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灭尊者开示录》22-如何让心保持宁静并深入发展

返回书目——《寻灭尊者开示录》

(寻灭尊者)

(说明:本文由寻灭禅法爱好者根据尊者讲法英文原稿翻译成中文,法师讲法为英文录音,中间穿插有巴利语系词汇,此文翻译极其艰难。由于翻译小组专业水平有限,翻译难免有错谬,如有不合原义请反馈我们。感恩翻译小组众义工为此文付出的艰辛努力!)


如何让心保持宁静并深入发展

各位修行者,今天讲座的主题是一个人应该如何让心不受干扰、保持宁静,从而给智慧的萌发提供机会。在佛教哲学中,对于如何保持心灵的宁静并没有给出特别指示,但人们认为思想会促进人欲望的发展。你通过感官体验对象,会自动产生念头,这是无法阻止的。

当一个物体抓住感官时,心中的自然反应就是创造一个念头来体验这个对象。这是瞬间发生的,是意识的自发活动。人们无法控制这种活动,除非你决定创造一种远离此类干扰的环境。这样的念头本身是无害的,因为它们只是让你有机会通过感官来体验一些事情。它的危害在于会造成这样一种状况:你在产生体验之后,接下来会继续思考这个对象。

关于对象的这些想法,并没有必要创造出来。它们很自然地分为两类:一类是促进产生执着或依恋;另一类是促进产生厌恶,因为那个对象并没有让你产生任何好感。在念头自发产生的过程中,触、受、想、思、作意五遍行心所作为心的产物,发挥了作用。

可以说,正是在这五个心所瞬间生起之后,一个念头产生了。在产生那个念头的过程中,心没有机会追求任何好或坏的东西,但受心所给你机会或印象,让你认为引发六根关注的那个对象是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但在念头产生的当时,并没有创造出一个想法来体验感官活动,来追求喜欢或不喜欢。

随后,在你体验了感官活动或所缘之后,你才有机会思考它。谁创造了念头?如果这个对象是你喜欢的,你就会通过创造越来越多的念头来享受它,来追求这种喜欢,从而产生一种执着;如果对象不符合你的喜好,你就会产生越来越多不喜欢的念头。为什么?因为你期望某事符合你的喜好,但它并没有发生,所以你产生了不喜欢的想法,这就产生了厌恶。

正是这种依恋和厌恶创造了贪爱,滋养了贪爱,维持了贪爱。无形中,你现在已经习惯了一种存在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你会自发地创造一个念头,通过一个感官来体验一个对象,并且这个念头之后又会有其他几个念头。你要么追求你喜欢的东西,要么排斥你不喜欢的东西,从而产生一种依恋或厌恶,这是一种很强大的习惯。总之,你在生活中经常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滋养贪爱,落入促进依恋或促进厌恶的两个极端之一。这就是你现在的生活。

你很难摆脱这一点,因为它现在已经在你的心里形成了一个非常刚强的习惯。这就是促进贪爱的两个极端——厌恶和依恋。我已经在之前给你们的讲座中强调过,随后产生的念头促进依恋或促进厌恶,它并不是心的正常功能。

心的正常功能是创造一些念头,使你能够体验感官活动,而你的习惯已经超越了这些。你已经在自己身上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追求喜欢的东西,厌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这就是世俗的生活,这就是凡夫使用六根打发时间的方式,这是他内心贪爱发展的自然结果。

贪爱不是心灵的品质,它是你在头脑中创造的东西。当你在头脑中创造一些东西时,你必须不断地滋养它来维持这种创造。如果你不维持创造,自然的趋势是你引入头脑的那种东西会消失。这和任何其他习惯一样,如果你养成了一个习惯,你想保持这个习惯,就必须通过不断地做一些支持这个习惯的事情来维持这个习惯。如果你不采取任何行动来滋养这个习惯,那么这个习惯自然就会消失。

