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 – 卷91-100

大智度论 – 卷91-100

鸠摩罗什

【卷第九十一】

释照明品第八十一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不具足菩萨道,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菩萨摩诃萨当云何具足菩萨道,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行檀波罗蜜,不得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亦不远离是法行檀波罗蜜,是则照明菩萨道。如是,须菩提!菩萨以方便力故具足菩萨道;具足已,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习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不坏色、不随色,何以故?是色性无故,不坏、不随;乃至识亦如是。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檀波罗蜜不坏、不随。何以故?檀波罗蜜性无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自性可坏、可随者,云何菩萨摩诃萨能习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所学处?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言:菩萨不学般若波罗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方便力故可得。

  “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若有一法可得,应当取;若不可得,何所取?所谓此是般若波罗蜜、是禅波罗蜜、是毗梨耶波罗蜜、是羼提波罗蜜、是尸罗波罗蜜、是檀波罗蜜;是色、受、想、行、识,乃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般若波罗蜜不可取相,乃至一切诸佛法不可取相。舍利弗!是名不取般若波罗蜜,乃至佛法,是菩萨摩诃萨所应学!

  “菩萨摩诃萨于是中学时,学相亦不可得,何况般若波罗蜜,佛法、菩萨法、辟支佛法、声闻法、凡夫人法。何以故?舍利弗!诸法无一法有性。如是无性诸法,何等是凡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若无是诸贤圣,云何有法?以是法故,分别说是凡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无性、无实、无根、无本,云何知是凡夫人乃至是佛?”

  佛告舍利弗:“凡夫人所著处色,有性、有实不?”

  “不也!世尊!但以颠倒心故。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见诸法无性、无根本故,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弗白佛言:“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见诸法无性、无根本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诸法根本、住中退没、生懈怠心。舍利弗!诸法根本实无我、无所有、性常空,但颠倒愚痴故,众生着阴、入、界。

  “是菩萨摩诃萨见诸法无所有、性常空、自性空时,行般若波罗蜜,自立如幻师,为众生说法:悭者为说布施法,破戒者为说持戒法,瞋者为说忍辱法,懈怠者为说精进法,乱想者为说禅定法,愚痴者为说智慧法。令众生住布施乃至智慧,然后为说圣法能出苦;用是法故,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得是众生无所有,教令布施、持戒乃至智慧,然后为说圣法能出苦;以是法故,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所得过罪。何以故?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众生,但空法相续故,名为众生。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世谛,第一义谛。舍利弗!二谛中众生虽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众生闻是法,今世吾我尚不可得,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所用法!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为众生说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心旷大!无有法可得–若一相、若异相、若别相,而能如是大誓庄严!用是庄严故,不生欲界、不生色界、不生无色界;不见有为性、不见无为性,而于三界中度脱众生,亦不得众生。何以故?众生不缚不解;众生不缚不解故,无垢无净;无垢无净故,无分别五道;无分别五道故,无业无烦恼;无业无烦恼故,亦不应有果报、以是果报故生三界中。”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众生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过罪。诸法、五道生死亦如是,若先有后无,诸佛、菩萨则有过罪。

  “舍利弗!今有佛、无佛,诸法相常住不异,是法相中尚无我、无众生、无寿命,乃至无知者、无见者,何况当有色、受、想、行、识!若无是法,云何当有五道往来,拔出众生处?

  “舍利弗!是诸法性常空;以是故,诸菩萨摩诃萨从过去佛闻是法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是中无有法我当得,亦无有众生定着处法不可出,但以众生颠倒故着。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发大誓庄严,常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不疑:‘我当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用实法利益众生,令出颠倒。’

  “舍利弗!譬如幻师,幻作百千万亿人,与种种饮食令饱满,欢喜唱言:‘我得大福!我得大福!’于汝意云何?是中有人食饮饱满不?”

  “不也!世尊!”

  佛言:“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行六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十四空,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具足菩萨道,成就众生,净佛国土,无众生法可度。”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菩萨行是道,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行檀波罗蜜,行尸罗、羼提、毗梨耶、禅、般若波罗蜜,乃至行十八不共法,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成就众生?”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自布施,亦教众生布施,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莫着布施!汝着布施故当更受身,受身故多受众苦。诸善男子!诸法相中无所施、无施者、无受者,是三法性皆空;是性空法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性空。’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布施众生,是中不得布施,不得施者,不得受者。何以故?无所得檀波罗蜜,是名为檀波罗蜜。是菩萨不得是三法故,能教众生,令得须陀洹果,乃至令得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成就众生;是菩萨自行布施,亦教他人行布施,赞叹布施法,欢喜赞叹行布施者。

  “是菩萨如是布施已,生刹利大姓、婆罗门大姓、居士大家,若作小王、若转轮圣王,是时,以四事摄取众生。何等四?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是四事摄众生已,众生渐渐住于戒、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空、无相、无作三昧,得入正位中,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罗汉果,若得辟支佛道,若教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耳!何以故?无有定法–众生所著处,但颠倒故众生着。是故汝当自离生死,亦当教他离生死;汝等当发心能自利益,亦当得利益他人!’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檀波罗蜜!

  “是行檀波罗蜜因缘故,从初发意已来,终不堕恶道,常作转轮圣王。何以故?随其所种,得大果报。是菩萨作转轮圣王时,见有乞者,作是念:‘我不为余事故受转轮圣王果,但为利益一切众生故。’是时,作是言:‘此是汝物,汝自取之,莫有所难,我无所惜!我为众生故受生死;怜愍汝等故,具足大悲。’行是大悲、饶益众生,亦不得实定众生相,但有假名故可说是众生;是名字亦空,如向声,实不可说相。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行檀波罗蜜,于众生中无所惜,乃至不惜自身肌肉,何况外物!以是法故,能出众生生死。何等是法?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令众生从生死中得脱。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布施已,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来持戒,我当供给汝等,令无乏短,衣食、卧具乃至资生所须,尽当给汝;汝等乏少故破戒,我当给汝所须,令无所乏,若饮食乃至七宝。汝等住是戒律仪中,渐渐当得尽苦,成于三乘而得度脱:若声闻乘、辟支佛乘、佛乘。’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若见众生瞋恼,作是言:‘诸善男子!汝等以何因缘故瞋恼?我当与汝所须;汝等所欲,从我取之,悉当给汝,令无所乏,若饮食、衣服,乃至资生所须。’是菩萨住檀波罗蜜中,教众生忍辱,作是言:‘一切法中无有坚实,汝等所瞋,是因缘空无坚实,皆从虚妄忆想生,汝无有根本。汝瞋恚坏心,恶口骂詈,刀杖相加,以至害命!汝等莫以是虚妄法起瞋故,堕地狱、畜生、饿鬼中,及余恶道,受无量苦。汝等莫以是虚妄无实诸法故而作罪业;以是罪业故,尚不得人身,何况得生佛世!诸人!佛世难值、人身难得,汝等莫失好时!若失好时,则不可救。’是菩萨摩诃萨如是教化众生,自行忍辱,亦教他人令行忍辱,赞叹忍辱法,欢喜赞叹行忍辱者。是菩萨令众生住忍辱中,渐以三乘得尽众苦。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令众生住忍辱。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令众生精进?

  “须菩提!菩萨见众生懈怠,作如是言:‘汝等何以懈怠?’众生言:‘因缘少故。’是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语诸人言:‘我当令汝因缘具足,若布施,若持戒,若忍辱。如是等因缘,令汝具足。’是众生得菩萨利益因缘故,身精进、口精进、心精进;身精进、口精进、心精进故,一切善法具足,修圣无漏法;修圣无漏法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住精进波罗蜜,摄取众生。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教化众生令修禅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菩萨见众生乱心,作是言:‘汝等可修禅定!’众生言:‘我等因缘不具足故。’菩萨言:‘我当与汝等作因缘。以是因缘故,令汝心不随觉观,亦不驰散。’众生以是因缘故,断觉观,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行慈、悲、喜、舍心。众生以是禅、无量心因缘故,能修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修三十七助道法时,渐入三乘而得涅槃,终不失道。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以禅波罗蜜摄取众生,令行禅波罗蜜。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摄取众生?

  “须菩提!菩萨见众生愚痴,无有智慧,作是言:‘汝等何以故不修智慧?’众生言:‘因缘未具故。’菩萨住檀波罗蜜中,作是言:‘汝等所须得智慧具,从我取之,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入禅定。是因缘具足已,汝等如是思惟:思惟般若波罗蜜时,有法可得不?若我、若众生、若寿命、乃至知者、见者可得不?若色、受、想、行、识,若欲界、色界、无色界,若六波罗蜜,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须陀洹果,若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不?’是众生如是思惟时,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有法可得可着处;若不着诸法,是时不见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不分别: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阿修罗众、是天、是人,是持戒、是破戒,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佛。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以般若波罗蜜摄取众生。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以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以三十七助道法,摄取众生?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中,以供养具利益众生。以是利益因缘故,众生能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众生行是三十七助道法,于生死中得解脱。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无漏圣法摄取众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教化众生时,如是言:‘诸善男子!汝等从我取所须物,若饮食、衣服、卧具,香华乃至七宝等种种资生所须,汝当以是摄取众生,汝等长夜利益安乐;莫作是念:“是物非我所有。”我长夜为众生故,集此诸物;汝等当取是物,如己物无异。’教化众生令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令得三十七助道法,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令得无漏法果,所谓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如是教化众生,令得离三恶道,及一切生死往来苦。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教化众生,作是言:‘众生!汝等少何因缘故破戒?我当与汝作具足因缘,若布施,乃至智慧,及种种资生所须。’

  “是菩萨住尸罗波罗蜜,利益众生,令行十善,远离十不善道。

  “是诸众生持诸戒–不破戒、不缺戒、不浊戒、不杂戒、不取戒,渐以三乘而得尽苦。

  “尸罗波罗蜜为首,如檀波罗蜜;说余四波罗蜜亦如是。”

  【论】

  问曰:

  先说菩萨行六波罗蜜等诸助道法,不具足菩萨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须菩提应自知行六波罗蜜等,具足菩萨道,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更问?

  答曰:

  须菩提不疑“云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但问“云何具足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答:若菩萨用六波罗蜜等诸法,以方便力和合故能行;是时,具足菩萨道。

  “方便力”者,不决定得是布施等三事,亦不离是三事,行檀波罗蜜;是时,照明菩萨道。

  “照明”、“具足”,是一义。

  若菩萨决定得布施等三事,直堕常颠倒、取相着法等过罪;若不得是三事,则堕断灭边,着空还起邪见等诸烦恼,便离菩萨道。

  若菩萨离是二边,因空舍是施等假名字虚诳法;因诸法实相,离是着空,无施者、无受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观是布施亦尔无异。如是布施名为“具足”。

  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舍利弗在会中,闻佛与须菩提说般若甚深果报,大有利益;虽有利益,无决定性,云何可习?

  佛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坏色、不随色,如是名习般若波罗蜜。”

  菩萨初发心,为知实法故,常行般若波罗蜜;次第随其所宜,行布施等诸法。

  是故常说:“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行布施等诸法。”

  “色不坏”者,不言“是色无常”,不言“是色空无所有”,是名“不坏色”。

  “不随色”者,不如眼见色取相生着。

  复次,不说“是色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等”,是名“不随色”。常、无常等皆非色实相。

  复次,不说是色根本从世性中来、若从微尘中来、从大自在天中来,亦不说从时来,亦不说自然生,亦不说无因无缘而强生。

  如是等名为“不随”、“不坏”。

  此中佛自说因缘:“是色性无故,不随、不坏。”

  “性无”者,是色从一切四大和合,假名为色;是中无定一法名为色。如先“破色”中说。是色从因缘和合生故,即是无性;若无性,即是性空。

  若得是色相性空,即是习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复问:“世尊!若诸法无自性可坏可随者,云何菩萨习般若波罗蜜?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可舍利弗意,自说因缘:“若菩萨用方便力行六波罗蜜,是人虽知诸法空,而能起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若菩萨求一切法,若得少许定性,则可取可着;今菩萨实求觅一切法,不得定实,所谓是般若波罗蜜、是禅波罗蜜,乃至是十八不共法–是诸法皆不可得;不可得故何所取?舍利弗!是名菩萨无取般若波罗蜜;菩萨应学无取般若波罗蜜。”

  无取尚不可得,何况般若等诸法!一切法无性故。

  舍利弗复问:“若一切法无性,云何知是凡人乃至佛?”

  佛答:“一切法虽无根本定相,但凡人颠倒故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见一切法无根本,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萨深行诸法性空故,不见一切法有根本,不见故不懈不退;了了知一切法无我、无所有性、性常空;但众生愚痴颠倒故,着是阴、界、入。

  “是时,菩萨思惟筹量诸法甚深寂灭相,而众生深着虚诳颠倒;菩萨自立如幻师,种种神通变化,说法度人,如幻所作,无憎无爱,等心说法,所谓悭者教施等六法。复为说转胜法,令出生死,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

  六波罗蜜外更有何法为胜?何以言“更为说胜法”?

  答曰:

  此中不说“波罗蜜”;但为悭者说“施”,乃至痴者为说“智慧”。

  诸佛菩萨法,有初、有后。

  初法,所谓布施、持戒;受戒、施果报,得天上福乐。

  为说五欲味利少失多,受世间身但有衰苦,赞叹远离世间、断爱法,然后为说四谛,令得须陀洹果。

  此中菩萨但说欲令众生得佛道故,先教令行六法。此中“善智慧”不名为三解脱门所摄;是善智慧能生布施等善法,能灭悭贪、瞋恚等恶法,能令众生得生天上。何以知之?更有胜法故。

  “胜法”者,所谓四谛圣法,出法。

  一切圣人所行法,名为“圣法”;出三界生死,名为“出法”。

  以是四谛说法故,随众生根因缘,令得须陀洹果,乃至得一切种智。

  此中虽不说初六法,说布施等,当知已摄。

  复次,菩萨为佛道故说是六法;但众生意劣故,自取小乘,是故不说“布施、持戒生天受报等初六法”。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先说菩萨是毕竟不可得法;今为无所有众生说法,令得无所有法–所谓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世尊!菩萨今得无所有法故,能令众生得无所有法–无所得是有所得?”

  佛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有所得过!何以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众生及法,但诸因缘和合,假名众生。

  “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爱着众生故说空,为取相着空众生故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如是方便力为众生说法:‘众生!现在我身及我尚不可得,何况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欢喜白佛言:“世尊!旷大心是菩萨!”

  “旷大心”者,此中自说因缘,所谓“无有法可得,若一相、若异相。”

  如人市买,必须交易。大心人则不然,无所依止而能发大庄严;大庄严故不生三界,亦拔众生令出三界,而众生不可得,不缚不解故,一切法空。

  从久远以来,烦恼颠倒皆是虚诳不实,是故名“无缚”;缚无故亦“无解”。

  “缚”即是“垢”,“解”即是“净”。

  无净无垢故,无六道分别;不分别六道故,无罪福业;罪福业无故,无烦恼能起罪福业者;不起罪福业,亦不应有果报。

  如是诸法毕竟空中而作大庄严,是为希有!譬如人虚空中种树,树叶花果,多所利益。

  佛可舍利弗意。

  舍利弗难是空故,佛亦答、亦可–以其说空故可,以其难空故答,所谓“舍利弗!若众生及诸法,先有今无,诸佛贤圣有过罪。”

  “过罪”者,所谓令众生入无余涅槃,永灭色等一切法;入空中皆无所有,以断灭众生及一切法,故有过罪。

  “舍利弗!众生及一切法先来无,若有佛、无佛,常住不异,是诸法实相;是故无六道生死,亦无众生可拔出。

  “舍利弗!一切法先空,是故菩萨于诸佛所闻诸法如是相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念:‘菩提中亦无有法可得,亦无实定法令众生着而不可度,但众生痴狂颠倒故,着是虚诳法。’

  “是故菩萨发大庄严,不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念:‘我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得;得已,用实法利益众生;利益众生故,众生从颠倒得出。’”

  欲明了是事故,经中说幻师譬喻:“幻师”即是菩萨;“幻师所作园林、庐观”即是六波罗蜜等度众生法;“幻师所作象马、男女”,即是菩萨所度众生。

  如幻师一身,以幻力故,幻作众生、园林、庐观等娱乐众生;若幻师以所幻作事为实,于所幻人求其恩惠,即是狂人!菩萨亦如是,从诸佛闻一切法性空如幻,而以布施等利益众生,欲求恩惠福报,即是颠倒。

  问曰:

  幻法咒术实有,幻所作物可虚。如众生空,菩萨亦空,菩萨不化作众生,何得为喻?

  答曰:

  诸法实相中,法尚无,何况众生!

  众生异名,名为“幻师”,幻师实无,何以言“幻师有而所幻者无”?

  如汝以幻师实有、所幻者无;圣人观幻师及所幻物不异。

  以明了事故说譬喻,取其少许相似处为喻,何以尽取为难?

  如师子喻王,师子于兽中无畏,王于群下自在无难,故以为喻,复何可责四脚负毛为异也?

  佛说性空法,诸法皆空,犹有众生,是故说“幻”为喻。我今说喻以破众生,汝云何复以众生为难?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成就众生、净佛国土道?”

  须菩提虽知菩萨道,以中说甚深性空故,听者生疑,是故发问。

  佛答:“菩萨从初发心,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道;行是道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须菩提复问:“云何行是法成就众生?”

  须菩提意:若是法性空,众生亦性空,云何可得成就?

  佛答:“菩萨以方便力故,以布施法教化众生,不教令着布施以为真实。”

  “方便”者,菩萨语众生:“汝曹,善男子!来布施,莫着是布施”,如经中说。

  众生以布施生贵乐处,贵乐因缘故生我憍慢,我憍慢增长故破善法,破善法故堕三恶道。

  是故菩萨先教言:“莫着布施!”但因是布施、修持戒等善法,皆回是法向涅槃。

  所以者何?是性空诸法实相,不可取相。

  如是菩萨方便力故教化众生,令得须陀洹果乃至佛道。

  是菩萨自行布施,亦教众生布施。

  若不自施,或有人言:“若施是好法,何不自行?”是故菩萨先自布施。

  复次,菩萨深爱善法,布施是初门,是故行是布施。

  又菩萨深慈悲众生,以慈悲心虽大,而不能充满众生,是故先行布施,令其心濡,可以引导。

  布施因缘生于四姓及作转轮王;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渐渐以三乘法令得涅槃。

  教他布施,赞叹布施法,欢喜赞叹行布施者,是深爱布施,见同行故,欢喜赞叹。

  复次,怜愍心于众生,若见修福,则为之欢喜;如慈父见子行善,心则欢喜。

  是人四种行布施,生刹利等贵姓中。

  以布施摄已,渐渐教令持戒、禅定等,乃至令得辟支佛道。

  或见众生有大心者,有少许慈悲心,是人怖畏生死长远故,其心懈退;菩萨方便力故,语是众生:“咄!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易得,汝等何以为难?众生所著处,此中无有定实法,能遮者、难解者,汝等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自得度,复当度脱众生!”

  “度脱众生”者,菩萨自乘大乘得度,以三乘随众生所应度而度之;既自利益,复利益他人。

  “利益他”者,既自作佛,而以三乘度脱众生。

  “若菩萨能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者,从初发心,终不堕三恶道,常作转轮圣王”者,菩萨多生欲界。何以故?以无色界中无形故,不可教化;色界中多味着禅定乐,无厌恶心故难化;亦不生欲天,所以者何?着妙五欲多故难化。在人中,世世以四事摄众生故,作转轮圣王。

  此中佛自说因缘:“随其所种,得大果报”等,如经中说布施相。

  复有菩萨行檀波罗蜜时,见众生破戒,作是言:“汝曹以因缘不具足故破戒,我当给汝所须,令无乏少。”

  破戒人有二种: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二者、持戒因缘虽具足,以习恶心故,好行恶事。

  贫穷破戒者,菩萨语之言:“汝但持戒,我当给汝所须!汝等住持戒中,渐渐以三乘而得度脱。”

  是名“因布施生戒”。

  众生以不如意事故瞋:若以求物不如意故瞋,人不称意故瞋;菩萨住檀中,随其意而给足之。

  问曰:

  若贫乏者给施令不瞋,可尔;人不得称意,恼之令瞋,复云何?

  答曰:

  以如意珠施之,则使人皆称意;珠之威德故,人无瞋者。如行者入慈三昧故,人无瞋者。是故说“少何因缘故瞋,我当令汝所少具足”。

  复次,一切法性皆空无所有,汝所瞋因缘亦皆虚诳无定,汝云何以虚诳事故,瞋骂、加害,乃至夺命?起此重罪业故,堕三恶道,受无量苦。汝莫以虚诳无实事故,而受大罪!

  如山中有一佛图,彼中有一别房,房中有鬼来恐恼道人故,诸道人皆舍房而去。有一客僧来,维那处分,令住此空房,而语之言:此房中有鬼神喜恼人,能住中者住。客僧自以持戒力、多闻故,言:“小鬼何所能?我能伏之!”即入房住。暮更有一僧来求住处,维那亦令在此房住,亦语有鬼恼人;其人亦言:“小鬼何所能?我当伏之!”先入者闭户端坐待鬼;后来者夜闇,打户求入。先入者谓为是鬼,不为开户;后来者极力打户。在内道人以力拒之,外者得胜,排户得入;内者打之,外者亦极力熟打。至明旦相见,乃是故旧同学,各相愧谢。众人云集,笑而怪之。

  众生亦如是,五众无我、无人,空取相致斗诤;若支解在地,但有骨肉,无人、无我。

  是故菩萨语众生言:“汝莫于根本空中斗诤作罪,斗诤故,人身尚不可得,何况值佛!当知: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好时易过;一堕诸难,永不可治–若堕地狱,烧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堕畜生,共相残害,亦不可化;若堕饿鬼,饥渴热恼,亦不可化;若生长寿天,千万佛过,着禅定味故皆不觉知;如安息国诸边地生者,皆是人身,愚不可教化;虽生中国,或六情不具,或四支不完,或盲聋喑哑,或不识义理;或时六情具足,诸根通利,而深着邪见,言无罪福,不可教化。是故为说好时易过,堕诸难中不可得度。”

  余波罗蜜,如经中广说故,不复解之。

  问曰:

  住檀波罗蜜行五波罗蜜讫,何以复更说六波罗蜜?

  答曰:

  上一度中次第具足五;今则一时总说。

  复次,先但说六波罗蜜;今通说三十七品及诸道果。

  问曰:

  三十七品自从心出,云何是因缘可与?

  答曰:

  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鞠、禅镇;令得好师教照;令得好弟子受化;与骨人令观;与禅经,令人为说禅法–如是等三十七助道法因缘。

  又令人为说摩诃衍法:“汝等所须衣服、饮食,尽来取之,便是汝物,莫自疑难!汝等得是物已,自行六波罗蜜,亦教化他人令行六波罗蜜;是布施性皆空,汝等莫着是施及以果报。”

  众生得是性空,渐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入无余涅槃。

  如布施为首生五波罗蜜,余波罗蜜亦如是。

【卷第九十二】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

  【经】

  尔时,须菩提作是念:“何等是菩萨摩诃萨道?菩萨住是道,能作如是大庄严?”

  佛知须菩提心所念,告须菩提:“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道,三十七助道法是菩萨摩诃萨道,十八空是菩萨摩诃萨道,八背舍、九次第定是菩萨摩诃萨道,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是菩萨摩诃萨道,一切法亦是菩萨摩诃萨道。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颇有法菩萨所不学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须菩提!无有法菩萨所不应学者。何以故?菩萨不学一切法,不能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云何言菩萨学一切法?将无世尊无戏论中作戏论耶?所谓是此、是彼,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漏法、是无漏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凡夫人法、是阿罗汉法、是辟支佛法、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实空。须菩提!若一切法不空者,菩萨摩诃萨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今一切法实空故,菩萨摩诃萨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汝所言:‘若一切法空,将无佛于无戏论中作戏论:分别此、彼,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乃至是佛法!’

  “须菩提!若世间众生知一切法空,菩萨摩诃萨不学一切法、得一切种智。须菩提!今众生实不知一切法空,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分别诸法为众生说。

  “须菩提!于是菩萨道,从初已来,应如是思惟:‘一切诸法中,定性不可得,但从和合因缘起法故,有名字诸法。’

  “我当思惟:‘诸法实性无所著–若六波罗蜜性,若三十七助道法,若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若辟支佛道、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一切法性空,空不着空,空亦不可得,何况空中有着!’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不着一切法而学一切法。住是学中,观众生心行:‘是众生心在何处行?’知众生虚妄不实中行。是时,菩萨作是念:‘是众生着不实虚妄法,易度耳!’

  “是时,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故,如是教化言:‘汝诸众生,当行布施,可得饶财,亦莫恃布施果报而自高。何以故?是中无坚实法。持戒、禅定、智慧,亦如是。诸众生行是法,可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莫念有是法!’如是教化,行菩萨道而无所著,是中无有坚实故。若如是教化,是名行菩萨道,于诸法无所著故。何以故?一切法无所著相,以性无故,性空故。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菩萨道时,无所住。是菩萨用不住法故,行檀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尸罗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羼提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毗梨耶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禅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般若波罗蜜,亦不住是中;行初禅亦不住是中。何以故?是初禅、初禅相空,行禅者亦空,所用法亦空;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慈、悲、喜、舍、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亦如是。得须陀洹果,亦不住是中;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亦不住是中;得辟支佛道,亦不住是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不住是中?”

  佛言:“二因缘故,不住是中。何等二?一者、诸道果性空,无住处,亦无所用法,亦无住者;二者、不以少事为足,作是念:‘我不应不得须陀洹果,我必应当得须陀洹果,我但不应是中住;乃至辟支佛道,我不应不得,我必应当得,我但不应是中住;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住。何以故?我从初发意已来,更无余心,一心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菩萨一心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远离余心,所作身、口、意业皆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住是一心,能生菩提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诸法不生,云何菩萨摩诃萨能生菩提道?”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一切法无生。云何无生?无所作、无所起者,一切法不生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有佛无佛,诸法法相不常住耶?”

  佛言:“如是!如是!有佛无佛,是诸法法相常住。以众生不知是法住法相;为是故,菩萨摩诃萨为众生故生菩提道,用是道拔出众生生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用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世尊!用不生非不生道得菩提?”

  佛言:“不也!”

  须菩提言:“世尊!云何当得菩提?”

  佛言:“非用道得菩提,亦不用非道得菩提。

  “须菩提!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者,今菩萨未作佛,应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说诸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佛得菩提不?”

  “不也!世尊!佛不得菩提。何以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如须菩提所问:菩萨时亦应得菩提!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三十七助道法,具足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具足住如金刚三昧,用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时名为佛,一切法中得自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已来,自除身粗业、除口粗业、除意粗业,亦净他人身、口、意粗业。”

  “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身粗业、口粗业、意粗业?”

  佛告须菩提:“不善业–若杀生乃至邪见,是名菩萨摩诃萨身、口、意粗业。

  “复次,须菩提!悭贪心,破戒心,瞋心,懈怠心,乱心,愚痴心,是名菩萨意粗业。

  “复次,戒不净,是名菩萨身、口粗业。

  “复次,须菩提!若菩萨远离四念处行,是名菩萨粗业;远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空三昧、无相、无作三昧,亦名菩萨粗业。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贪须陀洹果,乃至贪阿罗汉果证、辟支佛道,是名菩萨摩诃萨粗业。”

  【论】

  释曰:

  上来须菩提常种种问空法,以时会疑其已体寂灭无戏论法犹复多问,是以不问而心念。

  复次,有菩萨及诸天,深入禅定,不好语言而欲得法利,是故须菩提不发言而心念。

  问曰:

  须菩提虽无言,而世尊以言答?

  答曰:

  佛身色视无厌足;如色无厌,声亦如是,虽语而不妨细禅定行,是故佛以言答。

  复次,佛安立寂灭相,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住,不分别一切法若善、若不善等,众生有疑而问,佛随所问、所念而答,是故不与须菩提同。

  须菩提闻是六波罗蜜等诸法甚深义,不能得其边,是故问“何等是菩萨道?行是道,如清净无所著,六波罗蜜等诸善法庄严?”

  佛知其意,于须菩提所益虽少,为增益诸菩萨故,答:“六波罗蜜等是菩萨道。”

  六波罗蜜是菩萨初发心道;次行四禅、八背舍、九次第定及三十七道品,但求涅槃;十八空、佛十力等微细,但为求佛道。

  六波罗蜜道,多为众生故;三十七品等,但求涅槃;十八空等于涅槃中,出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道–是三种,皆是生身菩萨所行。所以者何?分别诸法故。

  今又“一切法皆是菩萨道”,是法性生身菩萨所行,不见诸法有好恶,安立诸法平等相故。

  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应学一切法,若一法不学,则不能得一切种智。”

  “学一切法”者,用一切种门,思惟、筹量、修观、通达。

  须菩提白佛:“若一切法一相,所谓空,云何菩萨学一切法,将无于无戏论相法中作戏论耶?所谓此彼诸法。”

  略说是“戏论相”:此东、彼西,是上、是下,是常、是无常,是实、是虚,是世间、是出世间,乃至是二乘法、是佛法。

  佛可具说:“一切法空相。”

  若法实定有、不空者,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故无四谛;无四谛故无佛、法、僧宝–如是三宝等诸法皆坏。

  今诸法实空,乃至空相亦空,众生愚痴颠倒故着;是故于众生中起悲心,欲拔出故,求佛身力;欲令众生信受其语,舍颠倒入诸法实相。

  是故菩萨虽知诸法空,而为利益众生分别说;若众生自知诸法空,菩萨但自住空相中,不须学分别一切法。

  菩萨行菩萨道时,从初发意已来,如是思惟一切法无定实性,但从因缘和合起;是众因缘,亦各各从和合起,乃至到毕竟空。

  毕竟空唯是一法实;余者无性,故皆虚诳。

  我从无始世来,着是虚诳法,于六道中厌受苦恼。我今是三世十方佛子,般若是我母,今不应复随逐虚诳法;是故菩萨乃至毕竟空中亦不着,何况余法–所谓檀波罗蜜等!

