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定慧基础知识和修定的基本方法


致光法师讲述 明至居士笔录(2006 年 2 月修订版)

感谢笔录者的发心,让有缘人能见到此书。愿见闻此书者,法喜充满,能遇到有缘的善知识。 因为,没有老师指点,依书的内容修就是盲修瞎练。被赋予好多名字的我,在此处应叫作致光。我讲述本书佛法的信心,来自我最尊敬的四位老师, 其中关于本书的这一位,他的真名叫作 寻灭者。

然而,所开示的佛法,已经加上我的见解。过去属于他的,我确定现在属于我的。将来,你也能自信地说是属于你的。在讲说时,你必须确定是属于你的。不然的话,你的修道毫无见地。法哪有属于我的或非我的? 虽然无我,是说者说的。


 一、定慧基础知识:舍摩他与毗婆舍那

佛教把禅修方法分为两种,即所谓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观。

止和观是论里面用的名词,在经里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止是修定,观是修慧。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须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则可以直接修慧,然后产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观都可以产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称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时,佛教讲四禅八定,强调修禅定时要能够进入深浅不同的定,即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其实,四禅八定不是佛教的专利,外道也能够修四禅八定。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经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在这里,我只教导修到四禅。为什么呢?因为四禅八定的后四个定是属于无色界的定。由于无色界的定力太深,只能修定,很难修观。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够修定,也能修观。

在四个禅定里面,初禅最浅,四禅最深。

初禅:称为离生喜乐地——离五盖(昏沉、掉悔、贪欲、嗔恚、疑),有喜、乐、定。

二禅:称为定生喜乐地——离觉观(觉指粗的觉察,观指细的觉察),有喜、乐、定。

三禅:称为离喜妙乐地——离喜,有乐、定。四禅:称为舍念清净地——离乐(出入息断)

舍念清净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够达到四禅,当时,你就会生起几种修行人最珍贵的心念:

  1. 舍念——就是平等心,无造作的心。
  1. 舍受——第四禅没有乐受,只有不苦不乐的舍受。
  1. 念清净——第四禅正念最强,完全没有杂念。

如果一个人修到第四禅,生起舍念清净的心,修观就很容易成就。有了四禅的清净心,所观察的佛法就会很容易现前,就能不必经过思考当下观察到。因此,在我们打坐修行时,就应该尽量掌握和修到第四禅。假如一个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稳定(即定力)呢? 佛教就是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来判定。初禅的心念比较粗。如果定力达到四禅,心念就会很清净。

心念的清净程度会影响修行用功的效率。如果你晓得初禅到四禅的心念差别,你就明白以微细的心去观察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禅,就直接去修观、参话头,不论你多用功修观、或参话头,初禅的心力在修观时只会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定力达到四禅,无论你参话头或者修观,你都能用很微细的心去修。四禅的心力是初禅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完成初禅到四禅对修观是非常重要的。

修止和修观的差别

所谓的修止,是指你的心念专注在某一个境界里不动。当心专注于这个境界,任何的外境来,你都不理它,依然专注在同一个境界里面,这就是修止。

什么是修观呢?就是一个境界来的时候,你的心念随着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观法去观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这就是修观。

所以,当你在修任何法门时,如果碰到各种境界来,你都不理它, 一直保持静静不动,这种修法就属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来时,你都很专心地用佛法去观察它的究竟,从中去觉悟,这种修法是属于修慧。因此,当你们在修观时,我会向你们强调:不允许入定!因为多数人入定后心就没法去观。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强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时修, 但是这种人很少。一般人要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止,后修观。

重复一下,任何修法当境界来的时候,心一直保持不动,这种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来的时候,心念随着它去,并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这就是修观。因此,修止的人要避开动乱的境界;修观的人不怕任何境界;这就是修止和修观的差别。不管静坐或经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看你怎么用心了。每次静坐时,都要明白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观。同样地,每次经行时,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还是修观。在这里,我会指导你们从初禅修起,修到四禅之后,才教导你们继续修观。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绍‘出入息观’。佛讲的出入息观并不是数息或随息

