,因为快乐最终也会变成坏苦,甚至快乐太多也是苦,如一个人喜欢打篮球,如果命令他一天打个不停,他准苦死!

其次,我们要明白无常生灭,作不了主是苦。既然有如此众多的苦,那么《心经》中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要怎么样“度”的呢?这可分几方面来谈。

凡夫在五蕴身心上作用时,生起种种烦恼见解行为,自己束缚自己,生起种种苦。当一个人看清楚了就可放下,若遇违缘逆境,烦恼不再生起,就不会感受到苦,心解脱而证得阿罗汉果。

虽是如此,这世间因缘生灭无常,现前的种种缘,过去的种种业互相配合,果报就源源而来,即使你没有烦恼,也还是没有摆脱“行苦”。所谓“行”是随因缘变化无主。所以一切因缘所作皆不能自主,这是行苦。

阿罗汉已没有因烦恼而产生的苦,然而生、老、病、死的现象还在--行苦,这是他的苦报,不能避免。所以阿罗汉当天气热流了满身汗而发痒,也会难受而擦一擦汗,牙痛或给蚊虫叮了,也会感受到痛。阿罗汉的身心还有活动,没有了结,还是有苦,叫做有余涅槃。当阿罗汉今生果报受尽,这一生死了,不再来受生,身心活动不再延续,将来不再受生死之苦,所以阿罗汉又叫做“无生”,那才是真正的一了百了,叫做无余涅槃。这时阿罗汉的业报身的行苦才真正了断,所以所谓“度苦”可分两方面:一是断烦恼,二是尽业报身。但主要是烦恼一度尽,业报身肯定也能够度尽。如果没有烦恼,临命终时就不会起贪执,不会想,不会要来这世间受生。

以上是指修行人证阿罗汉果朝向解脱证入涅槃的情形,菩萨要来这世间度化众生,不能像阿罗汉一样进入涅槃,所以菩萨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行深”是指菩萨修行佛法达到最高深的般若智慧,以它来觉悟真理。我们是用心来觉悟真理,所以智慧与心有关系,因为这样形成不同的智慧。

  一)凡夫的智慧:

是有烦恼的,在思考做事情时,虽然他清清楚楚,如:我要考上大学;将来要从事什么工作;我要努力赚钱等等。他在分别一些事物,有一些智慧,然而是在烦恼驱使下去思惟、去做,心念比较粗,所以佛说这叫做凡夫的智慧,是用在观察及处理世间的事物,不识身、心。

  二)阿罗汉的智慧:

阿罗汉没有烦恼,心念比较细。他是在没有烦恼底下,观察世间、身、心一切法的真实相,怎样出离世间,解脱生死,不要再来受生。

  三)菩萨的智慧:

菩萨也是在没有烦恼底下观察世间,心远离一切相,不执着一切相,他就在生死里面自在。他的智慧是用在要怎么样自由自在地来这世间,再也不执着差别。所以菩萨的智慧不但要观察出离世间,解脱生死,更进一步观察要怎么样在这世间继续度化众生。要再回来这世间度化众生,可不是容易的事。

以上是以人的本位来讲智慧。智慧不是以人为本位来区分为凡夫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菩萨的智慧乃至佛的一切智,因为法无人、我,智慧亦无众生、圣人之相。我们的心念有粗有细,智慧的深浅可以从心的粗细来看,以下是以心来解说智慧:

  一)散心:

即是散乱没有定力的心。在散心下观察这世间,多数落入思惟里,有时生起善念,有时生起恶念。他所观察的多是外在境界,极少观察自己的内心,其智慧是用在如何应付世间的生活、满足个人的需求,以及烦恼心所需要的事情等等。

  二)定心:

有定力的心,这比散心细微,所观察的都是善的法,有定心的人能掌握自己的心,就不会造恶业。观察世间多数不是用思惟,是用直觉的感受;也就是说,如果修行人心的定力强,因为定力的影响,他对世间的观察以直觉为主,思惟心念则减少。

  三)清净心:

