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路线图

学佛修行路线图

光彻五轮著

 微信公众号:yuanjuechan
交流联系助手微信
2020/12/21

 

礼赞光明海
——苏逸闲
万法体相了义者,勇猛无畏引路师。
孜孜不倦劝发愿,乐此不疲利生道。
妙法无碍执无根,随缘示现吉祥云。
圆满大千光明海,庄严佛道赤子心。

序言

《学佛修行路线图》是光明海老师在 2020 年 12 月线上禅修课堂所做的开示,此后一直作为网课视频,发布在光彻五轮微信公众号利益广大众生。为了使法宝得以长远和多渠道保存,为了惠泽于禅修班学员,为了给未来更多学法众导航,经多位居士发心转译为文,编制成书。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经典随处可以获取,学佛似乎变得十分容易,真正的修行人很少,而真正实修实证,悟道证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末法众生,要么对修道不生信心,认为虚无缥缈和遥不可及;要 么陷入口头鸡汤,无法自身获益;要么盲修瞎练多年,浪费时间无有进步;要么面对深奥难懂的经书,往往不知所云,依教奉行更是困难; 更有学人落入邪见邪修歧途,一盲导群盲。二千五百年前,佛以一大 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而今时今日,为消除众生愚昧暗,菩萨应缘示现, 慈悲救护大众脱离无明迷雾,引导众生踏上正知见的修法道路。
本开示是老师根据自己约二十年佛法实践,及传法经验,所总结的修行指导,凝结了善知识的宝贵实证成就和智慧。内容包括基础闻思,基础熏修,系统修习,和无修道各个阶段的修习方法,以及次第目标,并对各部分相互间的关联衔接都作以全面和透彻的讲解。其中 “实践”部分,小乘以定慧之路为修习总纲。大乘以般若为种,以菩提心为根,用经典法雨浇灌,成长菩萨的福慧和功德花果。最后,在无修道(禅宗) 讲解中强调了与二乘的关系和理事兼修,给学人敲响了警钟,避免口头禅的大险坑。善知识的讲解风格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教理严谨契经典,又顺应当代人的理解习惯,修习线路清晰明确,修行方法简单易行,修行成果可勘可验。任何遵循此指导的学法众都 能够获得真实受用,无论您是还未踏上学佛道路的新学,还是已学法

多年的老修,都会在这本书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以及未来的前进方向, 在深广浩瀚的佛法海洋中不至迷途,可谓现代修行人的航标,学佛的 实操宝典。
此书的编制过程并非易事,为尽快把这本书结缘给 2021 年中秋禅修班学员,诸位居士发心积极参与转译工作,有的连续几天工作到凌晨,有的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辛苦付出让人为之动容。老师更是身体力行,在传法的百忙之中不辞劳苦,批改和核对底稿,使得这本开示更加精辟和圆融。特此,感恩明师,祈愿老师福德广增,常转法轮!随喜赞叹所有参与转译的居士们的发心,赞叹您们真正践习了普贤行!
也希望每一位结缘此书的佛友,珍惜善知识的法布施,珍惜同修们的辛劳,愿您们在这本书的指导下,在修行道路上心灯常明,砥砺前行。
而我们在善知识的引领下,终将在这条菩提路上相逢。
感谢以下参与转译工作的居士:
普正 刘静 仁楠 源涵 心幻 普善 知行合一
希让多杰 空心 寒山远红 SONYA 罗德文 亿乐 莽彪 天天

Yangyang 写于法国巴黎 2021年9月22日

目录

  1. 本讲缘起………………………………………….. 1
  2. 总体概述………………………………………….. 3

2.1 基础闻思……………………………………………… 4

2.2 基础熏修……………………………………………… 5

2.2.1 持戒…………………………………………….. 5

2.2.2 禅定修习…………………………………………. 7

2.2.3 正念修习…………………………………………. 7

2.2.4 资粮集积…………………………………………. 8

2.2.5 辅修……………………………………………. 15

2.3 系统修习…………………………………………….. 16

2.3.1 定慧之路………………………………………… 16

2.3.2 大乘般若………………………………………… 19

2.3.3 《金刚经》………………………………………. 21

2.3.4 《心经》………………………………………… 22

2.3.5 《圆觉经》………………………………………. 22

2.3.6 禅波罗蜜………………………………………… 23

2.4 无修道………………………………………………. 25

2.4.1 明心见性………………………………………… 25

2.5 课后问答…………………………………………….. 29

  1. 基础闻思…………………………………………. 34

3.1 业力因果与轮回……………………………………….. 34

3.2 佛学基础知识…………………………………………. 40

3.3 四圣谛………………………………………………. 41

3.4 三法印………………………………………………. 45

3.5 发出离心…………………………………………….. 47

  1. 基础熏修…………………………………………. 48

4.1 持戒………………………………………………… 48

4.1.1 皈依戒………………………………………….. 48

4.1.2 五戒、出离心戒、断淫戒、饶益有情戒…………………. 49

4.1.3 禅定修习………………………………………… 51

4.2 正念修习…………………………………………….. 54

4.2.1 正念正知身心行…………………………………… 54

4.3 资粮集积…………………………………………….. 56

4.3.1 拜佛……………………………………………. 56

4.3.2 忏悔……………………………………………. 58

4.3.3 供养……………………………………………. 61

4.3.4 问答……………………………………………. 63

4.3.5 布施……………………………………………. 64

4.3.6 功德回向………………………………………… 69

4.4 辅修………………………………………………… 71

4.4.1 护卫禅………………………………………….. 71

4.4.2 持咒……………………………………………. 74

  1. 系统修习…………………………………………. 75

5.1 定慧之路…………………………………………….. 75

5.1.1 止……………………………………………… 80

5.1.2 观……………………………………………… 82

5.2 大乘般若…………………………………………….. 83

5.2.1 一实相印………………………………………… 83

5.2.2 大乘般若概述…………………………………….. 87

5.2.3 发菩提心………………………………………… 94

5.2.4 十波罗蜜……………………………………….. 106

5.2.5 《金刚经》……………………………………… 146

5.2.6 《圆觉经》……………………………………… 148

5.2.7 答疑部分……………………………………….. 154

总图:

1.  本讲缘起

今天讲课的这个主题啊,叫学佛修行。我们学佛,就要修行嘛,因为光学知识是肯定是不行的,因为佛教的东西呢,是讲究实证,不实证呢,是不可能知道,这个佛教所讲这些东西,它的真实的作用,真实的利益是什么啊,必须是要通过修行去体验,去觉悟,去证到的,仅仅是学知识是不行的噢。所以说就有所谓的,学佛修行这么一回事。

原文:

本讲缘起

有人认为定慧之路是南传小乘法,想学大乘。有人不知道大乘从哪里开始学。有人不知道大乘怎么修。

欲大众起修行心故

欲大众明晰路线故

欲大众心不犹疑故

欲大众勇猛精进故

故略说修行路线。

讲解:

那么,这个修行的路线图是我个人的一个总结。就是说我从个人不到二十年吧,我是02年底开始学佛吧,开始学,还不是开始修啊,真正开始修是从04年开始,可能就是十六年,十六七年,差不多这么长时间,我个人呢对于学佛修行它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次第,什么样的方向,什么样的顺序来进行学习,来进行修证,我的大概的一个总结。

为什么今天会讲这个修行路线图呢,主要是我们现在不是一直在教关于怎么打坐嘛,包括我们教定慧之路,然后也有不少人在我们这里参加禅七,已经学了定慧之路的一些修禅定的方法,以及修观的一些方法,然后呢,就有很多问题啊,这些问题导致一些什么情况呢,以及今天这堂课的这个缘起呢,就是因为有些人觉得,我们学定慧之路是南传的这个小乘法,那么他想学大乘,那么呢,他学了定慧之路,其实他也没有修完,只是参加了定慧之路,完了之后,在没有修完这个定慧之路的情况下呢,觉得对小乘不满意,他想要去学大乘啊。还有一些人,是觉得其它的法门好像更高啊,去学那些看上去很简单,就是说好像更容易受益的一些法门吧。然后就到外面去到处学,那么根据我观察呢,就是大部分人吧,到外面去学了,不一定能够接触到更好的修行方法,当然也不排除有更好的修行方法。但是呢,就是说他们对定慧之路有一个看法,就是它局限在小乘,不知道定慧之路后面还可以怎么学,应该怎么样修。那么呢,出于帮助对大乘有信心的,但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学起的人啊,不知道大乘应该怎么样修的这些人,我就把整个的从小乘到大乘,甚至到最终的,所谓的无上乘啊,大概做了一个修行次第的梳理。

然后,主要的几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促进那些还没有学的人,还没有踏入开始正式修行的人,因为听课的不仅仅是来参加过定慧之路的人,也有很多是没有参加过定慧之路,在外面学的人,也有很多仅仅只是学了知识还没有正儿八经开始修行的人。那么为了促进他们真正的发心,并明确修行的路线、修行的次第,让他们能够起心修行。所以这是今天想要讲课的原因,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呢,就是,不管是小乘还是大乘啊,小乘和大乘它的目标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说小乘求解脱;大乘呢,是想觉悟佛的智慧噢,是要成佛的。那么它的这个路线各有什么不同,以及它们之间有什么交叉的地方啊,以及它们之间是不是完全的矛盾,还是说互相可以促进。那么这个路线次第方面呢,我就想给大家讲一讲。然后呢,让大家都能够明确,能够清晰这个修行路线,那么大家理解之后呢,心就不犹豫、不怀疑。因为,常常我参加很多禅七啊,有很多人跟我讲,他们一辈子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有三十年的,他们跟我说,在外面寻访各种各样的修行法门,然后,就是修一段时间。 每次修一个法门刚开始很受益,好像很有效果,然后呢,修段时间呢,就感觉没什么效果了,完了之后呢他又去找别的法门,就不断的换法门,然后换来换去呢,永远都是在修那个法门的基础部分,知道吗?就是说他不知道,这个怎么样一门深入,不知道应该依什么样的次第,把这个法门一直把它修下去。然后那么几十年都是这样在换不同的法门,都是修基础的部分呢,这其实是很可惜了,很耽误时间了。所以为了破除我们对修行次第和这个修行路线的怀疑,那么这也是今天讲课的一个目标之一。

还有一个呢,就是这修行啊,其实说起来,好像次第很多,但是真正去起修的话,它主要是我们在心断除烦恼,和我们禅定的证得,以及智慧上面的这个修证。它并不是去修物理上面那些什么东西,并不是说要去搬多少砖、要去精卫填海、要去愚公移山那样子就是有一个有形的东西啊。而是我们要从心理上面,从烦恼上面,从智慧上面去破除种种的障碍。那么这些东西,它在乎于你是不是努力,是不是勇猛精进地去修心行,它不是说去要完成一个什么量上面的东西,知道吗?那么你如果理解了这些道理呢,你就应该发起勇猛精进心啊。那么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发起勇猛精进心,来讲今天这堂课。

2.  总体概述

原文:

讲解:

那么今天这堂课呢,叫学佛修行路线图。这个修行路线图呢,我把它分为了几个部分。有基础的闻思,有基础的熏修,然后有系统的修习。然后,还有所谓最上的这个所谓的无修道,这么几个部分。那么分了这么几个部分,其实它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一个次第。实际上我们佛教,是有一本论典,叫《瑜伽师地论》,专门讲这个修行的次第的。我这个修行路线图,只是我个人的整理,这个路线图的划分,我没有依据任何经论,是根据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以及对修行的理解,是我个人的整理。你们也可以去看那个《瑜伽师地论》,也可以去看《菩提道次第广论》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人,他所写的这个修行次第的总结。这里我们讲的修行路线图就仅只是我个人的见解,是我个人的一个总结。好,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开始一个个讲。

我们先从第一个开始。我先讲一下总体的这个结构啊。第一个就是说,基础闻思,基础熏修。那么闻思呢是熏修的基础啊,如果没有闻思,那么你熏修是不行的。所有的熏修,我们一定要有一些基础的闻思,要有一些基本的理解、基本的信仰、基本的见地。所以基础闻思是很重要的,你有基础闻思之后,你就可以进行一些基本的修行。那么系统的学习一般是指闭关专修,就是说你想要突破,想要提高啊,想要一段时间,然后专门沉浸在一个修法里面,来破除我们的一些障碍的话呢,那么我们是建议进行一些专门密集的禅修。比如说参加定慧之路禅修班,以及我现在,就是在十一月份,已经开了一次关于大乘禅修法门的这个禅修班。那么,我会把这两个不同的修行路线,一个因为定慧之路是南传,一个是这个大乘般若波罗蜜。这个大乘般若呢,是我按照我个人的经验所总结的,一个修行次第。那么呢,通过把修行路线给大家做个大概的介绍,希望让大家明白,就是不到我们这里来禅修,你也可以参考这个次第,一定是有效的,有用的。那么当你最后这些修行次第都完成之后,最后就是所谓的无修了,就是所谓的觉悟,或者说所谓的证道到行道,和觉性圆满的那一部分内容啊。那么这是所谓的无修道,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明心见性无修而修的那一部分。

2.1       基础闻思

原文:

讲解: 

那么呢,我想大概说一下这个提纲,因为这个提纲具体的细节讲呢,就一个个展开来讲就会讲的很细了啊。

基础的闻思,我们一定要闻思这个业力、因果和轮回。因为业力、因果与轮回呢,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的核心基础理论。那么佛教它所谓的出轮回、解脱啊,都是首先你要相信,我们是有因果有业力轮回,就是有一生又一生的这个轮回。要相信有这些事情,那么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业力、因果与轮回啊,才会谈得上去相信。然后你相信有业力因果与轮回,才谈得上说信仰佛教,怎么佛怎么引导我们来出轮回,知道吗?这就涉及到佛法的一些基础知识,那么就要学习怎么样皈依啊,皈依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是三宝啊,什么是佛法呀等等,一些基本的知识。那么,佛呢,在讲这个出轮回,这些所谓的真理的时候,首先讲的就是四圣谛,就讲“苦、集、灭、道”四圣谛,这个基础佛法我们要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是三法印,因为现在讲佛法的人其实很多嘛,那怎么样区别这些佛法,符不符合佛说呢,那么就是,佛交代的是以三法印来勘验啊,勘验这个佛法对不对啊。就是勘验别人所说的符不符合佛法,因为佛法不一定是佛说啊,因为别人也可以说啊。它只要是能够引导人出离,能引导人觉悟的,引导人朝向这个觉悟智慧啊,朝向成佛的道路的,朝向解脱的道路的,那么就都是佛法。那么怎么样去勘验呢?就是以三法印来勘验。比如说像《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对吧。那么包括我们上次,就是上上周的网课,我们所讲的那个《阿含经分别观法经》里面,有一个叫大迦旃延的那个尊者,他就是解释佛所说的那一段话,那也不是佛说,对吧,是他解释佛说的。那么呢,这些东西呢,也被记录到阿含经里面。就是,有很多人说佛法,知道吗?那么呢,怎么样去判断他说的符不符合佛说,就是看它有没有违背三法印,是不是符合三法印啊。然后是发出离心,就是我们真正的想要开始修行啊,首先我们就要断除我们很多的执着,知道吗?那么呢,就要发出离心,就要愿意远离那些我们曾经迷惑、执着在上面、贪着的东西啊,这样子我们才能够开始踏入修行,叫所谓的修我们的心行啊,否则我们的心行是不修的,是按照所谓的贪嗔痴去做的,而不是按照智慧去做的,不是按照佛所说的,朝向解脱的方向去做的。那么呢,就是要发出离心。

那么,前面所说的,这几个基础知识啊,业力、因果与轮回啊,佛学基础知识,四圣谛,三法印,发出离心。前面说了四个,一直到三法印,这四个呢,就是你学习了,你理解了,你相信了之后,那么它应该促成一件事,就是要促成我们发起“出离心”。如果说你学完了之后呢,没有促成你发出离心,说明你前面学的这几样不到位,或者说没学懂没学通,或者说你不太相信,你还需要再去学习,再去起信心。大概是这么一回事。所以说,当你前面学了这些东西之后呢,应该是要促成你一件事情,就是发出离心。

2.2       基础熏修

2.2.1     持戒

原文:

讲解:

如果你有发出离心啊,那么就涉及到我们开始怎么样来熏修啊。熏修什么呢,熏是指熏我们的心啊,修呢是指修正我们的心行。那是什么熏呢,是智慧来熏知道吗?修呢,是以智慧来指导来指引我们的内心,出离种种的烦恼迷惑,然后升起所谓的“智慧”,知道吗?那么呢,就有所谓的熏修。

那么熏修的第一步,就是持戒了。我们说,这个持戒,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皈依戒。就是我们说有三皈依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啊。那么这个三皈依呢,它本身就是个戒,我们皈依佛,它是排它性的,你不可以又去皈依天主啊,皈依什么其它的天神啊等等。那么你要知道佛是三界最上导师。唯一最大的、最高的导师吧,不是说唯一导师,因为其它的圣者、菩萨也是导师,但是佛是最上第一。那么,这个皈依呢,它也是个戒啊,那么我们一定要认准我们心里面的依靠,我们皈依的对象,我们所依靠能够帮助我们出离、解脱的,是“佛法僧”三宝。第二个就是五戒,五戒呢,因为我们现在的听法众,主要都是居士嘛,包括我也是居士,我们都是在家人,我们也不持什么“比丘戒”。我们就是居士,我们所持的就是“五戒”,叫居士戒或者叫优婆塞戒,就是杀,盗,淫,妄,酒,居士戒此五事,这里淫是不邪淫。那么持戒呢,第一个皈依戒,代表你的信仰,没有偏离方向,知道吗?我们是皈依佛法僧,保证我们信仰朝向佛道的大方向不偏离。居士五戒呢,保证我们的心清净,保证我们不容易堕落三恶道,知道吗?因为我们的心啊,如果不持一些基本的五戒呢,我们很容易追随我们的贪嗔痴嘛,然后就会造种种的恶业,特别贪嗔痴越重呢,造的恶业就越重。那么造种种的恶业就会导致我们很多障碍啊,比如说身体不健康,心情很糟糕,身心不清净,这是现世的,所谓的果报。那么呢,还会导致我们堕落三恶道噢,那就很苦了。三恶道,在说苦谛的时候也专门有讲的哦,三恶道的苦,是远远胜过我们人道的苦噢。而且三恶道也没法学佛修行了。所以这两个戒呢,是修行基本的要求,就是皈依戒和这个持五戒。

然后呢,你要真正的想要解脱,想要出离,想要证得解脱的智慧呢,想要证悟涅槃呢,你就要发出离心啊,而且要把出离心作为一个戒来持。就是说,我们的出离心要以戒来持,什么是戒呢,就是说凡是违背这个的我们都不做啊,凡是顺着这个的,我们要努力去做,这个叫持戒。那么什么是出离心戒呢,就是你一定要先理解什么是发出离心,并且发出离心之后,你这个心就要转变成你在行为上,戒你的心行、身行,有没有违反这个出离心啊。然后你如果真正的发出离心呢,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啊,就是说你有没有心绝对的断淫,知道吗?这个东西,在我们居士呢很难啊,因为我们都是有家庭啊,那么呢,我们原则上就是说,建议持五戒,就是不邪淫,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说你想要今生证得解脱,其实我们在家人,按照佛法说最高只能证到三果,知道吗?那么其实我觉得证到三果也可以了,证到三果也能入灭尽定,但是你如果想要绝对的解脱,想证阿罗汉,证解脱的话呢,那你一定要持断淫戒,那么就是绝对的出离啊,它不会说是半出离啊,或者说出一半,剩一半,不会是那样子,是绝对的。这个就只是一个说法噢,我并没有说一定要持断淫戒,你可以不持啊,但是你如果要去觉悟证阿罗汉果呢,迟早一定要持断淫戒,一定要持决绝的出离心戒。

然后呢,因为我们今天讲的课程呢,是对有大乘信仰的人讲,或者不抵触大乘信仰就行,那么这里就有所谓的“饶益有情戒”。小乘的戒,主要是断淫为最根本的戒,也就是说他不会贪染世间的种种欲啊,没有贪欲,知道吗?那么呢,最后他会证到所谓的爱尽阿罗汉,就是没有贪,没有贪染,他三界一切都不爱。那么这是关于修解脱的一个最根本的戒。那么“饶益有情戒”呢,是修菩萨道的一个最根本的戒,就是说他要去饶益有情,知道吗?他除了修解脱的智慧之外,他还要饶益有情,让众生烦恼减轻,让大家烦恼都减轻,让大家都能够出离种种的烦恼迷惑,然后,证得解脱的觉悟,知道吗?那么呢菩萨呢,反而前面那些戒不太重要,反而是饶益有情戒最重要,啊,不,前面的皈依戒、五戒、出离心戒都重要,断淫戒对菩萨不重要,但是饶益有情戒很重要,知道吗?可以说你能不能做菩萨,或者说你符不符合做菩萨的标准,就在乎你有没有这一条戒,或者说有没有这一条心,就是愿意去利益众生啊。这个是饶益有情戒。这些东西呢,你愿意做的话呢,那么你就会所谓“心有持戒”吧。有持戒呢就有戒体,有戒体呢就有功德力,知道吗?有功德力呢,你的功德,随着你在种种对境中能够去不断的持戒,那么就会不断的熏修。我们说熏修嘛,不断的熏修你的心持戒的功德,那么呢,你就在修行之中噢。这是持戒的一面。

2.2.2     禅定修习

2.2.3     正念修习

原文:

讲解:

第二个呢,我们说戒定慧,对吧。我们说持戒了之后呢,慢慢你的身心清净了,你就可以修禅定。至于修禅定,因为我们现在不是禅修班,我们不讲具体的方法。我们在网站(www.yuanjuechan.com)和公众号有发一些自己学打坐的指导。就是说有一段致光法师专门写给这些在家的,没有时间去参加禅七的人,他们自己想要学打坐的,有一段这个指导的文字,叫《关于初学者自己学打坐的指导》。你们可以去百度啊,把这个标题拿去百度,应该是可以百度得到的。作者是致光法师啊,是光彻五轮转发的。那么,这是熏修啊,就是持戒,修定。

然后还有一个,我们在生活中怎么样修啊。生活中呢,我们要持正念啊。那么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就是要正念正知我们身心的行为。就是说我们要对我们的身心行为要清楚。我们有时候去拿东西吃,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手是怎么伸出去的,也不知道我怎么会想去吃的。这样子就叫没有正念。知道吗?那么我们要有正念啊,要正念正知,知道,觉知自己的身心行为。这个在佛教里面呢有一本经叫《大念处经》,它就是讲,你要,站要知道我正在站立,行走,我要知道我正在行走,就是讲我们要修这个正念,知道吗?它叫所谓的大念住。那么这个正念不是说你在某个时候有正念,而是从修行从熏修的角度,最好就是你的行住坐卧一切的时候,尽可能的要维持你的正念正知,知道吗?这个正念正知,既可以算是修动中的定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算是断烦恼的方法,知道吗?因为,你有正知,你的烦恼就很难升起,知道吗?正念正知在,你的烦恼很难升起。如果当你起烦恼呢,你的正念正知就很容易隐没啊,就变成失念了。所以呢,这个正念它也可以变成一个戒啊,就是所谓的摄心为戒。正知正念要做一个戒律来持的话呢,持得好的话,那你的烦恼它就很难生起。或者说即使生起烦恼了,你也可以马上以你的正念正知行持对治法来把烦恼斩断。那么这可以说在小乘,是最最重要的,最最根本的修行,在行住坐卧中维持正念正知,不被烦恼所转啊,那么呢,你就在断烦恼之中。好,这个就相当于讲了这个持戒修定啊,而这个正念呢,可以算动中的修定,也可以算动中的修慧。

2.2.4     资粮集积

原文:

讲解:

然后讲,我们还有一个学佛的资粮的积累啊。学佛的资粮,包括我们获得成就的资粮。我们说修行,它是一个需要有福报的事情,没有福报我们障碍太多,没有福报我们容易修出偏差,没有福报我们的身体也不好,没有福报我们遇不到正法,没有福报老遇到邪法,知道吗?那么呢,没有福报我们很多很多问题啊。所以说,特别在大乘里面呢,经常说这个正法,佛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啊,是很难遇到的,而且遇到的时候你还能具备暇满人身,能够有时间修行,那就更加需要福报了。有的遇到了他也不能修啊,你比如说,有些老太婆快死的时候才遇到佛法啊,那么她已经坐在那里就要打瞌睡了,她已经很难去维持正念,很难去说修定啊,怎么样怎么样,就很难修了。那么当你能够有暇满人身,有闲暇的时间,而身体还健康,又能够遇到正法呢,那么这是很难的。而能够顺利修行呢,这些都需要福报。那么福报呢,是越多越好,这个在佛法上叫所谓的学佛的资粮。那么你资粮越多呢,那么你就修行越容易;资粮越多呢,你就修行越快,资粮越多呢,你的成就就越高。所以说,这些都是有因果在的。不是说,啊,谁谁谁这个有天赋啊,怎么样怎么样,这些东西不可信啊,因为佛教是讲因果的,知道吗?不要去归结于一些莫名其妙的道理啊。什么谁有天赋啊,谁天生怎么样啊,怎么样,那都是人家有因果在呀,要相信这个事。

那么呢,我们就要在因上努力啊,我们因果的因啊,在因上努力积累修行的资粮。那么,我把这个积累资粮呢,归结为这么五件事,就是拜佛,忏悔,供养,布施和回向。

2.2.4.1 拜佛

原文:

讲解:

那么,拜佛呢,就是我们要礼拜佛陀、礼拜三宝。礼拜佛陀呢,跟我们的皈依是有关系的。就是我们要带着皈依的心,带着祈祷的心,带着赞美三宝的心,去拜佛、拜菩萨,拜阿罗汉,拜三宝。那么呢,这里我又写了这个,自家拜和圣地拜。自家拜,就是说你自己在家里拜,或者到寺庙里面去拜噢。其实寺庙也可以算是小圣地吧,因为毕竟那里是有出家人,是大家都去拜的地方。另外,还有所谓的真正的圣地,比如说五台山,比如说几大菩萨的住持的那些道场,峨眉山,九华山,还有普陀山吧,这几个圣地,还有包括佛成道的,菩提迦耶啊,那些地方。这个,圣地,它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哦。

2.2.4.2 忏悔

原文:

讲解:

第二个就是忏悔,因为一个没有解脱的人嘛,肯定都是有烦恼的。那么有烦恼的人就有所谓的贪嗔痴咯。那么有贪嗔痴呢,他所做的事里面就有很多是以贪嗔痴为动机去做的,我们的很多事情是为了滋养这些贪嗔痴而去做,那么就有不善心在这些行为里面。那么呢,我们应该去忏悔这些,我们种种所做的不清净的行为啊,所以要忏悔。那么忏悔呢又和我们的这个持戒有关系。我们曾经做过什么错事,我们要忏悔,悔就是悔过啊。悔过然后要自新啊。自新呢,那么就是我们同时要持戒,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过错。那么很多人只忏悔,他不持戒,下次又做错,做错了又忏悔,那这是不行的,这是没有用的,知道吗?那么每一次忏悔呢,你就要明确,忏悔曾经做过什么错的啊,就是所谓的发露忏悔。所谓的发露呢,就是很多人他会隐藏啊,做错了什么他故意把自己搞忘掉啊,好像我都不记得我做过了什么错事,这是不对的。你应该正视自己内心曾经做过的错事,然后你要很明确地悔过自新。然后所谓的自新呢,就是要给自己立规矩,立戒条,再不犯同样的错,叫不二过,这才是忏悔。

然后自忏悔呢,就是自己在心里默默地忏悔噢。自己向佛菩萨祈祷,然后你忏悔,然后改过自新,下次不再做这样的事情了。

那么第二个呢就是依忏悔文,我们有很多古德啊,写的有一些忏悔文啊,也挺好的,比如说《八十八佛忏悔文》啊等等。依据这些忏悔文呢,来修这个忏悔的方法也挺好的。

第三个呢,是修忏悔的法。所谓修忏悔的法呢,就是专门修一些方法啊,来达到忏悔罪障,清净身心的这个效果。比如就有金刚萨埵百字明咒。金刚萨埵百字明呢,它也是普传的密咒。网上直接可以搜它的全咒,也可以搜它的咒心啊,去念啊,去修这个忏悔法。

然后还有一个要说的,即使积极的忏悔。就是说我曾经做过什么错事啊,曾经杀过生那么忏悔这个杀手恶业,我不仅要戒杀,我还要更积极地反过来,我要去放生,知道吗?这就是说,我要更进一步啊,积极的忏悔。前面的忏悔呢,在某种程度上面呢就是说我不再做这种错事了。那么有人把它归结为相对消极,但是它其实也不是消极啊,只是说还有更积极的更勇猛的,就是说我不仅戒杀,我还放生噢。我不仅戒邪淫,我还断淫噢,打比方啊,甚至呢,连男女差别相我都不去管,我都不去关注噢,比如说不仅不偷盗,我还去积极行布施,那这就属于积极的忏悔噢。那么积极的忏悔呢,更多的是属于六度,知道吗?曾经我嗔恨别人,我现在不仅不嗔恨,我还修忍辱噢。这样子去修。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涉及到大乘嘛,所以我是没有把它明确拆开噢,就是把大乘的一些东西也放在里面讲。那么呢,积极的忏悔,和这个金刚萨埵,就是属于大乘的内容噢。

2.2.4.3 供养

原文:

讲解:

然后第三个这个资粮的积集,就是供养。供养呢,就是我们有布施,有供养。对上呢,是叫供养;对下呢,叫布施。供养和布施呢,都是对外的。那么这个供养和布施啊,其实是非常重要啊。我们都知道,比如现在搞业务的,都要去搞关系啊,都要去请别人吃饭等等。为什么浙江人,他们做生意做的好啊,福报好啊。他们,都是有那种风气啊,做什么事情都是,请人帮忙等等,都是先好处给在前面。虽然,这个东西在中国说,好像是叫陋习,在搞腐败哦。但是呢,怎么说呢,我们现在不是说要去腐败三宝啊,呵呵,不是去腐败亲友。而是说从因果的道理来说,你要建立一个好的缘起。那么呢,所谓的布施供养,你要先舍然后才有得,因果里面真的是这样,要舍才会有得。

那么,供养三宝,供养亲友,供养自身。其中,供养三宝是从修法的角度,供养亲友是从成就福报的角度,供养自身是让自己身心清净健康的角度。这三者呢,全都不可缺少,供养三宝,你才能够和佛法结缘,你才能够有直接的解脱之因,知道嘛。你们看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的经典中,有很多能够出家,能够解脱的人。然后佛呢,说此人曾在好多好多劫以前怎么样供养过哪位圣者。比如说那个有名的阿育王,他曾经之所以能够做印度最伟大的,历史上势力最大的一个王,就是因为他在小时候供养了佛一钵沙子,这种行为就是属于直接地供养三宝。因为他供养的是佛,而佛是最胜福田。所以佛当时就说了,善哉善哉,好像是以此供养的功德,能够让他将来成就王的果报。这个是经典有记载的,你们可以去查相关的记录。因为佛是最上福田,因为佛法僧三宝是最上福田,那么我们供养三宝的功德果报是增上很多很多倍的啊。供养三宝,从世间福报的这个角度就很不可思议。那么从出世间角度呢,它会成就我们直接解脱之因或说直接觉悟之因,甚至说,我们遇到佛法,闻思佛法,它都是需要有福报,需要有因缘的。所以供养是很重要的啊。我们每一个修行的人,一定不要忘了供养三宝。

第二个呢,就是供养亲友,包括供养和你有关系的人。因为我们在世间,想要有福报,都跟自他有关系。那么大家如果说都是能够你供养我,我供养你,就是正向的增上缘,知道嘛?就是说福报是互相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如果是我占你一点便宜,你占我一点便宜呢,大家的心都是属于小心、小量,那么大家的福报就越来越低下,越来越弱,福报就不是增上而是减损了,知道吧。别人的福报减损了,然后他又占我的便宜,我又占他的便宜,互相占来占去呢,福报互相之间都在损减,福报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所以说供养或者说布施是很重要的喔。

我们说供养是对上,比如说对父母或者对领导等等,这都是属于供养。那么对下就是所谓的布施。供养自身呢,就是说我们自身,需要有一些条件才能够活得健康,如果说你天天懒,天天睡懒觉,也不早睡早起,饮食也不节制,把身体给搞坏了,那你的身体糟糕也不利于修行啊,对吧?所以说我们要积极地让身体处于一个好的状态,包括健身啊,打坐啊,养生啊,保证身体摄取合适的营养啊,不要让身体被搞很糟糕啊等等,这都是属于供养自身。你在有比较好的身体,比较好的福报,还能够遇到佛法的条件下,你才能够修行。这都是属于资粮,属于条件,属于福报,也是基础。

2.2.4.4  布施

原文:

讲解:

那么布施呢,我们说三宝是对上,那么对同修师兄,大家都是属于修行人,布施同修就会帮助你跟修行的团体,跟修行的人,结广大的善缘。这样子呢,你的法缘就会好啊。这样即便这辈子没修成,下辈子也很容易遇到佛法,因为到处都是跟你有缘的修行人,对吧。所以我们应该也要去修布施同修。然后讲布施亲友啊,这就跟供养亲友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有好的眷属,好的关系,好的朋友,然后我们才能成就种种的福报,才能有种种的顺缘。最后慈心布施,就是不仅仅是我们要有行动上面的布施,我们的心里面,心理层面呢,也要以慈心来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得到安乐,要以这样的心态来修布施。这些种种的行为,包括下面要讲的所有的辅修的东西,我们都是以善心去做的。我们修的是善业,而且我们知道它将来能够成就善果。

2.2.4.5 功德回向

原文:

讲解:

这些种种的事情呢,凡是善的,凡是能够帮助人不堕落,能够让人朝向善道,朝向清净,朝向光明,朝向快乐,那么它都是有功德的。这些功德呢,我们不要只想着自己,应该不仅要自利还要利他,所以就要做一些回向。我们把这个回向分成了四个:

第一个是回向自身的果证。我们之所以修行,之所以积集资粮,之所以学佛,肯定最重要的是回向我们能解脱烦恼,证得解脱,或者说证得更高的觉悟,证得佛的果位,证得菩萨的果位等等。这些呢,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愿望,希望我们的功德能够凝聚,就是说聚合起来,朝向我们自身所希望成就的事,就是所谓的自身的果证。然后呢,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回向成就我们世间所希望成就的事情。比如说,你希望你的小孩能够更加聪明,学习更好等等,也是可以的。

第二个是回向供养三宝。我们所修的功德,也要回向供养给三宝哦。希望佛法更兴隆,众生能够更多的蒙受法益。

第三个是回向亲眷。就是说也要回向给我们的亲友,希望他们都好呀。因为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回向是我们的心的发心,它在某种程度上是我们的愿力哦。它其实真的是会有影响的,对自己有影响,对别人有影响,只是影响力的因人不同而有大小而已,知道吗?多多少少都会有影响。那么回向亲眷,让你六亲和睦,那你就更好喽!

第四个是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呢,就是说我们的心量要广大。不仅仅是考虑自己,要考虑一切的有情啊。希望他们也能够都快乐,希望他们都能够成就与我一样的功德,希望他们都能够觉悟佛陀的教法,希望他们都能够不愁衣食,所有的饮食卧具都不愁等等啊。我们应该本着这样的心来修。这些是积集资粮,也可以说是我们的心在要修行前的一些准备工作,就是我们的心它要先调适。常常说根基,很多人说修不好是因为我根基不行,根基不行才更要修,坐等肯定是不会有变化呀,是吧,甚至可能变差呀!你们天天坐等,都不修,遇到佛法不修,知道该怎么修也不修,那么根基它怎么会变好呢?它甚至可能变差,对吧。所以我们要努力修。积集资粮不仅成就我们的根基,也能够成就我们的福报,成就我们的因缘,是我们因地的修行,是我们要努力去修的。

2.2.5     辅修

原文:

讲解:

现在讲辅修。所谓的辅修就是辅助的哦。前面包括持戒,禅定,正念这些都是属于正修,就是说它是属于修行的核心。辅修是属于辅助性的。我这里举了一些例子,其实辅修不止这些,还有很多种,我举了一些有代表性的。

第一个是护卫禅。特别是南传讲这个护卫禅。所谓的护卫禅呢,就是保护我们的心,不要走到佛法正道之外去了,就是防止我们的心走偏、跑偏,防止我们的心不清净,防止我们的心退转,防止我们的心走错方向。这个护卫禅有两个:一个是慈心观,一个是不净观。慈心观呢,它主要是对治我们嗔心的烦恼。我们如果经常修慈心,我们嗔心不容易生起,我们也容易对众生生起慈心,就是说慈心观能够调伏我们嗔的烦恼。第二个不净观主要是对治我们贪的烦恼,我们的贪心、贪欲。不仅贪自己身体美好庄严清净,也贪异性的美色啊,不管是男的女的都贪异性的美色。那么呢,修不净观就是要“观身不净”,来对治我们的淫欲心,对治我们的贪心。其实当一个人真的完全没有淫欲的话,他会对遇见的所有的美好东西通通没有兴趣。凡是你觉得有兴趣的,在某种程度上面来说,就是你淫欲心的根没断。很多女的就不相信啊,说,我喜欢一朵花,和这个淫欲有什么关系啊?这个其实是我个人观点啊,你们自己去体会吧。就是说从根本上面来说呢,淫欲没有断根,才会有那些种种的所谓的喜欢的东西吧。当完全没有淫欲了,对于这些种种物质的东西根本无所谓。

第二个就是持咒。南传是没有所谓持咒的。在大乘呢,包括那些庙里面做的早晚课,有十小咒啊等等这些持咒。咒是属于一些密法吧,就是说它有很甚深的道理。但是这些道理呢,给你讲也是白讲。讲了,你去想象是没用的,反而不好,起反作用,那么呢就不讲。所以说那些咒语,原则上那些译经的人都不翻译,知道嘛。现在倒是有很多人,喜欢自作聪明去翻译,翻译也没啥用啊。你听他翻译的内容,不一定就是这些咒语真正所起的作用。所以持咒呢,是有持咒的效果的。那么呢,我们可以持六字大明咒,可以持药师咒。六字大明咒是让我们身心清净的咒语。药师咒是让我们身心健康的咒语哦。那么还有其他很多各种各样的咒啊。比如说,我在群里面也有发虚空藏咒,是增强记忆力的哦。也有所谓的大悲咒等等。持咒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减轻障碍,调适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身心能够方便修行。

第三个就是准提法。我们在禅修班上其实是有教准提法的,大家可以去修。那么准提法呢,它也是属于保护一类的,属于保护自己身心健康,保护自己不受外邪干扰的一个修法,也是很好的。包括所谓的唐密,就是我们中国的密宗,他都是很重点推荐准提法的。

这个就是基础熏修。我其实没细讲基础熏修和基础闻思。那么呢,这是它大体的一个骨架。

2.3       系统修习

2.3.1     定慧之路

原文:

讲解:

那么,我再讲一下系统修习。今天,我估计只能大概介绍目录结构,要讲具体的内容,还得第二堂课、第三堂课来讲。前面说,如果你把这个基础闻思学好了,然后把这个基础熏修努力认真去学了,那么你其实是具备一些基础了哦。按佛法说,修行的路线离不了所谓的三十七道品,知道嘛。你修这些东西就会累积你的所谓的五根五力,就是所谓的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和慧根。那么你会累积一些五根五力,让你能够生起更成熟的心相续,就是你的心会更加明确,更加清晰地去朝向解脱之道或者说觉悟之道。那么你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呢,你来学定慧之路,或者说你来学大乘般若,都是很好的。我把这个系统熏习分为小乘(就是所谓的声闻乘法)和大乘(就是菩萨乘法)两部分。不管是声闻乘法还是菩萨乘法,前面的基础都是必要的,都是共法,都是需要学,需要闻思修的哦。学大乘的呢,他有声闻乘法的修习的基础才会更好。如果他没有呢,他就要去补课。如果不补,这个大乘的法在某种程度上面来说也是很难通达,知道嘛,如果他想要通达,那么一定程度上要努力去修这个声闻乘的法。

我们说定慧之路呢,是属于南传的法门,就单纯是讲朝向解脱的法门,是证悟解脱的法门。定慧之路朝向解脱的方法主要是讲修止和修观,就是所谓的定慧。修止是指修定,修观是指修慧。那么修定呢,我们要成就我们的定力,就要修色界的所谓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修好这些禅定之后,要训练所谓的入定、住定、出定的自在。这样修定才有效率,才能够成就这些禅定的功德。这都是定慧之路所要去修,所要去训练的课程内容。你这些都修好了之后呢,一二三四禅入、住、出都自在了,就要去修所谓的超越禅。而超越禅呢,就是说你能够一禅跳到三禅,三禅跳到四禅,四禅又跳到初禅,随意跳哦。这样你这个色界禅就可以达到所谓的自在,不是入定自在,而是禅定的跳跃自在,这叫所谓的超越禅。想要修行的效率高呢,禅定有多厉害有多自在,那么你修慧就有多容易。如果说你禅定不自在,禅定要靠等,那么禅定有多难修,慧就有多难。所以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说禅定要先修好。

修观呢,就主要是修智慧。修智慧,在定慧之路来说有观名色,观因果,观五遍行,观五蕴,观心生灭观十八界。这些从观名色一直到心生灭,都是属于小乘的修法。那么观十八界呢,南传好像没有这个方法,但是他们最后会达到这个效果。这个说的更多的是在大乘, 但是其实小乘它也有可能会完成这个观,它只是不观,没有这个说法。同样的效果,也就是说大乘和小乘的分界线,在于有没有去完成这个十八界。就是从证量上面来说,如果说你证量完成了这个最后一观,那么你就是叫已经完成了小乘,迈入大乘。但是其实真正从教理上面来说,完成到心生灭就是小乘修完了,就可以修观心生灭一直修到烦恼断尽,然后就能够去证阿罗汉。这是定慧之路南传的说法。

观名色、观因果。这都是佛法里面的。就是说的一句佛法或者说某个角度的说法,观这任何一个法都可能证悟从初果到四果,这个没有一定哦。这些法从原则上面来说,它没有所谓的高下,法法平等没有高下,因为每一个法都可能证初果到四果。但是在它的难度上面是有次第的,就是说观名色最容易,观因果要稍微难一点,观五遍行更难,观五蕴又更难,观心生灭又更更难,那观十八界呢,难上加难,大概是这样。但是如果一个人定力自在的话,这些通通都不难,都很容易。如果说定力不行呢,那就是说你在修观的时候,在靠修观的努力程度去修定,一边修观一边去补你的定力。如果说能够修观的时候,你的定力也同步提升上来,那么你可能就修好了。如果说你修观的时候,定力不能同步提升上来,修观很难完成。几乎是这样,但也不是绝对,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比喻一个看法哦,这些具体内容就不细讲了。我再讲一下观因果,这里面有些说法,观因果如果你观好了,你基本上就可以证悟圣果。哎,这就不讲了吧,因为涉及到证果。总之每一个观都可能证初果到四果。