  尔时,菩萨照明菩萨道,其心安隐;自念:“我但断着心,道自然至。”

  知是事已,念众生深着世间,而毕竟空亦空、无性、无有住处,众生难可信受。

  为令众生信受是法故,学一切法,修行生起是度众生方便法。

  观众生心行所趣,知好何法、念何事、何所志愿。观时悉知众生所著处皆是虚诳颠倒,忆想分别故着,无有根本实事。尔时,菩萨大欢喜,作是念:“众生易度耳!所以者何?众生所著,皆是虚诳无实。”

  譬如人有一子,喜在不净中戏,聚土为谷,以草木为鸟兽,而生爱着;人有夺者,瞋恚啼哭。其父知已,此子今虽爱着,此事易离耳,小大自休。何以故?此物非真故。菩萨亦如是,观众生爱着不净臭身及五欲是无常,种种苦因;知是众生得信等五善根成就时,即能舍离。

  若小儿所著实是真物,虽复年至百岁,着之转深,不可得舍;若众生所著之物定实有者,虽得信等五根,着之转深,亦不能离。

  以诸法皆空、虚诳不实故,得无漏清净智慧眼时,即能远离所著,大自惭愧;譬如狂病,所作非法,醒悟之后,羞惭无颜。

  菩萨知众生易度已,安住般若中,以方便力教化众生:“汝等当行布施,可得饶财,莫恃是布施果报而自憍高!此中无有坚实,皆当破坏,与未布施时无异。”

  持戒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是诸法虽清净、大有所益,皆是有为法,从因缘生,无有自性;汝等若着是法,能生苦恼。”譬如热金丸,虽是宝物,捉则烧手。

  如是菩萨教化众生行菩萨道,自无所著,亦为众生说无所著。

  以无著心行檀波罗蜜故,于檀中不住–“不住”者,所谓布施时不取三种相,亦不着果报而自高生罪业,布施果报灭坏时亦不生恼。

  尸罗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此中佛自说不住因缘有二种:一者、菩萨深入空,不见诸法性,故不住;二者、不以小事为足,故不住。

  是菩萨无有异心,但一向能生菩提道。

  须菩提白佛:“若一切法无生,云何菩萨能生菩提道?”

  佛可须菩提意:“一切法无生,我实处处说诸法无生,非为凡夫说,但为得无作解脱、不起三种业者说。”

  复问:“世尊!佛自说:‘有佛无佛,诸法法相常住’,如圣人法相空,凡夫亦如是!”

  佛可其所说:“诸法实相常住;以众生不知不解故,起菩提道。”

  但为除凡夫颠倒法,故名为“道”;若决定有道可著者,即复是颠倒。道、非道平等,即是“道”,是故不应难!

  须菩提复问:“云何可得菩提?用生道故得耶?”

  佛言:“不也!”

  何以故?“生道”者,菩萨观是有为法生灭相谓是实,是故言“不”。

  如先说热金丸喻。

  “不生法”即是无为,无作法故,亦不可以得菩提。

  生、不生,二俱有过故。

  “非生非不生得菩提耶?”

  答言:“不也!”

  问曰:

  若“生不生”二俱有过,“非生非不生”复不应有过,何以言“不得”?

  答曰:

  若分别“非生非不生”是好、是丑,取相生着故,故言“有过”;若能不着,则是菩提道。

  须菩提问:“若不以四句得者,云何得道?”

  佛答:“不以道、不以非道,则得菩提。”

  何以故?“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菩提”名诸法实相,是诸佛所得究竟实相,无有变异。

  一切法入“菩提”中,皆寂灭相;如一切水入大海,同为一味。是故佛说:“菩提性即是道性。”

  若菩提性、道性异者,不名“菩提为无戏论寂灭相”;是故说“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

  复次,是二法异者,行道不应到菩提;诸法因果,不一不异故。

  须菩提复问:若尔者,菩萨行道应便是佛!所以者何?道即是菩提故。

  又佛应是菩萨!何以故?菩提即是道故。

  今何以说有差别:“佛有十力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须菩提为新学菩萨故,分别难佛:“菩萨应即是佛!”

  佛以反问答:“佛得菩提不?”

  答言:“不也!”

  何以故?菩提不离佛、佛不离菩提;二法和合故,是佛、是菩提。是故不应难言菩萨即是佛。此总相答。

  问曰:

  “佛”是众生,“菩提”是法,云何言“佛即是菩提”?

  答曰:

  先有三十二相庄严身、六波罗蜜等功德庄严心,而不名为“佛”;得“菩提”故,名之为佛。是故言“佛与菩提不异”。

  微妙清净五众和合假名为“佛”,法即是五众,五众不离假名,“菩提”即是五众实相,一切法皆入菩提故;是故“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但凡夫心中分别有异。

  问曰:

  汝先论议中说言“菩提与道不一不异”,经中何以说:“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道”,“佛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

  答曰:

  “一”、“异”虽俱不实而多用“一”,故此中说“菩提即是道,道即是菩提”,无咎!

  如“常”、“无常”是二边,“常”多生烦恼故不用;“无常”能破颠倒故多用;事既成办,亦舍“无常”。

  此中亦如是,若以观种种别异法故多生着心;若观诸法一相若无常、苦、空等,是时烦恼不生。着心少故,是故多用是“一”。于实义中“一”亦不用;若著「一”即复是患。

  复次,别“异”无故,“一”亦不可得,相待法故;但以不着心,不取一相,故说无咎。“一”不实故,菩萨不得即是佛。

  复次,今佛更答须菩提,自说因缘:“菩提虽寂灭相,而菩萨能具足六波罗蜜等诸功德,住金刚三昧,以一念相应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于一切法中自在,得名为佛。”

  菩萨虽知“道”及“菩提”不异,未具足诸功德故,不名为佛。

  又佛诸事毕竟,愿、行满足故,不名为菩萨。

  得者是“佛”;法是“菩提”;求菩提者是“菩萨”。

  须菩提从佛闻菩提相、道相、成就众生已,今问净佛国土事。

  诸阿罗汉、辟支佛无有力知净佛国事,是故问。

  问曰:

  何等是净佛土?

  答曰:

  “佛土”者,百亿日月,百亿须弥山,百亿四天王等诸天,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如是等无量无边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土”。

  佛于此中施作佛事,佛常昼三时、夜三时,以佛眼遍观众生:“谁可种善根?谁善根成就应增长?谁善根成就应得度?”见是已,以神通力随所见教化。

  众生心随逐外缘,得随意事,则不生瞋恼;得不净、无常等因缘,则不生贪欲等烦恼;若得无所有空因缘,则不生痴等诸烦恼。

  是故诸菩萨庄严佛土,为令众生易度故。国土中无所乏少,无我心故,则不生悭贪、瞋恚等烦恼。

  有佛国土,一切树木常出诸法实相音声,所谓无生无灭,无起无作等;众生但闻是妙音,不闻异声;众生利根故,便得诸法实相。

  如是等佛土庄严,名为“净佛土”。如《阿弥陀》等诸经中说。

  佛答:“菩萨从初发意来,自净粗身、口、意业,亦教他人净粗身、口、意业。”

  问曰:

  若菩萨净佛土,是菩萨得无生法忍,住神通波罗蜜,然后能净佛土;今何以言“从初发意来,净粗身、口、意业”?

  答曰:

  三业清净,非但为净佛土,一切菩萨道皆净。

  此三业初净身、口、意业,后为净佛土。

  自身净亦净他人。何以故?非但一人,生国土中者皆共作因缘。内法与外法作因缘,若善、若不善:

  多恶口业故,地生荆棘;谄诳曲心故,地则高下不平;悭贪多故,则水旱不调,地生沙砾。

  不作上诸恶故,地则平正,多出珍宝;如弥勒佛出时,人皆行十善故,地多珍宝。

  问曰:

  若布施等诸善法得净佛土果报,何以但说“净三业”?

  答曰:

  虽知善恶诸法是苦乐因缘,如一切心、心数法中,得道时智慧为大;摄心中定为大;作业时思为大;得是思业已,起身、口、意业。布施、禅定等,以思为首;譬如缝衣,以针为导。受后世果报时,业力为大。是故说“三业”,则摄一切善法–意业中尽摄一切心、心数法,身、口则摄一切色法。

  人身行三种,福德具足,则国土清净;内法净故,外法亦净。譬如面净故,镜中像亦净。如《毗摩罗诘经》中说:“不杀生故人皆长寿。”如是等。

  问曰:

  身、口、意粗业,是事易知,须菩提何以故问?

  答曰:

  粗、细不定故。

  如求道人中布施是粗善,于白衣为细。

  如小乘中不善业为粗,善业为细;摩诃衍中取善法相,乃至涅槃皆名为粗。

  以粗、细不定故问。

  佛次第为说粗业相,所谓夺命,乃至邪见。

  是三种身业、四种口业、三种意业,皆名为粗。

  复次,破菩萨六波罗蜜法,悭贪等皆名为粗。

  问曰:

  先说十不善道,已摄悭贪等,何以复别说?

  答曰:

  是六法不入十不善道–十不善道皆是恼众生法;是六法不但为恼众生。

  如悭心,但自惜财,不恼众生。

  贪心有二种:一者、但贪他财,未恼众生;二者、贪心转盛,求而不得,则欲毁害,是名业道,以能起业故。

  瞋心亦如是,小者不名业道,以其能趣恶处故为道。

  是故别说六法无咎。

  问曰:

  六波罗蜜中已说戒,今何以复说“戒不净”?

  答曰:

  “破戒法”是杀生等粗罪;“戒不净”是微细罪,不恼众生。如饮酒等,不入十不善道。

  复次,破五众戒,名为“破戒”;不破所受戒,常为三毒覆心,不忆念戒,回向天福,邪见持戒;如是等名为“戒不净”。

  复次,若菩萨心远离四念处等三十七品、三解脱门,是名粗业。所以者何?此中心皆观实法,随涅槃,不随世间;若出四念处等法,心则散乱。譬如蛇行本性好曲,若入竹筒则直,出筒还曲。

  复次,若菩萨贪须陀洹果证,是为粗。

  如人闻佛说:“须陀洹果,不堕三恶道,尽无量苦,如五十由旬池水,余在者如一渧、二渧”,则生贪心。以其心不牢固,本求作佛、为众生;今为自身而欲取证,是为欺佛,亦负众生,是故名粗。

  譬如人请客,欲设饮食而竟不与,是则妄语负客;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作愿:“我当作佛、度一切众生”,而贪须陀洹,是则负一切众生。

  如贪须陀洹果,乃至贪辟支佛道,亦如是。

【卷第九十三】

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余

  【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取色相,受、想、行、识相;眼相,耳、鼻、舌、身、意相;色、声、香、味、触、法相;男相、女相;欲界相,色界相,无色界相;善法相,不善法相;有为法相,无为法相;是名菩萨粗业。菩萨摩诃萨皆远离如是粗业相。

  “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须食与食,须衣与衣,乃至种种资生所须,尽给与之,亦教他人种种布施。持是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国土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

  “是菩萨摩诃萨或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珍宝施与三尊,作是愿言:‘我以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皆以七宝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天妓乐乐佛及塔,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愿我国土中常闻天乐!’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天香供养诸佛及塔,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令我国土中常有天香!’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百味食施佛及僧,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众生,皆得百味食!’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天香细滑施佛及僧,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一切众生,受天香细滑!’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随意五欲施佛及僧并一切众生,作是愿言:‘以是善根因缘故,令我国土中弟子及一切众生,皆得随意五欲!’

  “是菩萨以随意五欲共一切众生,回向净佛国土;作是愿言:‘我得佛时,是国土中如天五欲,应心而至!’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愿言:‘我当自入初禅,亦教一切众生入初禅,第二、第三、第四禅,慈、悲、喜、舍心,乃至三十七助道法亦如是;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令一切众生不远离四禅,乃至不远离三十七品助道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能净佛国土。是菩萨随尔所时行菩萨道,满足是诸愿;是菩萨自成就一切善法,亦成就一切众生善法;是菩萨受身端正,所化众生亦得端正。所以者何?福德因缘厚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净佛国土。

  “是国土中,乃至无三恶道之名,亦无邪见、三毒、二乘–声闻、辟支佛之名;耳不闻有无常、苦、空之声,亦无我所有乃至无诸结使烦恼之名,亦无分别诸果之名。

  “风吹七宝之树,随所应度而出音声,所谓空、无相、无作,如诸法实相之音;有佛、无佛,一切法、一切法相空,空中无有相,无相中则无作。出如是法音,若昼、若夜,若坐、若卧、若立、若行,常闻此法。

  “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国土中诸佛赞叹;众生闻是佛名,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说法,众生闻者,无有不信而生疑,言:‘是法、是非法。’何以故?诸法实相中,皆是法,无有非法。

  “诸有薄福之人,于诸佛及弟子不种善根、不随善知识,没在我见中,乃至没在一切种种见中,堕在边见–若断、若常。如是人以邪见故,非佛言佛、佛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人破法故,身坏命终,堕恶道地狱中。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见此众生往来五道,令离邪聚,立正定聚中,更不堕恶道。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中众生,无杂秽心:若世间法、若出世间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乃至是国土中众生,毕竟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净佛国土。”

  【论】

  释曰:

  复有粗业,于诸法毕竟空中取相生着心–所谓取色相,受、想、行、识相,眼相乃至意相,色相乃至法相,男相、女相,三界,善、不善,有为、无为相等。

  问曰:

  男、女相可是虚妄不实,余色等、善不善法,若不取相,云何能厌色等成就善法?

  答曰:

  佛法中有二种空:一者、众生空,二者、法空。

  以众生空破众生相,所谓男、女等相;以法空破色等法中虚妄相,如“破一切法空”中说。

  能观色等善法如幻、如化,不取定实相,得厌心,则舍戏论常、无常等,是不名为取相。

  又色等及善法皆和合性空行故,不生诸烦恼。

  问曰:

  一切有为法假名和合故不应取;无为法是真实法,所谓如、法性、实际,何以不取?

  答曰:

  以不取相是无为法,无相名为无为法门,若取相便是有为;如是等,一切虚诳取相不实。

  远离粗身、口、意业。

  菩萨欲行净佛土,远离如是等粗身、口、意业,自行六波罗蜜,亦教他人令行;共清净因缘故,则佛土清净。

  上总相说,下别相说。

  是菩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施佛及僧,作是愿:“我以是布施因缘,令我国土皆七宝庄严。”

  问曰:

  若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从何处得?

  又诸佛贤圣少欲、知足,谁受是者?若凡夫无厌足,何能受三千世界物?

  答曰:

  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住具足神通波罗蜜中,为供养十方佛故,以如三千世界珍宝供养。又此宝物,神通力所作,轻细无妨;如第三禅遍净天,六十人坐一针头而听法,不相妨碍,何况大菩萨深入神通所作宝物!

  或有菩萨变身如须弥山,遍十方佛前以为灯炷,供养于佛、若佛塔庙,而作愿言:“令我国土常有光明,不须日月灯烛。”

  或有菩萨雨诸华香、幡盖、璎珞以为供养,复作是愿:“令我国土众生端正如华,身相严净,无有丑陋。”

  如是等,种种好色因缘。

  复有菩萨以天伎乐娱乐于佛、若佛塔庙。

  是菩萨或时以神通力故,作天伎乐,或作天王、转轮圣王伎乐,或作阿修罗神、龙王等天伎乐供养,愿我国中常闻好音。

  问曰:

  诸佛贤圣是离欲人,则不须音乐歌舞,何以伎乐供养?

  答曰:

  诸佛虽于一切法中心无所著,于世间法尽无所须;诸佛怜愍众生故出世,应随供养者,令随愿得福故受。如以华香供养,亦非佛所须,佛身常有妙香,诸天所不及,为利益众生故受。

  是菩萨欲净佛土故,求好音声,欲使国土中众生闻好音声,其心柔软,心柔软故,易可受化。是故以音声因缘而供养佛。

  或有菩萨满三千大千世界香供养诸佛、若塔,根香、茎香,叶香、末香,若天香,若变化香,若菩萨果报生香,作是愿:“令我国土中常有好香,无有作者。”

  或有菩萨以百味,供养诸佛及僧。

  有人言:能以百种供养,是名“百味”。

  有人言:饼种数五百,其味有百,是名“百味”。

  有人言:百种药草、药果作欢喜丸,是名“百味”。

  有人言:饮食羹饼,总有“百味”。

  有人言:饮食种种备足故,称为“百味”。

  人饮食故百味,天饮食则百千种味;菩萨福德生果报食,及神通力变化食,则有无量味,能转人心令离欲清净。是四种食,菩萨随因缘供养佛及僧,是故国土中自然有百味饮食。

  或有菩萨以天涂香。天竺国热,又以身臭,故以香涂身,供养诸佛及僧。“以此因缘故,令我国土众生,受天细滑。”

  问曰:

  沙弥戒乃至受一日戒,尚不以香涂身,云何以香供养佛及僧?

  答曰:

  是菩萨以身所贵物,随所须时,用以供养,或以涂地、涂壁及行坐处。

  又以随意五欲供养诸佛及僧及余众生。

  是菩萨以好车马、妻妾,伎直、幡盖,金银、衣服、珍宝,出家人所不受,则施诸众生,作愿言:“令我国土众生,常得随意五欲。”

  问曰:

  此五欲,佛说如火、如坑、如疮、如狱、如怨、如贼,能夺人善根,菩萨何以愿使众生得五欲?

  又佛说弟子应纳衣、乞食,坐林树下,菩萨何以为众生求得五欲?

  答曰:

  天上、人中五欲是福德果报。

  若今世、若后世,贫穷薄福者不能自活,则行劫盗;或为物主所害,或为财杀他;或被诘问,妄言不作–如是,次第作十不善,皆由贫穷故作;若人五欲具足,则所欲随意,则不行十不善。

  菩萨国土众生,丰乐自恣,无所乏少,则无众恶,但有爱、慢等软结使;若闻佛所说、或闻弟子所说,以心柔软故,闻法易可得道。虽着心多,利根故,闻无常、苦、空等,即便得道;譬如垢腻之衣,则以灰泥淹之,经宿以水浣之,一时都去。菩萨不欲令众生着故以五欲施,但欲令一时舍故与之。

  如汝先说:“佛教弟子纳衣、乞食。”宿罪因缘生在恶世,染着心多,若得好衣、美食着心则深;又为求好衣食故,妨废行道。是菩萨净佛国土众生,无量福德成就,五欲一等故,不复贵着,亦不更求故,无所妨。

  又复,若行者离五欲修苦行,则增长瞋恚;又复,忆念五欲,则生烦恼,尔时则无所向。是故佛言:“舍苦乐,用智慧,处中道。”是故净佛国土,五欲施无妨。

  问曰:

  若尔者,毗尼中何以一比丘言:“我知佛法义,受五欲不妨道!”是比丘应呵,乃至三不止,摈出。

  答曰:

  佛法有二种:小乘、大乘;小乘中,薄福之人三毒偏多。

  如《婆差经》中,佛说:“我白衣弟子,非一非二,乃至出五百人,受赤栴檀涂身及受好香花,妻子共卧,使令奴婢,而断三结得须陀洹;尽三结,薄三毒,得斯陀含。”是阿梨吒比丘闻是事,即言:“虽受五欲而不妨道!”不知是事佛为谁说。佛为白衣故说;此比丘持着出家法中说。是须陀洹、斯陀含等不作是言:“我尽形寿不犯欲!”以有余三毒故,时时忘道而发淫心。出家人于僧中口自誓言:“我尽形寿不犯淫欲!”佛言:“若出家人犯欲,则弃。”是比丘自誓而犯,是一罪;知佛所制而故违犯,是二罪。是比丘见白衣得道故,而以自身同彼,是故堕罪。

  净佛国土有二种众生:若出家,若在家。在家者,虽受五欲无罪,亦无所妨;如兜率陀诸天及郁单曰人,虽受五欲,不起重罪。出家众生,随佛所听出家五欲,亦无过咎。

  小乘法中,为阿梨吒比丘说,薄福重罪之人,心多悔故。

  净佛土者,世世习行六波罗蜜、三解脱门,虽得五欲,亦不染着。如经中说,所谓“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念:‘我当自入初禅,亦当教化众生入初禅’;四禅、四无量心,乃至三十七品亦如是。是菩萨作是愿:‘我作佛时,尽行四禅乃至三十七品。’”如是福德故,众生虽受五欲,不能为妨。

  是菩萨作无量阿僧祇愿,随尔所时行道,尽具足是愿;是菩萨一切善法皆成就,及所成就众生。一切善法成就故,得身端正,见者无厌;亦成就众生,令得端正。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净佛土。”

  复次,净佛土者,乃至无三恶之名,何况有三恶道!

  问曰:

  诸佛以大慈悲心,为苦恼众生故出世;若无三恶道,何所怜愍?

  答曰:

  佛出为度众生故,而三恶道众生不可度,但可令种善根而已,是故佛名“天人师”。若无天、人,但有三恶道,可应有难、应作是问。

  问曰:

  佛怜愍众生,净佛国土中何以无三恶道众生?

  答曰:

  怜愍一切众生,平等无异;此中说清净业因缘,是国土中无三恶道。

  又佛非但一国土,乃有十方恒河沙国土。佛有清净国土,有杂国土:杂国土中则具有五道;净佛国土,或有人、天别异,或无有人、天别异。如过去天王佛国土中,唯佛世尊以为法王,是故名为天王佛。

  复有国土无三毒、邪见,

  问曰:

  诸佛但为除众生烦恼故出世,邪见、三毒即是烦恼,若无烦恼,出何所为?

  答曰:

  有人言:是中大福德因缘故,邪见、三毒不发故言无。

  复次,有人言:是中诸菩萨皆得无生法忍,常修六波罗蜜等诸功德,常游十方度脱众生,于诸佛所修习诸佛三昧,胜教化无数声闻、辟支佛,亦胜教化阿鞞跋致菩萨,成就众生。菩萨净佛土,菩萨为近佛道故,利益转大。

  “是国土无二乘之名”者,

  问曰:

  余佛有三乘教化,岂独劣耶?

  答曰:

  佛出五浊恶世,于一道分为三乘。

  问曰:

  若尔,阿弥陀佛、阿閦佛等不于五浊世生,何以复有三乘?

  答曰:

  诸佛初发心时,见诸佛以三乘度众生,自发愿言:“我亦当以三乘度众生。”

  “亦无无常、苦、空、无我之名”者,以众生深着常、乐等颠倒故,为说无常等苦法;是中无常、乐等倒故,不须无常、苦,若无病则不须药。

  “亦无我所有,乃至无诸烦恼结使”,亦如是。

  无二乘故,亦无须陀洹等诸果,但一向着诸法实相。

  先得无生法忍者,得诸三昧、陀罗尼门,转复增益诸地等功德。

  “风吹七宝之树,随所应度而出声”者,是菩萨欲使众生易闻法故,七宝之树出法音声。宝树遍满国土故,众生生便闻法,余心不生,但生法心。

  问曰:

  诸佛有无量不可思议神通力,何以不变化作无量身说法度众生?何须树木音声?

  答曰:

  众生甚多,若佛处处现身众生不信,谓为幻化,心不敬重。

  有众生从人闻法,心不开悟;若从畜生闻法,则便信受。如《本生经》说:菩萨受畜生身,为人说法;人以希有故,无不信受。又谓畜生心直不诳故。

  有人谓:畜生是有情之物,皆有欺诳;以树木无心而有音声,则皆信受。所谓空、无相、无作;有佛、无佛,一切法常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作、无起。如是等法,昼夜常出。

  余国土以神通力、口力,种种变化;此中常自然音声。

  净佛国土佛常为诸佛所赞,大作功德故,能得如是净国;若闻净国佛名,则毕定作佛。

  问曰:

  余佛种种勤苦说法,众生尚不得道,何以但闻佛名便得道?

  答曰:

  余处佛种种说法,众生或得道、或得善根,终不空说;若闻是佛名,毕至阿鞞跋致,不言“今得”。

  问曰:

  一切佛,若人好心闻名,皆当至佛;如《法华经》中说;福德若大、若小,皆当作佛。何以独说“净国佛”?

  答曰:

  人闻余佛名字,谓受生与人无异,但有一切智得道为异,心不敬重故,虽种善根亦不能深。

  是中是法性身,佛身无量无边,光明、说法音声遍满十方国土,国中众生皆是近佛道者,无量阿僧祇由旬众中说法胜。

  无量亿阿僧祇日月光明常从身出;佛令众生见则得见,若不听则不见。

  是佛一一毛孔边,常出无量无边阿僧祇佛,一一诸佛等无异,于化佛边展转复出。随应度众生见佛优劣;根本真佛无有分别大小之异。

  如是等若见、若闻名,若闻如是功德,深信敬重故,所种善根云何不毕定作佛?

  复次,是佛说法时,无有疑者,乃至无一人言:“是法为非佛口所说!”悉皆是法。

  问曰:

  人从释迦文尼佛闻法生疑者多?

  答曰:

  佛此中自说因缘:“有人薄福不种善根、不得善知识故生疑。”

  着我见、边见、邪见等诸烦恼覆故,非佛言是佛、是佛言非佛。不深种善根,不顺善师,三毒、邪见一时发起,无所依随,任意自恣:若见邪见,顺其意故,言:“是一切智见”;诸佛说毕竟空,不顺其意,便言:“非佛”;非法言法,法言非法。如是人于诸佛所多生疑,多生疑故心悔。

  是净佛国中无如是罪人,故不生疑。

  佛言:“如是罪人,破诸法实相故,死堕地狱恶道中!”

  诸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诸罪人往来生死中,以佛神通力,拔出众生令住正定聚中,不堕三恶趣,是名净佛土。

  是佛土中无如是诸过。

  无不具足,于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中无有障碍–所谓国土七宝,众生身端正,相好庄严,无量光明,常闻法音,常不远离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众生皆毕竟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

  上闻佛名毕定至佛,此于诸法无碍必得作佛,有何差别?

  答曰:

  此中众生常见佛、常闻法、深种善根、多集佛法故,疾得作佛。

  闻名者,虽俱毕竟定而小不如。

  如是等,名为净国土相;如“十地中庄严菩提树”说。

释毕定品第八十三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菩萨摩诃萨为毕定?为不毕定?”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毕定,非不毕定。”

  “世尊!何处毕定?为声闻道中?为辟支佛道中?为佛道中?”

  佛言:“菩萨摩诃萨,非声闻、辟支佛道中毕定,是佛道中毕定。”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为初发意菩萨毕定?为最后身菩萨毕定?”

  佛言:“初发意菩萨亦毕定,阿鞞跋致菩萨亦毕定,最后身菩萨亦毕定。”

  “世尊!毕定菩萨堕恶道中生不?”

  “不也!须菩提!”

  “于汝意云何?若八人,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生恶道中不?”

  “不也!世尊!”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行禅定、修智慧,断一切不善业;若堕恶道、若生长寿天、若不得修善法处、若生边国、若生恶邪见家、无作见家,是中无佛名、无法名、无僧名,无有是处!

  “须菩提!初发意菩萨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深心行十不善道,无有是处!”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有如是善根功德成就,如佛自说本生受不善果报,是时,善根为何所在?”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众生故,随而受身,以是身利益众生。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作畜生时,有是方便力,若怨贼欲来杀害,以无上忍辱、无上慈悲心舍身,不恼怨贼;汝诸声闻、辟支佛,无有是力。以是故,须菩提!当知菩萨摩诃萨欲具足大慈悲心、为怜愍利益众生故,受畜生身。”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等善根中,受如是诸身?”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道场,于其中间,无有善根不具足者;具足已,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应当学具足一切善根!学善根已,当得一切种智,当断一切烦恼习。”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白净无漏法,而生恶道畜生中?”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佛成就白净无漏法不?”

  须菩提言:“佛一切白净无漏法成就。”

  “须菩提!若佛自化作畜生身,作佛事度众生,实是畜生不?”

  须菩提言:“不也!”

  佛言:“菩萨摩诃萨亦如是,成就白净无漏法,为度众生故受畜生身,用是身教化众生。”

  佛告须菩提:“如阿罗汉作变化身,能使众生欢喜不?”

