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解行证-2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阿帕卡罗尊者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
实修观呼吸的心态及要点分享(网友投稿)

实修观呼吸的心态及要点分享 作者:alice (附言:推荐修禅定的师兄可以阅读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
我的学佛修禅经历(网友投稿)
学佛经历: 说一下我的学佛经历。什么时候信佛的,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2013年那次意外之祸,使我感受了生命濒临死亡的体验,身体精气神的快速流失,恐惧的我已经向…
四禅原来不难修(网友投稿)
在学佛这20年里,对小乘认识不是很清楚,特别对于修禅定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常常听到一些大德开示说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学禅很难成就,都不是…
大念处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清净道论》全文-4
(六)遍知智——法住智 他这样的了解:于过去由业缘而生的诸蕴,已在彼处而灭;由 于过去的业缘而于此有生起别的诸蕴;但没有一法是从过去有而 来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
《清净道论》全文-3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
《清净道论》全文-2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七)念 死 在六随念之后,再说念死的修习。 (念死的意义)“死”——是一个有情的命根的断绝。诸阿罗汉断除轮回之苦,称为“正断死”。诸行的刹…
《清净道论》全文-1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译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序 论 经中这样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
寻灭尊者开示录-19:识与苦
今天开示的主题是识就是苦。识是苦的成因,识的熄灭就是苦的熄灭。灭苦的道路就是灭去识的道路。
寻灭尊者开示录-16 :贪欲和四念处
佛陀已经成佛,觉悟了真理,找到了一条通往涅槃的清晰道路。他期望所有佛弟子在三学上培养自己,这三学是,任何佛弟子必须至少有持五戒的品德,这是最起码的。基于持戒,基于你的品行,你的良好行为,你一定会获得三摩地(定),三摩地(定) 是认识真理的根本。一个人可以通过修三摩地(定) 获得智慧。佛陀已明确指出事物的无常、苦的本质和无我的三个实相,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觉悟。
寻灭尊者开示录-14 :灭尽定与贪爱
佛陀指出了两种成就的方式,两种克服烦恼和获得涅槃的方式。一种被称为心解脱,另一种被称为慧解脱。心解脱就是,发展你的内心到很高的三摩地状态,即禅定状态,并且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作为在这样状态中长时间生活的结果,你的心会获得自由,或者心灵摆脱了烦恼,获得了自由。第二种发展方式,慧解脱就是,当你获得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后,我们引导你修观,一步一步地,我们引导你去克服烦恼,如果你克服了,你将会到达入流的阶段。当你克服更多的烦恼,你会到达二果的阶段。如果你继续克服了一些其他的烦恼,就会到达三果的阶段。最后,我们引导你摆脱“我”、“我的”和“灵魂”,摆脱了你相信心灵在你的灵魂本性中是连续的,并最终获得了涅槃。这是佛陀在他的讲道中开示的两种解脱的道路。
寻灭尊者开示录-11 : 十结和入流果
大家必须学习的,不仅仅是修行心一境性(禅定)以及证悟必要的特质,而且还有去除束缚的路线方法,包括为了去除束缚的训练项目及其顺序,从而依次达到首先的入流果,其次的一来果,之后的不还果和最后的阿罗汉果。这是我们修行的路线图。
寻灭尊者开示录-8:五种因素
这五种因素是信、精进、正念、禅定、慧。这些因素有助于你努力去达成目标。这是由心念促成的,不是自觉的,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修行以达目的。这些是基本的你所做努力的结果。
寻灭尊者开示录-6 :禅定(三摩地)的修习应用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禅定。禅定是心念的专注,或者说进入心一境性。
《圆觉经讲记》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此章由贤善首菩萨为大众问:(1)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2)云何奉持?(3)众生修习得何功德?(4)云何使我护持经人?(5)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佛回答:(1)此…
《圆觉经讲记》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难免不发生各种病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修行,无非要降伏与破除无始无明,而此根深蒂固…
《圆觉经讲记》第三章 普眼菩萨-1
普眼菩萨的“普眼”,即一切皆能见之眼,所见一切无非是眼,所以言普眼。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
《圆觉经讲记》第二章 普贤菩萨
此章由普贤菩萨问佛关于圆顿种姓的久学菩萨之顿修顿悟的如幻三昧法门:(1)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2)若诸幻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3)若诸众生常居幻化,不知如幻境界,云何解脱?
