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与精进1

——阿帕卡罗尊者讲述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

三法印-2

——致光法师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

三法印-1

——致光法师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654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No. 654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正信与迷信-3

——致光法师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

正信与迷信-2

——致光法师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

学佛路上,多少人病了却不自知(网友投稿)

投稿人:Alice 末法时代,并非佛法没落无人学佛,而是貌似人人都在学佛,佛法到处都是,然而个中充满了大邪见、大颠倒。佛法的衰落,并非来自外在的打压,也许恰恰就…

实修观呼吸的心态及要点分享(网友投稿)

实修观呼吸的心态及要点分享 作者:alice (附言:推荐修禅定的师兄可以阅读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

我的学佛修禅经历(网友投稿)

学佛经历: 说一下我的学佛经历。什么时候信佛的,我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2013年那次意外之祸,使我感受了生命濒临死亡的体验,身体精气神的快速流失,恐惧的我已经向…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大正藏第 14 册 No. 0463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No. 463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西晋居士聂道真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大庄严法门经(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大庄严法门经 No. 818 [No. 817]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身口意清净,除灭诸…

五台山朝圣与禅修之旅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授记:大支那(汉地)是文殊菩萨殊胜的住地,菩萨化身为八、九岁的童男来到殊胜的圣地。《华严经》云:东北有一座清凉山,初劫时有很多菩萨聚会,贤劫曼殊师利童子与一万眷属在此地广转说法,支那地方菩萨住的宫殿名罗延窟,系初劫到现在菩萨主要的住处。《文殊八字陀罗尼仪轨》中佛对金刚手菩萨说:东北地方大支那有一座五个台的山,我涅槃后,文殊菩萨在此游戏神通,令一切众生得到安和乐利,传广大殊胜的法,有天龙八部护持。《文殊大士灵应录》的序中引《文殊经》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无上菩提。”1987年,法王如意宝带领一万僧俗前往五台山,在去之前,上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讲面见文殊菩萨的有关公案。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大念处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当今学佛人的普遍问题

作者:光彻五轮(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现今学佛人,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今总结一下,各自应对照自省,以少造恶业,让心清净,直心取道! 总结如下 1不敬佛法…

六世哒赖仓央嘉措情诗

仓央嘉措情诗六十六首 六世达赖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出生在门隅拉沃宇松地方,从小资质灵敏,曾拜五世班禅为师,落发受戒,取法名…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清净道论》全文-4

(六)遍知智——法住智 他这样的了解:于过去由业缘而生的诸蕴,已在彼处而灭;由 于过去的业缘而于此有生起别的诸蕴;但没有一法是从过去有而 来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

《清净道论》全文-3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

《清净道论》全文-2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七)念 死 在六随念之后,再说念死的修习。 (念死的意义)“死”——是一个有情的命根的断绝。诸阿罗汉断除轮回之苦,称为“正断死”。诸行的刹…

《清净道论》全文-1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译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序 论 经中这样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

寻灭尊者开示录-20: 苦谛

解决你在这个世界上所受苦的难点不是别的地方,而是在你的心和身里。为了让你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佛陀给了我们足够的理论依据来支持他的结论:除了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存在并且把作为因果结果的活动作为你自己所做的活动之外,在你自己身上没有存在。事实不仅如此。因为你作为一个存在还创造了感,创造了贪欲。

寻灭尊者开示录-18:业力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业力。佛陀将业力定义为“身语意业皆是一思”(‘cetanāham bhikkhave kammam vadāmi’),业以思为体,以意志去故意行善或者造恶,都会形成业力。这是一种内心状态驱动下某种行为的发生。

寻灭尊者开示录-16 :贪欲和四念处

佛陀已经成佛,觉悟了真理,找到了一条通往涅槃的清晰道路。他期望所有佛弟子在三学上培养自己,这三学是,任何佛弟子必须至少有持五戒的品德,这是最起码的。基于持戒,基于你的品行,你的良好行为,你一定会获得三摩地(定),三摩地(定) 是认识真理的根本。一个人可以通过修三摩地(定) 获得智慧。佛陀已明确指出事物的无常、苦的本质和无我的三个实相,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觉悟。

寻灭尊者开示录-14 :灭尽定与贪爱

佛陀指出了两种成就的方式,两种克服烦恼和获得涅槃的方式。一种被称为心解脱,另一种被称为慧解脱。心解脱就是,发展你的内心到很高的三摩地状态,即禅定状态,并且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作为在这样状态中长时间生活的结果,你的心会获得自由,或者心灵摆脱了烦恼,获得了自由。第二种发展方式,慧解脱就是,当你获得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后,我们引导你修观,一步一步地,我们引导你去克服烦恼,如果你克服了,你将会到达入流的阶段。当你克服更多的烦恼,你会到达二果的阶段。如果你继续克服了一些其他的烦恼,就会到达三果的阶段。最后,我们引导你摆脱“我”、“我的”和“灵魂”,摆脱了你相信心灵在你的灵魂本性中是连续的,并最终获得了涅槃。这是佛陀在他的讲道中开示的两种解脱的道路。

寻灭尊者开示录-13 : 四圣谛及贪爱

在你拥有的这个虚幻的身心里有苦,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苦因,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苦的止息,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通往止息苦的道路。这清楚的表明,兄弟姐妹们,你无需到其他任何地方去发现痛苦的根源,苦因以及止息苦的道路就在你自身里。