修行人有了定心,继续修行,心在四禅开始清净,贪、嗔、痴轻微,暂时不现前,此时的心更加细微、明晰、洞察力强,即是所谓清净的心--定心清净。佛经里常说一个人不能明白佛法,是因为被烦恼遮盖住,有了清净心,他就有机会看清楚佛所讲的佛法。在这种清净心底下,会产生心远离外境的现象,专注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所以定力越强的人,越有能力观察自己的内心;反之则会花很多的心观察外界的事物。所以心念的粗、细影响观察的境界,影响智慧观察的深浅程度,但细心与清净心都不是智慧。

  四)智慧心:

修行人有定力的心之后,进一步更依佛法的指导修观。所谓“观自在”的“观”字,并不是在那边想,也不是在无所作为地看,它是根据佛法的道理去观察世间的真相;它不是思惟,是直觉的观察。比方你们要看广超法师是怎么样的,你们就直接看嘛!不要研究广超法师是没有头发的,一个月前头发有多长多短?不必思惟,直接观察,佛法的观察也是一样。当心念很微细时,念头很少,观察事物是直接的。当有清净心生起时,不再落入思惟来理解,而是直接看佛法所讲的真相。比方说,我告诉你我有两个眼睛,你就看我的两个眼睛,不是去研究它是跟猪的一样呢?或是跟蛇的一样?根本不必要如此思惟分析,所以“观”并不是分析、思考,是一种直觉的观察。观是不加上任何见解,这即是正见之观。当一个人的心念微细到一个时候,就会达到无心;也就是说,他清清楚楚地观察世间的真相之后,心不执着一切,也不会为那些东西作无谓的反应,此时心进入无心的状态,佛法里把他叫做无心道人。佛经里说供养千百亿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所谓无心,是无世俗见解之分别。

智慧的高低深浅跟心有关系,在散心、定心、清净心下产生的智慧不一样,当用清净心直接观察佛法的时候又不一样,其间的差别是:很多外道也可修行到达心清净,但是不知道以清净心直接观察佛法的道理,就没有办法觉悟更深的智慧。因此心清净之后,不要执取此清净心而只是维护此正念,应当以此心缘一切境界时,进一步依佛法去观察世间的真相,看它是否与佛所说的符合。不依佛法去观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呢?因为佛证悟了世间的真相后,已清楚地阐述出来,我们不用从头做起,慢慢地观察,只要按照佛所讲的实相去观察是否是如此,这将节省很多时间。

二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出家修道成佛后,当他开始弘法利生时,专门找外道来度化。佛最先度化的一千二百五十众都是外道,因为他们在遇见佛陀之前,已修到心清净,很有定力,只是没有用智慧观察;佛只要讲几句佛法,他们以清净心观察,很快就看到世间的真相,智慧现前而证果了!你有怎样的心,才能观察怎么深入的佛法,才有多深的智慧,所以观察佛法的智慧绝对不是单独存在,它与你当时的心粗、细有关。当一个人心清净,观察佛法的时候,心就不随外境转,有能力看清楚自己内心的烦恼,才能使心更清净--知见清净。原来四禅生起的清净心,是因为舍心清净及念清净而没有造作。在不造作时才能看清楚见惑,由定心清净后,再修观以达到知见清净,觉悟中第一个悟便是见清净。他更进一步用这种心继续观察佛法,就证悟到佛所讲的真理,即是世间的真相,最终证悟到空。所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并不只是深入智慧而已,智慧要依靠心来生起,心有多深多细,就能生起多深多细的智慧。心如此深入智慧观之后,再去照见佛法--“空”的真理。空是被证知的真理,必然有知道真理的行为--智慧。空不是有个“空”的自体,是智慧觉知“法性本空”,所以空与智慧有关,智慧又与心念有关联,证悟空不是单凭智慧能完成,定力、念力也起着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看清楚性空的道理,先决条件是看清楚自己的心,才有能力更进一步看清楚到底空是怎么一回事。

人们对空有很多不同的见解,我把它们分为九种:

空的不同见解

一)一些人只读几部佛经,基本佛法没弄清楚,以自己的认识,认为人本来就空手而来,本来就是空,什么也没有。这样的空是前世空,今世有,因为今世手不空也!