所谓的贪爱,在你的头脑中是如此强烈,自然而然地驱使你去做另外两个行为,要么产生随后依恋的念头,要么产生随后厌恶的念头。而这些念头绝对不是必要的,它们是你的创造。你所期望的创造是一种自发的念头创造,使你能够看到、听到、闻到、尝到、接触到或思考,然后就此停止。

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从经文中引用一个明确的例子:一位非常高贵的婆罗门,名叫巴希亚,长期从事哲学或冥想。他以为自己已经成佛了,穿着树皮生活在丛林中。佛陀在附近的村庄托钵乞食。住在附近树上的神灵提醒巴希亚:“你以为你已经成佛了,但佛陀在附近的村子里托钵,你去见见他,听他讲一讲”。巴希亚赶紧起身去找佛。他在路上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佛陀回答说现在不是时候,因为他正在托钵。他第二次请求,第二次佛也拒绝了。第三次,他向佛陀求助,佛陀答应了。简而言之,佛陀说:巴希亚,你只去看,只看;你只去听,只听;你只去闻,只闻。同样地,你只是使用感官,除此之外不做任何进一步的事情。巴希亚明白了佛陀建议他做的事,他证得了阿罗汉。

佛陀建议巴希亚怎么做呢?眼睛看到东西后,不要再追求那个东西;耳朵听完某个声音后,不要再追求那个声音;鼻子闻过后,不要再追求那个气味;尝过味道后,不要再追求那个味道;经历过触碰后,不要再追求那个触感。只是产生六根接触六尘的必要的念头,仅此而已。佛陀要求巴希亚不要去做的进一步活动是:在对象符合你喜好的时候,创造关于对象的想法,这样的想法会促进依恋;如果对象不合你的喜好,产生不喜欢的想法,这会助长厌恶。这种依恋和厌恶促进了贪爱。巴希亚理解了佛陀告诉他的话,他因此发展了正念,将他对六根的活动限制在该活动的执行上,而不是随后产生不必要的念头来追求好的和不好的东西,他就这样止住了随后不必要的念头。在许多场合,佛陀也曾给其他人这样的建议。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让心宁静下来的意思,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阻止心创造一个念头来体验感官所接收的东西,只要感官接收或者面对一个对象,心的自然反应就是创造一个念头,这是一种自发的活动。念头的创造绝不会促进贪爱,它只是让你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思考的方式进行感官活动,仅此而已。如果只是这样做,对你自己没有任何坏处,也不会促进贪爱。

正如我一直强调的,贪爱必须由依恋或厌恶的念头来滋养,这是维持贪爱的两个极端。每次感官活动获得体验后,当你产生依恋或厌恶的念头时,你会产生更多的依恋或厌恶的想法。这两个极端会使你养成习惯,促进你的贪爱,这是你必须非常小心的事情。唯一的对策是正念,我们稍后再谈。

在佛陀对Bhajiya和Maluka的开示中,他也提到了类似的方法,在经典的其他地方,佛陀从来没有直接宣说或建议过那种单一的保持心灵宁静的修法。当他说心的宁静,有些人认为是让心完全静默,甚至不让心自发生起念头来体验感官对象。不是的!那无法停止或检查的心的活动。只要你保持六根开放,就会一直接收到六尘。建议你做的是不要在经历一个对象之后产生不必要的念头。那些不必要的念头,要么是促进对该对象的喜欢,要么是厌恶该对象。这是人陷入的两个极端,而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贪爱,维持贪爱。

现在在经典中,在四念处中,如果有提到保持心的宁静,那就是四念处中提到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个主题。

关于身念处,我们发展对身体如实的观察,分析身体的各个部分,并通过禅修清楚地了解身体的各个部分都是不净的。换句话说,身体只是一团杂质,没有其他东西。为什么要修身念处呢?过去,我们认为身体和心灵是在一起的,彼此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心对身体有依恋,如此依恋以至于它们总是在一起。