佛的回答是:(1)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幻灭则见心本觉不动。(2)修行先离妄境,次离幻心,后离亦离,得无所离。(3)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二行愿:称赞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第二行愿是观想在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中,都能见到诸佛而称赞如来。
《圆觉经讲记》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1
刚才讲所有的菩萨都在定中,为何现在又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要知道这些大菩萨经常在定中进入自己所化现的净土中,他们也同佛一样,具有一时在不同地方显现的能力,菩萨不像众生执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个身体里作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简介(出处、译本、流通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即《华严经》。《华严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相当千《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则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
临崖听风的修行讲述和我的阅读札记
临崖听风是我在《佛法论坛—原始佛教》栏目认识的一位佛友,并有幸听他讲述修学南传内观和北传“打禅七”的过程,其中对于修行的内心感受有着尤为生动具体的描述,是论坛中不可多得的“现身说法”的实例。出于深入探讨目的,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减少交流中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从自己经验出发对临崖听风的讲述做了些微点评和扩展性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经验既是我点评的基础,但同时也可能是产生新的语言模糊性的因缘,这一点请后来阅读者保持警惕。在点评中,我对原帖中个别地方的前后次序做了重新编排,对个别地方的文字有删节,但内容尽量保持原貌,同时保留了讨论中我认为较为精彩的其他网友的发言。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九卷 唯一道路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道。 佛法说,修行法门有无量无边,但是通往解脱生死的道路唯有一条。这条道路并非世间人所谓的道路,也不是修行方法, 它所指的是心的路程,即是内…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八卷 净心观法
现在,我要介绍净心观法,即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的佛法,经典上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听闻了这么多佛法,要怎么去实践…
六度(波罗蜜)-1
菩萨的行为到底是做些什么呢?菩萨上求佛道,就是求智慧,成佛的智慧。下化众生,就是以慈悲心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我们称他为菩萨。就是说他求佛道求智慧来自度,做种种利他大悲心来度众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六卷 灭即无生
当你们听完了前面五个卡带,大约已经明白佛法所讲的四圣谛中的苦与集,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灭。 所谓灭,是指涅槃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它是梵文(Nirva…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
坐禅应有的认识-1
佛教讲戒、定、慧,就是我们要修行、要解脱生死,这是佛来人间度化众生的第一个目标,要度化众生解脱轮回生死。那么佛在教导里面,他说你一定要先持好戒,这个持戒是要戒掉你的恶的行为;然后佛讲下一步你要修禅定,这个禅定是要净化你的心。——戒是要净化你的行为,禅定是要净化你的心。你的身行为好、心行为也好,之后,身心都清净了之后,你才开始修一些佛法所讲的智慧观行,那就很快生起智慧。
34四禅八定与灭尽定——佛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一、各种禅定的差别: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 持了戒后要…
定慧之路禅修法门简述