佛教的观呼吸法门称观出入息。后来变成数息观,更进一步发展成六妙法门,于是很多人把出入息观错误地以为是数息观。数息观是粗心的方法,比较容易修,唯有妄想杂念很多的人才需要数息。在这里,我教观出入息为主要,数息为次要。

根据经典的记载,观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观鼻端前面的呼吸。佛教里有这样一句话:‘眼观鼻,鼻观心’,有人把它叫做‘观鼻尖白’。就是从鼻尖前来观呼吸,进一步从中观心,鼻尖白是因为观到后来在鼻尖见到光明。

1.   调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会出现一些现象及障碍。比如姿势障碍、呼吸障碍、身体疼痛等,这些大都是因为身体没有调好所造成的。

静坐的姿势是很重要的,修禅定最好的姿势是双盘。但是不一定要盘腿才能入定,重要的是全身放松。优波离尊者第一次入定时是站立的,当时他在为佛剃头发呢。坐时首先不必设法摆正头,只要眼睛向前看,头就自然正。然后眼皮垂下来, 眼皮垂下时别忘了眼睛也下视,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视后不要理会眼睛,太理会眼睛会产生幻境。

每次上坐时,一定要检查一下全身是否放松。我说过,不一定要双盘或单盘,重点是全身肌肉放松。因为如果你静坐一小时,身上某处肌肉拉紧一小时,一小时后拉紧的部位就要疲劳。有些人坐久了, 他的头就会低下来一点点。低一点点不要紧,除非你进入无心定,不然,不可以头低到打瞌睡的样子。

2.   调息方法腹部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会胸闷气短,所以必须用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气时,肚皮要自然涨,呼时自然凹进去,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气到呼之前,小腹会有一种吃饱饭似的感觉。为了做到这一点, 一定要放松裤带,如果你的裤子是松紧带,必须把裤带拉到肚脐下四指宽。胸部呼吸无法达到很微细,会造成从二禅开始憋气、胸闷,无法修到三禅。

观呼吸的业处

即修行用功之处,出入息的业处就是呼吸的动作。从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脐都有呼吸的动作,观不同部位的呼吸,对于心念的影响也不一样。道家观下丹田,就是观肚皮上下的动作,是个很粗的呼吸动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观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细的境界。观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集中丹田会产生内气的运转,造成气感很强。佛教说修定所专注的境界有大有小,观肚皮上下的境界是比较大,比较粗的。虽然道家修任督脉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来。佛家观鼻前的呼吸,优点在于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细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够微细的话,你就观察不到鼻端前的细境界。

佛教的方法:感觉人中处出入息的相

 业处就是修行的用心处,出入息观的业处是六尘中的触尘,即观鼻腔外面呼吸的触觉,就是人中这个位置。不可在鼻孔内感觉呼吸, 而是在鼻腔外的人中处感觉呼吸,当你呼吸时呼吸的风吹过人中。因此,观出入息时不要弄错,不要观鼻腔里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为人中处的呼吸比较细,心念粗的人没有办法感觉到,所以从观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发现一个人平时的心念粗或者细;当他轻易地在人中观察到有风吹过,就可以知道这个人很容易进入微细的心。相反地, 心粗的人找来找去都没有感觉。有些人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觉,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为他的心念太散乱,太粗了所以找不到。一下子就能观察到的人修禅定就很快入定。

观察呼吸的感觉是什么呢?就是八种触觉: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长短粗细冷热滑涩

 呼吸的感觉有长短的触觉;粗细的触觉;冷热的触觉;还有滑涩的触觉。观出入息就是观这八种变化。

长短以什么来比较呢?是以前后的呼吸来比较。不是你和我之间的来比较。即呼吸的时候,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长了还是短了, 是呼气长还是吸气比较长呢?如果呼吸调得很好,就会越来越长。