2.3.2     大乘般若

原文:

讲解:

我们定慧之路修完,很多人就认为,我修完观因果后面该干啥去,或者我没修完,但是我能够看得到,这个法门最后就是去证阿罗汉,我不想做所谓的阿罗汉,不想只是解脱呀。那么你可以去修我们大乘的法门,大乘的般若波罗蜜法门。

那么你要学大乘,就涉及到所谓的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有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的区别,有菩提心呢,实际上发菩提心的同时,你就有愿力了,知道嘛。愿力就涉及到度众生,因为菩提心就是要成佛嘛,那成佛是一定是要利益众生的,成佛一定要有眷属,一定要有所度的这个众生。没有所度的众生,他没办法成佛,他最多只能是缘觉佛,就是自己一个人觉悟啊。而能够成佛,成转法轮的佛呢,他是要度很多很多众生的,这里面就涉及到发菩提心哦,就是说要觉悟佛的智慧,觉悟佛的功德。佛是福慧两足尊,智慧是最极圆满,福报也是最极圆满,是非常伟大的,我们要发心去向佛学习。所谓的世俗菩提心指的是我们没有觉悟的时候,依着我们对佛法的信心,对大乘佛法的信心,依着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发心朝向佛道。也就是说,它是属于你的思维层面的,你想要这样子去做,有这样的一个发心。第二个胜义菩提心呢,是指你的智慧觉悟层面的。就是说当你的智慧觉悟到一定程度,你的菩提心不仅仅是所谓的世俗菩提心,会变成你的智慧觉悟。你会知道,所谓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你会达到这样的一个程度:自他没有分离,心佛众生没有分离,那么度众生就没有所谓的我去度他,种种这样的事,而是智慧的一些自觉的行为。其实这个没法讲了,因为属于不可思议的事,属于不可思议的境界。因为是属于智慧嘛,语言是没办法描述,讲不清的,所以大概只能这么讲一讲。

发菩提心就会有所谓的愿心与愿力。我们发菩提心,想要去修证佛果,就有几件事情要修:第一个就是上求佛道,第二个就是下济众生。上求佛道就要不断地修习出离,修证解脱以及觉悟实相的智慧,以及觉悟所谓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等等。下度众生呢,度众生是指,我们有能力自度的时候,我们要去度没有能力的众生,我们叫下济。济渡的“济”不是嫉妒别人,而是三点水一个齐两竖的那个济,是悬壶济世的济啊,渡是引渡的渡。就是说,我们要去帮助别人减轻烦恼,不堕落,进而帮助别人能够去学佛法,帮助别人开心,帮助别人快乐,帮助别人身心安适,帮助别人让别人对佛法生起兴趣等等。这样就是所谓的上求佛道,下济众生。

你有这个愿心了之后,就要去身体力行地去做。那样就会有坚固的心行,愿力出来,你就会努力地去做这些事。那你有愿力出来呢,一定要找一些有可行性的事情开始做,否则就是空发愿,对不对?就是说愿行,你就要去修,就要去寻师访道,不然的话怎么上求佛道啊!或者说你要看经,要打坐,要持戒,要修布施啊等等。这都是属于跟你的菩提心,跟你的发愿,跟你的愿力相应的行为,叫愿行。那么你下济众生呢,就是要去帮助众生。我们前面不是讲了有饶益有情戒嘛,那么要去帮助别人,要去布施别人,要去利益别人,要去团结一切和你有缘的人,让他们都开心都快乐,然后让他们都跟你一起学佛,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我们发了菩提心之后呢,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地提高我们的觉悟。在提高觉悟的同时,不断地去修种种不离世间的持戒修福的行为。因为佛法,在小乘的重点是离世间出世间,在大乘重点是不迷惑于世间,知道嘛。所谓的离不离,它讲的是离相。小乘讲解脱,讲断轮回业,重点讲的是出世间,我就不来轮回了。那么大乘佛法呢,它是叫“诸法如幻”,我于幻境不执着,不生种种住着,重点是讲我不迷惑于这个如幻的世间。那么修菩萨道就要修种种的般若智慧,修般若波罗蜜。般若指的就是智慧,波罗蜜指的是渡,渡到解脱彼岸。也就是说我们要渡到彼岸,以大乘的方法呢,就是不住相不着相,而行持一切善法,它也能够断烦恼,而且能够让我们升起更广大的智慧,因为大乘讲的是更广大、更圆满的佛智慧。

这里呢,是我在禅修营上面准备要讲的这个次第,因为我们有开大乘班嘛,虽然才开了第一期,但我觉得根据反馈呢,大家都觉得挺好的,我们居士嘛,反正也不出家,是吧?解脱无望啊,但是三果是有希望的啊,呵呵。如果你要出家,那么解脱是有希望的,不出家呢,不做阿罗汉,可以做菩萨嘛,对不对?我们修成三果然后做菩萨,这不很好吗,很靠谱啊。那么,我们就要修止观,修出离,修到一定程度,对解脱已经有明确的概念或者说理解,那时候我们来学大乘,你就是属于能够堪受大法,明白嘛?不然的话呢,这些人没有解脱道的基础叫不属法器,不堪受大乘法,最后啥也不会,就学了一张嘴呀,只会鹦鹉学舌说大话,什么都空啊,什么都不住啊,然后啥也干不了,禅定坐不好,烦恼也不断,都是变成自我欺骗的阿Q,那是没用的。我们一定不能像他们那样子,我们一定要学大乘,同时小乘的这些也要能够都修得很好。比如说禅定很自在,甚至能入灭尽定,因为三果可以入灭尽定噢。上次我好像讲那个《阿含经》里面讲过吧,那个入法界次第吧,入灭尽定不久当得证阿罗汉,知道嘛。其实呢,在大乘的很多经典里面有讲,一个菩萨他没证解脱,但是如果说他舍这个菩提心,然后他要去退堕做阿罗汉的话呢,有一个比喻,说他的手里的棍子丢到空中还没落下来,他就可以证得解脱,就是很快。就是说,菩萨其实是有很强的解脱力的,但是他为了菩提心,为了利益众生呢,他不证解脱而去行愿,而去利益众生,知道嘛。他会等待种种因缘成熟,最后去成佛的时候,断尽烦恼。但是其实有说八地菩萨也能够断尽烦恼,也有漏尽通啊,是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菩萨绝对不是说,南传某些部派所谓的凡夫哦。菩萨最少最少都要觉悟无我,真正称职的菩萨呢,应该是要觉悟所谓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呢,在禅宗说是见性成佛,这个我们后面再讲。

2.3.3     《金刚经》

原文:

讲解:

那么这里提纲写的学《金刚经》。你要真正开始修大乘,我们建议就是从学《金刚经》开始。《金刚经》其实是很通俗易懂的,很容易明白的一本经典。我就摘了一些梗概。所谓的“应无所住”,然后他“应无所住”了,还要“行于布施”。菩萨呢,不离世间,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嘛,这是大乘的讲法,是般若的讲法。那么般若不会把出世间和在世间看成矛盾,而是能够以智慧去抉择世间的真相,就是所谓的诸相非相,就是实相。这个不是嘴上说啊,我们很多人喜欢嘴上空讲大道理,大家一定要坚决杜绝。你可以说我听闻是这样,但是我还没证到。你证到了,那么你可以以你的证量来说话。如果没证到,你只能说我听闻是这样。那么学《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行于布施”,然后你要觉悟“诸相非相”,最后觉悟“实相般若”。

2.3.4     《心经》

原文:

讲解:

然后学《心经》。大乘其实也有很多经典,这里是我自己挑选一了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我们可以来学。其实,把这些有代表性的经典读懂搞通之后呢,其他的大乘经典一通而百通。都只是同样的道理,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施设。施设就是用不同的系统,来把它讲出来而已。《心经》就是说,你要以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的这个真相。当“五蕴皆空”的时候,你还要再看这个色,它和空有没有相异,叫“色不异空”。然后进一步,你要觉悟“色即是空”。最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你要觉悟一切都是这样,最后达到所谓的“无所得”,那么《金刚经》也是一回事。

2.3.5     《圆觉经》

原文:

讲解:

《圆觉经》讲的是“圆觉妙心”。它里面有讲所谓的一些次第。我就是简单介绍一下,以后如果说讲这些大乘经典呢,可以再详细地讲。你们要了解大乘这些东西,目前来说其实太高了。比如说“神通大光明藏”,是佛的一些功德,能够显现种种净土等等。“空花相”是圆觉经讲的,我们种种的见闻觉知,所见的相都是如同空花一样。他说要“离空花相”,离空花相之后,他说“诸幻灭尽”啊。“诸幻灭尽”之后呢,有一个所谓的“非幻不灭”,就是“得无所离”。“得无所离”之后呢,就觉悟所谓的“圆觉”。觉悟“圆觉”后,还要修所谓的“幻化行”,所谓“以幻修幻”,达到幻化自在,幻力圆满哦。最后,那个“圆觉妙心”达到圆满的觉悟等等。这是从经典上面讲,那么这些经典都是讲智慧的,其中《金刚经》、《心经》是讲般若的智慧,《圆觉经》是讲圆觉的智慧。这两个在某种程度上面,可以说是角度不一样,也可以说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可以说般若是因,圆觉是果;也可以说修圆觉是因,证圆觉是果;也可以说修圆觉是因,证般若波罗蜜是果,都可以。

2.3.6     禅波罗蜜

原文:

讲解:

然后,这个“禅波罗蜜”啊,就是我们禅七上面对于有基础的人,就是说我们已经破我见已经证果的,可以来修的。所谓的禅波罗蜜就是“禅”。我们知道禅定叫禅。那么在天台宗有所谓的讲禅波罗蜜的《释禅波罗蜜》这么一本书,是智者大师写的。然后在我们六度法门里面有一个法门有一度叫禅波罗蜜度。就是说,以禅定来度到彼岸。那么呢,这个禅波罗蜜就是属于大乘六度的法门。那么,可以说般若和禅、般若波罗蜜和禅波罗蜜,是六度里面最重要的两个。它们是互相增上,互相成就。没有般若,不成就禅波罗蜜;没有禅波罗蜜,那个般若波罗蜜也不能圆满。

那么,我把它列成了这么几个部分,所谓的“现法乐住”,是指的觉悟者他所能证的果定。

第二个呢,所谓的“不二法门”,就是我们要觉悟不二的智慧。

第三个呢,所谓的“大乘三昧”,是我们的菩萨所修行的,叫出世间上上禅。我们说,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禅;空无边处定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定,就属于四空定,是属于无色界禅;然后灭尽定,是属于出世间禅,是属于出世间定。那么,大乘的三昧叫所谓的出世间上上禅。出世间上上禅是超出所谓的二乘法,就是超出小乘。大乘三昧是小乘里面没听过没耳闻过的,或者说他们没有能力修的。因为它是需要有大乘智慧,需要有不二智慧才能修的。那么这个大乘三昧,可以说,现在我们这个市面上种种的禅七也好,种种的佛法传承也好,很少很少讲,或者说几乎就没有什么人讲,大家都对这个东西讳莫如深啊。所以我有时也觉得我们中国这个禅法真的是断代啊。大家都不知道怎么修禅,大家更多的都是口头禅。(笑)这个有时候可能说过头了,当然肯定有修的好的有修的厉害的,有成就的,也有真本事的。但是,只是说普遍现象吧,当然我不能一杆子打死。就是说很多人呢,他只能够强调一些知见上面的东西。关于这个大乘菩萨所修的种种的三昧,他们就不讲,他们不仅不讲,还否定说,“哎呀,我们只要明心见性就好了啊,这三昧都是小儿科,没有什么好修的”。其实,这些看法我不是太同意的啊。因为真正在大乘的角度呢,所有的一切事,通通都是三昧,包括连成佛都是三昧,阿罗汉解脱也是三昧,凡夫的烦恼境界也是凡夫三昧。那么,大乘的三昧呢,就是要出入种种不同的众生的境界,还要能够出入种种不同的智慧境界。其实是应该去修的啊。如果你们读种种大乘经,你们就会看到,佛经常在讲这些经的时候,会入这样那样的三昧。然后以这些三昧来开始,做一个说法的缘起,或者说,在这个说法中会入种种三昧。可以说,我们说小乘啊,你解脱,你说我没烦恼,靠一张嘴说,那么没有办法摧服外道,知道吗?外道根本不信你。那么小乘解脱,你要修九次第定,那么你就能够摧服一切的外道。那么大乘呢,你想要广利众生,你想要有大能力,那么呢,你必须要修种种的三昧。没有三昧,没有所谓的三昧通达,那么,这个菩萨也是没有具足庄严吧。就是不具足庄严,就是没啥能力吧,大概就这么讲吧。那张嘴说有啥意义嘛,对不对。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噢(笑)。那么大乘三昧就很多啊,大家可以自己去查,比如说百八三昧等等。

那么“三昧自在”呢,就是说,就像禅定一样。我们说,要成就种种禅定,初禅二禅三禅,要入定、住定、出定自在,然后最后要修超越禅。那么三昧也一样,你要成就种种的三昧,成就之后,你还要修三昧自在。你要能够超越,能够随意想入就入,那么,你才能够成就种种这些三昧自在的功德。这都是很深的法啊,我没有办法细讲,因为这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属于秘密,很多经典上面说这些三昧呢,就是说,大众只闻其名,就只听说过这些东西三昧的名字啊,很少见到,或者说能够去证到的。那么呢,三昧到底怎么回事呢,只有亲证才可以知道。因为它是属于出世间上上禅,是属于觉悟者他们所能修的所谓的胜义的禅法。

那么“神通自在”呢,这也是菩萨所需要修的庄严。因为,菩萨所修的神通,不是我们小乘所修的简单的所谓的天眼、天耳、他心通那些,而是更广大的神通吧。那么呢,神通自在,对于菩萨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菩萨要成就一切智,要遍知一切法,他要学很多很多种东西。那么呢,他需要有超出普通人的能力,才能成就那么广大那么殊胜的事情。那么神通对菩萨来说就是必须要修的。当然,我这里要强调,再一次强调,因为上次已经强调过,就是说不要为求神通而修行,应该是把智慧放在根本的位置。有智慧,那些所谓的神通才成立。当你没有智慧,你是一个烦恼具足的人,神通是不成立的,他只能成立为“神经”,就是成立神经病知道吗?是非常危险的。求神通搞不好就是被鬼神附体之类的,是非常危险的。那么,当你有智慧的时候呢,那神通自在就是你的庄严,就是你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有必要的。

那么“具足庄严”呢,可以说,我们说有智慧,智慧是无相的呀,但是它要种种的庄严。没有种种的庄严,众生不信啊。你要度众生,就必须要具足庄严。那么具足庄严呢,就有所谓的神通庄严,也有所谓的福报庄严,有所谓的果报庄严,有所谓的国土庄严,还有所谓的眷属庄严。那么呢,当你要具足这些庄严,那么前面我们所修的种种的资粮福德都和这些有关系呀。那么你要把这些东西都修圆满了,你就具足庄严了。所以说,佛是最庄严的,他是福慧皆圆满,福慧两足尊。

2.4       无修道

2.4.1     明心见性

原文:

讲解:

好,那么这都是属于有修的一类,或者说要去修。那么呢,它会通向于最后的觉悟,最后的所谓的无修道,所谓的明心见性。那么明心见性就是要觉悟所谓的佛性,或者说觉悟所谓的觉性。那么这个从禅宗或者从觉悟的这个角度来说,也不是说一下子就直接觉悟圆满了,也是先见一点点,然后要不断地稳定它,要串习它。我们密宗说叫串习,我们显宗说叫保任,知道吗?那么这就涉及到要由师父、上师或者明师给你指认什么是觉性啊。指认就是所谓的直指人心啊,我们禅宗说直指人心啊等等,后面变成了参话头。

2.4.1.1 认识觉性

原文:

讲解:

那么呢,我们有所谓的“指认觉性”,其实包括密宗也有,我们定慧之路,包括致光法师,也有教指认觉性。你们对大乘有兴趣的,其实应该努力去修定慧之路,修到五遍行,或者修到心生灭,或者把它全部修完。如果你想修大乘呢,那么来学这个觉性;然后指认觉性呢,你就要“安住觉性”;安住觉性呢,就开始保任;保任稳固之后呢,就有所谓的“用觉性”,那么呢,就是在见闻觉知之中,让觉性不至于遗失,“见用、闻用、觉用、知用”,在见闻觉知中要让觉性一直现前。最后呢,这个觉性要能够“周遍、互摄、互入、不异、不一”。其实呢,这个是指觉性从初见,到保任,到稳固,到遍满的过程啊。才能说,怎么打成一片呢,这是一个过程。那么这些其实属于证道的方法啊,一定是属于觉悟之后的方法。前面是属于闻思,属于初发心。学《金刚经》属于闻思,然后开始修道。那么呢,这都是修,都是修。那么,从觉性的角度呢,这里指认觉性属于见道。安住保任属于修道,用和遍属于证道。那么,为什么属于无修道呢?从觉性的角度呢,通通都无修。但是你说无修吧,但是还是有保任、有用、有遍。这些呢,大概只能讲这么多。因为,对于根基不够的人,讲的多没啥用。他想太多了呢,反而是个障碍。

2.4.1.2 《六祖坛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华严经》

原文:

讲解:

那么后面呢,我也说这几个经。《六祖坛经》呢,是在我们这些都很稳固之后,用来帮助我们“通达”种种的教理。和般若波罗蜜,以及和所谓的明心见性,通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谓的宗通与说通啊。当你觉悟觉性之后,就属于所谓的悟宗,就是已经是认祖归宗吧。那么当你完成“遍觉性”,这些东西算是,你就属于所谓的宗通,就是你的宗已经通了。但是你的教啊,教门还不通。那么你要通达教门呢,可以以《六祖坛经》为总纲。因为《六祖坛经》有六祖对种种学习各种法门的人的开示,来通达这些教理和宗门怎么样对应。然后呢,可以用《楞伽经》来“印心”。那么《楞伽经》是属于达摩祖师所传的,关于印心,就是说你最终这个觉悟心性啊,这个佛经里他是怎么讲的,就以《楞伽经》来印心,来确认你的觉悟符不符合佛说。那么这个呢其实没有什么次第,这是几个方面。然后《维摩诘经》是讲怎么样“无二”,因为维摩诘经是以居士身,但是他其实是古佛再来,他所讲的这个究竟的道理,通达无二的道理。那么我们前面已经讲了不二法门了,也是要通达,知道吗?但是这里讲的更多啊。那么《华严经》呢,就是说,我们最后要知道佛的所谓的三身成就、佛的究竟庄严是怎么样子,我们要有一些了解。然后将来呢,我们也要去成就佛的究竟庄严。

那么,总体啊,今天就是把这个骨架大概讲了一下。然后,具体的讲呢,其实我还整理了有28页,总共有2万多字,都是我从一些佛学词典里面摘录的一些相对讲的比较清楚的词条,拿出来给大家更详细的讲一下。那么,这个只能留到明天再讲了。今天,就这个总的这个修行路线呢,大概就是这些。就是说,我们从小乘,从基础的闻思修,一直到最后的觉悟,一直到最后的成佛,那么它大概的一个次第,让大家心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呢,不要认为,在我们这里学了定慧之路就没得可学了,或者说学了定慧之路后面不知道怎么修了。或者说,定慧之路这个东西都是小乘没意思,不想往下修,到外面去学种种的、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法,完了之后呢,怎么说吧(笑)。总之呢,按这个次第修,你会更加明确大乘是怎么回事,特别是禅波罗蜜,特别是大乘三昧;你才知道什么叫越修越快乐,什么是禅悦为食;什么是菩萨以种种三昧、种种胜义禅、或者出世间上上禅,来自资娱乐。那么,大概就是这些吧,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

2.5       课后问答

:前面有一个人问,喜欢小孩子算不算贪呢?

:喜欢小孩子,有分几种啊。就是说我们有所谓的慈,这个慈呢,它不属于贪,它是属于一种给予。就是我希望给予他快乐,他很可爱呀。那么呢,这种不属于贪,知道吗?但是我们所谓的好色是属于贪,知道吗?这个呢,就是说,要自己去分辨哦。好色是属于贪的,然后,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定慧之路修好了可以指认觉性吗?

:定慧之路修好了可以指认觉性,当然可以啊,我们可以指认觉性。而且致光法师他也是同意的。只不过指认觉性呢,不属于定慧之路,我们要明确说,定慧之路是属于寻灭法师传承的教法。那么呢,指认觉性是属于致光法师的方法。那么指认觉性呢,是大乘的方法,是大乘的法门。所以定慧之路修好了,当然可以指认觉性。但是你没有修好定慧之路,来指认觉性,就很难了,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定力、慧力不够啊。你几乎没有办法按照我们的引导去认识觉性,知道吗?所以说,我建议呢,我们学大乘的,不要好高骛远,要把定慧之路修好,最少要修到五遍行,能够把心生灭修好是最好了。这些修好了再来修这个指认觉性。

:八识是哪里修?

:八识就是指的阿赖耶识啊。那么阿赖耶识呢,是一切我们根身器,所谓的身体,包括这个世界啊,根身和这个器世间,它所生起的这个根本依呀,就是所谓的阿赖耶识。你这个要修的话呢,只有佛和大菩萨才有这个能力知道吗?那么按照佛法说呢,就是说,我们小乘是在六识境界修,在菩萨是在七识境界修,应该说八地以上一直到佛地是在八识修,明白吗?所以,在八识是哪里修,那么你要先要觉悟,先明心见性啊。先明心见性,然后,还要断烦恼,才谈的上噢。

:觉和证悟有什么样的区别?

:我们说,有见道和证道的区别。这见道呢,就是说我们说证初果啊,他就已经见到这个解脱的道路了,叫见道。但是他还没有证到解脱啊,知道吗?那么见道呢,他只是远远地看到了这个道路通向的方向,他还没有站到那个终点。那么,真正的证道就是,他已经站在终点了,知道吗?他就是属于证,就叫证道。那么所谓的觉悟证悟呢,我大概也就是这样子类比吧。那么在大乘呢也是一样的,我们有所谓的见性,知道吗?最后呢,他还要保任等等,他有叫所谓的始觉啊,就是我们说的本觉,是本来有智慧啊,然后有始觉。就是说,他就觉悟了一点知道吗?觉悟了一点本觉的智慧。叫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呢,他还要不断地要破除烦恼,断除习气等等。然后包括修禅波罗蜜,修种种方法,来清净身口意业,然后圆满种种的这个修行,然后最后到证道,就是说证悟的,或者说叫什么所谓的证如来藏吧。证如来藏呢,其实严格上来说只有佛才是证如来藏。但是菩萨呢,叫分证,知道吗?叫一点一点地证。那么证到第八地呢,就叫佛子了(法王子),知道吗?他已经出生在佛家,他一定会做佛的知道吗?那么证到八地呢,你就反正一点一点逐渐地觉悟如来藏吧,大概是这样子啊。最后到佛地呢,就是圆满觉悟如来藏,就叫如来了,大概是这样子,这是有区别的。

:定慧之路修不好,可以指认觉性吗?

:我告诉你,我们现在的要求,我们的次第是要过因果,然后要修五遍行,五遍行要修过。修过之后呢,可以尝试着指认觉性,知道吗?但是最好是修过心生灭再指认,大概是这样的。那么修过五遍行呢,也可以尝试着指认,但是他也许不一定能够按照我们的引导做得到。为什么要修心生灭呢?因为心生灭修完了之后呢,就是真正的达量啊,心生灭真正的达量修完了之后,其实就是三果了。这个呢,原来定慧之路是讲的,后面就不讲了。为什么不讲了?因为三果他还会有退嘛,所谓的烦恼又可以熏习回来。那么退转了呢,别人就否定,就诽谤,后面就不公开说三果了。那么你们也不要到外面去传呢,就是说你修心生灭呢,修好的话呢,就是说你修解脱道,至少你在家的身份呢,也就能修的那个位置也就差不多修完了。那么这个时候呢,修大乘呢,是最好最合适的。退一步呢,就是要修过五遍行啊,修过五遍行才能指认觉性。

:积累资粮用哪种方法最快?

:积累资粮啊,前面所说的其实都应该要修,都应该要修。但是呢,去供养修行的道场,供养修行人,哈哈哈,是比较立竿见影吧。就是说因为你帮助别人修行,那么这个功德呢,它会,就是说,它无形地会让你减轻修行的障碍,知道吗?因为你帮助别人减少了障碍,知道吗?所以这些因果啊它是互相影响的。你影响了别人,你让别人修行更方便,障碍减轻,那么你自己的障碍也就减轻了,知道吗?如果说你障碍了别人修行呢,那么你肯定障碍也很多,知道吗?就是这样的。所以说,你说修资粮,看什么资粮喽。如果是你是想修解脱的资粮啊,想修成佛的资粮呢,你就要去修智慧的资粮呢,你要去供养那些修行的人,供养那些有智慧的人,供养佛法僧;你想要成就你将来度人的资粮呢,你就既要有智慧,你还要多去做布施啊,和众生结缘等等啊;你想要成就福报,你就多去给你领导送礼喽,哈哈哈哈哈。当然呢, 我们去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能带着预期目标的这种心啊,知道吗?只是说,它因果就是如此啊。但是你带着这种心去做,它这个性质就变了,你知道吗?你带着我要这个贿赂领导,然后让我怎么福报更好一点,它就不成立为布施了你知道吗,就不成立为供养了,知道吗?就变成了一种索取了,你明白吗?就是说我们的心法上面要清净哦。虽然因果是如此,但是你带着叫倒果为因的心,就不是善业,还可能有恶业,我们很多人倒果为因。他知道这个果报,然后他这个因地的心就变了,他变成是以追求果报的心去做这些事情,那么他做这个事情不叫供养,不叫布施,明白吗?所以说我们带着无求的心,带着无住的心,带着舍的心,带着单纯利他的心,去做供养做布施。这是积集智慧资粮、积集福德资粮最快的方法。一切的这个菩萨呢,可以说一般都是先从布施开始修的。然后,包括回向,包括打坐,包括念经,这都是属于修资粮。但是你要说最快呢,那么呢,就是说,看你于什么福田,做什么行为。那么最上福田就是三宝,佛法僧啊,特别是修行的道场,真修行的道场。有的人呢,搞错了,专门去布施一些邪教道场,那就完蛋了,知道吧?哈哈哈。真的,我有时候觉得,很多人没有眼光啊,就是说跟错了师父啊,然后找错了这个修布施供养的道场啊。没有功德啊,还反而可能还有恶业啊,那就很麻烦了。所以,你们要以三法印去衡量这些修行的道场是不是正法啊,是不是正的。不要去和那些邪师邪友结缘啊!

:打坐的时候感觉头上有线一样的东西 ?

:你这个打坐的问题呢,因为每个人的感觉都是自己主观的感受。那么呢,如果说你是因为打坐,你就觉得很难受呢,那么我建议你暂时先停一段时间,看还会不会难受。如果还难受呢,那就跟打坐无关。你比如说停两周,啊,停两周你看难不难受。如果停两周也还难受呢,那就和打坐无关了。那么呢,你要去检查是什么问题。如果是因为打坐的问题呢,那么一般来说,要注意方法啊,就是姿势要坐正。然后不要去关注气感啊,气脉这些东西,不要去管。然后要注意收,把这个下座的时候注意收功,要把气收下来。就一般就是注意这样子就没什么问题。所以这些具体的情况呢,一般来说,我们除非当面看呢,否则很难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当面看才行。

:《楞严经》讲,心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应该在哪里呢?

: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就没有哪里啊。(笑)它还会在哪里呢?就没有哪里呀。我们大乘说,万法唯心,知道吗?一切法,皆是心啊,皆是心的幻化,哪还有什么内外中间呢?所以说内外中间不成立,知道吗?所以这些心,说心,大乘说的心不是说的意识心。大乘说的心,它包含了所有的我们的意识心,包括了我们的第七识那个心,也包括什么阿赖耶识这些东西,甚至包括了如来藏在里面,知道吗?那么呢,这是有不同层次的不同说法的。那么《楞严经》讲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呢,是讲的所谓的无处不在的心。那么呢,那就没有所谓的在哪里,哪里都不在,也没有哪里都不在。

:明心见性是啥意思?

:明心见性,简单点说,明心就是指我们要明白万法唯心啊,要明白这件事情,要见证这个事情,甚至应该说叫见证,要证到万法唯心这么一件事情啊,或者说要确信这件事情。那么见性呢,是指见到心的性质啊,心的性质知道吗?那我们小乘呢,说叫观心无常啊,知道吗?四念处里面说观心无常,就是说心呢,它是有无常性在里面,知道吗?那么大乘呢,就是指心,它有本性的智慧啊,就是所谓的佛性,所谓的觉性,所谓的遍知一切的智性。那么禅宗呢直接就是说,你明心见性就是见如来,就是所谓的见本来面目,所谓的见祖师西来意啊。那么明心见性,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指的是觉悟,万法唯心。指的是见或者说见证心的真实性吧,或者说见心的佛性吧。

:以后会专门开般若波罗蜜班吗?

:会呀。我原则上呢,要求要修过了因果,才能够来参加我们大乘的般若波罗蜜的班。如果没有修过因果呢,你来参加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我回头还是会让你去修观察因果的,知道吗?(笑)就是,你也可以来,就是你对大乘有信心啊,也可以来学。但是你学了般若波罗蜜,学了这些见地,学了这些修行的方法之后,还是会让你去观因果,让你去明确无我。要去修这个,就是还是会要去补那个观因果的智慧。那么呢,我们会开的。如果你们想学呢,因为我的豆瓣帖子主要是讲禅定吧,我觉得大部分都是倾向于解脱。好像学大乘的不多啊,上次我们开大乘班,报名的也很少啊。所以不知道有没有人报名,如果没什么人报名呢,班也开不起来呀。如果你们想学大乘班,你们可以叫上有相同兴趣的一起来,定个时间我们就开班。

:既然有见到解脱的道路,有见到成佛的道路吗?

:有啊。告诉你,你要证到初地菩萨,那么你就会见到成佛的道路。你就会大约知道啊,大概知道,只能说是大概,知道成佛大概是怎么回事。但是不能够完全的知道,所以是有的啊。

:大乘三昧和般舟三昧,有何不同?

:大乘三昧呢,所谓的大乘呢,就是指,大乘指的大智慧。乘呢,是指的能够度更多的人。那么大智慧呢,就不局限于自己解脱,而是不仅能够让自己解脱,也能够让众生解脱的智慧,知道吗?而且,不仅是能够出三界,他也是能够在三界里面一样解脱的智慧,叫所谓的大。乘呢,就是以这个大的智慧,来度脱一切与我们有缘的众生。那么,这叫所谓的大乘。那么大乘三昧呢,就是以大智慧来修的三昧禅定吧。那么呢,他因为是有出世间的大智慧,所以叫出世间上上禅,有的说叫超世出世间,明白吗?就是说我们小乘有所谓的世间,有所谓的出世间。那么在大乘来说呢,他所谓的世间出世间,对他来说都只是三昧。他所以就有,更进一步更超胜的智慧,叫无二的智慧,叫超世出世间,明白吗?哈哈,好绕口啊。超世出世间的三昧禅,大概是这么一回事。那么般舟三昧呢, 般舟三昧在你修的时候呢,你没有修成之前呢,谈不上叫大乘三昧。但是当你修成的时候,所谓的般舟三昧又叫佛立三昧,又叫佛现前三昧,它和念佛三昧是不同的方法,但是同一效果知道吗?那么呢,般舟三昧修成的时候呢,也是叫念佛三昧,那么他就是,就是属于…这个也看人哦,也看人,这个不一定,包括念佛三昧,也看人。有的人呢他的根基是小乘的根基,缺少大乘的资粮。他修般舟三昧可能成就的,只是小乘的三昧。达不到大乘三昧的标准,知道吗?那么般舟三昧呢,达到念佛三昧如果能够佛现前呢,如果说他能够发大乘心,能够觉悟大乘无二的智慧呢,那么,他也是属于大乘。那么念佛三昧呢,也是一样的,有分小乘的念佛三昧和大乘的念佛三昧。小乘的念佛三昧呢,只见一个佛。那么大乘念佛三昧呢,是见无量无边的诸佛,是不一样的,那也有区别。那么,属不属于大乘呢,就在于他的智慧能不能升起大乘的智慧,主要是如此而已。

好,那么还有人问吗,还有问题吗?那么现在十点半了,如果没问题呢,我们今天晚上的课,就讲到这里。关于这些细节啊,里面那些细节呢,就明天再讲吧。那么,感谢大家,祝大家法喜充满,修行进步。我们应该,要做一次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好,下课。

3.  基础闻思

在上一讲,我已经给大家讲过这个修行路线图的提纲,主要是让大家对小乘和大乘的关系,以及修小乘和大乘之间应该怎样转换,或者说应该走什么样的路线,能有一个框架性的了解。今天结合这个提纲,我从那个佛学词典和其他一些资料里面挑选了部分我认为可以进一步学习的文字,一起来进行系统性地学习。这个还是属于一个普及性的课程吧。它并不算是一个实修课,而是一个闻思的课程。因为这些内容不是我写的,是从别人的书里面,从一些词典工具里面,从经典里面,或者是从别人的论著里面摘出来的,选择这一块相应的解释相对比较清晰,比较符合我的个人看法的内容。因为同一个名词,在佛语词典里面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我挑选的是符合我个人看法的,在这里拿出来给大家一起来看和学习。现在就开始逐个地讲。

我们说这个学佛啊,第一步就要有基础的闻思。那么基础的闻思呢,主要是要学一些基础的理论,就是我们佛学里面那些所谓信仰的基础。基础理论,就是业力、因果与轮回。这可以说是整个佛法不管是大乘还是小乘的一个理论核心。佛学基础知识,就是一些基础的名词,或者说一些所需要基本了解的,我们就按照顺序一个一个的讲。那么我们摘抄的这一段关于业力与轮回的解释,是从致光法师他所写的这个《佛学基础知识》里面所摘录的。这段呢,我们可以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3.1       业力因果与轮回

原文:

1.1业力因果与轮回

1、业因:我们在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讲解:

所谓的业力啊,它指的是我们会有业因、业力、业果。业因呢,就是我们做事啊,做种种的行为,它是一种造作。那么呢,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就是在造作或者造成下一个事情的这个“因”,所以称为业因。这个是指行为上的,其实真正的业因是烦恼,为什么呢?如果没有烦恼,我们就不会造作。所以烦恼才是造作的真正的因,也就是说是业因。

原文: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 种果报。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他有力量存在着,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此为自然界的现象。

讲解:

第二个,是业力。那么业力就是我们的行为会形成一种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各样的果报。致光法师在这里举了个例子,比如说骂人一分钟,这样一种行为一分钟之后就消失了,但是这个骂人的力量,它还存在着,到将来的某个时间,它就会形成果报。比如说,我们曾经骂过谁,下次与这个人遇到了,他可能会想要报复回来。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个比喻,就是说你做的这个事情,或者说做了某一些行为,它就形成了一种业力,或者说业因,将来成熟后会形成某一种果报,回来报应到我们自己身上。那么这种将来会形成果报的力量,就称为业力。这个业力本身呢,它没有控制者,也没有主宰者,而是行为本身的力量。他这里比喻了,就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然后因为下雨了,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那么他就说这个下雨下下来了。这个雨就能够让草木生长旺盛,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发的力量。他以这种比喻来说,我们造作某种行为之后,就会形成一种力量,使得将来我们要承受各种各样的果报。那这就是用比喻来来形容业力是怎么一回事。

原文:

3、业果:既是业报。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 (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果报,它的势力可延续到千百劫之久,等到因缘会遇成熟时,我们必定要承受那个果报。

讲解:

业果就是指业报。就是我们过去造业,然后当因缘成熟的时候,就形成了果报。比如说,前面举了一个例子,我骂了别人,可能当时没有什么现象,不过在某个时间,我又遇到他了,然后因为种种的因缘,他可能想回来报复我,这就形成一种果报。这种形成的果报称为业报。为什么叫业报呢?就是因为前面的业因、业力,形成的这个业果叫业报。有了业因,就形成了业力,但未必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需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的因缘就是业力和众缘配合。那么业力,就是说我们前面所做的那些事情,它没有形成果报,但是如果它要形成果报,要有种种的缘来配合。比如说,又要见到了一个曾经被我骂过的人,对吧,这也是一种缘。或者说,他现在有能力报复我了,那也是一种缘。前面骂人呢属于业因,它会形成将来我要承受果报的一种力量,这个叫业力。然后他现在有能力来报复我了,而且现在他又遇到我了,这个叫众缘。那么这些众缘的配合导致这个果报就要成熟了,形成业果。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还是前面那个比喻,假如说没有遇到他,或者说他现在还没有能力来实施所谓的这个报复,那么可能不会因为那个骂人的事情在现前承受业果。这说明了它需要有缘,这个业力业因才能够成熟为业果。经典里面有说一句话叫,“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就是说这个业因业果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一种力量上面的事情。它一旦形成了,或者说一旦种下了,这个果报在因缘会遇时还是会承受的。不管你经历了多长时间,甚至经历了多少辈子多少劫,都是会承受的。所以经典里面佛是这么讲的,“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的业力,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如果业因没有形成业报,它的势力可以延续到千百劫之久,到因缘成熟时必定要成熟一个果报。

短短的这一段话,就是我们整个佛法。不管是大乘小乘还是密乘,它的核心基础,甚至可以说你能不能信佛,你存不存在信仰佛,就在于你信不信因果,信不信业力,信不信轮回啊。信因果,就相当于是信轮回,就知道业报不会无缘无故来,一定是因果业力而来的啊。那么有这个信仰呢才谈得上是有佛教的信仰。不管是小乘的佛学道理,还是大乘的佛学道理,还是密乘的佛学道理,全部都是建立在业力、因果和轮回上面的。这个要认真地思考,认真地体会。这业力因果就是说因为贪嗔痴不断的话,它会不断地造作业因,然后不断地形成我们要受报的业果。这种事情一生又一生地造业然后受报,一直持续下去就叫轮回,知道吗?这个轮回它是没有止境的,它永远可以持续下去啊,知道吗?按佛法说,我们是被业力牵引去承受种种的果报。不管是善报也好,还是恶报也好,都会受报。善报就上升三善道,恶报就下堕三恶道。虽然我们在这个轮回中一直在寻找快乐,寻找安乐,但是没有智慧就没有办法去获得究竟的安乐。

原文: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

业的止息并非把它完全灭除这是断灭见,或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后,业才止息。

正确的说法是当业没有烦恼为缘,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比如说:新加坡的蓄水池里有很多水,你家要装置水管,再开水龙头,自来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如果没有这些设备,你家就没有自来水。在此比喻中,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是不会形成果报的,此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而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

故经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此话之意是: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将来的业有也没有机会生。因为互相因缘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缘不生,因就不会生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没有业果就不可讲有业因,因,果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你就有爸爸与孩子的因果。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打个比方说: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去,怎么可 以说油是灯的因,故没有果就没有因。一个人没有烦恼,那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业果来止息它。

讲解 :

怎样才是解脱之道?就有了所谓的佛法这么一回事,就有了所谓的解脱。到底解脱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有个标题叫业的止息。什么是业的止息呢?这段也是从致光法师的《佛学基础知识》里面摘出来的。他说修行解脱者进入无余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会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这样子呢他就不受后有。你看他说这个修行的解脱者,在今生的果报身消亡之后,因为这个果报身是无常的,是有寿命的,他一生只能活一百年或者其他时间,他这个果报身舍掉之后不再执取。所谓的不再执取,就是说他没有我执的烦恼。前面我们说业因呢,是因为有种种的贪嗔痴,在推动我们种种的行为,而产生这个业力出来,知道吗?而这个修行的解脱者呢,他的果报身舍掉之后,他就不再有我的执取,不再有执着我要去在三界六道中去活着,不再执著我的存在。没有这种烦恼的话,当他死了之后,涅槃了之后,他就不会再轮回,就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这样子就是所谓的不受后有,就被称为“业的止息”。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贪嗔痴烦恼推动他再去造业,没有烦恼推动他再去投生,也没有烦恼推动他去承受未成熟的这些果报,就是不受后有。那这样子在佛法上面就称为“业的止息”。

但“业的止息”,并不是把曾经有的那些业完全消灭掉。如果是把它完全的消灭掉的话,那么就是断灭见。或者是把所有的业果受完,业才能止息,这也是不对的。就是业果一定要受完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业果,是受完了还是没受完,也许你一辈子也受不完。因为如果以业力因果来说,我们所作一个业可能要受好多好多生。比如说持一天八关斋戒的功德,可以很多生衣食无忧。如果说你有很多生衣食无忧果报的业力,或者说善功德在那里,但是你修到第二生就解脱了,那么后面也不存在什么很多生衣食无忧的果报这回事,因为你已经断除了烦恼,不再来三界受生,就没有所谓的业果要来承受这么一回事啊。

也就是说这个业的止息并不是把它完全受完。而是你的烦恼断除之后,就不受后有了。那么正确的说法呢,当业,就是说那个势力,那个力量,没有烦恼为缘的时候,将来的业果就不会生起。我们说善业要以善缘来推动,就会生起这个善业的果报。如果是恶业,就以恶缘烦恼为缘来推动,然后生起恶业的果报。他这里有比喻新加坡的蓄水池里面有很多水,但是你要装水管再开水龙头,水才会到你的家里来。因为这个蓄水池的水有很高的水位,它就有一个势力要往下流对吧,这是比喻水要往下流的这个势力,也就是业力。你要装种种水管,开水龙头,然后那个水就从水管里面流到家里来,这样你就有这个水了。这个水管和这些水龙头就相当于是种种的缘。有业力,有因缘,然后这个水就到家里来了,这个果就出现了。那么如果没有这个设备呢?家里就没有水。在这个比喻中呢,就是水管是外缘,蓄水池里的水是业因。业因没有外缘的引发就不会形成果报,这称为业的不生。我们千万别误会,以为解脱者把所有的业完全断除,实际上是他们没有烦恼为外缘,因为没有烦恼为外缘,业果就不能生起。

故经典中说,“此灭故彼灭,此生故彼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烦恼不生起了,将来的业果,也叫业有,也就没有机会再生起了。因为这个都是因缘互相的作用,有因必须要有缘,如果缘不生,因就不会形成果报。所以,“此灭故彼灭”,就说把缘给灭了,也就是说烦恼为缘啊。那么把烦恼为缘给灭了,这个业果就不再有这个缘来让他生起,因为没有生起这个果,那么所谓的“果”它实际上就没有出现。那么业果没出现,所谓的“因”就不能成立。那么就不可以说因和果呢是相对的,没有儿子就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就没有儿子啊。这个就是讲因果的道理。因果是相对的,如果你儿子没有出来,你就不能叫爸爸。 “比如我现在出家了,我没有小孩,所以我不是爸爸,但是在座各位有孩子的,你就是你孩子的爸爸,那你有爸爸这个身份,是因为你有孩子。这就是因果相对。如果没有业果,业因就不可得。”假如说你没有小孩,就不存在爸爸。这里打一个比方,“这里有一罐油,如果没用它来点灯,那就不可说它是灯的因啊。”就是说如果那个油,它本来可以用来点灯,但是你没有用它来点灯,就不可以说这个油是灯的因啊。如果用它来炒菜,吃了就排泄出来了,那就变成排泄物了,对吧。那么这个油呢,就是排泄物的因,而不是灯的因,对吧。就同样一个因啊,它可以成为不同的果,是因为那个缘不一样,那就不能说油是灯的因。是故没有果就没有因,是我们说一个果发生的时候呢,才可以去找到它的因。