定慧之路法门由浅入深,其修行指导次第为: 修止次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先修禅定,获得稳定的定力、定心,以四禅为最清净的定力; 修观次第:观名色、观因果、观五遍行、观五蕴、观心生灭、观十八界。次修观行。以观因果破我见,观心生灭破烦恼思惑。观十八界证空性。 定慧之路次第明晰,止观双运,其证量可勘可验,为佛学实修爱好者、探索者提供一条经前人验证的高效实修路线。
第一讲:定慧基础知识和修定的基本方法

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
迎请寻灭禅师的到来

迎请寻灭尊者灵骨舍利,是中国,新加坡,斯里兰卡三国法师和大德居士共同愿力所感召的结果!萨度!萨度!萨度! 寻灭止观的教法是寻灭尊者根据流传在斯里兰卡的古佛教经典中逐渐整理出来的一系列有效的禅修方法,继承了南传佛教的特点,又不同于南传佛法,特别是五遍行,心生灭,远离十八界以后的修法。 这些有次第,有深浅的殊胜佛法是非常难得的,它经致光法师不辞辛劳传到了中国,使我们有缘修习到寻灭止观。因致光法师的功德,寻灭止观在中国可以说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受益的人也越来越多。
51超越幻境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善知识前辈,最近坐中一旦心定就会出现深邃蓝的仿佛湖水一样的境界,忽大忽小边际不定形状时常变化。有时想定住它,但稍一用意就…
50他心通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修了一段时间,发现我能感知别人的情感波动,而且我自己集中注意力时,能影响他们,这怎么回事?(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
49戒力与业习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您好,大师。看了您前面的帖子。个人感觉您是有实证经验的。我以前的时候有段时间看过佛经(心经,楞严经,楞伽经,宗镜录),打过坐…
47白骨观
修白骨观,观不起来,说明业力太重。 白骨若能清晰呈现,说明业力轻。 所谓业力,就是烦恼业和身体不清净。 修白骨观,业力重者,初观白骨,颜色多灰暗,乃至完全不能观出白骨。 如果完全不能观出者,应先修一些戒、定的前行。发心持不淫戒,辅以修定(若不能入定,可修数息)。自觉身心清静一点之后,再尝试修白骨观。 修此观应从脚趾白骨开始观起。从小部分白骨起观(大脚趾第一节开始起观),直到整副白骨完整呈现在观境之中,然后可以此观境入定。修成观境之后,在平时应将此白骨观境应时刻保持在意境之中,在行住坐卧中保持,直到白骨的境界与自身的身见(即自己对身体的概念)相合一,身即是白骨,白骨即是身。若如此修持,很快(也许几天)贪嗔的烦恼就会断除。(这个过程中,白骨会越来越白,乃至白骨发光发亮)
35大乘三昧
大乘三昧是大乘人的修行,主要是百八三昧,细说有无量三昧。智慧的三昧可以在动中修,有一些深三昧却需要以四禅的定力为基础才能修。大乘的三昧远远超胜世间的四禅八定,几乎是不同质不可比的差别。一个修菩萨道的人,修了大乘三昧,才能有足够信心,足够的能力去行广大的菩萨事业,这都是胜义事,不可显说。 (附录:百八三昧名录,听闻记忆这些三昧名称者,有无量利益
34导引通脉的危害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先生您好,我是打坐吧的拳击手**,我二十多年前开始打坐,气息从会阴过尾椎、腰、夹脊、玉枕、百会、下降到眉心、人中、下唇下…
24空三昧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五轮师兄好,我一般打坐时是放空念头入定,因为我不能去注意呼吸或小腹的动相,注意了就无法进入寂静状态中(以前我也向你请教过这个…
结构化修行2:禅定的修习
结构化修行1:修行之发心 结构化修行3:除惑开慧 【作者:光彻五轮,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禅定的修习 禅定是戒定慧三学中的“定学”。也有说修定就是修止…
11禅定对身心的影响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请问,生理上会有变化吗,身体是不是非常好了? 光彻五轮答:经常打坐的人,身体会变好。特别是在初禅至三禅坐得久的,对身体影…
10禅定坐姿与数息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偶尔打坐,可能每两三天打一次,时间不长,大概半小时,平坐地上,按照七支坐法,但坐起来之后,低椎骨那边会有不适感,请问要垫…
07禅定光明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你禅定里有光明吗?(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轮答:首先,色界禅定不是一定有光明相。现在只是帕奥禅系对这个禅定特别做此…
06胎息与断息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完全断还做不到,会觉得憋气,要断不断难受。 请问进胎息对吗?是通过胎息慢慢入四禅安止定还是直接入? 还有我感觉胎息鼻口也…
02自修因缘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咋修啊,你拜师了吗 光彻五轮答:现在拜师了。但是修这些前没有拜师。全是自修的。 网友问:不是说禅修必须拜师再修吗,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