提高定力的难点在于远离干扰你的胡思乱想。那些随机的想法是什么?胡思乱想是依恋或厌恶的产物。当你静静地坐着培养定力时,尽可能地控制着感官,你闭着眼睛,全神贯注于一处,不允许心接收或产生促进感官活动的念头,但过去的经验总是向你奔涌。扑面而来的经验是什么?享受的体验、感官的活动或在脑海中产生的关于你对感官活动产生厌恶的印象。依恋或厌恶的念头经常会干扰你的专注。

因此,为了避免这两件事打扰到你,我们首先,修习身体的不净观,这可以教导心认识到身体不是应该依恋的对象。虽然身体的外表给你留下健康、美好、对六根体验有吸引力的基本印象,但是仔细分析这个身体,它就是一团杂质,没有别的。这种教导使心远离身体,它趋向于失去对身体的掌控,失去对身体的依恋,从而减少促进依恋的想法。

关于嗔恨,我们对一切众生修习慈心观,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减少不必要的厌恶想法的产生。我们在培养定力之前练习不净观与慈心观这两种修法,如果你在将心专注于某一点之前进行这两种禅修,可以使心平静下来。因此,我们以对身体进行禅修的方式,实践了四念处中的第一个。

然后,四念处中的另外两个主题是,受念处与心念处,即对你所创造的感受的正念,对你所创造的想法的正念。如果仔细分析这两个主题,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是为了保持心灵的宁静而提倡的。当受的念头生起时,你要认为它们是无常的、苦的、无我的,并处理掉那些感受。对于生起的念头,首先你要小心,让你的心远离一切障碍。在五盖中,前两个盖障是贪和嗔。你要保持心的宁静。

在对感受的正念和对想法的正念的实际修行中,你实际上正在做的是处理这些促进感受的念头,消除这些扰乱你内心平静的念头,让心保持宁静。这就是你在这两个正念主题中需要做的。受念处和心念处是处理感受和想法的,你处理这些东西。你当然需要通过使用无常、苦和无我的生命实相来处理这些东西,我们以同样的方式直接处理这两者。

在我们处理完身体之后,当你的心已经发展到一个清晰的状态,了解了基本的烦恼和去除它们的方法。那是在入流果之前,修行者需要摆脱三种结缚。第一个是身见,它与你内在的存在、信仰、人格信念有关。你通过分析自己的每项活动,把它当作心和物质(名法与色法)来分析,来处理你的人格信念。

你会观察到念头被创造出来,并指导身体进行某些活动,你会发现没有一个所谓的人在从事这些行为。你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点,从而使自己确信,除了念头与身体之外,没有人在从事这些活动。你可以将自己的每项活动都分析为因果关系,这一事实将进一步支持这一点。原因在那里,结果也在那里。

这两个练习可以让你放弃体内有一个“我”在从事所有活动的“我见”。你现在确信,在你的人格周围并没有这样一个“人”,而只是存在所有活动的因果生灭,而且你还发现,除了念头和身体互相反应之外,没有一个“人”在从事这些活动。

当然,你必须摆脱的另外两个结缚是疑和戒禁取见,你在证初果的时候会自动断掉这两个下分结。因此,当修行者破除我见之后,他应该非常熟练的观修无常,这需要他在周围的一切活动中修习无常。一旦对无常的体悟达到了初果入流果所需的高度,那么他的心会自动进入果位三摩地,并且他会意识到这一点。

在他证得入流果之后,接下来必须克服五下分结中的另外两个:贪和嗔。这两个结缚很强大,牢牢将你束缚于世俗。贪与嗔,彻底克服这两个结缚的困难程度,已经在一来与不还两个果位中清楚地表明了。在一来果,你清除了一半由贪和嗔造成的烦恼。当你证得三果,即不还果时,才完全克服贪和嗔。

你可以想象这两个结缚在你正常的世俗生活中作用有多深,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有两次心的提升来断这两个束缚,一次是一来者,一次是不来者。正如我告诉你的那样,依恋和厌恶会促进贪爱。我已经向你解释过,贪爱是由依恋和厌恶这两种东西维持的,它们是在你自发地创造一个念头来体验一个吸引感官的物体之后,在你的心里产生的。正是在那个体验的念头被创造出来之后,你才受制于依恋和厌恶的念头,这是你自己养成的强大习惯。