一个人没有烦恼,就不会受果报。过去所做的一切,还没有成熟为业果,就不能称为业因,“所以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并非断尽业因来止息业,也不是承受完所有的业果来止息它”,这一段就是讲解脱的原理。是不是很简单?我觉得致光法师真的是很了不起,这解脱原理就这么简单。我们之所以不得解脱是我们有种种的烦恼造成我们的这个因果,不断的一生又一生,一世又一世地轮回啊。那么解脱了,当我们的烦恼都断除的时候呢,那么所有的业因都不成立了,因为没有果了,知道吗?没有果出现就没有业因。那么这个人呢,他就解脱了,就止息了。烦恼的止息,就是业的止息啊。所以并不是把曾经所做的不管好事坏事的业果全部承受完,才得解脱。这个也不是把所有的业因断掉,消灭掉而解脱,而是把烦恼断除,这个业因业果就都不成立了。因为没有业果出现,也就不成立所谓的业因。那么他就证得了轮回的解脱。解脱就是佛法的核心了,佛法说来说去,人天善法都不能称为佛法的核心,佛法真正的核心就是解脱。解脱这里是说不受果报,其实解脱它还有很深的含义,我们后面再慢慢讲啊。解脱不仅仅是所说的这样,但是这个是解脱的标志之一。因为解脱了,他不再有烦恼,不再轮回承受业果等,其实解脱的含义还有更深的啊。

3.2       佛学基础知识

原文:

1.2佛学基础知识

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之佛,即佛宝;佛所说之法,即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的人,即僧宝。佛者觉知之义,法者法轨之义,僧者和合之义。

讲解:

那么佛学基础知识呢,我觉得有几个需要知道的地方。就是我们学佛呢,是向佛来学习。佛法里面说,有所谓的三宝,就是佛宝、法宝、僧宝。这三宝是引导众生能够解脱觉悟的,这个宝是宝贝啊。因为有这三宝了,就有了依托。通过三宝,我们就能够学习到佛法,能够修行佛法,也就有这个学习的榜样,同修的师父师兄,同修道友等等。三宝就相当于是我们学佛的一个皈依之处。佛宝,就是说“一切之佛,即佛宝”。一切之佛其实在大乘佛法里面是指很多很多佛,是他方世界的佛,在我们小乘里面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佛是觉悟者的意思,那么觉悟者是佛宝的核心。一切其他的法宝僧宝都是从佛宝延伸而来的。佛所说之法就是法宝。奉行佛所说之法进行修行的人就是僧宝。佛是觉者觉知者的意思。法是指这个法轨。僧是和合僧团了,和合是指这个僧团修行六和敬和合僧的意思。那么这三宝就是我们修行的皈依处。我们所要礼敬,所要皈依,所要学习,所要依靠,都要依靠三宝。

3.3  四圣谛

原文:

1.3 四圣谛

四圣谛:(术语)苦集灭道之四谛也。为圣者所见之谛理,故名圣谛。又圣者正也,为正真之谛理,故名圣谛。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四谛)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世间的因果

圣─┤

谛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出世间的因果

四圣谛又名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

讲解:

然后下面是四圣谛。四圣谛就是说解脱的道理,知道吗?四圣谛呢,是指苦集灭道,就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这是我们小乘佛法的圣谛。那么圣谛就是圣者所见之谛。所谓的圣者就是指的觉悟者,知道吗?前面说佛是觉者,其实圣者也是指的觉者。佛是圆满觉悟者,圣者是没有佛那么圆满的觉者,他要觉悟四圣谛,才能够称为圣者,知道吗? “圣者所见之谛理,故名圣谛。又圣者正也”,正就是“正真之谛理”,“故名圣谛。”

苦谛呢,是指“迷的果,即苦果”。苦就是说我们现在种种的不自在,比如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有很多苦啊,什么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啊,我下面会讲哦。这些苦就是我们迷惑在这个世间的真相。我们很多人不以为苦,还以为是乐。佛说,这个本质都是苦啊,因为短暂的所谓的快乐会形成长久的痛苦,没有一个是自在的。因为这个生命就是无常,就算执着这个生命,执着生命享受等等,最终都会发现它的本质是苦的。不管是多么甜蜜的爱情,不管是多么高端的享受,本质都是苦的。当你失去的时候,就会苦。当你享受的时候,是暂时的乐,当你享受了之后失去,你就会恐慌,就会形成种种的苦。所以苦才是它的本质。这是第一个苦谛。

第二个就是集谛。所谓的集谛就是我们把这些苦没有当成苦,还去不断造作地收集它,加强它,累积它,形成世间的因果,也就是我们轮回的因果。这个就叫集谛。我们收集种种我们喜欢的东西,最后当死亡的时候一个都带不走,收获了一堆的烦恼贪嗔痴,下一世又来继续收集,又是收集烦恼贪嗔痴,不过是暂时的安乐长时的痛苦,接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因果轮回。不管是天人道还是人道都一样,天人道当天人要死的时候五衰相现时也很苦啊。他享受的时候不知道,就像我们现在世间的人财富好的时候,身体健康的时候,觉得很好,不觉得苦。当他老了生病了,衣食不能自理的时候,他就觉得苦了。比如说老眼昏花,身体衰弱,家人嫌弃,朋友远离的时候,他就觉得苦了。这些都是必然的道理,是每个人都逃不了的。因为生老病死苦不可能逃得了。我们在这个轮回里面,每次都忘记生老病死苦,以为生能够长生,老不会那么快到来,病好像离我很远,至于“死”想都不会去想啊,哈哈。我们就是这样子在迷惑地造作世间的因果,不断地贪着,这叫集谛。

第三个就是灭谛。“灭”就是说怎么样才能灭掉这个苦呢?就是不去贪着,不去执着,就是觉悟这个道理。觉悟不执着,觉悟不贪着,觉悟无我。不执着即乐果。就是放下执着,断除烦恼,就是你觉悟而无苦了啊。无苦即乐,知道吗?这个叫灭谛。

造成灭的这个事情叫道谛,叫出世间的因果。就是悟是因,最后证得解脱是果,就是出世间的因果,苦集灭道的因果。这里摘录了一些关于苦是怎么来的,“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就是解脱的境界。解脱涅槃因为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所谓的常住、安乐只是形容词。

道谛是说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这四谛就是圣人所见证的谛,谛就是指真理的意思。圣人他看的更清晰,比我们普通人看的更清晰。他所概括的这世间和出世间的这个因果的道理就是苦集灭道。世间的因果,就是苦集,“集是因,苦是果”。出世间的因果就是道灭。这个道是因,灭是果,就是觉悟的因果,也是解脱的因果。

原文:

三苦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

讲解:

这里解释为什么苦呢,第一个苦苦,由苦事而成生苦的烦恼。苦事生,比如说我们打坐觉得腿很疼啊,那是苦事对吧,或者说因生活过得不好这样的苦事而生种种的烦恼,这个叫苦苦。

第二个叫坏苦。什么是坏苦呢?“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比如说喜欢自己年轻漂亮,但是年纪大了漂亮留不住啊,又生苦恼,这个叫坏苦。

第三个叫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就是什么事情他都留不住啊。它总在不断的变异,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个因它不断地变化而生苦恼,就是行苦。

这是欲界三苦,就是指我们这个欲界。色界呢有坏苦行苦,就是色界天人呢他虽然天天在禅定里面,他还是有坏苦啊。因为他禅定的境界会坏掉。行苦,因为他禅定的境界也在迁流啊,变化啊,逐渐的导致他的这个境界动摇,最后他也得寿命尽,没有办法在色界天一直待下去啊。那么行苦,无色界一样有行苦。“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就是有种种的烦恼啊。因为有这三苦呢,就有种种的烦恼,热就是着急,热恼,就是着急,不能接受,很烦恼的意思。

原文:

八苦

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

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

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

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

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

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

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

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后,复须再生。

非想天八苦 (名数)八苦者,不但人间,乃至非想天亦有之。法华文句六曰:“非想亦有八苦之火: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怨憎会苦,四阴心即五盛阴苦。”

讲解:

八苦呢,就是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那么生苦是指出生时的痛苦啊,出生时我们有隔阴之谜那个痛苦。现在我们不记得了,但是出生的时候是很痛苦的,因为出胎要用很大的力气钻出来呀,对吧,脑袋都挤扁了,肯定很痛苦啊。不过我不知道,我也不记得了,哈哈哈,估计大家也不记得了。

老苦就是年老体弱的痛苦,这个大家都看得到可以推理。病苦是患病时的痛苦,年轻的时候觉得很有力气,或者说你健康的时候觉得很有力气,但是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一点力气都没有,就很苦啊,有的病它很疼痛。

爱别离苦即与所爱之人分离,这个所爱之人分离那也是很痛苦的啊。

怨憎会苦,就是与仇人见面的痛苦。有的人不想与仇人见面,见面就恨呐,但又不得不见就是怨憎会,哈哈。

前面是爱别离,爱的人不想分离,那是不得不分离对不对啊。比如说那些大学里面谈恋爱四年,要毕业了各分东西,就是爱别离苦。这个怨憎会苦呢,曾经小时候打过架是仇人,现在仇人变自己领导了,那也好烦对不对。怨憎会种种的苦太多了。

求不得苦,就是所求不遂。比如说有人追求发财,没追求到就去创业,创业失败了,不仅没发财,还负债了,那不是好痛苦啊,对吧。还有追求女朋友的没追到,被甩了也很痛苦。这些苦大家自己可以发散啊,就是我们的人生充满了这些苦。

然后还有一个五阴炽盛苦,这个五阴就是指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一直在不断地造作。有色就有受,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识。它一直在不断地造作,让我们不得自在。这五阴盖覆真性啊,死了之后它又再生。可能我们很多人很难体会,这个要修行去观五蕴才能够知道五阴炽盛苦啊。

那么非想天八苦就是说,不但在人间,在这个禅定境界非想非非想天啊也有八苦。那么这个八苦是指“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行心扰扰妨定名病苦,退定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心生异念名生苦,念念不住名老苦”,心生异念就是他在定里面心生了别的念。念念不住了,就会衰弱啊。行心扰扰就是因为他心态有众多的扰动啊,在天界就是病苦。退定的境界是死苦。求定不得是求不得苦啊,就是说不管色界天无色界天堕落下来的时候,他也是不想堕落的,但是他的定退了不想堕落也得堕落,因为他果报所得的定是无常的,诸行无常嘛,他也会求不得啊。“求定不得必有于障,即怨憎会苦”。求定不得他就会堕落到其他的境界,他不想去还得去,就变成怨憎会苦啊。“四阴心即五盛阴苦”,就是五阴炽盛苦。就是说他在无色界虽然没有色蕴,但是还有受想行识啊,所以就有四阴心,就是五阴炽盛苦。总之,在三界里面,没有安乐的地方。因为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属于三界的最高天,知道吗?既然在三界天的天顶都还有八苦,你在欲界当然也有这八苦。所以要修行解脱才能够究竟离苦。

3.4       三法印

原文:

1.4. 三法印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诸行无常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无有我的实体;涅槃寂静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大乘经以一实相印印之,证其为大乘之了义教。一、诸行无常印,行有迁流之义,谓有为法。言一切之有为法,念念生灭而无常也。是为诸行无常印。二、诸法无我印,行之名局于有为法,法之名。通于无为法。言一切有为无为诸法中无有我之实体。是诸法无我印也。三、涅槃寂静印,言涅槃之法。灭一切生死之苦而为无为寂静。是涅槃寂静印也。

讲解:

好,然后我们讲佛法。佛法有说三法印。以小乘来说,解脱法就是以三法印来衡量,或者来印证它这个法符不符合解脱的道理,符不符合佛说。这三法印呢,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诸行无常,就是说世间一切事物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诸行无常的行,其实指的是行蕴。其实我们对一切世间的事物都是通过六根所接触而知。我们的六根接触任何事情都是要生起“行”的。其实物质的也是无常的。世间的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住异灭。就是包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都有成住坏空啊。因为这个世界也是在变化之中的,也是在诸“行”中了,所以是诸行无常。如果说我们看那个所谓的原子电子,以科学家看这些电子都是在旋转的啊,原子都是在做什么布朗运动嘛。这些东西都是在行动,在变化之中,时时刻刻处在生住异灭中,从来就不曾存在一个不变的东西,知道吗?从来就不曾存在不变的东西,所以诸行无常。这里说诸行无常是对那些迷惑的人解释无常,说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化,现在有的将来终归灭去,这是诸行无常这个法印。

第二个诸法无我,是说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没有“我”的实体。就是说任何有为无为的法中,不管是有为法还是无为法,都没有一个“我”的实体。你看我们常常把我们的身体当成是“我”啊,这个头发长在我的头上的时候,它就是“我”,我把头发剪下来丢到地上了,那个头发还是不是“我”了?就不觉得是“我”了。所以那个“我”本身就是个错觉,是个迷惑。这个手好像是“我”的部分身体,可现在我们都知道器官能够移植啊,别人的器官移过来到你的身上,就变成你的一部分,就是你了。这都是错觉,都是迷惑。其实你真实地去观察去体会去看,你认为哪一个东西是“我”,你去看。然后你会发现都不成立,哪个都不是“我”呀,知道吗?所以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我”在任何的法中,没有可以称为“我”的这么一个实体的存在,知道吗?我们一直以为有一个“我”的实体,可以说话,可以聊天,可以做事,可以吃饭,可以睡觉,这都不成立,所以佛法说“无我”。其实我们种种的烦恼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我”在抓取啊。所谓的“集”就是在追求满足“我”的种种需要。那么呢,这个佛法说的法印就是觉悟之法。那么觉悟之法就是你就要明白无“我”才是觉悟啊,有“我”就是迷惑啊。你要知道一切法无我。

涅槃寂静是说当你去修这个出世间因果的时候呢,修到最后你就解脱了。解脱了的情况叫涅槃寂静。寂静是一个形容词,寂就是没有声音,静就是安安静静啊。那么涅槃寂静是个境界,但是这个境界又不在三界。所以大家不要认为有一个境界可以来思维涅槃,知道吗?但是你认为涅槃是断灭呢,他又说有涅槃。所谓的涅槃寂静不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啊。 “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这样子你就证得了寂静的涅槃,也就是涅槃的寂静。凡是符合这三个原则也就是三法印的,便是佛的正法,有如世间的“印信”用以证明,故名“法印”。因为不仅佛说法,包括很多佛的弟子也在说法,还有其他很多的菩萨,甚至外道,他们都在说法。凡是符合三法印的法,就可以说是一个能够让人觉悟的法,那么就符合佛法。

那么一切小乘的经,小乘的经就是指的我们《阿含经》那个体系的,以解脱为目的佛法,叫小乘经典,“以三法印印之,证其为佛说”。那么大乘的经是以“一实相印”来印证其为大乘了义之教。这个就不再重复了啊,大家知道有所谓的实相印就好了,那么这是大乘的说法啊。但是大乘的实相印呢,其实就是三法印的合一啊,三法印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而这三法印合一,在大乘为诸法实相,就是一实相印。

3.5       发出离心

原文:

1.5. 发出离心

出离 (术语)出离生死证入于涅槃也。华严经五曰:“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心地观经四曰:“深着世乐,不乐出离。”仁王经中曰:“天人俱修出离行,能习一切菩萨道。”佛地论五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

讲解:

好,那么我们闻思了佛法的基础知识之后呢,最后你想要去觉悟解脱呢,你就要发出离心。因为我们前面说为什么会有轮回呢,是因为心不出离呀,心有种种的烦恼,贪、嗔、痴,那么你就在集苦、受苦,就是苦集的两个圣谛啊。那么你现在想要灭苦啊,修这个苦灭之道啊,那么就是要出离种种的烦恼。那么这个出离种种的烦恼呢也叫“出离生死”,就是我不想再轮回生死了,不想再生也就不会再有死,就叫出离生死。“证入涅槃”,证入涅槃就是证入烦恼断尽的解脱涅槃啊。那么发这种心就叫发出离心啊。那么这里有一些说法叫出离心就是出离世间,出离种种的贪着,出离曾经让我们在众苦之中,不能够断除众苦的这些种种的“因”,就是我们的烦恼,发心断除这些烦恼,那么这叫发出离心

4.  基础熏修

4.1       持戒

4.1.1     皈依戒

原文:

  1. 基础熏修

2.1. 持戒

2.1.1. 皈依戒

三皈 三皈亦属戒法,又作三皈依、三皈戒:

一、皈依佛 皈依佛宝而为师。

二、皈依法 皈依法宝而为药。

三、皈依僧 皈依僧宝而为师友。

受此三皈,谓之三皈戒。

讲解:

那么呢有了这些基础的闻思之后,和发出离心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去熏修啊,从基础的熏修,就是开始修行,走在佛法的道路上了。那么我们的烦恼是我们的心造作,我们的心对种种境界贪执,遇到境界就生起贪嗔。是我们的心认为有“我”,在迷惑中认为有“我”,那么我们就会执着自我的存在,执着“我、我的”种种事情,执着我的享受啊。那么你明白了什么是迷惑了,你反过来就知道应该怎么样来断除种种的迷惑啊,就是所谓的出离心。那么发出离心就会开始修行了。

那么修行呢,第一步就是说要持戒。那么前面我们说,有三宝啊,“佛、法、僧”。那么首先,最最根本的,是我们作为一个佛弟子所要持的戒呢,就是“三皈依戒”。要“皈依佛”,就是皈依佛宝为师啊,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是最上的觉者,这是佛宝。“皈依法”是依佛所教导的四念住、四圣谛、三法印、五戒十善、及三十七道品等等佛所说法,为法药啊。什么是法药?就是能对治我们种种的贪嗔痴,让我们能解脱的方法,这是法药。我们要皈依佛所说的法为法宝。要依法宝去修行。“皈依僧宝为师友”,这个僧宝呢,满足前两个条件,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然后依这个法宝而修行的人,那么就是属于僧宝啊。当然这个讲得有点泛了,一般情况下僧宝是指出家的僧众,一般来说是要出家并受比丘戒的比丘,才能够叫僧。但是僧宝不是指一个单独的人,而是指四个人以上组成的僧团,因为佛法要依赖僧团来传承和弘扬,所以叫僧宝。那么要皈依僧宝为师友。那么对于没有出家的修行人呢,我们说叫四众弟子啊,但是一个人如果是已经发出离心并且是已经破我见的人呢,我们知道破我见是初果哦,那么初果以上的人都是属于“胜义僧”宝,知道吗?就是不管在家出家,初果以上的人都是属于胜义僧宝的范畴,而且即使是一个人,只要是初果以上就成立为僧宝,因为初果以上的人是持圣法的觉悟者。那么觉悟的菩萨呢,当然也是属于僧宝啊。“受此三皈,谓之三皈戒”,可以说一切在佛法这个修行道路上面,你的胜品功德能不能生起,就在乎于心有没有皈依啊,在乎于你有皈依戒。有皈依了,那么才谈得上是一个佛教的修行弟子,你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那么皈依佛呢,你要知道就不可以再去皈依那些天魔外道,你可以去学那些种种的世间知识,但是你要知道佛是最高的。这个很重要啊,因为有很多人什么都学,又学佛,又学道,然后他就分不清哪个高哪个低哪个正哪个偏啊,他说佛、道都一样啊,这个我个人就不是太认同。就是说佛呢,是最高的,最圆满的,是无上智者,是我唯一的皈依处,这个见地一定要在心里面立起来,作为戒来持。这才是皈依佛。还有的把上帝跟佛等同啊等等,以佛教三皈依的角度,这都叫知见不正啊。

4.1.2     五戒、出离心戒、断淫戒、饶益有情戒

原文:

2.1.2. 五戒

五戒 (术语)一不杀生戒,不杀生物也。二不偷盗戒,不取不与也。三不邪淫戒,不犯有看守者也。四不妄语戒,不为无实之言也。五不饮酒戒,不饮酒也。此五者在家之人所持,男子谓之优婆塞,女子谓之优婆夷。

2.1.3. 出离心戒

戒心不出离

2.1.4. 断淫戒

断绝淫欲

2.1.5. 饶益有情戒

饶益有情戒,能助有情如法所作,平等分布无罪作业;成熟有情。又云:饶益有情戒者:谓不顾自乐,随所堪能,令入三乘,舍生死苦,证涅槃乐。

 

讲解:

第二个就是我们作为在家的居士必须要持五戒,就是优婆塞戒。那么这五戒呢,是防护我们的身心做出不清净的行为。我们说持戒叫“护道品”,保护的“护”啊。护“道”,护什么“道”呢?我们前面不是说苦集灭道吗,就是护我们的“苦灭之道”的啊。保护我们的心,在灭苦的这个道路上面一直行走,不至于中途掉下来,那么这叫持戒。

那么这五戒,第一个就是不杀生,这里说不杀有情生物啊,就是不故意去杀。

第二个不偷盗就是“不取不与也”,就是别人不给的不能去拿走。

第三个不邪淫就是“不犯有看守者也”,不邪淫就是,有人看守的,这个男女啊,去侵犯他,叫邪淫。这个叫不犯有看守者啊。

第四个不妄语。不妄语就是不说“无实之言”,就是不说假话,

第五个不饮酒,这里不饮酒是遮戒,就是因为饮酒了之后很多人神志不清,容易乱搞啊。那么前面四个戒是属于性戒。什么是性戒呢?就是说属于我们本性里面,要维持真实,维持清净所必要持守的戒,而且是不待佛说,就自愿应持守的戒。遮戒呢是遮止我们犯前面四戒的,遮止我们因饮酒而心智不清明,然后做出种种有过失行为。那么这五戒是在家居士所要持的戒。

那么我这里说有一个“出离心戒”,那么真正发出离心呢,你就要把出离心作为戒来持,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因缘成熟让我们好不容易发起了出离心,但是回头我们到世间忙碌之后又忘记了“出离”,那就是我们在当时发出离心的时候,没有把出离心作为戒来持,那么我们就要把它作为戒,放到心里。当你的心对境的时候,觉得我又要贪着了,执着种种世间的事情了,忘记了出离心的时候,那么就是说有违犯这个出离心戒,这是简单说而已。

然后这个“断淫戒”啊,作为一个想要解脱的人呢,你一定要持“断淫为戒”。如果你不求解脱你只是想破我见,只是想开智慧,那么就只要持五戒的不邪淫戒就可以了啊,不用持断淫戒。因为你如果要证解脱一定要烦恼断尽,想要烦恼断尽呢,那不断淫是不可能的。这个很重要啊,三果都会断绝淫欲啊,更何况四果呢。

然后“饶益有情戒”这是大乘菩萨的戒,“饶益有情”就是大乘发菩提心的人,他不仅仅考虑自己的解脱,还要考虑众生的解脱,那么他就要能够发心帮助一切众生获得快乐,帮助众生减轻烦恼,引导众生朝向解脱,各种利益众生的事情他都要去做。

4.1.3     禅定修习

原文:

2.2. 禅定修习

2.2.1. 关于初学者自己学打坐的指导

关于初学者自己学打坐的指导

——致光法师 2019 年 10 月

没时间拿长假去闭关专心修法的人,可以如此定下打坐功课,分三阶段修。不曾打坐者在打坐前,可以上网找七支坐法。坐姿虽然不重要,但是好的坐姿能帮助坐久身体不疲劳,易通气脉。

第一段修两星期

每天至少打坐三次,每次至少 20 分钟,先数呼吸一到十,耳静听呼吸摩擦鼻腔的风声,要求十圈不乱,乱则从一重数。不乱后改不数只静观前后呼吸长短,要求变深长,越长越好越舒服,开始会脚酸痛,半个月后要能坐 20 分钟后脚不痛,下座会痛是正常。期间看到任何好恶境界,都当成是幻想而不理会。

第二阶段一个月

第一段半个月后的坐 20 分钟后,脚会痛则气不足而第一阶段火候不够,必须重复第一段,脚不痛则气足够进入第二段:每天至少打坐二次,每次至少 45 分钟,先数呼吸一到十,能五圈不乱后改静静不数,只看前后呼吸粗细,要求变细,越细越有定力,最后要细到不知到身体。一个月后要能半小时内脚不痛,下座会痛是正常。期间看到任何好境界,都当成是心迷境界,赶紧回到观呼吸变细。

第三阶段三个月

第二段一个月后的坐 45 分钟后,脚会痛则气不足而第二阶段不及格,重复第二段,脚不痛则气足够进入第三段:每天打坐至少一次,一次至少一小时,不数呼吸只看观人中的冷热。观呼热吸冷,要求观十分钟都没忘记冷热,忘记冷热则用力深呼吸三次重计十分钟,没忘记则观呼吸变细,若忘记观变细则回去观冷热十分钟。观变细要求最后细到心里明明白白知道呼吸停止了。

第三阶段完成后,最好请教老师现前次第带入一二三四禅。

讲解:

这里讲一段禅定的修习,禅定是基础熏修的重点,这里贴的这一段呢是致光法师2019年10月发给我的。就是说这一段话是用来帮助那些没有时间去参加禅修班,但是他有时间在家里自己打坐的这些人。那么他们可以按这一段文字,来进行禅修。这一段文字都是致光法师亲自写的,我只是拷贝过来而已。所以这是致光法师的法布施,大家应该感恩法师。他说没有时间拿长假去闭关专心修法的人,可以如此定下打坐功课,分为三个阶段,不曾打坐者,先在网上找七支坐法,然后,按七支坐法去打坐。“坐姿虽然不重要,但是好的坐姿能帮助身体久坐不疲劳,易通气脉”,我们佛教从来不说通气脉啊,但是气脉是有这么一回事的,但是不是要你去故意通气脉,而是坐久了,气脉它自然就会通。但是要坐比较浅的禅定啊,不要坐太深的禅定,比如就做二禅,或者初禅二禅都行。那么他说第一阶段“每天至少打坐三次,每次至少20分钟”,那么,先数呼吸,从一到十,数的时候呢耳朵要听那个“呼吸在鼻腔里面摩擦的风声”。这个很微细啊,因为鼻子那个声音很轻的呀。要数呼吸的时候呢,耳朵同时要静听,静静的听呼吸的风声。“要求十圈不乱”,什么是十圈不乱呢?就是数呼吸从一数到十,就是一圈,然后数十圈就数十个“从一数到十”,那么就是数一百喽。如果数乱了就从一开始重新数,知道吗?如果你数乱了、数错了、忘记数了,就要从头来过啊。不乱之后,就是你从一数到十,数十圈也就是数一百个呼吸,全程没有数错,没有乱数,然后就可以静静地观前后呼吸的“长短”,就是你这时候就不用数了,只静静地看呼吸,观就是看。这里的“看”不是用眼看,而是用意识看,就是心里自然知道。看这个前后呼吸,前后呼吸的意思就是前一个呼吸和现在这个呼吸啊,它的长短情况。这里说要求“变深变长”,就是说,你现在这个呼吸要比上一个呼吸要深长,要求呼吸变得越深越细越长就越好,越深越长他就越舒服。开始可能会脚痛,会脚酸痛,“半个月后要能坐20分钟后脚不痛”,看到没,要求20分钟之后那个脚不痛,“下座会痛是正常”也就是说,你按这个方法去修了半个月之后呢,坐20分钟,你的脚不感觉到痛,要做到这样子。然后下座如果觉得脚会痛这是正常的,下座就是说你出禅定之后。就是说因为你出禅定后,这个时候你的腿感觉到疼是正常的。“期间看到任何好恶境界,都当成幻想而不理会”,就是说我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如果有任何的你的呼吸之外的事情,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比如你看到什么境界、光啊,菩萨呀,或者听到什么种种声音,或者身体有什么气感、变大、变小、旋转,空了等等境界或者感觉,通通都要当成幻觉幻想,不要理会,从头到尾只是关注呼吸这件事。这是第一个阶段,修两个星期。

第二个阶段,一个月,这里第一阶段是半个月之后坐20分钟啊,脚会痛则气不足,那么就是第一个阶段火候不够,就要重复第一个阶段,直到脚不痛为止。“脚不痛则气足够进入第二阶段”。也就是说你第一个阶段呢要坐20分钟,脚一直都不痛,这样子你才能够进入第二阶段的这个修法。那么第二阶段呢,每天至少要坐两次,你看前面是每天最少坐三次,每次最少20分钟。最少啊,不是说只20钟就够了啊,其实是你越长越好啊。这里第二个阶段呢,每次最少要45分钟,看到没,每次至少,至少的就是最少45分钟,但是你能够坐一个小时当然更好啊。“先数呼吸从一到十,能五圈不乱”,那就是数五十,知道吧。从一到十能五圈不乱,数到五十全程不乱之后,你就不用数了,就静静的,只看前后呼吸的“粗细”,你看前面是要看呼吸的“长短”,第二个阶段是看呼吸的粗细。那么你就看,这个前一个呼吸的粗细,到我现在这个呼吸是不是变细了,他要求这个呼吸要越来越细。这个静静地看,心越细越有定力。“最后要细到不知到身体”,就是细到不知道身体的存在,那么就是说你要这样子去修啊,至少45分钟,然后,从看那个呼吸长短,变成看前后呼吸的这个粗细,要求这个呼吸越来越细,最后要细到不知道身体。其实不知道身体的就很有可能在三禅以上了,最少三禅以上,或者到四禅。“一个月后要能半小时内脚不痛”,就是你这样子的第二个阶段,要修一个月啊,能够达到坐半小时脚都不痛。但是下坐了脚会痛是正常的。“期间看到任何好恶境界都当成心迷境界,赶紧回到观呼吸”,你看这里再一次强调,就是你在禅修的时候,有任何的境界,不管是好境界坏境界,都当成是你的心在迷,迷到别的境界里面去了,要赶快把注意力回到观呼吸这件事情上面来,观呼吸变细这个事情上面来,这是第二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呢,是一个月后啊,前面第二个阶段是一个月,再前面第一个阶段是两个星期,那就是去了一个半月了。这里第三个阶段是坐三个月。他说第二个阶段,“一个月后坐45分钟,脚会痛则气不足,那么是第二阶段不及格,要重复第二段,脚不痛则是气足进入第三段”,那么就是说,就是你打坐不到半小时脚就会疼的,那是第二阶段还不及格啊,要重复第二段,第二阶段就是继续观这个呼吸的粗细,一直观观观啊,观的越来越细啊,一直要这么去观,观到你能够坐45分钟,这个脚都不痛啊,这里坐45分钟脚都不痛了啊。不管是单盘还是双盘啊,只要你盘,只要你是盘腿就行,刚才这里有人问说是指单盘还是双盘,其实是不管你单盘是双盘,只要你盘腿打坐45分钟,脚都不痛啊,那么就算第二阶段及格。如果你不及格呢,你就要继续修第二阶段啊,达到45分钟脚不痛,那么你的这个气,其实气就是指能量啊,这累积的能量就足够了,就能够进入第三阶段。那么第三阶段呢,是每天最少打一座。你看前面是一天三座,第二阶段是一天两座,但是时间要加长到45分钟,第三阶段呢是每天最少一座,但是最少一座要坐一个小时啊。每天打坐一次,这个时候呢不数呼吸,只看人中的冷热,“观呼热吸冷,要求观十分钟都没忘记冷热”,哎呀,这个要求,很高的啊,要观十分钟,都没忘记冷热啊。忘记冷热则用力深呼吸三次,重新计时十分钟。就是说,你要专门去看这个人中呼吸的冷热啊,没有忘记掉,没有忘记它的冷热。如果说你发现你不知道冷热了啊,或者说忘记看了,那么就要用力深呼吸三次,重新开始计时十分钟。没忘记这样子你能够达到十分钟全程没有忘记观冷热,则改为观呼吸变细,看到吗?没忘记则观呼吸变细,如果忘记了就要回去观冷热十分钟,看到没。他就是说你要观那个变细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十分钟全程没有忘记观冷热啊,就是你要稳得住啊,观那个冷热,能够稳得住啊,才能够去观呼吸变细啊。这个都没问题的情况下呢,最后观变细,“最后要细到心里明明白白知道呼吸停止了”,其实就是细到没有了,知道吗?就是观呼吸变细,细到没有了,这样子其实就是到了四禅了。看这个要求啊。那么前面观这个冷热十分钟,一直很稳定观呢,就很有可能到三禅,但是他要求你要稳住在知道冷热的状态,不能掉下来,要十分钟没有掉下来,才有资格去观呼吸变细,这样子去上四禅。那这样子这一坐是要求一个小时啊,也就是说你前面十分钟都要在三禅,后面的五十分钟,可以到四禅啊。如果你掉下来了,就要去观十分钟三禅,然后再观变细而到四禅,是这样子。

然后这个第三阶段修好至少是三个月以上了。那么这个修好了呢,你就可以去请教老师,现前带着入一二三四禅,从而明确禅定的层次。那就是来参加《定慧之路》禅七喽,这是致光法师的引导。

4.2       正念修习

4.2.1     正念正知身心行

原文:

2.3. 正念修习

2.3.1. 正念正知身心行

正念(术语)八圣道之一。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也。起信论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慧远观经疏曰:“舍相入实名为正念。”失念 (术语)大乘百法中随烦恼二十之一。使心散乱,于所缘之境不能明记之心所也。唯识六曰:“失念,于所缘境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

阿毗达磨:不正知

不正知者,烦恼相应慧为体,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察,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

  • 行知
  • 住知
  • 坐知
  • 卧知

讲解:

好,那么我们修习了禅定之后,前面有持戒有修习禅定,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呢,或者说在动中呢所要修的就是,正念!就是我们正念是可以贯穿座上座下的,那么“正念”,是指“正念正知身心行”的意思。我们说“四念住”啊,我们平常第一个要修的就是,在身体有动作的时候,在身体平常行住坐卧的时候,要持“身念住”,就是要知道我们身心的行为。那么“正念”它是个佛学术语,是八圣道之一,就是“离邪分别而念法之实性也”,那么就是说,不以不符合佛法的观念,比如说贪嗔痴啊,不以不符合佛法的这个观念啊,或者说概念吧,其实应该叫“见地”,去分别这些法的性质,就是分别念法之实性啊。他说《起信论》说,这里起信论指《大乘起信论》。“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就是我们的心啊如果散乱到处跑,就要把它摄来,所谓摄心啊,来住于正念,就是以正念为住。那么呢,这里有别人的一些解释啊,叫“舍相入实,名为正念”这是大乘的说法啊。

“使心散乱,与所缘之境不能明……”,这里我举了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跟正念相反的叫失念,那什么是失念呢,就是说“使心散乱,与所缘之境不能明记之心”,就是他做了什么事他都不记得,不能明记啊。“失念,于所缘境不能明记为性”,就他对他自己刚才做的事情他不能明白记得,那么“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就是说我们这个散乱有一个很明显的特性,就是说没有正念有个很明显的特性,就是他刚才做了什么,他不记得,或者说不清晰,记得很模糊。这个就是失念。那么我们正念呢,就是说第一要以佛法的这个观念或者说见地,去观察这些法的实性。那么第二个就是说,要对于当前所做的身心的行为都能够明记,明是明白清明的意思,记是知道记忆的意思,对当下的身心行为明察秋毫,没有不清楚,没有不记得,要这样子去做。

那么《阿毗达摩》论里,说有一个叫什么“具正知”,我们的正念和正知呢,经常是不分的啊。那么所谓的正知呢是指“彼观行者。能起于法简择。乃至毗钵舍那。复能于此所起胜慧。转成上品上胜上极。能圆满极圆满。名具正知。”那么呢,我们说有正念是要明记啊。那么正知呢,就是说要于法进行简择,就是你要抉择,按佛法来进行抉择你现在所做的行为。“乃至毗钵舍那”是指修观啊,最后呢你就能够圆满智慧。那么呢,这就是叫具备正知。

那么我们现在说正念正知的反面,就是不正知。这里不正知是“烦恼相应慧为体”。就是说他的这个慧心所,他起的是跟烦恼相应的这个烦恼慧吧,或者说有人说叫邪慧吧等等。那么呢,“由此慧故起不正知身语心行”,比如说起贪心,起嗔心啊,都叫“不正知身语心行”。“毁犯所依为业”啊,“不正知身语心行者,谓于往来等事不正观察”,比如说,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啊,来往的这些事情,没有起正念去观察啊,是以失念,是以散乱心,以烦恼心去观察的。那么呢“以不了知应作不应作故多所毁犯”,就说他在那个时候,他持戒他也持不起了,因为他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知道吗?那么他持出离心戒他就持不起来,他持那个四念住他也持不起来啊。那么就是说,他根本都不“了知”他现在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他自然就很多毁犯的事啊,这就是不正知。那么就是说我们有正念之后我们才能够走在修行的道路上,起正念正知就要让我们在行住坐卧中能够去行持佛法。这是指正念的修习。

4.3       资粮集积

4.3.1     拜佛

原文:

2.4. 资粮集积

2.4.1. 拜佛

拜佛 礼拜诸佛。拜佛的意义有三:

一、向佛致最敬意;

二、表有希贤希圣之心;

三、拜自心本具之佛。

拜佛的利益有四:

一、除慢,即消除贡高我慢之心;

二、增福,增长福德;

三、生慧,启发智慧;

四、消业障,消除宿世之业障。

  • 自家拜
  • 圣地拜

讲解:

那么集积资粮呢,就有所谓的拜佛、忏悔、供养、布施、功德回向等等。

那么,拜佛。就是我们前面说的皈依三宝啊。皈依三宝呢,我们要不断地坚固我们皈依三宝的发心。同时我们要修布施供养,积集修行解脱的资粮,那么拜佛是一种供养的方式,知道吗?也是皈依的一种行持啊,也是赞叹佛的一种方便。所以它既有皈依的意思,也有修资粮的意思。那么拜佛呢,即是向佛表示敬意,也表示“希贤希圣之心”。

然后第三呢,“拜自心本具之佛”,就是希望我们能够觉悟自心本具的智慧啊,佛是觉悟的意思。

拜佛的利益呢有四种。一是除慢,除慢就是“消除贡高我慢之心”啊。很多人有我慢,那么要以佛为师,以佛为导,以佛为皈依。让我们来拜佛,来消除我们的贡高我慢。

二是增福,增长福德啊。我们每一个学佛信佛的人呢,那么他就有信佛的福德啊,他就能遇到佛法呀,他就能修行佛法啊,那他将来就能觉悟解脱啊,这都是福德。所以增长福德。

三是生慧啊,就是“启发智慧”。因为佛呢,我们前面在网课中,《中阿含.分别观法经》那课中讲那个大迦旃延在经中说佛是法、是眼、是智、现一切义等等啊。就是佛呢,你拜佛了,因为佛他就代表觉悟,他就代表智慧,代表人天眼目啊。那么皈依礼拜佛就能够启发我们的智慧,所以这里说能够生慧。

四是消业障,消业障是指“消除宿世之业障”,前面说的业,所谓的业障、业因、业果。所谓的业障呢,其实就是我们的烦恼障。我们的烦恼如乌云,让我们的智慧被障碍了。那么我们拜佛能够消除我们的烦恼,消除我们的业障,这也是集积资粮。

然后,拜佛呢,我们说可以自己在家里拜啊,也可以到寺庙里面去拜,也可以到圣地去拜啊。那么自己在家里拜呢,就自己想象啊,或者观想佛在前,自己去拜,这是可以的。到寺庙和到圣地去拜啊,也很好啊。那么,这个你们自己去行持啊,自己去体会。

4.3.2     忏悔

原文:

2.4.2. 忏悔

忏悔 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是知错以后誓不再作。

回心忏悔(术语)回恶心而向善心披陈往日之非而悔过也。

  • 自忏悔
  • 依忏悔文

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全文完整版)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皈命礼。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

南无皈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僧

南无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南无普光佛、南无普明佛、南无普净佛、南无多摩罗跋栴檀香佛、南无栴檀光佛、南无摩尼幢佛、南无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南无一切世间乐见上大精进佛、南无摩尼幢灯光佛、南无慧炬照佛、南无海德光明佛、南无金刚牢强普散金光佛、南无大强精进勇猛佛、南无大悲光佛、南无慈力王佛、南无慈藏佛、南无栴檀窟庄严胜佛、南无贤善首佛、南无善意佛、南无广庄严王佛、南无金华光佛、南无宝盖照空自在力王佛、南无虚空宝华光佛、南无琉璃庄严王佛、南无普现色身光佛、南无不动智光佛、南无降伏众魔王佛、南无才光明佛、南无智慧胜佛、南无弥勒仙光佛、南无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无世净光佛、南无龙种上尊王佛、南无日月光佛、南无日月珠光佛、南无慧幢胜王佛、南无狮子吼自在力王佛、南无妙音胜佛、南无常光幢佛、南无观世灯佛、南无慧威灯王佛、南无法胜王佛、南无须弥光佛、南无须曼那华光佛、南无优坛钵罗华殊胜王佛、南无大慧力王佛、南无阿閦毘欢喜光佛、南无无量音声王佛、南无才光佛、南无金海光佛、南无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南无大通光佛、南无一切法常满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军佛、南无精进喜佛、南无宝火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宝月佛、南无无垢佛、南无离垢佛、南无勇施佛、南无清净佛、南无清净施佛、南无娑留那佛、南无水天佛、南无坚德佛、南无栴檀功德佛、南无无量掬光佛、南无光德佛、南无无忧德佛、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功德华佛、南无莲华光游戏神通佛、南无财功德佛、南无德念佛、南无善名称功德佛、南无红燄帝幢王佛、南无善游步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善游步佛、南无周匝庄严功德佛、南无宝华游步佛、南无宝莲华善住娑罗树王佛、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

如是等一切世界,诸佛世尊,常住在世。 是诸世尊,当慈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从无始生死以来,所做众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 若自取,若教他取,见取随喜。五无间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见作随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 应堕地狱,恶鬼畜生,诸余恶趣,边地下贱,及蔑戾车,如是等处。所作罪障,今皆忏悔。今诸佛世尊,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复于诸佛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我余生。曾行布施或守净戒,乃至施与畜生一抟之食。或修净行,所有善根,成就众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无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校计筹量。皆悉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作回向,我亦如是回向。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请佛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生最胜。无量功德海,我今皈命礼。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於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将以此胜功德,回向无上真法界,性相佛法及僧伽,二谛融通三昧印。

如是无量功德海,我今皆悉尽回向,所有众生身口意,见惑弹谤我法等。

如是一切诸业障,悉皆消灭尽无余,念念智周于法界,广度众生皆不退。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四法广无边,愿今回向亦如是。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 修忏悔法
  • 金刚萨埵百字明