冷热则是观察是呼气还是吸气比较热。但是,当呼吸微细时则冷热不明显,此时就观察长短和粗细。

滑和涩是什么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难。有时候吸气比较难,好象有阻塞,这就叫涩。如果容易吸气叫滑。呼出来也是一样,也就是说呼吸时,是容易还是难,这就叫滑跟涩。

粗细是指呼吸时风的强度,呼吸的风很强就是粗,风很弱就是细。请记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长,是要求呼吸细。以下是观出入息的要点:

⒈开始时要观察呼吸的冷热感,心不数息也不随息。

⒉呼吸越细,冷热越不明显。

⒊当冷热不明显时,就观察粗细。

⒋呼吸越细,心念就越细;心念越细,入定就越深。

⒌呼吸越长,就能入定越久;长呼吸不一定是细呼吸。

⒍不要留在同样的粗细长短,要越观呼吸越长越细。错误的业处:意念人中、注意气感

观呼吸时,不可企图想将心猿意马抓住,安放在人中这个位置, 这种行为叫做作意太甚。观呼吸时心必须专注于触觉,心专注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觉。千万不要没有摩擦的感觉,硬把心集中在人中,那就错了。换句话说,不允许将心念集中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包括人中,只允许集中在呼吸上。

观呼吸除了八种触觉之外,全身还会产生气感,即身体中有气在运转。练气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气到。中医也认为心念集中到哪里, 气就会跑到哪里。任何长期静坐的修行人,都明白有此事。可是,那些不懂静坐的人,一听到有人讲到气,就说那是外道。由于我们在鼻端前观察呼吸,就会有一些气集中到人中这里来,这时心要分辨清楚, 不可以去观察气感,只允许观察呼吸的风。如果你去观察气感,就发现人中越来越重,越来越麻。观察更久一点,你会觉得整个嘴唇都会麻起来。这时,你除了观察呼吸,也在观察麻涨的感觉。呼吸的感觉不是皮肤麻的感觉,所以人中麻的感觉不是出入息观所要观察的境界, 身体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观出入息要观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观出入息的人,心念往往会集中在两件事上:一件是观呼吸,一件是集中于气的麻、涨的感觉。有些人还集中第三件事,就是他多加一个心念——将注意力集中在人中的意念。要清楚:

这三件事只有集中呼吸的触觉才是对的,其余的集中都错。要弄明白这三件事,你才不会错用心,才能以观察呼吸的修法进入心一境性。

3.   调心方法: 

静坐除了调身——姿势、调息——呼吸,还有调心,保持正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专心于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佛教的任何修行法门,都要清楚修法所观的境界,及如何用心于该境界。出入息观的修法是以呼吸为境界——触觉。在任何时候心都要保持在呼吸上,心中的任何感觉必须是和呼吸有关的,比如长短粗细的感觉。你可以起心动念,不过必须是关于呼吸的事,比如想观冷热的差别或专心数出息等等。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离开了呼吸——所观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维持的时间有长有短。即使时间很短很短,也是心一境性。在五秒钟内很集中也是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长,就产生定,佛法称为三摩地。即每一念都集中在同一境界,这就叫入定——三摩钵地。

经行可以克服昏沉和掉举

 有些人一静坐就会有昏沉、散乱、掉举等烦恼。凡是静坐时很昏沉不要硬硬支撑。比如说,坐了十五分钟以后,觉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一个脸。如果你很疲倦,我会让你去睡觉。为什么呢?睡眠不够的话,静坐时疲倦硬撑着,是浪费时间。不如去睡一、两个小时,然后再来坐,那效果会更好。静坐用功要讲效率的,不是说我在这里坐一小时,就是用功一小时。如果坐一小时,心里老打妄想,那是打妄想一小时。那么,静坐时坐得很昏沉,很掉举,怎么办?可以口含一粒糖果或起来经行,经行能克服昏沉和掉举。如果你静坐一小时,前面十五分钟都很清醒,过后都是昏沉的;不如你静坐十五分钟,经行十五分钟。再重复静坐十五分钟、经行十五分钟,那效果会更好。经行也能修定,所以,我不会强迫你们一起坐。但是初学者在早上一定要至少坐两个小时。其余时间,你可以坐了经行,经行了再来坐。