寻灭尊者开示录-12 :还果与不还果之路

在最初进入入流时,当你观察生起与消失的时候,心有一个向上的垂直发展,可以说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当它到达并成熟的时候,真相显现于前,我不需要描述它是怎么发生的,但当它发生时,你会确信你已经觉悟到了真理。你已经进入圣流,毫不疑惑,因为到达那个修行境界时发生的果位定,使你确信你的心已经到达了那个修证高度,那就是入流。

寻灭尊者开示录-11 : 十结和入流果

大家必须学习的,不仅仅是修行心一境性(禅定)以及证悟必要的特质,而且还有去除束缚的路线方法,包括为了去除束缚的训练项目及其顺序,从而依次达到首先的入流果,其次的一来果,之后的不还果和最后的阿罗汉果。这是我们修行的路线图。

寻灭尊者开示录-10:五盖

有五个障碍阻挡了你的进步,这些障碍有两个负面影响,阻碍修定和修观。除非你已经修习了三摩地(禅定),否则你很难拥有心一境性去开发你的观智,去真正理解佛法的本质,去证悟真理。

寻灭尊者开示录-9: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

你需要记住,你的成就不是来自于你的精神力量。你的成就来自于你去除你自身所有的贪、瞋、痴,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陷于轮回之中的原因。你需要去除欲,并因此跳出轮回,获得解脱。但是,请记住,想要将欲从心中去除,并非易事。欲之港湾,培育了欲,也催生了欲。你费尽力气想要去除欲,就要清楚的了解什么是欲,以及阻止自己回到欲产生的地方。止息你的心对欲的提升。

寻灭尊者开示录-8:五种因素​

这五种因素是信、精进、正念、禅定、慧。这些因素有助于你努力去达成目标。这是由心念促成的,不是自觉的,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修行以达目的。这些是基本的你所做努力的结果。

寻灭尊者开示录-6 :禅定(三摩地)的修习应用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禅定。禅定是心念的专注,或者说进入心一境性。

寻灭尊者开示录-5 : 行、贪爱及其止息

佛陀都说了什么呢?有四件事情你们必须留心,那就是四念处。佛陀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你不能允许后续的念头产生并促成贪爱。至于你通过六根获得的感受,你必须小心的去观照它,在自然发生的经历之后,不允许头脑进一步制造念头并产生贪求和厌恶继而促成贪爱。

寻灭尊者开示录-4 : 正念的重要性

我们所修习的佛法体系是佛陀证悟到并向我们宣说的,当你沿着这条定慧之路前进时,真相将在你面前展开。换句话说,当你真正认同佛陀所教导的“无我”时,你就会觉悟到真理并最终达到真理的高度。但是在沿着佛陀指明道路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特别的专注和仔细的练习。在这练习中,正念扮演着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正念能够使你在一举一动的当下,确切知道你之所是。如果你行为举止仍像以前那样,那就失去了正念。相反,如果你行住坐卧都带着觉知并符合佛陀所宣讲的佛法,去除虚假的有“我”的观念,那这些正确的举止就是正念的结果。

寻灭尊者开示录-3 :造作

佛陀在缘起法中清楚地分析了凡夫,他明确地指出,如果一个凡夫致力于意志造作的无明,结果就会被完全误导,那便是他妄想因的起点。缘起法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老死导致忧悲苦恼”。(这是十二因缘的巴利语翻译)

寻灭尊者开示录-2:八正道

兄弟姐妹们,佛陀觉悟成佛,不仅觉悟到真理,也指出了这条帮助别人追随和证悟同样真理的道路,即四圣谛。它有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语2.正业3.正命4.正精进5.正念6.正定7.正见(四圣谛)8.正思维。

四 念 处-3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四 念 处-2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四 念 处-1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圆觉经讲记》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此章由贤善首菩萨为大众问:(1)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2)云何奉持?(3)众生修习得何功德?(4)云何使我护持经人?(5)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佛回答:(1)此…

《圆觉经讲记》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此章由圆觉菩萨为凡夫问:(1)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2)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佛回答:(1)安居前行:先礼佛忏悔,后作安居羯磨(2)安居正行:修三种…

《圆觉经讲记》第十章 普觉菩萨

此章说明邪师病。邪执谬见,不但自心固有的人难于断除,由师友的熏陶而来的,其力也大。修行的人必定要亲近善知识,然而不知选择,遇邪师、邪友,而一味盲从,必致反受其误…

《圆觉经讲记》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难免不发生各种病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修行,无非要降伏与破除无始无明,而此根深蒂固…

《圆觉经讲记》第八章 辩音菩萨

辩(通”辨")音菩萨因能辨佛音声而称名,于佛所说法音一闻千解。此菩萨知晓佛所开示三种妙法门能广开诸方便,所以本章是他为菩萨问佛: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法要如何…

《圆觉经讲记》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因威德自在降伏一切而称名,即菩萨种种威德方便显现令众生朝向觉悟,威德显现有愤怒或寂静相貌,愤怒相能降伏众魔军,寂静相令众生欣然受教。本章是威德自在菩…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2)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萨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来在觉中——菩提智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万…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1)

清净慧菩萨因心清净具足智慧而称名,心无贪嗔等妄念,就能定心清净,心于识境不妄想分别,则本具智慧能现前。心从凡入圣的修行就是要清净慧——随顺觉性,所以本章是清净慧…

《大乘如来禅》禅修总结摘选​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总结摘选​ 原创 光彻五轮 光彻五轮 5天前  收录于话题 #同修分享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班 禅修总结摘选 《如来禅》弘道偈 &#82…

《圆觉经讲记》第五章 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意译为慈氏。弥勒佛是未来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时他是阿逸多比丘,目前在兜率天,等待因缘成熟,示现降生人间成佛。弥勒佛所度化的众生,是释迦…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