金刚萨埵咒:嗡班匝萨埵吽

全咒:嗡班杂萨埵萨玛雅 嘛努巴拉雅 班杂萨埵底诺巴 底叉基桌美巴哇 苏埵卡游美巴哇 苏波卡游美巴哇 阿努啦埵美巴哇 萨哇西地美扎雅咋 萨哇嘎嘛苏匝美 基当西离央呼噜吽 哈哈哈哈霍 吧嘎啊宛 萨哇达他嘎达 班杂嘛美母杂班杂巴哇 嘛哈萨玛雅 萨埵啊

  • 积极的忏悔

修行六度

 

讲解:

忏悔,那么忏悔呢,是我们过去做了很多种种的恶业啊,我们需要忏悔,我要改正啊。那么“忏是发露过去所作的旧恶”,悔呢“是知错以后发誓不再做”,不再做这种不善的事情啊。那么发露就是把我们做的错事要勇敢的面对它,不要去把它隐藏起来啊,要勇敢的面对啊。然后,自己反省,叫自我批判、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之后呢,然后就是悔过啊,悔过而自新啊,那么自新就是说从今以后要发誓不再做啊。这里“回心忏悔”是指回恶心而向善。“披陈往日之非而悔过”,就是发露往日的过错,回转我们的恶心向善心啊,来忏悔。那么这个忏悔呢,你可以自己忏悔,自己在心里去依照佛所说的这些道理,依佛所说的五戒,依五戒的道理啊去发露忏悔,自己发誓,自己发誓改过自新啊。

那么忏悔的方式,还有一些方式是可以依照一些忏悔文啊,比如说《八十八佛大忏悔文》,那么就是在佛前,在十方佛前啊,十方佛法僧,圣贤僧前,念这些佛的名号,然后忏悔往昔所做的恶业啊,然后请佛作证你真心忏悔,请佛证知你将来一定依照佛的教导啊,持戒,向善,改过自新,不再做这些恶事。那么还有一些,专修忏悔的密咒,比如金刚萨埵咒,也可以念,《金刚萨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都很好。那么这个你们自己去体会啊,因为密咒这些东西我在网上不想讲太多。

那么更积极的忏悔就是修六度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啊。那么这是积极的忏悔啊,其实,就是我们修行,就是悔过我们的种种烦恼、恶业啊,就是积极的忏悔,不是消极的,我们消极的叫不做啊。但是我们积极的忏悔,是积极地行善啊,修十善业道,积极地修善业,修出离世间的因果等等,叫积极的忏悔或行善。

4.3.3     供养

原文:

2.4.3. 供养

供养 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

四事供养 ﹝出自增一阿含经﹞

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波斯匿王说法,王即请佛及比丘僧三月供养,遂于宫门之外,作大讲堂,悬缯旛盖,及办一切供给所须衣被、饮食、卧具、医药,故云四事供养。供养 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

如来所应供养 谓如来出现世间,咸欲利乐一切众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无救护者而救护之,未度脱者而度脱之,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阿罗汉所应供养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转轮圣王所应供养 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

  • 供养三宝

供养三宝 大方广不思议境界经云。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令诸众生皆获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

  • 供养亲友
  • 供养自身

讲解:

然后讲供养。供养是很重要的啊,我们修行不能缺少资粮啊。因为我们要和师长啊或说修行人结缘,和佛法结缘和僧众结缘,和佛法僧三宝结缘。要于福田修种种的布施供养,这样子我们有修行的资粮才能够果报圆满啊,才能成就将来解脱的果报圆满。那么供养是“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

那么“四事供养”,是指经典里面佛所说的啊,那么四事供养呢,就是指,供给所需啊。给这些出家的僧众啊,“供给所需的衣被、饮食、卧具、医药”啊等等,这个叫四事供养。

那么供养“因成就檀度”,就是说为圆满菩萨道的布施度啊,“故兴供养”。就是我们学菩萨呢,修菩萨道的要修布施度啊,“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布施度不得圆满。那么其实这个布施度啊,它统摄一切度啊。其实一切度呢也可以说是布施度。就是所谓的六度,它们相互之间都是可以转化的关系,这些道理说起来很深啊,大家有所听闻就好了,以后慢慢再去理解。

“如来所应供养”,为什么如来所应供养呢?“谓如来出现世间,咸欲利乐一切众生,于天人中,最尊最上,不降伏者而降伏之,无救护者而救护之,未度脱者而度脱之,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就是说如来是利益一切众生的觉者,他在天、人中是最真最上,他在救护众生,利益度脱一切众生。那么这样的人是天、人的最上导师,所以一切天、人应该供养佛。

然后讲“阿罗汉所应供养”,阿罗汉,指的是无学阿罗汉,“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他不受后有,但是他也能够“利益有情”,“为世间田”,就是说阿罗汉也是世间福田呢,是解脱者,供养阿罗汉功德很大呀,能种解脱之因。“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那么就是说应该供养阿罗汉。

转轮圣王所应供养,那么“谓转轮圣王恒以正法治化天下,使其人民不杀不盗、无诸过恶,咸被恩泽,各得其所,以是因缘,一切人民所应供养。” 那么转轮圣王呢,他是以正法来教导这些人民不杀不盗啊,就是教化人民行十善业道,这些人民都蒙他的恩泽啊。那么人民也应该供养转轮圣王。

我们说,从成就自身供养的因果、资粮这个角度,供养三宝就有不可思议的果报。“供养佛者得大福德。速成阿耨菩提。”就是速成,速得成佛啊。“令诸众生皆获安乐”,就是说他这个大福德包含什么呢?既包含自己的觉悟成佛,也包含令其他的众生都获得安乐。“供养法者。增长智慧证法自在。”供养法,就是我们很多人修行想要突破,想开智慧啊,就要供养法,供养法增长智慧,证法自在,能“了知诸法实性”。这都是因果的道理,你供养法,那么你就具备证法的资粮。“供养僧者。增长无量福德资粮。致成佛道。”供养僧宝,你就增长学法的资粮,也增长世间的福德,最终就能成满佛道。

那么供养亲友,供养自身呢,我上次,就有概略地讲啊。供养亲友呢,就是你要照顾你的亲朋好友,要成就眷属啊。供养自身呢,你要修好自身的身心健康啊,不要作践自己,知道吗?要合理的利用,我们的肉身,有健康的肉身,才好来修持佛法。

4.3.4     问答

好今天时间太晚了,九点四十了,我就不讲了啊,看大家还有些什么问题,可以提啊。嗯,这个有人问,什么是正念还没听明白,要举个例子啊。那么正念呢,刚才我说了就是说我们做事的时候,要正念正知,就是说你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说这个手是怎么伸出去的,要知道手怎么伸出去。手拿回来啊,要知道手怎么拿回来。这个叫正念。然后我手伸出去的时候,为什么手要伸出去啊,你这个伸出去是因为贪心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啊?你心里要知道,这个叫正知。那么有正念正知在呢,你就能够在正念正知的当时能够持戒能够修法,明白吗?你就能够修四念住啊。那么正念呢就是说知道我们当时正在做什么。正知呢,就是知道我现在为什么这么做啊,是很微细的知道我这么做的很微细的动机,知道吗?嗯,这个就是正念正知啊。

我们世间的福报,衣食财物怎么去布施?”按照佛说我们居士啊,要把财富分为四份,一份呢,用来维持生活所需,生活的花销啊。一份呢,用来储蓄啊,以用来应对不时所需知道吗?就是说不知道会有一些什么突发情况,将来啊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要需要有钱才能应对,不时所需就是要有储蓄啊,这是第二份。第三份呢就是要用来供养三宝啊,因为我们要修行啊我们要修福德资粮呀。那么我们要有一份财富用来供养三宝。那么,还有一份呢要用来投资啊(笑),要用来扩大再生产呢,能够赚更多的财富啊,创造更多的财富啊,知道吗?这是佛所说的。那么世间的福报呢就是这么修了啊,要以做布施供养来修。但是呢,我前面也有说啊,布施供养三宝啊,布施供养亲朋好友啊,包括和你有缘的人。这样子呢,你就能广种善缘广结善缘,大家就都喜欢你啊,那你的福报慢慢就会变好,知道吗?大概是这样子啊。比较欠缺世间福报的,要努力啊。现在比较欠缺,本来就是前世的因果呀,对吧,那么呢,要慢慢来的,一点一点修啊。

有人问“平时生活中如何培养正念?感觉是慢动作。”那么培养正念呢,首先你要修好禅定啊。其实我们修好禅定的时候,你如果能够把禅定修好,你自然就有正念了。那么有正念,在你出禅定之后你的正念在那个当时,因为禅定出定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会带有禅定的那个正念在,那个时候正念的质量,是你所能够达到的最好质量的正念。那么呢你就要维持那个正念,在行住坐卧中尽量去维持正念正知。这样子你就在不断地修持正念,知道吗?我们说八正道啊,你在不断的修正念,这样子你就能够不被散乱烦恼有机可乘。你的定力自然就会增长。当你的正念就能够贯穿你的生活,这样子你的修行它就不退了。如果说你不去打坐啊,不去把正念修起来,在生活中也不去维持正念呢,那么自然就会被散乱有机可乘,然后你的各种烦恼就又出来了,然后你因为没有正念,就会散乱越来越严重。然后你就会觉得禅定也退了,就是这样子啊。不是慢动作,而是你的禅定、定力起来你就有正念。当你有正念之后呢,你就能够在行住坐卧中能够维持正念正知,它跟动作快慢没有关系啊。动作要慢呢是你正念维持得不成熟啊,有时候要靠慢慢的去觉知,好像去一点一点去培养出来啊,但正念并不是说慢动作才有。正念其实主要是靠禅定来修,然后在生活中去维持它,不让烦恼出来啊,是如此来修的。

好,那么大概就是这些啊。那么我们今天这个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一起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好,感谢大家来听课啊。祝大家修行精进,法喜充满,下课。

4.3.5布施

原文:

【二种布施 】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众生。  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布施威力 】瑜伽三十七卷十四页云:布施四相者:谓诸菩萨,修行惠施;能断悭吝,施所对治。是名第一。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资粮;亦即能作布施摄事,成熟有情。是名第二。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于三时中,心常欢喜,以自饶益;亦能除他饥渴寒热,种种疾病所欲匮乏怖畏众苦,以饶益他。是名第三。于当来世,在在生处,恒常富乐,得大禄位,得大财宝,得大朋党,得大眷属。是名第四。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

布施同修、 布施亲友 、慈心布施 。

讲解:

上讲我们讲到修习资粮,修习这个学佛的资粮和修行的资粮,以及觉悟或者说证道的资粮,就讲到要做拜佛、忏悔、供养、布施、功德回向。上一讲是讲供养,今天就接着讲布施。

那么布施呢,是指我们要对众生布施。前面供养是向上的,对上叫供养,对下呢叫布施,对其它有需要的众生进行布施。那么所谓布施呢,是布施给他需要的东西。布施一般分为财布施和法布施,这里摘录了一点,那么财布施就是以财物布施,法布施就是说法度众生。其实呢这两样都是众生所需要的,那么财布施就指供养,就是施舍众生的资财。我们前面说是四事供养,那是对那些修行者或者是上级,用种种东西供养给他。那么对下呢,或者对自己和自己差不多的,是以布施的角度,所以叫布施。所谓财布施呢,就是说属于众生需要的这些资财,资就是资源物资,财是财物,让他能够生活的更好,或者说他的生活所需,或者说他就是想要,都可以,这样地布施给他。另外第二个就是所谓的法布施,对于法布施呢,我们说“法”这个东西怎么理解,就是说这个法布施怎么理解?有人印经书,然后赠送给不同的人,那么这个其实也是叫法布施。有的人说他去给别人说法,如果说你能够说法,能够让别人有正向的觉悟,或者说因此而相信佛法因此而学佛,那么呢这可以叫法布施。但是有的叫没有智慧啊,就是他去强说知道吗,就是有的人他根本就不信,你去讲,讲了之后他诽谤知道吗。那么这种就不能称为法布施,这叫好心做坏事。那么,这里的这个法布施啊,你们一定要区分呐,也就是一定得是他需要的东西,你这个布施才能够成立,他不需要你叫强买强卖知道吗,千万要注意啊,不管是财布施还是法布施,很多人想做布施,但是没有智慧啊,强行给别人一些东西,别人不喜欢不需要,他会起嗔心的,那么就是好心做坏事了,这是讲财布施和法布施。然后第二个呢,讲这个“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指清净心,以清净心做布施。比如施恩不忘回报。另外一种就是反过来,是说他施舍了,他是希望回报的,那么呢相对来说,他是带有贪心在里面的知道吗,这种布施呢,就相对来说不那么清净。你看他自己是不清净心,是以妄心做布施,比如求名誉求福报,那么这是叫以妄心做布施。我们做布施最好是以清净心,以无所得心,纯粹是他需要。我们想办法去布施,纯粹是希望利益他,或者说在因缘具足的情况下,善缘具足的情况下去以清净心做布施,不要以妄心,也就是有所求、有执着这样的心去做布施。然后这个布施很讲究智慧的啊,一定不能好心做坏事,一定是布施之后你要能够看到有好的结果,如果你布施没有好的结果,它起反作用的时候,那你这个布施很成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

然后这里有《瑜伽师地论》说布施的威力。有人问妄心布施是不是没有用?妄心布施如果说他不接受,那么你这布施相当于不成功啊知道吗,那么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没用啊,但是如果说他用了,但是他不感恩你是吧,或者说他觉得他勉强用了,如果是这种,他的这个果报可能将来会以同样的方式兑现,可能有些你不需要的东西,别人强迫让你需要让你用,那么也是有可能的,这个也不是说完全没有用,因为他都是有因果在里面的,哪怕你是不清净的心做布施,那么他它也是有果报的。但是你要换位思考一下,比如说我小时候啊,一些长辈都喜欢给我们夹菜嘛,对吧,然后常常夹一些我不喜欢吃的菜,比如说夹些肥肉给我,那我就吃不下去啦,对不对,你想啊,他拿了些东西给别人,将来如果说别人这样子给回他,你想想是什么结果嘛,对吧,那么就是说不要做别人不喜欢的事,哪怕你是布施也不能光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一定要从别人的角度,他需要,然后给他,让他能够满足欢喜,那么才是对的。

有人问:“为了本单位的利益去打点关系,去送钱财,这个怎么理解”?这个在一定程度上呢,叫利益交换,这个不能叫布施。原则上布施就是说是别人需要,施舍给别人。你去送钱财的打点关系呢,你是希望获得感情上面的一些联系,那么要看你的动机,我们不是说看送钱财的这个行为,而是看他的动机是怎么样的,布施呢一定是要有舍出去的这样的一个动机,就是给予别人,而不是通过给别人东西而去收获另外的东西的这种心,明白吗?那么才能够叫布施。如果你是给别人东西希望收获某种什么东西,那么呢,不叫布施,应该是叫谋取知道吗,叫谋得,我们通过某种事情去谋得一些什么结果啊,那不叫布施知道吗。但是,布施它会有相应的因果,就是说你布施给别人,别人将来会以同样的心来布施给你,这是另外一回事知道吗,这不叫谋得。但是他会有这个现象,就是你给别人东西别人也会给回你东西,就是会有这种因果现象。

好,我再讲布施的威力,布施是“布施四相者:谓诸菩萨,修行惠施;能断悭吝,施所对治。是名第一”,这个是我们特别是修大乘人的所要修的,菩萨修六度他要修这个布施度啊。那么布施从有为的这个角度呢,它是能够对治我们“贪”的这个烦恼啊,我们悭吝就是吝啬,悭贪吝啬嘛,就是说,通过布施这个行为来断除我们对种种事情的贪执,断除我们对其他人的吝啬,培养我们的慈悲心。如果布施得还有智慧的话,他能够成就我们果报庄严啊,甚至能够成就我们的智慧,所以叫布施度啊。这就是布施四相,就是“是名第一”,对治这个悭吝“是名第一”。“即此惠施,能作自己菩提资粮”就是说,能够作为自己将来觉悟,或者成佛证得菩提的这个资粮。“亦即能作布施摄事,成熟有情”,“布施摄事”是指菩萨的事业知道吗,菩萨的事业就是度众生觉悟,那么呢,他是通过布施来摄持度人的事业明白吗,那么呢,菩萨要成佛他要累积无量的功德,无量的功德从哪里开始修起的?就是从布施开始呀。有人说布施度能摄一切度,这是有人从布施的角度去解释,这个是叫第二,“是名第二”就是说,这个能够摄持菩萨的事业,这是第二个。

“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于三时中,心常欢喜,以自饶益;亦能除他饥渴寒热,种种疾病所欲匮乏怖畏众苦,以饶益他。是名第三。”。“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这里讲的很重要啊。“施先”就是我还没开始布施之前,那么呢,我心里很乐意这么做叫“意悦”,也就是非常乐意布施。“施时心净”是说我施舍的那个当时啊,我的心是清净的,我没有说是求果报的,我没有说是想要求名誉的,那我没有说是执着他要怎么样感谢我啊等等,没有这种执着,那么呢就叫“施时,心净”。“施已,无悔”那么施已的就说他接受了,他已经拿到了,那么呢,他已经满意了,他已经有效果了,我的心并没有后悔知道吗。假如包含这三项呢,你这个施舍就比较圆满知道吗。有的人“施先意悦,施时心净”,但是施之后如果别人不感谢他等等,他会后悔知道吗,那么这个布施呢,就是还不够圆满啊,因此你要尽量去做到“施先,意悦,施时,心净,施已,无悔”,这个非常的重要。我们要通过布施来增加我们的功德果报,让我们去除悭贪,让我们能够觉悟智慧,一定要做到这样子,不管是禅师还是法师,都是如此布施啊。

这里说在布施的时候“心常欢喜”,我们有时候让别人开心了,自己也会开心知道吗。就是我们布施不求所得,但是我们的心会欢喜知道吗。当然你如果悭吝的话,你可能会觉得好像如同所谓的钝刀割肉啊,这就是贪欲不除啊,当我们贪欲能除的话,那我们布施的时候是常常会欢喜的,特别是别人接受这个施舍之后,能够起到作用,能够满足他的所需,能够让他得到利益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欢喜。

“以自饶益,亦能除他饥渴寒热”就是说,可以对自己有利益,为什么对自己有利益的?前面第一第二已经说过,就是能够对治自己的悭吝,能够成熟自己的菩萨事业,对自己是有益的。另外呢,也能够“除他”,就是能够帮助众生解除这个饥渴寒冷,这个寒热就是说给他衣服啊,或者说给他清凉啊等等,都能够给他解决。然后“种种疾病所欲匮乏怖畏众苦”是说这个众生有种种的烦恼啊、疾病的困扰啊、各种物资缺乏的困扰啊,遭受种种苦的果报。那么呢,你在布施的时候,能够缓解他的这些种种的烦恼痛苦,就能够既让自己受益,也能够让众生受益,这是布施四相的第三。

然后再讲第四个,“于当来世,在在生处,恒常富乐,得大禄位”这里说布施的人的果报,我们说这个果报分为等流果和这个异熟果,那么等流果呢,比如说我打了一个朋友,然后他生气他又打回给我,我就被打了知道吗,那么呢,我做的这个事情,这个“因”是打人,然后我得到的这个“果”是被打,这是同一种类型知道吗,这个叫等流。

那么还有一种果报叫异熟,异熟就是指异时而熟,还有异类而熟,比如说,我在前世曾经给佛献了花,然后我这一世就长得很庄严很漂亮,那么呢这个就属于异熟果,也就是说下一世它才成熟,异时异地甚至是异种类,因为是献花但是它的果报不是我得到花,而是我得到了相貌庄严知道吗,那么这就叫做异熟。我们这个布施呢它会有等流和异熟的果报。那么这里的第四个呢,就是指的异熟,然后这里面会兼有等流的果报。接下来“于当来世,在在生处”,“于当来世”是指我来生啊,“恒常富乐”指他的异熟的果报是恒常富乐。那么就是说“于当来世”他就会因为布施他就会得财富啊。 “得大禄位”,“大禄位”就是能够获得财富的一些比如说做官啊,或者大商人啊等等,得大财宝那么就是能够赚很多很多钱,或者投生在富人家成为富二代喽。“得大朋党”,得大朋党就是有很多很多朋友,而且是非常好的朋友,或者说很有势力的朋友。“得大眷属”就是说他的眷属都是很优秀的,或者说跟他关系很好,或者说都是很有本事的人吧。那么呢,就是说一个布施的人他会各种顺缘俱足,不仅于当生,甚至于来世他的各种果报都会庄严啊。那么果报庄严呢,就包括他自己有很多财富啊,然后有很重要的地位啊,大家都很尊敬他啊,有很多好朋友啊等等。

“是名布施威力四相,此外无有若过若增”,那么呢这就是布施威力的四个殊胜利益啊,他“此外无有若过若增”是说除此威力四相,没有缺失或者增添,也就是这四相已经尽说布施的威力利益。所以说布施是很重要的法门,我们要想改善或者说改变我们的种种不如意,其实应该尽可能的去做布施。那么想要修行好,其实应该对三宝,或者对修行的这个僧团,或者对修行人要做布施供养,因为你助缘别人修行,你自己修行就顺利知道吗。你去印经啊等等赠送给别人,如果别人因此而开悟了,因此而觉悟了,因此而烦恼减轻了,因此而解脱了等等之类,那么呢你就会有相应的果报,将来你要觉悟你要解脱的时候,你的资粮就很具足了知道吗,这非常重要啊。甚至于我们曾经多次,甚至于看到有人当时做这些事情,当时就会有现象的啊,真的很神奇。

好,这就是布施的总的原则,我们说布施呢,后面列了一些子标题。”布施同修”,我们同修呢,都是修行人,如果是真修行人呢,其实是很好的布施对象啊。“布施亲友”,那么我们亲友呢,其实亲友本身就是我们的眷属对吧?那么呢,我们应该帮助我们的亲友,帮助我们的眷属,让他们能够成就,因为亲友的这个因缘常常不是一世的,很多是累世的啊,因此亲友很重要。“慈心布施”,那么你如果没有财物,也没有能力做法布施呢,那么可以做慈心布施啊,就是说我们以慈心对待人,以微笑面对人,让别人有好心情知道吗,那么呢也是一种布施。

有人问“布施给一位圣者和一位凡夫,实际果报是不是很大区别啊”?我们说你做同样的事情,要看你于什么福田来做你知道吗?佛教里面有讲到福田,那么呢,一切众生可以说都是福田,所以说,我常常强调我们在修法后说要把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但是这个福田他是有高下的呀,这个不是说众生平不平等的问题,众生在佛性的角度是平等的,但是在他的功德和在他的智慧的层面呢,他不可能一样的呀。那么呢,一个烦恼而且没有智慧的凡夫和一位觉悟的圣者,肯定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那么呢,这个,佛在佛经里面有说: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者,供养一万个持五戒者不如供养一个初果,供养百万个初果不如供养一个二果,供养千万个二果,不如供养一个三果,供养一亿个三果,不如供养一个阿罗汉,供养十亿个阿罗汉,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供养百亿辟支佛,不如供养一位三世佛,供养千亿三世诸佛,不如供养一位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人。那么呢,就是这么一步一步上去,就是这样越来越殊胜的福田顺序。你说是不是很大区别,那么肯定是很大的区别啊,福田越殊胜那么果报越殊胜,这是从福田的殊胜程度角度讲。

4.3.6     功德回向

原文:

2.4.5. 功德回向

回向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讲解:

然后讲回向,我们修种种资粮修种种功德,我们应该让这个修功德的心,不仅仅只为自己知道吗,我们要让修功德的心回向给一切的众生。为什么要回向给众生呢?我们看一下这段文字,回向,所谓“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那么回向就是“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也就是把自己修行的善根功德回向给他人,回向给众生,期望自己和他人皆共成佛道,修成佛果。

“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你看最后这一段,这是其他的古德的解释,就是说我们回向给一切众生呢,就好像我们吹喇叭,如果我们嘴直接说话或者大声地喊,他的声音只能传那么远,这时候如果拿一个号角,再通过这个号角去吹,这个声音就可以扩展到很大很大,那么我们这个回向,回向给一些众生呢,就好比这个号角的回声,这个声音就能够远播很广大啊,那么呢,就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不仅仅利于自己,知道吗,那么这个功德回向就是这个意思。回向它其实含有布施的心在里面知道吗?我们有的人往往在行为上做布施,他是需要因缘的,需要事情去促成的,需要有对象的,可以说你要做殊胜的布施,有时候还感觉还挺难的,包括在外面胡乱布施了,就是有钱不知道怎么花呀,那么你要做殊胜的布施有时候真挺困难的。但是这个功德回向呢,他不依赖于条件,因为你心里想着一切的众生,你做种种功德回向,那么你就有布施的心在,同时也在做布施的行。那么我们回向,就是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减除贪欲。然后第二个呢,因为我们回向一切众生呢,你的心发的广大呀,那你做事情的这个性质它就会变化的。比如说你现在修禅定,你修禅定是为了自己啊对不对,那么呢,你是在一个小范围内,就是自己这个小范围内修禅定,你的功德成就呢是自己的禅修的功德,但是你如果把禅定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呢,你这个修禅定的功德它的性质就变了知道吗?那么就变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你是为一切众生而修禅定,那么这样子的发心呢,我们说就叫大乘心知道吗,这样子的发心呢,就是说在逐渐地让自己的心愿意或者说朝向利益一切众生,那么这样的心是很殊胜的,因为在你智慧成熟到一定程度之后呢,这个心会转为所谓的菩提心。所以说我们一开始有的人很难生起这种很伟大,很愿意为一切众生去付出,去努力的这个菩提心,那么先修回向是基础啊,所以说菩萨所谓的五十二阶里面就有十回向,这是菩萨所要修的,回向一切众生,这既是一个仪式,是一个行为,也是一个志愿,也是一个趣向,也是一种心行,其实也是一种智慧啊。所以说也是给自己累积增上善业的这个资粮,是很重要的,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回向,并且要怀着“至诚之心”啊,有些人回向只是念念句子他根本没动心,那么是假的,没有用的。

原文:

  • 回向自身果证
  • 回向供养三宝
  • 回向亲眷
  • 回向法界一切众生

讲解:

我们说回向,我这里列了几个,例如回向自身的果证,那么我们修行呢,肯定是希望自己要觉悟开启智慧啊,要破我见断烦恼,觉悟这个涅槃的智慧,甚至觉悟所谓的本来面目、所谓的佛性等等。那我们修行回向我们自身的果证呢,就是说期望我的功德来成就自己的精进,快速的进步突破种种的障碍,尽快让自己能够修行进步啊,这就是回向自身的果证。第二,回向供养三宝,那么呢,就是说我们如果修行有所功德呢,我们要想到去供养三宝,想到为佛法的延续,想到为众生能闻思佛法的利益,要这样子发心去回向供养三宝啊。第三个“回向亲眷”,就是说我们有时候希望亲眷怎么怎么好啊,比如说希望自己小孩能够聪明,能够学习成绩好,能够不要玩游戏啊是吧,能够听话呀等等,我们也可以以我们修行功德去做回向,在某种程度上会有一些潜移默化的效果,那么回向自己的亲眷成就一些自己希望成就的善利,那么是可以的。那么回向法界一切众生呢,就是要让我们的心广大呀,如果我们有修慈心观呢,你应该知道慈心观要求你先对自己的亲友,接着对普通人,再对自己的仇人,然后要对各方位的众生,最后要对一切的众生,不管是天人、鬼、地狱、还是畜生等等,一切的众生都要给他发慈心。那么我们回向呢,其实是一样的,你也要把自己的心量要能够无差别无对象的回向,这样子你的心才会广大,才会无私,才会不带区别地愿意去利益,或者说愿意回向给一切众生,由此能够帮助我们断除种种烦恼,帮助我们破除悭贪,帮助我们降伏嗔恚,这个修法很重要啊。

4.4       辅修

4.4.1     护卫禅

原文:

2.5.1. 护卫禅

  • 慈心观

【慈心观 】慈心 (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 慈心三昧兴发慈悲心的禅定。 慈心十一种果报 (名数)一卧安,二觉安,三无恶梦,四天护,五人爱,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盗贼不侵,十一得生梵天。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七。

  • 不净观

2.5.2. 持咒

  • 六字大明咒
  • 药师咒
  • 其他咒

2.5.3. 准提法

讲解:

接下来,讲到这个基础熏修的这个辅修啊,这个辅修呢,就是我们前面所修的是属于核心要修的,比如说持戒、禅定、正念,这是核心要修的。然后这个资粮也是我们每次修法都要去思考,要去熏修的,那么护卫禅呢,我上次已经说过,它是保护我们的心能够走在正道上面,能够不被种种烦恼所污染,能够在这个世间不被种种所谓的环境所影响,那么呢,要保护我们的心一直处在正确的,修智慧的这条道路上面,那么呢就要有所谓的“护栏”。我们常常说我们要行走到对岸,要过桥,那我们这个桥呢就叫作戒定慧啊,那么桥两边如果没有护栏呢,你被桥两边那些风景,或者走的过程中忘记了看路而到处看风景,就是说被种种世间的事情所吸引了,然后你忘记了看路,那么没有护栏的话,你就掉下去了啊,这个护卫禅就相当于是在这个道路的两边给你加了这个栏杆了,知道吗?我们说持戒也是这样的效果,那么护卫禅也是类似,给你加一些栏杆,让你不至于那么容易掉下去。那么这个慈心观是对治这个嗔心的。那么呢,我们常常为什么要对治嗔心呢?因为如果说碰到一些事情让我们不高兴,我们常常会忘记了以慈心去对人,我们会以嗔心去对人,所谓的嗔心呢就是说自己不高兴或是自己不爽,他就会希望别人受伤他才会高兴知道吗?那么呢,这就是属于有害心了知道吗?所以说嗔心是不善的啊,那么呢,我们要以慈心来对治。慈心其实在我们佛教有修法就是叫慈心观。其实我们在《定慧之路》禅七有时晚上会以录音引导的方式播放慈心观。这个如果自己修的好呢,自己会有体会的,慈心观除了能够入禅定之外,他还会让我们的心很慈悲,很欢喜,因为是以乐与人嘛,所谓的慈心就是把自己的快乐给予别人,所以说无条件给别人快乐的这个心叫慈心。那么慈心观呢,我们说慈心三昧,兴发慈悲心的禅定啊,他的果报是很殊胜的,他的果报有十一种,第一个就是“卧安”,就是睡觉他很安详啊,不会睡不着啊失眠。第二就是“觉安”,就是醒来他也很安乐。第三是“无噩梦”,就是睡觉不做噩梦。第四是“天护”,天护就是这个诸天会保护他知道吗,因为他修慈心诸天会喜欢他,所以天人保护他啊。第五“人爱”,因为你天天修慈心,你这个人脸相都可能会变得慈眉善目知道吗,因为你天天希望别人快乐,别人看到你就高兴知道吗,那么别人就会特别喜欢你,所以就会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啊,开玩笑啊,就是受人喜爱啊。第六是“毒不侵”,这个毒不侵,他指的是种种的这个毒,毒虫啊、蛇啊这种。第七“兵不侵”就是指当他遇到刀兵劫时,他就不会受这个刀兵侵害吧。曾经在佛经里面有一些记载,就是说当那个琉璃王由于业力因果而攻打释迦族,攻打佛的父亲的那个国家,然后琉璃王攻打的那个时候呢,他们释迦族有很多人是佛的弟子,他们当时正在修慈心观,当琉璃族攻打时,他们是射箭,但是当整片整片的弓箭射过去,那么这些慈心观修的好的人,那个箭射过来,本来是要射到这些人身上的,因为他们修慈心观呀,他们当时正在修慈心观而且修的特别好,这个箭根据经典的记载是在半空中就停下,然后掉落下来,射不到这些人身上,哈哈哈,就是有这种神奇啊,这个就是说慈心的这个威力很大啊。曾经在密宗里面也举过一些例子,当然我不知道真的假的,就是说有一头母牛在给一个小牛喂奶的时候,因为它有慈心,然后有一个猎人还是什么人,拿了一个矛想去捕杀这个母牛,用那个矛刺这个母牛刺不进去,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这个牛它正在哺乳,它心怀慈心,对这个小牛心怀慈心,猎人的矛就刺不进去了。那么这里呢,经典是说有毒不侵啊,就毒蛇猛兽不侵,刀兵不侵,就会有这么神奇啊。八“水不侵”,和“火不侵”,水火都无法侵他了。第十“盗贼不侵”,就是说一个人修好慈心观呢,他就不会被偷盗。第十一“得生梵天”,那么呢就说慈心观修的好呢,他能够修得禅定,那么呢我们说修生这个梵天,梵天是初禅天知道吗,生梵天呢,就是说有修一些禅定他就能够生梵天,那么你修慈心观呢,他是修禅定的一种方法啊,最终能入慈心定,你有修禅定呢,就是说你很容易生梵天啊,那么这是慈心观的理解。

我们护卫禅除了在座上修慈心观啊,其实在坐下应该以慈心去面对和别人打交道知道吗,我们人与人打交道,不要有侵害别人的心,要以慈心对待别人然后以慈心来摄持,“我要怀有慈心地跟他打交道”的这个心行知道吗,那么这样子这个慈心就会有很多好处了啊,就会什么人见人爱啊,大家都喜欢你啊等等,这些殊胜利益就会更加的明显。

第二个不净观,不净观呢,就是对治贪心的,就是我们这个欲界,按经典说一切生欲界的众生无有不以淫欲心以正性命,就说你到这里来投胎能做人呢,不仅仅是人,众生都是一样的,它是欲界嘛,那么呢欲界都是淫欲心很重的人,没有淫欲心他不会生在欲界,比如说天天修禅定他没有淫欲心,他就会生在色界了啊,色界没有男女相,通通都是叫大丈夫,因为他没有淫欲心他就没有男女相,那么我们有男女相那么就是有淫欲心啊,有淫欲心才产生男女相。那么有淫欲心就会导致我们的贪心很重,我们就需要修不净观来对治我们的贪心。不净观呢,曾经我在四川焦悲寺的定慧之路禅七有专门教过,在别的禅七没有正儿八经教过,那么你们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去修那个不净观,或者修腐败观啊等等都可以,这主要对治我们嗔心。但是不净观我们不建议在家的居士多修,既然是护卫禅,它就是辅修知道吗,那么辅修呢,就是说除了慈心观,你多修这个没啥问题之外,其它的都要适度地修。慈心观的这个慈心是要对一切众生,不能是对单个,对单个有时候容易搞错,变成贪心都有可能的啊,就是对一切众生都好,不管是仇人还是亲人。那么不净观呢,我们建议是一个月修一到两次就可以了,不要每天修,因为每天修了有的人会受不了,会觉得不想活啦。按经典里面说,到处都是种种不净啊,偶尔修一修就可以了,特别是贪心重淫欲心重的话,修一修,淫欲心被调服了的,那么就可以不用修,这是不净观。

4.4.2     持咒

然后我们说辅修,还有一些比如说持咒,如果信仰大乘的呢,就可以持咒。关于咒语,我们说这个咒语是指佛教的这些咒语,一般是佛菩萨的咒语,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咒啊,不是外道的咒,不是一些搞些什么歪门邪道的咒,都是一些佛经里面介绍的,有很好的清净身心的作用的咒,或者说能够减轻种种障碍的咒。那么呢其实大乘的咒很多的,如果你们对大乘佛教感兴趣,去那些寺院呢,你会看到他们所谓的早晚课,他们专门有课诵本,有所谓的十小咒啊,还有楞严咒啊大悲咒啊很多很多,不同的咒它的功效其实是不一样的,那么呢你们自己去持哈,我学的都是一些所谓的咒心或者短咒,比如说六字大明咒,药师咒,还有虚空藏咒啊,都是很短的,就十秒二十秒就可以背完,一些很简单的,但是我觉得很有效果了,比如说六字大明咒能让我们的身心清净,都是很有效果的。还有药师咒、药师琉璃光灌顶真言啊,这个咒能够让我们对治一些疾病,让身体健康,也是很有效果的,那么你们也可以持啊,效果怎么样我不能打包票,不能做肯定。另外如果你要持咒,按照经典说的最好是要吃素啊,就是不吃素持咒可能效果没那么好,但是也不一定没有效果,也可能有效果,这个你们自己验证。

原文:

准提法

讲解:

然后还有一个准提法,准提法是普传的法,从我们中国唐密开始就很重视这个准提法,那么这个准提法也有不同的传承,准提法其实是非常好的,他是属于护身法,我们前面说叫护卫禅。那么按照南传,他们如果说去到那些陌生之地,或者到什么坟场,什么树林里面,那些地方怕有鬼神干扰,他们就是修慈心观,可能修一座或者几座慈心观,让那里的鬼神欢喜,他就不会被那些鬼神干扰了。那么如果按密宗的修法呢,他们可能就要修一些护法,那么这个准提法就属于护法。是可以修了来让自己排除种种的非人的干扰。

准提法传承很多,但是我最推荐《定慧之路》传承上面的哦,致光法师的传承。这个传承其实很神秘的,这里我就不讲了。总之,定慧之路的准提法的传承很殊胜,效果特别好的。

5.  系统修习

5.1       定慧之路

原文:

关于初学者自己学打坐的指导(前文已附,此处略)。

讲解:

今天把这个基础闻思就讲完了,剩下的我们就讲系统修习,系统性的学习。这些前面都是讲,你们自己可以在家里去修,可以去学习了解,可以去做这些修资粮的积集,去修一些不需要教的哦,这些辅修的可能都还需要教,主要是资粮的积集。禅定呢,这里有关于初学者怎么打坐的指导,上次已经给大家都详细讲了一遍,这一篇初学者打坐的指导非常好。大家没有来参加禅七的,你们想要修好禅定呢,参考这一段去实践,其实是真的非常好的。

这是致光法师亲自写的。我们要感恩致光法师,还考虑到我们没有来参加禅七,没有时间参加禅七的人,还在考虑怎么样能利益他们哦,所以我们要感恩致光法师。

原文:

定慧之路禅修法门简述:

定慧之路禅修法门,是寻灭尊者根据流传在斯里兰卡的古佛教经典中逐渐整理出来的一系列有效的禅修方法。此法门受益弟子,根据致光法师禅修班开示记录,整理成为《定慧之路》一书,经法师修编、补充完善后,成为本法门及传承的根本法本。

定慧之路法门由浅入深,其修行指导次第为:

修止次第: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先修禅定,获得稳定的定力、定心,以四禅为最清净的定力;

修观次第:观名色、观因果、观五遍行、观五蕴、观心生灭、观十八界。次修观行。以观因果破我见,观心生灭破烦恼思惑。观十八界证空性。

定慧之路次第明晰,止观双运,其证量可勘可验,为佛学实修爱好者、探索者提供一条经前人验证的高效实修路线。

讲解:

然后系统修习呢,介绍一下定慧之路。我实际是学大乘开始,一开始是接触大乘,从初学佛开始。然后定慧之路它是南传的法门,是斯里兰卡传的法门。我个人的看法,修行的见解分大小乘,但是修行的方法其实不分大小乘的。就是我们见解有大小乘,但是修行的方法,比如修禅定,包括修观、破我见,这些东西其实不分大小乘,包括断烦恼。甚至可以说,没有什么大小乘的区别,只是具体的方法,但是见解、理论是分大小乘。那么定慧之路呢,它是南传的禅修次第,但是我认为这个方法,不管是修大乘还是修解脱道,都是非常有效的,非常次第清晰,非常普适的法门。根据致光法师的介绍,定慧之路这个法门是从佛陀时代,斯里兰卡是南传嘛,是在佛灭后300年阿育王时期传过去的。那个时候呢,我们都知道正法是500年,那个时候还是正法时代,一直到现在,他们都是属于这个,佛法的流传在南传那边,他们没有断代的。不像我们中国,历史上动不动就来一场灭佛运动,佛法就断代了。他们是没有断代的,所以他们的传承是一直传传下来的,正法时代一直流传到现在的一套禅修法门。这个禅修法门本身在斯里兰卡,我不知道它叫不叫定慧之路。反正这个定慧之路是致光法师把他的开示,在传这个禅修的时候,别的居士给他整理出来之后,就给这个书起了一个名字叫《定慧之路》。如果在他们南传,可能不是叫定慧之路也有可能,具体我也不太清楚。

这套法门是当时佛陀时代,就是佛还在世的时代,当时的僧团,他们是怎么修呢?他们就是在树林里面,每天干的事情就是在树林里面打坐,修禅定。禅定修一会儿就起来,就要走,到处走要活动啊,那么走了他们就要修经行。就是打坐、经行,就搞这两件事。其他时间就去化缘,该吃饭化缘啊。然后这个禅定修好了、正念修好了,佛就指导他们观察佛法,那么就是修智慧了。根据致光法师说,这一套方法呢,佛就是这么教僧团的,佛就是这么教的,当时正法时代,那些弟子们就是这样子修的。

那么我再简单介绍一下定慧之路。定慧之路禅修法门是寻灭尊者,当时在斯里兰卡是寻灭尊者在传。这个法师的法号叫寻灭,所谓尊者是尊称。寻灭尊者是证阿罗汉哦,在斯里兰卡是公认的阿罗汉,是一个已经断尽烦恼的当世阿罗汉,不过已经在2003去世了。在斯里兰卡的古佛教经典中,他也是依据经典哦,他们那个部派流传下来的,那个部派叫铜碟部。依据流传下来的他们部派的经典,也是南传的经典,逐渐整理出来的一系列有效的禅修方法。此法门受益弟子根据致光法师传过来,现在其实有人也叫寻灭止观,起什么名字不重要,反正都是从寻灭尊者那里来的。此法门受益弟子,其实就是指我们学定慧之路的这些人,根据致光法师禅修班开示记录,整理成为《定慧之路》一书。经过法师的修编,就是整理出来之后呢,法师自己又做了修改。然后补充完善之后,成为这个法门的传承法本。其实,我们显宗没有所谓法本这个说法,密宗才有所谓法本。因为《定慧之路》经过了四次还是五次修编,已经非常完善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修定慧之路法门的一个标准教材,所以我们说叫法本。那么什么叫法本呢,就是指导修法的教材。

定慧之路法门是由浅入深,定慧之路简介就是我整理的,也没有别的人整理,就是我整理的。由浅入深,它的指导次第,修禅定,修什么呢?修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是你要把色界的四禅都要修好,修的很稳定,它还会要求你修每一禅的入定、住定、出定的自在。这些入、住、出都自在之后,还要修这个禅,初禅跳二禅,二禅跳三禅,三禅跳四禅,四禅又跳初禅,四禅又跳二禅,二禅又跳四禅,要这样跳来跳去。训练这些禅定的进出、上下的自在,这样你的禅定就很厉害了。那么这些修好了之后呢,你就获得了稳定的定力、定心,以及四禅所能获得的最清静的正念。就是修四禅,我们会获得最清静的清静心和所谓的正念。四禅稳定的话呢,那么你的禅定就修好了,也就是说你的心没有粗大的烦恼的干扰,这个时候就能够修观了。

那么修观是指,我们这里的观有这么多次第,这些次第是观名色、观因果、观五遍行、观五蕴、观心生灭、观十八界。名色是很基础的佛法,每一个学南传的都知道名色是最基础的佛法。因果,每一个学南传的也知道所谓的观因缘法、因果因缘,这个可以说是佛法的根本,可以说是我们前面说的业力因果。佛法是需要你去观察、去亲证,去亲眼见证的。那么观五遍行,五遍行很多人理解为唯识的名词。认为怎么是观五遍行,因为南传没有唯识,只有北传才有唯识啊。但是这个五遍行其实在南传是指的,具体什么经典我忘了,佛经里面是有的哦,但是他不叫五遍行,他是叫五个心所法吧,具体不记得了,反正南传是有的哦。观五蕴,所谓的五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在南传是讲的哦。五蕴其实是指的我们的心对境界的五重迷惑。再就是观心生灭,四念处有说诸行无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那么观心生灭是属于观心无常。观五蕴属于观受是苦,因为受是受蕴。然后还有一个观十八界,其实就是要去修,修什么呢,修证涅槃。这些次第,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可以说我在不了解有这种次第之前呢,我认为佛法能不能觉悟啊,是有点碰运气成分的,就好像禅宗说的,怎么样被棒子一敲啊,茶杯打破了啊,之类那些莫名其妙的事啊,好像是突然觉悟的。好像有点碰运气,好像运气好才能觉悟啊。那么我去学定慧之路,发现哎呀,这套次第真是太科学了!由浅入深啊,完全没有碰运气的成分,真的是叫渐修渐悟,渐修道,渐解脱之类的哦。它每一步有每一步的勘验,每一步有每一步的结果,没有说这个东西有碰运气的成分在里面,真的是太科学了。我是了解了这个次第之后啊,我是赞不绝口,觉得佛教里面怎么还有这种次第!我真的是太感叹了。因为我并不是修定慧之路修完的哦,我发的那个帖子,修四禅八定等等,并不是修定慧之路修成那个样子的,是我自己盲修瞎练修的。所以我觉得,好像修这个有点碰运气的成分在里面哦。要运气好,要种种状态、善缘具足才能修出来。了解了这个次第之后,我觉得并不是碰运气,而是说它确实有一个阶梯,一个一个一阶一阶的让你修上去,你可以看的到你下一步修什么,这一步修了能够解决什么问题,真的是非常的科学,非常的明朗。

修好了定力之后呢,你就可以修观。这里面说观因果,能够破我见,观因果就是观因缘法,是破我见最快的法门。其实破我见不仅仅是观因果可以破,观任何一个,观名色、观五遍行、观心生灭等等,十八界,任何一个法都可能破我见,甚至可能证得阿罗汉都有可能。法没有高下,但不同的观法有对治不同烦恼的侧重点,观因果是特别侧重于破除我见的,观因果重点是破我见。观心生灭是破烦恼的,我们有种种的烦恼,观心生灭特别容易让我们清理种种的烦恼。观十八界是证空性哦,其实这个空性呢,是我不好意思写证涅槃,就用空性代替了。其实观十八界,因为在这个群里都是对我有信心的,或者说对定慧之路有信心的,那么我就关起门来讲,说观十八界就是,他真正达量是证涅槃,当然证涅槃的同时也就证空性喽。所以,这一套止观次第啊,真的是到目前为止,我去参访了这么多不同的禅七,目前最赞叹、最科学,最实效啊,没有水分啊,全是干货,最好的法门。我真的是无法用什么辞藻,来赞叹这个法门的善妙哦!