  须菩提言:“能!”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用是白净无漏法,随所度众生而受身,以是身利益众生,亦不受苦。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师幻作种种形,若象、马、牛、羊、男、女等以示众人。须菩提!是象、马、牛、羊、男、女等有实不?”

  须菩提言:“不实也!世尊!”

  佛言:“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白净无漏法成就,现作种种身以示众生故,以是身饶益一切,亦不受众苦。”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大方便力,得圣无漏智慧,而随所应度众生身,而作种种形以度众生!”

  【论】

  问曰:

  上〈阿鞞跋致品〉中说:“如是相是阿鞞跋致,如是相非阿鞞跋致。”阿鞞跋致即是毕定,须菩提今何以更问?

  答曰:

  是般若波罗蜜有种种门、有种种道。

  “阿鞞跋致”是一门中说;今问“毕定”,更问异门。

  复次,佛心中一切众生、一切法皆毕定;人以智不及故,名为不毕定。

  佛知虽无量阿僧祇劫积大功德,必退作小乘者;亦知微细蜫虫虽未有善心,过尔所劫发心,后当作佛。定知一切法皆如是,从是因、得是果,是故名“佛,一切法中无碍”,以毕定知故。

  复次,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一称南无佛,渐渐必当作佛”;又闻〈阿鞞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皆当作佛,若尔者,不应有退。

  如《法华经》中说毕定,余《经》说有退、有不退。

  是故今问“为毕定、为不毕定”。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问“定、不定”。

  佛答:“菩萨是毕定。”

  须菩提心以入涅槃为毕定,是故问:“为何道中毕定?”

  佛答:“非毕定二乘,但于大乘中毕定。”

  求佛道者,有上、中、下,是故问:“为初发意?为阿鞞跋致?为最后身毕定?”

  须菩提意谓为:阿鞞跋致已上,毕定住佛道中故。

  佛答:“三种菩萨皆毕定。”–“毕定”者,必当作佛。

  问曰:

  如上品中说:“佛以佛眼见十方菩萨,求佛如恒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今何以言:“三种菩萨尽皆毕定”?

  答曰:

  我先已说:般若甚深有无量门,有说“诸菩萨退而不毕定”,有处说“菩萨毕定不退”。

  如〈阿鞞跋致品〉中,须菩提问佛:“菩萨退者,于何处退?为从色,为从受、想、行、识,乃至十八不共法?毕竟空故,诸法皆不退”;此中佛何以更说不退?

  问曰:

  是二义何者是实?

  答曰:

  二事皆实。佛口所说无不实者。

  如佛或说“诸法空无所有”,或说“布施、持戒等是有”–为初发心者说“诸法有”;为久学人着善法者说“诸法空无所有”。

  懈怠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牢固者,如是人应从声闻道得度而不求声闻,久于生死中受苦,是故说“发心如恒河沙,得阿鞞跋致者若一、若二”。众生闻是已,能堪受众苦者,毕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能者,取声闻、辟支佛道。

  有人堪任得佛而大悲心薄、自爱身重;此人闻佛难得,多有退者,作是念:“我或不能得佛,不如早取涅槃,何用世世受勤苦为!”为是人故,说“一切菩萨乃至初发心皆毕定”,如《法华经》中说。

  问曰:

  若菩萨皆毕定,佛何以故种种呵二乘,不听菩萨取二乘证?

  答曰:

  求佛道者应遍知法性,是人畏老、病、死故,于法性少分取证,便自止息,舍佛道、不度众生,诸佛菩萨之所呵责:“汝欲舍去,会不得离,得阿罗汉证时,不求诸菩萨深三昧!又不广化众生,是则迂回,于佛道稽留。”

  问曰:

  阿罗汉先世因缘所受身必应当灭,住在何处而具足佛道?

  答曰:

  得阿罗汉时,三界诸漏因缘尽,更不复生三界。有净佛土,出于三界,乃至无烦恼之名,于是国土佛所,闻《法华经》,具足佛道。如《法华经》说:“有罗汉,若不闻《法华经》,自谓得灭度;我于余国为说是事,汝皆当作佛。”

  问曰:

  若阿罗汉往净佛国土,受法性身,如是应得疾作佛,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曰:

  是人着小乘因缘,舍众生、舍佛道,又复虚言得道;以是因缘故,虽不受生死苦恼,于菩萨根钝,不能疾成佛道,不如直往菩萨。

  复次,佛法于五不可思议中最第一,今言“漏尽阿罗汉还作佛”,唯佛能知。论议者正可论,其事不能测知,是故不应戏论。若求得佛时,乃能了知;余人可信而不可知。

  “毕定菩萨堕三恶道中不”者,须菩提闻佛说无量本生因缘,或象、鹿、龟、鸽、孔雀、鹦鹉等受种种苦,是故问佛:“世尊!若菩萨受如是等畜生身,云何言一切菩萨毕定?”

  “毕定”者,即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者,不堕三恶趣。

  佛反问答:“于汝意云何?八人等圣人为堕三恶道不?”

  须菩提思惟:“是诸圣人入圣道故,无堕三恶道因缘。”思惟已,答言:“不也!”

  佛言:“菩萨亦如是,堕三恶道因缘尽故,云何堕三恶道?”

  “堕三恶道因缘”者,所谓诸不善法。是菩萨从初发心已来,修习布施、持戒等诸善法,断诸杀生等十不善道–若是人堕三恶道,无有是处!何以故?灭诸恶法、增益善法故。不善道有上、中、下:上者,堕地狱;中者,堕畜生;下者,堕饿鬼。是菩萨三种已尽,深心悲念众生,是故不堕。

  问曰:

  若尔者,三恶道可不于中生;是菩萨福德多,何以不于长寿天中生?

  答曰:

  是菩萨怜愍众生,行六波罗蜜,虽能入禅波罗蜜,和合慈悲行,不着禅味,命欲终尽,念欲界法故退禅道;以彼中无苦恼,深着禅味,难可得度,故不生长寿天。

  以边国障碍,不得修善法故不生。所以者何?

  是菩萨拔出吝法根本;吝法因缘故,生边国不知法处。

  复次,是菩萨常好中道,舍离二边故,不生边国。

  “边国”者,无三宝之名,不识七众,但贵今世现事,不贵福德道法,故名“边地”。

  不但生边国故名为边地;若识三宝,知罪福相续因缘,解诸法实相,是人虽生阎浮提外,不名为边,何况生阎浮提中!

  是菩萨常乐为他说法,亦深爱善法故,得随意善众生共生,所谓为中国。人于中国不生邪见家。何以故?是菩萨世世常自行正见,亦教他正见,赞正见法,欢喜赞叹行正见者;是故不生恶邪见家。

  问曰:

  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

  答曰:

  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

  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

  “邪见”者,所谓无作见。虽六十二种皆是邪见,无作最重。所以者何?“无作”言:“不应作功德、求涅槃”;若言“天作”、若言“世界始来”,虽是邪见而不遮作福德;以“无作”大恶,故不生。

  又初发心菩萨深恶心行十不善道,无有是处!何以故?是菩萨一心回向,贵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贵世间法。是人未离欲因缘故,虽起诸烦恼,终不深心作恶;虽加杖楚,终不夺命,不取他财令其失命。

  是菩萨断一切不善法、修集一切善法故,不生八难处,常得八好处。

  须菩提问:“若菩萨有如是善根成就,云何本生因缘作鹿、马等?”

  佛答:“菩萨实有福德善根成就,为利益众生故,受畜生形,亦无畜生罪。”

  此中佛自说因缘,所谓“菩萨在畜生中慈愍怨贼,阿罗汉、辟支佛所无有。”

  阿罗汉、辟支佛,怨贼来害,虽不加报,不能爱念供养供给。

  如菩萨本身作六牙白象,猎师以毒箭射胸!尔时,菩萨象以鼻拥抱猎者,不令余象得害。语雌象言:“汝为菩萨妇,何缘生恶心?猎师是烦恼罪,非人过也!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灭除其烦恼罪。”譬如鬼着人,咒师来但治鬼而不瞋人,是故莫求其罪!徐问猎者:“汝何以射我?”答言:“我须汝牙。”象即就石罅,拔牙与之,血肉俱出,不以为痛;供给粮食,示语道径。

  如是等慈悲,阿罗汉、辟支佛所无有。

  如是好心,云何受畜生身?当知是变化,度于众生。

  问曰:

  何以不作人身而为说法,而作此兽身?

  答曰:

  有时众生见人身,则不信受;见畜生身说法,则生信乐,受其教化。

  又菩萨欲具足大慈悲心,欲行其实事;众生见之惊喜,皆得入道。

【卷第九十四】

释毕定品第八十三之余

  【经】

  “世尊!菩萨摩诃萨住何等白净法,能作如是方便力而不受染污?”

  佛言:“菩萨用般若波罗蜜,作如是方便力,于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中,饶益众生,亦不贪着是身。何以故?著者、着法、着处,是三法皆不可得,自性空故。空不着空,空中无著者,亦无著处。何以故?空中空相不可得。须菩提!是名不可得空;菩萨住是空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世尊!菩萨但住般若波罗蜜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住余法中耶?”

  “须菩提!颇有法不入般若波罗蜜者不?”

  “世尊!若般若波罗蜜自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世尊!空中无有法若入、若不入。”

  “须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不?”

  “世尊!空。”

  “须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云何言一切法不入空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罗蜜;住是神通波罗蜜中,到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供养现在诸佛,闻诸佛说法,于诸佛所种善根?”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观是十方如恒河沙等国土皆空,是国土中诸佛亦性空,但假名字故,诸佛现身所假名字亦空。若十方国土及诸佛性不空者,空为有偏;以空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以是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用方便力,生神通波罗蜜;住是神通波罗蜜中,起天眼、天耳、如意足、知他心智、宿命智,知众生生死。若菩萨远离神通波罗蜜,不能得饶益众生,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神通波罗蜜,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用是天眼自见诸善法,亦教他人令得诸善法,于善法亦不着;诸善法自性空故。空无所著,若着则受味,是空中无有味。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能生如是天眼,用是眼观一切法空;见是法空,不取相、不作业;亦为人说是法,亦不得众生相、不得众生名。如是菩萨摩诃萨用无所得法故,起神通波罗蜜;用是神通波罗蜜,神通所应作者能作。

  “是菩萨用天眼通过于人眼,见十方国土;见已,飞到十方,饶益众生–或以布施,或以持戒,或以忍辱,或以精进,或以禅定,或以智慧,饶益众生;或以三十七助道法,或以诸禅、解脱、三昧,或以声闻法,或以辟支佛法,或以菩萨法,或以佛法,饶益众生。

  “为悭者如是说法:‘诸众生!当行布施,贫穷是苦恼法,贫穷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以是故,汝等当勤布施,自身得乐,亦能令他得乐;莫以贫穷故,共相食啖,不得离三恶道。’为破戒者说法:‘诸众生!破戒法大苦恼!破戒之人自不能益,何能益他?破戒法受苦果报:若在地狱,若在饿鬼,若在畜生。汝等堕三恶道中,自不能救,何能救人?以是故,汝等不应随破戒心,死时有悔。’若有共相瞋诤者,说如是法:‘诸众生!莫共相瞋,瞋乱心人,不顺善法。汝等今共相瞋乱心,或堕地狱,若饿鬼、畜生中。以是故,汝等不应生一念瞋恚心,何况多!’为懈怠众生说法,令得精进;散乱众生,令得禅定;愚痴众生,令得智慧,亦如是。

  “行淫欲者,令观不净;瞋恚者,令观慈心;愚痴众生,令观十二因缘。

  “行非道众生,令入正道–所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为是众生如是说法:汝等所著,是法性空,性空法中不可得着,不著相是空相。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神通波罗蜜中,为众生作利益。

  “须菩提!菩萨若远离神通,不能随众生意善说法。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起神通。须菩提!譬如鸟无翅不能高翔;菩萨无神通,不能随意教化众生。以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起诸神通;起诸神通已,若欲饶益众生,随意能益。

  “是菩萨用天眼见如恒河沙等诸国土及见是国土中众生;见已,用神通力往到其所,知众生心,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或说布施,或说持戒,或说禅定,乃至或说涅槃法。是菩萨用天耳,闻二种音声:若人、若非人。用天耳闻十方诸佛所说法,皆能受持,如所闻法为众生说: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是菩萨净他心智,用他心智知众生心,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是菩萨宿命智,忆念种种本生处,亦自忆、亦忆他人。用是宿命智,念过去在在处处,诸佛名字及弟子众;有众生信乐宿命者,为现宿命事而为说法: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用如意神通力,到种种无量诸佛国土,供养诸佛,从诸佛种善根,还来本国。是菩萨漏尽神通智证,用是漏尽神通智证故,为众生随应说法:或说布施,乃至或说涅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起诸神通!

  “菩萨用修是神通故,随意受身,苦乐不染;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苦乐不染。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游戏神通,能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净佛国土、不成就众生,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因缘不具足故,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因缘具足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一切善法是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善法,以是善法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檀波罗蜜是善法因缘,是中无分别是施者、是受者,性空故。用是檀波罗蜜,能自利益,亦能利益众生,从生死拔出令得涅盘。是诸善法皆是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行是道,过去、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得度生死,已度、今度、当度。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十八空,八背舍、九次第定,陀罗尼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皆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须菩提!是名善法。菩萨摩诃萨具足是善法已,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已,当转法轮;转法轮已,当度众生。”

  【论】

  释曰:

  尔时,须菩提问:“住何等善根故能受此身?”

  佛答:“菩萨摩诃萨一切善法具足。”

  乃至须菩提大欢喜白佛言:“菩萨摩诃萨大方便成就力,住何等圣无漏法,能受此身而不为畜身所染?”譬如幻师,亦如变化;“住何等白净法,能作如是方便?”

  佛答:“菩萨以般若波罗蜜力故,能成就如是方便,作种种身,能利益十方国土中众生,亦不贪是身。”

  佛此中说因缘:“是菩萨三法不可得:一者、是菩萨身,二者、所作鹿、马,三者、所用法。何以故?是法皆性空。空亦不着空,空中亦无贪着;法无故众生无,众生无故法亦无。”

  此中佛说因缘:“空中空不可得。”不可得故,菩萨云何贪是智慧?

  “是名无所得空般若波罗蜜;菩萨住是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障碍故易得。

  须菩提问:“菩萨住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今何以但说住无所得般若波罗蜜中得?”

  佛答:“须菩提!何法不入般若中?”

  一切法皆入般若波罗蜜中;若住般若波罗蜜,则住一切法。

  复问:“若般若波罗蜜性空,云何一切法皆入中?”

  此中须菩提自说因缘:“一切法性空中,无有法出、无有法入。”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一切法相空耶?”

  “世尊!空。”

  “须菩提!若一切法、一切法相空,一切法应入空中,汝云何言空中无有法出入?”

  尔时,须菩提心伏受解;闻是菩萨化身度众生,今问:“世尊!菩萨云何住一切法空中,能起神通波罗蜜,到十方如恒河沙国土供养佛、听法,种甚深善根?”

  “善根”者,诸陀罗尼、三昧门、无碍解脱之根本。

  须菩提意:般若波罗蜜性空,云何菩萨安住性空波罗蜜中,能行是神通有法?

  佛言:“空故能行。所以者何?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时,观十方如恒河沙国土皆空,是国土诸佛亦空。”

  问曰:

  若国土空,佛亦应空,何以别说?

  答曰:

  佛以无量阿僧祇实功德得是身,能以一足指动十方如恒河沙国土;又菩萨世世来深爱重佛,不能疾观使空。

  是故不共国土合说。

  此中佛自说因缘:“若十方国土及诸佛不空者,空为有偏”–“有偏”名有空、不空处;“今实不偏,故一切法、一切法相空。”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切法无碍;以肉眼观色不通:见上不见下,见前不见后,通见障不见,昼见夜不见。知肉眼力少故,以方便更求天眼。

  “方便力”者,令他界四大来在身中。

  用天眼义,如先说。生天耳、如意足、他心智、宿命智,知众生生死所趣等。

  菩萨若无神通,不能得饶益众生。何以故?若无神通,云何能令多众生发心?菩萨有神通,犹尚不能尽令众生发心,何况无!是故神通波罗蜜是菩萨所行道。

  菩萨自见善法,亦令他人得见善法,亦不着是善法。何以故?是法性皆空故。

  问曰:

  天眼可见色,云何“见善法”?又言“见一切法性空”?

  答曰:

  因中说果。以天眼见,自见己身及见十方众生,然后用他心智、宿命智,求其今世、后世善根;是善根及果报久皆磨灭,磨灭故见空。

  是善根皆是有为法、无自性,无自性故空,空故不可着,亦不可受味,不可受味故不着。

  譬如蝇无处不着,唯不着火焰;众生爱着亦如是,善、不善法中皆着,乃至非有想非无想着故,不能入涅槃,唯不能着般若波罗蜜性空火。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若般若波罗蜜不空,即是味,是可着处。

  菩萨住是智慧中,不起有漏业,为众生说法,亦知众生假名不可得。安住是无所得般若波罗蜜中,而能具足神通事;若菩萨不得是无障碍般若,则不能得无碍神通。

  菩萨得是无障碍空神通,飞到十方国土,利益众生。如《经》中广说:或以布施,或以持戒等;悭者为说布施等六波罗蜜义,如此中佛自广说。

  如此中说譬喻:如鸟无翅不能飞翔;菩萨亦如是,无神通波罗蜜,不能教化众生。

  菩萨以天眼见十方国土诸佛及一切众生;以天耳力,从诸佛闻法;以如意神通力,放大光明,或现水火作种种变化,现奇特事,令众生发希有尊重心;以他心智力故,知他心心数法所著、所厌,可度、不可度,是利、是钝,是善根成就、是未成就–如是等知他众生心,摄取善根成就者。有可度者,以宿命智、生死智,观其本末:“何所从来?种何善根?所好何行?从此终当生何所?何时当得解脱?”如是筹量思惟,知可度者过去业因缘、未来世果报。

  复以神通力,是人应以恐怖度者,以地狱示之:“汝当生此中”;应以欢喜度者,示以天堂;眼见是事,心怀惊怖、欢喜,厌患世间。

  尔时,以漏尽神通说漏尽法,众生闻是法,破其着心,以三乘而得涅槃。

  譬如白鹭欲取鱼时,筹量进止,不失期会,知其可得,即便取之,终不空也。菩萨亦如是,以神通力故,观众生本末,应度因缘、国土、时节,知其信等诸根增利、诸因缘具足而为说法,则不空也。

  是故说:“菩萨离神通,不能饶益众生;如鸟无翅。”

  余神力,如佛自说:“以天眼见十方众生生死,亦知众生心,随意说法”;乃至“善修神通力,而为众生受身,不为苦乐所污。”是菩萨于众生中:或为父、或为子,或为师、或为弟子,或为主、或为奴,或为象马、或为乘象马者,或时富贵力势、或时贫贱–于此诸事,亦不为染污;譬如佛所化人,作一切事,不染苦乐。

  “一切事”者,如先作种种阿僧祇身度众生。

  “苦乐不染”者,乐中不生爱,苦中不生瞋;不如生死众生随处起烦恼。

  菩萨应如是游戏神通,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问曰:

  菩萨神通力有所作,何以名“游戏”?

  答曰:

  “戏”名如幻师种种现变;菩萨神通种种现化,名之为“戏”。

  复次,佛法中三三昧,空名为上行。何以故?似如涅槃无所著,无所得故。诸余行法,皆名为下下,如小儿。是故说神通力,名为“游戏”;于成就众生,净佛土中,最为要用。

  “成就众生”,如是中说:“净佛土,共修善根。”

  问曰:

  何必要用“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答曰:

  佛自说因缘:“不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能得无上道。何以故?因缘不具足,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缘”者,所谓一切善法。

  从初发意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于是行法中,无忆想分别:是施者、是财物、是受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若菩萨不着心、无所分别,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以是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能自度,又能度众生。

  问曰:

  菩萨若着心布施,有何等过而不名具足?着心布施,受者恩重。

  答曰:

  虽有小利而有大过;如美食杂毒,虽有美利而自丧命。

  问曰:

  何者是过?

  答曰:

  若着心布施,有不称意事,则生恚怒;若受者不感其恩,即成怨嫌。

  若着心供养善人,有少凶衰,则嫌布施无应,悔惜所施;若布施心悔,所受果报则不清净。

  复次,着心布施者,深心贪着财物,若有侵夺,则便加害;自念:“我为福德好事集财,汝何故侵夺?”先贪财物,为今世事;而作布施,为后世事。爱惜转深,以染着故,若有侵夺,能为重罪;重罪因缘故,受三恶道苦。

  复次,贪着因缘故生瞋恚;瞋恚因缘故加刀杖;刀杖杀害,受诸苦恼。

  复次,人起愚痴业,大不安隐,行此虚诳不实事故,后必致大患。十方诸佛皆说无相解脱门;诸法无相相是为实。若人取是财物虚诳不实相,然后心着;心着故,期大果报而能施与。譬如人欲求多收故,大用谷子。如是着心布施,果报少而不净,终归于尽,受诸忧恼,不可称说;皆由取相故,有如是过。若以如实相行布施,无有如是过;无量阿僧祇生死中,受诸福乐而亦不尽,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若人以着心行善法,是人若闻诸法毕竟空,即时舍所行法,着是空法取相,以此为实,先者为虚诳;是人则失二种法:失先善法,而堕邪见。着心者,有如是过;譬如重病之人,虽有众药,疗之无损,药复作病。

  着心行诸功德,有如是等过罪。

  菩萨舍于着心,不取空相。如:如、法性、实际,于布施等法亦如是见,为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菩萨布施时,作是念:“如十方三世诸佛毕竟清净智慧,知诸法实相,亦知是布施相,我亦以是性回向。”

  复次,是菩萨一切五情心心数法中不用不行,不能知诸法相故。是法皆是因缘边生,虚诳无有自性故;我今欲知诸法实相回向,是诸虚诳入实相中,皆无有异。我今未能得诸法清净实智慧故,有所分别,是虚、是实;以清净智慧知之,则皆作第一义谛;入第一义谛中,皆为清净,无有别异。

  如是布施等回向,直至佛道。是故说:“无所分别心,能行布施等,是名真菩萨道。”

释四谛品第八十四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是诸法是菩萨法,何等是佛法?”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是诸法是菩萨法,何等是佛法’者,须菩提!菩萨法亦是佛法。若知一切种,是得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菩萨当得是法;佛以一念相应慧,知一切法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是为菩萨、佛之差别。

  “譬如向道、得果异,是二人俱为圣人。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无碍道中行,是名菩萨摩诃萨;解脱道中无一切闇蔽,是为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自相空,自相空法中,云何有差别之异–是地狱、是饿鬼、是畜生,是天、是人;是性地人、是八地人,是须陀洹人、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人,是辟支佛,是菩萨,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世尊!如诸人不可得,业因缘亦不可得,果报亦不可得!”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自相空法中,无众生、无业因缘、无果报。

  “须菩提!众生不知是诸法自相空,是众生作业因缘–若善、若恶、若无动:罪业因缘故,堕三恶道中;福业因缘故,在人、天中生;无动业因缘故,色、无色界中生。

  “是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时,尽受行是助道法;如金刚三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已,饶益众生,是利常不失故,不堕五道生死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五道生死不?”

  佛言:“不得也!须菩提!”

  “世尊!得业若黑、若白、若不黑不白不?”

  佛言:“不也!”

  “世尊!若不得,云何说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天,须陀洹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诸佛?”

  “须菩提!若众生知诸法自相空,菩萨摩诃萨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拔众生于三恶趣,乃至五道往来生死中。须菩提!以众生实不知诸法自性空故,不得脱五道生死;是菩萨从诸佛所,闻诸法自性空,发意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诸法不尔如凡夫人所著;是众生于无所有法中,颠倒妄想分别得法–无众生有众生相,无色色相,无受、想、行、识,受、想、行、识相;乃至一切有为法无所有,用颠倒妄想心,作身、口、意业因缘,往来五道生死中不得脱。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一切善法内般若波罗蜜中,行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为众生说四圣谛–苦、苦集、苦灭、苦灭道,开示分别一切助道善法皆入四圣谛中;用是助道善法故分别有三宝。何等三?佛宝,法宝,僧宝。不信拒逆是三宝故,不得离五道生死。”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用苦圣谛得度?用苦智得度?用集圣谛得度?用集智得度?用灭圣谛得度?用灭智得度?用道圣谛得度?用道智得度?”

  佛告须菩提:“非苦圣谛得度,亦非苦智得度;乃至非道圣谛得度,亦非道智得度。须菩提!是四圣谛平等故,我说即是涅槃;不以苦圣谛,不以集、灭、道圣谛,亦不以苦智,不以集、灭、道智得涅槃。”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四圣谛平等?”

  “须菩提!若无苦、无苦智,无集、无集智,无灭、无灭智,无道、无道智,是名四圣谛平等。

  “复次,须菩提!是四圣谛如、不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有佛无佛,法相常住,为不诳不失故。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为通达实谛故,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为通达实谛故,行般若波罗蜜时,如通达实谛故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直入菩萨位中?”

  佛告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如实见诸法;见已,得无所有法:得无所有法已,见一切法空–四圣谛所摄、四圣谛所不摄法皆空。若如是观,是时,便入菩萨位中,是为菩萨住性地中,不从顶堕。用是顶堕故,堕声闻、辟支佛地。

  “是菩萨住性地中,能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菩萨住是初定地中,分别一切诸法,通达四圣谛:知苦,不生缘苦心;乃至知道,不生缘道心;但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观诸法如实相。”

  “世尊!云何观诸法如实相?”

  佛言:“观诸法空。”

  “世尊!何等空?”

  佛言:“自性空。是菩萨用如是智慧,观一切法空,无法性可见;住是性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无性相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诸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亦非阿罗汉所作,亦非向道人所作,亦非得果人所作,亦非菩萨所作。但众生不知不见诸法如实相,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故,为是众生说法。”

  【论】

  问曰:

  佛法、菩萨法,大有差别:佛是一切智,菩萨未是一切智。须菩提何故生疑而问佛:“何等是诸菩萨法?何等是佛法?”

  答曰:

  此中佛教菩萨如佛所行,应如是行六波罗蜜等,乃至一切种智。

  是故须菩提问:“若如佛行,与佛何异?”

  佛可其意,应如是问。

  色等诸法行处是同,但智慧利钝有异。

  此中佛自说因缘:“菩萨虽如实行六波罗蜜而未能周遍,未能入一切门,是故不名为佛。若菩萨已入一切种智门,入诸法实相中,以一念相应智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断一切烦恼习,得诸法中自在力,尔时名为佛。”

  如月十四日、十五日,虽同为月,十四日不能令大海水潮;菩萨亦如是,虽有实智慧清净,未能具足诸佛法故,不能动一切十方众生。

  月十五日光明盛满时,能令大海水潮;菩萨成佛亦如是,放大光明,能动十方国土众生。

  此中佛自说譬喻:“如向道、得果,虽同为圣人而有差别。”

  菩萨亦如是,行者名为“菩萨”,从初发心乃至金刚三昧;佛已得果,断一切法中疑,无所不了,故名为“佛”。

  须菩提复问:“自相空法中差别不可得–所谓是地狱乃至天,是性人、八人,是须陀洹乃至佛!世尊!如地狱等众生不可得,业因缘亦应不可得。何以故?作业者不可得;业不可得故,果报亦不可得。佛云何说佛与菩萨有差别?”

  佛可须菩提意,还以所问答须菩提:“众生不知自性空法故,能起善恶业”,如《经》中广说。

  “众生”者,凡夫未入正位人,是人我心颠倒,烦恼因缘故起诸业。

  “业”者,有三种:身、口、意。是三种业有二种:若善、若恶,若有漏、若无漏。

  恶业故堕三恶趣,善业故生天人中。

  善业复有二种:一者、欲界系;二者、色、无色界系–色、无色界系生业名“不动”,不动业故生色、无色界。

  若众生自知诸法性空,即时不生着心;着心不生故,不起业,乃至不生色、无色界。以实不知故生。以是事故,菩萨摩诃萨尽受行布施等法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失、无所少;乃至用如金刚三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饶益众生。众生得是利益故,不复往来五道生死。

  须菩提复问:“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实得是五道不?”

  佛言:“不得!”

  问曰:

  佛先说“大利益故,不堕五道”;今云何言“不得”?

  答曰:

  决定取相邪见、堕邪见,五道生死不得;但凡夫人以颠倒因缘起业,假名有生死五道,其实如幻、如梦。

  复问:“得黑、白等四种业不?”

  佛言:“不。”

  “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等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

  受善业果报处,所谓诸天,以其受乐随意自在明了,故名为“白业”;是业是三界天。

  善、不善业受果报处,所谓人、阿修罗等八部。此处亦受乐、亦受苦,故名为“白黑业”。

  “无漏业”能破不善有漏业,能拔众生令离善恶果报中。

  问曰:

  无漏业应是白,何以言“非白非黑”?

  答曰:

  无漏法虽清净无垢,以空、无相、无作故,无所分别,不得言“白”;“黑”、“白”是相待法;此中无相待故,不得言“白”。

  复次,无漏业能灭一切诸观;观中分别,故有黑、白,此中无观故无白。

  须菩提复问:“若不得是四种业,云何分别是地狱乃至阿罗汉?”