在创造念头的自发活动中,没有贪爱,贪爱是你在创造依恋或厌恶念头后产生的后续创造。正是这些念头滋养着这两种烦恼,它们正在发挥作用,将你束缚在世俗生活中。这是两个束缚,非常强大的束缚,让你保持世俗的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你进入入流果阶段之后,要教导你的是,修行者,你要注意有意识地保持正念。正念觉察什么呢?意识到在你完成感官活动后,不要让想法在你的脑海中出现,要活在全然的觉知中。正念觉知,不允许你通过感官获得任何体验后自发产生其他想法,不允许其他想法——不必要想法的出现,从而在你内心促进对那个对象的喜欢或厌恶。

你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你需要不断地觉察到生命无常的实相、事物的不圆满本质和无我的现实,尤其是你要始终觉察到无常。无论你通过哪个感官接收到对象,并且在对它产生自发的念头之后,你就把吸引感官的对象称为无常,紧随其后的东西都是无常,它是无常的。因此,你必须在正念中保持对无常的持续觉知,这将帮助你停止产生更多的念头。

有些人想通过集中注意力在念头生起的地方来止住念头。你通常会在头脑中产生一种感觉,认为这里是念头产生的地方,然后你专注于那个点,不允许念头生起,这是错误的。你在那里做的是促进专注。如果你培养定力,你可能会制心于某种超然状态,抓住目标并安住在那个目标中,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给散乱心自由创造念头的机会。

有的人这样做半小时到一小时,他们能让心安静下来吗?不,他们只是给心一个对象让心依附,可以这么说,你在坚持修定,不允许其他想法发生,但你并没有让心灵安静下来。如果想让心灵安静下来,你必须只活在对你内在发生事情的觉知中,那就是正念觉知。因此,任何以产生念头的方式在心中发生的事情,你都是觉知的,正是在那个阶段,你干预并处理了念头和无常,所缘是无常的,因此念头就被驱散了。

当你修行让心灵保持宁静时,不要修定,只活在觉知中,正念觉知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一个念头生起时,你要把那个念头的主题当作无常的东西来处理。无常,你不会把无常当作你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来追求,它是无常的。这是你保持心灵宁静所必须采取的方法。不要把你的心固定在一个点上并持续观察,那样只是在增强定力。

当你修定时,心没有能力接受任何东西或允许任何东西在心里发展,因为你已将心固定在某个特定主题上。但是如果你活在觉知中,正念觉知中,心就会有充分的自由去创造任何它想创造的东西。但你意识到那类创造正在发生,你要采取后续行动以确保它被移除。怎么做?通过提醒心,所缘是无常的,它是没有价值的。因此,一个人没有必要依恋或厌恶那个对象。

要活在全然的觉知中。你在那里做什么?你正在运作或执行一项与你过去习惯完全相反的任务。在过去,你通过感官体验一个对象,你通过创造念头来促进依恋或厌恶的感觉,你滋长了烦恼。

现在你正在做的是,你通过一个感官体验一个对象,然后你生活在觉知中,全然觉知,正念觉知。当依恋或促进依恋或促进厌恶的念头生起时,你认为产生那个念头的对象是无常的,你攻击了这个想法的根本,无常,那个对象是无常的。所以很自然地,你就没有继续越来越多地产生念头的冲动了。它被驱散了,你打消了这个想法。为什么?你没有给创造那个想法的对象赋予任何价值。这就是修习如何让心保持宁静的方法,不是仅仅将心固定在一个点上并观察心,不是那样。