二)有些人不听闻佛法,念几部经,尤其《心经》,认为空是人死了空手而去,什么也带不了,最后归空。第一种误解空就是本来没有后来有,所以本来就是空的。第二种误解空是死后带不走,而认为最终白费气力,这是一些老太婆听经或诵经后常说的空,她们不识经典文字的真义,自认为人生苦短,无奈最后归空,这与佛法不符合。

(三)有些人认为最后一切都灭坏没有,就是空,这是一般知识分子与外道的断见。这也不对,空是跟过去无关,跟现在无关,跟未来也无关。

(四)有些人以自己的智力、分析力来分析这世间,发现这世间没有一个整体,没有独立、没有所谓实在性的东西,就认为自己明白空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从分析中得到空的真理的人又有两种:

第一种人有很大的邪见,以自己的智力分析后,所得到的结论是:这世间一切都没有,空无一物,什么都不存在,就认为自己也看得懂《心经》上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意思即是没有眼睛、耳朵……这样的误解空最糟糕,明明有眼睛、耳朵……他却说没有!这些人是在“有”里面寻找,找不到说是空,这是不对的。佛讲的空并不是有,也不是没有,但这些人一样东西、一样东西逐个地找,看看有没有。好像我问你们:这房子里有没有广声法师?你们寻寻觅觅后说没有。没有并不是空,事实上是有广声法师,你们在此处找不到,就说没有,就说空。这些人心中先建立“空见”,然后再去“有”“无”中寻找,最后证实所要找的东西没有,以为就是空。在“有无”的见解里找到的“空”,佛法把它叫做“恶取空”。

第二种人从思惟、分析一切东西中找不到那个东西的本体,就说那个东西是空的。这其实跟第一种人差不多一样,但比较好一点,认为在因缘作用的时候,有那样东西;因缘散了,那东西就没有。因为这样,他说那东西本来是空的,它是在因缘作用下组成的。这个空的见解是在听闻佛法后思惟得到的,在佛教里是可以接受的。

(五)有些人经常讲“当下即空”、“当前一念就是空”,整天把这些话挂在嘴边,即是抱住一句话套在每个人的身上,你是谁他不知道;就是说,你问他:“广超法师是谁?”“哎呀!我知道他是人嘛!”“毛泽东是谁?”“哎呀!他也是人嘛!”什么都用“人”套下去,不管他是谁。这些人讲空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用“目空一切”来形容他们。这样执着空的见解,也是属于恶取空。在学习佛法过程中,有些人会犯上这种毛病,这是因为他们只读过几本经书,不修行,自己胡乱解空的结果。

(六)有些人认真修行,心很专注,不观察心对外境的知觉,好像觉得外境没有了。如有些人静坐时感觉手、脚都没有了,甚至有些人连身体也感觉没有了,就说这是空。这是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现象,最简单的是外境空的感觉。他真的在修行中得到这种感受,认为这是空,而产生对空的不正确见解,为什么?因为当时他专注内心,不管外境,慢慢地心与外境脱节,他说这种情况就是“空”的证悟,这也是错误的。其实当时的心对内在的法尘,当法尘幽静少变化时,他觉得识与尘同一的觉受。

(七)有些人不仅把外境空掉,连心也空掉,自己是什么也不知不觉。在这种情形下,他感受到世间的一切都不存在,其实这不过是在修行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心境现象。他的心很平静、不动、不思惟,就认为这就是空。但依据佛法,这也不是空,因为空不是远离,不是境界,不是空的境界才是空,反而空境是“有为法”,因为空境可入可出,有出入即是有为法。