  若无黑业,云何说是地狱、畜生、饿鬼?若无白业,云何说是天、人?若无黑白业,云何说是阿修罗道?若无不白不黑业,云何说是须陀洹乃至阿罗汉?

  佛答:“若一切众生自知诸法自性空者,菩萨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亦不于六道中拔出众生。”

  何以故?众生自知诸法性空,则无所度;譬如无病则不须药,无闇则不须灯明。

  “须菩提!今众生实不知自相空法故,随心取相生着,以着故染,染故随于五欲,随五欲故为贪所覆,贪因缘故,悭、虚诳、嫉妒、瞋恚、斗诤,以瞋恚故,起诸罪业,无所识知。是故寿终随业因缘生于彼处,续作生死业,常往来六道中,无复穷已。是故菩萨于诸佛及弟子所,闻说诸法空,而慈愍众生:众生以狂愚颠倒故生着,我当作佛,破众生颠倒,令解诸法空相。”

  所以者何?“诸法不尔如凡人所著。众生、法无有定实,但自于无所有中,忆想分别,望有所得;无众生中起众生想,无色中起色想,无受、想、行、识中起识想。以狂颠倒故,是人能起身、口、意业,于六道生死中不能得脱。”

  若但生众生、法想,结缚犹轻,易可得度。生贪欲、瞋恚,于是中起诸重业,是为重缚,受此业果报,则难可得度;譬如积微尘成山,难可得移动。

  “菩萨为是众生故,欲破其生死因缘果报故,于般若中摄一切善法,行菩萨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众生说四圣谛,所谓苦、苦集、苦灭、灭苦道,种种因缘开示、敷演。”

  问曰:

  佛无量阿僧祇劫来,习微妙法,所谓十八不共法,乃至无碍解脱诸甚深业,何以但说“苦、集、灭、道”?

  答曰:

  众生所畏急者,无过于苦;为除苦已,然后示以佛道。如人重病,先以除病为急;然后以宝物、衣服庄严其身。

  “苦”者,受五受众身,是一切苦本,性即是苦;是苦略而言之,是生、老、病等,如《经》中处处广说。

  “苦集”者,爱等诸烦恼;爱是心中旧法,以是故,佛说爱能生后身故是苦因,苦因即是集。若人欲舍苦,先当断爱,爱断苦则灭,断爱即是苦灭。

  苦灭即是道,观是五众种种因缘,苦及苦集过罪,所谓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疮、如怨、如贼等,于八圣道分中为正见,余七事助成发起,能断一切法中爱;如以酒发药。

  此人于一切世间无所复贪,得离苦火,然后示以妙法。

  复次,此中佛自说因缘,所谓“于四圣谛中摄一切善法。”

  有人言:“佛何以但说苦等四法?”以是故,佛说:“一切助道善法皆摄在四谛中。助道善法因缘故,分别有三宝。众生不信三宝故,不得离六道生死。”

  问曰:

  须菩提何以作是粗问,言:“为以苦灭、以苦智灭?以集灭、集智灭?”

  答曰:

  此非粗问!今问:“见苦等四谛体故灭?为用智故灭?”

  爱等诸烦恼灭故,名“有余涅槃”。

  若以苦谛得道,一切众生牛羊等亦应得道!

  若用苦智得道,离苦则无智,离苦智不名为“苦谛”,但名为“苦”。

  苦谛、苦智和合故生,不得言“但以苦灭”、“但以智灭”;乃至道谛,亦如是。

  佛答:“不以苦谛灭,亦不以苦智灭”;乃至道谛、道智亦如是。

  我说:“是四谛平等即是灭,不用苦谛灭,不用乃至道谛灭。”

  何以故?是苦等四法皆从缘生,虚妄不实,无有自性故不名为实,不实故云何能灭?

  问曰:

  二谛有漏,凡夫所行法故,可是虚诳不实;道谛是无漏法,无所著,虽从因缘和合生而不虚诳;又灭谛是无为法,不从因缘有,云何言“四法皆是虚诳”?

  答曰:

  初得道,知二谛是虚诳;将入无余涅槃,亦知道谛虚诳,以空空三昧等舍离道谛,如说筏喻。灭谛亦无定法。如《经》中说:离“有为”无“无为”,因“有为”故说“无为”;苦灭如灯灭,不应戏论求其处所。

  是故佛说:“不以用苦乃至用道得灭。”

  须菩提问佛:“何者是四谛平等?”

  佛答:“若无八法处–所谓四谛、四谛智,是则平等。”

  复次,“须菩提!四谛如实、不诳、不异,如、法性、法相、法住、实际,若有佛、无佛,法相常住,不用心、心数法及诸观,但为不诳众生故。

  “住一切余法皆颠倒,妄着颠倒果报生故,虽能与人天喜乐,久久皆虚妄变异;但有一法,所谓诸法实相,以不诳故,常住不灭。

  “如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通达诸法实谛。”

  须菩提复问:“云何菩萨通达得实谛,过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

  佛答:“若菩萨思惟筹量求诸法,无有一法可得定相,见一切法皆空–若在四谛、若不在四谛。”

  “非四谛”者,虚空、非数缘尽;余在四谛。

  “若观如是法空,尔时,入菩萨位。”

  问曰:

  何以不说“空亦空观,入菩萨位”?

  答曰:

  不须是说。何以故?若说“诸法空”即是空,空亦空;若是空、不空,不名为“一切空”。是故行是空,得入菩萨位。

  “菩萨住是性地中,不堕顶”–“性地”者,所谓菩萨法位;如声闻法中,燸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名为“性地”。是法随顺无漏道故,名为“性”,是中住必望得道;菩萨亦如是,安住是性地中,必望作佛。

  “能生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菩萨住在禅地中摄心,分别思惟筹量诸法,通达四谛–所谓知见苦,亦非缘苦生心”:知苦是凡夫受身,着苦因缘故,受诸忧恼;是人身皆如贼、如怨,无常、空等。得是已,即时舍,不取苦相,亦不缘苦谛;菩萨法位力故,乃至道谛,亦如是;但一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知是四谛药病相对,亦不着是四谛,但观诸法如实相,不作四种分别观。

  须菩提问:“云何如实观诸法?”

  佛言:“观空。须菩提!若菩萨能观一切法若大若小皆空,是名如实观。”

  复问:“用何等空?”

  佛答:“用自相空。”

  问曰:

  十八空中佛何以但说“自相空”?

  答曰:

  是中道空。内外空等是小空;毕竟空、无所得空等是甚深空;自相空是中空。自相有理破故而心不没,而能入甚深空中。

  “是菩萨得如是法,观一切法皆空,乃至不见一法有性可住,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观诸法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自性空;非佛所作,非大菩萨所作,非阿罗汉、辟支佛所作,常寂灭相,无戏论语言。众生不能知见如实相,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为众生说法。”

  “方便力”者,菩萨得无生忍法,入菩萨位,通达菩萨第一义谛;观是道相甚深微妙,无得无舍,用妙智慧不可得,何况可得口说!大悲心深念:“众生以空事故,堕三恶道,受大剧苦;若我直说是法,则不信不受,则破坏法,堕于地狱!我今当成就一切善法,庄严身三十二相,引导众生,起无量无边诸佛神通力,得成佛道,一切众中主,于诸法得自在。若赞恶法,众生犹尚当受,何况实法!”是菩萨如所愿思惟行,为众生说,使皆度脱。

【卷第九十五】

释七喻品第八十五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性无所有,非佛所作,非辟支佛所作,非阿罗汉所作,非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所作,非向道人、非得果人、非诸菩萨所作,云何分别有诸法异–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人、是天,乃至是非有想非无想天;用是业因缘故,知有生地狱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畜生、饿鬼者;是业因缘故,知有生人中,生四天王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者;是业因缘故,知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者;是业因缘故,知是诸菩萨摩诃萨,是业因缘故,知是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世尊!无性法中,无有业用;作业因缘故,若堕地狱、饿鬼、畜生,若生人、天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以是业因缘故,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当得一切种智,得一切种智故,能拔出众生于生死中?”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无性法无业无果报。

  “须菩提!凡夫人不入圣法,不知诸法无性相,颠倒愚痴故,起种种业因缘。是诸众生随业得身:若地狱身,若畜生身,若饿鬼身,若人身,若天身:若四天王天身,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身。是无性法,无业无果报,无性常是无性。

  “如须菩提所言:‘若一切法无性,云何是须陀洹,乃至诸佛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道是无性不?须陀洹果乃至诸佛一切种智是无性不?”

  须菩提言:“世尊!道无性,须陀洹果亦无性,乃至诸佛一切种智亦无性。”

  “须菩提!无性法能得无性法不?”

  “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有性法能得有性法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无性法及道,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方便力,见众生以颠倒故着五众:无常中常相,苦中乐相,不净中净相,无我中我相,着无所有处。是菩萨以方便力故,于无所有中拔出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人所著,颇有实不异不?着故起业,业因缘故,五道生死中不得脱?”

  佛告须菩提:“凡夫人所著起业处,无如毛发许实事,但颠倒故。

  “须菩提!今为汝说譬喻,智者以譬喻得解。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梦中所见人受五欲乐,有实住处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梦尚虚妄不可得,何况住梦中受五欲乐!”

  “于汝意云何?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颇有不如梦者不?”

  “世尊!诸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无不如梦者。”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五道生死往来不?”

  “世尊!无也!”

  “于汝意云何?梦中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梦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于汝意云何?镜中像有实事能起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饿鬼、畜生,若人、若天:四天王天处,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天处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像无有实事,但诳小儿,是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当堕地狱,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于汝意云何?是镜中像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像空无实事,不可说垢、净。”

  “于汝意云何?如深涧中有向,是向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若堕地狱,乃至若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事空无有实音声,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于汝意云何?是向颇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不也!世尊!是事无实,不可说是垢、是净。”

  “于汝意云何?如焰非水水相,非河河相,是炎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不也!世尊!焰中水毕竟不可得,但诳无智人眼,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于汝意云何?是焰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不也!世尊!是焰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于汝意云何?揵闼婆城,如日出时见揵闼婆城,无智人无城有城想,无庐观有庐观想,无园有园想,是揵闼婆城颇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不也!世尊!是揵闼婆城毕竟不可得,但诳愚夫眼。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于汝意云何?是揵闼婆城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不也!世尊!是揵闼婆城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师幻作种种物,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于汝意云何?是幻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不也!世尊!是幻法空无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于汝意云何?用是幻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不也!世尊!是法无有实事,不可说垢、净。”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佛所化人,是化人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不?”

  “不也!世尊!是化人无有实事,云何当有业因缘,用是业因缘堕地狱,乃至生非有想非无想处?”

  “于汝意云何?是化人有修道,用是修道,若着垢、若得净不?”

  “不也!世尊!是事无有实,不可说垢、净。”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于是空相中,有垢者、有净者不?”

  “不也!世尊!是中无所有,无有着垢者,无有净者。”

  “须菩提!如无有着垢者、无有净者,以是因缘故,亦无垢、净。何以故?住我、我所众生有垢、有净,实见者不垢、不净;如实见者不垢、不净,如是亦无有垢、净。”

  【论】

  问曰:

  佛已处处答是事,今须菩提何以复问?

  答曰:

  义虽一,所因事异,所谓一切法,若有佛、若无佛,诸法性常住,空无所有,非贤圣所作。

  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难解难量,不可以有量能知;诸佛贤圣怜愍众生故,以种种语言名字、譬喻为说。

  利根者解圣人意,钝根者处处生着,著于语言名字–若闻说“空”则着空;闻说“空亦空”,亦复生着;若闻“一切法寂灭相,语言道断”而亦复着。自心不清净故,闻圣人法为不清净;如人目翳,视清净珠,见其目影,便谓珠不净。佛种种因缘说,见有过罪而生于疑,作是言:“若一切法空,空亦空,云何分别有六道?”常生如是等疑难故,须菩提以经将讫,为众生处处问是事,是故重问。

  佛可须菩提意。

  问曰:

  须菩提以“有”难“空”,佛云何可其意?

  答曰:

  佛可其说:“诸法空常住,有佛、无佛不异”;不可其难:“云何分别有六道等”,何以故?以其难欲破空故。

  是中佛解其所难,所谓“凡夫人不入圣法,未得圣道,不知无所有性,不善修习空三昧故。”

  “颠倒”者,四颠倒;“愚痴”者,三界系无明。

  虽不说余烦恼,而此二法虚诳不实,“颠倒”即是妄语虚诳;若从颠倒所生业及果报,以根本不实故,众生虽深着,亦无定实。以是故五道皆空,但有假名。

  又汝难诸贤圣;是诸贤圣以断颠倒差别故有异名,以颠倒不实故无所断。

  又复灭失、无所有故名为“断”;若实有法可断,尚无断法,何况颠倒!

  是故一切贤圣果皆是无所有。断颠倒即是圣人果,“果”即是“断”。

  为果所修道,亦同无所有;是故修道时,必当用空、无相、无作。

  道、果分别故,贤、圣有差别;今实无所有法不能得,无所有云何有差别?是故不应难。

  须菩提意:若但颠倒故有世间,若有颠倒亦应有实,虚实相待故,是故问:“世尊!凡夫所著,颇有实生着起业;业因缘故,六道生死不得解脱?”

  佛答言:“不!”

  何以故?此中佛自说因缘:“但颠倒故生着;若无颠倒,云何有相待实法?”乃至“无毫厘许实事”,毕竟无故。

  问曰:

  诸佛所行实义,所谓毕竟空,此非实耶?

  答曰:

  是第一义空亦因分别凡夫颠倒故说;若无颠倒,亦无第一义。

  若凡夫颠倒少多有实,第一义亦应有实。

  问曰:

  若二俱不实,云何得解脱?如人手垢还以垢洗,云何得净?

  答曰:

  诸法实相毕竟空,第一义实清净:

  以有凡夫颠倒不清净法故,有此清净法–不可破坏,不变异故。

  以人于诸法实相起着,欲生烦恼,是故说“是法性空无所有,无所有故无实”。

  虽二法皆不实,而不实中有差别。

  如十善、十不善二事,皆有为法故,虚诳不实,而善、不善有差别,杀生法故堕恶道,不杀故生天上。

  如布施、偷盗二事,虽取相着心,是虚诳不实,而亦有差别。

  如众生乃至知者、见者无所有,而恼众生有大罪,慈念众生有大福。

  如慈能破瞋,施能破悭,虽二事俱是不实,而能相破。

  是故佛说:“诸法无有根本定实如毫厘许所有。”

  欲证明是事故,说梦中受五欲譬喻。

  须菩提意:若一切法毕竟空无所有性,今何以故现有眼见、耳闻法?以是故,佛说梦譬喻。

  如人梦力故,虽无实事而有种种闻见,瞋处、喜处;觉人在傍,则无所见。如是,凡夫人无明颠倒力故,妄有所见;圣人觉悟,则无所见。

  一切法–若有漏、若无漏,若有为、若无为,皆不实,虚妄故有见闻。

  又如梦中见六道生死往来,见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梦中无是法而梦见,梦中实无净、无垢;业果报、六道亦如是。

  颠倒因缘故起业,业果报亦应空;除却颠倒故名为“道”;颠倒无实故,“道”亦不应实。

  镜中像、向、焰乃至如化,亦如是。

  佛反问须菩提:“于是法中有垢者、有净者不?”

  须菩提意:一切法中无我,云何当说有垢、有净者?是故言“无”。

  佛言:“若无受垢、受净者,垢、净亦无。”

  问曰:

  若分别诸法,《阿毗昙》等经中有垢、有净,但受垢、净者无。三毒等诸烦恼是垢,三解脱门诸助道法等是净。

  答曰:

  虽有是说,是事不然!

  若众生法无所属,亦无作者;若无作者,亦无作法,无缚无解。

  如人为火所烧,畏而舍离,非火离火;众生亦如是,畏五众苦故舍离,非苦离苦;若无垢净者,无有解脱。

  复次,佛此中自说因缘,所谓“我、我所法中住,众生受垢、受净;我毕竟无故,垢净无住处;住处无故,无垢、无净。”

  问曰:

  我虽无,我见实有,凡夫人住此中起诸烦恼。

  答曰:

  若无我,我见无所缘,无所缘云何得生?

  问曰:

  虽无我,于五众中邪行谓有我,生我见,五众是我我所。

  答曰:

  若以五众中定生我见因缘,于他五众中何以故不生?

  若于他五众生者,则为大错乱!

  是故我见无有定缘,但颠倒故生。

  问曰:

  若颠倒生,何以故但自于己身生见?

  答曰:

  是颠倒狂错,不应求其实事。

  又复于无始生死中来,自于相续五众中生着;是故佛说:“住我心众生受垢、受净。”

  又实见者无垢无净;若我定有,实见者应有垢净!

  如实见者不垢不净,以是因缘故无垢无净。

  “无垢无净”者,见诸法实相。

  又于诸法实相亦不着,是故“无垢”;诸法实相无相可取,是故“无净”。

  复次,八圣道中不着,是名“无净”;除诸烦恼,不着颠倒,是名“无垢”。

释平等品第八十六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见实者不垢不净,见不实者亦不垢不净。何以故?一切法性无所有故。世尊!无所有中无垢无净,所有中亦无垢无净。世尊!无所有中、有所有中亦无垢无净。世尊!云何如实语者不垢不净,不实语者亦不垢不净?”

  佛告须菩提:“是诸法平等相,我说是净。须菩提!何等是净是诸法平等?所谓如、不异、不诳,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有佛无佛法性常住,是名净。世谛故说,非最第一义;最第一义,过一切语言论议音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空、不可说,如梦、如向、如焰、如影、如幻、如化,云何菩萨摩诃萨用是如梦、如向、如焰、如影、如幻、如化法,无有根本定实,云何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我当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具足般若波罗蜜;我当具足神通波罗蜜,具足智波罗蜜,具足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具足八圣道分;我当具足三解脱门、八背舍、九次第定;我当具足佛十力,乃至具足十八不共法;我当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具足诸陀邻尼门、诸三昧门;我当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知诸众生心,如应说法’?”

  佛言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汝所说诸法,如梦、如向、如焰、如影、如幻、如化不?”

  须菩提言:“尔!世尊!世尊!若一切法如梦乃至如化,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世尊!是梦乃至如化,虚妄不实。世尊!不应用不实虚妄法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不实虚妄法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行是不实虚妄法,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是一切法皆是忆想思惟作法,用是思惟忆想作法,不能得一切种智。

  “须菩提!是一切法能助道法,不能益其果,所谓是诸法无生、无出、无相。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所作善业,若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何以故?知诸法皆如梦乃至如化,如是等法不具足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不能得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摩诃萨所作善业,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知如梦乃至如化,亦知一切众生如梦中行乃至知如化中行。

  “是菩萨摩诃萨不取般若波罗蜜是有法,用是不取故,得一切种智,知是诸法如梦无所取,乃至诸法如化无所取。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不可取相,禅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不可取相。

  “是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是不可取相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取相,无根本定实,如梦乃至如化;用不可取相法,不能得不可取相法。但以众生不知不见如是诸法相,是菩萨摩诃萨为是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从初发意已来所有布施,为一切众生故;乃至有所修智慧,皆为一切众生,不为己身。菩萨摩诃萨不为余事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为一切众生故。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见众生无众生,但众生相中住;乃至无知者、无见者,知见相中住,令众生远离颠倒;远离已,置甘露性中;住是中者,无有妄相,所谓众生相乃至知者、见者相。是时,菩萨动心、念心、戏论心皆舍,常行不动心、不念心、不戏论心。须菩提!以是方便力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自无所著,亦教一切众生令得无所著–世谛故,非第一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世尊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得诸佛法,以世谛故得?以第一义中得?”

  佛言:“以世谛故说佛得是法,是法中无有法可得、是人得是法。何以故?是人得是法,是为大有所得,用二法,无道无果。”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行二法无道无果,行不二法有道有果不?”

  佛言:“行二法无道无果,行不二法亦无道无果;若无二法、无不二法,即是道、即是果。何以故?用如是法得道、得果,用是法不得道、不得果–是为戏论。诸平等法中,无有戏论;无戏论相,是诸法平等。”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法无所有性,是中何等是平等?”

  佛言:“若无有法、无有无法,亦不说诸法平等相;除平等,更无余法离一切法平等相。平等者,若凡夫,若圣人,不能行、不能到。”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乃至佛亦不能行、亦不能到?”

  佛言:“是诸法平等,一切圣人皆不能行、不能到。所谓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摩诃萨及诸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者一切诸法中行力自在,云何说佛亦不能行、不能到?”

  佛告须菩提:“若诸法平等与佛有异,应当如是问。须菩提!今诸凡夫人平等,诸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诸菩萨摩诃萨、诸佛及圣法皆平等;是一平等无二,所谓是凡夫人、是须陀洹乃至佛,是一切法平等中皆不可得。”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平等中皆不可得–是凡夫人乃至是佛。世尊!凡夫人、须陀洹乃至佛为无有分别?”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中,无有分别是凡夫人、是须陀洹乃至是佛。”

  “世尊!若无分别诸凡夫人、须陀洹乃至佛,云何分别有三宝现于世间–佛宝、法宝、僧宝?”

  佛言:“于意云何?佛宝、法宝、僧宝与诸法等异不?”

  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从佛所闻义,佛宝、法宝、僧宝与诸法等无异。

  “世尊!是佛宝、法宝、僧宝,即是平等,是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佛有是力,能分别无相诸法处所:是凡夫人、是须陀洹、是斯陀含、是阿那含、是阿罗汉、是辟支佛、是菩萨摩诃萨、是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分别诸法,当知是地狱、是饿鬼、是畜生、是人、是天–是四天王天乃至是他化自在天,是梵天乃至是非有想非无想处天;是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内空乃至是无法有法空;是佛十力乃至是十八不共法不?”

  须菩提言:“不知也!世尊!”

  “以是故,须菩提!当知佛有大恩力,于诸法等中不动,而分别诸法。”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佛于诸法等中不动,凡夫人亦于诸法平等中不动,须陀洹乃至辟支佛,亦于诸法平等中不动。

  “世尊!若诸法等相即是凡夫人相、即是须陀洹相,乃至诸佛即是平等相,世尊!今诸法各各相,所谓色相异,受、想、行、识相异;眼相异,耳、鼻、舌、身意相异;地相异,水、火、风、空、识相异;欲相异,瞋、痴相异,邪见相异;禅相异,无量心相异,无色定相异;四念处相异,乃至八圣道分相异;檀波罗蜜相异,乃至般若波罗蜜相异;三解脱门相异;十八空相异;佛十力相异,四无所畏相异,四无碍智相异,十八不共法相异;有为法性异,无为法性异;是凡夫人相异,乃至佛相异–诸法各各相异,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诸法异相中不作分别?若不作分别,不能行般若波罗蜜;若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能从一地至一地;若不从一地至一地,不能入菩萨位;不能入菩萨位故,不能过声闻、辟支佛地;不能过声闻、辟支佛地故,不能具足神通波罗蜜;不具足神通波罗蜜故,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乃至不能具足般若波罗蜜,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诸佛,于诸佛所种善根;用是善根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佛告须菩提:“如汝所问:‘是诸法相亦是凡夫人,亦是须陀洹乃至佛。世尊!是诸法各各相,所谓色相异,乃至有为、无为法相异,云何菩萨摩诃萨观一相不作分别?’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色相空不?乃至诸佛相空不?”

  “世尊!实空。”

  “须菩提!空中各各相法可得不?所谓色相乃至诸佛相。”

  须菩提言:“不可得!”

  佛言:“以是因缘故,当知诸法平等中,非凡夫人,亦不离凡夫人;乃至非佛,亦不离佛。”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平等,为是有为法?为是无为法?”

  佛言:“非有为法,非无为法。何以故?离有为法,无为法不可得;离无为法,有为法不可得。

  “须菩提!是有为法、无为法,是二法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佛亦以世谛故说,非以第一义。何以故?第一义中无身行、无口行、无意行,亦不离身、口、意行得第一义。是诸有为法、无为法平等相,即是第一义。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第一义中不动,而行菩萨事,饶益众生。”

  【论】

  释曰:

  须菩提思惟:“佛答实见者、妄见者无异,垢、净见无故。”思惟已,问佛:“见实者无垢无净,见不实者亦不垢不净,一切法性无所有故;无所有中无垢无净,所有中亦无垢无净。”

  “无所有”断灭见故,不应有垢净!

  “所有无”常见故,不应有垢净!所有若决定是有,则不从因缘生,不从因缘生故常,常故无垢无净。

  须菩提白佛:“实见者、不实见者,是义云何?”

  佛答:“垢、净虽无别相可说,诸法平等故,是名为净。若分别说垢净相,是事不然!一切法平等故,我说名净。”

  佛告须菩提:“诸法实相,如、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是平等;菩萨入是平等中,心无憎爱。是法,有佛、无佛常住。”

  作法皆是虚诳,是故说:“无作法,有佛、无佛常住。”

  听者心即取相,着是诸法平等;如人以指指月,不知者但观其指而不视月。

  是故佛说:“诸法平等相亦如是,皆是世谛,世谛非实,但为成办事故说。”譬如以金贸草,不知者言:“何以以贵易贱?”答曰:“我事须用故。”

  是平等义不可说,一切名字语言音声悉断。何以故?诸法平等,是无戏论寂灭相;但觉观散心中有语言故有所说。

  须菩提从佛闻诸法平等相,解其旨趣,为诸新发意菩萨故问:“世尊!若一切法空、不可说,如梦乃至如化,云何菩萨于无根本法中而生心作是愿:‘我当具足檀波罗蜜,乃至为众生如应说法’?”

  佛以反问答须菩提:“布施等乃至陀罗尼门说法等,此诸法非如幻、如梦等耶?”

  须菩提言:“实尔!”是诸法虽有利益,不出于如梦法。

  须菩提复问:“世尊!梦等法皆虚妄不实,菩萨为求实法故,行般若波罗蜜、得佛道,云何行不实法?不实法不能行檀波罗蜜等!”

  佛可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布施等法,皆是思惟忆想分别,作起生法,不得住如是法中成一切种智。”

  即时众中听者心生懈怠,是故佛说:“是一切法皆是助道因缘。”

  若于是法中邪行谬错,是名不实;若直行不谬,即是助道法。

  是法为助道故,不为果。

  是布施等是有为法,道亦有为,同相故相益。

  “道果”者,所谓诸法实无出生,一相–无相,寂灭涅槃;是故于涅槃不能有益。如时雨能益草木,不益虚空。

  是故菩萨知是助道法及道果,从初发心来所作善法布施等,知皆是毕竟空,如梦乃至如化。

  问曰:

  若菩萨知诸法实相,何用行布施等为?

  答曰:

  佛此中说:

  布施等不具足,不能成就众生。

  菩萨庄严身及音声语言,得佛神通力,以种种方便力能引导众生。

  是故菩萨为成就众生故,行檀波罗蜜,亦不取檀波罗蜜–若有、若无相,亦不戏论如梦等诸法,直行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不可取相,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可取相。

  知一切不可取相已,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念:“一切无根本,不可取相,如梦乃至如化;以不可取法不能得不可取相法,但以众生不知是法故,我为是众生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菩萨从初发心来所有布施,为一切众生,所谓布施等诸善法为一切众生故修,不自为身。

  此中佛自说因缘:“不为余事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为一切众生故。”所以者何?是菩萨远离怜愍众生心,但行般若波罗蜜,求诸法实相,或堕邪见中;是人未得一切智,所求一切智事,心未调柔,故堕诸边,诸法实相难得故。是故佛说:“菩萨从初发心,怜愍众生故,着心渐薄,不戏论毕竟空;若空有此过,若不空有彼过等。”

  问曰:

  如余处:“菩萨自利益,亦利益众生”;此中何以但说“利益众生”,不说“自利”?自利、利人有何咎?

  答曰:

  菩萨行善道为一切众生,此是实义;余处说:“自利,亦利益众生”,是为凡夫人作是说,然后能行菩萨道。

  入道人有下、中、上:下者,但为自度故行善法;中者,自为亦为他;上者,但为他人故行善法。

  问曰:

  是事不然!下者,但自为身;中者,但为众生;上者,自利亦利他人。若但利他,不能自利,云何言“上”?

  答曰:

  不然!世间法尔,自供养者不得其福,自害其身而不得罪。以是故,为自身行道,名为下人。一切世人但自利身,不能为他;若自为身行道,是则断灭,自为爱着故;若自能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与一切众生异故。

  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若自利益,又为众生,是为杂行。

  求佛道者有三种:一者、但爱念佛故,自为己身成佛;二者、为己身亦为众生;三者、但为众生–是人清净行道,破我颠倒故。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安住是中,拔出众生着甘露性中。

  “甘露性”者,所谓一切助道法。何以故?行是法得至涅槃,涅槃名“甘露”。

  住是甘露性中,我等妄想不复生。

  是菩萨自得无所著,亦令众生得无所著,是名“第一利益众生”。

  问曰:

  上说“但利益众生故行道”,今何以故“自得无所著,令众生得无所著”?