活在对正在发生事情的全然觉知、正念觉知中,当一个念头生起时,你将那个念头的对象分析为某种无常、无常、无常的东西。因此,你没有必要在产生依恋或厌恶的念头时进一步追求那个东西。当你继续以这种方式在念头的创造中攻击意识,不允许念头生起和繁殖,而是阻止、批评或分析出现的每一个念头,将其视为为无常的东西,那么意识就会被阻止创造念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你仔细地练习这个方法时,你会发现你的念头越来越少。因为你非常警觉,你在等待机会攻击任何不是心灵的自发活动生起的念头。通过感官体验某事的念头创造,不是那些念头,那些念头是无法停止的。(那些念头)是由你发展出来以助长厌恶或依恋的后续念头,那些是你要处理的念头。最终的结果是,你的心会始终处于宁静中。

你听到一些东西,仅此而已,它是无常的。它不再促进对任何感官对象产生依恋或厌恶的想法。所会发生的事情是你开始让心灵保持宁静、宁静、宁静。我一直强调,是依恋和厌恶的推动,让心的贪爱坚定不移。如果依恋或厌恶的念头无力生起,贪爱的维系就会无力,贪爱也就会变得微弱。

我想举一个非常非常粗略的例子,让你对它有所了解。有一个酒鬼,有早、中、晚喝酒的习惯,总是喝醉酒。这种生活他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比如说30到40年,他最终意识到他在浪费金钱。由于这个坏习惯,他的家庭现在也被扰乱了,他让所有家庭成员都受苦。最后,他认为:我必须改掉这个习惯,我养成的这种习惯,正在给别人制造痛苦。他下定决心,从明天起不喝酒了,他坚守了自己的决定。第一周,他没有喝酒,……,第五周,他没有喝酒。

他的习惯怎么了?它不像第一周那样强大了。第二周,它不像第一周那样强大。第三周,它不像第二周那样强大。慢慢地,他会发现这个习惯从头脑中消失了,它竟然从头脑中消失了。当你只去做一件事并尽可能频繁地做这件事时,头脑就会形成做这件事的强烈习惯,而这个习惯会完全控制你,在这种模式下,如果你小心地、正念觉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且不允许进行不必要的思考,那么在你通过产生自发的念头经由感官体验到某件事之后,通过分析该想法是无常的,客体是无常的,创造念头的客体是无常的,来断除任何生起的其他想法。

无常、无常、无常,你会像那样觉知,你会以这种全然的觉知来分析自己随后产生的念头是无常、苦、无我的。然后你心中的念头自然会减少,然后产生依恋或厌恶念头的趋势最终会减弱。你的心会很宁静。因此,当你看到东西时,马上就会出现什么?无常,那就是无常;当你听到某事时,那也是无常;当你闻到某样东西时,那也是无常;当你尝到某样东西时,那也是无常;当你接触某物时,那也是无常;甚至一个念头生起,也是无常。

因此,对无常的觉知和对无常的正念,你生活在这种心境中,你将心完全带到了一种非常非常宁静的状态。你只看到,没有更多,因为你完全意识到你所看到的是无常;你只听到,没有更多,因为你知道你所听到的是无常;你闻到一些东西,仅此而已,不再产生依恋或厌恶,因为那是无常的。以这种方式,你只会让你的心产生念头来进行六根的活动,而这绝不会促进贪爱。

贪爱会发生什么呢?贪爱的力量会减弱,就像那个(戒酒的)醉汉一样。在戒酒的初期,他内心的欲望非常强烈,但他会抵制这种欲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几天、几周,他会发现需要抵抗的力量并不那么强大了。随后他克服了这一点,彻底消除了心中产生的每天定时饮酒的欲望。同样地,你也会减少贪爱的强度,一天天地减少,一天天地,注意观照你所做的事情,不要促进贪爱。然后发生的是,贪爱的滋养——产生依恋和嗔恨的活动也相应地减少,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它消失了。