(八)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入了空定,从定中出来认为一切都是空的,他把空境的体验说是空,然而出了定境又怎么样呢?这个很有问题。这有两种情况:一是进入空无边处定,另一个是入空定。入空定时那个人确实体验到空,但是他从定出来后看这个世间,是否与定里的体验一样?比方说,当你还没有去看电影前,你知道电影的荧光屏上出现的光影,一切都是假的、幻化的,是人做出来的。但是当你看电影的时候,你可不可以跟自己说:现在我开始看,我不要笑,它是假的,是幻化的。不见得你能够做到;即使你能不被境转,办得到,这是在一种特别的情况下,能够掌握自心。但是走出电影院后,在日常生活中又嘻嘻哈哈,打回原形;那就是说,你能掌握心念是有条件的,没有了那些条件就不行了。同样的,入空定而证悟空--真理,也是有条件的证悟。所以一个人证悟到空,不可以在有条件的时候是,没有条件的时候却不是。当一个人在有条件底下观察到空以后,就算那条件没有了,他也很肯定是,那就是智慧告诉他空真的是如此,这才正确。再打个比方:有个地方闹鬼,你去看个究竟,当时你怕得要命,但最后发现原来是一个人在扮鬼。以后你再来,就知道不用怕了。你确定不管怎么样的情况,都很肯定那个地方没有鬼,不用再去看了。同样的,当一个人在修行时,心念很微细,用智慧观察证实他所观察到的境界,有所体验,当他回到平常心时,是否能很肯定当时所观察的与现在所观察的没有错,绝对一样?有些人就打折扣了。再比方说,有些人修行时,烦恼没生起,说一切都是空的;后来一些烦恼生起,是否一切还是空呢?他就怀疑了,但在佛法里却说贪、嗔、痴本身也是空的;意思是说,没有贪、嗔、痴的时候,你看清楚本性是空的,即使烦恼生起,它也是空的。当你看清楚,很肯定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细心下看清楚,生起智慧确定了,在粗心下看到的也还是一样,智慧是任何心境都不会改变的。空并不是进入那个境界的时候是,出来的时候不是。所以佛法不只教人修定,还要习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错误,通达法性空即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亲切证验,做到行住坐卧莫不如此。

(九)修行人破除一分执着,就证一分空性。佛法中说,破除执着不是一跃即成,而是逐步成就的。首先是破除我见,证悟初果,那对佛所讲的空见就有一分的体悟了。如果继续修下去,最后证阿罗汉果,不但我见破除,行为上的我执、我慢也破,这才真正的深刻的证悟到空性。

空分两种:一种是针对众生来说,叫做我空;一种是针对法来说,叫做法空,两者都是同一回事。当一个人证悟到空,他更进一步做到心对一切法都不执着,没有某个情况才空,某个情况不空时,我们叫他做无心道人。为什么讲空跟心有关系呢?因为心执着才认为有。

体悟空的程序:

第一,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即是从听闻方面获知空的道理。不同的宗派对空有不同的解释,有南传小乘佛教的讲法,有北传大乘佛教的讲法,各宗各派经典对空都有很多的描述,你到底看懂多少?那你要好好地用心思惟。

昨天我乘搭计程车,听到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说了一个笑话:老师问学生什么叫做水?学生说水是透明的,把手放下去水就变黑了。小孩子的意思是说,他把肮脏的手放进水中,水就被他弄脏了。要明白那个小孩子对水的描述前,要弄清楚“透明”是什么意思;这还不够,更要明白手下去水就变黑了的这个形容。这样用各种文字、知识来描述水,到底听众对水懂得多少?

我再举个例子:你们懂得什么叫做王水吗?王水是一个化学名称,它的成份是盐酸(HCl)加硫酸(H2SO4),HCl是氯跟氢合在一起,这还不够,要有水,形成氯化氢的水溶液。这样讲述,你听得懂吗?如果不懂,我只好再解释:它的腐蚀力很强,能破坏肌肉,手指放下去会烂。经过我这么多的解释,你对王水到底了解多少?佛法在讲空的时候,也是用语言来解说,如果有十个人讲解空,就有十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你不是在了解空,而是在学习十种描述空的语言,结果越学越辛苦,这没有用处的。所以你要用佛法中的三法印、缘起性空等道理当思惟的工具,观察因果、轮回等。你要了解空,首先要了解佛法基本的道理,不是脑袋空空地去了解;如果不把基本佛法弄清楚,是没有资格谈空的。

第二,经过思惟分析空的道理是不足够的,接着要修。修也要具备一些因缘,即是要修好戒、修好定、再去修观,产生慧。你要把散乱的心修成定心,定的心成为清净的心,接下来以清净心依佛法观察世间的真相,最后达到无心状态,对一切法都不执着,才真正体会到空的道理。所以修行的关键是在于怎么样操纵自心,而不是整天坐在那儿看空是怎么一回事,不然你就是傻瓜了!修观的时候是要观察自己的身心作用,即是《心经》里所讲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法,以达到了解空的目的。在这之外以求对空的了解,绝对是错误的。