  答曰:

  不得已故!若自无智慧,何能利人?以是故,先自得无所著,然后教人。

  若是功德可得与他,如财物者,诸佛、大菩萨所有功德皆应与他,乃至调达、怨贼皆可与之,然后更自修集功德;但是事不然,不可我作而他得。

  是亦世俗说,非第一义。何以故?第一义中无众生、无一无异等分别诸法相,此中说“亦无所著处”。

  复次,如先说:“不可说相是第一义”;此中可说故是世俗。

  尔时,须菩提问:“佛于道场所得法,为用世谛故得?为用第一义谛?”

  须菩提意:若以世谛故得,即是虚妄不实;若以第一义故得,第一义中无得、无得者,不可说、不可受。

  佛答:

  以世俗语言故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中无得者、无有得法。何以故?若是人得是法,即是二法,二法中无道、无果。

  “二法”者,是菩萨、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二法,皆是世谛故有。

  若二者,佛法何得不虚妄!

  若有人不得第一义,但以二法分别诸法,是则虚妄;诸佛、大菩萨得第一义故,为度众生令得第一义,虽分别诸法,非是虚妄。

  须菩提复问:“世尊!若用二法无道、无果,今以不二法故,有道、有果耶?”

  佛答:“二法无道、无果,不二法亦无道、无果。”

  问曰:

  余处说“二法是凡夫法,不二法是贤圣法”;如《毗摩罗诘经》“不二入法门”中说。

  答曰:

  不二入是真实圣法。或有新发意菩萨,未得诸法实相,闻是不二法,取相生着;是故或称赞不二法,或时毁呰。

  又佛遮二边,说中道,所谓非二、非不二。

  “二法”名各各别相;“不二”名一空相,以是一空相破各各别异相,破已事讫,还舍不二相,是即是道、是果。何以故?诸贤圣虽赞叹无二法,为不着故。

  用是法得道、得果,用是法无道、无果–即是戏论;无戏论是平等法。

  须菩提白佛言:“若诸法无所有性,何等是平等?”

  佛答:“若离有性、无性,假名为‘平等’”。若菩萨不说一切法有–不说一切法性,不说一切法相等显示;亦不说无法–无法性,无法相等显示;亦不说离是二边更有平等相,一切处不取平等相;亦不言无是平等。不妨行诸善法,是名“诸法平等”。

  复次,“诸法平等”者,所谓出过一切法。

  问曰:

  先处处说:诸法即是平等相,平等即是诸法实,名异而义同;色如,非色、非离色。今何以说“平等出过一切法”?

  答曰:

  一切法有二种:一者、色等诸法体;二者、色等法中行–凡夫邪行,贤圣正行。此中说“平等”,于凡夫行中出,不言“色等中出”。

  复次,平等无能行、无能到;于是须菩提惊问:“佛亦不能行、不能到?”

  须菩提谓:是法虽甚深微妙难行,是事佛应当得!

  佛答:“从须陀洹乃至佛,皆无能行、无能到。”

  佛意:三世十方佛,不能行、不能到,何况一佛!平等性自尔故。

  须菩提复问:“佛于一切法中行力自在,佛无碍智慧,无处不到,云何言不能行、不能到?”

  佛答:“若佛与平等异,应有是难–‘何以不能行、不能到?’今凡夫平等、须陀洹平等、佛平等,皆一平等,无二无分别。”

  是凡夫乃至佛,自性不能自性中行、不能自性中到;自性应他性中行。

  是故佛说:“若佛与平等异,佛应行平等。但佛即是平等故,不行、不到”,非以智慧少故。

  须菩提白佛言:“若平等,凡夫乃至佛不可得异,今凡夫、圣人不应有差别!”

  佛可须菩提问:“平等中无差别,世谛故凡夫法中有差别。”

  复问:“若凡夫乃至佛无有差别,云何三宝大现于世间,大利益众生?”

  佛答:“平等即是法宝,法宝即是佛宝、僧宝。”

  何以故?未得法时,不名为佛;得平等法故名为佛;得是平等法故,分别有须陀洹等差别。

  须菩提受佛教:“是法皆无合、无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唯佛有是力,于空、无相中,分别是凡夫、是圣人。”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诸佛不分别是法,云何当知有地狱乃至十八不共法?”

  问曰:

  诸佛如日出,不能令高者下、下者高,但能照明万物,令有眼者别识;诸佛亦如是,亦不转诸法相,但以一切智照,为人演说令知。汝何以故言:“若佛不分别诸法,云何知有地狱乃至十八不共法?”如今畜生等现目所见,人皆识知,何须佛说!

  答曰:

  佛虽不作好丑诸事,而演说示人。

  知有二种:一者、凡夫虚妄知,二者、如实知。

  知畜生等相,是凡人虚妄知;佛为知实相,故言:“佛不分别诸法,云何知有地狱等”。

  复次,诸佛法寂灭相、无戏论;此中若分别有地狱等相,不名为“寂灭”、“不二”、“无戏论法”。佛虽知寂灭、不二相,亦能于寂灭相中分别诸法,而不堕戏论。

  离诸法实相者,虽眼见畜生等,亦不能如实知其相。

  如牛,角、足、尾等诸分边和合,更有牛法生,是为一。

  诸分多、牛法一,一不作多、多不作一。

  有人言:此说非也!除此诸分,应更有牛法力用可见。

  牛法众分和合生,而牛法不异众分。何以故?见此众分合故,名为见牛,更不见余物为牛。

  异者破一;一者破异;不一不异,破一异;若无一异,云何有不一不异?

  若入是诸法平等中,尔时,始如实得牛相。

  是故言:“若佛不分别诸法相,不说二谛,云何善说畜生等?”所谓“于平等不动而分别诸法。”

  “不动”者,分别诸法时,不着一、异相。

  须菩提白佛:“如佛于诸法等中不动,辟支佛乃至凡夫于诸法等中亦不动。何以故?诸佛平等相,乃至凡夫亦平等相。

  “世尊!若尔者,佛云何分别诸法是色异,色性异,受性异,乃至有为、无为性异?若不分别诸法,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得从一地至一地乃至净佛国土。”

  佛答:“于汝意云何?推寻色等相,为是空不?”

  “世尊!实空!”

  “空中有异相法不?”

  答言:“不!”

  何以故?是毕竟空,以无相智慧可解,是中云何有异相?

  佛语须菩提:“若空中无异相,空便是实,是故汝云何于空中分别诸法作是难?

  “毕竟空中,空亦不可得,各各相亦不可得,汝云何以空、各各相为难?”

  以是因缘故,当知诸法平等中,无分别故,无凡夫人。但凡夫人,非实相,不离实相,凡夫实相即是圣人相,是故言:“不但凡夫,不离凡夫,乃至佛亦如是。”

  须菩提以平等相大利益,欲知平等定相,是故问:“为是有为?为是无为?”

  佛答:“非有为、非无为。”

  何以故?若“有为”,皆是虚诳作法;若“无为”,“无为法”无生住灭故无法,无法故不得名“无为”;因“有为”故有“无为”。如《经》中说:“离有为,无为不可得。”如离长无短,是相待义。

  问曰:

  “有为法”是无常,“无为法”是常,云何言“离有为,无为不可得”?

  答曰:

  “无为法”无分别故无相;若说常相,不得言“无相”。

  破有为法故名“无为”,更无异法。

  如人闭在牢狱,穿墙得出;破壁是空,更无异空,空亦不从因缘生;无为法亦如是,“有为法”中先有“无为”性,破“有为”即是“无为”,是故说:“离有为,无为不可得”。

  是有为、无为性,皆不合、不散,一相,所谓“无相”。

  佛以世谛故说是事,非第一义。

  何以故?佛自说因缘:“第一义中无身、口、意行;有为、无为法平等,即是第一义。”

  观是有为、无为法平等,亦不着一相。

  “菩萨于第一义中不动而利益众生”;方便力故,种种因缘为众生说法也。

【卷第九十六】

释涅槃如化品第八十七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诸法平等,无所为作,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平等中不动而行菩萨事,以布施、爱语、利益、同事?”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是诸法平等、无所作。’若是众生自知诸法平等,佛不用神力,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拔出众生吾我想;以空度五道生死,乃至知者、见者相;度色相乃至识相,眼相乃至意相,地种相乃至识种相。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

  须菩提言:“世尊!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言:“菩萨远离一切法相,用是空故一切法空。”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若有化人作化人,是化颇有实事不空者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是化人无有实事而不空。”

  “是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以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何以故?是二事等,空中不可得,所谓是空、是化。所以者何?须菩提!色即是化,受、想、行、识即是化,乃至一切种智即是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世间法是化,出世间法–所谓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三解脱门,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并诸法果;及贤圣人–所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摩诃萨、诸佛世尊–是法亦是化不?”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于是法中,有声闻法变化,有辟支佛法变化,有菩萨摩诃萨法变化,有诸佛法变化,有烦恼法变化,有业因缘法变化。以是因缘故,须菩提!一切法皆是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诸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佛道–断诸烦恼习,皆是变化不?”

  佛告须菩提:“若有法生灭相者,皆是变化。”

  须菩提言:“世尊!何等法非变化?”

  佛言:“若法无生无灭,是非变化。”

  须菩提言:“何等是不生不灭非变化?”

  佛言:“无诳相涅槃,是法非变化。”

  “世尊!如佛自说:诸法平等,非声闻作、非辟支佛作、非诸菩萨摩诃萨作、非诸佛作,有佛、无佛诸法性常空,性空即是涅槃,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诸法平等,非声闻所作,乃至性空即是涅槃。若新发意菩萨闻是一切法皆毕竟性空乃至涅槃亦皆如化,心则惊怖;为是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教新发意菩萨,令知是性空?”

  佛告须菩提:“诸法本有今无耶?”

  【论】

  问曰:

  是事佛先已答,须菩提今何以更问–所谓:“世尊!若诸法平等,无所作为,云何菩萨于诸法平等中不动而大利益众生”?

  答曰:

  以是事难解故,虽先说而更问。

  又《经》将讫,佛说深空,凡夫、圣人所不能行、所不能到,是故须菩提知一切法平等相定空,云何菩萨住是法中而能利益众生?

  “平等法”无作相;“利益”是有作相。

  佛可须菩提意,还以须菩提问而答–可其平等,答其利益众生,所谓“若众生自知诸法平等毕竟空,佛无恩力。”若病人自知将适,则药师无功。

  须菩提复问:“若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能作,菩萨何以住是中而利益众生?”若菩萨用是平等利益众生,则坏实相!

  佛答:“菩萨不以诸法实相利益众生,但众生不知毕竟空故,菩萨教诏令知。”

  菩萨教化众生,是为对治悉檀;须菩提以第一义悉檀无利益为难。

  佛答:众生颠倒不知,佛但破其颠倒,不言是实。

  是故菩萨住是“平等相”中,远离“我相”乃至“知者”、“见者”相,是名“众生空”;以是一切无吾我法,教化众生。

  众生有二种:一者、爱多,二者、见多。

  爱多者,得是无我法,则生厌心、离欲;作是念:“若无我,何用余物!”

  见多者,虽知无我法,于色等法中戏论:若常、若无常等;是故次说色相、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乃至远离有为性相,令得无为性相–无为性相即是空,是名“法空”。

  问曰:

  须菩提何以作是问:“用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答曰:

  “空”有种种:如火中无水、水中无火,亦是“空”;五众中无我,亦如是;或有“众生空”,或有“法空”。

  “法空”中,或有人言:诸法虽空,亦不尽空,如色空中有微尘根本在。

  是故须菩提问:“以何等空故,一切法空?”

  佛答:“以无所得毕竟空故,远离一切相。是故此中说众生空、法空,是二空故一切法无不空。”

  问曰:

  若尔者,此中何以说“离一切法相”?

  答曰:

  一切法不可尽坏,但离其邪忆想,一切法自离。如神通人坏色相故,则石壁无碍。

  如佛说:汝等当于五众中修正忆念,断贪欲,得正解脱。是故说离相。

  须菩提闻是已,心惊:“云何一切法若大、若小都无本实?凡夫人虚妄,可无实事;圣人应有少许实!”

  须菩提虽是阿罗汉,深贵佛法;亦为新发意菩萨故问。

  佛知须菩提意,欲明了是事,故说譬喻,反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化人复作化,是化有本、实不空不?”

  答言:“不也!是化无有实事而不空者。”

  “空及化人二事,不合不散皆空故,用空空故空。”

  问曰:

  何以名为“空空故空”?

  答曰:

  为破十八事实故,有“十八空”;破众生心中变化空法故,用“空空”。

  世间人皆知幻化法不久住,无所能作,故名空;是故言“空空故空,不应分别是空、是化。”

  凡夫人知变化是空不实,谓余法为实,是故以化为喻,当知余法与化无异;如圣人所解,不得以化为喻,以无所分别故。

  “一切法”名为五众;佛言:色、受、想、行、识无不是化,以空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凡夫法虚妄应如化,出世间法亦如变化耶?所谓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若四念处法等从因缘边生故如化,是法果–所谓涅槃,亦复如化耶?若能起是行者–所谓须陀洹乃至佛,亦复如化耶?”

  佛答:“若有为、若无为、及诸贤圣皆是化,毕竟空故。”

  是义从初品已来,处处广说,是故言“一切法空,皆如化”。

  问曰:

  若一切法皆空、如化,何以故有种种诸法别异?

  答曰:

  如佛所化及余人所化,虽不实而有种种形像别异;梦中所见种种亦如是,人见梦中好、恶事,有生喜者、有生怖者;如镜中像,虽无实事,而随本形,像有好丑。诸法亦如是,虽空而各各有因缘。

  如佛此中说:“是化法中,有声闻变化、有辟支佛变化、有菩萨变化、有佛变化、有烦恼变化、有业变化。是故一切法皆是变化。”

  “声闻变化”者,三十七品、四圣谛,乃至三解脱门。何以故?声闻人住持戒中,禅定摄心求涅槃,观内外身不净,是名身念处。如是等法,为涅槃故勤精进生起,是法本无而今有、已有还无,是为“声闻变化”。

  “辟支佛变化”者,所谓观十二因缘等诸法。所以者何?辟支佛智慧深于声闻人故。

  “菩萨变化”者,所谓六波罗蜜,及二种神通–报得及修得。

  “佛法变化”者,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一切种智等无量佛法。

  “烦恼变化”者,烦恼起种种业:善、不善、无记业;毕定业、不毕定业;善、不善、无动业等无量诸业。

  问曰:

  诸烦恼是恶法,云何能生善业、无动业?

  答曰:

  有二种因:一者、近因,二者、远因。人有我心,为后身当常乐故修布施,是“近因”;为离欲界衰恼不净身故修禅定,是为“远因”。

  复有人言:一切凡夫皆以“我心”和合故起业。

  有人言:无有离“我心”起第六识,住“我心”故起第六识,“我心”即是诸烦恼根本。

  问曰:

  烦恼是垢心,善心是净心,垢、净不得和合,何以言“住我心中能起善业”?

  答曰:

  不尔!一切心皆与慧俱生,无明心中亦应有慧,慧与无明相违法而一心中起。

  净、垢亦如是,凡夫未得圣道,云何能得离“我心”而行善?瞋等烦恼中,则不得行善;“我心”无记柔软故,是故烦恼心中生善业、无动业,无咎。

  “业变化”者,生一切果报法,所谓“六道”:恶业果报是“三恶道”,善业果报是“三善道”。

  “恶业”有上、中、下;上者,地狱;中者,畜生;下者,饿鬼。

  “善业”亦有上、中、下;上者,天;中者,人;下者,阿修罗等。

  上善业有种种轻重等分别,上恶业亦有轻重差别。次第轻重,如“地狱”中说;余道亦如〈分别业品〉中说。

  问曰:

  若从业有,何以言“变化”?

  答曰:

  凡夫人见诸法不如化;圣人知毕竟空相故,以天眼观众生皆无有终、始、中间。如化主远处作变化;业亦如是,在过去世中作今身变化。

  如变化事能种种令人生忧喜、怖畏,智者观之皆无有实,而人横生忧喜,是人可笑!业亦如是,是故说“业变化”。

  问曰:

  是诸变化皆业所作,何以不但说“业变化”?

  答曰:

  业有二种:“净业”,“垢业”。“净业”者,声闻变化乃至佛变化;“垢业”是烦恼变化。

  复次,有二种业:“凡夫业”,“圣人业”。“凡夫业”是烦恼变化;“圣人业”,须陀洹乃至佛。

  是故虽皆是“业变化”,而广分别,无咎。

  “是故,须菩提!当知一切法空皆如化。”

  须菩提复问:“世尊!是诸圣人烦恼断,所谓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断一切烦恼习–是诸断皆如化不?”

  须菩提意:有为法虚诳故如变化,无为法真实无作故不应是化,是故问。

  佛答:“一切法若生若灭皆如化。”

  何以故?本无今有、今有后无,诳惑人心故。

  佛意:一切从因缘生法,皆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毕竟空故皆如化。

  须菩提求诸法实相,意犹未息,故问佛:“何等法不如化?”

  须菩提意谓:有一决定实法不如化,可依是法而精进求。

  佛答:“有,若法无生无灭,即是非化。”

  何者是?所谓“无诳相涅槃”。是法无生故无灭,无灭故不能令人生忧。

  佛分别一切有为法毕竟空皆如化,唯有涅槃一法非如化。

  尔时,须菩提白佛:“如佛说平等法,非佛所作、非声闻、辟支佛所作,有佛、无佛诸法常住性空相,性空相即是涅槃。”

  须菩提意谓:深入般若波罗蜜中,涅槃亦空,上品中处处说;今佛何以说:“唯一涅槃不如化?”是故引佛语为难:诸法实相性空法常住,诸佛但为人演说性空者即是涅槃;今何以于生灭法中,别说无诳相涅槃不如化?

  佛答:“诸法平等常住,非贤圣所作。若新学菩萨闻则恐怖,是故分别说:生灭者如化,不生灭者不如化。”

  问曰:

  唯佛一人是无诳人,一切人皆于佛所欲求实事,今佛何以说“一切法都空”,或说“不都空”?

  答曰:

  佛此中自说因缘:“为新发意菩萨故,说涅槃不如化。”

  问曰:

  可为人故转诸法相耶?

  答曰:

  此中佛说诸法相者性空,性空云何可转?

  佛初得是诸法实相时,心但趣向涅槃寂灭。是时,十方诸佛、诸天请佛莫入涅槃:“一切众生苦恼,当度脱之!”佛即受请,佛但为度众生故住。以是故,知有可利益众生,随事为说。

  观诸有为法虚诳故,涅槃为实、不变不异。有新发意菩萨着是涅槃,因是着起诸烦恼;为断是着,故说“涅槃如化”。若无著心,是时则说“涅槃非如化”。

  复次,有二道:小乘道、大乘道。小乘论议,以涅槃为实;大乘论议,以利智慧深入故,观色等诸法皆如涅槃。

  是故二说无咎。

  须菩提复问:“云何教化新发意菩萨,令知平等性空?”

  须菩提意谓:性空是凡夫人大怖畏处,闻性空无所有,如临深坑。何以故?一切未得道者,我心深着故,怖畏空法,作是念:佛教人勤修善行,终归入无所有中!

  以是故,须菩提问:“以何方便,教诲是新发意者?”

  佛答:“诸法先有今无耶?”

  佛意:以新发意者怖畏后当无故,说“诸法先有今无耶?”

  须菩提自了了知诸法先自无、今亦无,但以新发意者我见心覆故生惊怖;为除颠倒,令得实见,竟无所失;知诸烦恼颠倒实相,所谓性空,是时则无恐怖。

  如是等法,应教新发意者:若诸法先有,以行道故无,应当恐怖;初自无故,不应恐怖,但为除颠倒耳。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

  【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求般若波罗蜜,当如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是菩萨今在大雷音佛所,行菩萨道。”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

  佛言:“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不惜身命,不求名利。

  “于空闲林中,闻空中声言:‘汝善男子!从是东行,莫念疲极,莫念睡眠,莫念饮食,莫念昼夜,莫念寒热,莫念内外!善男子!行时莫观左右!汝行时莫坏身相,莫坏色相,莫坏受、想、行、识相!何以故?若坏是诸相,则于佛法有碍;若于佛法有碍,便往来五道生死中,亦不能得般若波罗蜜。’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报空中声言:‘我当从教!何以故?我欲为一切众生作大明,欲集一切诸佛法,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萨陀波仑菩萨复闻空中声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于空、无相、无作之法,应生信心,以离相心求般若波罗蜜;离我相乃至离知者、见者相;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

  “‘善男子!汝若如是行,不久当闻般若波罗蜜–若从经卷中闻,若从菩萨所说闻。善男子!汝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处,应生心如佛想。善男子!汝当知恩,应作是念:“所从闻是般若波罗蜜者,即是我善知识。我用闻是法故,疾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远离众难,得具足无难处。”善男子!当思惟筹量是功德,于所从闻法处,应生心如佛想。

  “‘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

  “‘尔时,当觉知魔事!若恶魔与说法菩萨作五欲因缘,假为法故令受;若说法菩萨入实法门,以德力故受而无所染。又以三事故受是五欲:以方便力故,欲令众生种善根故,欲与众生同其事故。汝于是中莫生污心,当起净想!自念:“我未知沤和拘舍罗,大师以方便法,为度众生,令得福德故,受是诸欲,于智慧无著无碍,不为欲染。”

  “‘善男子!即当观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所谓一切法不垢不净。何以故?一切法自性空,无众生、无人、无我,一切法如幻、如梦、如响、如影、如炎、如化。善男子!观是诸法实相已,当随法师,汝不久当成就般若波罗蜜。

  “‘复次,善男子!汝当复觉知魔事:若说法菩萨见欲受般若波罗蜜人,意不存念,汝不应起心怨恨,汝但当以法故恭敬,莫起厌懈意,常应随逐法师。’”

  【论】

  释曰:

  上品中说,新发意菩萨云何教性空法,性空法毕竟无所有空,难解难得故。

  佛答:“法先有今无耶?”

  佛意:性空法非难得难知,何以故?本来常无,更无新异,汝何以心惊谓为难得?是性空法虽甚深,菩萨但能一心勤精进,不惜身命,作如是一心求,便可得。

  此中说萨陀波仑本生为证。

  佛法有十二部经,或因修妒路、偈经、本生经得度;今佛以本生经为证。

  若有闻者,作是念:“彼人能得,我亦应得。”是故说萨陀波仑菩萨本生因缘。

  佛告须菩提:“菩萨求般若波罗蜜,应如萨陀波仑。”

  问曰:

  若般若波罗蜜无相毕竟空,行禅定犹尚难得,何况忧愁啼哭散心求觅而当可得!

  答曰:

  为新发意菩萨说萨陀波仑。

  问曰:

  若萨陀波仑是新发意,十方诸佛云何现在其前,得诸三昧?不惜身;又见昙无竭复得无量阿僧祇三昧。云何名“新发意”?

  答曰:

  新学菩萨有二种:一者、深心着世间乐,软心发意;二者、深心发意,不着世间乐。

  软心发意者,佛不以为发心;深心发意者,乃名为发心。

  如声闻法中,佛语二比丘:“于我法中,乃至无如毛厘暖法。”

  佛观是暖法最为微小,凡人观之以为大;譬如国王,见一张?,不以为多,贫者见之以为多。

  以一心不惜身故,说萨陀波仑为证。

  问曰:

  若萨陀波仑菩萨,能作如是苦行,从昙无竭得诸三昧,应当作佛,今何以故在大雷音佛所修菩萨行?

  答曰:

  佛法无量无边,若千万阿僧祇劫修勤苦行尚不可得,何况萨陀波仑一世苦行!

  复有菩萨具足菩萨道,十力、四无所畏等,为众生故住世间,未取实际,如文殊师利等;萨陀波仑或能如此,故未作佛。

  菩萨三昧,如十方国土中尘数,萨陀波仑所得六万三昧,何足为多!

  “大雷音佛”者,应如大龙王将欲降雨,震大雷音,乌雀小虫,悉皆怖畏。是佛初转法轮时,十方众生皆发心,外道邪见皆恐怖慑伏;是故天人众生,称佛为“大雷音”;是佛今现在。

  须菩提问:“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云何求般若波罗蜜?”

  问曰:

  萨陀波仑未得阿鞞跋致,何以故名“菩萨摩诃萨”?

  答曰:

  以有大菩萨故,小者亦名大。

  又以其虽未得实智慧而能深念般若波罗蜜故,不惜身命、有大功德故,亦名“菩萨摩诃萨”。

  问曰:

  何以名“萨陀波仑(萨陀秦言常波仑名啼)”?为是父母与作名字?是因缘得名字?

  答曰:

  有人言:以其小时喜啼,故名“常啼”。

  有人言:此菩萨行大悲心柔软故,见众生在恶世,贫穷、老病、忧苦,为之悲泣!是故众人号为“萨陀波仑”。

  有人言:是菩萨求佛道故,远离人众,在空闲处,求心远离,一心思惟筹量,勤求佛道;时世无佛,是菩萨世世行慈悲心,以小因缘故,生无佛世。

  是人悲心于众生,欲精进不失,是故在空闲林中。

  是人以先世福德因缘,及今世一心、大欲、大精进–以是二因缘故,闻空中教声,不久便灭。即复心念:“我云何不问?”以是因缘故,忧愁啼哭,七日七夜;因是故,天、龙、鬼神号曰“常啼”。

  佛答须菩提:“过去世有萨陀波仑菩萨,不惜身命,不贪财利。”

  “求般若波罗蜜时,在空闲林中,闻空中声,到空林中”,如上说。

  问曰:

  空中声为是何声?

  答曰:

  若诸佛、菩萨、诸天、龙王怜愍众生故,见是人不着世间法,一心求佛道;以时无佛法,欲示其得般若因缘故,空中发声。

  有人言:是萨陀波仑先世善因缘人,在此林中作鬼神,见其愁苦;以其是先世因缘故,又是神亦求佛道,以是二因缘故发声。

  如蜜膊婆罗门,为须达多至王舍城,诣大长者家求儿妇时,蜜膊于王舍城大婆罗门众中,饮食过度,腹胀而死,作鬼神,于王舍城城门上住。须达多闻是婆罗门已死,自往长者家宿;长者于后夜起,办具饮食。须达多问言:“汝有何事?为欲娶妇嫁女?为欲请大国王?为是邑会?何其匆匆营事乃尔!”长者答言:“我欲请佛及僧。”须达多闻佛名,惊喜毛竖。长者先得道迹,为其广说佛德;须达多闻已,爱乐情至,甚欲见佛。乘念佛心而小睡,以念佛情至故,须臾便觉;夜见月光,谓为日出,即起趣门,见城门已开。王舍城门初夜未闭,为客来故;后夜早开,为客去故。既见门开,即直向佛,佛时在寒林中住。于其中路,月没还闇,须达多心悔踌躇,欲还入城。时蜜膊神放身光明,照诸林野;告言:“居士!居士莫怖莫畏,直去莫还,去得大利!”如彼经偈中广说。须达多见佛,得须陀洹道,请佛及僧于舍卫城,尽形供养。佛令舍利弗为须达师,于舍卫作精舍。

  如须达知识神示导,萨陀波仑知识示导亦如是。

  是故见其愁苦而示导之,作是言:“善男子!汝从是东行,行时莫念疲极”等。

  问曰:

  疲极、饥渴,交来切身,云何不念?

  答曰:

  大欲、精进力故,一心爱乐佛道,不惜身命。

  休息、饮食等,皆是助身法。是事虽来,不为乱心,知皆虚诳无常、无实,如怨、如贼,但为身乐故,何足存念!莫为饥渴、疲极等故,而舍佛道!

  “莫念昼夜”者,莫念:昼是行法,夜应止息。实无昼夜,所以者何?日依须弥影翳故名夜。

  “莫念内外”者,众生多着内法;内法名身,外法名五欲;内外法不定、性空故不应着。

  “莫观左右”者,人散心行道故,左右顾看;行者无缘观后,当前则不得不视,故但言“莫左右顾看”。复次,恶魔常惑乱行者,或作种种形,或作好色,或作畏兽,在道左右,故言“莫观”。是皆止其粗念。

  “莫坏身相、色等相”者,五众和合故,假名为身。若说别更决定有身法,是则坏身相;若着无身法,是亦坏身相。离是一异、有无等边,行于中道,则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说“莫坏身相”等。

  此中佛自说因缘:“若坏是诸相,则于佛法有碍;佛法有碍者,则往来五道生死中,不能得般若波罗蜜。”

  萨陀波仑报空中声言,而自说因缘,所谓“萨陀波仑见一切众生堕在无明黑闇中,我欲为然智慧光明;一切众生有一切烦恼,我欲设一切佛法药;一切众生皆堕邪道,我为是众生故求无上道。”

  是三种愿,得般若波罗蜜,则能具足,是故言“受教”。

  问曰:

  萨陀波仑不见其形,但闻其声,何以便言“受教”?

  答曰:

  人所求事急故,闻声则应;萨陀波仑亦如是。

  复次,闻其所说理好,则知其人亦好故,不须眼见;如黑闇中有种种众生,眼虽不见,闻其声则知其种类。

  尔时空中声复赞言:“善哉!”