随着依恋或嗔恨的念头消失,由于你常念无常,那么贪爱自然会减少。当贪爱减半时,就是一来果;当贪爱从心中完全消失时,就是不还果。

随着证得第三果不还果,你已经完全停止了世间的投生,你的投生是由贪爱控制的,现在你里面不再有贪爱了。因此,你有资格投生在净居天。净居天中的出生不是由业力造成的,它是一种自动的出生(化生)。因为你已经摆脱了贪爱,在这样的出生中,没有贪爱的任何作用。在净居天,你会进一步净化你的心,摆脱错误的观点,最终以证得涅槃的方式实现真理。

如果一个人在四念处的基础上证得了第三果不还果之后继续修行,佛陀已经清楚地指明了他应该继续进行的禅修内容,以使自己达到阿罗汉果位,那是最终的解脱。

首先,他说要仔细分析心,使你确信已经摆脱了所有的障碍,凡夫有五种障碍(五盖)。现在你证得第三果,断了贪欲,那样的行为(五盖)在你身上不再存在,你的心已经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体悟。因此,你要清除心中发生的任何障碍,之后你应该培养定力,完成对五蕴的禅修。

有人可能会问,五蕴是身见的分别。在摆脱身见的过程中,身见是一个人在他头脑中创造的错觉,将你的活动纯粹分析为心和物质,即名色。在那个分析中,仔细观察你所做的事情,你开始看到你身体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心引导的。总是首先有一个念头产生,然后最终导致该行为的实施。

通过将每项活动分析为因果关系,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一旦你完成了对名色、因果这两个观修,你将彻底确信你内在没有一个“我”存在。什么!这不正是你已经大体破除了建立在你的身体、人格周围的这种关于存在的错误信念吗?仔细分析你的活动,你已经意识到,是心在指导身体做出行为,并且在进一步分析活动的因果关系时,也是如此。这方面你现在已经很信服了。你摆脱的是你内在存在的粗糙方面,你已经摆脱了。

在你的头脑深处仍然存在一些东西,那就是“我”和“我的”的创造,那就是所谓的我执。我执是你所创造和要摆脱的人格的微妙方面。那个微妙的方面是,在你创造的每一个想法中,作者就是你自己,即“我”。自我只不过是一团念头(识蕴)。为了清楚地消除这一点,佛陀建议我们将五蕴分析为无常、苦和无我。你专注于观修五蕴,最终意识到五蕴本身是心创造的错觉,那里面没有任何实质内容。

一旦你完全相信了五蕴创造的那个方面,佛陀就会指导你分析念头的创造。念头产生于六处,分别是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和意处,这些是念头产生的六个地方。你要分析一个想法的产生是如何与眼睛联系起来的,你要分析其中的因果关系。你从一开始就经历每一步,从眼睛遇到视觉对象的那一刻起,到五遍行心所作为你的活动的结果而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

你专注于与你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意识有关的念头的冥想。你已经完全意识到,念头是因果关系产生的,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并且你确信在你身上没有“我”存在,自我是由于念头的不断创造而被创造出来的。自我应该是一堆思想。

当你一个接一个地创造与六根相关的想法时,自然会显出有一个创造者,就是这个“我”。而你继续仔细分析这些想法的因果关系,你会发现在头脑中创建的这个错误的画面,即有一个主宰在创建这些想法,即这个“我”消失了,你必然会彻底地相信这一点。

你应该仔细地进行这个分析,如果你仍然有“我”,你应该通过六根来观修因果。过去,我们总是与我见一起在心中制造错误的印象,以为内在有一个“我”存在。你给了“我”一个位置,是你在创造这个活动的主宰。但是一旦你摆脱了“我见”,那么(你会发现),它的微妙方面就是那个“我”。思想被创造出来,你将这些思想的作者身份交给了你在头脑中创造的“我”。这是由一个又一个持续不断的想法创造的结果,想法的不断创造在你内在创造了“我”。这就是为什么自我应该是一堆想法,而不是别的。分析你头脑中与六处有关的想法,你会发现你将彻底相信,没有人或我应该是创造这些想法的作者。

