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修行路线图

《学佛修行路线图》是光明海老师在2020年12月线上禅修课堂所做的开示,此后一直作为网课视频,发布在光彻五轮微信公众号利益广大众生。为了使法宝得以长远和多渠道保存,为了惠泽于禅修班学员,为了给未来更多学法众导航,经多位居士发心转译为文,编制成书。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经典随处可以获取,学佛似乎变得十分容易,真正的修行人很少,而真正实修实证,悟道证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末法众生,要么对修道不生信心,认为虚无缥缈和遥不可及;要么陷入口头鸡汤,无法自身获益;要么盲修瞎练多年,浪费时间无有进步;要么面对深奥难懂的经书,往往不知所云,依教奉行更是困难;更有学人落入邪见邪修歧途,一盲导群盲。二千五百年前,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而今时今日,为消除众生愚昧暗,菩萨应缘示现,慈悲救护大众脱离无明迷雾,引导众生踏上正智见的修法道路。
本开示是老师根据自己约二十年佛法实践,及传法经验,所总结的修行指导,凝结了善知识的宝贵实证成就和智慧。内容包括基础闻思,基础熏修,系统修习,和无修道各个阶段的修习方法,以及次第目标,并对各部分相互间的关联衔接都作以全面和透彻的讲解。其中“实践”部分,小乘以定慧之路为修习总纲。大乘以般若为种,以菩提心为根,用经典法雨浇灌,成长菩萨的福慧和功德花果。最后,在无修道(禅宗) 讲解中强调了与二乘的关系和理事兼修,给学人敲响了警钟,避免口头禅的大险坑。。。

关于佛学基础知识及发心的开示(上)-1

关于佛学基础知识及发心的开示(上) 光彻五轮讲述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禅七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

《清净道论》全文-3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

《清净道论》全文-2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七)念 死 在六随念之后,再说念死的修习。 (念死的意义)“死”——是一个有情的命根的断绝。诸阿罗汉断除轮回之苦,称为“正断死”。诸行的刹…

《清净道论》全文-1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译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序 论 经中这样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

寻灭尊者开示录-17: 五蕴

在创造这个思想的过程中,五蕴扮演了什么角色?五个取蕴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的位置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伴随这一思想而发生的这种情况的目的是什么?我必须强调的是,兄弟姐妹们,正是在心灵的这种自发活动中,在思想的创造中,这五个取蕴也是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的。这是一种精神创造,而帮助你创造思想的精神因素在创造你头脑中的这种错觉时也做出了贡献。我称它为妄想,因为在那个创造中没有实质。

寻灭尊者开示录-16 :贪欲和四念处

佛陀已经成佛,觉悟了真理,找到了一条通往涅槃的清晰道路。他期望所有佛弟子在三学上培养自己,这三学是,任何佛弟子必须至少有持五戒的品德,这是最起码的。基于持戒,基于你的品行,你的良好行为,你一定会获得三摩地(定),三摩地(定) 是认识真理的根本。一个人可以通过修三摩地(定) 获得智慧。佛陀已明确指出事物的无常、苦的本质和无我的三个实相,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觉悟。

寻灭尊者开示录-15:世间一切与贪欲

佛说,这就是(世间)一切。(世间)一切是什么?你的眼睛,你的耳朵,你的鼻子,你的舌头,你的身体和你的意识,这就是一切。佛进一步说,如果有人说世间有这些以外的东西,他说这只是不谨慎的说法而已。因为世上没有这些以外的东西,这些指你的眼睛,你的鼻子,你的耳朵,你的舌头,你的身体和你的意识。

寻灭尊者开示录-9: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

你需要记住,你的成就不是来自于你的精神力量。你的成就来自于你去除你自身所有的贪、瞋、痴,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陷于轮回之中的原因。你需要去除欲,并因此跳出轮回,获得解脱。但是,请记住,想要将欲从心中去除,并非易事。欲之港湾,培育了欲,也催生了欲。你费尽力气想要去除欲,就要清楚的了解什么是欲,以及阻止自己回到欲产生的地方。止息你的心对欲的提升。