“定慧之路次第清晰、止观双运,其证量可勘可验,为佛学实修爱好者、探索者提供一条经前人验证的高效实修路线。”定慧之路传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应该是致光法师从96年就开始,从少林寺开始传。最开始是在少林寺,听说的哦,具体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哦。其实学定慧之路的人是非常多,有很多人已经证果了,甚至很多人修定慧之路出家,甚至证阿罗汉的,有很多的哦。所以,它是经过很多人验证的、高效的实修路线。

:证涅槃就是证阿罗汉吗?

:不一定。如果按小乘说法,证涅槃就是证阿罗汉,但是按大乘说法呢,就不一定。因为菩萨也可以证涅槃啊,但是他就是不证解脱,呵呵呵,所以不一定哦。当然我这个说法,还是关起门来讲哦,因为这是大小乘不同的说法。如果按小乘,他就根本不承认你证涅槃。但是大乘说,菩萨也证涅槃,因为菩萨也有解脱的智慧,没有解脱的智慧怎么去度人解脱啊?对不对?他只是不去证解脱,什么是不证解脱?就是他并不想我这一生死掉了,我就不来了,就入涅槃、不受后有了,他还想要度尽众生啊,才最后证解脱,这是菩萨的发心。所以菩萨不一定是乘烦恼而来,有可能是乘愿力而来啊。但是小乘就说你这就是烦恼,不要讲什么愿力,呵呵呵。这就是大小乘观点不一样啊,你们以后学大乘,再慢慢跟你们讲。

原文:

寻灭尊者介绍:

寻灭尊者(Venerable Amatha Gavesi)是斯里兰卡古都康提郊外的德瓦那佩迪斯止观禅修中心(Devanapati Samatha Vipassana Meditation Centre)的创办人,也是斯里兰卡佛教界公认的难得一遇的圣者,其禅修传承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来到斯里兰卡的两位阿罗汉,即孔雀王朝阿育王的一对子女——马欣达比丘和桑加米达比丘尼。尊者诞生于1918 年,2003 年 6 月 11 日圆寂,世寿 85 岁。曾多次受邀到美国、澳洲和马来西亚指导禅修,1992 年,尊者在致光法师的邀请下,赴新加坡传授禅法,此后十多年从未间断。

讲解:

关于定慧之路法门传承。寻灭尊者,Venerable Amatha Gavesi是他的英文哦。他是斯里兰卡古都康提郊外的德瓦那佩迪斯止观禅修中心的创办人。这个你们可以去查证啊,反正我还没去斯里兰卡,什么时候有时间去一下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是很殊胜的地方啊,有一本大乘的经典叫《楞伽经》,那个楞伽城就是在斯里兰卡,所以斯里兰卡的楞伽山是佛教圣地。

“寻灭尊者是斯里兰卡佛教界公认的难得一遇的圣者。其禅修传承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来到的斯里兰卡的两位阿罗汉,即孔雀王朝阿育王的一对子女——马欣达比丘和桑加米达比丘尼。尊者诞生于1918年,2003年6月11日圆寂”,哎呀,2003年,我去学定慧之路的时候他已经圆寂了。“世寿85岁。曾多次受邀到美国、澳洲和马来西亚指导禅修。1992年,尊者在致光法师的邀请下,赴新加坡传授禅法,此后十多年从未间断。”我们现在其实有号召一个义工小组,就是翻译寻灭尊者留下来的英文开示。现在开示应该也快翻译完了,到时候我们将会发布出来,可能发布到公众号上还是发到哪里,让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寻灭尊者是怎么开示解脱道的哦。但是寻灭尊者是纯粹的南传,是纯粹的解脱道的修法,他不讲大乘的哦。

那么,大概就是这样子,这个是定慧之路法门的介绍。

5.1.1     止

原文:

  • 色界四禅
  • 入定自在
  • 住定自在
  • 出定自在
  • 超越禅

二种超越三昧 ﹝出法界次第﹞

超越者,谓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而具二义焉。

[一、超入三昧],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二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三禅。三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四禅。四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空处。空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识处。识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不用处。不用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入一定,而不能超入二定,况能如上所明,自在超入也。(不用处,即无所有处也。)

[二、超出三昧],超出三昧者,谓从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无所有处。无所有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识处。识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空处。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二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初禅。初禅起,住散心中,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出一定,而不能超出二定,何况如上所明自在超出也。

讲解:

定慧之路前面其实基本已经介绍了,这里我分了两个小标题,一个是止,一个是观。“止”就是指要修色界的四禅,然后修入定自在、住定自在、出定自在,还要修超越禅,就是所谓的随意跳啊。这个超越禅呢,我这里摘录了《佛学词典》里面,关于超越禅的一些叫超越三昧的解释。当我们修禅定,能够超越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就叫三昧了,因为他不仅仅是有定在里面,还有智慧在里面。所以说很多人说修禅定没有智慧呀,修禅定不能证智慧啊,虽然经典说修禅定不是修智慧,但是我觉得是对禅定玩的不透啊,其实禅定如果玩透了的话,也能够升起智慧的,哈哈。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哦,可能很多人不同意啊。那么,为什么说这里超越叫三昧呢?你看“超入三昧者,谓离欲界不善法,有觉有观,入色界初禅,从初禅起,超入无色界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入二禅……”就是随便超哦,什么是超呢?就是我们一般入禅定是次第上去的,从初禅到二禅……,心在初禅待稳了,慢慢心细了不想在初禅待了,觉得初禅粗重,慢慢就到了二禅。二禅待久了,慢慢又觉得二禅的定生喜乐,这个喜乐心比较粗重,就舍喜乐然后它就上三禅了哦。这个不叫超越,他是一禅一禅上去的,一直到灭尽定。超越禅就是我想上几禅,动个念就进去了,直接上,这样子他禅定就自在了,不仅仅是入、住、出自在啊,还能够超越自在,那就很厉害了。你看啊,这个超越禅,超越三昧,“是为诸佛菩萨超入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入一定,而不能超入二定”超入一定,不能超入二定,呵呵。“何况如上所明自在超入也”。看到没有,声闻是指小乘之人,菩萨是指他的觉悟已经超出声闻的人,叫菩萨。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谁谁谁菩萨,菩萨原则上是要有一定的智慧的,一般是指超越了声闻乘智慧的人,他才能叫菩萨。没有超越声闻智慧的人,那个菩萨就是属于奉承哦,属于给别人戴高帽子的。但是你可以菩萨发心,我们学着做一个菩萨。我们以学做菩萨来要求自己,那么我们可以叫小菩萨,呵呵。

从这里就知道,我们修禅定,如果说你能够超两个定啊,他这里说能超一个定,超一个定到底是说一阶一阶的上去呢,还是说中间间隔一个呢?我的理解是一阶一阶上去,而不是间隔。那么能够超两个定,就是中间可以间隔一个、两个甚至多个,就是说有这种能力的人,就是诸佛菩萨的能力了。所以能够修超越禅的,他肯定是有一定的智慧的。所以大家要相信,禅定修得好,真的修透了,能够超越,你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升起智慧。

好,前面说的是超入三昧。所谓超入就是我能够从比如在初禅,咚,直接跳到四禅去,这就是超入。还有所谓的超出,“谓从灭受想定起,入散心中。散心中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散心中。”就是他出处都是到散心,完全的出定,就是我从散心一瞬间能够超到灭尽定里面去,然后从灭尽定里面出来,一瞬间就到了散心状态。这个比前面那个更厉害咯,前面是超入,这个是超出。从散心中起,一瞬间入到灭尽定。后面每一个都是这样哦,从初禅一出来就入散心,从散心一瞬间入初禅,初禅可能还没什么,二禅、三禅、四禅都可以哦。到识无边处、到无所有处,四空定都可以哦。“空处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四禅。四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三禅。三禅起,住散心中。散心中起,入二禅。”随便哦。“是为诸佛菩萨超出三昧之相。若声闻之人,但能超出一定,而不能超出二定”看到没,他只能超出一定,不能超出二定,只有菩萨才有这个能力,这个是很厉害的哦。所以我们常常说,一个人到底修行功夫有多深,那就看他能不能修超越禅。超越禅修好简直就是,有人是这么讲啊,说一个人如果九次第定自在,能超越自在的话,像这样超出三昧自在、超入自在的话,那么就犹如人类掌握了火种啊,他就能够开创文明,能够降服一切外道,就这么厉害,呵呵。所以你们应该发心去学啊,这个真的是很殊胜。我都做不到哦,我也要发心要做啊。

5.1.2     观

原文:

  • 观名色

名色 名即是心,谓心但有名而无形质也;色即色质,即是身也。

  • 观因果
  • 观五遍行
  • 观五蕴
  • 观心生灭
  • 观十八界

讲解:

观名色,这就讲修观啊,具体我就不讲了,因为这些属于禅修班的内容。总之,观五蕴属于观受是苦,我们对居士是不教的,因为容易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修着修着他就不想做世间人了,只想要出家了,只想做一个出世间的比丘。当然这也是好事,但是常常这些人他没准备好,他的家里人会生大烦恼啊。所以我们对在家人不教,但是我们在家人可以做菩萨啊,对吧?发大乘心,在世间修是可以的,即使是小乘出离心,我们也可以修到三果呀。观就不具体讲了啊。

5.2       大乘般若

5.2.1     一实相印

原文:

3.2. 大乘般若

3.2.1. 一实相印

实相印 (术语)实相是从本以来佛佛传持之印玺,故谓之实相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一切之大乘经以此实相印印之。法华经序品曰:“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一实相印(术语)诸法实相之一法印也。即对于三法印而谓诸法实相之一理也。妙法莲华经方便品曰:“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嘉祥疏四曰:“为人说于实相,印定诸法。”三藏法数四曰:“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印者信也,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一法印)

讲解:

定慧之路是指南传解脱道的修行次第,属于一个系统的修法。其实我一直想讲大乘法,大乘该怎么修,应该持什么见,修什么样的行,在生活中应该怎么样以大乘的见地来修行,怎么样把佛法应用于生活。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不仅仅应用于生活,甚至可以应用于我们的身心健康等等,种种的事情。一直想讲呢,一直不敢讲,因为大乘的道理甚深,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如果按照,好像是《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它说对别人说大乘法,必须听的人是久修解脱法的,久修解脱道的,那么他就具备很多解脱的资粮,就具备信佛法的善根,他就能够堪受大乘法,不然的话,他就会起邪见的。你们仔细去观察:其实学大乘的有很多人已经学偏了,学的很狂,整天就是拿一些空啊,这些什么不着相的道理,就因果都不怕了,不畏惧因果。那是很成问题的,这样的人就叫善根不足啊,他不能够学大乘法,叫中毒了。我们说治病啊,佛法说种种法犹如药。我们前面讲三皈依,佛所说的这些法犹如法药啊,它是让我们觉悟,是让我们解脱的方法,要对治烦恼,所以要吃种种的法药。这个法药有普通效果的,有很厉害效果的。大乘法就是属于很厉害效果的,普通人吃了不一定是让他的病好啊,他可能是中毒了,可能毒发身亡啊,就是大乘常常说的,法身慧命被断灭掉了。我之所以不敢讲大乘法,就是觉得很多人,根器未熟啊。现在我这个帖子,已经发了很多年了,从2013年发到现在,已经7年了。那么看这个帖子过来的人呢,我就相当于是说,他们都已经看我的帖子很久了,而且有信心,就是在信佛法这件事情上面是有一定基础的,特别是对我个人是有一定的相信的,我才开始逐渐一点点说来尝试讲大乘法。然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很多人一开始本来就是想学大乘,然后过来学了定慧之路呢,他觉得,唉,这就是小乘法,可以看得到修下去只能是出家,才能究竟的走完解脱道。我不想走到解脱出家的方向去,想去学大乘,既能断烦恼也能够面对生活,不想伤害我的父母、我的亲友、我的老婆,我希望也能够让他们很开心,能够让我的生活减轻烦恼还能够有修行。因为这样的原因,就让我生起了说讲大乘的心,所以才开始来讲这个大乘,上一期我已经开了一次大乘班,专门讲大乘法,应该怎么修,应该持什么见,应该怎么修。根据那一个禅七,虽然人不多,但是效果还是挺不错的,他们反映都挺好的,更加让我觉得,可以来试着给大家讲大乘应该怎么样系统性地修。

那么这个大乘呢,我就这里也不讲,因为具体系统怎么修,还是要在禅修班上来讲。因为我们的闻思、见地要和修行进行匹配,光闻思不修,对你的启发过了之后呢,你不修,下次再听到同样的法,你就觉得没什么启发了,没什么意思了,其实并不是一个好事。我们一定要闻思和修行相匹配,这样每一次闻到不同的佛法呢,都会促进你进步啊,因为你不断的去修,去亲证,去体验,去实证,你就会不断的进步,如果闻了法不修,又闻了法不修,再闻了法还是不修,慢慢的闻什么法都没感觉了知道吗,听什么法都不激动了,生不起精进去实践的心,那并不是个好事哦,所以大家要谨慎啊。

学大乘,首先我们要知道,佛是指的觉悟啊,那么觉悟什么呢?觉悟的是诸法实相啊。所谓的诸法实相呢,就是指诸法的……哎呀,这个实相,暂时先不解释哦。这里先说什么是叫一实相印,那么一实相印呢,实际是从诸佛以来,佛佛传持的印玺。所谓的印玺,就是代表这个佛的智慧的,“故谓之实相印。一切之小乘经以三法印印之”,就是说我们说小乘经典,它是以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来作为法印,来勘验这个法符不符合佛说,这个法能不能让众生解脱,就是以三法印来印。那么大乘呢,指的是觉悟佛的智慧啊,它是以诸法实相,以实相印来印证,“一切之大乘经以此实相印印之”。那么实相印到底是个什么,其实语言又不好讲了啊,语言又非常难讲了。《法华经》序品说:“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经》其实解释了佛以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间,就是为了开、示、悟、入,让众生能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和入佛知见。什么是佛知见呢?就是见实相,就是见诸法实相,所谓的实相,又叫实际相。以大乘佛法说,我们见的种种,所谓的法,有生灭,有常无常等等,统统都叫迷惑,这叫不实啊。那么你见到真相就叫实啊,这叫他的实相,叫一实相印。这个一实相印呢,这里有一些解释,我也是从《佛学词典》里面摘录出来的。这里还是说同样的话:“即对于三法印而谓诸法实相之一理也”。看《法华经》:“一实相者,谓真实之理,无二无别,离诸虚妄之相也”。这里所谓的实相,就是指真实的道理,那么真实的道理它是无二无别的,离就是没有,“离诸虚妄之相也”,就是没有虚妄相的啊。“印者信也,盖如来所说诸大乘经,皆以实相理,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若有实相印,则是佛说;若无实相印,则是魔说”,总之就是用实相印,去印证所说的这些道理符不符合佛说。其实所谓的实相印,说来说去就是指诸法实相的道理,其实就是不可说啊,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只能用一些比喻,或者用一些排除法,所谓无二无别,无二就是没有二,无别就是没有差别,离诸虚妄就是没有虚妄啊,就是排除法,因为要讲实相啊太难讲了。如果是以《涅槃经》来讲,它就说诸法灭处即是实相,大家自己去学哦,因为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清的。

 

原文:

心印 (术语)禅之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为印,故曰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印定之义。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实义也。犹如经宗之所谓三法印,一实相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黄檗传心法要上曰:“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六祖坛经曰:“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碧岩第一则评唱曰:“单传心印,开示迷途。”祖庭事苑八曰:“心印者,达磨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刘禹锡文曰:“佛灭度后,大弟子演圣言而成经,传心印曰法,承法而能传曰宗。”今彼此会意曰心心相印。

讲解:

那么实相印呢,还有一个,就是所谓的心印啊。这个心印给大家做一下介绍,我们学大乘,不能不了解禅宗。禅宗以心为印,心就是指所谓的禅心,禅指觉悟的意思,“禅之本意,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以心为印,故曰心印。心者佛心”。佛其实就是指的觉悟,觉悟的有情,觉悟者吧。“印者印可印定之义。此印能印可或印定佛法之实义也。”也就是说,这个心印相当于实相印,实相印就是心印,能够印定诸法之实义。就是说通过这个心印,能够了解诸法的真实含义。“犹如经宗之所谓三法印,一实相印。以此佛之心印直印于众生之心。谓之以心传心。”那么呢,这就是所谓的印证。我们的禅宗常常说印证谁谁谁开悟了,比如说那个永嘉大师去朝拜六祖,然后六祖就当场印可他的觉悟啊。这就是以心印心,在禅宗称为以心传心。“黄檗传心法要上曰:‘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迦叶是指迦叶佛,是指我们这个贤劫七佛,第一个佛叫迦叶佛。禅宗的传承,他说他的法,不是仅仅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传哦,而是从迦叶佛开始以来就在传了。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将来我们下一尊佛,就是弥勒菩萨来成佛,来成弥勒佛。他来成佛的时候呢,会到鸡足山,以脚趾扣那个山,然后那个山就打开,然后我们的大迦叶尊者,他就会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拿出来,传给弥勒菩萨。那么就代表是以心传心,因为佛在灵山法会上以心传心是传给迦叶尊者,然后下一尊佛弥勒菩萨来成佛,是迦叶尊者传释迦牟尼佛的衣钵给弥勒菩萨。这又是一次以心传心,禅宗说,这每一尊佛都是以心传心这么来的。迦叶佛传了七佛,传到释迦牟尼佛,然后再传到迦叶尊者,再传传传西天二十八祖,再传到中国禅宗六祖,这样子传的,叫以心印心,一代传一代。心心不异,是指他们的觉悟没有差异,没有不同。“六祖坛经曰:‘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就是指他们禅宗所讲,怎么样让别人觉悟,他们说叫传佛心印。《碧岩录》有所谓的评唱:“单传心印,开示迷途”,所说的事情就是传心印,它不跟你讲那些什么渐修的东西,就是讲传心印,这是禅宗所立的、所挂的招牌啊,叫传佛心印。也就是说,禅宗是直接传最究竟的觉悟啊。在禅宗这么讲:“佛灭度后,大弟子演圣言而成经,传心印曰法,承法而能传曰宗”,在禅宗来说,他们这些祖师就是佛啊,就等同于佛,就是佛,他们说见性成佛嘛。所以六祖讲的法啊,六祖的开示啊,被这些人记录下来,他们叫《六祖坛经》,这是中国唯一的除了释迦牟尼佛以外,在《大藏经》里面收录叫“经”的,但又不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是六祖讲的,叫《坛经》。那是因为禅宗认可,他们禅宗祖师就是佛,传佛心印。那么呢,他们传心印的这些法呢,就是“演圣言而成经”。所以禅宗是很殊胜的啊。我们显宗尊禅宗是真正的宗门啊,其他都叫教门。

发菩提心,今天讲一讲什么是发菩提心。我觉得今天讲不完了啊,九点四十五了,不讲了吧。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啊?发菩提心就下一次再讲了,太晚了。看大家有问题吗?没问题那就我们一起回向啊。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感谢大家收听,下一次我再讲后面的。感谢大家,下课。

5.2.2     大乘般若概述

讲解:

学佛修行路线图,我们已经讲了三讲了,今天是第四讲。我们上一讲已经讲了基础的闻思以及基础的熏修,然后定慧之路也给大家做了一个介绍,然后是讲到大乘般若的这个部分。这个次第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啊?每次讲的我都想要回顾一下,回顾一下我们整个修行路线的框架,基础的闻思,是不是都还记得啊?因果、业力、轮回、四圣谛、发出离心等等基础的熏修,包括持戒、禅定的修习、正念的修习以及我们的资粮,应该怎么样去积累,以及我们的辅修的护卫禅,以及持咒和一些护法的修法,这些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啊?要记得,要在这个框架下面来理解我们学佛的修行路线。你常常不知道自己修到什么位置,下一步应该怎么修,那么,要结合这个框架来思考,我哪些地方不足,哪些地方要进行补充,然后下个阶段应该修什么,应该结合这个框架来思考。

那么这个系统的修习是指的我们推荐的定慧之路,这个是南传的法门,是纯粹的解脱道的修法,分为止观两个次第。止的分一二三四禅以及超越禅的禅定自在的次第。今天其实有人在QQ群里面问,说他们那个上座部有人说什么转向自在、省察自在……,我们定慧之路没提,问这个事情。我们定慧之路不提转向自在、不提省察自在,但是有入定、出定自在啊,而且还要修超越禅知道吗?超越禅就是要一禅二禅三禅四禅随意可以跳,你把超越禅修好了,那么所谓的省察自在和转向自在,自然就包含在其中了。然后定慧之路修观呢,其实是在小乘来说呢,是去先破我见,然后一步一步让你烦恼得到清净,最后要消除一些定的障碍,就是禅定的障碍。最后呢,你会要去证涅槃啊,最后这一观,观十八界是去证涅槃,知道吗?那么,这个证涅槃其实在大乘来说就是证空性。所以说其实小乘和大乘啊,在修行上面是没有分界的,在见地上面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我下面要讲大乘般若是讲的大乘的见地和修行。那么定慧之路呢,主要是前面这些基础闻思的熏修,就已经足够打好基础了。当然这个基础也是大乘的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之后,修“定慧之路”就比较容易了。你就不会不懂得修行的道理了。然后为什么说大小乘在见地上面有差别,但是在修行上面是没有间隔的呢?主要是在于我们说有很多共法,比如我们说解脱道是属于佛法,但是四禅八定是属于共法,也就说四禅八定是外道与佛道共同的修法,共同都可能会达到或者说去完成的。那么,他有一点点超越外道的地方就是,比如说从禅定的这个角度,超越外道的地方就是灭尽定,第九定是外道所没有能力入的,那么这就是他的不共的地方,就是第九定,就是灭尽定。那么呢,他的智慧也是与外道不共的,外道也有他所谓的智慧,外道说什么梵我合一啊,外道也会说觉悟种种,什么道啊……,他们也会有他们的所谓的觉悟的道理。但是他们那个道理呢,从佛学的角度,或者从佛教的角度来看,是不圆满的。就是说其实外道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说他没有达到佛,或者说没有达到解脱那样的觉悟的圆满的程度。但是他们相对一般的人来说,比如说外道他们能够超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他们的境界是远远超过我们普通人,我们欲界的这些人,甚至超过欲界的天人。所以说外道并不是一个贬低词,而是说他觉悟不圆满,达不到佛教这样的能够达到解脱,能够出离轮回,能够了生死这样的一个程度。那么呢说他是心外求法是外道。刚才我说了共法和不共法,那么我们说小乘这一部分的这些修法,不管是禅定还是修观,这个破我见、断烦恼以及证空性和证涅槃,对于大乘来说又是共法了,知道吗,哈哈。所以说小乘的这些修法,以及小乘他所要达到的证量,在大乘来说是同样要达到的,但是大乘有更加圆满、更加超圣的这个智慧,主要是指智慧了啊。

其实大小乘,他是有差别,小乘主要是强调烦恼解脱,这是小乘的核心、要点,他主要是要出离,要证解脱,要觉悟解脱涅槃,最后证得无余涅槃,然后不再轮回,叫了生死。这是小乘和解脱道的核心义理,核心目标。大乘的核心,最主要的是讲智慧,解脱轮回对大乘来说呢是次要的,而是智慧能够达到所谓的自在吧,能够以智慧来让我们的身心得到自在,甚至于烦恼中都能够得自在,甚至于在操持种种事物中也能够得到自在。这个是大乘所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他甚至觉得烦恼也是智慧的体现。但是这种话,我一般不敢讲,因为你们是听到我讲课已经很多次了,我以前不敢讲,什么入世还能够觉悟啊,或者说,不出世也能够有智慧啊等等,不敢讲,为什么不敢讲呢?因为害怕一些人学了这些,其实他根本就接不上,就连接不上,他不堪接受这种,更甚深的,这些法要,会变成一种狂,有很多人学大乘,一开始上来就学大乘,对于小乘的教理根本就不看也不懂,也不知道,对禅定也缺少修习,对出离也不懂,对解脱也不明白,那么,他一上来强调智慧是非常危险的呀!因为,很有可能就是说,因为他的根器不足以接受这种所谓的入世修觉悟,入世修菩提心的这种法门,那么他可能就被这个法门给害死了啊。在佛教里面经常有一些比喻,小树苗只能是小雨能够滋润,能够得到成长。那么这个小雨是指的小法,也就是指的小乘法,指的自利法。那么大乘法就好像是澎湃的大雨,只有那些大树,已经很强壮了,不会被这些落下来的大雨给冲垮,冲倒,那么,他就能够得到大雨的这个滋润。这个大雨指的是法雨,就是指大法雨,就是指的菩萨道或者说佛道的法门。那么,因为你们都是听了很多次的,我这个课已经从讲小乘四禅八定开始,应该讲了五节还是六节了,每次差不多两小时,也有十多个小时了。你们很多是看我帖子进来的,我那个帖子里面已经做了很多铺垫,所以我才敢讲啊,我才敢一点一点的讲,不然的话我也很怕的,我也心慌慌啊。哎呀,这个该不该讲啊,因为讲过头了到时候害了人了,对吧?他如果不具备信心诽谤了怎么办?常常有这种担心啊。

那么,刚才讲的定慧之路,其实定慧之路呢,他是一个总称,其实解脱道就是这么走的,只不过用不同的方法来修。因为解脱了,我们就有所谓的智慧解脱,就是断烦恼;有所谓的身证解脱,就是入灭尽定。那么智慧解脱,就是所谓的慧解脱阿罗汉,身证解脱了,如果同时也慧解脱了,就是所谓的俱解脱阿罗汉。其实禅定出离的这个过程,在佛教里面又叫八背舍,就是所谓的八解脱门,解脱道就是如此,就是出离种种的烦恼、三界啊、种种的法相,全部出离,最后证得灭尽定,是身证解脱。那么智慧断烦恼,于三界无贪婪啊,于三界无贪婪他就能够不受后有,能够证得涅槃,是这样子。那么其实在大乘,我们说般若波罗蜜,大乘的这个根本,其实是进一步的讲涅槃的智慧,知道吗?我们说小乘最后到涅槃,涅槃他不给你讲了啊。别人问佛说涅槃是怎么怎么回事,佛是不答的,默然无言。然后呢,佛会劝说,他说你要搞清楚涅槃是怎么回事呢,不如搞清楚怎么修啊,他说不然的话,你一辈子还没搞清楚涅槃是怎么回事,然后你又错过了修行的机会,知道吗?所以佛对涅槃这种无为法,这种无相法是不解释的啊。那么大乘呢,就开始有种种的说法了,就是说他会讲实相啊,一实相印啊,他会讲你发菩提心啊,你要修十波罗蜜,你要修种种智慧啊,最后,能够觉悟实相。大乘的这个道理其实是建立在诸法实相上面的,诸法实相呢,其实是涅槃的升华,就是我们小乘涅槃说的是出轮回,到大乘呢,说一切都是唯心的啊。本来种种法,是因为我们迷惑在里面,才会感受种种的苦,我们前面不是讲苦集灭道吗?如果你不迷惑在里面呢,那么这些不仅不是苦啊,而是种种的庄严、种种的殊胜,甚至可以用一些比喻来说,叫所谓的心本来是净土啊,等等,这些都是很深奥的法理啊。那么要怎么去觉悟这些东西呢?大乘就要开始讲了,他说首先你相不相信这些法,相不相信啊?佛所说的,大乘的这些道理?那么就有所谓的次第,就是所谓的发菩提心,然后修十波罗蜜,然后觉悟实相,最后成就佛国净土。

原文:

讲解:

我这里列了一些次第,这是我整理出来的。这些次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面呢,这部分啊,发菩提心和禅波罗蜜这个可以算是次第,然后《金刚经》、《心经》、《圆觉经》,这个不算次第,这个是我们要明白哪些道理,其实很多东西都是讲一样的事,讲同一个东西但是从不同角度去讲。那么我只是把它摘出来,然后做一个知识上面的一个印象的加强吧,也算是闻思上面留一个智慧种子。然后这个禅波罗蜜呢,就是我们大乘所要修的,其实大乘如果说从修行的这个角度啊,主要是六波罗蜜嘛。那么最最重要的我觉得是,这个禅波罗蜜啊,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这两者其实,所谓的波罗蜜,就是说,要能够以禅定啊,比如说禅波罗蜜就是以禅来度到彼岸,那么这里的彼岸,指的是涅槃的彼岸,当然大乘的涅槃呢,是涵盖我们说小乘观十八界的涅槃,也就是涵盖空性。但是他的涅槃不仅仅是说,你死了不再来,而是可以叫什么呢?能够自在的来,呵呵呵,大概这么比喻吧。就不仅仅是自在的来,而且是来了也自在,这是大乘的涅槃的这个意思。那么这个禅波罗蜜和般若波罗蜜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们两个是互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要以禅来证,禅波罗蜜要以般若为因、为修、为果,那么,其实包括我们修解脱道,也是类似的。解脱道也要觉悟无我,那么也可以算到般若的,嗯,我们如果说分上中下品吧,那么属于下品的智慧。就无我呀,然后所要修的这些九次第定或者说八解脱门,那么也是属于修禅,也是属于禅波罗蜜里面的下品,我们如果说分上中下品就这么分,大概这么分吧,针对大乘来说的,就说他那个是基础啊,然后呢,你到这里呢,你开始相信般若的道理,相信有诸法实相的道理,开始相信有唯心啊,万法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显现这样的所谓的道理,就是所谓的实相,诸法实相、如梦如幻、如梦幻泡影等等这样的一些比喻的话呢,那么你就开始在熏修,或者说中上品的这个智慧吧。中上品的这个智慧啊,那么你修的话,那么这些都是逐渐去成熟的,让你的智慧逐渐越来越成熟。那么修的过程中,其实大乘的修法是非常快乐的啊!不像小乘修那么,怎么说呢,就是感觉有点辛苦啊,其实大乘修起来没那么辛苦,其实是很乐的,但是如果懈怠也不行的啊,也是要勤奋的修啊,那么这个是禅波罗蜜啊,然后最后是无修道。

原文:

讲解:

无修道可以说是所谓的明心见性,号称是无上乘、号称是佛乘。那么,见性指的是心性、自心本性啊,也就所谓的见本来面目,也就所谓的觉性。这属于上品的智慧。那么,就是怎么样以觉性去度尽你一切的烦恼以及业习啊,以及你所有的尘沙惑等等,全部以觉性去度。这是最高的,也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但是也是最容易的啊!那么这些经典其实并不是次第,《六祖坛经》、《楞伽经》、《维摩诘经》、《华严经》,我们通过这些经典,来知道我们修觉性最终会要觉悟哪些东西,或者说是用来勘验的。有很多人,见了一些光,他说突然,哎,怎么一发呆,就觉得自己好像觉悟了呀,他就自认自己觉悟了,或者说,怎么心空了一下,他就自认自己觉悟了。不管觉悟还是没觉悟,这种情况也不是说完全没可能,也可能有的人觉悟就是这种样子。比如禅宗有的人就怎么被棒子敲了,怎么腿被夹了什么啊,看什么鸟飞过去,他觉悟了啊,有很多这样的现象。那么,我们要通过这些经典,来勘验我们自己不是理解上面的,而是体证上面的觉悟,知道吗?比如说什么无二、通达、庄严、三昧自在啊等等,要以这些来勘验我们是不是真的达到觉悟。因为有很多人所谓的觉悟,真的在我看来就只是嘴说而已。你说他有受用吗?他自己又谈不上来呀。所以我就列了这些经典,经典里面讲的义理,以及他的现象作用,就要去勘验了啊。我最后列了致光法师的《信心铭之道》,这个是致光法师讲的,非常好的啊,对于想修禅宗的人,想修觉性的人是很好的参考手册。好,我相当于是着重把大乘这一块,这个提纲又给大家介绍了一下。那么我现在开始讲,上次是讲的实相印,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发菩提心。

5.2.3     发菩提心

原文:

3.2.2. 发菩提心

菩提心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菩提心 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云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

讲解:

那么,我们说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就是见地有差别。见地有差别,发心就有差别。小乘的发心主要是出离心,就是不管什么,你说世间多么好,多么漂亮,多么值得留恋,他都不听的,他一定是决绝的要出离,我再也不想来,我再也不想做人了啊,我连活着都不愿意,我完全只想出离,我还想完全断绝所谓的十二因缘。断绝轮回,不想再受轮回之苦。因为轮回就是苦啊。那么呢,这是小乘的发心,就是决绝的出离心。那么大乘呢,他的发心叫菩提心,菩提是觉悟的意思。我们说菩萨叫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的意思,菩萨就是叫觉有情,叫自觉觉他的菩萨,菩提心就是指发觉悟的心。小乘的是叫出离心,但是这里面有一个要注意的啊,就是菩提心,觉悟嘛,难道解脱不是觉悟吗?我要跟你们说,解脱也是一种觉悟,那么在大乘来说,解脱的觉悟,就是阿罗汉的觉悟,只觉悟了一部分,叫见佛半身,还有佛的另外一半身,也就是他的功德受用等等,他的解脱德是证到了,但是他的功德受用等等他还没有觉悟到。那么在大乘说阿罗汉的觉悟不如佛那么圆满,知道吗?那么我们说发菩提心就是想要成佛,就是我们不仅仅要觉悟解脱,还要觉悟智慧的功德受用,以及他的自在。那么发这种心呢,就是叫所谓的菩提心,也就是说出离心呢,是菩提心的一半,或者说是一部分。学菩萨,修菩萨道,也是要出离的,但是他的出离和那种绝对的不来轮回,或者说畏惧轮回,或者说畏惧烦恼,是有一点点的差别。他也要出离贪嗔痴,一样的要出离贪嗔痴,但是他是更多的是觉悟智慧,而不是纯粹的说,我再也不来,我再也不来轮回,知道吗?他的核心是围绕觉悟佛的智慧,去朝向那个目标,觉悟成佛,觉悟证得佛的一切智,这个方向去修行,那么一切的修行呢,不管是出离也好,还是修禅定也好,还是修智慧修观也好,通通都是为了去觉悟智慧。如果能够发菩提心,那么就表示这个人已经有闻思的智慧了,知道吗?其实我们说发心其实已经是一个果了,你们学定慧之路,学过因果的,当一个事情发生,他就已经是个“果”了。那么他能够发菩提心呢,一定是前面有发菩提心的因缘,然后在某个时刻,他真心的想要去觉悟菩提、觉悟佛果,他想要去修行,去朝向智慧,那么他就已经是有资粮了,已经是一个善果了。如果你们有去学《入菩萨行论》,他们说只要发菩提心,你就很不可思议了,你就功德果报就不可思议了,知道吗?那么也就是说,发这个心呢,是能够导致你成佛的,能够驱使你去修行菩萨道,能够让一切众生得利益的,所以菩提心是非常殊胜、非常伟大、非常功德果报不可思议!那么呢,发菩提心就简单这么讲啊,其实发出离心呢,如果你发了,就会朝向解脱,也是不可思议,知道吗?菩提心更加不可思议啊!好,这一段发菩提心的文字,是我从《佛学词典》里面,我就是去搜啊,然后我觉得符合我的观点,符合我的看法的部分,我就把它摘出来,大家一起读一下,能够比较系统的了解一下吧。这个菩提心叫“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 “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这是菩提心的意义,刚才已经解释了。那么,《维摩诘经》佛国品就说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这个是很甚深的道理,我们说这个世间叫娑婆世间,叫烦恼的国土,知道吗?烦恼世间其实就是我们烦恼心的化现啊,那么《维摩诘经》说菩提心是菩萨的净土。也就是说发菩提心啊,其实我们说有发菩提心和最后证得菩提心,是一个因和果的关系。那么证得菩提心,你就会知道什么是菩萨的净土了,但是你发菩提心呢,你就已经和菩萨净土相应了,知道吗?这是很甚深的道理啊!我有很多秘密不能敞开讲啊,只能对具备这个根基,叫堪受其法的听众才能讲啊,不然的话,不好的啊。佛教里面有很多戒律,有很多,特别在大乘,秘密就多了,知道吗?很多东西我讲起来也很惶恐啊,我怕讲的太过,你们会错误的理解,或者说着相去想,不敢讲太多啊。那么,《观无量寿经》说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观无量寿经》是指的往生啊,净土的这个法门。那么,他说的发菩提心是因,然后能够深信因果,那么对你往生的品位是有好处的。《大智度论》说“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无上道就是无上的觉悟,“吾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菩萨大智度论是龙树菩萨写的,他说“菩萨发菩提心缘无上道”,什么是无上道,那也要先听闻呐,对不对?那么比如说我们现在讲,什么是佛道啊,什么是菩萨道,能不能发菩提心,圆满觉悟成佛就是属于无上道,知道吗?我当做佛,就是我将来要去成佛,我憧憬将来我要觉悟成佛啊,我要功德圆满,佛是福慧两足尊呢,那么你发这样的心,就是菩提心。“又曰:菩提心名一向自志求一切智智”,自求就是希望啊,希望达到什么呢,达到一切智智,一切智智就是指佛的智慧。佛能够遍知三千大千世界,佛的智慧是没有障碍的。不像我们众生呢,是叫有烦恼障啊,罗汉解脱烦恼障,菩萨没有圆满之前有所知障。那么到佛了就完全没有所知障,所以叫能够遍知三千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劫,前后无量劫等等一些事情全知。那么所有的佛,也叫全知,知道吗?叫一向志求这种智慧,叫发菩提心。那菩提心的全称,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指的无上正等正觉,这指的是发心去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知道吗?“又云无上正真道意啊,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这个名称是有很多种的,总之求无上道,就是叫菩提心,就是你去求证得究竟的觉悟,究竟的智慧,叫发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就是菩提心,是成佛之因,知道吗?所以说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啊。也就是说,你这个菩提心将来成长,开花结果,这个结的果呢,就是佛了,就是成佛了,所以说菩提心是将来成佛的那个因,或者说是种子啊。“清净法长养良田”,就是说菩提心是清净法的长养良田,就是菩提心本身是清净的。因为是上缘一切无上佛道啊,那么有这种心呢,就能够长养,长就是生长,养就是这个养大。能够生长,能够滋养这个种种的清净善法,所以说叫净法长养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即菩萨学所之所依”,就是说菩提心呢,这个求一切智,求无上智的这个心呢,是一切正愿的开始,就是你的正愿。我们说,阿弥陀佛是愿力成就极乐净土,极乐世界,那么我们说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然后说地藏菩萨有多少多少愿呢,“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种种的利他这些大愿呢,以及这些利益众生,以及成佛的这些愿,都是属于叫正发心,叫正愿,是善愿啊,是能够长养一切善法功德,能够成熟一切众生,能够感不可思议,庄严果报的这些愿,是一切正愿的开始。“菩提之本”,菩提是指觉悟,也就说发菩提心呢,是你觉悟的根本。那么,特别是学大乘的人啊,不管是学大乘、小乘,这个初发心很重要啊。那么呢,你这个菩提心,就是根本啊,就是你将来能够觉悟的根本啊。在佛教里面常常说,一年学佛,佛在眼前,二年学佛,佛在庙堂,三年学佛,佛在天边。就是说他的初发心慢慢的没那么坚固了,没有那么强了,甚至会忘记他的初发心,知道吗?那么,他一边修一边修,他的菩提心,就没那么坚固,然后被烦恼有机可乘了,然后变成他修行不是菩提心为动力了,知道吗?变得是,嗯……可能修修修的就没有力量了,会有这些情况,那么我们说菩提心是菩提之根本啊,他既是因,也是修行的动力,也是觉悟的果啊!我们说因果,如果从大乘来讲,因果是同时,我们说时间有先后其实是假象。那么,你这个因造出来,果已经同时就有了,知道吗?菩提心是“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悲是指的大悲心,大悲是指的与众生同体大悲的这个心啊。这个大悲,我们很多人在缺少智慧的情况下,会变成一种烦恼啊。这个大悲是同体大悲,他是证量上的,我们平常证量上没达到是做叫什么,叫感同身受吧,或者说我们有一些修所谓的自他相换的,就是说,把他当成自己,然后而起悲心了,知道吗。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也就是说你有菩萨心,有菩提心才会长养这些大悲及菩萨所学的菩萨行持啊,这些种种的清净法知道吗?大乘菩萨的“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那么所谓的大心,什么是大啊?我们佛教里面有很多大的,比如说解说道叫小乘,菩萨道叫大乘,那么究竟了义经呢,叫“大方广”,然后说这个涅槃呢叫无上,这个佛的涅槃叫无上大涅槃,然后,这里说叫发起大心,大心呢,就相对我们一般的心更大,什么大呢?就是指的广大,也就是这个菩提心所朝向的这个无上道,无上觉悟,无上庄严,无上的果报庄严啊,这都是称为大,以及要度尽一切众生,这些这种种的心,都是广大的发心,知道吗?而且是我不仅仅是出轮回证涅槃,要觉悟,在涅槃我也觉悟,在轮回也觉悟,就是所谓的更圆满、更广大啊,更无碍的智慧,叫发大乘心。那么首先你得相信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这里面有很多和小乘解脱道是冲突的,你们要善思善解啊,不然会认为我是胡言乱语、胡说八道啊。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都是一个意思,“最初发心称为初发心”,也叫新发意。新发意就是刚开始发心,刚开始发菩提心。这里有介绍两种菩提心,一个是缘事菩提心,一个是缘理菩提心。

原文:

二种菩提心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讲解:

那么,缘事菩提心就是指是以事相来跟菩提心相应,还有一个叫缘理菩提心,是指以理,就是以他觉悟的这个佛理,或者说他以所闻思所成慧,所让他憧憬的,让他发心朝向圆满的这个智慧,这个佛“理”,叫缘理。那么缘事菩提心,就是以四弘誓愿为体。所谓四弘誓愿,这个是六祖说的,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说你将来有能力了,要能够誓愿度一切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贪嗔痴是要断的,是要把它断,清净掉了啊。“法门无量誓愿学”,为什么要誓愿学呢?法门无量,为什么要誓愿学呢?因为菩萨要证一切智智啊,他什么都要知道,所以他什么都要学,另外一个呢,他要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他必须要有无量无边的方便,那么他就要学无量无边的法门,所以说无量法门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呢,我们说佛是福慧两足尊,不仅仅是智慧,智慧要圆满觉悟,还有福报啊,果报庄严啊,他要圆满觉悟。那么这个果报庄严呢,比如我们说化身佛,就是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子现王子身啊,这果报在某种角度来说,在人间是最尊上,然后三十二相啊,然后转法轮啊,这是化身佛的果报庄严。但是佛教说有法报化三身,他的报身庄严才是更殊胜的果报庄严,这些你们有一个了解就行了啊,因为化身大家还搞不明白,要去讲报身是非常困难的啊。那么大家慢慢去闻思吧。“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呢,是指“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是最上层的菩提心”。所谓的缘理菩提心就是缘智慧的,所谓的智慧在佛教里面有一种名词叫理体啊,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个智慧他是无相的嘛,无相,没有办法给你描述它是怎么一个形象,怎么一个东西嘛,所以变成说强说的话啊,他就是一个道理,知道吗,就是所谓的理体啊。但是你们不要认为理体就是一段知识、一段文字概念,那是错的。只是说他没有办法说这个智慧是怎么一回事,他就用理,或者说道理,或者说真理,来形容智慧是怎么一回事,是如此而已。所以说缘理菩提心,就是缘智慧的意思,那么智慧呢,这里是叫一切诸法本来寂灭,也就是说诸法无生,安住于此中道实相。中道实相呢,说的中道就是不住两边,不住两边,不是说在两边的中间加一个道叫中道。而是两边都不住,知道吗?那么不住两边就叫所谓的“中道”,不是说有个实在的中道,知道吗?那么这样子的中道就是所谓的“般若实相”。

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就是以智慧为发心,而所行的道叫中道,也叫智慧道。那么安住这个地方他如果啥事也不做,那么就只能成就一个果,叫阿罗汉果。也就是说你修大乘的理,如果你不上求下化,那么你所能够成就的也就是解脱而已,达不到成就菩萨和佛的果位。那么要达到菩萨和佛的果位呢,你就要不取于相,就是说要安住于中道,同时还要“上求下化”。上求,就是上求佛智。下化,是指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上求下化的愿心愿力愿行。那么你有这样的心呢,你才能够行走在菩萨道上,你才能够成就佛果,这才叫菩提心,才叫菩提萨埵,才叫自觉觉他。那么你这样发心这样修行,最后你才能够成就最上乘的无上道,所谓的无上道,无上果,无上庄严,无上神通,通通一切无上,完成这些无上都在最后的觉悟成佛之时,大概是这样。那么发这种心就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原文:

  • 世俗菩提心

四缘发菩提心 ﹝出地持经﹞

讲解:

这个后面是讲发菩提心的种种因缘。那么我们说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所谓的世俗菩提心呢,是指我们在还没有觉悟出世间智慧,还没有觉悟无为的时候。那我们对大乘的这些道理,对大乘的行持,对大乘的精神,我们能够信仰,能够升起欢喜心,能够发心去学,那么就叫凡夫或者说是还没有觉悟智慧的人,是我们所能够发的心,这个叫世俗菩提心。因为他还没有觉悟嘛,那么他的菩提心就是属于有为的,属于相似的,我们虽然叫相似的,但是相似的并不代表说它没有意义,而是非常有意义,非常的重要,因为什么事情都是由因到果,是逐渐成熟的,不是顿时无中生有,一下子出来一个佛果。是要渐渐成熟的。

那么世俗菩提心有四个缘,就是四种因缘,来引发这个菩提心。那么是哪四种呢?