  以其虽不见形而能信受善语故;又复以其欲度一切众生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懈息–如是等因缘故,赞言“善哉”。

  “于三解脱门中应生信心”者,是门诸法实相所入门;离是三门,皆是虚诳、无有实者。汝虽未得,应生大信根力;信根力故,渐具诸根。

  “以离相心求般若波罗蜜”者,所谓观诸法毕竟空,离众生相、离法相。

  问曰:

  三解脱门摄在般若中不?若摄,何以别说?若不摄,云何经中说:“一切助道法,皆摄在般若中?”

  答曰:

  一切法皆入般若中;人皆畏苦,故求解脱,是故于般若分中前说三解脱门。

  以何因缘得此解脱?离诸二边–所谓众生相、法相,行般若波罗蜜。

  问曰:

  初教“精进”,后教“三解脱门”、“般若”;今复欲为何事故,教“亲近善知识”?

  答曰:

  虽有好法,若无教者,行时多错;譬如虽有好药,亦须良医。

  又萨陀波仑是新发意菩萨,般若波罗蜜甚深,云何但闻空中略教而能自具足?是故教语“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义,如先说;今略说二相是善知识:一者、教一心向萨婆若;二者、教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等般若波罗蜜法。

  若能如是行,不久得般若波罗蜜;如药师为病者说服药法,汝能如法服,病则得差。

  “若从经卷闻,从菩萨说闻”者,遣萨陀波仑至昙无竭菩萨所,彼中二处有般若:一、宝台上金牒书;二、昙无竭所说。若人福德多者,从昙无竭所说闻;福德少者,从经卷闻。

  “于师生佛想”,以能教佛道因缘故。

  世间小人,因缘事讫,则忘其恩义,作是念:“如人乘船度水,既到彼岸,何用船为?”是故说:“汝当知恩!应作是念:所从闻般若者,即是我善知识。”

  一切诸利中,般若利最胜;行是般若,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又复行般若因缘故,亲近诸佛,常生有佛国中,离于八难,值佛在世。菩萨应作是念:“我得如是等诸功德,皆从般若得;般若波罗蜜从师而得,是故视师如佛想。”

  有人能说般若波罗蜜者,有大福德,多知识,多得供养;弟子初为般若故随逐,后渐渐为供养利,是故说:“莫以世利故随逐法师。”

  问曰:

  何以不但说亲近善知识,而说是种种因缘?

  答曰:

  有人既得善知识,不得其意,反成仇隙而堕地狱,更相谤毁故。

  唯佛一人无有过失,余人谁能无者?

  若弟子见师之过,若实、若虚,其心自坏,不复能得法利。

  是故空中声教:“若见师过,莫起嫌恨!汝应作是念:‘我先世福德不具足故,不得值佛,今值是杂行师;我不应念其过失,而自妨失般若!师之过失,不著于我,我但从师受般若波罗蜜法。’”

  如狗皮囊盛好宝物,不应以囊故而弃其宝;如罪人执烛照道,不可以人罪故,不受其明,自坠沟壑。又如行遣小人导道,不可以人小故,不随其语。

  如是等因缘,不应远离于师。

  师若实有罪,尚不应离,何况此中魔作因缘,令说法者有深妙五欲!令弟子不染着法,说法者以方便故现受。

  “方便”者,所谓欲令众生种福德因缘,亦为同事摄众生故。

  复有诸菩萨通达诸法实相故,无所障碍,无有过罪;虽作过罪,亦无所妨。

  如人年壮力盛,腹中大热,虽食不适饮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药,虽被恶毒,不能为害。

  “如是等因缘故,汝于师所,莫起嫌恨而自失般若!”如经中说。

  复有说法者持戒清净、离于五欲、多知多识、有好名闻、威德尊重,弟子受法而不顾录,“汝于是中莫生怨恨!当作是念:‘我宿世罪故,今为小人,师不轻我,我自无福,不能得道;又我于师所,应破憍慢以求法利。’”

  有如是等种种诸师,菩萨为求般若波罗蜜故,但一心恭敬,不应念其长短。

  若能如是忍辱,于师一心不起增减者,汝于师所尽得妙法;如完牢之器,所受不漏。

  “萨陀波仑闻空中声已,从是东行”,如经中广说。

【卷第九十七】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余

  【经】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受是空中教已,从是东行。不久,复作是念:‘我云何不问空中声?我当何处去?去当远近?当从谁闻般若波罗蜜?’是时即住,啼哭忧愁;作是念:‘我住是中,过一日一夜,若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不念疲极,乃至不念饥渴、寒热,不闻听受般若波罗蜜因缘,终不起也!’”

  “须菩提!譬如人有一子卒死,忧愁苦毒,唯怀懊恼,不生余念。如是,须菩提!萨陀波仑菩萨尔时无有异心,但念:‘我何时当得闻般若波罗蜜?我云何不问空中声?我应何处去?去当远近?当从谁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萨陀波仑菩萨如是愁念时,空中有佛,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求般若波罗蜜,亦如汝今日。善男子!汝以是勤精进爱乐法故,从是东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其城七重,七宝庄严,台观栏楯,皆以七宝校饰;七宝之堑,七宝行树,周匝七重。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丰乐安静,人民炽盛。五百市里,街巷相当,端严如画;桥津如地,宽博清净。七重城上,皆有七宝楼橹,宝树行列,以黄金、白银、车??、马瑙、珊瑚、琉璃、颇梨、红色真珠以为枝叶。宝绳连绵,金为铃网,以覆城上,风吹铃声,其音和雅,娱乐众生;譬如巧作五乐,甚可悦喜。其城四边,流池清净,冷暖调适,中有诸船,七宝严饰;是诸众生宿业所致,乘此宝船娱乐游戏。诸池水中种种莲华:青、黄、赤、白,众杂好华,遍覆水上;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华,皆在其中。其城四边,有五百园观,七宝庄严,甚可爱乐;一一园中,各有五百池,池各纵广十里,皆以七宝校成,杂色庄严。诸池水中亦有青、黄、赤、白莲华弥覆水上;其诸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诸池水中凫雁、鸳鸯,异类众鸟,音声相和。是诸园观,适无所属,是诸众生,宿业所致;长夜信乐深法,行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受是果报。

  “‘善男子!是众香城中有大高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宫舍在上。其宫纵广一由旬,皆以七宝校成,杂色庄严,甚可喜乐。垣墙七重,皆亦七宝;七重栏楯,七宝楼阁宝。堑七重,皆亦七宝;周围深堑,七宝累成。七重行树,七宝枝叶,七重围绕。其宫舍中,有四种娱乐园:一名常喜,二名离忧,三名华饰,四名香饰。一一园中各有八池:一名贤,二名贤上,三名欢喜,四名喜上,五名安隐,六名多安隐,七名远离,八名阿鞞跋致。诸池四边,面各一宝,黄金、白银、琉璃、颇梨;玟?为池底,其上布金沙。一一池侧有八梯陛,种种妙宝以为严饰;诸梯陛间,有阎浮檀金芭蕉行树。一切池中种种莲华,青、黄、赤、白弥覆水上;诸池四边,生好华树,风吹诸华,堕池水中。其池成就八种功德,香若栴檀,色、味具足。

  “‘昙无竭菩萨与六万八千婇女,五欲具足,共相娱乐;及城中男女俱入常喜等园、贤等池中,五欲具足,共相娱乐。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与诸婇女游戏娱乐已,日三时说般若波罗蜜。众香城内男女大小,于其城中多聚人处,敷大法座。其座四足,或以黄金、或以白银、或以琉璃、或以颇梨,敷以綩綖,杂色茵褥,垂诸帏带;以妙白?而覆其上,散以种种杂妙花香;座高五里,张白珠帐。其池四边,散五色花,烧众名香,泽香涂地,供养恭敬般若波罗蜜故。

  “‘昙无竭菩萨于此座上说般若波罗蜜;彼诸人众如是恭敬供养昙无竭,为闻般若波罗蜜故。于是大会百千万众,诸天、世人,一处和集:中有听者,中有受者,中有持者,中有诵者,中有书者,中有正观者,中有如说行者。当是时中,众生以是因缘故,皆不堕恶道,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善男子!往趣昙无竭菩萨,当闻般若波罗蜜。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世世是汝善知识,能教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示、教、利、喜。是昙无竭菩萨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亦如汝今。汝去莫计昼夜,莫生障碍心,汝不久当得闻般若波罗蜜!’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欢喜心悦,作是念:‘我当何时得见是善男子,得闻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譬如有人为毒箭所中,更无余念,唯念:‘何时当得良医,拔出毒箭,除我此苦?’如是,须菩提!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更无余念,但作是愿:‘我何时当得见昙无竭菩萨,令我得闻般若波罗蜜?我闻是般若波罗蜜,断诸有心。’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于是处住念昙无竭菩萨,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已,即得无量三昧门现在前,所谓诸法性观三昧,诸法性不可得三昧,破诸法无明三昧,诸法不异三昧,诸法不坏自在三昧,诸法能照明三昧,诸法离闇三昧,诸法无异相续三昧,诸法不可得三昧,散华三昧,诸法无我三昧,如幻威势三昧,得如镜像三昧,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一切众生欢喜三昧,入分别音声三昧,得种种语言字句庄严三昧,无畏三昧,性常默然三昧,得无碍解脱三昧,离尘垢三昧,名字语句庄严三昧,见诸法三昧,诸法无碍顶三昧,如虚空三昧;如金刚三昧,不畏着色三昧,得胜三昧,转眼三昧,毕法性三昧,能与安隐三昧,师子吼三昧,胜一切众生三昧,华庄严三昧,断疑三昧,随一切坚固三昧,出诸法得神通力无畏三昧,能达诸法三昧,诸法财印三昧,诸法无分别见三昧,离诸见三昧,离一切闇三昧,离一切相三昧,解脱一切着三昧,除一切懈怠三昧,得深法明三昧,不可夺三昧,破魔三昧,不着三界三昧,起光明三昧,见诸佛三昧。

  “萨陀波仑菩萨住是诸三昧中,即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萨陀波仑何以忘,不问空中声?

  答曰:

  萨陀波仑大欢喜覆心故忘;如人大忧愁、大欢喜,以此二事故忘。

  问曰:

  空中声已灭,何以住此七日,不更求问处?

  答曰:

  如本于空闲处,一心求般若故,空中有声;今亦欲一心如本,冀更闻声,断其所疑。

  复次,萨陀波仑于世乐已舍,深入佛道,爱乐情至;空中声告,少为开示,竟未断疑,其声便灭。

  如小儿得少美味,着是味故,更复啼泣,而欲得之;萨陀波仑亦如是,得般若波罗蜜因缘味,不能通达,不知那去,是故住而啼泣。

  问曰:

  何以乃至七日,佛身乃现?

  答曰:

  譬如人大渴故,乃知水美。若二日、三日,精进欲未深;若过七日,恐其忧愁妨心,不任求道。是故七日忧愁。

  如譬喻,经中说。

  问曰:

  萨陀波仑何以愁忧乃尔,如丧爱子?

  答曰:

  般若波罗蜜于诸法中第一实,是十方诸佛真实法宝;萨陀波仑得少气味,未具足故忧愁。如丧爱子,念其长大多所成办,冀得其力;菩萨亦如是,念增益般若波罗蜜力,得阿鞞跋致已,成就佛事。

  如子于父,孝行终身,无有异心;般若波罗蜜于菩萨亦如是,若能得入,乃至成佛,终不远离。

  如父见子,心即欢悦;菩萨虽得种种诸法,不如见般若波罗蜜之欢喜。

  如子假为其名;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空无定实,但有假名。

  如是等,是总相因缘。

  父虽爱子,不能以头目与之;菩萨为般若波罗蜜故,无量世中,以头目髓脑施与众生。

  子之于父,或不能报恩,若能报恩,正可现世小利,衣食欢乐等;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无所不得,乃至一切智慧,何况菩萨力势、世间富乐!

  子之报父,恩极一世;般若之益,至无量世,乃至成佛。

  子之于父,或好、或恶;般若波罗蜜无诸不可。

  子但是假名,虚诳不实之法;般若波罗蜜真实圣法,无有虚诳。

  子之报恩,虽得现世小乐,而有忧愁苦恼无量之苦;般若波罗蜜但得欢喜实乐,乃至佛乐。

  子但能以供养利益于父,不能免其生、老、病、死;般若波罗蜜令菩萨毕竟清净,无复老、病、死、患。

  子但能令父得世乐自在;般若波罗蜜能令菩萨于一切世间为天人主。

  如是等,种种因缘譬喻差别相。

  世人皆知丧子忧愁故,以此为喻。

  问曰:

  空中佛现,是何等佛?

  先何以但有音声而今现身?

  佛既现身,何以不即度,方遣至昙无竭所?

  答曰:

  有人言:非真佛,但是像现耳–或诸佛遣化,或大菩萨现作。

  以先善根福德未成就故,但闻声;今七日七夜一心念佛,功德成就故,得见佛身。

  佛所以不即度者,以其与昙无竭世世因缘,应当从彼度故。有人应从舍利弗度,假使诸佛现身,不能令悟。

  “佛赞言善哉”者,以萨陀波仑至意求知去处、闻般若因缘故,佛现身而赞“善哉”。

  过去诸佛行菩萨道时,求此般若,亦如是种种勤苦;以初发心,先罪厚重,福德未集故。佛安慰其心:“汝求般若波罗蜜,虽勤苦,莫懈怠,莫生退没心!一切众生行异,因时皆苦,受果时乐。当思惟诸佛无量功德果报,以自劝勉。”

  如是安慰已,作是言:“汝从是东行,去此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乃至不久当闻般若波罗蜜。”

  问曰:

  众香城在何处?

  答曰:

  过去佛灭度后,但有遗法,是法不周遍阎浮提,众生有闻法因缘处则到。尔时,众香国土丰乐,多出七宝故,以七宝作城。

  时萨陀波仑虽同在阎浮提,而在无佛法、无七宝处生,但传闻佛名,般若波罗蜜是佛道。是人先世广集福德,烦恼轻微故,闻即信乐,厌恶世乐,舍其亲属,到空林中住,欲至有佛法国土。

  音声示语者,恐其异去,不得到昙无竭菩萨所,是故语之;次后佛为现身,示其去处。

  问曰:

  萨陀波仑因缘,已具闻于上;今昙无竭因缘为云何?

  答曰:

  “郁伽陀”,秦言“盛”;“达磨”,秦言“法”。此菩萨在众香城中,为众生随意说法,令众生广种善根,故号“法盛”。

  其国无王,此中人民皆无吾我,如郁单越人,唯以昙无竭菩萨为王。

  其国难到,萨陀波仑不惜身命,又得诸佛菩萨接助能到。

  大菩萨为度众生故,生如是国中;众生无所乏短,其心调柔,易可得度故。

  问曰:

  昙无竭菩萨为是生身?为是法身,为度众生故,以神通力化作此身?

  若化身者,何用六万婇女,园观浴池,种种庄严而自娱乐?

  若是生身,云何能令萨陀波仑供养具皆在空中化成大台,入诸三昧,乃至七岁?

  答曰:

  有人言:是生身菩萨,得诸法实相及禅定神通力故,欲度是城中众生。如余菩萨利根故,能入禅定,亦能入欲界法;为摄众生故,受五欲而不失禅定。如人避热故,在泥中卧,还洗则如故。凡夫钝根故,不能如是。是故以神通力化作华台,七岁入定;又以方便力故,能受五欲,如先义说。菩萨不但行一道,为众生故,行种种道引导之。如龙起云,能降大雨、雷电、礔礰;菩萨亦如是,虽是生身,未离烦恼而能修行善法,为众生故不尽结使。

  有人言:是菩萨是法性生身,为度众香城人故,变化而度。若是生身,云何能令十方佛称赞,而遣萨陀波仑令从受法,得六万三昧?是故知是大菩萨变化身。譬如大海中龙死相出时,如果熟应堕,金翅鸟则来食之;众生亦如是,行业因缘熟故,大菩萨来度之。

  尔时,萨陀波仑闻空中佛教,大欢喜,大欲心生故:“我何时当得见昙无竭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者,能令我心中爱、见等诸烦恼箭出?”

  欲明是事故,此中佛说毒箭譬喻:如人毒箭在身,更无余念:一者、苦痛急;二者、毒不疾出,则遍满身中而失命。萨陀波仑亦如是,诸邪、疑等箭入心,贪欲等毒涂箭;闻昙无竭菩萨能拔出此箭。是人以邪见箭毒伤心,人畏贪欲等毒遍入身中,夺智慧命,与凡人同死。是故急欲见昙无竭菩萨,无复余念。

  此中说“断诸所有心”–“所有心”者,取相着,乃至善法中亦有是病。

  萨陀波仑目睹佛身,先所未见,从佛闻教,得法喜故,离五欲喜,即得一切法中无碍知见–“无碍知见”者,如萨陀波仑力所得无碍,非佛无碍。

  是时,得入诸三昧门:

  “诸法性观三昧”者,能观一切诸法实性。“实性”者,如先种种因缘说。

  “诸法性不可得三昧”者,初得三昧,所谓空、无生、无灭;今得是三昧,则不着是性,不得其决定相。

  “破诸法无明三昧”者,诸法于凡夫人心中,以无明因缘故,邪曲不正,所谓常、乐、我、净;得是三昧故,常等颠倒相应无明破,但观一切法无常、空、无我。

  问曰:

  若是菩萨破一切法中无明,此人尚不须见佛,何用至昙无竭菩萨所?

  答曰:

  破无明不唯一种;有遮令不起,亦名为破;有得诸法实相故破无明。

  又无明种数甚多:有菩萨所破分,有佛所破分,有小菩萨所破分、大菩萨所破分;如先说灯譬喻。

  又须陀洹亦名破无明,乃至阿罗汉方是实破;大乘法中亦如是,新发意菩萨得诸法实相故亦名破无明,乃至佛无明尽破无余。

  是故萨陀波仑于佛法中邪见、无明及我见皆尽故,得名“破无明三昧”,无咎。

  “诸法不异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法一相,所谓无相。

  “诸法不坏自在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法如、法性、实际、无为相故名不坏。得是法已,得自在,了了知诸法,为佛道故不证是法。

  “诸法能照明三昧”者,以总相、别相知一切法。

  “诸法离闇三昧”者,无明有二种:一者、厚,二者、薄。薄者名“无明”,厚者名“黑闇。”破厚无明故,名“离闇”;先破薄无明故,名“破诸法无明”。

  “诸法无异相续三昧”者,五众念念灭,相似相续生,死时相续生而不相似;得是三昧,知诸法念念相续法不异。

  “诸法不可得三昧”者,即是一切法空相应三昧。

  “散华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于十方佛前,能以七宝华散佛。

  “诸法无我三昧”者,观一切法无我。

  “如幻威势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种种变化身。如大幻师,能引导众生发希有心;如大幻师,以幻力故,能转一国人心。

  “得如镜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观三界所有,如镜中像,虚诳无实。

  “得一切众生语言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解一切众生语言。

  “一切众生欢喜三昧”者,入是三昧,能转众生瞋心令欢喜。

  “入分别音声三昧”者,入是三昧中,皆能分别一切天、人音声大小、粗细等。

  “得种种语言字句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义理虽浅,能庄严字句语言,令人欢喜,何况深义!

  “无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不畏一切魔民、外道、论师及诸烦恼。

  “性常默然三昧”者,入是三昧者,常默然摄心;为度众生故,随所应闻而出音声,如天妓乐,应意而出。

  “得无碍解脱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于一切法中得无碍智慧。

  “离尘垢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诸烦恼、结使尘垢皆灭,即是无生法忍三昧。

  “名字语句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种种庄严偈句语言说法。

  “见诸法三昧”者,入是三昧者,以见世谛及第一义谛知诸法。

  “诸法无碍顶三昧”者,如人在山顶遍观四方;菩萨住是三昧中,普见一切诸法无碍。

  “如虚空三昧”者,入是三昧者,身及外法皆如虚空,皆得自在。

  “如金刚三昧”者,如金刚能破诸山;是三昧亦如是,能破障碍六波罗蜜法,直至佛道。

  “不畏着色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乃至天色尚不着,何况余色!

  “得胜三昧”者,欲有所作,皆能得胜不负。

  “转眼三昧”者,得是三昧者,魔及魔民欲见菩萨短者,转之令作好见。

  “毕法性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见一切法毕入法性中。

  “能与安隐三昧”者,得是三昧,虽往来六道回转,自知必当作佛,安乐无忧。

  “师子吼三昧”者,入是三昧者,皆能降伏一切魔民、外道,无敢当者。

  “胜一切众生三昧”者,得是三昧,于一切众生最胜。“一切”有二种:一者、名字一切,二者、实一切。于三界着心凡夫及声闻、辟支佛及初发意未得是三昧者中胜,故言“一切”。

  “花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见十方佛,坐七宝莲花上,于虚空中,雨宝莲花于诸佛上。

  “断疑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虽未得佛,能断一切众生所疑。

  “随一切坚固三昧”者,诸法实相名“坚固”;得是三昧者,随诸法实相,不随余法。

  “出诸法得神通力无畏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过出一切凡夫法,得菩萨六神通、十力、四无所畏。

  “能达诸法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乃至诸法如、法性、实际中通达不住,乃至诸法平等。

  “诸法财印三昧”者,“财”名善法,“印”者名相。如人得印绶,无敢陵易;菩萨得善法财印,亦无能为作留难者。

  “诸法无分别见三昧”者,若分别诸法,即生憎、爱心;得是三昧者,见一切法不作分别。

  “离诸见三昧”者,“见”者,六十二邪见,及色等法中取相,乃至佛见、法见、僧见、涅槃见,皆名为“见”。所以者何?取相能生着心故。

  “离一切相三昧”者,即是无相解脱门相应三昧。

  “离一切着三昧”者,离一切相故,于一切法亦不着。

  “除一切懈怠三昧”者,得是三昧者,如此中说乃至七岁不坐不卧。菩萨得是三昧,常无懈怠心,乃至得佛,初不止息。

  “得深法明三昧”者,“深法”名诸佛法一切智慧等;菩萨得是三昧故,能遥见佛法,思惟筹量,知深妙无比。

  “不可夺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行菩萨法,无能夺其志者。

  “破魔三昧”者,得是三昧力,魔虽是欲界主,菩萨以人身能破魔事。

  “不着三界三昧”者,得是三昧,身虽在三界中,心常在涅槃故不着。

  “起光明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放无量光明,照于十方。

  “见诸佛三昧”者,得是三昧,虽未得天眼、天耳,而能见十方诸佛,闻十方诸佛所说法,咨问所疑。

  萨陀波仑住如是等三昧中,即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在大众中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

【卷第九十八】

释萨陀波仑品第八十八之余

  【经】

  “是时,十方诸佛安慰萨陀波仑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等本行菩萨道时,求般若波罗蜜,得是诸三昧,亦如汝今所得。我等得是诸三昧,善入般若波罗蜜,成就方便力,住阿鞞跋致地。我等观是诸三昧性,不见有法出三昧、入三昧者,亦不见行佛道者,亦不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善男子!是名般若波罗蜜,所谓不念有是诸法。善男子!我等于无所念法中住,得是金色身、丈六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可思议智慧、无上戒、无上三昧、无上智慧,一切功德皆悉具足。一切功德具足故,佛尚不能取相说尽,何况声闻、辟支佛及诸余人!以是故,善男子!于是佛法中,倍应恭敬爱念,生清净心;于善知识中,应生如佛想。何以故?为善知识守护故,菩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白十方诸佛言:‘何等是我善知识所应亲近供养者?’

  “十方诸佛告萨陀波仑菩萨言:‘汝善男子!昙无竭菩萨世世教化成就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昙无竭菩萨守护汝,教汝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是汝善知识。汝供养昙无竭菩萨,若一劫、若二劫、若三劫,乃至过百千劫,顶戴恭敬;以一切乐具,三千世界中所有妙色、声、香、味、触,尽以供养,未能报须臾之恩!何以故?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因缘故,令汝得如是等诸三昧,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

  “诸佛如是教化安慰萨陀波仑菩萨,令欢喜已,忽然不现。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从三昧起已,不复见佛,作是念:‘是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不见诸佛故,复惆怅不乐:‘谁断我疑!’复作是念:‘昙无竭菩萨久远已来,常行般若波罗蜜,得方便力,及诸陀罗尼,于菩萨法中得自在。多供养过去诸佛,世世为我师,常利益我,我当问昙无竭菩萨,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于昙无竭菩萨生恭敬爱乐尊重心,作是念:‘我当以何供养昙无竭菩萨?今我贫穷,无华香、璎珞、烧香、泽香、衣服、幡盖、金、银、真珠、琉璃、颇梨、珊瑚、虎珀–无有如是等物可以供养般若波罗蜜及说法师昙无竭菩萨。我法不应空往昙无竭菩萨所,我若空往,喜悦心不生;我当卖身得财,为般若波罗蜜故,供养法师昙无竭菩萨。何以故?我世世丧身无数,无始生死中,或死、或卖、或为欲因缘故,世世在地狱中受无量苦恼,未曾为清净法故、为供养说法师故丧身。’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中道入一大城,至市肆上,高声唱言:‘谁欲须人?谁欲须人?谁欲买人?’

  “尔时,恶魔作是念:‘是萨陀波仑爱法故,自欲卖身,为般若波罗蜜故,供养昙无竭菩萨,当得正问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得多闻具足,如大海水,是时不可沮坏,得具足一切功德,饶益诸菩萨摩诃萨,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过我境界,亦教余人出我境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今当坏其事!’尔时,恶魔隐蔽诸婆罗门、居士,令不闻其自卖声;除一长者女,魔不能蔽。

  “尔时,萨陀波仑卖身不售,忧愁啼哭,在一面立,涕泣而言:‘我为大罪,卖身不售!我自卖身,为般若波罗蜜故,供养昙无竭菩萨。’

  “尔时,释提桓因作是念:‘是萨陀波仑菩萨爱法自卖其身,为般若波罗蜜故,欲供养昙无竭菩萨。我当试之,知是善男子实以深心爱法故,舍是身不?’是时,释提桓因化作婆罗门身,在萨陀波仑菩萨边行,问言:‘汝善男子!何以忧愁啼哭,颜色焦悴,在一面立?’

  “答言:‘婆罗门!我爱敬法,欲自卖身为般若波罗蜜故,欲供养昙无竭菩萨。今我卖身无有买者,自念薄福,无财宝物,欲自卖身,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而无买者!’

  “尔时,婆罗门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我不须人,我今欲祠天,当须人心、人血、人髓,汝能卖与我不?’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作是念:‘我得大利,得第一利!我今便为具足般若波罗蜜方便力,得是买心、血、髓者!’是时,心大欢喜,悦乐无忧;以柔和心,语婆罗门言:‘汝所须者,我尽与汝!’

  “婆罗门言:‘善男子!汝须何价?’

  “答言:‘随汝意与我!’即时,萨陀波仑右手执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复欲破骨出髓。

  “时有一长者女,在阁上遥见萨陀波仑菩萨自割身体、不惜寿命,作是念:‘是善男子何因缘故,困苦其身?我当往问。’长者女即下阁,到萨陀波仑所,问言:‘善男子!何因缘困苦其身?用是心、血、髓,作何等?’

  “萨陀波仑答言:‘卖与婆罗门,为般若波罗蜜故,供养昙无竭菩萨。’

  “长者女言:‘善男子!作是卖身,欲自出心、血、髓,欲供养昙无竭菩萨,得何等功德利益?’

  “萨陀波仑答言:‘善女人!是人善学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是人当为我说菩萨所应作、菩萨所应行道。我学是法、学是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为众生作依止;当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大光、无量明,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所畏,佛十力、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六神通,不可思议清净戒、禅定、智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法中得无碍一切知见;以无上法宝,分布与一切众生。如是等诸功德利,我当从彼得之!’

  “是时,长者女闻是上妙佛法,即大欢喜,心惊毛竖,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甚希有!汝所说者,微妙难值;为是一一功德法故,应舍如恒河沙等身。何以故?汝所说者,甚大微妙!汝善男子!汝今所须,尽当相与–金、银、真珠,琉璃、颇梨,虎珀、珊瑚等诸珍宝物,及华香、璎珞、涂香、烧香、幡盖、衣服、伎乐等供养之具,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汝善男子!莫自困苦其身!我亦欲往昙无竭菩萨所,共汝植诸善根,为得如是微妙法,如汝所说故。’

  “尔时,释提桓因即复本身,赞萨陀波仑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坚受是事,其心不动。诸过去佛行菩萨道时,亦如是求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实不用人心、血、髓,但来相试;汝愿何等,我当相与!’

  “萨陀波仑言:‘与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提桓因言:‘此非我力所办,是诸佛境界!必相供养,更索余愿。’

  “萨陀波仑言:‘汝若于此无力,汝必见供养,令我是身平复如故!’

  “是时,萨陀波仑身即平复,无有疮瘢,如本不异。

  “释提桓因与其愿已,忽然不现。

  “尔时,长者女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来到我舍,有所须者,从我父母索之,尽当相与。我亦当辞我父母,与诸侍女,共往供养昙无竭菩萨,为求法故。’

  “即时,萨陀波仑菩萨与长者女俱到其舍,在门外住。

  “长者女入白父母:‘与我众妙花香及诸璎珞、涂香、烧香、幡盖、衣服、金、银、琉璃、颇梨、真珠、珊瑚、虎珀及诸伎乐供养之具;亦听我身及五百侍女先所给使,共萨陀波仑菩萨到昙无竭菩萨所,为供养般若波罗蜜故,昙无竭菩萨当为我等说法,我当如说行,当得诸佛法。’

  “女父母语女言:‘萨陀波仑菩萨,是何等人?’

