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华严)22-4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0 册 No. 293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二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修行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23-4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三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12-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第…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1-1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No. 278 [No. 27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
佛学基础知识(全文)
佛学基础知识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目录 一、业力与轮回………………̷…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三、四圣谛-集圣谛、灭圣谛
集圣谛与灭圣谛
八十八佛忏悔文完整版
八十八佛忏悔文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 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 南无归依十方尽…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身口意清净,除灭诸…
《圆觉经讲记》笫四章 金刚藏菩萨(2)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四章 偈颂(1)
以上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都是长行,接下来要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是偈颂。所谓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体裁,佛教经典文字的体裁有两种,即长行与偈颂。以现代术语说,…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六行愿:请转法伦+第七行愿:请佛住世
?因为世间的一般凡夫难以理解佛法,所以佛要选众生来度化,谁有机缘,能听得懂,佛才说。如果听不懂,不能生信,反而毁谤佛,造恶业,那要下地狱的,因此佛不随便说法。
《圆觉经讲记》第三章 普眼菩萨-1
普眼菩萨的“普眼”,即一切皆能见之眼,所见一切无非是眼,所以言普眼。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四行愿:忏悔业障
佛在世的时候,如果修道人犯了过失,就去找他认为清净的出家人做忏悔。就是说,你不可以随便找人做忏悔。比如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后,非常后悔,然后向另一个与他一起去偷东西的小偷忏悔,你认为他忏悔之心会生起来吗?绝对不会,大家都偷,向他忏什么悔?所以,你向某人发露忏悔时,对方要能让你生起清净心,不让你生起罪恶的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接受你的忏悔。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二行愿:称赞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第二行愿是观想在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中,都能见到诸佛而称赞如来。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一行愿:礼敬诸佛
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度化众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所生起恭敬心的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样的礼敬。所以我们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顶礼。我们是以尊敬导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请来礼敬。如此礼敬时,身口意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章:总说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九卷 唯一道路
现在,我要跟大家介绍道。 佛法说,修行法门有无量无边,但是通往解脱生死的道路唯有一条。这条道路并非世间人所谓的道路,也不是修行方法, 它所指的是心的路程,即是内…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六卷 灭即无生
当你们听完了前面五个卡带,大约已经明白佛法所讲的四圣谛中的苦与集,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灭。 所谓灭,是指涅槃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它是梵文(Nirva…
关于证果的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 88 使和 98 使的复杂理论…
除暗明灯释
首先,要依靠听闻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复思维以获得定解;而后,长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进行修持等等。就像这样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数经典中都有广泛的论述。
而如后两者,则不需要依止广泛的闻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诸多善贤上师殊胜的恩德,以窍诀修持规与加持转移规之甚深窍诀,不断护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绍之自心本觉。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过十分艰难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护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四种持明之地,并于即生便能现证究竟之果。这就是下八乘无可匹敌之制胜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第一讲:定慧基础知识和修定的基本方法

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
02业的分类——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二、业的分类: 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
51超越幻境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善知识前辈,最近坐中一旦心定就会出现深邃蓝的仿佛湖水一样的境界,忽大忽小边际不定形状时常变化。有时想定住它,但稍一用意就…
50他心通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修了一段时间,发现我能感知别人的情感波动,而且我自己集中注意力时,能影响他们,这怎么回事?(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
35大乘三昧
大乘三昧是大乘人的修行,主要是百八三昧,细说有无量三昧。智慧的三昧可以在动中修,有一些深三昧却需要以四禅的定力为基础才能修。大乘的三昧远远超胜世间的四禅八定,几乎是不同质不可比的差别。一个修菩萨道的人,修了大乘三昧,才能有足够信心,足够的能力去行广大的菩萨事业,这都是胜义事,不可显说。 (附录:百八三昧名录,听闻记忆这些三昧名称者,有无量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