原文:

[一、见闻为增上缘],增上即增进之义。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讲解:

第一种叫见闻增上缘,这个增上就是增进的意思,某件事情在你这里印象特别强烈,让你念念不忘。这种叫增上。就是某种因缘特别强盛,叫增上缘。“谓世间之人。或见或闻诸佛菩萨有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既见闻已。即发是念。是佛菩萨功行具足。能为如是诸变化事。以此见闻。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那么这第一种,就是说他见到或者听说佛菩萨有种种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之事,比如说我现在就在讲佛能够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的事情,具备一切智,那么就是听说佛菩萨,或者听说菩萨能够到十方世界诸佛的国土都去闻法,菩萨也能够三十二应,比如说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度诸众生,那么听闻这些佛菩萨的功德等等,然后他生起了殊胜想,发心想学想修,也想达到这样的功德果报以及神通能力的话呢,那就是缘佛菩萨,这个缘,就是缘取、就是攀缘,是缘什么呢?就是缘佛菩萨的殊胜功德,而发心求得,也希望自己能像佛菩萨那样子功德庄严神通广大,叫“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发心求证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功德,一样的神通,一样的能力,发这样的心,这叫发菩提心,这是第一种,叫见闻为增上缘,而发菩提心。

原文:

[二、闻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讲解:

第二种叫闻法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闻诸佛菩萨神通变化。但闻说法。赞叹菩提及大乘法。彼人闻已。则欢喜信乐。以此闻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这里说是闻法,前面是见到或者听说佛菩萨的神通功德智慧等事,这里是听到说佛法,听到法师“赞叹菩萨及大乘法”,比如我们常常有种种的礼赞佛啊,礼赞菩萨啊,各种祈请颂啊等等。

然后说佛如何如何殊胜,如何的如何伟大,受这礼种赞佛菩萨之心感召,而让人发心,让人生起善心想要去求学菩萨法,求学佛法,那么这样子发心的人呢叫闻法增上缘,也就是听别人说法,以及听到别人赞叹菩萨以及一切佛法,那么以这种因缘来发心的叫闻法增上缘,而发菩提心。

原文:

[三、护法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

讲解:

第三种叫护法增上缘。所谓的护法增上缘呢,就是指“谓世间之人。虽不闻法。或见法欲灭之相。遂作是念。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当遭大苦。我今修菩萨道。护持正法。为诸众生灭无量苦。以此护法。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那么护法增上缘就是说它不是以听法或者是前面说的看到佛菩萨神通果报庄严来发心的,而是他觉得这个佛法是好的,是能够利益众生的,是能够让众生受益的,那么他看到这个法因为缺少一些护法的因缘,然后呈现出法欲灭之相,也就是说这个法弘不开呀,没有人来学呀。或者说这个法被别人灭呀,或者说有外道攻击呀,那么这就是说这个佛法弘法很困难,法的流通利益众生很困难,障碍很多。那么这些人他因此而生起一种心念,这里说“无量众生,造诸恶业”,就是说他会想到很多众生造了很多恶业,因此而受种种的苦,而众生不知道解脱之道。那么我今天要发心修菩萨道,要护持正法,要让正法能够弘扬广大,让正法能够顺利的利益一切众生。那么发这种心呢就是护法心,就是保护这个佛法灯灯相续、持续不灭,希望佛法长久存世,能够持续的利益众生,那么这样叫护法心。以此因缘为增上,因为他是护持佛法利益众生的这个心,他也是与三宝结因缘,也是在帮助佛法度众生,也是在修殊胜的善业,是弘法增上缘的一部分,因此他也会生起求觉悟,希望有一天他也能够得菩提能够让无量众生得解脱的心,那么这样就是护法增上缘而发菩提心。

原文:

[四、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讲解:

第四个是发心为增上缘。“谓世间之人。虽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恶世众生。为烦恼所障。不能出离生死。遂作是念。于此恶世。尚不能发二乘之愿。况能志求无上菩提。我当发心。亦令他发。以此发心。为增上缘。故乐佛大智。发菩提心”。这里是说他看到世间众生种种被烦恼障碍,受种种的苦,而众生不能够出离生死,那么他就开始起一种念,起一种想法,他说在这个五浊恶世的众生,如果连二乘求解脱心都不能发起,怎么能够得到无上的觉悟呢?那么我应当做出表率,“我当发心,亦令他发”,就是他自己发心志求解脱,然后他也劝别人也这样来发心求解脱、求菩提,然后以这个发心为增上缘,因为他自己发心也劝别人发心,他就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了,而是帮助别人发心。那么这个发心呢,就是上求下化了。但是他如果求的是出离恶世的二乘出离心呢,那么他将来就会成就他的声闻或缘觉果位,缘觉和声闻最终如果按照大乘佛法说他们将来也会成佛。他这里是自己发心也引导别人发心,就是具备大乘利益众生的菩提心了。

那么在总结一下怎么发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其实我们是很好理解的,也就是说他是通过闻思,一种是通过闻思看到佛菩萨种种的殊胜功德庄严然后发菩提心,希望自己达到佛菩萨一样的功德庄严;另外一种是不忍佛法灭,不忍世间人受苦,他就开始发护法心为增上缘,他这个发心是以帮助正法久住而令他人解脱,还有一种叫发心为增上缘。这个发心是自己想要解脱,也劝别人发心解脱,前面主要是指他要成佛,达到佛那样的功德,大概是这样解释。

原文:

世俗菩提心。由文字言说可以理解的粗分菩提心和仪轨授受之菩提心。

讲解:

然后这里还有一句,世俗菩提心用文字言说可以理解的粗分菩提心和仪轨授受之菩提心。那么所谓仪轨授受就是遵循某些仪轨,就像我们受五戒一样的,有人去受菩萨戒知道吗?那么他会去遵循一些仪轨,那么因为这些仪轨呢,他就是在这个仪轨的指引之下,他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叫仪轨授受,那这也是可以的。

原文:

  • 胜义菩提心

菩提心戒 (术语)三昧耶戒之异名。以菩提心之自性清净为戒性也。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 入、住、起,观蕴等诸法无生为入修;现证无分别体性为住修,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菩提心,即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

讲解:

胜义菩提心,其实所谓的胜义是相对于世俗义来说的,胜义就是指真实的意思,也就是说所谓的真实在佛教里面是指的实相,指的智慧,指的觉悟,指的出世间,大概是这样的意思。那么胜义菩提心其实是指的智慧心,也就是我们菩提的智慧,叫菩提心。就是说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嘛,心是指觉悟的心。为了区分它和世俗菩提心,这个发菩提心指的是初发意,指的初发心。那么胜义是指你的心已经觉悟了,所以叫因菩提而发心,所以叫胜义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呢就变成叫“菩提心戒”了。菩提心戒就是三昧耶戒之异名。

以菩提心为三昧耶戒,三昧在大乘其实是有很深的含义,我们大乘的种种三昧其实都是指的菩萨的智慧三昧,所以在大乘讲出一个三昧的名称常常都是很殊胜的,我后面会讲一些大乘的三昧,会给大家做一些解释。那么这里的三昧耶戒就是指你的菩提心,它就是三昧耶戒,三昧耶戒在密乘呢是他们的根本戒。其实不管密乘还是显宗,一个觉悟的菩萨,那么他就有所谓的“胜义菩提心”,那么胜义菩提心他并不是前面所讲的世俗菩提心,这些所谓的心念思维之后所发出来的这种世俗菩提心,他是一种智慧上面的觉悟,是一种智慧的证量。所以叫胜义菩提心,叫证得。证果的证,是证得的。它不是说你想发你就有胜义菩提心了,但是胜义菩提心应该说它是“果”啦,它的“因”就是世俗菩提心。那么胜义菩提心是以诸法实相自性清净为戒性的。那么菩提心的自性清净就是指诸法本来自性清净,它纯粹是一种觉悟。这个我没有办法简单的给你们解释。这个名词就是说诸法自性本来清净。也就是说菩萨他所证得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那么他是以这个心,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以这种觉悟这种智慧为戒的,那么这叫菩提心戒。

“入、住、起修胜义菩提心 入、住、起,观蕴等诸法无生为入修”,这里“入”指的入菩提心,就是入这个智慧,“住”是住在这个智慧里面。“起修”指的是运用智慧,运用菩提心,也就是运用自性本自清净的智慧。

入住起,然后起来干什么呢?观蕴等诸法。蕴指的是五蕴,“观五蕴等诸法”,就是观察一切诸法,“无生为入修”,就是观一切法无生。小乘说诸行无常,说到种种法相的生灭,大乘说诸法无生,因为有“生”就是属于你的迷惑啊,那么从智慧来说,他告诉你,从菩提心的角度你要观诸法无生为“入修”,就是入菩提心,“现证无分别体性为住修”。

什么是现证,现是现前,证是证得。无分别体性,什么是无分别,其实指的是无分别智,就是根本智,小乘叫根本智,那么在大乘叫本智或叫本觉,“无分别体性为住修”,现证无分别的体性就是你现前证得无分别的体性,“住修”,那么就是安住于菩提心为“修”。

“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那么当你安住于无分别体性之后,你就是一个证道的人,你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就是一个有“道”的人。那么有道的人该干什么事呢?有道的人就要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就是说当你有智慧之后,那么你的大悲心也会起来,因为大悲心也是智慧的一部分。我们常常以为大悲心是造作的,这不对。从胜义菩提心的角度,大悲心是同体大悲,它纯粹是证量是觉悟是智慧的一部分,那么以大悲心的觉悟自然就会起大悲行,因为菩提心戒嘛,那么一定是会以菩提心戒来行持菩萨之行,那么菩萨之行就是“化育一切有情”,什么是华育一切有情?那么就是度化,“育”是指渐渐成熟,利益一切有情。“化育”不仅仅是让他有智慧,还要让他减少烦恼,让他安乐,让他舒适,这都是属于大悲心行持的一部分。那么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为起修,那么这就是属于菩萨道的起点,这样行持就是真正的菩萨。我们常常说受菩萨戒,当然也可以说是发菩提心,那么也是算菩萨,但那不是果位上的菩萨,那可以算是初发心菩萨。真正果位上的菩萨,也就是说有资格成为菩萨的,就是有胜义菩提心的人,是已经证得胜义菩提心的人。为什么呢,因为证得胜义菩提心的人他是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那么他的菩萨道就是从这里开始起修。那么他就要度化度尽一切的有情众生,最终他才会成就佛果,最终他成就果报庄严、眷属庄严,最后他就能够成佛,就能转一代正法轮。否则他不度人,他就没得法轮可转,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与他有缘的众生,以及这些众生解脱的根基和解脱的因缘成熟。那么他就只能成缘觉佛果,或者成阿罗汉果。那么这里就是以大悲心化育一切有情,这是菩萨的事业。菩提心即是起大慈大悲利他之心,这个是语言的解释。其实在菩萨的角度,大慈大悲是他的表现,但是实际上是他的智慧的深入发展、成熟和运用。啊,我们应该赞叹菩提心,真是无上的殊胜,无上的庄严。

原文:

  • 愿心与原力
  • 愿力与愿行

不离菩提心 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

行菩提心 为使众生成佛,自己身体力行六度万行的发心。

讲解:

然后,“愿心与愿力,愿力与愿行”,我们这里说当你有菩提心之后,或者说发世俗菩提心或者说发胜义菩提心之后,那么你该怎么去行持呢?你光有心你没有想要去做,没有想要踏实去干,去实践的话,那么你这个心是无力的,是没有力量的,是没有去行持的,这样其实不能算数的。就是你那个发菩提心还没有成熟,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算真实发起菩提心,那么真正的发心你就要同时踏实地践行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就有所谓的愿行,前面说发菩提心就是愿心,就是愿成佛,愿度众生,愿护法,愿其他一切众生都安乐啊等等,愿证得一切智,这都是叫愿心。那么愿力就是你的心它要有一种力量,它产生力量出来让你一定要去完成这个事情,你的心愿才会得到满足。

就像一个人有兴趣,小孩子他对游戏有兴趣,一天不打游戏他就念念不忘,你看他那个游戏欲就很强。反过来,我们说愿心与愿力,当你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兴趣,你不去实践不去达成,那么你就得不到满足。就是说有菩提心就要精进地去修菩提行,去行动才会有愿力。也就是说你的心有多么强,有多么决绝,有多么坚固。就是你的愿力有多么坚固。

“愿力与愿行”呢,就说愿力是一种力量啊,一种驱动力啊,是它让你前行。那么你怎么前行呢?那你就要有具体的行持措施啊。那怎么行持呢,就有很多种很多很多种啊。首先利益众生就有很多很多种方法呀,比如说,有人去印经啊,有人去供养三宝啊,有人去做义工啊,有人去发心去帮助种种人啊,学雷锋做善事,或者学特蕾莎修女之类啊等等。那都是属于他们的行持利益众生的一种方式啊。那么呢,他有这个愿心利益众生。有这个愿心去修行佛法,那他就要去修持。那么这个修持又分为两个方面啊,一是上求佛道,一是下化众生呢。那么上求佛道呢,那么他就应该去礼佛、拜佛啊,要修般若智慧,要修禅波罗蜜,要修布施波罗蜜等等啊。修禅波罗蜜,修般若智慧,这属于上求佛智。然后还有所谓的下化呀,那么下化呢就要修布施波罗蜜,要去利益众生啊。要去修忍辱波罗蜜啊,忍辱波罗蜜也是利益众生,同时也是利益自己。那么这个叫愿力与愿行。

那么所谓的愿行,“不离菩提心谓菩萨修习众善之行,常欲度脱一切众生,而不离于菩提之心,是以邪魔之道悉远离也。”为什么邪魔之道远离呢,因为你欲度脱,就是欲成就一切众生的安乐,那么就是属于布施度所摄,属于法布施、财布施所摄。那么不离于菩提心,就是做这些利益众生的事业要同时不离于你的初发心,也不离于你的智慧心,知道吗,这叫不离于菩提心。那么你这样子利益众生,你又不贪着啊,然后又行持智慧不离智慧心,那么这样子修行,一切邪魔悉远离,就是邪魔无机可乘啊,没有机会来迷惑你啊,因为你不贪,又不离智慧,邪魔就没有机会来捣乱,邪魔之道就迷惑不了你,知道吗?所以这叫“邪魔之道悉远离”。

前面是说的愿菩提心啊,第二个说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呢就是“为使众生成佛,自己身体力行六度万行的发心”。就是说,前面你是发了心,你想要怎么样怎么样啊,想要成佛,发了这个愿力啊。那么这里的行菩提心呢就是说,你不仅发了这个愿力,你还身体力行要去行持,叫行菩提心啊这是。就是说,你这个愿已经产生行动力了啊,已经产生具体该怎么行动了,那么叫行菩提心。其实行愿是不分离的。有愿才有行,有行,愿才坚固!

5.2.4     十波罗蜜

原文:

3.2.3. 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

﹝出华严经﹞

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讲解:

好,然后我们继续讲菩萨道。我们前面说小乘啊,主要是讲三十七道品,讲戒定慧,讲出离,讲八解脱。那么大乘呢,主要是讲六波罗蜜。然后这里我贴了一个叫十波罗蜜,十波罗蜜是《华严经》所出的啊。其实这个大乘菩萨道呢,就是从波罗蜜来修,就是大乘所修的种种方法,他都能够到达彼岸,到达解脱的彼岸。这个解脱是指佛的“无上大涅槃”的解脱。那么这里所谓的波罗蜜,是指的到彼岸的意思,“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那么就是所菩萨修这十种波罗蜜,就能够化度,“化”就是教化呀,“度”就是教化这些众生得解脱。“超生死海”,就是度众生出离生死到涅槃彼岸,就是教令众生证得解脱。

原文:

[一、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

(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

讲解:

那么第一个波罗蜜叫檀那波罗蜜啊,所谓的檀那波罗蜜呢,就是指的布施波罗蜜。那么什么是布施波罗蜜呢?他这里说“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就指的布施波罗蜜。那么“运心普周”,他这个心不是说只对一个人两个人的,他是遍一切众生啊,“普周”啊,就是周遍一切众生。然后“辍己惠人”呢,就是无我利他,以自己的能力,去让别人得利益啊,让众生得利益。得什么利益呢?得到化度众生出烦恼障的利益,就是前面说的“超生死海,到涅槃岸”,知道吗?那怎么样超生死海,到达涅槃彼岸呢?就要有菩萨的种种方便啊。咱们这里是简单说,“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菩萨为了让众生心满足他什么都舍啊。外部的东西,财物种种,种种东西啊,种种这个用具啊,衣服啊什么的,房舍啊,田宅啊等等啊,只要能利益众生,那么全都舍。那么还有所谓的内也舍,内也舍是什么意思呢?内呢,其实就有所谓的身体啊,所谓的头目,脑髓啊等等,他都舍啊,“而无所著”啊。就是他行布施时,内心无所住著。那么他说法、弘法,开示出生死的方法等等,那也是属于他的内舍,也是属于他以智慧来进行施舍知道吗?叫“内外悉舍”。那么这叫“是名檀那波罗蜜”,这个叫布施波罗蜜。所谓“波罗蜜”,就是说修这种布施的行为,它是能够导致,大智慧、大觉悟、大涅槃的啊,所以叫波罗蜜啊。那下面每个波罗蜜都是这样子。

原文:

[二、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言清凉。谓离热恼,得清凉故。亦云防止,谓调练三业,止过防非,好行善道,不自放逸也。又戒经云: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是名尸罗波罗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讲解:

第二个叫尸罗波罗蜜啊。尸罗波罗蜜是指的持戒。那么这里说尸罗,翻译过来叫清凉,那所谓的清凉就是指的“离热恼”,热恼是指的烦恼知道吗?那么我们持戒呢就能够清净烦恼,所以叫得清凉。“亦云防止,谓调练三业”,三业是指的身口意业,防止是防止身心做不善的行为。调练身口意业,是调整练习的意思,调练身口意业随智慧而行,让身口意止过行善啊,让身心行持善业,行持善道,“不自放逸”就是说不懒惰、不放逸。“又戒经云:菩萨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是名尸罗波罗蜜。”那么菩萨持种种戒而无所着,就是说他持种种戒,他不会执着这个戒相啊,怎么是无所著?无所著就是指智慧不着相知道吗?《心经》、《金刚经》常常说“心无所住”啊。那么无所著呢,就是说他不会执着戒相,不会执着在有相的一些事情上面,而是以般若的智慧来修这个持戒。所以叫,持戒波罗蜜,这里叫尸罗波罗蜜。

原文:

[三、羼提波罗蜜],梵语羼提,华言忍辱。他人加恼为辱,于辱安受曰忍。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也。经云: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摇动,是名羼提波罗蜜。

讲解:

第三个叫羼提波罗蜜。“华言忍辱”,就是忍辱波罗蜜。忍辱是指“加恼为辱”。就是别人来给他加“恼”啊。就是有人故意来侮辱你啊,有人故意来毁谤你啊,有事没事故意来调戏你啊,总之都是惹你烦的,就是所谓的羞辱折磨你啊。然后,“于辱安受曰忍”那么就是说你对这些事情你都能够忍受,叫忍辱。“谓内心能安忍外所辱也”,能够安心忍受外面的这个折磨羞辱,这个叫忍辱。那么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啊,光忍辱它怎么能够叫波罗蜜呢?有波罗蜜就一定是要有智慧,要有般若的智慧在里面的啊。那么这个忍辱波罗蜜是怎么回事呢,他说,“菩萨悉能忍受一切诸恶”啊,种种对他加之于身的这个恶事。“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那么菩萨对这些众生呢,他的心还是平等的。这里的这个平等啊,其实就是有智慧在里面哦。“无有摇动,是名羼提波罗蜜”,这个就是忍辱波罗蜜啊。就是说他面对种种的折磨羞辱的时候呢,他的心是能够平等对待的。这个平等心不是盲目的那种,好像不看不管的那种,什么都不知道的那种啊,那种不叫平等。真正的平等呢,是不管是好的坏的,他都能够清楚地知道,而且还能够平等哦。那么,这是智慧的一种平等。所以叫忍辱波罗蜜啊。无有动摇,他不会因此而生嗔心啊,在他遭受侮辱的时候,他的平等心,于他的同体大悲心,于他的无缘大慈心没有动摇,于众生,自他平等啊,没有动摇啊,以智慧来面对侮辱并忍受侮辱。那么这样才叫忍辱波罗蜜。

原文:

[四、毗梨耶波罗蜜],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练心于法曰精,精心务达名进。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

讲解:

那么第四个叫毗梨耶波罗蜜啊。“毗梨耶,华言精进。练心于法曰精”,“练心于法”就是修心于佛法,在佛法上面修的很精进啊。“精心务达名进”啊, “精心”,就是很专心,“精心务达”。“务达”就是我一定要把这个修好,不修好就不放弃,这才叫精进。这些这些古文讲的挺好的啊。“谓勤修善法,心无懈怠也。经云:菩萨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是名毗梨耶波罗蜜。”这里“菩萨普发众业”就是说说做菩萨他要修的事业很多很多啊,菩萨发心上求无上佛道啊,精进修一切善法呀,下化一切众生,普济一切含识。那么菩萨的事业是很广大的,发菩提心叫发大心啊,知道吗?那么说菩萨叫“普发众业”,普发什么众业呢,“普发”就是普遍的发起,“众”就是很多很多啊,很多种种的善业啊,善行持啊、善作为、善事业等等。那么“常修靡懈”就是说他很精进去修这些事情啊,不会靡懈,就是不会懈怠。“诸有所作,恒不退转”,那么他种种的利益众生的事情他都会去做,种种的善法他都去行持。“恒”,就是他没有退转的心,也叫长时间的精进不退转,一直持续地行持菩萨道,不间断地行持。我们说菩萨戒不是尽形寿而受持,而是尽未来际而受持,知道吗?那么呢这种心就是叫恒不退转的,就是说他的心是不退转的,他这个不退转不是行为上不退转,而是他发心上就不退转,然后他行为上面就要去做到不退转,知道吗?那么有这种心呢,就叫精进波罗蜜,梵语叫毗梨耶波罗蜜。

原文:

[五、禅那波罗蜜],梵语禅那,华言静虑。谓念虑皆忘,安心理境。又名智生,谓依定生智也。经云:菩萨于五欲境,无所贪着,诸次第定,悉能成就,是名禅那波罗蜜。(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诸次第定者,谓于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等次第而入也。)

讲解:

然后第五个是禅那波罗蜜啊,也叫禅波罗蜜啊。那么禅那波罗蜜,“华言静虑”,就是说翻译过来叫静虑啊,“静”是安安静静的静,静心。“虑”是指的思虑。那么中国翻译这个禅那过来是叫“静虑”。“谓念虑皆忘”,念呢是指的杂念,或者说妄念啊。虑呢是指,分别心或者种种想法。“念虑皆忘,安心理境”,你看这里又来了一个“理境”那么安心是指的心不会到处乱跑,所谓的安心是安心在一个地方,安心在哪里呢?在“理境”,这里的“理”就是指的智慧,刚才说“境”是境界。那么智慧有境界吗?如果我们对普通人讲啊,对没有觉悟的人讲,我们要说智慧没有境界。那么智慧没有境界吗?没有境界,不可能什么都不知道啊,什么都不知道不是智慧,那什么都不知道,要不就是入了灭尽定,要不就是无心了,知道吗?那怎么才能够体现智慧呢?那么就有所谓的智慧的境界,知道吗?那么这个智慧的境界,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有境界的境界。所以说这里叫安心“理境”,“理境”就是指的智慧,就是安心于智慧,叫禅波罗蜜,那么他是安心在智慧的境界里面,但是这个智慧的境界绝对不是一种有相的境界啊,大家千万不要错会啊,认为有一个什么有相的,可以琢磨的,可以捕捉的,可以怎么样进入啊等等,以这种有所取着的这种心,就是错误的,就是误解了。那么这个安心理境就是首先不能有二见,就是要有不二的智慧。那么安心理境。“又名智生”,什么是智生,就是依智慧而生啊。或者说智慧所生的禅。“谓依定生智也”,那么就是说,他这个是专门是以智慧为发心,以“理”智为缘,然后又证得智慧的境界,叫“安心理境”,那么这样叫修禅波罗蜜啊。“经云:菩萨于五欲境”,五欲境就是眼耳鼻舌身啊,眼耳鼻舌身的境界叫五欲境啊,也叫五根境界。那么“于五欲境,无所贪着”,无所贪着,就是不贪眼耳鼻舌身的境界。“诸次第定”是指的九次地定啊。“悉能成就”,那么就是说要成就九次地定,也就是说菩萨也要成就八解脱啊,你要修禅波罗蜜的话也要成就八解脱门。“是名禅那波罗蜜”,那么菩萨依菩提心、依智慧。这个智慧其实就是菩提心的智慧了,依菩提心的智慧然后于五欲境而无所贪着,然后成就九次地定。这样子就叫修禅波罗蜜啊。其实这样子还不能够达到大乘的波罗蜜啊,因为小乘也能够达到这样子啊。小乘也可以于五欲境无所贪着,达到九次第定成就。但是他们所成就的,达不到禅波罗蜜的这个要求啊,其实真正禅波罗蜜,你要在悉能成就诸次第定的基础之上,还要成就狮子三昧,超越三昧和种种大乘三昧,才能够叫圆满禅波罗蜜。否则你可以说叫正在修禅波罗蜜,但是禅波罗蜜不圆满,知道吗?大概是这样子。那么这里介绍的是禅波罗蜜啊。

原文:

[六、般若波罗蜜],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决定审理名智,造心分别名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达无碍也。经云: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一切智门,是名般若波罗蜜。(实相,即一实相也,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

讲解:

然后第六个般若波罗蜜。是指智慧度。般若是指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决定审理名智”,“决定审理”呢就是指确定道理。这个道理就指的真理,也就是指智慧的真理的意思。“造心分别名慧”。造呢是指造作啊,造作或者说是生起的意思。“分别名慧”就是说你能够升起分别,分别了知种种的事情,然后不离这个“决定审理”,那么这就叫慧。那么这个慧是怎么来的?就是依智而生起的,所以叫智慧啊,明白吗?那么呢,所以智慧是不可分的哦。那么有分别呢,就有种种法了。因为无种种法一定是无分别的,知道吗?那么有种种法了,你就是有分别了,那么就是有造作了。有造作了,这个时候,就有所谓的有智慧和没智慧了,我们凡夫呢就是造作分别的时候了。没智慧啊,所以就会有烦恼贪嗔痴有无明,然后感轮回生死的苦果啊。那么呢,菩萨他修般若波罗蜜呢,他能够以智慧啊,于种种法中能够起慧啊。怎么起慧?那么就是所谓的“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达无碍”,“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这里呢,“照了一切诸法”,其实你能够照了一切诸法。其实我们现在很多人,叫照不了一切诸法,知道吗?所以要修啊。因为般若波罗蜜说要照了一切诸法啊,那一切诸法我们要怎么样去照了呢?那么就要修前面那些,特别是禅波罗蜜。因为我们没有禅定,他就照不了一切诸法呀。他只能照欲界的法,色界的照不到啊,无色界的更照不到,对不对?他根本不知道色界、无色界,涅槃的法更加不知道,他没有定力让他照不到那么深,知道吗?所以说般若波罗蜜要照了一切诸法呢,离不开禅波罗蜜啊。“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故能通达无碍也”,那么皆不可得呢,就是他能够突破烦恼障,那么他这个照了就更加的深广知道吗?也就说这个不可得和照了一切诸法,两个是互相成就啊。般若波罗蜜和禅波罗蜜是互相曾上而成就啊。那么不可得呢,烦恼就会清净啊。烦恼清净呢,你就能够照的更加深广,照的深广了,你的智慧就更加通达。那么你就能够,最终就能够于诸法通达无碍。通达什么呢?通达诸法的实相。其实每个人都有智慧啊,但是他通达的范围很小啊,知道吗?比如说我们的意识他就有智慧,他就能够算1加1等于2呀,对不对?可以算3加5等于8呀,这也是智慧啊。但是什么叫通达呢,比如说你这个身体,他怎么会有力气啊,为什么生病的时候没有力气啊?就不知道啊,那你就照不到这这些法喽,知道吗?但是你其实在一直都在使用之中,知道吗?但是当你如果说你有能力啊,你能够出得种种的烦恼迷惑的境界呢,你就能够去照了一切诸法,最后呢你就能够通达无碍。那么一切法是怎么回事,你都能够知道啊。那么,最终就能够完成所谓的般若波罗蜜,最终就能够证得佛的一切智。

原文:

经云:菩萨于诸佛所,善观诸法,得实相印,普入一切智门,是名般若波罗蜜。(实相,即一实相也,无相之相名为实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

讲解:

那么呢,这个是说,这些菩萨呀,于这些诸佛前,观察,善观诸法。“善观”呢,是指依照佛所说的道理,观察诸法,得实相印。“得实相印”,是指他知道,信解什么是实相,觉悟什么是实相,证得什么是实相。这是有次第的,也可以分为因果,也可以分为渐渐成熟。“普入一切智门”,在佛教里,特别是大乘常常有“普入”、“普光明”,“普门”,这个“普”呢,就是普遍的意思,“入”,普遍进入一切智门。那么普遍进入呢,他就是不从一个角度进入啊,知道吗?他可以从无数个角度进入,也就是说它可以成就无数的方便智慧般若波罗蜜。“普入一切智门,是名般若波罗蜜”,我们说智慧,在小乘常常说三解脱门,大乘也讲所谓的“无相,无愿,无住”,三解脱门。这里说般若波罗蜜呢,是普入一切智门。其实按大乘法呢,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法皆能见佛智啊。所谓的般若波罗蜜呢,就是觉悟能够圆满,叫做般若波罗蜜。那么觉悟圆满呢,比如禅宗他就说,“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那么就是普入一切智门,就是般若波罗蜜了。“实相即一实相也”,这个“一实相”怎么解释呢?就是不是那些迷惑之相,叫诸法一实相。这里说“无相之相名为实相”,不可以丢掉种种法,去找到一个实相,而是于一切法,能够觉悟一切法的本质,就是所谓的实相。“印即印定一切法皆无相故”,什么是“一切法皆无相”?无相何来一切法呀?所以这些地方没有办法解释哦。那么我们要去依般若波罗蜜,先从信入,然后去行、去修,最后觉悟。这是佛法所说的,开、示、悟、入。“开佛知见”,是听闻佛的知见;“示佛知见”,是佛示现种种功德庄严,示现种种无碍智慧,叫示佛知见;“悟佛知见”,是我们听闻、相信、生起菩提心、然后去修六波罗蜜,一点一点地突破,也叫清净种种的障碍啊,清净烦恼障和所知障;最后是“入佛知见”,是能够安住于佛的智慧,那么就是证佛的智慧了,就是觉悟了,就是成佛了,知道吗?好,这是般若波罗蜜。

前面的六波罗蜜呢,是属于菩萨所修的,所行持的。后面的波罗蜜呢,是菩萨度众生所修的,有四个波罗蜜。

原文:

[七、方便波罗蜜],方即方法,便即便宜。谓善巧方便,随机利物,称适缘宜也。经云:菩萨教化众生而不猒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说法,是名方便波罗蜜。

讲解:

方便波罗蜜,“方”是方法,“便”是便宜,就是有各种方便法。什么方便法呢?就是善巧方便,随机利物。能够比较对机地说法,就是适缘宜也。经云:“菩萨教化众生而不猒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说法,是名方便波罗蜜”。菩萨度众生,是尽未来际行持,他的菩提心是没有期限的,没有倦怠的,那么他会度化众生不厌倦。然后“随其心乐”,就是随众生的心的喜欢,在合适的时候,现身给他说法,这样子来教化、来成就众生。那么他有这种能力呢就叫“有方便”,就是“方便波罗蜜”。这里的波罗蜜更高一个层次,方便波罗蜜不是说自己怎么样觉悟,而是觉悟众生。但是觉悟众生呢,他是在修积功德,因为佛要福慧两足尊,菩萨在教化众生的同时,他的福慧就会成长,就会逐渐的圆满,最终能够导致成佛。也就是“最上庄严的彼岸”,也就是成佛果。所以叫波罗蜜,就是到彼岸。

原文:

[八、愿波罗蜜],愿即誓愿,志求满足也。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也。经云:菩萨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尽未来劫,证得如来智慧,是名愿波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讲解:

“愿波罗蜜,愿即誓愿,志求满足也。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也。”菩萨他要度众生,他一定会发愿,知道吗?他会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尽未来际,成就行愿。他发这些愿是效仿佛,效仿大菩萨,要利益一切众生。然后他的智慧是不畏艰险,不畏时间,长劫行持。他之所以能发这种愿,不是他单纯的有愿心,大家一定要知道哦。菩萨绝对不是一个鲁莽的人,做不到他就盲目的去发。他一定是有信心,很乐意,很愿意,甚至有智慧知道他是可以去行持、可以去达成的。那么他会这样子去发这个成就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而且是尽未来际行愿,知道吗?那么这样子发愿呢,以此愿力就能够导致他将来成佛。“经云菩萨成就一切众生,供养一切诸佛,尽未来劫,证得如来智慧,是名愿波罗蜜”。是说菩萨到十方一切诸佛所,都要去供养。尽未来劫,菩萨对于劫不劫的是无畏惧的,当然我们普通人不可想象哦,这个是要有智慧的。你要一点一点一点把上面这些智慧,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证到,你证到了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怎么样才不畏惧,怎么样才能尽未来劫去行持,知道吗?所以说这些东西在我们凡夫、普通人看来觉得是不可思议的呀,因为上辈子的事我这辈子都已经忘了,我哪知道我还有没有能力去行愿,对不对?所以这些东西都是和菩萨的智慧、菩萨的功德有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听闻佛菩萨是怎么样行持的,菩萨是怎么样行愿的,知道吗?怎么样修行十波罗蜜的。因此而生起希求、生起恭敬、赞叹,生起增上心,发菩提心,向佛菩萨学习。那么他尽未来劫一直这么修,就能证得如来智慧,是名“愿波罗蜜”,就是他有这个愿心。

原文:

[九、力波罗蜜],力即力用,谓行满功成,万境无动,能善办众事也。经云:菩萨具深心力,无有杂染,乃至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是名力波罗蜜。

讲解:

然后再是“力波罗蜜”。力是指“力用”,就是他会有力量,有他的神通力,有他的势力,种种力,全都在力这里面。这是力波罗蜜,力用。“谓行满功成,万境无动”,就是说他做这个事情长劫地做,他这个事情就会有很成熟、很强大的力量,“万境无动”,种种事情来都无法动摇他。“能善办众事”,他能够成就种种的菩萨的事业。“经云:菩萨具深心力”,就是他有很深的心力。“无有杂染”,他修这些菩萨行,种种波罗蜜的时候呢,没有杂染。“乃至具加持力”,就是说他的这个力量,智慧的力量,功德果报的力量很强啊,他不仅仅能加持自己,也能够加持对他有信心的众生,知道吗?他的这个加持力能够“令信解领受”,就是能够令与他有缘的这些众生,能够信解,能够相信、能够理解、能够领受,领受什么呢?领受种种智慧,领受种种清静,领受种种功德庄严,等等,都是属于信解领受,是名“力波罗蜜”。也就是说佛菩萨修这些波罗蜜,修到这里呢,就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我们说佛的力量最大,所以说佛有十力自在,有佛十力。那么菩萨是一点一点去成就的。菩萨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仅次于佛。这个叫“力波罗蜜”,因为它是能够令众生得加持、信解领受佛法。

原文:

[十、智波罗蜜],智即智慧,谓决断无惑,证法怡神,善入佛慧,明了无碍也。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

讲解:

第十 “智波罗蜜”。看,前面有个叫“般若波罗蜜”,这里呢有个叫“智波罗蜜”,那说明这里的波罗蜜呢,它是和“般若波罗蜜”是不一样的。这个“智波罗蜜”其实指的是果。其实这几个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其实都是果。前面的六波罗蜜是因,后面的四波罗蜜是属于十地菩萨不同层次所成熟的能力,这些能力在度众生的时候成就的不同功德。那么这是“智波罗蜜”。“智即智慧,谓决断无惑,证法怡神”,就是说他对智慧是没有迷惑的。“证法怡神”,能够证得智慧法。怡神,那么“怡”是指的是舒适,是指的他非常自在,能够于种种法得自在无碍,知道吗?就是所谓的“证法怡神”。“善入佛慧”,就是说他有能力达到佛的智慧,所以叫“善入佛慧”。“明了无碍”,就是对佛的智慧明了无碍。“经云:菩萨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名智波罗蜜”。这个叫“善入佛慧,明了无碍”,是指菩萨觉悟佛的智慧,然后他就能“知一切法真实”啊。我们看大乘经典,常常跟我们说诸法虚幻,比如《金刚经》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知道吗?那么到“智波罗蜜”呢,是“菩萨知一切法真实”,那么它就不是“有为法”了。“知一切如来力”,他也证得了如来力了,知道吗?只是说他最终要去成佛,但是他已经接近佛了,这个呢应该就是十地菩萨的波罗蜜。十地菩萨就已经是在等待与他有缘众生因缘成熟,这样的机会,去示现成佛。就是他的智慧已经等于是佛了,只是说他还要等他的眷属成熟,最后去示现成佛。“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前面说的是“普入一切智门”,“般若波罗蜜”叫“普入一切智门”,这里是“普觉悟法界门”。这个“普觉悟”就更圆满了,比前面的“般若波罗蜜”更圆满了,其实呢,般若波罗蜜和这里的普觉悟是成熟、圆满的区别而已,其实也可以说是等同的。“普觉悟法界门”,那么于一切法界都觉悟,觉悟什么呢?觉悟一切法真实。知道什么呢?知道一切如来力。这样子叫“智波罗蜜”。这都是很甚深的法理,也是法要。时间关系今天就讲这么多,你们有问题可以提问。

问题:请问老师,如何劝二乘人发菩提心?