《心经》的第一句话是教导我们修到“五蕴皆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观察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从中才了解到什么是智慧、证果,也就是先了解为什么无眼、耳、鼻、舌、身、意?进一步了解为什么无色、法?最后了解为什么无四圣谛?怎么样证得无智、无得?这样才可以慢慢体验空、了解空。要了解空,并不是去寻找空是怎么一回事,而是看清楚自己的身心后,自然能够了解空。

医院里的医生观看我们的身心,结论会说:这边积血、你劳神过度、你伤心太重……这样的观察身心方式是没有用处的。《心经》里教导我们观察五蕴身心的重点是:观察身心的变化过程、前因后果,即是观察佛法中的缘起。在佛经里说,一个人见到缘起,就见到法;见到法,就见到佛。根据经典中说,缘起法最简单最扼要的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有这个东西,所以有那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没有了,所以那个东西也跟着没有。这是佛为我们阐述的缘起法则。这不是用思考,而是观察是否是如此。好像我们说现在这边有很多人,原因是有人在讲经,有很多人在听经造成的。这么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你看到它的前因后果,然而它对你的生死解脱、证空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个修行人要证悟到空性,第一件事是要破除见的迷惑--我见,这要从观察自己的身心做起,并不是看周遭的事物。所以当观察缘起的时候,你观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类因果,一点用处也没有,这些农人都懂,这样的因果何必观察,浪费时间!

刚才我说过智慧是用来观察真理的,那么观察真理就与心念有关;心念多深多细,智慧就多深多细,所以要解决根本问题就是回头来观察自己的身心;也就是说,修行是在我们的六尺身躯里用功夫,因此佛讲出了一个最简单的次第修法--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念处:

  首先观身,接着观受,再来观心,最后观法。

首先观身,其原因是身体的行动最粗,很容易看到;其次是我们对身体的执着很严重,色欲是从身体产生的。我们对于自身有爱染心,执着它;不只是如此,我们对于他人之身,也有爱染与执着,故有淫欲之念。因为众生颠倒执着,执着其身是干净的,所以应修四念处中的观身不净来破除之。

接下来是观受:基本上,我们的心念发生激烈的起伏变化,被贪、嗔两种心态所主宰,主要是从受引发的:在顺境时染着不舍,生贪;在逆境时憎恶不能忍受,生嗔。要清理这些烦恼,就要看清楚受。因为嗔执着苦,贪执着乐,都是执着,所以佛说一切受都是苦。

再来观心:我们的心被贪、嗔主宰,为了看清楚它,就要看受,所以佛讲观受是苦。这样逐步地观察清楚后,才有能力

看心。因为当心再也不被苦、乐影响时,才能安定下来看清楚自己的心,进一步看到心的无常。如果心整天在苦、乐,贪、嗔里打转,就没有能力看心念无常地作用。当看到心无常的时候,才能够进一步破除执着。也许有不少学佛者以为自己早就明白了“心念无常”,何必白费心机去观心无常呢?有这种态度的人是不明了闻、思、修三慧的真正意义。只是明白“心无常”是闻、思慧,观到“心无常”是修慧。散心与清净心观到的“无常”,所生起的修慧也有差别。观自在菩萨是观照五蕴来证空,不是明白五蕴来证空,其中还要有“行深”及“般若智慧”,就是说观心无常时,要以“行深”定心清净及“行深”知见清净,才能观(照见)心是无常。

最后观法:有些人嫌从观身、观受、观心到观法,如此次第的作观太麻烦,自认对身体的活动太清楚了,不必从观身开始,直接观法无我;如果你多生曾经修过此法门,是可以这样作观的。但是,如果你作不到,还是一步一步地修比较容易。你从所观的境中看到空的道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先解释一切法存在的前因后果--缘起法则;那就是说,我们在观身心的时候,依然在观缘起法则。第一件事是“有”,“有”是存在的意思,即是世间的每样东西是怎样存在的?我们说“有”手指,“有”头,“有”脉,“有”声音……我们观察“有”不是自己有,不是本来有,也不是合成才有。

所谓“自己有”:就是不必靠别人来形成,好像我--广超法师,不是自己有的,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结合生的;生下来不叫广超,还要经过宏船老法师剃度,收为徒弟才取名叫广超。所以“广超”不是自己有,也不是本来有;不是过去无量劫以前本来就存在的,今天变成广超,是种种因缘变化所形成的。如果你看到我的前世是一只狗,你说那只狗本来有;今生你看我这个样子,你说广超师本来有。你的“本来有”指的是狗,或是指现在的广超法师?