  “女言:‘是人今在门外。是善男子以深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欲度一切众生无量生死苦!是善男子为法故,自卖其身,供养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名菩萨所学道。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及供养昙无竭菩萨故,在市肆上高声唱言:“谁须人?谁须人?谁欲买人?”卖身不售,在一面立,忧愁啼哭。是时,释提桓因化作婆罗门来、欲试之,问言:“善男子!何以忧愁啼哭,一面立?”答言:“婆罗门!我欲卖身,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故,而我薄福,卖身不售。”婆罗门语是善男子:“我不须人,我欲祠天,当用人心、人血、人髓,汝能卖不?”是时,是善男子不复忧愁,其心和悦,语是婆罗门言:“汝之所须,我尽相与。”婆罗门言:“汝须何价?”答言:“随汝意与我。”即时,是善男子右手执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复欲破骨出髓。我在阁上,遥见是事;我尔时作是念:“是人何故困苦其身?我当往问。”我即下阁往问:“善男子!汝何因缘故自困苦其身?”是善男子答我言:“姊!我为法故,欲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说法者。我贫穷无所有,无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珊瑚、虎珀,玻梨、真珠、花香、伎乐。姊!我为供养法故,自卖其身。今得买者,须人心、人血、人髓,我用是价,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说法者。”我问是善男子:“汝今自出身心、血、髓,欲供养昙无竭菩萨,得何功德?”是善男子言:“昙无竭菩萨当为我说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此是菩萨所应学、菩萨所应作、菩萨所应住、菩萨所行道。我当学是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作依止。我当得金色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大光、无量明,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力、十八不共法,六神通,不可思议清净戒、禅定、智慧;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诸法中得无碍一切知见;以无上法宝,分布与一切众生。如是等微妙大法,我当从彼得之。”我闻是微妙不可思议诸佛功德,闻其大愿,我心欢喜,作是念:“是清净微妙、甚大、希有!乃至如是为一一法故,应舍如恒河沙等身。今善男子为法,能受苦行难事,所谓不惜身命;我多有妙宝,云何不生愿,勤求如是法,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我如是思惟已,语萨陀波仑菩萨:“汝善男子!莫困苦其身,我当白我父母,多与汝金、银、琉璃、车磲、马瑙,珊瑚、虎珀、颇梨、真珠、花香、璎珞、涂香、末香、衣服、幡盖及诸伎乐,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说法者。我亦求父母,与诸侍女,共汝俱去供养昙无竭菩萨说法者,共汝植诸善根,为得如是等微妙清净法,如汝所说。”

  “‘父母今听我,并五百侍女先所给者,亦听我持众妙花香、璎珞、涂香、末香、衣服、幡盖、伎乐、金、银、琉璃供养之具,与萨陀波仑菩萨共去,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说法者!为得如是等清净微妙诸佛法故。’

  “尔时,父母报女言:‘汝所赞者,希有难及!说是善男子为法精进,大乐法相,及是诸佛法不可思议,一切世间最为第一,一切众生欢喜因缘。是善男子为是法故大庄严,我等听汝往见昙无竭菩萨,亲近供养。汝发大心,为得诸佛法故如是精进,我等云何当不随喜?’

  “是女为供养昙无竭菩萨故,得蒙听许,报父母言:‘我等亦随是心欢喜,我终不断人善法因缘。’

  “是时,长者女庄严七宝车五百乘、身及侍女,种种宝物供养之具,持种种水陆生华,及金、银、宝华、众色宝衣、好香、捣香、泽香、璎珞,及众味饮食,共萨陀波仑菩萨、五百侍女各载一车,恭敬围绕,渐渐东去。

  “见众香城七宝庄严,七重围绕七宝之堑,七宝行树皆亦七重。其城纵广十二由旬,丰乐安静,甚可喜乐,人民炽盛。百千市里,街巷相当,端严如画,桥津如地,宽博清净。

  “遥见众香城;既入城中,见昙无竭菩萨坐高台法座上,无量百千万亿众恭敬围绕说法。

  “萨陀波仑菩萨见昙无竭菩萨时,心即欢喜,譬如比丘入第三禅,摄心安隐;见已,作是念:‘我等仪不应载车趣昙无竭菩萨。’作是念已,下车步进。长者女并五百侍女,皆亦下车。

  “萨陀波仑菩萨与长者女及五百侍女,众宝庄严,围绕恭敬,俱到昙无竭菩萨所。

  “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有七宝台,赤牛头栴檀以为庄严,真珠罗网以覆台上,四角皆悬摩尼宝珠以为灯明,及四宝香炉,常烧名香,为供养般若波罗蜜故。其台中有七宝大床、四宝小床,重敷其上;以黄金牒书《般若波罗蜜》,置小床上,种种幡盖庄严垂覆其上。

  “萨陀波仑菩萨及诸女人见是妙台众宝严饰,及见释提桓因与无量百千万诸天以天曼陀罗花、碎末栴檀、磨众宝屑以散台上,鼓天伎乐于虚空中娱乐此台。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问释提桓因:‘憍尸迦!何因缘故,与无量百千万诸天以天曼陀罗花、碎末栴檀、磨众宝屑以散台上,鼓天伎乐于虚空中娱乐此台?’

  “释提桓因答言:‘汝善男子不知耶?此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成就一切功德,得诸佛法、一切种智。’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即欢喜悦乐,问释提桓因:‘憍尸迦!般若波罗蜜,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菩萨学是般若波罗蜜,成就一切功德,得诸佛法、一切种智,今在何处?’

  “释提桓因言:‘善男子!是台中有七宝大床,四宝小床重敷其上,以黄金牒书《般若波罗蜜》,置小床上。昙无竭菩萨以七宝印印之,我等不能得开以示汝。’

  “是时,萨陀波仑与长者女及五百侍女取供养具,华香、璎珞、幡盖,分作二分:一分供养《般若波罗蜜》,一分供养法座上昙无竭菩萨。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与五百女人持华香、璎珞、幡盖、伎乐及诸珍宝,供养般若波罗蜜已,然后到昙无竭菩萨所。到已,见昙无竭菩萨在法座上坐,以诸华香、璎珞、捣香、泽香、金、银、宝华、幡盖、宝衣,散其昙无竭菩萨上,为法故供养。是时,诸华香、宝衣,于昙无竭菩萨上虚空中化成华台;碎末栴檀、宝屑、金、银、宝华,化成宝帐;宝帐之上,所散种种宝衣化为宝盖;宝盖四边垂诸宝幡。

  “萨陀波仑及诸女人见昙无竭菩萨所作变化,皆大欢喜,作是念:‘未曾有也!昙无竭大师神德乃尔!行菩萨道时,神通力尚能如是,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是时,长者女及五百女人清净信心,敬重昙无竭菩萨,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是愿言:‘如昙无竭菩萨得菩萨诸深法,如昙无竭菩萨供养般若波罗蜜,如昙无竭菩萨于大众中演说显示般若波罗蜜义,如昙无竭菩萨得般若波罗蜜、方便力、成就神通、于菩萨事中得自在,我等亦当如是!’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及五百女人,华香、宝物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昙无竭菩萨已,头面礼昙无竭菩萨,合掌恭敬,一面立。一面立已,白昙无竭菩萨言:‘我本求般若波罗蜜时,于空闲林中,闻空中声言:“善男子!汝从是东行,当得闻般若波罗蜜。”我受是语东行,东行不久,作是念:“我何不问空中声?我当何处去?去是远近?当从谁闻?”我是时大忧愁啼哭,于是处住七日七夜,忧愁故,乃至不念饮食,但念“我何时当得闻般若波罗蜜?”我如是忧愁,一心念般若波罗蜜多,见佛身在虚空中,语我言:“善男子!汝大欲、大精进,心莫放舍!以是大欲、大精进心,从是东行,去是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是中有菩萨摩诃萨名昙无竭,从是人所,当得闻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世世是汝善知识,常守护汝。”我从佛受教诲已,便东行,更无余心,但念:“我何时当见昙无竭菩萨,为我说般若波罗蜜?”我尔时中道住,于一切法中得无碍知见、得观诸法性等诸三昧现在前。住是三昧已,见十方无量阿僧祇诸佛说是般若波罗蜜。诸佛赞我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本求般若波罗蜜时,得诸三昧,亦如汝今日。得是诸三昧已,遍得诸佛法。”诸佛为我广说法要,安慰我已,忽然不现。我从三昧起,作是念:“诸佛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我不见诸佛故,大愁忧;复作是念:“昙无竭菩萨供养先佛,植诸善根,久行般若波罗蜜,善知方便力,于菩萨道中得自在,是我善知识,守护我。我当问昙无竭菩萨是事: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我今问大师:“是诸佛何处来、去至何处?大师!当为我说诸佛所从来、所至处,令我得知,知已亦常不离见诸佛!”’”

  【论】

  释曰:

  萨陀波仑渴仰欲闻般若故,见十方诸佛为大众说法,其心欢喜、其意得满。

  诸佛以其信力坚固,精进难动故,安慰其心,赞言:“善哉!我本初行菩萨道求般若时,亦如汝今。汝莫忧愁,自谓福薄!”

  尔时,萨陀波仑大得诸三昧力,其心深着;是故诸佛为说求诸三昧性,不见实体,亦不见入三昧、出三昧者,众生空、法空故。

  诸佛为略说般若波罗蜜相:“不念有是法–所谓一切法无相故不可念着。我等住是无所念法中,能具足六波罗蜜;具足六波罗蜜故,得佛金色身”,如《经》中说。

  诸佛教化利喜,安慰其心。

  问曰:

  上化佛已为说“昙无竭是汝世世善知识”,今何以复问“何等是我善知识”?

  答曰:

  以佛敕于善知识中,倍应恭敬爱念故。

  又以欲于十方佛所闻昙无竭功德,欲自令信心坚固不疑故问。

  十方佛答,如《经》中说。

  萨陀波仑是昙无竭所度因缘人故,诸佛佐助示导;或有诸菩萨佐助佛所应度者,令至佛所。

  问曰:

  上闻虚空声不问故,七日啼哭;今不见十方佛,何以不大忧愁,更求见佛?但欲于昙无竭所问诸佛去来事?

  答曰:

  萨陀波仑先时但有肉眼,未得三昧,以深心信着善法故,大啼哭;今得诸三昧力,又见十方佛,诸烦恼微薄,着心已离故,但一心念:“我当何时见昙无竭?”

  问曰:

  若萨陀波仑得是三昧力,何以不还入三昧,问十方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所,而欲见问昙无竭?

  答曰:

  十方佛上以种种因缘赞“昙无竭世世是汝师”,是故欲问。

  是时,萨陀波仑念昙无竭菩萨,是我先世因缘,是故生恭敬、尊重心。

  以有大功德故尊重;是先世因缘故恭敬爱乐。

  问曰:

  先说萨陀波仑不大著世间事,深爱般若波罗蜜故,愁忧啼哭;今何以自鄙贫穷,无以供养?但以好心随师意,则是法供养,何用华香为?

  答曰:

  法供养虽上,而世间众生见远来求法而空无所有,则不发喜心;以世法故,求供养具。

  复次,五波罗蜜为助般若波罗蜜法,助法中檀波罗蜜为首。萨陀波仑思惟:“我得尊重福田昙无竭菩萨,当以助道法根本供养。”

  亦欲为起发众人:“萨陀波仑是智人、善人,贫穷而能供养,何况我等!”

  复次,诸善法行时、思惟时,其味各异,萨陀波仑欲行布施味,是故求供养具。

  问曰:

  萨陀波仑是大菩萨,能见十方佛,又得诸深三昧,何以贫穷?

  答曰:

  有人言:此人舍家求佛道,虽生富家,道里悬远,一身独去,不赍财物。

  有人言:虽是大人,宿世小罪因缘故,生贫穷家。有虽是小人,先世少行布施因缘故,生大富家。如苏陀夷、尼陀等,是诸天所供养人,而生小家。贫有二种:一者、财贫;二者、功德法贫。功德法贫,最大可耻!财贫,好人亦有;法贫,好人所无。

  “无有华香”者,无有上妙宝华。又以少故言“无”。

  “我若空往,师虽不须,我心不得大喜”;是故欲卖身。

  问曰:

  若卖身与他,谁买此物往供养师?

  答曰:

  舍身即是大供养,去住无在。

  有人言:是人卖身取财,因人供养,我为供养故,卖身为奴。

  又人言:尔时世好,人皆知法,虽自卖身,主必能听供养而还。

  复次,是人发深心,欲行檀波罗蜜,为供养法及法师,而无外物,唯有己身,是故卖是内物。于外、内物中,内施为重,惜之深故。是故欲不破布施愿故,卖身供养。

  此中自说不悔因缘:“我世世丧身无数,未曾为清净法故;今为供养说法者故丧是身,大得法利。”

  萨陀波仑定心,断贪惜身意,于道中入一大城–欲得卖买如意故,入此大城。

  一心欲卖身,除羞愧、破憍慢故,唱言:“谁须人?”

  问曰:

  魔何以欲破其意?

  答曰:

  魔常为诸佛、菩萨怨家,故欲来破。

  复次,诸小菩萨未得诸法实相,魔及恶人能坏;若得无生法忍,住诸菩萨神通力,无能破者。如小树栽,小儿能破,大不可破。

  复次,此中自说魔破因缘,所谓“是萨陀波仑爱法故,自卖身供养般若波罗蜜及法盛菩萨,当得正闻般若波罗蜜”,如《经》中广说。

  问曰:

  若魔欲坏萨陀波仑,先来闻空中声及见十方佛时,何以不坏?今方隐蔽诸婆罗门、居士,令不闻其声?

  答曰:

  萨陀波仑先心未定,惜身未尽;见十方佛已,得诸三昧,其心乃定。今定心相现,是故魔惊。

  若菩萨心未定,未能动魔;若大菩萨其心已定,魔亦不来。萨陀波仑今欲定心出魔境界,是故魔来。譬如负债人,未欲远去,债主不遮;欲出他界,则不听去。

  问曰:

  魔有大力,何以不杀此菩萨,而但破坏?

  答曰:

  魔本不嫉其寿命,但憎其作佛心,是故欲坏。

  又复诸天神法,人无重罪,不得妄杀,但得坏乱恐怖。若神无此法,则人无活者,是故不杀。

  婆罗门性中生,受戒故,名“婆罗门”;除此,通名“居士”;居士,真是居舍之士,非四姓中居士。

  “除一长者女”者,以其为佛道世世集功德故,魔不能蔽。

  复有人言:是萨陀波仑不应死故,令一女人闻。

  有人言:是昙无竭菩萨神通力故,令长者女得闻。

  如是三唱无人买者,便大愁忧。

  问曰:

  萨陀波仑既不惜身,虽无人买,亦不应愁!

  答曰:

  既发大心,不满其愿,是故大愁。

  释提桓因作是念:萨陀波仑欲卖其身,无有买者,如《经》中广说。

  问曰:

  释提桓因报得知他心,应知萨陀波仑心已决定,今何以来试?

  答曰:

  诸天但知世间人心,作佛、不作佛心非其所知;除佛,无有能知其为佛道故与授记。

  复次,释提桓因欲多所引导故来试之,令闻见者,皆发心求佛。

  又如金银等诸宝,不以轻贱故烧锻磨打;菩萨亦如是,若能割肉出血、破骨出髓,其心不动,是正定菩萨。是故天帝来试。

  问曰:

  帝释是大天王,何以妄语,作是言:“我欲祠天,须人心、血、髓”?

  答曰:

  若以悭贪瞋恚烦恼,欲求自利故妄语,是故为罪。帝释若作实身、实语,菩萨则不信;是故如其国法,天祠所须,为其信受故。

  是时,萨陀波仑信其语而大欢喜:“我得大利!”

  “大利”者,阿鞞跋致地;“第一利”者,是佛道。

  “大利”者,五波罗蜜;“第一利”者,般若波罗蜜。

  “大利”者,般若波罗蜜;“第一利”者,般若波罗蜜方便力。

  “大利”者,菩萨初地;“第一利”者,十地。

  “大利”者,从初地乃至十地;“第一利”者,第十地。

  “大利”者,菩萨地;“第一利”者,佛地。

  如是等分别。

  虽未具足,已住具足因缘,故言“便为具足”。

  问曰:

  若释提桓因化身来,何以言“汝须何等价”?

  答曰:

  知其欲供养昙无竭菩萨,满其愿故。

  又复释提桓因苦困萨陀波仑,畏其所索者大,是故言“须何等价”。

  “随汝意与我”者,言:于汝不大贪惜、不致悔恨者与我。

  萨陀波仑无力势故,不能得使旃陀罗,故自捉刀;婆罗门亦畏罪故不能破,是以自执刀破身。

  问曰:

  若长者女闻声,何以不来问:“汝何以自卖身耶”?

  答曰:

  但空言卖身事轻;破身出心髓事重故,长者女发心。

  长者女住在阁上,见是人自割刺,作是念:“一切众生皆求乐畏苦、贪爱其身;萨陀波仑而自割刺,是为希有!”

  又以先世福德因缘所牵故,即往到其所而问。

  萨陀波仑答:“欲供养昙无竭菩萨。”

  复问:“得何等利?”

  答言:“般若波罗蜜,名菩萨所学,当从彼闻;我学是道,当得作佛,与一切众生作依止。”譬如厚叶树多所荫覆;又如热时旷野险道清凉大池。

  “为说佛功德现事可以发心”者,所谓:

  “金色身”、“三十二相”,“大光”、“无量光”。

  “大光”,为阎浮提恶世众生;诸佛真实光明无有限量。

  “大慈”乃至“六神通”义,如先说。

  “不可思议清净戒、禅定、智慧”,如佛戒等五众中说。

  “于诸法中得一切无碍知见”者,诸佛有无碍解脱,是解脱相应知见,一切法中无所碍。

  “知”、“见”分别,如先说。

  萨陀波仑言:“我得如是无量佛功德,以无上法宝,分布与一切众生。”

  “无上宝”者,有人言:三宝中法宝。

  有人言:一切八万四千法众,是为法宝,得是故除诸烦恼、灭诸戏论,得脱一切苦。

  有人言:无上法宝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更无过上者故。

  有人言:涅槃是无上法宝,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有上。

  如《阿毗昙》言:“一切有为法及虚空、非数缘尽,名为有上法;数缘尽是无上法。”“数缘尽”即是“涅槃”之别名。

  有人言:涅槃道虽是有为,以其为涅槃,故于有为法中为无上。

  如是等法宝,分布为三乘与众生。

  如是等无量佛法,当从师得,是故我舍是老、病、死所住处不净臭秽之身,为供养般若波罗蜜故,当得佛身。

  金色等,如先说。

  长者女世世供养诸佛种善根,智慧明利,闻是法其心深入,大得法喜,乃至心惊毛竖;语萨陀波仑言:“甚为希有!汝所赞法大微妙,为是一一法故,应舍如恒河沙等身,何况一身!”

  长者女不知何因缘故,困苦其身,而怜愍之,心谓不可;今闻是无量无边无比清净佛法,以是因缘可得故大欢喜;是故说:“为是法故,应舍如恒河沙身。”

  女言:“汝以贫故自苦困其身,于今可止;恣汝所须,当以相与,我亦随汝而求是道。”

  问曰:

  是菩萨既自割截身体,云何能与长者女多说佛法?

  答曰:

  是菩萨心力大,虽有身苦不能覆心。

  是菩萨始以刀割肉流血,方欲破骨出髓,而长者女来,未大闷故,能得说法。

  释提桓因知其心定,试之而已,故无所言,即复本身,赞言:“善哉!汝心坚受是事”者,帝释意:如汝今生死肉身,未得佛道,能如是不惜身,汝不久当于一切法中得无所著,住无生法忍中,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过去佛为证,如是等种种因缘,安慰其心。

  “我是天王,爱乐佛道,故来相试,欲知汝心坚软云何?欲令汝信故,言须人心髓祠天,实不须也。汝愿何等,当以相与;汝是好人,为是佛种,当相拥护。”

  萨陀波仑直信,心善软,深着佛道故,不分别众生,闻帝释语便言:“与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帝释言:“此非我力所能办,是佛境界!”

  复次,有人言:帝释大苦困萨陀波仑,今以此语谢之。帝释意谓求金银宝物,不知乃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不能与,愧负而已!

  复更语言:“必相供养,更索余愿。”

  帝释语意:我既大相苦困,不得直尔而去,要相供养。

  萨陀波仑虽不惜身,欲以此身供养昙无竭,闻般若波罗蜜;是故语言:“若汝无此力,令我身体平复如故。”

  帝释言:“如汝所言。”疮即平满,与本无异。

  问曰:

  先已割肉,云何令得平满?

  答曰:

  佛说有五不可思议。龙事所作,尚不可思议,何况天!

  又虚空中微尘充满,帝释福德生心,便能和合平满。如诸天及地狱中身,非是三生身,罪福因缘故,和合便有。

  是时,帝释知其心坚,与愿已,即时灭去。

  尔时,萨陀波仑宿世微罪已毕、福德明盛,是故长者女将归,“有所须者,从我父母索之”,如《经》中广说。

  问曰:

  是女先言“汝所须物,尽从我索之”;今何以言“从我父母索”?

  答曰:

  今既将归到舍,以萨陀波仑目见入舍从父母得之,愧不称前言,是故先自说:“从我父母索之。”

  又女虽力能得宝,以子女法故,从父母索之。

  女既入舍,如先所许,从父母索与。

  其国无有佛法,是故问女:“阿谁是萨陀波仑菩萨?”

  女如所见、如所闻,尽向父母说萨陀波仑事。

  “今父母当听我与萨陀波仑菩萨俱,及五百侍女,并供养具,供养昙无竭菩萨!”

  父母闻其言,即听如汝意。

  问曰:

  长者贵而有力,云何先不识萨陀波仑?闻其功德故,便能令女及其眷属、宝物,与之俱去?

  答曰:

  长者亦植德本,以少因缘故生无佛国;暂闻佛德,发其宿识,心即开悟,故能发遣。譬如莲花,生长具足,见日开敷。

  父母知女心淳熟,无不净行,持操不妄,不乐世乐,但求法利;知其心至,不可制止,若违其意,恐其自害。思惟筹量已,既全其意,自得功德,欢喜令去。

  世间因缘,深着难解,爱之至故,尚不能违,何况为佛道故,其心清净,无所染着而不听之!

  女以父母为法见听,不惜宝物,亦以随喜心,为之欢喜。

  尔时,众心既定,庄严七宝之车,与大众围绕,稍稍东行。

  是时,五百女亲属及城中众人,见是希有难及之事,皆亦随去。人众既集,欢悦共行,渴仰众香城,如渴者思饮。渐渐进路,遥见众香城,乃至与长者女及五百女人,恭敬围绕,欲往昙无竭所。

  问曰:

  昙无竭是大菩萨,得闻持等诸陀罗尼,般若波罗蜜义,已自通利、忆持,何用七宝台书般若经卷,着中供养?

  答曰:

  虽有种种因缘,略说有二义:

  一者、众生心行不同,或乐见经卷,或乐闻演说。

  二者、昙无竭身为白衣,现有家属。钝根众生,或作是念:“此有居家,必有染着,何能以毕竟清净无著般若波罗蜜利益众生?自未无著,何能以无著法教化?”

  是故书其经文,着七宝牒上,众宝供养;诸天、龙、鬼神皆亦共来恭敬,供养花香、幡盖,雨于七宝。众生见者,增益信根,则以此法示传佛语,案文演教劝发。

  一切宝台庄严之具及萨陀波仑问释提桓因,如《经》中说。

  “七宝印印”者,是昙无竭真实印,常自手执以印于经。

  有人言:“七宝印”者,有求佛道七大神,是执金刚杵,常给昙无竭菩萨使守护经文,不令魔及魔民改更错乱,为贵敬般若故。

  有人但闻演说而发心者,有人见其庄严文字而欢喜发心者;是故庄严宝台,用金牒书,七宝印印。

  问曰:

  台上书写般若,昙无竭菩萨口所演说般若,虽二处俱有,而书写处不能益人,何以先至台所?

  答曰:

  所书般若,入法宝中。佛宝次第有法宝故,应先供养;昙无竭一人故,僧宝所不摄,是故先供养法宝。

  又昙无竭菩萨所说者虽是法,而众生取人相故,多生着心;若见所书般若,不生人相,虽取余相,着心少于着人生患,是故先供养经。

  经法诸佛尚供养,何况昙无竭及萨陀波仑!昙无竭因般若波罗蜜故得供养,所因之本,何得不先供养?是故分所供养具为二分。

  问曰:

  昙无竭有六万婇女五欲宫殿,云何能以所散花物化为花台?

  答曰:

  有人言:诸佛神力,因萨陀波仑所供养物作此变化。

  有人言:昙无竭是大菩萨法性生身,为度众生故受五欲。如昙无竭菩萨名字义中说。

  问曰:

  菩萨法:先于众生中起悲心,欲度众生苦故,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但见昙无竭神力威德,云何发心?

  答曰:

  发心有种种:有闻说法而发心者;有于众生起慈悲而发心者;有见神通力、大威德而发心者,然后渐渐而生悲心–如《智印经》中说。

  依爱而断爱;依慢而断慢。如人闻道法,爱着是法故,舍五欲出家;又有闻某甲得阿罗汉道,而生高心:“此人无胜我事,彼尚能尔,我何不能?”而生大精进,得阿罗汉道。

  佛道中亦如是。长者女等及五百女人常深贪势力自在乐,闻往古有人,神力变化,宝物具足,人中受天乐;后见昙无竭台观宫殿,在大法座上坐,天人供养;又见所供养物于虚空中化成大台,心即大喜,发难遭想,知皆从福德因缘可办是事,是故皆发作佛心。

  所闻发心者,行皆次第行。

  如《毗摩罗鞊经》中说:“爱、慢等诸烦恼,皆是佛道根本。”是故女人见是事已,生爱乐心,知以福德因缘可得是事,故皆发心。因是爱、慢,后得清净好心,故言“佛道根本”;譬如莲花生污泥。

  发心已作愿:“如昙无竭所为,我等亦当得是!”

  时,萨陀波仑等头面礼昙无竭菩萨。

  花、香等供养不贵故,先以供养;身贵重,故后礼拜。

  礼拜已,说本求般若因缘。如《经》中说:“我本求般若时,闻空中声,乃至我今问大师:诸佛从何所来?去至何处?”

  问曰:

  萨陀波仑得诸大三昧,所谓破无明、观诸法性等,云何不知空而取佛相、深生爱着?

  答曰:

  若新发意菩萨,虽能总相知诸法空、无相,于诸佛所深爱着故,不能解佛相毕竟空,虽知空而不能与空合。何以故?诸佛有无量无边实功德,是菩萨利根故,深入、深着。

  若佛不为是菩萨说空者,是菩萨为爱佛故,能自灭亲族,何况余人!但以解空故无是事。

  萨陀波仑深着诸佛,故不能知而问大师:“今为我说诸佛来去相,我见佛身无厌足故,常不离见诸佛。”

【卷第九十九】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

  【经】

  “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何以故?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善男子!无生法无来无去,无生法即是佛;无灭法无来无去,无灭法即是佛;实际法无来无去,实际法即是佛;空无来无去,空即是佛。善男子!无染无来无去,无染即是佛;寂灭无来无去,寂灭即是佛;虚空性无来无去,虚空性即是佛。善男子!离是诸法更无佛;诸佛如、诸法如,一如无分别。善男子!是如常一,无二、无三,出诸数法,无所有故。

  “‘譬如春末月,日中热时,有人见焰动,逐之求水望得。于汝意云何?是水从何池、何山、何泉来?今何所去?若入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耶?’

  “萨陀波仑言:‘大师!焰中尚无水,云何当有来处去处?’

  “昙无竭菩萨语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愚夫无智,为热渴所逼,见焰动,无水生水想。善男子!若有人分别诸佛有来有去,当知是人皆是愚夫。何以故?善男子!诸佛不可以色身见,诸佛法身无来无去,诸佛来处去处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幻师幻作种种,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如是等种种诸物,于汝意云何?是幻事从何处来?去至何所?’

  “萨陀波仑菩萨言:‘大师!幻事无实,云何当有来去处?’

  “‘善男子!是人分别佛有来有去亦如是。

  “‘善男子!譬如梦中见若象、若马、若牛、若羊、若男、若女,于汝意云何?梦中所见,有来处有去处不?’

  “萨陀波仑言:‘大师!是梦中所见虚妄,云何当有来去?’