对呼吸要念念分明 

开始修定时,重点是保持正念,就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时候,都要念念分明。在观出入息时,要清楚心始终维持在观呼吸上;除了这件事,其都是错的。就是说,在观察呼吸的过程中,忽然想去念咒语、或者想念佛号,都是错的。那些都是掉举的烦恼。如果你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忽然间看到佛,也是错的,要斩掉它。为什么呢?因为出入息观的目的是以观出入息达到心一境性——以呼吸为境。凡是离开呼吸的境都是错。

4.   修定时如何经行 

经行是怎么回事呢?是来回地行走着修行。行走时也可以修定, 也可以修慧。就是说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观。

经行的方法

经行的方法就是来回地走,限定在十五步到二十步之间,不可以兜圈子,只能来回走直线。在这来回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呢? 修慧之前的经行方法是以修定为主,首先,要正念于身体的动作,去注意身体动作以外的事情都是错的。就是说,脚在走的时候,心要明明了了脚的动作。

如果你走慢一点的话,你可以观察脚的‘上…下…接触,上…下… 接触’。如果你走快一点的话,就观察两脚‘左…右…左…右…’地向前走。要这样观察,左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脚动的时候,心中要知道是右。此时除了左右脚的动作以外,观察其它的事情都是错的,全部心念都要专注在脚的动作上。当你走到尽头停下来时, 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动作,心还要专注地念,做什么动作就念什么,如坐时念‘坐…坐…坐…’,走时念‘左…右…左…右…’,站时念‘站…站…站’,转时念‘转…转…转’,你要一面清楚地知道脚动作,一面在心中念着动作。

为什么要念?是为了加强你的心念的专注,不再做第二件事情。如果突然间注意有灯,就是你的心念已经离开了脚。这时,你必须快点念‘知道…知道…’来警告自己。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心现在跑到眼睛这里来了,快点回来观察脚。虽然你在动中,心只专注在身体的动作上,这是在动中产生定力的方法。这样的经行方式就是修定。

经行时的心念要从粗变细

在经行的过程中,心念有粗有细,我们要设法达到细心。当心很粗的时候,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当心念比较细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脚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声音都能感觉到,乃至骨骼发出的响声。如果你走到这样微细时,你对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很清楚,这时必定心无杂念,并且身心也会觉得特别轻安。当心细到很集中时, 会出现一种要跌倒的现象!连走路的平衡都忘记了,就是说,你非常专注在脚的动作上。经行来回走的当时,心只维持一件事情,什么也不管,只要知道脚的动作。当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杂念, 你要快点念:知道!知道!然后快点摄心回来,小心看着你的脚。

任何时候要保持正念正知 

经行要走多久?不限时间,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时两小时更好。如果心很平静地正念走两小时,效果跟静坐两小时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懂如何经行的话,心里可能是在忙其他事、打妄想、散步,这不是经行。如果经行走累了就回来静坐,坐累了就再去经行。明白了吗? 这样交换地修,你的心就不会觉得坐久了,没事干而起烦恼就想休息。身体坐累了就起来走,走累了就打坐,这样的话,就可以整天地在修行。

如果整天持续地修持,不只在经行和静坐时,心只专注所修的法门。在其它时间里,也必须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任何时候你都要对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当敲钟时,心想去吃饭,经行修得严密的人,就不会匆忙地就走去了,他会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从想去吃饭开始,观察自己的所有动作;就跟经行一样观察起身、站立、走去、端饭等等,吃饭时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饭碗、正在嚼食物、正在吞咽等等。心里只观照当下身心的变化,不会想第二件事情。听懂我说什么了吗?就是只管你眼前当下的动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它的事情。这样的话,修定就会很快。

关于修定,今天就大略介绍到这里。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