现在你的心摆脱了“我”——自我,也摆脱了拥有者——“我的”。拥有者是由于“我”的存在而产生的,一旦你摆脱了“我”这个自我,“我的”也会随之消失。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还有心,你仍然认为心灵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持续过程。你已经利用这种力量去除了大部分的烦恼。你仔细分析过自己,并达到了只剩下心的阶段。由于你获得的错误经验和得出的错误结论而造成的所有其他烦恼,所有这些你都已经克服了。而正是这个所谓的心,才是一个人最终要处理的东西。

佛陀,在你摆脱了“我”和“我的”之后,他教导你修行七觉支。七觉支包括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在你的心中形成一种宁静的状态。

在四念处练习中,当你分析你所采取的不同步骤时,你会仔细观察,你将一切分析为无常。它已经清楚地引导你辨识佛法,分析佛法,透过你获得的观智,透过你迄今发展的智慧,由此你已经累积了许多能量。你非常确信自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你的身心都充满了能量,那会让你完全满足,你非常非常快乐,你法喜充满,为什么?因为你看到佛法的真实本质在你面前,这会引导你发展内在的三摩地,而三摩地是内观智慧的发展,最终会引导你进入内心宁静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你会体验到什么样的宁静呢?你的心非常非常平静,它没有执取任何事物,你看到心的状态处于一种平静的状态,光,一些干净的东西,上面没有污点,就是这样,心的能量发展到了那样的高度。在那种情况下,你可以分析思想,可以清楚地看到内心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自己身上存在的这种精神能量。从你在轮回中存在的一开始,心灵和身体就在一起了,不断的轮回。

在你修行的某个阶段,你摆脱了身体,你分析了身体,把心从身体对心的束缚中释放了出来。现在你已经训练了心,净化了心上所有的不净,最终达到了心处于非常宁静的启迪状态。兄弟姐妹们,我们必须接受,这个身心是用来出生和延续世间轮回的装备。我们已经摆脱了身体,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处理我们拥有的这个心。

在这种宁静的心境中,你开始分析心是无常的,无常、苦、无我。你会看到,那种能量,精神能量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状态,它超越到了一种完全纯净的心灵状态,它像明亮的宝石一样闪耀,因为心现在完全摆脱了所有烦恼。即便那时你也要进一步分析,说这也是无常、无常、无常,然后这最后的东西也一点一点、一点一点地减少,心就会消失。兄弟姐妹们,那是你们进入虚空的状态。那里没有思想,那里没有时间或空间,你处于虚空之中。

有人会问这个问题——修行者是否意识到虚空?是的,当他进入虚空时,他意识到自己处于虚空之中。念头早就消失了。他最终认识到心灵也不过是一种因果,它是你作为思考的结果而被维持的、所提供的对象。精神能量在你里面,它完全没有任何对象,而且精神能量也达到了根本不生任何念头的阶段。最终,当你觉悟到你的身体和思想都不存在时,那种精神能量会自行发展到一种状态,一切都是空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从思想或身体里出来。虚空遍在,那是一种状态,兄弟姐妹们,你们得出结论,你们已经做了你们该做的,你们已经完成了你们的任务,你们已经达到了最圆满的涅槃。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兄弟姐妹们。佛陀教导的四念处可以直接修证到涅槃,你们不用再多做些什么,不用再去寻觅什么,只要严格按照与身、受、心、法相关的四念处修行,最终摆脱你在世俗生活中所产生的信念、错误的观念和错误的见地,并清除所有烦恼,将心带到一个非常纯净的境界,在那里你会看到它也是无常、苦、无我。在最终觉悟这三个实相时,你最终会到达一个状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谢谢!




朗读进度:0%
说明:如果朗读没有声音,可能是文章太长,而手机等设备内存太小的缘故,您可适当缩小朗读范围,比如将开始与结束位置的朗读范围调整为不超过10%,再点朗读可能就会有声音了!
语音朗读的键盘快捷方式:alt+s朗读,alt+p暂停,alt+r继续,alt+x停止。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