回答:这个二乘人,要看他信不信大乘法。如果他信大乘法呢,那么就可以劝他们发菩提心。如果他不信大乘法呢,要先引导他相信大乘法是佛法,才有可能劝他发菩提心。那么劝他们发菩提心呢,要看人,如果说一个人,他对佛的一切智有兴趣,对佛能够纵横自在有兴趣,那么你就要去了解佛的那些种种殊胜的功德,才知道怎么去让他们生起希求,知道吗?生起对佛的希求,对成佛的希求。否则的话二乘人,他希求的是离苦的解脱,而不是成就福慧庄严、福慧圆满的佛果。那么说你要劝二乘人发菩提心呢,你就要去了解佛是如何的庄严,佛的智慧是如何的圆满,是如何的超胜二乘,知道吗?如果说你把这些搞的很清楚了,那么呢你可以尝试着去引导他们,去理解他们,影响他们和你一样,首先你自己要发菩提心,你才会有感召力,去感召别人发菩提心。所以说,可以给他们说你自己是怎么发心的,你自己是怎么了解的。然后你要看,他们是怎么看待修行,怎么看待成佛,怎么看待解脱,怎么看待智慧,然后你才能够一点一点地,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水平,那么呢他才有可能发菩提心。一般来说我们其实不劝二乘人发菩提心。为什么不劝呢?因为修解脱也挺好啊,又不见得不好啊,知道吗?而且你解脱修好了呢,你来发菩提心,学菩萨乘呢,你就基础很好了,知道吗?所以说修解脱并不是不好。但是你修解脱,如果不信大乘,你不信就好了,或者说你不理解你放一边就好了,千万不要诽谤。因为如果按大乘经典来说,如果说一个人诽谤大乘,他没有能力证解脱的,至于能不能证初、二、三果,我不知道,但是按经典说,诽谤菩萨藏,就是一阐提,没有能力证解脱,也没有能力成佛的。所以说不要给他们造成诽谤大乘的因缘哦。

问题:小乘未修完,适合修大乘吗?

回答:小乘你如果要修完了,那么就是阿罗汉了。那么修成阿罗汉呢,想要转回大乘呢,其实有点难呐,知道吗?如果真的小乘修完。很多都是小乘修到半中间,然后转大乘。那么我们推荐呢,就是你至少要先觉悟无我,然后转大乘。那么呢你修大乘就容易了,你就不容易走错方向了。有很多学大乘的完全学偏了,完全学成了一个狂徒。看不起阿罗汉,看不起解脱,整天都是无上乘,整天都是不着相,什么也干不了,没有用的。要我说的话是彻底的阿Q,阿Q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阿Q,知道吗?这个不要到外面去讲哦,我只是我个人看法哦。那么你要学大乘呢,最好是能够觉悟无我,因为觉悟无我,在小乘叫“见道”,见什么道?见涅槃之道,见解脱之道,知道吗?那么大乘的这些一切所谓的实相、无相,所谓的智慧,一切的空性,什么诸法无生,所有的这些教理,全部是建立在涅槃智慧上面的,其实就是涅槃的再升华,知道吗?是更圆满的涅槃的道理。那么小乘不用修完,就是你可以修到破我见,如果你修“定慧之路”修到过因果,就可以修大乘。但是最好是修完“心生灭”,再修大乘。这个也不能这么讲吧,也不能说最好。破我见就可以修大乘,但是小乘的东西也要同时要修,小乘的那些事情也要去证,知道吗?因为我们说禅波罗蜜,菩萨也要去证涅槃的呀,知道吗?菩萨是不住涅槃,是超越涅槃。那么小乘是住涅槃,不再轮回,大乘是入涅槃,而不证涅槃,知道吗?它是超越涅槃的,它是更朝向佛涅槃的,知道吗?就像我们修禅定啊,我们修一、二、三、四禅,你可以入到初禅里面,然后你可以不出来,你就一直在初禅喽。但是你要想上二禅,你就要出初禅,然后上到二禅,知道吗?我是以此来类比呀,就是说你入到小乘的涅槃,在大乘里面叫化城,叫涅槃境界。菩萨是入涅槃,然后他要超越涅槃的,然后做到“世出世间无二相”,知道吗?所以说大乘菩萨修的叫“世出世间上上禅”呐。小乘修的叫出世间法呀,叫出世清静法。大乘修的是叫“世出世间上上禅”。所以小乘没修完的可以修大乘,但是要同步,小乘的也要修。但是你是以大乘的见地来修小乘的法,以大乘的见地完成小乘的修行,而不住小乘的结果。也就是说你不会去住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会去住涅槃。你会求佛道,就是求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那么呢这才是大乘的菩提心。然后兼修禅波罗蜜,那么呢小乘的修行可以摄在禅波罗蜜之中,大概是如此。

问题:请问老师,发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所思所想有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回答:我们说,大乘是以智慧为导向,是以菩提心为发心。菩提心就是指觉悟的心,觉悟的心呢就是指智慧心。我们说修菩萨道、修大乘,就是成就佛的智慧。成就佛的智慧呢你一下子成就不了啊,你得一点一点地成就,最后达到佛的智慧。一点一点地成就呢,就要从般若智慧开始;般若智慧呢就要从离相、无住开始;从照见五蕴皆空开始;从解脱、远离烦恼开始;从戒定慧、从三十七道品开始;这都是属于智慧。那么大乘发菩提心呢我建议是从修《金刚经》,从“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开始,这个是可行、可修、可证的,也是我春节开“大乘班”所要教的课程内容。那么当你闻思了般若智慧呢,你就可以尝试一点点地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闻所成慧”,然后在生活中去修,慢慢把它修成“修所成慧”,知道吗?最后达到“证得智慧”,大概是这样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要注意的地方就是时时刻刻要以智慧去看待,时时刻刻要以般若去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事情。然后还要不忘上求下化,不忘利益一切有情,不忘成就众生,不忘成就菩提,那么就是这样子。这些讲起来很空泛哦。那么为什么空泛呢?因为不知道智慧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建议是来参加禅七,因为光讲两句你体会不深,需要在禅七中,有讲、有修、有行、有勘验,而且密集的禅修你才能一点一点地,快速地成熟,然后这些话才不是你过耳就忘的空话,不起作用,知道吗?所以要系统学,要密集禅修。

问题:大乘经书是佛灭后五百年才面世的吗?

回答:这个问题呢,应该说佛经是佛说的,不存在什么时候面世,而是佛说完就有佛经了。只不过一开始呢佛经是那些听法的人,他的记忆力很好,他能够一字不差地,或者说他能够凭回忆把这些事情全部都讲述出来。他就会说我是怎么听说的,当时有哪些人参加,然后谁请法,然后佛就说了什么什么法,最后佛说这个经应该叫什么什么名字,就是这么一回事。然后这些人就把这些事情去给没听过的人讲,他讲出来就是佛经,这些人把它记录下来就是佛经。然后呢就有一个群体,去把它集结起来,就是把它搜集,你听了什么佛经,我听了什么佛经,他听了什么佛经,大家都把它记录下来,记录下来之后呢,大家就把它集结起来了,就成了所谓的三藏经典。大乘经典呢并不是佛五百年后才面世,大乘经典应该是佛在世的时候讲,它就已经有了。那么大乘经典是什么时候在人间流通呢?按照传说,因为不可考证嘛,对吧?因为大乘经典,传说呢是阿难尊者和文殊菩萨在铁围山顶上集结。至于当时参加的有哪些菩萨呢,我就不知道了,我也没具体去了解。那这些东西是属于人间境界吗?铁围山不是属于人间境界哦,那么呢就不是在人间了。集结之后呢有没有马上在人间流通呢?应该是没有。那么后面是大乘的因缘逐步成熟吧,因缘成熟了之后呢才开始流通。流通主要是在纳兰陀寺,你如果要考证的话,纳兰陀寺是印度正法时代的最高学府,是正法时代佛法的中心,知道吗?纳兰陀寺是阿育王还在的时候,阿育王还去纳兰陀寺供养了舍利弗的舍利的。那么呢纳兰陀寺就是住持正法的核心。我认为大乘佛法应该是在正法时代就已经开始流传了,只不过不是佛一入灭马上就流通,而是佛灭了之后,应该有很多人修解脱已经修得不错了,修得很好了,那么呢它这个大乘佛法开始有有资格听的听众了,知道吗?有资格修的修行人,大乘佛法的经典才开始流通。大概是这个样子。就像我现在讲大乘,我也是等了好久,希望越多的人修“定慧之路”,修得越多越好,然后这些人他听大乘法才不容易被带入邪见,知道吗?哎呀,大乘真的是不敢对不具器的人讲啊,就是他不是这个根器,给他一讲坏事了,很危险。特别是,我们不是讲知识,都是讲实修,特别是讲实修。

问题:我一直愿未来行菩萨道,但是能力有限,慈悲愿也不够。

回答: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个行菩萨道呢,你首先要发菩提心,然后你有什么能力,你就做力所能及的菩萨行。菩萨行,我们说普一切众生,遍一切世界,尽未来际劫啊。那么我们普通人的心力有那么大吗?肯定做不到啊,但是他要愿意那么去做呀。愿意那么去做,他要一点一点地做噢。就像我们修慈心观,一开始我们能够对一切的众生发慈心吗?也很难呐。那么呢就先要对最亲的人发慈心,然后呢对普通人发慈心,然后呢对仇人发慈心,对吧?然后对前方发慈心,对后方、左方、右方分别发慈心,然后上下发慈心。这些东西都修好了,然后他就一起做,你知道吗?他就能够普周十方,遍法界十方去发慈心,知道吗?然后才能够叫“慈无量心”,否则都不叫“慈无量”。那么能力有限,慈悲愿也不够,那你就要一点一点修啊,所以是修出来的。你要先慈悲你愿意慈悲的人,然后再慈悲你曾经不愿意慈悲的人,对吧?然后再没有条件地去慈悲各方的人,最后你能够达到“慈无量心”。然后还要修智慧,知道吗?达到平等,众生平等,普周一切,去慈悲一切众生。然后上求下化。它是修出来的噢。我们知道方向是怎么样子,然后在落实上面,是一点一点的去修出来,那么大概是这样子。

问题:请问老师证解脱还能回小向大,成菩萨吗?

回答:证解脱也能回小向大,成菩萨的。按照大乘说法,就是小乘不承认的,知道吗?按大乘说法,就是说阿罗汉证解脱呢,当他的师父,就是教他的这个人,成佛的时候,那么呢他会以佛的神通力动摇这些阿罗汉的涅槃境界,然后让阿罗汉出来,教导他们要发菩提心,要修菩萨道,然后最后要去成佛。这是阿罗汉证解脱,回小向大的情况。然后还有一种,就是说你在因地,有修这种利益众生的愿力,知道吗?比如说我常常教你们要修回向、要修布施、要修供养等等,那么呢你们就在因地种下了菩提心的种子,知道吗?那么当你修解脱,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呢,你在证涅槃的同时,很有可能同时就证得了胜义菩提心,那么你直接就是菩萨喽。就是一起完成了。就是证空性和证胜义菩提心,回小向大,都一起完成了。这个呢我不能说太多,大概是这个道理。

问题:请问老师,那小乘有证果的转菩萨道之后,之前所谓的几返人间解脱是不是就不适用了?

回答:小乘证果,什么是小乘?小乘就是乘出离心,去往什么地方呢?去往解脱,去往无余涅槃,这叫解脱,所以叫小乘。那么你转菩萨道就不是小乘了,你已经不是乘出离心的了,你是乘菩提心。那么你乘菩提心呢,就不存在几返人间了。在菩萨的角度呢,菩萨是乘愿力往来人间,知道吗?菩萨不畏惧人间呐,菩萨视人间的众生是他的国土,是他成就佛果的国土,是他要度化的国土。所以说在《维摩诘经》里面说,一切众生烦恼是菩萨的国土啊。那么呢菩萨是不畏惧来人间,所以说他是乘愿力而行,他就不是乘出离心的那个乘,就不是小乘,他是大乘,是乘菩提心戒,往返人间,修六度万行,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且是尽未来劫。那么呢他就没有所谓的几返人间证解脱了,他是要成佛的,那当然就不适用了,完全是两回事了。但是呢,如果说菩萨在修菩萨道的过程中呢,他后悔了,哎呀我何必这么苦呢,这众生太难度了,就有这样的菩萨,知道吗?众生太难度了,我还是去证个阿罗汉好了。那么呢他如果这么想呢,叫退失菩提心,那么他就会取证解脱道,那么呢他很有可能很快就解脱了,或者说当生解脱,或者说两生解脱之类的。就是有这种可能,就是退转到小乘果,知道吗?大概就是这么回答噢。

问题:证解脱,入了无余涅槃,从阿罗汉回小向大证到初地菩萨,是这种次第吗?

回答:从阿罗汉,如果是实证解脱到了阿罗汉的话呢,他回小向大,他的功力大约相当于八地菩萨的能力。但是呢,他的功德可能相当于初地菩萨,大概是这样子。也不一定,因为阿罗汉也不见得生生世世都是修解脱行的,他有可能上辈子是修菩萨行的。所以说他回小向大是第几地,这个不一定的。就像我们说修解脱道,也不一定他觉悟无我的时候一定是初果,他可能是二果,也可能三果,也可能直接证阿罗汉了。那么呢这个菩萨也是一样的,他不一定觉悟,或者说回小向大觉悟菩提心的时候,觉悟胜义菩提心的时候,他不一定是初地,他有可能三、四、五地,也有可能七地、八地,都有可能,这个不好说,没有一定。

问题:证入初地菩萨的一刹那,会发起胜义菩提心,与诸佛同等悲愿,见一切众生皆求出离,我以为是,是这样子吗?

回答:你们去看“耳根圆通”。“耳根圆通”说“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大概是这样。讲太细了又是泄露秘密,我不能讲啊,你们就去看经典好了。其实我这么跟你们提示已经算是泄露秘密了。你们去看吧,大概就是经典说的那样。所以说佛经很多东西简单讲一讲,也不能讲太细,怕你们着相,怕无智慧的人着相啊。所以到大乘就很难说,都是说一半,要量众生根器啊。

好了,问题都回答完毕了,感恩大家。那么我们一起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原文:

讲解:

那么我们今天就讲这个修行路线图。这应该是第五讲了,前面已经讲过四次,现在这是第五次。上一次讲到了大乘佛道的十波罗蜜,然后后面这一部分其实是很深的。本来我不打算讲的,但是因为做这个修行路线图,当时我是一个完整的思考,一个完整的思维框架。所以今天我又看了一下,那么既然做了,就把它大概再讲一下吧。因为很深,所以很难讲,知道吗?

我只能是从知识的层面跟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包括修行次第方面的东西,和一些最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后面这部分我上次讲到了十波罗蜜,然后修大乘般若的可以依照核心的经典,如《金刚经》、《心经》、《圆觉经》来进行修行。现在讲禅波罗蜜,其实上次讲的十波罗蜜里面已经包含了禅波罗蜜,但是这里把禅波罗蜜作为一个章节单独拿出来是想让大家重视它,并知道禅波罗蜜是在修些什么东西,以及后面会涉及的什么次第,这才是我想要重点讲解的。

今天晚上,我打算先讲禅波罗蜜,然后再讲《金刚经》、《心经》、《圆觉经》的一些概要。就是说,这些经典是在讲什么东西,我们去看这些经典重点应该从哪些角度去理解。大乘和小乘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大乘建立在小乘基础之上。我们有很多修行的方法,比如说修禅定,然后修观,就是止观。这基本都属于小乘。那么大乘主要就是讲道理了,知道吗?我们说这个见地,在大乘特别是禅宗,它常常只跟你谈什么是见地,只贵汝“见正”。就是在大乘,讲的更多的已经是觉悟上的事,智慧上的事。它是对那些已经修行解脱道修得差不多的,能够信受大乘智慧的道理,信受大乘空性的道理的人去讲我们的心是怎么一回事,诸法的实相是怎么一回事。这方面的事情其实是更高深的佛法道理。

这些东西对解脱没修好的人来说,其实是很难讲的。因为我们的六识叫妄想,知道吗?那么只要在你的六识境界里面通通都是属于迷惑的境界。然后这些智慧上的事情呢,都是超出你六识境界的事情,根本就不是你六识境界所能够理解所能够捕捉的。你要超出六识境界才会理解,所以我们小乘说要修出世间法。那么大乘讲的智慧是叫世出世间,或者说超越世出世间的智慧,是更加高深、更加甚深、更加广大、更加圆满、更加超胜的智慧。

这些事情对普通人是很难讲的,而且我有一个顾虑,就是在很多人小乘没学好的基础上学大乘,一下子就给他讲什么空性、无住、本来无心、以无所得等等,讲这些最甚深的道理,他在没有解脱道,或者说没有四圣谛,没有因果轮回的这些佛法基础知识见解的情况下,他会起邪见,知道吗?就是他完全会把大乘佛法理解成外道的错误的见解,就变成了邪见。然后他越修就越偏,越修甚至就越可能堕落。所以说,大乘佛法是甚深的法啊。我在这里,要求每个人要在不推翻小乘解脱道的这个基础上面去理解大乘的道理,知道吗?不然的话,很多人学了大乘,就觉得小乘是不究竟啊,然后他就不想学小乘了,知道吗?这个是很危险的。一定要以小乘的解脱道,以四圣谛三法印四念处为基础,在这些基础之上再来理解大乘这些更究竟超越世出世间的佛理啊。大家一定要以这个为准则,防止自己走入邪见,防止自己修偏,防止自己学偏啊。

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就是禅波罗蜜,《金刚经》,《心经》,《圆觉经》的一些大意吧。我们说无修道的明心见性,也就是说觉性,实际上《圆觉经》已经讲到觉性了。从明心见性,从禅宗,从如来藏道理讲,怎么样让觉性能够广大遍满,就是禅宗所谓的打成一片。先是明心见性,然后保任,接着打成一片啊,再是所谓的起用等等,这些是非常高深的道理。

我们学佛,特别是一些初学佛的人喜欢走捷径,他把前面的全都不要了,啪的一下直接来明心见性。呵呵,个个都想做六祖啊。要我说呢,不排除有那些所谓的上上根,他可能是再来人,曾经已经修得很好的,不排除有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不能把六祖这样的特例来作为普遍现象,知道吗?

我们应该是先从解脱道踏实的修,修到有所理解、有所觉悟、有所体会之后,对解脱大概是怎么一回事,心里已经有一定的明了之后呢,再来深入了学习大乘。然后学习大乘学到能够知道诸法皆如幻的时候呢,你再进一步来学习所谓的诸法实相,或者说如来藏,明心见性的这些道理。

你是按次第来修来学的,那么你的基础就比较稳固,不容易出偏,知道吗?我们很多人修着修着就出偏了,为什么出偏呢?学佛一开始发心,一定要基于因果、业力、因果与轮回、出离心、解脱等这些角度。解脱有两种角度,一种是解脱烦恼,以大乘来说,解脱是叫智慧,它更倾向于从智慧上来看待解脱是怎么一回事。以小乘的角度来看,它更加关注的是我的烦恼断尽,然后明白断轮回出生死是怎么一回事,这是小乘的发心。大乘的出离心是要知道解脱的智慧是怎么一回事,知道吗?也就是涅槃的智慧。因为佛法说阿罗汉证解脱即证根本智。就有所谓的根本智与后得智的区别,那么在世间的应用上,就是看待世间种种法相的实相程度上就会有深浅的差别,也就是所谓的后得智不一样。

我们要把基础打好扎牢,然后一个一个修上来,看上去好像很深广、复杂,但是你如果把解脱道修好,后面这些东西都不难,知道吗?你看大乘它已经不太跟你讲怎么实修了,它就跟你讲道理。小乘说你要修四禅八定,修八解脱,修断除烦恼。那么到大乘就是讲智慧了。如果说你一个烦恼已经解脱的人,一个九次第定自在的人,这些大乘的智慧只要你懂马上就可以用,知道吗?所以是非常快捷的。其实大乘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如果你不通达解脱,不通达小乘,不通达八解脱,不通达这个涅槃的智慧,那么大乘你会觉得都是神话。本来也是神话,因为很多大乘的事情不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想象的,因为确实是不可思议。比如说《圆觉经》是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讲的这一部经。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我们人间所能够知道的,很多事情都是超出我们普通人的境界。

所以大乘非常难讲,大乘也很难遇,很难信受奉行,知道吗?如果不信大乘的人,觉得这东西太深了,太不可思议了,或者说无法想象,甚至怀疑这不是真实的佛法。那么我建议你们可以先存疑,暂时放到一边,不要去诽谤它,只能说是现在的智慧还不懂啊。当你修小乘修到一定程度了,有能力之后,智慧更加成熟之后,你慢慢会发现大乘到底是怎么回事了。

这个概述我先讲到这,现在我就开始一个个讲了。按这个顺序先是《金刚经》,就是我上次说到系统修习里的大乘般若。

我们说佛三转法轮,初转法轮是讲四圣谛,二转法轮是讲般若,三转法论是讲如来藏。那么般若就是承前启后的,它是承接小乘解脱的智慧,然后导向如来藏的究竟实相的智慧,知道吗?这个大乘般若还是可以修的。到了实相呢,也就是所谓的无修道,就是从智慧的角度看已经是无修了,从般若的角度看,它还有所谓的修般若波罗蜜,修六度,修禅波罗蜜这些事情。

我这里提一下禅波罗蜜。

5.2.4.1 禅波罗蜜

原文:

禅波罗蜜 (术语)Dhyāna-pāramitā,六波罗蜜之一。旧译定度,新译定到彼岸。谓禅定乃渡生死海,到涅槃岸之行法也。

讲解:

禅波罗蜜呢,就是说渡到大乘涅槃的彼岸。那么大乘涅槃呢,就是指所谓的实相,所谓菩萨的本来清净自性涅槃和佛的无住涅槃,它是一层一层升华的。就像我们的清净心,如果你修禅定,它就可以升华为四禅的定心,知道吗?然后四禅的定心呢,可以升华为我们普通人最高可以做到的正念。接着你修佛法就会升华为五根、五力、七觉支,最后你的这个心就升华为解脱的智慧了。这个涅槃的智慧它也是一点一点圆满的。小乘的涅槃是不如菩萨的涅槃智慧圆满。菩萨的智慧又不如佛的涅槃智慧圆满。它是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升华,但都是心,都是智慧。不过它有程度的差别,就像初果到四果,初果已经证解脱的一部分智慧,知道吗?那么到四果是圆满证得,断尽烦恼解脱的这个智慧,但是他和菩萨的智慧、和佛的智慧还是有差别。

原文:

九次第定 (名数)四禅,四无色,及灭受想定(亦云灭尽定),九种之禅定,不杂他心,次第自一。

定入于一定之法也:一、初禅次第定。二、二禅次第定。三、三禅次第定。四、四禅次第定(已上名色界四禅天之根本定)。五、空处次第定。六、识处次第定。七、无所有处次第定。八、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已上名无色界四处之根本定)。九、灭受想次第定。止息一切心识之定,以是为禅定之至极。智度论三十一曰:“九次第定者:从初禅心起,次第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如是乃至灭受想定。问曰:余者亦有次第,何以但称九次第?答曰:余功德皆有异心间生,故非次第。此中深心智慧利行者,自试其心,从一禅心起,次入二禅,不令异念得入。”同八十一曰:“入初禅,乃至过非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名次第定。”

又见大乘义章十三,三藏法数三十四等。

九次第定 ﹝出法界次第﹞

九者,自初禅至灭受想定,凡九种也。次第者,谓人若入禅时,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又入一禅,如是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定者,摄心不乱也。

[初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离欲界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定观均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有觉有观者,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是初禅之定相。离生喜乐者,庆悦之心名为喜,恬淡之心名为乐;初禅既离欲界恶不善法,故生此喜乐也。定观均齐者,观即是慧,所谓定慧平等也。)

[二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初禅入二禅时,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无觉无观者,既入二禅,即离初禅觉观动散也。定生喜乐者,既无觉观,摄心在定,则生喜乐,此即二禅之定相也。)

[三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二禅入三禅时,离喜行舍,而受身乐,唯圣人能说,而复舍念行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离喜行舍者,谓厌离二禅大喜动散,摄心不受也。受身乐者,既离二禅之喜,而身受三禅之乐也。圣人能说者,此乐极胜,超过一切之乐,非凡夫所知也。舍念行乐者,谓能舍二禅之喜念,而行三禅之乐也。)

[四禅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三禅入四禅时,断喜乐故,不喜不乐,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断喜乐者,谓断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也。不喜不乐者,谓心无善恶,寂然平等,即是四禅之定相也。)

[五、虚空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从色界入无色界。则灭一切色相,不念种种异相,入无边虚空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灭一切色相者,谓灭根境可见、可对一切色相也。既得四禅定已,犹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于是心求出离,灭一切色相,而修虚空处定,心与虚空之法相应,则不念种种异相也。)

[六、识处次第定],谓人修禅定,既得虚空处定已,心缘虚空,虚空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心与识法相应,则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过一切无边虚空处者,既入识处,则超过虚空处也。)

[七、无所有处次第定],无所有处者,即不缘一切内外境界也。谓人修禅定,既得识处定已,三世心识,无量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所缘之识,转心缘无所有处,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内外境者,内即识处,外即虚空处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八、非想非非想次第定],非想者,非识处之有想也,非非想者,非无所有处之无想也。谓人修禅定,既得无所有处定已,深知无想处如痴,有想处如痈如疮,即舍无所有处,缘念非有想非无想之法。其心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也。(如痴者,譬无心想也;如痈如疮者,有痛即觉,譬有心想也。)

[九、灭受想次第定],灭受想者,即受想心灭,而不复起也。谓人修禅定,从非有想非无想入灭受想定时,其心明利,次第而入,无有杂念间隔,是为灭受想次第定。若得此定,不久即证阿罗汉果也。(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又云无生。)

讲解:

禅波罗蜜就是说是以禅修到涅槃的智慧,以禅定度生死海,到涅槃彼岸的方法。那么禅波罗蜜最重要的是九次第定。九次第定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个是很重要的禅定。然后五、六、七、八定,就是四空天、四空定。最后灭尽定,止息一切心识,为禅定之极致。要修好九次第定,心能够跳跃自在才是大乘禅波罗蜜的修法。但是在小乘你能够入九次第定,就是圆满证得八解脱。九次第定是禅波罗蜜的基础。

九次第定这里是详细的解释,就是每一禅是什么情况,之前已经讲过很多次了,我就不再讲了。

这个禅波罗蜜在大乘,你在修好这个一、二、三、四禅的基础之上,你还能够再修九次第定,就可以成就一个很厉害的三昧,狮子跳跃三昧。这个代表心自在,是很重要的修行。现在很多法师谈都不敢谈这些东西,只敢谈知见。有时候我觉得离了禅定,你这个佛法就很容易流入纯粹的口头禅,就是只会说不会做啊。如果真的智慧圆满,烦恼断除了,那么你应该要以禅定来检查你的心是不是能自在,这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是修法,也是验证啊。

所以我比较反对有些人拿禅宗一些祖师说的只要有智慧,然后不论禅定解脱。因为这话是六祖讲的,我不是反对六祖,我是反对现在的人他并没有六祖那个智慧,但却拿六祖的话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呵呵。我也不针对任何人,只是说我是这种看法。那么就是有智慧但没有九次第定的很好,有九次第定了当然更好。我还是不能说得太绝对,大家注意啊,不要学我,我有时候讲完了自己也会后悔。

5.2.4.2 百八三昧

原文:

百八三昧 百八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后。

次十喻而辩百八三昧者。菩萨若善以十喻。开晓其心。则所修十八空观。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著。则能出生诸菩萨百八三昧。诸佛三昧不动等。百则有二十。如是乃至无量三昧。于诸三昧。游戏自在。是诸三昧。不可思议。不与二乘之。所共也。今此百八。乃至无量。

讲解:

在大乘呢,就是说菩萨因为他要修无量无边的智慧。那么他修智慧和禅定功夫结合的时候呢,就会有大乘的无量三昧。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把它梳理了之后,列出了一百零八个三昧作为主要的三昧。他说以十喻,就是以十种空、幻比喻诸法。也就是在修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有可能证得大乘菩萨所修的百八三昧。

那么百八三昧呢,就是大乘菩萨修行路上啊,他的心,他的禅定,他的智慧,他的妙用,他的功德,以及他的庄严等等,逐步成熟的一些过程吧。百八三昧不代表所有菩萨的三昧都在这里面,其实百八三昧只是主要的一些三昧,其实菩萨还有很多很多的三昧,没有列在百八三昧里面。

这里我们说,“菩萨若善以十喻。开晓其心。则所修十八空观。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诸禅定。”大家要知道,空慧是菩萨对佛讲空性智慧的理解。照诸禅定,观照四禅八定,知道吗?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着,则能生出菩萨百八三昧。”也就是说他以空慧修诸禅定的时候,能生出菩萨所修的百八三昧以及诸佛三昧不动等。“百则有二十。如是乃至无量三昧。”就是说有一百二十种三昧,乃至无量无边的三昧。“于诸三昧。游戏自在。是诸三昧。不可思议。不与二乘所共也。今此百八。乃至无量。”菩萨的智慧是超过声闻二乘的,他站在智慧的角度深度和二乘声闻缘觉乘来看是不一样的。他能够升起并以这些智慧照诸禅定,能够升起无量无边的菩萨三昧,乃至佛的不动三昧。

这里我们就要明白一个问题,明白一个事情,在菩萨的角度,一切诸法都只是不同的三昧。现在凡夫天天贪、嗔、痴,是处在凡夫的贪、嗔、痴三昧之中。成佛呢,也是更加圆满的三昧啊,叫佛三昧,知道吗?这是菩萨的角度看待这些事情。所以说有很多法师现在基本上都不讲禅定,也不讲三昧,其实这才是最最重要的佛法修持的核心啊。我们说小乘佛法修持离不开戒定慧,没有戒定慧,你谈什么解脱都是叫什么空中楼阁,真的没有用啊。你天天讲什么不执着、出离心,可是你不修戒定慧,不修八解脱门,不修断烦恼,你这个东西就只是理论知识,知道吗?

那么呢,大乘也是一样的。你谈种种智慧,谈种种什么不二见解,谈种种什么空性,明心见性,觉性,通通一切都好,但是你不修三昧,那些东西到底是口头说,或者说你真的能够实践起来,还是其他怎么一回事呢,就很难说,知道吗?所以说如果你有智慧呢,你一定是能够入种种菩萨三昧的,知道吗?

当然这个菩萨三昧有深浅啊,不同的菩萨他的能力不一样,他所能够入的三昧不一样,所入的同一个三昧也会有深浅的不同啊,有很多种不一样的。但是菩萨道啊,他游戏三昧游戏什么,就是游戏三昧他才能够知道什么是大乘的自在。这些事情超出我们普通人所思议,只能大概介绍。

这个百八三昧出自《大智度论》,我们可以记一下这些百八三昧的名字。如果按照佛法说呢,每个三昧的名字你能够知道,你已经种下了无量无边的善根福德啊,如果你还能生净信,能升起想要修学的心,就更是种下了特别深厚的善根,知道吗?要知道这些三昧啊,是很难得的,就是连听说这个名字都是很难得的,大家要起殊胜想啊,要起发心去修持这些三昧的想法啊。

我们大概看一下,简单了解一下。

原文:

[首楞严三昧],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三昧,华言正受,亦云正定。谓菩萨住是三昧,则于诸三昧行相、多少、浅深,悉能分别了知;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三昧。

讲解:

你们看这个百八三昧,第一个是首楞严三昧。很多人常常说他们学禅宗的不修什么禅定,他说他现在修楞严大定。到底他能不能修成楞严大定呢?这个东西很难讲啊,可能原来他们祖师是可以修成的,但是现在的人四禅八定都修不了,直接修楞严大定到底能不能修成,不好说啊,不过他们能够起信心当然是很好的。

所谓的首楞严三昧呢,指的是正受,也指正定。菩萨住这个三昧,“则于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悉能分别了之;而一切魔恼,不能破坏,是名首楞严三昧。”这里没有办法解释,如果我要很深入解释呢,今天晚上这个又都搞不完了。我们听一听就好了,大概知道有些什么东西就好了,有些什么三昧大概知道它是龙树菩萨怎么说的就好了。

原文:

[师子戏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迟速,皆得自在;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譬犹师子戏时,而能制伏诸群兽也,是名师子戏三昧。

讲解:

师子游戏三昧,“菩萨住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迟速,皆得自在;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譬犹师子戏时,而能制伏诸群兽也,是名师子戏三昧。”狮子游戏三昧就是指狮子跳跃三昧。我上次说一个人如果能够修九次第定,能够跳跃自在呢,就能够降服一切外道。《大智度论》也是这么讲啊,就是说他游戏三昧修得好呢,那么他以这个三昧力就能够在一切三昧中迅捷地出入自在啊。他就能够破诸一切外道,你外道的能力再强,你也没有他强啊。那么信者度之,强者破之,犹如狮子游戏能制伏诸群兽,一切的外道的能力都没有他厉害,这是狮子游戏三昧的功德能力啊!

妙月三昧,“入是三昧,能除无明暗蔽、诸法邪见,譬犹满月清净,无诸障翳,而能除破黑暗,是名妙月三昧。”你们看,这不同的三昧都有不同的功德,有不同的力量啊。

毕法性三昧,“谓诸法性,无量无二,难可执持,菩萨入是三昧,则能决定知诸法性,而得定相;譬犹虚空,无能住者,得神足力,则能处之,是名毕法性三昧。”这些三昧的力量很厉害,到毕法性三昧呢,就能决定知诸法性,而得定相,得神足力,而能处之啊。

原文:

[金刚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智慧坚固,能破诸三昧;譬犹金刚,坚固不坏,而能碎诸万物,是名金刚三昧。

讲解:

金刚三昧,这个金刚三昧呢是很重要的。菩萨很多修到最后,我们说《金刚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一般比喻智慧,这里的金刚三昧也是这么说的,“谓菩萨住是三昧,则智慧坚固,能破诸三昧;譬犹金刚,坚固不坏,而能碎诸万物,是名金刚三昧。”这金刚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是金刚。它确实有这个力量能碎诸万物。当然它这个碎诸万物不是去碎什么物质性的东西,而是能够破种种的烦恼执着,也就说智慧坚固不坏。

原文:

[入法印三昧],谓如人入国,有印得入,无印则不得入;菩萨住是三昧,即能入于诸法实相,是名入法印三昧。

[三昧王安立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于一切诸三昧中而得安住;譬犹大王,安住正殿,召诸群臣,皆悉从命,是名三昧王安立三昧。

讲解:

三昧王安立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于一切诸三昧中而得安住;譬犹大王,安住正殿,召诸群臣,皆悉从命,是名三昧王安立三昧。”大家要记住这些三昧名称。每个三昧功德、力量、作用都不一样的,所以菩萨才会有那么多无量无边的能力。

原文:

[放光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放种种光明,照诸三昧,悉皆明了,是名放光三昧。

讲解:

放光三昧,“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放种种光明,照诸三昧,悉皆明了,是名放光三昧。”这都是三昧与三昧之间的关系。三昧王三昧是犹住正殿,召诸群臣,悉皆从命啊,它是于一切三昧中而得安住。然后放光三昧呢,能够照诸三昧啊。就是菩萨他的智慧啊,它会随着这些三昧的进展一层一层地深入,变得更加广大。

原文:

[力进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于诸三昧,得自在力,常能神通变化,度诸众生,是名力进三昧。

[高出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所有福德智慧,皆悉增长,诸三昧性,从心而出,是名高出三昧。

[必入辩才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辩说一切三昧,悉知众生语言次第及经书名字等,悉能分别无碍,是名必入辩才三昧。

[释名字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释诸三昧名字及诸法义,令人得解,是名释名字三昧。

讲解:

还有释名字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释诸三昧名字及诸法义,令人得解,是名释名字三昧。”看到没有,菩萨如果说法,有时候他也是以三昧的能力来讲的,这个超出很多人的想象啊。

原文:

[观方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于诸三昧出入自在无碍,故能以慈悲怜愍平等之心,观于十方,众生皆得度脱,是名观方三昧。

[陀罗尼印三昧],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印,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是名陀罗尼印三昧。

讲解:

陀罗尼印三昧,所谓的陀罗尼,华言总持,就是我们中国人说是总持。“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印,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是名陀罗尼印三昧。”那么能够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陀罗尼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咒语,很多菩萨会说咒语,知道吗?很多咒语是跟三昧有关系的,其实这些都是秘密。哎呀,我有时候不知道该讲不该讲,有时候觉得讲的太超出普通人的境界了会让人心生执着。

原文:

[无诳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不生爱恚无明邪见,于诸三昧都无迷闷之事,是名无诳三昧。

[摄诸法海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三乘法皆摄入是三昧中,如一切众流皆归于海,是名摄诸法海三昧,(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讲解:

摄诸法海三昧,住是三昧,一切三乘法,我们菩萨要通三乘法,知道吗?三乘是指声闻缘觉菩萨啊。“皆摄入是三昧中,如一切众流皆归于海,是名摄诸法海,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那么菩萨的法,它不是仅仅只有菩萨乘,声闻乘圆觉乘的法菩萨都通达的啊。

原文:

[遍覆虚空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以三昧力,能遍覆无量无边虚空,或放光明,或以音声充满其中,是名遍覆虚空三昧。

讲解:

遍覆虚空三昧,“菩萨住是三昧,以三昧力,能遍覆无量无边虚空,或放光明,或以音声充满其中,是名遍覆虚空三昧。”我们知道佛有三十二相,其中有一相叫广长舌相。在大乘,佛的广长舌是能够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佛以一音声讲法,然后三千大千世界有因缘的众生都能得闻。那么这里的菩萨遍覆虚空三昧呢,他也能够以三昧力遍覆无量无边虚空,或者以光明,或者以音声充满其中。所以菩萨的力量也是很广大的。

原文:

[金刚轮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于一切法中,所至无碍;譬犹金刚轮所往,无有障碍,是名金刚轮三昧。

讲解:

金刚轮三昧,“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持诸三昧,于一切法中,所至无碍;譬犹金刚轮所往,无有障碍,是名金刚轮三昧。”我的理解啊,这个金刚轮应该是好比转轮圣王的轮宝,因为转轮圣王的轮宝是他的乘具。转轮圣王是持他的轮宝能够往来三十三天和四大洲,就是金轮圣王,他是可以无碍的。那么这里是说菩萨住于这个金刚轮三昧里就好像有轮宝一样,能够往来种种三昧,无有障碍。

这些有人问这是不是都是十地菩萨修的。那么这里面有十地菩萨所修的,也有初地菩萨就能修的,知道吗?不一定要达到十地菩萨果位那么高才能修,很多初地菩萨就能修啊。其实菩萨成就禅波罗蜜就是修这些种种三昧,乃至很多其它事情,他度众生,给众生讲法,乃至去示现、去应化身等等,都是种种三昧力。

原文:

[宝断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断除一切三昧烦恼诸垢,如有真宝能治诸宝,令得洁净,是名宝断三昧。

讲解:

“宝断三昧,菩萨住是三昧,则能断除一切三昧烦恼诸垢”有人说过(PASS)啊,过就过吧,就不讲了,大家去看啊。总之,这些三昧非常殊胜的,你们能修其中一个就很不错了啊。然后每一个三昧都是有智慧的,能够修多个,那你的智慧就更圆满喽。这些三昧要修呢,你要有善根,要有禅定,要有智慧啊,要以大乘的智慧照诸禅定,就能够生起菩萨三昧。我们以后如果开班,如果说修基础的修的好,能够把定慧之路修好,然后发大乘心,那么这些三昧,我也不是全部都能修,我们可以一起来修。总之,这些三昧修了之后,你就知道大乘的禅修是乐无边啊,是可以所谓的自心净土啊,什么净土就在眼前之类的,你们慢慢就会有体会,大概只能这么讲吧。讲多了呢我也很纠结,不讲呢又怕你们什么也听不到。

有人问修行的基础?我们说修禅定到四禅很稳定的话,那么你什么都可以修,四禅是最好的基础。也不能说到四禅才是基础,应该说有初禅,你就有一定的基础了,这是禅定的第一个基础。第二个是智慧的基础,一定要破我见,一定要去观因果,那么智慧的基础就有一点了,那么你有涅槃智慧的基础呢,更了不起喽。如果有空性,或者有觉性的智慧,明心见性的智慧,那就更加了不起喽。这是所谓定和慧的基础,那么还有功德力哦,还有修行,持戒呢。

这些三昧,其实如果你学大乘有心的,可以把它背下来,真的是功德无量,能够熏习很多善种子,是非常好的。每个三昧名字把它背下来,就像背八十八佛的名字一样的,每个三昧它都有它的特性,它的特点,它的妙用,它的功德,我就不一一讲了。因为一百零八个,这个讲不完啊,总之你通达一百零八三昧呢,那么就知道大乘道是多么的殊胜,不知道如何称赞大乘呐,就是不是我们学小乘那个时候的感觉,完全不一样的。

5.2.4.3 现法乐住

原文:

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昧;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

现在安乐者:能得现法乐住故。后乐异熟者:引无余依涅槃乐故。

讲解:

然后,这里有说现法乐住哦,其实现法乐住也是一种三昧。所谓现法乐住,就是说已经证智慧者最起码的智慧是无我的,破我见,他能够做现法乐住,现法乐住就是一种三昧。当然,我们大乘说三昧,小乘也有说三昧,但是大乘的百八三昧是超越声闻乘的,那么现法乐住是声闻乘所能够证得的三昧,当然菩萨肯定也要证。你看,这里有解释哦,什么叫现法乐住,我们《定慧之路》也有讲哦,“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这个叫现法乐住,这个是文字解释,其实只有自己去做才知道什么叫现法乐住。对于没有破我见者呢,是没有能力入的。所以这些都是必须要有智慧他才有能力入。然后菩萨“若诸菩萨所有静虑,远离一切分别;能生身心轻安;最极寂静;远离憍举;离诸爱昧;泯一切相。当知是名菩萨现法乐住静虑。能得现法乐住故。后乐异熟者:引无余依涅槃乐故。”这个是讲现法乐,就是现在能于法得安乐哦,“后乐异熟者”以他的果报,异熟可能是来生啊,“引无余依涅槃乐故。”那么现在他得现法乐住呢,以后就有可能得无余依涅槃乐啊,就是指证涅槃了。这个是小乘的三昧哈,那么大乘的三昧就是百八三昧为代表哦。

原文:

大乘三昧

出世间上上 九种大禅(名数)九种之大乘禅也。此为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禅定: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是也。原出于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于法华玄义第四上,并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等,称之为九种大禅,为出世间上上禅中之种别也。自性禅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

讲解:

什么是大乘的三昧呢,就是九种大乘禅。不共外道二乘,外道是外道的三昧,因为四禅八定是禅定也是三昧啊,每一禅也叫三昧,那么二乘,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二乘,有二乘的现法乐住,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分别有它们的现法乐住,深度都不一样的。菩萨的三昧也不一样,它是不共,就是不与外道二乘共所修的禅定。它又分为九种,这个应该是天台宗的说法,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处于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自性忍乃至清净忍,为出世间上上禅中之种别也。”什么是自性禅呢,也就是所谓大乘三昧,天台宗把它分为九类。

原文:

自性禅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此有世间出世间之二种。又其二种,各有现法乐住禅,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之三种。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之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而生于欲界,名为第一难禅。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

 

讲解:

第一类自性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这是说修自性禅是这么修,有出世间和世间两种,其中两种各有现法乐住禅,出生三昧功德禅。现法乐住禅我刚才已经讲了,出生三昧功德禅是指能够出生种种三昧的功德。然后还有利益众生禅三种,这里就有三种,所以你看,现法乐住是安住于法乐,出生三昧是能够修出种种、增上种种三昧功德。然后还有利益众生禅,也就是说菩萨利益众生,是属于他的修行,属于他的禅波罗蜜的一部分。很多人度众生就是用嘴度啊,他的定慧不摄在其中,那不能叫做利益众生禅,就是说不圆满吧。

“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是天台宗的说法。“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十力”是说佛十力,是说他最终能够达到佛的三昧,佛十力所摄持的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也就是他修种种智慧,然后能够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这个功德。“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就是保护他们不要恐怖,“护诸恐怖”众生恐怖于苦,不能解脱啊。“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也就是度众生,那么这是利益众生禅。然后“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也就是舍而生于欲界”,也就是菩萨怜悯众生啊,为了使他成熟解脱,那么菩萨舍第一禅之乐,就是舍现法乐住,也就是舍涅槃,因为当你证到涅槃的时候,现法乐住就是涅槃。“第一禅之乐”就是舍涅槃之乐而生于欲界啊,那么菩萨又跑到欲界倒驾慈航,能够这么做的叫“第一难禅”。这个本来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呐,他本来已经可以有涅槃之乐了,还跑到欲界来,受种种苦啊。我们说欲界,叫三界都是苦海嘛,对吧?那么他舍第一禅之乐,这个是很难的,所以叫难禅。

“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前面是第一难禅,第二依禅,这个禅指禅波罗蜜啊,也就是说修九次第定,摄持三昧,生起种种智慧。“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所谓不可思议,就是超出六识境界,一切不可思议事皆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诸深三昧”就是很深、甚深的三昧啊,“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那么他依这个第一难禅、第二难禅,能够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就是成佛喽,菩提就是觉悟,无上的觉悟,那么能够得无上的菩提,无上的觉悟呢,就是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就是一切的禅皆从这里出,那么“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就是一二三四禅,这里说“一切门禅”就是指一二三四禅是一切的禅的门哪,就是说你要从一二三四禅通达到禅波罗蜜,通达一切三昧哈。

原文:

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善人禅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此有不味着,与慈心俱,与悲心俱,与喜心俱,与舍心俱之五种。一切行禅者,意为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之禅,此有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也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之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

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愍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而生于欲界,名为第一难禅。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善人禅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此有不味着,与慈心俱,与悲心俱,与喜心俱,与舍心俱之五种。一切行禅者,意为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之禅,此有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也。摄一切之善法,名为善禅。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谓为无记化化禅。摄心不散,与定相应,谓为止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谓为观分禅。正定现前时,即能自利利他,谓为自他利禅。正念思维,无诸杂想,谓为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谓为出生神通力功德禅。于一切诸法之名相因缘,悉为通达无碍,谓为名缘禅。于一切诸法之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谓为义缘禅。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谓为止相缘禅。能照了诸法起灭之因缘,悉皆清净无碍,谓为举相缘禅。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着,谓为舍相缘禅。因此定而现,得法喜之乐,安住于第一义,名为现法乐住第一义禅。

讲解:

“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这里还是说一二三四禅,来看这十三种禅,也就是说菩萨所修的一切东西全是以禅来摄啊,以禅波罗蜜来摄持。那么禅波罗蜜,禅要成为波罗蜜必须要有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和禅不分离,智慧与禅不分离呢,他的行持也不分离,也就是禅与他度众生的行持,所谓的布施,所谓的六度,全都是不分离啊,甚至到成佛都与禅不分离。也就是说我们修大乘道,和小乘是一样的,我们说禅定是核心,没有定力持戒也持不住,修慧也是有心无力啊。大乘如果没有禅波罗蜜呢,你所谓的菩提心也行不起来,度众生你也度不动、度不了,庄严也庄严不了啊,所以说禅波罗蜜很重要,非常重要。“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菩萨,就是神仙喽,整天就可以变来变去喽,当然他可能在你面前,看上去不会是那样子变来变去哦,但是看在什么境界。因为我们是人嘛,在人的境界不允许你变来变去,如果是你在天上、鬼道,他可能是会变来变去。“摄心不散,与定相应,谓为止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谓为观分禅。正定现前时,即能自利利他,谓为自他利禅。正念思维,无诸杂想,谓为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谓为出生神通力功德禅。”菩萨的神通就是三昧。“于一切诸法之名相因缘,悉为通达无碍,谓为名缘禅。”这里就是前面讲的百八三昧,这里也是一样的,“于一切诸法之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谓为义缘禅。”这里名缘禅,义缘禅,就是说它起什么名称,是什么义理,都是以它的各种三昧各种禅,住于某些禅,来解释或者说来说法。我们常常看六祖,说六祖有无师智啊,他讲的那些句子,讲出来就很经典,又符合于佛法,他又没学过文化对不对,大字不识一个嘛,对吧。但是他怎么能讲呢?因为他有这些禅,有这些三昧啊。“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谓为止相缘禅”所谓的止相,其实接近于解脱道的方法哈。“能照了诸法起灭之因缘,悉皆清净无碍,谓为举相缘禅。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着,谓为舍相缘禅。因此定而现,得法喜之乐,安住于第一义,名为现法乐住第一义禅”安住于第一义,第一义就是指智慧的意思。

原文:

除烦恼禅者,意为能除众生种种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种:咒术所依禅、除病禅、云雨禅、等度禅、饶益禅、调伏禅、开觉禅、等作禅是也。因此定能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及鬼,谓为咒术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之众病,谓为除病禅。兴甘雨,能销灾旱,救诸饥馑,谓为云雨禅。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之怖,谓为等度禅。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之众生,谓为饶益禅。能以财物调伏众生,谓为调伏禅。能等开觉迷惑之众生,谓为开觉禅。使众生所作,悉为成就。谓为等作禅。此世他世乐禅者,谓能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之禅定。此有九种:能变现种种之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谓为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随说调伏众生禅。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能为恶业之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恶迁善,谓为为众生示恶趣禅。

讲解:

“除烦恼禅者,意为能除众生种种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种:咒术所依禅、除病禅、云雨禅、等度禅、饶益禅、调伏禅、开觉禅、等作禅是也”。这里很多很多种禅啊,“因此定能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及鬼,谓为咒术所依禅。”持咒持到咒术生起三昧叫咒术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之众病谓为除病禅 ”这里是指种种的法术,我们不是道家啊,但是其实也是属于法术,这东西呢你修修修呢,有所谓的咒力,就是咒术所依禅。“能销灾旱,救诸饥馑,谓为云雨禅”那就是求雨喽,这些东西都是禅,你看禅包括范围广不广啊,在大乘来说一切都是禅,一切都是三昧。“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水陆”就是指水里面的动物和陆上的这些畜生哦,“人非人之怖”也就是说它能够济度这些畜生道,非人道的这些众生啊,“谓为等度”禅,等度就是平等,能够度他啊。“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之众,谓为饶益禅”这里的饮食饶益指的是施食,我们常说佛教,特别是大乘,说施食给鬼道众生啊。“能以财物调伏众生,谓为调伏禅”财物调伏,“能等开觉迷惑之众生,谓为开觉禅” “使众生所作,悉为成就。谓为等作禅”,“此世他世乐禅者,谓能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之禅定”,“此有九种:能变现种种之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谓为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这里有所谓的调伏众生禅,那么它分成九种,神足通调伏,随顺说法调伏,“谓为随说调伏众生禅,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能为恶业之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恶迁善,谓为为众生示恶趣禅”,你看这里为了调伏这些恶趣众生,他就示现为修罗鬼道和畜生。我们常说菩萨能以种种化身啊,比如说《楞严经》里的观世音菩萨,就是应以何身得度,她就现何身,应以阿修罗身,应以鬼身,应以畜生身得度,他就会现这些相应的身去度他们,这是谓为众生示恶趣啊。菩萨多么伟大,能够示现到恶趣里面去度众生,但是他这种示现都是禅哦,都在禅所摄啊。所以大乘的禅是指禅波罗蜜,是有智慧的,不然的话,光靠定力是没有这些能力的啊。

原文:

为不能辩说正法之众生,即以辩才饶益之,使其心识开悟,谓为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为失正念之众生,能以正念饶益之,使其不生邪见,谓为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之赞颂,摩得勒伽论,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谓为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

讲解:

“为不能辩说正法之众生,即以辩才饶益之,使其心识开悟,谓为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那么菩萨能说善辨的哦,使众生开悟了,这些也摄在他的这个禅里面哦,“为失正念之众生,能以正念饶益之,使其不生邪见,谓为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之赞颂,摩得勒伽论,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谓为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看,菩萨的一举一动都是禅啊,甚至连令正法住世都是以禅来行持。

原文:

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便等种种之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谓为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放大光明,暂使修罗等趣息其苦恼,名为暂息恶趣放光明禅。清净净禅者,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得大菩提清净果之禅。此有十种:世间清净净不昧不染污禅、出世间清净净禅、方便清净净禅、得根本清净净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住起力清净净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库断清净净禅是也。又出于法华玄义讲述第四之上。

 

讲解:

“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便等种种之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谓为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他教众生种种能够获得受益的一些技巧方便,资生方便,也属于菩萨的禅啊。“放大光明,暂使修罗等趣息其苦恼,名为暂息恶趣放光明禅”菩萨修某一禅,能够使修罗或者鬼道那些众生暂熄苦恼啊。“清净净禅者,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得大菩提清净果之禅”这是断除烦恼惑业啊。“此有十种”那么清净惑业禅呢,又有十种:“世间清净净不昧不染污禅、出世间清净净禅、方便清净净禅、得根本清净净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住起力清净净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库断清净净禅是也”,这是《法华玄义》里面讲的,我之所以讲一遍,是使大家知道对禅和禅波罗蜜的看法,我一边讲一边让大家有一个印象。

原文: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心自在者(术语)言阿罗汉解脱一切定障而禅定得自在也。即俱解脱阿罗汉也。法华经五百弟子品曰:“ 阿罗汉心自在者。”

讲解:

这个三昧自在,菩萨所修的这些东西全都是以禅所摄,就是凡是你只要修行,菩萨所修的一切行都在禅中啊,这禅又叫三昧喽。菩萨做种种事情,他要自在呢,就是所谓的三昧自在。我们说自在是指进退无碍谓之自在,什么叫进退无碍,他入出种种三昧他是无碍的,然后呢。“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尽诸有结”是指心没烦恼,没烦恼叫尽诸有结,你的心就自在了,那么阿罗汉离一切定障而得禅定自在,这也叫自在,“即俱解脱阿罗汉”,《法华经》说,阿罗汉心得自在啊。

然后呢,菩萨还有一些自在啊,你看菩萨的十种自在,后面还有神通自在。

原文:

(名数)一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三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四业自在,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也。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六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七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九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

讲解:

“一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菩萨能以他的三昧力,加持他的寿命,能够得自在,得寿命自在。二者呢,“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然后“三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四业自在,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菩萨会随着他的业,他示现的时候,因为他那些业、因果都还在,还是要受果报的,但是他是受诸果报无障碍,是可以自己选择的,不像我们是不可以选择,我们被烦恼推动啊。真正的业自在是十地菩萨才修的,小菩萨修不了哦。第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他想生到哪个世界就生到哪个世界,示现受生无有障碍啊。常常有些人解释经典,会说什么普贤菩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实普贤菩萨他想受生哪个世界都是随意的哦,并不是他们解释的西方极乐世界,什么一切都是净土为归,我这是随便提一下,不是反对净土啊。“六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菩萨能够对种种佛所开示的法,种种法能够胜解,能够正确的胜解,能够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七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就是说菩萨这个愿啊,能够随他的愿欲,菩萨的愿就是度众生,利益众生,然后他这个利益众生的愿能够在各种刹土,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像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也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啊,观世音菩萨也是极乐世界补处菩萨啊,他也在那边度众生啊,根本没有障碍。所以说,他的愿力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遍覆一切众生界啊,是没有障碍的。“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菩萨的神通呢,菩萨有十地,一地比一地神通力量大,佛是最极圆满,其实十地菩萨已经跟佛差不多了,等待成佛啊。

“九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菩萨智慧具足的时候,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也就是说菩萨的智慧在他需要的时候,一念就能示现成佛了。所以说,十地菩萨和佛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补处佛,只是等待众生的因缘成熟来示现成佛。神通自在,五神通,神通也要自在喽,在菩萨来说,神通是很重要的庄严智慧的工具。六神通就是五神通加上漏尽通,有漏尽通呢,其它的神通就能成为智,没有漏尽通呢,其它的神通只能称为神通,或者外道神通,不能称为智。当你有漏尽通了呢,其它的神通可以称为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神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命智证通,它是不一样的。所以有智慧才是根本,没有智慧,神通可能成神经,就是有烦恼就是神经啊。有漏尽通你的五通才得清净,五通不得清净就变成神经。大家注意哦,来求神通的千万以求漏尽通,也就是解脱的智慧为根本啊,没有解脱的智慧,你那五神通很危险啊。

原文:

游戏神通 (术语)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又戏者自在之义,无碍之义。神通乘 (术语)称真言教。是为依如来神变加持力而说之乘教,故曰神通乘。又乘于神通力,直到所至之处,故以譬真言乘之速疾成佛也。

讲解:

游戏神通,“游戏神通 (术语)佛菩萨游于神通,化人以自娱乐,曰游戏。又戏者自在之义,无碍之义。”游戏神通和游戏三昧其实就是相通的啊,因为一切神通在菩萨那里也只是不同的三昧而已,他能够游戏三昧就能够游戏神通,其实都是等同的。

神通乘,就是菩萨要修的法无量无边,但是菩萨能力很强之后呢,就有所谓的乘神通来学佛法啊。那么他就学的很快了,学的很广啊,在密宗称以如来神变加持力之说,密宗说他们是神通乘。应该说你根器好呢是神通乘,根器差呢这个东西是神经乘(笑)。这个要看人啊。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菩提心。如果有的话呢,修这个当然是很殊胜很好的,如果没有出离心,没有菩提心,有些人学密宗他就是想发财啊,想有神通啊,那么他学这些东西,因为发心不对嘛,那么他学这些东西就容易出偏,容易出大问题,很危险的。那么你发心不对,学这些法呢,有时候会成为堕落之因,变成很严重的障碍啊。

原文:

制他神通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现神通。如来神通,普能制伏其余一切具神通者所现神通。

讲解:

“制他神通者:谓佛菩萨,依定自在,能制伏他所现神通。”神通也有高低呀,如果是如来,就是佛啊,他能够制服一切其他人现神通。你要现神通,佛都有能力制止。

原文:

具足庄严:二种庄严﹝出涅槃经﹞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一、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讲解:

具足庄严,庄严是装饰的意思,庄美就是美好。有两种庄严,“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我们法身说无相,佛福慧两足尊,庄严法身即智慧福德二种的圆满成就来庄严法身智慧。智慧庄严是指“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第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金刚经》里面说“于法不说断灭相”,法身是无相。你有法身智慧,能够成就种种的庄严,它既能够成就所谓的福德,成就智慧的妙用,也能够彰显法身的殊胜啊,法身智慧的殊胜。这就是所谓的世出世间能够平等,能够庄严平等,在密宗里面就叫双运,叫世出世间双运啊。你缺少这些庄严,就是阿罗汉啊,就是你没有福慧的庄严,你只证烦恼断尽或者清净、无相等等,那么只能达到阿罗汉或者缘觉的证量,也就是说只会证到无相的涅槃,但是这个种种的庄严,种种度众生的功德,没办法成就,这是大乘的观点哦。

原文:

四种璎珞庄严:简称四种庄严。一、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二、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三、智能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四、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菩萨将以上四法庄严法身,就好像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一样,所以叫做“璎珞庄严”。

一庄严三昧: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观见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无相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皆以一相智慧庄严如是三昧,是名一庄严三昧。

讲解:

这里有四种璎珞庄严。所谓的戒璎珞庄严,我们说菩萨身上有种种的装饰,璎珞啊、挂满种种珠宝啊等等,它是庄严身像啊。这个庄严,这里分了四种,“戒璎珞庄严,即以戒律庄严法身;三昧璎珞庄严,即以禅定庄严法身;智能璎珞庄严,即以智慧庄严法身;陀罗尼璎珞庄严,陀罗尼是总持的意思,即能总持善法以庄严法身”,陀罗尼,就是我们所谓的真言,真言宗,也就是密宗所说的那些咒语啊,“菩萨将以上四法庄严法身,就好像世间的璎珞庄严人身一样,所以叫做璎珞庄严”。庄严三昧这是一种三昧啊。

好,禅波罗蜜大概就这些啊,这个禅波罗蜜简直就是大乘的核心啊,不仅是大乘的核心,它的本末都摄于禅波罗蜜呀,甚至你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一切度众生,一切修智慧,一切修禅定,都摄于禅波罗蜜,也就是禅波罗蜜是与般若波罗蜜不相离的,也就是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罗蜜和禅波罗蜜哈。然后,你再修种种善法,种种布施成就众生,然后就能够成就一切的庄严啊,这就是所谓的大乘,它的原理我已经基本讲完了喽。

5.2.5     《金刚经》

原文:

【《金刚经》】金刚,喻也。般若,法也。以金刚之贞,至坚至利、能断难断,能碎万物。譬喻般若空慧,能断诸众生难断之惑,是名金刚般若。

 

讲解:

那么我们怎么样学大乘,怎么样修大乘呢?我们就要依一些经典,就像我们小乘依《阿含经》,依《四念处》来修,大乘就可以依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大乘经典很多啊,我推荐一些经典,我觉得比较好的喔,比如说《金刚经》。《金刚经》古今以来啊,讲《金刚经》的人太多了。《金刚经》是大乘讲般若的经典,我刚才已经讲,般若是承前启后的,是承解脱道然后导向大乘的,导向菩萨乘的,导向成佛的啊。这个般若智慧,那么这个《金刚经》呢是很好的大乘的入手的学习经典,前面已经讲了,用金刚来比喻坚固无比的智慧,这里指般若智慧,大乘主要是谈智慧,所谓大乘的修行,智慧和禅定一起来修,你就能够行走在菩萨道上面了。

《金刚经》是很好的大乘的入门读物,不是初学者的入门读物,是久修解脱道已经对禅定,对解脱,对四圣谛,对四念处,对三法印,这些东西已经有很明确的了解之后,已经有体验之后,再来学大乘,会比较好一点。要不然你得善根深厚,不然的话我怕你学错,学成狂慧就麻烦了。

原文:

【金刚般若经疏(一卷)】 天台智者大师说 ,法譬标名,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经正体。约实相慧,行无相檀,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为宗,破诸相惑,显出功能,亦自无滞,即力用也。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

讲解:

天台宗智者大师有解说《金刚经》,他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金刚经》的正体。“约实相慧”,约的意思是约等于是实相慧。“行无相檀”,檀的意思是檀布施,就是修无相布施,如果你这样修就是“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就是好像人能看见道路一样的,智慧明照,可以见到诸相的真实相,这样他就能够行走在大乘道上面。无相布施是因,诸相非相是果,最后能觉悟诸相非相是果,也就是说能觉悟般若的智慧是果。“此之因果,同约实相为宗,破诸相惑”,我们现在迷惑于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识的种种法相之中,你修般若波罗蜜呢,就能够破诸相惑,破六识的种种迷惑。“显出功能”,功能指的是智慧的功能。“亦自无滞”,滞就是滞碍,就是把自己停滞或者死在某一种事情上面。“即力用也”就是智慧的力用。“教相可知,三分亦易可知”,就是说,你按这个智慧去修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很容易证得这些实相的智慧。

原文:

【应无所住】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 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行于布施

  • 诸相非相
  • 实相般若

讲解

“应无所住”这是《金刚经》的核心。“修禅而无所住,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着,是为修禅而无所住”,这个就是我们要修无相布施。诸相非相,最后你要觉悟诸相非相,最后要证实相般若。

那么《金刚经》梗概、大纲,大家要有个印象,大家可以按这个印象去读,去诵经,去了解。《心经》有人说是《金刚经》的浓缩版,其实,《金刚经》有人说是整个大乘的浓缩,其实《心经》不仅仅是《金刚经》的浓缩,而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浓缩。我觉得这个《心经》其实本身不是很简单的吗?你看《心经》就这么长,你把他背下来,这里面的整个智慧,你把它搞懂搞通就可以了,就是没有那么难。那么这个《心经》有两个译本,一个是玄奘法师的译本,很短,一个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以我个人的喜好,我更推荐鸠摩罗什的译本。因为更符合原义,文字更能够清晰的表达意思,这是我个人看法。玄奘法师的译本是现在最流通的译本。玄奘法师持《心经》,他在西行取经的路上,就是念《心经》才能够破种种路上的一些障碍,所以是有感应的。所以很多人去背《心经》,这都很好。只是说从这个理解意思上面来说,或者说翻译的更符合我们中国人的语义,所以理解的话,我更推荐鸠摩罗什版的《心经》,我就不细讲了,大家去背。那么“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心经》第一句。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无所得,这是《心经》智慧的几个次地,增上次第智慧圆满的过程。

5.2.6     《圆觉经》

原文:

《圆觉经》,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 此经的内容,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宣说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全经一般分作序、正、流通三分。初、序分,叙述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诸佛众生清净寂灭平等圆满不二所现净土,有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为上首的十万大菩萨众,皆入此三昧住于如来平等法会。 次、正宗分,叙佛因文殊师利等十二大菩萨次第请问,而依次宣说圆觉的义理和观行,即分十二章,每章先以长行问答说法,后以偈颂重宣其义。

(圆觉经曰:“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

讲解

我们从《金刚经》、《心经》修般若智慧,最后,要学《圆觉经》。《圆觉经》是指的圆觉的智慧,其实这是智慧的递增、递进,或者说从不同角度在讲智慧。那么《圆觉经》是讲的这个圆觉,指的圆满觉性的智慧。《圆觉经》说佛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佛不是在普通状态下面讲的,佛是示现平等寂灭圆满不二所现净土,佛示现净土知道吗?佛示现净土之后,然后菩萨来佛的这个净土里面听啊。因为他放光明,在大乘里边到处都是讲放光明,很多是普通人看不到的,所以在小乘经典里面,根本就没有这些记载。因为那些普通人或者说阿罗汉弟子,他没有能力看到啊,只有那些大菩萨,或者说有因缘的、初发心菩萨等等,他们才能够看到,他们就会去佛的净土去听法。所以是很殊胜的,不是人间可闻的,但是我们学菩萨道,当你拥有了前面这些般若智慧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尝试来理解,什么是圆觉,理解《圆觉经》的这些道理。

《圆觉经》分了很多章节,不能一一讲,内容太多了,分了很多章,看这里分了12章,每一章就是讲求圆觉应该怎么修,然后又说,登地菩萨是什么样子。《圆觉经》有说两种障碍,“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相续生死。”这里我要再重申,理障是指障碍智慧的圆满,就是要破除理障而达到佛法真理的觉悟。事障是指相续生死,就是指烦恼不自在,也就是分段生死。这两个障碍,是菩萨要除的,除理障就是说要开悟要觉悟,除事障就是要断烦恼了生死。这两个都是我们大乘要学的,要去断除这两种障碍的。

有人问圆觉经比《金刚经》高级吗?不能这么讲,法无高下,我们甚至不能说大乘比小乘高级。但是它讲的义理,有深度的差别。所以说,《圆觉经》讲的更深,或者说对证悟圆觉及修法的部分讲的更详细更深。《金刚经》不是讲得不深,他到后面也讲得很深,但是他说得很简略。这就和大乘小乘的区别一样。大乘是把很多很深的道理拿出来很详细地讲,小乘就是跟你讲凡夫所能听懂的那些道理,所谓苦集灭道之类的,所谓的苦、空、无常、无我,是凡夫可以听懂的。那么小乘对涅槃这些道理基本上就不说,但它在很多地方会有一些很隐含的说法,就是隐说大乘,并不代表小乘讲得不深,它只是不怎么明显地讲。在大乘,会很明显地讲,讲得很深,那么对于听大乘佛法的基础,就要求你要把前面那些小乘基础都修好了,都打好了,你才听得懂,否则听不懂,消化不良,它变毒药啊。

有人说:“二楼不一定比一楼高”,不能这么说,不是二楼比一楼高,而是如果你学了《法华经》,你会知道不管三乘中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都是唯一“一佛乘”,也就是说,他没有深度的区别,但是它说法上面有深浅,但是它的目的地啊,它所度到的彼岸,最终都是度到佛乘。所以说,不能说是一二三楼,但它道理上面你可以说是一二三楼。但是他最终成就的都是佛,达到佛乘的这个结果。所以,不能说他一定有高低,从教理上,他是有圆满有不圆满,有深浅的差别。

《圆觉经》只能以后再讲了。总之,这个理障和事障,大乘里面有说先除事障,后除理障,就指的先修解脱,再明心见性。有的是先除理障,再除事障,那么就是先觉悟觉性,然后再去度他的生死烦恼。所以说,一除这二障就有二十五轮,二十五轮就是《圆觉经》里面所讲的,种种菩萨所修行的不同的方法。这个如果有机会再说啊。《圆觉经》就是指的圆满觉性的智慧。这里我整理了一个大纲,从佛神通大光明藏开始讲,《圆觉经》首先讲空花相,然后讲离空花相,然后讲幻化灭尽、非幻不灭,得无所离就是非幻不灭,得无所离就是智慧,然后菩萨就开始修幻化行,就是种种三昧,最后圆觉妙心,就是圆满觉悟了。这个就是我所整理的般若波罗蜜,然后修修修,修到证悟圆觉妙心,这个是大乘道。

原文:

【无修道】见性成佛八句义 (术语)禅宗之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八句是也。

 

讲解

然后,讲无修道,所谓的无修道就是无修而修,所谓的以圆满智慧,以明心见性,破一切无明,度一切烦恼,成一切殊胜,显一切庄严,完成福慧圆满,成就一切众生,就是这样的意思。

那么这个明心见性是禅宗提出来的,然后禅宗有八句话,讲什么是禅宗。你看我们前面说,大乘到禅波罗蜜,一切菩萨所做的事,全都是禅,全都是禅波罗蜜,全都是三昧知道吗。那么,无修道在禅宗来说,它也说修禅,那它这个禅和菩萨所修的禅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它就是菩萨所修的禅,只不过是菩萨最后所修的禅,也就是禅宗所修的禅,包括菩萨的禅,又超越菩萨的禅,大概这个意思。那么他怎么说它自己呢?叫“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就是说,他所修的这个所谓的禅,是指佛的智慧,我们说在菩萨道修六度万行成佛是佛的三昧,那么这个禅宗的禅也是佛的三昧。那么佛的三昧是什么?他说叫正法眼藏。什么是正法眼藏?佛有五眼,最后佛的眼叫佛眼。那么这里是正法眼,正法眼指的是住持正法。我们说佛是世间的法,是眼,是道。佛就代表世间的正法,代表正法的道,代表眼,代表人天眼目等等,全都代表。那么禅宗说它就代表佛的眼,也就是佛的智慧宝藏,所以叫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指涅槃的智慧妙心、真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禅宗都已经是超出文字,对于不懂的人不能描述了,因为跟他描述他就会在思维里建立种种的见解,建立种种的见解就离实相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很多人没有什么体会,戒定慧都没有,他居然敢学禅宗,这些人我建议应该谨慎,先打好基础。

教外别传,因为不立文字,所以它是超越教下的。这个所谓的超越,是指智慧上面超越知道吗?但是,并不代表教下不究竟不圆满,知道吗?因为他们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然后它说它是最高,事实也是最高的智慧了。但是不代表教下教的不圆满,教下一样的圆满。

我们要知道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关于六祖和神秀。两位都是修禅宗,但是神秀是按次第修的,他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就是修解脱清净行,知道吗?但是他们最后两个人都是明心见性,都达到禅宗所标榜的那个见性成佛的证量的。所以并不代表六祖一定比神秀高,只能说在开始的时候他们的觉悟不一样,但是到最后神秀他修到后期去做国师之后,他也是明心见性的,并不代表就是说他的智慧没有达到禅宗的证量的。他也是禅宗里面很有名很有代表性很有影响的人物。

这个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达摩祖师过来之后,他所标榜的。他说这个是禅宗的修法,禅宗的传心呢,叫以心传心。这个没法讲了,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很难讲的,你要以心传心。所谓的心就是指智慧。传心呢,是智慧知道智慧。那要你的智慧相齐,你才能够智慧知智慧,才能够以心传心。

那么所谓的无修道,最重要的就是明心见性。按禅宗说的,你明心见性之后,一旦把握了这个宗旨,那么一切三藏十二部种种义理,你自己就能通达。但是这个通达也没那么容易。万事皆有因果。很多人有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一开悟一明心见性马上就能够通达一切三藏十二部,马上就能够讲经说法,马上就有神通,马上什么都懂,马上就天上地下一切都知道,没有这种事啊!没那么容易啊!你还得要安住觉性来修,—开始只是除理障,你还有事障、还有烦恼要断除,还要除业习,要除尘沙惑,然后你还要圆满种种度生的功德,最后你才能够成为一切智,也就是成佛。这个所谓的见性成佛只是说你的智慧与佛齐,禅宗说他的智慧等佛,知道吗?

这个无修道,最重要的是认识觉性。那么觉性,按《圆觉经》说法,就是说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这里的菩萨所谓的三种自性就是指奢摩他,奢摩他就是禅定,三摩钵地是指修观,禅那是指修念力,那么达到圆觉的证悟呢就要特别修这三种。

如果说你能够以觉性圆合一切,圆觉慧就是觉性,就是觉悟觉性,以觉悟觉性的智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不离觉性。这样的菩萨,他就是圆修三种自性清净。明心见性之后,你要修一切不离觉性,你就在圆修这个所谓的菩萨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了。所以这是禅宗的殊胜,也就是圆觉法门的殊胜。所以《圆觉经》在禅宗也是很重要的经典,这个就不能细讲了,讲太多了变成讲修法了,这里还很多人没有资格听,其实还远远不够,大家好好的修戒定慧,好好的修定慧之路,好好的去修止观。

那么认识觉性之后,一切就是所谓的无修了,就是所谓的无修而修了,为什么说无修而修呢,就是以觉性的智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就是这样子。那么你修到最后就修圆满了,就是这样,这就是最高的法门了。

 

原文:

【五佛性】(名数)一正因佛性,二了因佛性,三缘因佛性,(此三者即三因佛性。)四果佛性,菩提之果也,正觉之智谓之菩提。五果果佛性,大涅槃也。以菩提之智,显涅槃之理,故云果之果。

 

讲解

然后我们说觉性有很多种名称,有时候叫作心,叫作自性,也叫作佛性,我们这里我摘录了一些佛性的一些解释,这些佛性呢,分成五个角度来解释,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果佛性还有果果佛性。正因、了因、缘因这个后面我也讲了啊,正因佛性是法身如来之因,了因是报身如来,缘因呢,总之呢,也就说你在觉悟的时候呢,一开始就有成佛的可能性,具备成佛的能力,知道吗?那么叫正因佛性,然后了因就是说你能够了达佛性。第三个缘因佛性呢,就是你能够有因缘了,去修啊,去圆满你的觉悟,缘助了因,其实佛性他没有增减,知道吗?是你的烦恼有增减,知道吗?是你的种种业习,种种障碍有增减了,你要去除掉种种的理事二障,层层递进,最后果因佛性,证得菩提之果。最后是果果。那么这里的应该是指觉悟,觉悟到属于智慧佛的这个果地。最后呢,是能够真正功德上面成佛果,也就是因果上面的果地佛,大涅槃以菩提之力显涅槃之果。

按照我们的修法,如果说系统修习了,你修习定慧之路,修习大乘,到一定程度了,我们可以指认觉性。指认觉性之后呢,你就以觉性去修,以《圆觉经》的说法,就是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知道吗?就是安住觉性,安住保任。其实都是安住。安住也是保任,保任也是安住。只是说,安住刚开始还会断的,好像还不习惯呢,所以叫安住。这么保和任两个过程,其实保任就是安住,任就是已经习惯了,知道吗?所谓的任,任他怎么搞啊?都不离觉性,最后呢你就能够起到妙用,就是用觉性,最后你就能够遍觉性,你的智慧就能够遍满吧。

这里我就贴了一部分华严宗的一些道理。所谓的种种无碍吧。“广狭无碍、遍容无碍、摄入无碍、一多无碍、大小无碍、交涉无碍、一摄一切、一切入一”等等种种的无碍。这是最后事了,大家知道有这么一回事就可以了,这事情很难解释,甚至不可想象,知道吗?

“周遍、互摄、互入、不异、不一”,这都是指智慧的一些描述吧。圆觉智慧的一些描述,大概是这样子。其实有很多法师讲,但是我觉得,他是能讲,但是他能不能证呢,如果说你不修禅波罗蜜,很成问题的,很困难的,一定要修禅波罗蜜。

关于《六祖坛经》、《楞伽经》,我们说《楞伽经》是印心的。其实,我们的师父他是有开示的,《六祖坛经》他也有开示过。如果说你修的好的话,这些你就能看懂了,就能按这个修,能按这个学。最后,所谓的《华严经》,就是说你能够更加圆满地了解贯穿佛教的见地吧。如果你把从上到下呢,你都能够学会,能够修证到,那么你已经很厉害了。

最后读华严呢,就是说你能够知道成佛大概是怎么回事,知道吗?前面我们都是在修种种导向成佛的智慧,那么《华严经》呢,就是成佛究竟是怎么回事。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你看我们很多人学佛,因为我们现在是对在家居士说法,不是对出家人,那么出家了就说是贫僧,贫僧因为我啥都不要,好像什么都没有,那么到成佛了,你就不知道佛有多么的庄严,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富贵啊!他是叫富有恒沙法界啊!你知道吗?所以你要去看《华严经》,你才知道佛有多么的富贵,才知道成佛是怎么回事,你才知道佛的功德是多么的庄严。我说菩萨要成就种种的庄严了,这些事情现在太高深吧,如果你对大乘有信心呢,你可以去了解。随着你修行,一步一步的去亲证,最后我们说学菩萨道,是要究竟成佛啊,菩萨的目的不是成阿罗汉,而是要成佛,是殊胜心、广大心、菩提心,所去成就成佛的这个因果啊!

最后,介绍大家《信心铭之道》,这是致光法师出版的一本书。这是教怎么样修觉性的,怎么样安住觉性,怎么样保任的,如果说你定慧之路修得好,你就基本上都能看懂,你就可以按这个去修;如果定慧之路修不好,这个东西可能也就只是知识。

今天就已经讲完了。我再回顾一下这个缘起,就说为什么讲这个修行路线图?就是为了解除很多人的疑惑,觉得我们定慧之路只是小乘,这个大乘他要另外去找,到别的地方去找,外面有没有呢?也有啊,但是是不是更好呢?不见得。所以我们是让大家知道定慧之路是很好的基础,然后学大乘,现在如果说有人定慧之路修的好,有人学过定慧之路,有这个基础的,可以逐步的开始讲大乘,然后有的人已经在学大乘,不知道怎么修,那么呢,这个修行路线,就是说希望能够给他有一个参考,知道修行的步骤,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它的次第,以及知道它的重点。讲这个东西呢,也是希望能够让大家生起这个修行的心,能够明晰我们自己的这个修行的路线,能够不犹豫,能够发起勇猛精进心,所以我们是简略说这个修行的路线,希望大家能够真的生起出离心,生起菩提心,能够在佛法的道路上面实践,能够体会佛法的法义,能够法喜充满!这就是我讲修行路线图的这个发心吧。好,那么这个修行路线图就圆满结束喽。看大家有什么问题。

5.2.7     答疑部分

这里有人有一些说法,“如是众生于二乘法不肯修学,执无因论,为说大乘,终不能成自他利益。譬如瓮器,先贮石蜜,投少毒药,不任食用”,就是说这个是经典里面说的,就是说我们学大乘了一定要先了解小乘,知道吗?一定要对小乘的出离心、解脱,或者说你学大乘的时候,最少你要同时学小乘,你可以大乘心修小乘法,知道吗?有的人对苦集灭道不上心,觉得我生活过得挺好,特别是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他对苦集灭道不相应,他看世间不觉得苦,他觉得很好,觉得很美,觉得很妙,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人没事哦,你可以学大乘,但是你要一定要同时去了解众生的苦,知道吗?一定要看苦圣谛,也就是因果轮回的道理,一定要知道,一定要知道三法印,一定要知道解脱烦恼的意义,一定要知道这个事情,然后呢,你学大乘才不会偏,你知道吗?很多人抛下解脱来学大乘,是很危险的,你知不知道?因为菩萨也是要解脱的,菩萨度众生是安置一切众生于解脱地,知道吗?菩萨度众生不是给他快乐就完事了,他是要给他究竟的快乐,也就是要给众生解脱的快乐,是如此发心才叫菩提心,才是有智慧的菩提心,不然的话,有一句话叫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是为修诸魔业。这是《华严经》的一句话,就是说,你发这个菩提心呢,是要度众生解脱的,是有智慧在里面的,那么这个智慧呢,一定是包含解脱智慧的。但是千万不要搞错了,不要以为明心见性和解脱无关,解脱就是明心见性,就是智慧的内涵之一,知道吗?

下次讲什么?下次讲什么还没想好啊,下次再看哦。你们希望讲什么,你们可以提建议。《普贤菩萨行愿品》有助于生菩提心,对的,大家应该去读《普贤菩萨行愿品》,想要熏习大乘种子的,想要熏习大乘菩提心种子的,应该要去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还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和《普贤菩萨行愿品》是不同意义的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相当于是给你信心的,给你保护的。《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教你怎么样发心的。

那么呢大乘,有人说有5%的知见是毒药,是怎么样的?现在部分人在讲这些法啊,表面上看呢,都是很符合佛法的,因为他也看书嘛,他也看《金刚经》,也看这些种种的书,他会按照这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知道吗?他也会参考很多古今大德的解释,他也去照样去解释,知道吗?但是呢,这些人因为他有一些问题,他参是参考,但是他讲的都很浅显,你知道吗,他不会讲很深的,他很难讲到修法上面去的,知道吗?他就讲一些知识上面的,但是他常常一讲到一些要去实际体证,或者说到一些关键的地方,他就讲错了,你知道吗?他讲错的地方呢,有时候会违反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比如说不应该求神通,他会把神通提的很重要,那别的都讲对都没用,因为它导致你发心偏了,那你就中毒了,你知道吗?这毒药就会导致你所有的修行全都偏了方向,所以是致命的毒药啊!很多这样的一些讲法的人都是这样子。还有一些他的知见完全就是偏的,比如说以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的这个说法,这个呢他也是说他是依经的,知道吗?大都是邪见,你知道吗?很多都是错的,比如说《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你现在空都不懂的时候,他就说,物质就是空的,他就强说经典是这么说的,他说的就不对,你知道吗?就会让别人生起邪见,生起叫拨无因果,生起有相空的执着,知道吗?就错了,就变成外道了,变成错误的,变成邪见了,你知道吗?然后他以这个见解去解释佛经就是诽谤佛法,明白吗?所以是非常危险的,不要看上去是对的就去学啊,一个人没有证量讲这些经典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我一直都劝别人不要好为人师,你没有证得解脱,你跟别人讲佛法什么的,你就真的是要注意,要小心,要慎重啊!因为你很有可能讲错啊!哪怕你觉得,我一定是按这个字面的意义去理解怎么样去讲,你觉得好像是没问题,但是很可能你大错特错了,可能你自己就已经邪见了啊,你自己邪见,自己指导自己那还没啥大事,但是你去影响别人,你让别人也起邪见,那么你的恶业就很重了,知道吧?就不是你一个人的事了,那会导致你恶业增上啊!会导致你的法缘有障碍呀!会导致你想要遇到正法都很难的啊!你自己有邪见,但是你虚心,你还有心去了解别人的话呢,那么呢你还给了自己遇到正法留了一丝的可能性,但是如果你没有证到,但是你觉得自己已经证到了,就开始广为宣说了,你就在阻碍你的正法的法缘,是非常危险的啊!这些事情,其实现在末法时代真的是正法不昌,邪见横行,我一直都在感叹很多有心学佛法的人很难遇到正法,他很下功夫去修,但是遇到的是邪师,修的很可悲的啊!

那么今天的课程呢,就讲完了。

我们做回向: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好!下课啊。感谢大家的收听。

附录:

《文殊师利发愿经》开释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光彻五轮禅修简介

如来禅基础止观禅修简介

修止以定心,修观以开慧,

戒律为根本,定慧为手段,

经典为指引,解脱为目的,

实修为验证,觉了无我宗。

世间如幻本性空,本来无我破邪宗

如来应世为开示,佛之知见了无踪

慧日朗朗融霜雪,春花浪漫满山嵩

如来禅大乘禅波罗蜜禅修简介

佛法甚深义,何人能了达,

静坐善思维,无住而生心,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自性本清净,万法现庄严!

若欲证佛智,修行如来禅,

通达无相慧,入世修超越!

%title插图%num

本禅修法门,是根据光彻五轮禅修实践经验,以大乘般若教理为依据,整理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大乘禅修次第。光彻五轮如来禅法次第,以大乘菩提心为基础,般若波罗蜜为实修核心义理,定慧等持为修行方便,成就九次第定为支柱,觉悟诸法实相为方向,成就大乘三昧出世间上上禅为智慧庄严,以觉悟无为涅槃智为通达。
本禅修法以北传大乘心法为指路明灯,兼修南传定慧次第,以无二见,离四相为勘验,避免口头禅等邪见大坑,使修行不仅能达到身心安乐、也能面向世间生活不住而常生智慧。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光彻五轮禅修学苑

%title插图%numwww.yuanjuechan.com

普愿众生皆安乐

%title插图%num
%title插图%num

关联阅读:资粮道.日课讲解

关联阅读:《文殊师利发愿经》讲解.五台山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光彻五轮禅修学苑
普愿众生皆安乐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7条评论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