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出息入息自觉,出息入息自知;当时为觉,以后为知;觉者谓觉息长短,知者谓知息生
灭、粗细、迟疾也。出息入息觉尽止者,谓觉出入息欲报时为尽,亦计万物身生复灭。止者,
谓意止也。见观空者,行道得观,不复见身。便堕空无所有者,谓意无所著;意有所著因,
为有断六入,便得贤明。贤谓身,明谓道也。知出何所、灭何所者,譬如念石出、石入,木
石便灭。五阴亦尔,出色入痛痒,出痛痒入思想;出思想入生死,出生死入识,已分别是,
乃堕《三十七品经》也。
寻灭尊者开示录
寻灭禅师简介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尊敬的寻灭禅师出生在般那杜拉的瓦拉那。他的父亲是一位村长,他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从禅师在这个佛教家…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大学》原文、白话翻译及详解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定慧之路》2012年修订版(致光法师)
定 慧 之 路 第四版 (附言:推荐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定慧之路禅修资讯可关注微信号gu…
基础闻思前行系列课
缘起:现代人工作繁忙,时间更加碎片化,并且各种知识鱼龙混杂,给了解和学习佛法都带来一定影响。为更好的系统了解佛法基础常识,树立正确的佛学知见以及更加灵活的学习,光彻五轮禅修学苑特制作了《基础闻思前行课程》,以广超法师的《佛学基础知识》为蓝本,进行资料整理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内容涉及八个方面,包括因果与十二因缘、业力与轮回、四圣谛、三法印、五戒十善、菩提心、禅定、菩萨行愿等几方面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