寻灭尊者开示录-5 : 行、贪爱及其止息

佛陀都说了什么呢?有四件事情你们必须留心,那就是四念处。佛陀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你不能允许后续的念头产生并促成贪爱。至于你通过六根获得的感受,你必须小心的去观照它,在自然发生的经历之后,不允许头脑进一步制造念头并产生贪求和厌恶继而促成贪爱。

寻灭尊者开示录-3 :造作

佛陀在缘起法中清楚地分析了凡夫,他明确地指出,如果一个凡夫致力于意志造作的无明,结果就会被完全误导,那便是他妄想因的起点。缘起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死导致忧悲苦恼”。(这是十二因缘的巴利语翻译)

寻灭尊者开示录-1 :佛教哲学的独特性

兄弟姐妹们,佛陀宣讲的哲学是独特的,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佛陀找到了人类脱离“苦”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来源于人的自身而非外部。

临崖听风的修行讲述和我的阅读札记

临崖听风是我在《佛法论坛—原始佛教》栏目认识的一位佛友,并有幸听他讲述修学南传内观和北传“打禅七”的过程,其中对于修行的内心感受有着尤为生动具体的描述,是论坛中不可多得的“现身说法”的实例。出于深入探讨目的,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减少交流中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从自己经验出发对临崖听风的讲述做了些微点评和扩展性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经验既是我点评的基础,但同时也可能是产生新的语言模糊性的因缘,这一点请后来阅读者保持警惕。在点评中,我对原帖中个别地方的前后次序做了重新编排,对个别地方的文字有删节,但内容尽量保持原貌,同时保留了讨论中我认为较为精彩的其他网友的发言。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五卷 集~业海无边

佛特别为我们阐明业力因果,但是佛所开演的业力因果与印度外道的有些差别。根据佛法说,我们众生起心动念的时候, 如果对外境迷惑执著,生起种种执著的烦恼心,去做种种行为,此时所做的行为就有所谓的业。这些行为可以分为身、口、意三方面:用身体来做的,称为身业;用口来说的,称为口业;心中所想的,称为意业。这些身、口、意业的行为造作将来会有果报,这是佛对业的解释。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之二)

伍 那天早晨起身时,我感到不可言喻的大胆、果敢。我对这个经历感到惊奇。过去修持中从来不曾发生这样的事。在我进行了彻底、勤勉的观照、探索之后,心已经完全切断了对一…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之一)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开示汇编) 英译者 迪克.西拉勒塔诺比丘 anicata中译笔记,供参考 The Direct Route to the…

31五蕴——佛学基础知识

五蕴

一、五蕴是什么?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S…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谈禅修经历

灭苦之道——尊者阿姜摩诃布瓦

许多行者不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主要原因是, 在禅定基本原则的坚持方面, 决心 不够。 我总是教弟子在修行中保持准确性 , 在禅定中要有特定目标。那样一定 会有成果。找到一个合适的专注对象, 让心做好准备工作, 是很重要的。我通常 建议用一个预备性的禅定词汇, 通过在内心连续重复, 如一具铁锚, 很快使行者 的心静止下来, 进入定境。如果行者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心的知觉, 而没有一个 禅定用词那样把念钉住, 结果肯定是靠不住的。心的知觉太精细, 不能为念住提 供坚实的基础, 用不了多久, 心就响应杂染的召唤,去漫游、遐想、走神。修行变 得不规则。有时候看上去进展顺利、几乎毫不费力, 后来却突然意想不到地艰难 起来。修行步子一不稳, 所有表面进展就不见了。修行的自信动摇了, 心开始挣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5):色即是空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舍利弗尊者。印度有一种鸟,眼最明利,叫做舍利;尊者的母亲眼似舍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04业的造作者——佛学基础知识

四、业的造作者 业的造作者并不是单一的个体,并不是一个“我”在造业, 它的主谋是五蕴当中的“行蕴”。这个“行蕴”就是造作的种种 心。 五蕴的“行蕴”当中包含着我…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