所谓“合成才有”:有些人认为东西的存在是由很多东西合成的,好像我--广超法师,是由眼睛配合眉毛,再与耳朵配合,形成这个头。它们在合吗?它们谁也不跟谁合。耳朵痒的时候,眼睛不痒,它们一点也不合,是你的心念分别说它们合。再举一个更简单的例子:眼睛安在鼻子的上方,鼻子安在嘴巴的上方,你说它们合起来形成头。现在我说桌子、椅子安在台上,这支麦克风安在桌子上,我的屁股安在椅子上,形成讲经的样子。有讲经的样子这件事情吗?它们有合起来吗?我从来没有想跟椅子合呀!桌子也没有说要跟椅子配合,是我们的心在分别,认为东西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所以我们要看清楚,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存在,不是自己有,不是本来有,也不是合成才有。佛法中把世间的一切事物称为“法”,它没有所谓的前后,没有所谓的生灭,也没有一定的样子,在《心经》中如此描述:“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其实,前面已说过一切法的形成,在这里不再做解释。但是我们要去认识法存在--有,这回事从何处生起,不应当去观察法的存在究竟是自己有、是本来有或是跟别的东西合成才有,而是要观察自己的心跟外境的关系,从它的前因后果来觉悟“有”从何来!

当心接触外境时,心并不认为有法存在,但是在因缘变化的过程里,那一段因缘一直重复地出现,因为你的心产生执着,而生起“法”见。之后,你生起法生、法灭,最后研究法怎么完成,这是你认识法的心理过程。你要看清楚心跟外境的接触;接触后,心怎么记忆。当你把它的前因后果逐一看清楚,确定只不过是众因缘、一段过程而已,就不会生起“法”存在的见解。

再比方说,刚才我的手在左边拉了一下袈娑(为了打这个比喻),这样拉一下叫做什么?叫做左拉。那我拉右边的袈裟叫右拉,有没有这两个法?你们说根本没有这回事,是广超法师胡乱说。但是你们知道“走路”是一个法;现在我坐在这边,“坐”是一个法;等一下我站起来,“站”也是一个法。我把这几个动作重复做几次,你们就会说广超法师刚才站着,现在是坐着,这就是我们对“法”的认识。所以法的形成是心去分别、执着,生起法的见,再给法安立名称、假名,也称为名相。我们给这个因缘变化过程一个名称,佛法称为假名有。所谓假名有是名称底下才有,而那名称是一种安立,不是实在的,所以一个法的存在是假名的存在,它没有实体性。我们在观察一切法空时,首先要了解法是因为心取境后假名安立而得来的;再来,因为假名安立之后才生起“有”。这个“有”是假名有,为什么?好像刚才这样拉了一下,假名有叫“左拉”,这是“右拉”。请问左拉几时开始?现在没有了,再拉一下,左拉又开始了。你慢慢观察,一切法皆是如此,真实、确实如此地发生。因此左拉在发生时,你说有,现在没有了,“没有了”是假名无。假名有说明没有实在的东西存在;假名无说明没有实在的东西不见了。所以法本身是假名,存在是假名有,假名的存在;不存在是假名无,也不是真的有,也不是真的没有,是个名称底下产生的。佛法中说,这个法本身没有它的自体,因为因缘变化过程里没有它的本性,没有它的自性,所以它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性。“左拉”是假名有法,所以左拉是无自性的,没有实在的东西。但是,它是一段因缘变化过程里前后各截去一段,而只取中间那段而安立的。所以法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叫做空,这空的意思是说它没有本体,但是,因为在语言上为它安立名称,用惯了就形成一个法见,它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一个没有本体的过程,是个名称罢了。所以佛法讲空,就是空无自性的意思。

空并不是有那样东西,也并不是没有那样东西,而是没有你所指的那样东西的本体;也并不是有或没有,是因为你为那样东西安立名称,所以我告诉你它没有本体,本来没有什么好说的。

这个“左拉”是多此一举的事情,我拿它来开玩笑,“左拉”多拉几次,你们看看左拉这个法到底是因缘过程而假名为左拉,还是左拉这个法本身是一个存在的法。再看看是否有“左拉时”、“左拉前”、“左拉后”的三时!你们想想看一切事物皆是如此,我们的心就是这样运作。佛为了破除我们的见,就跟我们讲这个法是空无自性。所以空无自性并不是没有东西在发生,也不是有东西在发生,我们要“远离”那个东西来说。事实上,本来没有事情的,只是因缘本身在作用,我们就在因缘作用的过程里截取一段来说。你们看我的手比来比去,你要说就有得说,有时候讲话把头摇一下,你也可以说是一个法,就是这么一回事。法是这么来的,空也是这么来的。

因此佛法里说,因为众生执着有,执着实在、存在,佛讲空而破之;如果有人执着空,佛说“诸佛所不化”;意思即是一切佛都没办法度化他了;也就是说,你们千万不要执着,以为有“空”让你去证悟;认识空就是认识那些法本身是怎么一回事,并不是在法以外有另外一个“空”。就是说,你在观察了解的过程里发觉到:原来这一切只不过是因缘变化,我们的生死轮回是如此,贪、嗔、痴等烦恼也是如此。有因缘嘛,你就笑一笑;有因缘嘛,你就嗔一嗔,里面没有实在的东西在嗔,那不过是种种因缘在作用。那因缘可能是今生得来的,可能是过去世累积的。那么今生你起嗔心骂他,就是这么一段过程,其间没有所谓一个人在骂,一个人被骂,是一段因缘在一直延续着。所以要知道我们所认识的一切法,是心所知的事情,我们在其中分别名相、安立名相,认为这是某某,那是某某。佛告诉我们要看清楚诸法的特别相,即是它的总相:一切法都具足这个性质,就是性空。在它的自性、本体里没有实在的东西在作用,这不是有,也不是没有,因为你对法生起法的见,才有所谓的有与没有。你们在这边听法,从开始到现在,你们对我的某些行为举止,不会给它们名称,看了只不过是一个过程而已,也不认为有什么一回事。

同样的,一个东西(法)的存在是某种因缘条件底下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不看头,不看尾,只看那件事就认为它存在,然后你再回来研究它是不是空的,这是多余的。所以当一个人证悟到一切法本性是空的时候,他不会讲法是空或是有,更不是非空非有,空有皆碰不得,因为“空有”这回事本来是假名而存在。因此经典里说一个证悟空的人,他的心、智慧已经远离了语言,佛法里以“语言道断,心行处灭”来形容这种悟境。

语言道断:就是用语言讲到没得讲,也不用去说了。

心行处灭:心不住一法一处执着作用,就是此人了解空是这么一回事。

以上是我专门为你们讲解空。听完后,你们不应该得到空是一样东西,它绝对不是一种东西可让你证悟,因为一切法本身只不过是过程,没有实体存生;《心经》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是如此,因为眼睛、耳朵、鼻子……都只不过是种种暂时的过程。同样的,一切法皆是如此。当一个人观察清楚,心中达到一切法都无所得,他的心就自在了,不会说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他知道那不过是一种过程,语言安立罢了。所以说对空的了解就是对法的了解;观缘起法则即是观空。千万别以为有“空”可取证,只是智慧证知心及法皆不可得,亦无智慧可得可证能证,此时假名“证空”。

《心经》里所说的“度一切苦厄”,就是证悟到一切法本性皆是空性。菩萨证悟到一切法的自性本是空后,必然达到心无所执,不执着这世间的一切,不再执着于生死,心无挂碍而身心自在。当一切业都不能约束心时,就度一切苦厄了。所以说人生是苦只讲对了一半,没执着就不苦。上回讲菩萨有十种自在,其中一项是业自在,菩萨能因过去所做的种种福德因缘,随他所要的,依他的因缘去度化众生,他能够业自在,就没有凡夫感受到的“行苦”了。菩萨度一切苦厄的方式与阿罗汉不一样,阿罗汉需先断除烦恼后,不再来受生,才度尽一切苦厄;菩萨则是证悟到一切法本来皆空,不生不灭,苦本质即是空,没有所谓的苦,那他就度尽了一切苦厄。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