  “‘善男子!是人分别佛有来有去亦如是。

  “‘善男子!佛说诸法如梦,若有众生不知是诸法义,以名字、色身着佛,是人分别诸佛有来有去,不知诸法实际相故,皆是愚夫无智之数。是人数数往来五道,远离般若波罗蜜,远离诸佛法。

  “‘善男子!佛说诸法如幻、如梦,若有众生如实知,是人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若生若灭;若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若生若灭,则能知佛所说诸法实相。是人行般若波罗蜜,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名为真佛弟子,不虚妄食人信施,是人应受供养,为世间福田。

  “‘善男子!譬如大海水中诸宝,不从东方来,不从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上下来,众生善根因缘故,海生此宝,此宝亦不无因缘而生;是宝皆从因缘和合生,是宝若灭亦不去至十方;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善男子!诸佛身亦如是,从本业因缘果报生,生不从十方来,灭时亦不去至十方;但诸缘合故有,诸缘离故灭。

  “‘善男子!譬如箜篌声,出时无来处,灭时无去处,众缘和合故生;有槽、有颈、有皮、有弦、有柱、有棍,有人以手鼓之,众缘和合而有声;是声亦不从槽出,不从颈出,不从皮出,不从弦出,不从柱出,不从棍出,亦不从人手出,众缘和合尔乃有声。是因缘离时,亦无去处。善男子!诸佛身亦如是,从无量功德因缘生,不从一因一缘一功德生,亦不无因缘有,众缘和合故有。诸佛身不独从一事成,来无所从、去无所至。

  “‘善男子!应当如是知诸佛来相去相!

  “‘善男子!亦当知一切法无来去相。汝若知诸佛及诸法无来无去、无生无灭相,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能行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

  “尔时,释提桓因以天曼陀罗花与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作是言:‘善男子!以是花供养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我当守护供养汝。所以者何?汝因缘力故,今日饶益百千万亿众生,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善人,甚为难遇!为饶益一切众生故,无量阿僧祇劫受诸勤苦。’

  “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受释提桓因曼陀罗花,散昙无竭菩萨上,白言:‘大师!我从今日以身属师,供给供养!’如是三白已,合手师前立。

  “是时,长者女及五百侍女白萨陀波仑菩萨言:‘我等从今日亦以身属师。我等以是善根因缘故,当得如是法,亦如师所得;共师世世供养诸佛,世世常供养师!’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语长者女及五百女人:‘若汝等以诚心属我者,我当受汝!’

  “诸女言:‘我等以诚心属师,当随师教。’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及五百女人,并诸庄严宝物上妙供具及五百乘七宝车,奉上昙无竭菩萨,白言:‘大师!我持是五百女人奉给大师,是五百乘车随师所用。’

  “尔时,释提桓因赞萨陀波仑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舍一切所有,应如是如是布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如是供养说法人,必得闻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过去诸佛本行菩萨道时,亦如是住布施中,得闻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尔时,昙无竭菩萨欲令萨陀波仑菩萨善根具足故,受五百乘车、长者女及五百侍女;受已,还与萨陀波仑菩萨。

  “是时,昙无竭菩萨说法,日没,起,入宫中。

  “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作是念:‘我为法故来,不应坐、卧,当以二事–若行、若立,以待法师从宫中出说法。’

  “尔时,昙无竭菩萨七岁一心入无量阿僧祇菩萨三昧,及行般若波罗蜜、方便力。

  “萨陀波仑菩萨七岁经行、住立,不坐、不卧,无有睡眠,无欲、恚、恼,心不着味;但念:‘昙无竭菩萨摩诃萨何时当从三昧起,出而说法?’

  “萨陀波仑菩萨过七岁已,作是念:‘我当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敷说法座,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当坐上说法。我当洒地清净散种种华,庄严是处,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当说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故。’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与长者女及五百侍女,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敷七宝床,五百女人各脱上衣以敷座上,作是念:‘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当坐此座上,说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

  “萨陀波仑菩萨敷座已,求水洒地而不能得。所以者何?恶魔隐蔽,令水不现。

  “魔作是念:‘萨陀波仑菩萨求水不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行乃至生一念劣心、异心,则善根不增、智慧不照,于一切智而有稽留。’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作是念:‘我当自刺其身,以血洒地,令无尘土来坋大师。我何用此身!此身必当破坏;我从无始生死已来,数数丧身,未曾为法。’即以利刀自刺,出血洒地。萨陀波仑菩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皆无异心,恶魔亦不能得便。

  “是时释提桓因作是念:‘未曾有也!萨陀波仑菩萨爱法乃尔,以刀自刺出血洒地!萨陀波仑及众女人心不动转,恶魔波旬不能坏其善根。其心坚固,发大庄严,不惜身命,以深心欲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度一切众生无量生死苦。’

  “释提桓因赞萨陀波仑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精进力大,坚固难动,不可思议!汝爱法、求法,最为无上!善男子!过去诸佛亦如是,以深心爱法、惜法、重法、集诸功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萨陀波仑菩萨作是念:‘我为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敷法座,扫洒清净已讫,当于何处得好名华,庄严此地?若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法座上坐说法时,亦当散华供养。’

  “释提桓因知萨陀波仑菩萨心所念,即以三千石天曼陀罗华与萨陀波仑。

  “萨陀波仑受华,以半散地,留半待昙无竭菩萨摩诃萨坐法座上说法时当供养。

  “尔时,昙无竭菩萨摩诃萨过七岁已,从诸三昧起,为说般若波罗蜜故,与无量百千万众恭敬围绕,往法座上坐。

  “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见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时,心净悦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论】

  释曰:

  萨陀波仑菩萨虽知诸法空无来去相,未能深入,亦不能解种种法门;于诸佛身恭敬深重故,不能观空。

  如大海水波,其力虽大,到须弥山边则退而无用;萨陀波仑亦如是,虽有大空智力,到佛所则亦无用。

  是故昙无竭菩萨今为说“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

  此中昙无竭自说因缘,所谓“诸法如不动相,诸法如即是佛。”

  问曰:

  何等是“诸法如”?

  答曰:

  诸法实相,所谓性空、无所得、空等诸法门。

  问曰:

  摩诃般若波罗蜜,于佛法大乘六波罗蜜中第一法;若无佛,则无说般若者。

  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十力、四无所畏等色、无色法等净妙五众和合,是故名为佛。如五指和合名为拳,不得言无拳;名字既异,形亦异,力用亦异,不得言无拳。是故知有佛。

  答曰:

  不然!佛法中有二谛:世谛、第一义谛。世谛故,言:“佛说般若波罗蜜”;第一义故,说:“诸佛空,无来无去”。

  如汝说:“清净五众和合故名为佛。”

  若和合故有,是即为无。如经中,佛自说因缘:“五众非佛,离五众亦无佛,五众不在佛中,佛不在五众中,佛非五众有。”

  何以故?五众是五、佛是一,一不作五、五不作一。

  又五众无自性故,虚诳不实;佛自说:“一切无诳法中,我最第一。”是故五众不即是佛。

  复次,若五众即是佛,诸有五众者,皆应是佛。

  问曰:

  以是难故,我先说第一清净五众、三十二相等名为佛。

  答曰:

  三十二相等,菩萨时亦有,何以不名为佛?

  问曰:

  尔时虽有相好庄严身,而无一切种智;若一切种智在第一妙色身中,是即名为佛。

  答曰:

  “一切种智”,般若中说是“寂灭相”、“无戏论”;若得是法,则名无所得;无所得故名为佛,佛即是空。如是等因缘故,五众不得即是佛。

  离是五众亦无佛。所以者何?离是五众,更无余法可说;如离五指更无拳法可说。

  问曰:

  何以故无拳法?形亦异,力用亦异;若但是指者,不应异,因五指合故拳法生;是拳法虽无常生灭,不得言无。

  答曰:

  是拳法若定有,除五指应更有拳可见,亦不须因五指。如是等因缘,离五指更无有拳;佛亦如是,离五众则无有佛。

  佛不在五众中,五众不在佛中。何以故?异不可得故。若五众异佛者,佛应在五众中,但是事不然。

  佛亦不在五众。所以者何?离五众无佛,离佛亦无五众。譬如比丘有三衣钵故,可得言有;但佛与五众不得别异,是故不得言佛有五众。

  如是五种求佛不可得故,当知无佛;佛无故无来无去。

  问曰:

  若无佛,即是邪见,云何菩萨发心求作佛?

  答曰:

  此中言“无佛”,破着佛想,不言“取无佛想”。若有佛尚不令取,何况取无佛邪见!

  又佛常寂灭、无戏论相;若人分别、戏论常寂灭事,是人亦堕邪见。离是有、无二边,处中道,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实相即是佛。何以故?得是诸法实相,名为得佛。

  复次,色等法如相即是佛,色等法性空是如相,诸佛如亦性空;以是故,不来不去。

  不生、不灭、法性、实际、空、无染、寂灭、虚空性亦如无来无去。

  如,乃至虚空性如、佛如,是如一,无二、无三等别异。

  此中自说因缘:“何以故?出诸数法,无所有故。”

  如等法是实,是中无有忆想分别;取相故有名字,名字中有数。

  此中自说因缘:空、非实,无所有故。

  问曰:

  若是法无所有,云何可见、可闻,有苦有乐、有缚有脱等分别诸异?

  答曰:

  此中昙无竭自种种分别譬喻说,所谓“如春末月见焰”,乃至“是人不分别诸法若来若去”。

  如焰等中虽无实事,亦能诳人自生苦乐事;诸法亦如是,虽空无所有,亦能令人得苦、乐、忧、喜事。梦等法亦如是。

  复次,佛有二种身:一者、法身,二者、色身。法身是真佛;色身为世谛故有。

  佛法身相:上种种因缘说诸法实相,是诸法实相亦无来无去,是故说:“诸佛无所从来,去亦无所至”。若人得诸佛法身相,是名“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未得一切智故名为“近”,以相似故。

  “般若波罗蜜”名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行,是为行般若波罗蜜真佛弟子。

  “真佛弟子”者,得诸法实相名为“佛”;得诸法实相差别故,有须陀洹乃至辟支佛、大菩萨;须陀洹等乃至大菩萨,是名“真佛弟子”。

  “不虚妄食人信施”者,布施畜生,虽得百倍果报,而此福有尽有量,不能度众生生死故,名为“虚食”。须陀洹等乃至佛,诸贤圣受人信施,此福果报,乃至涅槃无尽无量,是故说:“不虚妄食人信施”。

  “是人应受一切众生供养”:若须陀洹,应受一切凡夫人供养;斯陀含,应受凡夫人乃至须陀洹供养;阿那含,应受凡夫人及须陀洹、斯陀含供养;阿罗汉,应受凡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供养;辟支佛,应受凡夫人及须陀洹乃至阿罗汉供养;近成佛大菩萨,应受凡夫人及声闻、辟支佛供养。

  “为世间福田”者,如植种良田,成收必多;持戒、禅定、智慧福田,众生植福,获果无量。

  上说“诸佛无来无去”,萨陀波仑及诸听者意谓“诸佛尚无,诸法亦应皆灭”,则堕断灭!是故今说因缘法譬喻。

  昙无竭示萨陀波仑:如汝所著,意谓实有者无,为度众生故,从因缘和合则有像现。

  欲证明此事故说譬喻:如大海中生宝,不从十方来,灭亦无所去;亦不无因缘而生,以四天下众生福德因缘故,海生此宝;若劫尽灭时,亦无去处。

  譬如灯灭,焰无所至。佛身亦尔,从初发心所种善根功德,皆是佛身相好因缘;佛身亦不自在,皆属本因缘业果报故生;是因缘虽久住,性是有为法故,必归无常,散坏则无身。

  譬如善射之人,仰射虚空,箭去虽远,必当堕地;诸佛身亦如是,虽相好光明,福德成就,名称无量,度人无限,亦归磨灭。

  问曰:

  若众生福德因缘故海生珍宝,何以不近众生处生,而乃在大海难得之处?

  答曰:

  海中亦有众生,龙、阿修罗等用是宝。

  复次,若宝生人中浊世,贪者覆藏,不令人得;若好世时,珍宝自生人间,无有惜者;如弥勒佛时,珍宝如瓦砾。以懈怠懒惰人惜身,强作愿求乐,是故宝在大海不能得;若大心,不惜身命勤求者乃得。

  “大海水”喻十方六道国土,“诸珍宝”即是诸佛。

  如珍宝为一切众生故生,而懈怠懒惰者所不能得;诸佛亦如是,虽为众生故出世,懈怠、小心、贪身着我者不得度。所以者何?诸法皆从众缘和合生。众生有二因缘故得度:一者、内有正见;二者、外有善说法者。诸佛虽善说法,众生内正见不具故,不能尽度。

  如宝物虽为众生出,而有贫穷众生;诸佛亦如是,虽为众生出,而众生内正见少故,亦不得度。

  复有箜篌譬喻:有槽、有颈、有皮、有弦、有棍,有人以手鼓之,众缘和合而有声;如声亦不在众缘中,离众缘亦无声,以因缘和合故有声可闻。诸佛身亦如是,六波罗蜜及方便力,众因缘和合边生;佛身不在六波罗蜜等法中,亦不离六波罗蜜等法。

  如声不以一因缘,亦非无因缘;佛身亦如是,不从无因缘,亦不从少因缘,诸善法因缘具足故,生诸佛身。

  如镜中像,众因缘和合故有,众缘离故无;诸佛亦如是,有诸因缘故出现,诸因缘散故灭。

  “善男子!应如是观诸佛来去相,一切诸法相亦应如是知!”

  昙无竭语萨陀波仑:“善男子!汝能知诸法相不来不去,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亦必能行般若波罗蜜及方便力。”何以故?一切法无障碍故。

  问曰:

  释提桓因,何以化作文陀罗华与萨陀波仑?

  答曰:

  释提桓因爱乐佛道故,常供养诸菩萨。

  复次,释提桓因欲摄众生令入佛道故,现天王身,以华与萨陀波仑。萨陀波仑一心求佛道故,诸天来供养,众生见者,皆亦发心;释提桓因为引导众生故,供养萨陀波仑。

  有人言:释提桓因深爱敬萨陀波仑,上品来试已,令身体平复,今复以华与之。释提桓因力能与一切人华,以众生无福力故,设当与者,华即变坏;萨陀波仑福德成就故,得必不变,是故与。

  若一切菩萨供养师时不尽与,应守护供养者;先已说因缘,所谓割肉出血,试以成亲旧故守护。

  复次,释提桓因此中自说因缘,所谓“汝因缘力故,饶益百千等众生。”

  萨陀波仑取华,如其意供养昙无竭。

  萨陀波仑初闻师名,后眼见闻法断疑故,以身供养。

  长者女等亦效萨陀波仑,以身施萨陀波仑。

  问曰:

  萨陀波仑以身供养昙无竭,昙无竭福田大,女何以不以身供养,而与萨陀波仑?

  答曰:

  女人智短着多故,不用舍本师而供养他。

  又以女身罪秽,心虽清白,为外有讥谤故。

  问曰:

  长者女初舍父母,已属萨陀波仑,今何以复以身施?

  答曰:

  初舍父母,共萨陀波仑诣昙无竭,为法故供养,亦不自以身施,父母亦不以施萨陀波仑;今见萨陀波仑问甚深义,昙无竭为解说,释提桓因欢喜供养,是故发欢喜心,以身供养,以自在心故。

  又一切女身无所系属,则受恶名。女人之礼,幼则从父母,少则从夫,老则从子。是长者女等,虽道路共来,不得久无所属,是故自以身施,而作是愿:“如师所得,我等亦当得之。”

  尔时,萨陀波仑欲以此女供养昙无竭,虑其嫌恨故问:“汝等实以诚心供养,我当受汝。”

  “诚心”者,不自用心,随所处分,如无心物。

  诸女人等言:“实以诚心。”

  即时,萨陀波仑以长者女并诸侍女及五百乘车,奉上昙无竭。

  萨陀波仑欲除世人常疑,谓其欺诳长者,将诸女来,是故尽以布施,明已无著。

  复次,萨陀波仑如空中声,所闻得解欢喜,如世人所贵,内外物尽以供养,欲深入檀波罗蜜门故。

  释提桓因知萨陀波仑爱贪等烦恼未尽,而能尽舍内外布施,无复遗余,故赞言“善哉!”以过去佛为喻:行难事故,得难得果报–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

  若昙无竭欲令萨陀波仑善根具足故受–“善根”者,所谓具足檀波罗蜜;何以故还与萨陀波仑?

  答曰:

  昙无竭大智方便,令萨陀波仑大得福德而无所失,是谓上受。萨陀波仑至诚心施,断诸贪着,不望还得,福德具足。

  昙无竭思惟萨陀波仑远来而于五欲心不染着,旧人供养为善,是故还与。

  又闻诸女先以身上萨陀波仑,人非财物,欲遂其本意故。

  又是诸女世世为萨陀波仑弟子。

  如是等因缘故,还与萨陀波仑。

  问曰:

  诸大菩萨说法不应疲极,何以入宫?

  答曰:

  随世人法故。

  又众香城中众生,不常求道,或时厌息,受五欲乐;诸天常受五欲故,妨废求道。有菩萨所住国,常勤精进,不受五欲。是众香城众生本愿杂受,昙无竭随其志愿,欲引导之故生其国;是故以众生听法疲惓,起入宫中。

  又未得道者,法虽微妙,常闻故生疲厌心,是众中有是人故。

  又昙无竭在是中受富乐,人法故,日没应息。

  是时,萨陀波仑作是念:“我为法来,不应坐卧。”

  问曰:

  为法故何以不应坐卧?

  答曰:

  无是定法。此人大欲、大精进、恭敬法故,自作是念:“我若坐卧,则是懒惰。我初求法时,身尚不惜,何况疲惓!”是故不坐卧。大欲、大精进与坐卧相违故。

  又坐、卧则不勤力,行、立则勤力精进,是故常住二威仪以待师出。

  问曰:

  萨陀波仑先知师七岁不出不?

  答曰:

  初来不知故。

  又复昙无竭亦常七岁不出,以因缘故,自誓七岁入定。萨陀波仑自誓:“师未出,终不坐卧。”

  又大人,世间法尚不自违,何况为道法!

  又以初求法时,尚不惜身;今立七岁,何足为难!

  问曰:

  人身软弱,何能七岁不坐不卧?

  答曰:

  是时人寿命长,虽复七岁,如今七日。

  又好世人身福德力大,虽立七岁,不以为难。如勤比丘,年六十始出家,而自结誓:“我胁不着席!要尽得声闻所应得事,乃至得六神通阿罗汉。”作四阿含优婆提舍,于今大行于世。此人于恶世尚尔,何况萨陀波仑生于好世!

  又身力虽弱,以心强故,能办其事。

  复次,一心求佛道者,十方诸佛所念;诸大菩萨及求佛道诸天,益其气力,围绕守护,是故虽住立七岁而不疲极。

  问曰:

  昙无竭入三昧,何以乃至七岁?

  答曰:

  先已答,好世人寿长,虽七岁不以为久。

  又昙无竭宫殿、婇女、微妙五欲与天相似;萨陀波仑等新发意者,心未柔软,疑昙无竭虽说空法、赞叹离欲,谓其心未能舍。是故七岁三昧,欲以除众疑故,生贵敬心。

  闻昙无竭七岁三昧,心、口相应能说、能行,则信受其语,易可得度。譬如痈疮未熟,医则不破,但以药涂令熟,熟则易破。

  复次,欲受心生实乐故,入无量三昧。

  复次,说法有二种:一者、口说法,二者、身现法。今欲以身现法故,入无量三昧,令众生知摄心入慧,得如实智。

  “菩萨三昧”者,如菩萨义中说。

  “行般若、方便力”者,如〈方便品〉中说。

  萨陀波仑于七岁中,三恶觉观不生,不味于味。是人虽未破烦恼,而集诸善法故,制诸烦恼不令得生;但一心念:“昙无竭何时当出?我当从闻般若。”

  过七岁已,作是念:“我当为昙无竭敷坐处,扫洒庄严。”

  问曰:

  萨陀波仑云何得知过七岁已,昙无竭当出?

  答曰:

  有人言:先曾七岁展转闻知。

  有人言:昙无竭初入三昧时,自说七岁为限。如释迦文尼佛告阿难:“我欲一月、二月入禅定。”阿难以告四众。

  萨陀波仑深爱佛法、敬重昙无竭故,供养庄严说法处。出家菩萨但庄严其心,诣师受法;在家菩萨则庄严说法处,华香供养。

  复次,萨陀波仑作是庄严,欲令昙无竭知其爱法欲法相、深心信乐,故现是事;是故生心,共五百女等,展力扫洒,自以其金银、珍宝敷座。

  萨陀波仑等虽自有妙好茵褥,为爱法情至故,以身所著上衣敷座。

  求水洒地,魔隐蔽故,求不能得。

  此中自说因缘:“魔作是念:若萨陀波仑求水不得,其心则劣,志愿不满故。又令自鄙其身,我薄福德故,为供养法,求水不得,以自轻忧愁覆心故。”

  “福德不增、智慧不照不明”者,诸忧愁烦恼覆心故,诸福德、智慧不能照明;譬如日障蔽故,其照不明。

  魔知其心大,不可沮坏,但小沮坏,令其稽留。

  尔时,萨陀波仑自刺其身,出血洒地,欲以淹尘。

  人血肉虽臭,以其至心求水不得,意不分别香臭好恶,为欲淹尘,不惜身命。

  又萨陀波仑深心爱着般若波罗蜜故,无所爱惜。

  有人言:多有诸天龙、鬼神等,常随逐萨陀波仑,佐助守护;是故所出之血,变为香水。如羼提仙人被割截时,血化为乳。

  又以无量福德成就故,随愿即成。

  问曰:

  若福德成就,随愿即得,魔不应隐蔽其水?

  答曰:

  是菩萨新发意,能成小愿,未能却魔。

  此中萨陀波仑自说出血因缘:“我从无始生死已来,数数丧身,未曾为法。”

  问曰:

  若萨陀波仑爱法,刺身出血,若其身死,谁复听法?

  答曰:

  是事如破骨出髓中答。

  又此中诸天、大菩萨守护故,令其不死。

  又复恶魔知其心不可沮坏,水则还出。

  “萨陀波仑等皆无异心”者。

  如人初习慈心,欲为众生及为般若波罗蜜故,不惜身命;既得利刀割身,以痛自逼故,心生悔恨,是名“异”。

  是菩萨信力大故,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报故,不计是苦。

  又以深悲心爱念众生,虽受种种苦恼,不以为难;譬如慈母爱子,虽为子长受勤苦不净,不以为恶。

  又复见诸法实相毕竟空故,知是身但是虚诳和合,破是虚诳故,割截身时,不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魔不得其便”者,如人有疮则受毒;菩萨若有贪欲、忧愁疮者,魔得其便。以出血洒地,心不忧愁故,魔不得便。

  如萨陀波仑心,五百女人心亦如是,敬重萨陀波仑故;见其刺身,应有忧愁,以其愿得满故,不以为愁。

  “尔时,释提桓因见是事已,叹未曾有”者,是人未得无生忍,诸烦恼未断,为供养法故,不惜身命,如诸离欲人无异;割截其身,如断草木。初心既尔,后心转增。

  复次,未曾有者,此中释提桓因自说因缘:“萨陀波仑爱法乃尔,以刀自刺”等。

  释提桓因作是心欢喜已,赞言:“善哉!”赞其爱法、乐法,勤心精进;以过去佛为喻:“非但汝今辛苦,过去诸佛求般若亦尔。”

  萨陀波仑闻释提桓因安慰其心已,如火得酥,转更炽盛,作是念:“我既敷座洒地,当于何处得好名华庄严法处?”

  问曰:

  不见水时何以不作是念:“当于何处得水洒地?”

  答曰:

  萨陀波仑以先有水处,即时皆无,知魔所作;是故自于四大分中,刺水分洒地。身中水种虽多,血是命之所在是故,刺以洒地。

  华不自有,昙无竭出时欲至,不容远求;又所须复多,当以遍覆其地,是故生念欲得。

  帝释知其念,即以天华中妙者,名曼陀罗,三千石与之,足以周事。

  帝释所以不以人华与者,欲令发希有心故。

  萨陀波仑受华已,分作二分:好者留以说法时散,余者覆地。

  其国俗法以华覆地,令行其上,以为供养。

  尔时,昙无竭如其先要,满七岁已,从三昧起,与无量百千众恭敬围绕,直趣法座,为说般若故。

  问曰:

  若诸菩萨入微妙三昧中,谁能令起?

  答曰:

  行者初入时,自作限齐,然后入定;时至,其心自在从三昧起,悲心故而生觉观。如一比丘,入灭受定三昧时,自期:“闻犍捶时当起。”既入已,时僧坊失火,诸比丘惶懅,不打犍捶而去。尔时,过十二岁已,檀越更和合,众僧欲起僧坊,方打犍捶;闻犍捶声起,即身散而死。后诸得道者,说其如此。

  复次,有人言:法性生身大菩萨,如诸佛常入三昧,无散乱粗心;以神通力故,能说法、飞行度脱众生。世俗法故,有出入三昧相,是故虽入微妙三昧而能还出,以大悲心牵故;譬如咒术出龙。

  “大众围绕”者,是内眷属;恭敬散华、烧香,随从而出,为说般若波罗蜜故。

  “说般若波罗蜜”者,因世谛名字语言,欲示众生第一义不动相故。

  “萨陀波仑见昙无竭,即得清净欢喜,乐遍其身,如比丘入于三禅”,所以者何?多欲众生,虽非净妙,得犹喜乐,何况得见真功德庄严身者!

  萨陀波仑从空中佛闻昙无竭,即生大欲得诸三昧。见十方诸佛,复闻十方诸佛说:“先世因缘,唯有昙无竭能度汝耳。”闻是已,增益其心,渴仰欲见,是故中道欲卖身供养。今于众香城七岁不坐不卧欲见昙无竭。如是渴仰,欲乐来久;如人热渴所逼,得浊暖潦水,犹尚欢喜,何况得清冷美水!

  既以渴仰情久,又昙无竭功德大,是故悦乐。

  问曰:

  乐有四种,何以但说“第三禅乐”,而不说上地定乐及解脱乐?

  答曰:

  以欲界众生,于三受中多贪乐受。闻涅槃乐无所有,则心不乐喜;以上四禅中断苦乐故,心亦不乐;第三禅中乐,乐之极。

  复有人言:萨陀波仑新发意,未入细深妙定故,见昙无竭发大欢喜,似如三禅乐。萨陀波仑自觉我大欢喜故,即时舍喜,得清净法性,遍身安乐,是故以三禅乐为喻。

【卷第一百】

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

  【经】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所,散天曼陀罗华,头面礼毕,退坐一面。

  “昙无竭菩萨见其坐已,告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谛听!谛受!今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相。善男子!诸法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离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离;诸法不动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动;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诸法无畏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畏;诸法一味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一味;诸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诸法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生;诸法无灭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灭。虚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大海水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须弥山庄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庄严;虚空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色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地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水种、火种、风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空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如金钢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诸法性不可得故,当知般若波罗蜜性亦不可得;诸法无所有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有等;诸法无作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作;诸法不可思议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可思议。’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即于座上得诸三昧,所谓诸法等三昧,诸法离三昧,诸法无畏三昧,诸法一味三昧,诸法无边三昧,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虚空无边三昧,大海水无边三昧,须弥山庄严三昧,虚空无分别三昧,色无边三昧,受、想、行、识无边三昧;地种无边三昧,水种、火种、风种、空种无边三昧;如金钢等三昧,诸法无分别三昧,诸法不可思议三昧–如是等,得六百万诸三昧门。”

  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与诸比丘僧围绕,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仑得是六百万三昧门,见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与诸比丘恭敬围绕,以如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萨陀波仑菩萨从是已后,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常不离诸佛,生于有佛土中。乃至梦中未曾不见佛时;一切众难皆悉已断,在所佛土随愿往生。

  “须菩提!当知是般若波罗蜜因缘,能成就菩萨摩诃萨一切功德,得一切种智。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学六波罗蜜,欲深入诸佛智慧,欲得一切种智,应受持是般若波罗蜜,诵、读、正忆念、广为人说,亦书写经卷,供养、尊重、赞叹,香华乃至妓乐。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是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母,十方诸佛所尊重故。”

  【论】

  释曰:

  昙无竭既出,至法座所,遍观无胜己者,于是而坐。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知坐已定,到昙无竭所,头面礼足,一面坐。

  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

  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昙无竭见其坐已,知从远来,不惜身命,种种勤苦,为欲闻法。

  初相见时,日垂欲没,少时闻法,昙无竭以日没故,起入宫中。

  今为法故,七岁渴仰,不生异心;垂欲出时,以血洒地,知其为法不惜身命,其心不退,决定无疑,堪受教化。是故告言:“善男子!一心谛听!”

  上疑诸佛来去已断;今但欲闻甚深般若波罗蜜,是故为说“般若波罗蜜相”。

  “般若波罗蜜相”者。

  如先“诸法平等义”中说。

  或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力故,观诸法皆平等;非诸法性性自平等。

  是故,昙无竭言:“诸法平等故,般若波罗蜜平等。”

  所以者何?因、果相似故。“初观诸法平等”是因,“决定心得般若波罗蜜”是为果。

  问曰:

  观诸法平等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平等,何以分别为因、果?

  答曰:

  般若及诸法虽一相、无二无别,行者初观时是因,观竟名为果;如须陀洹道得、向。又如有漏五众,因时名集,果时名苦。

  色等一切法平等,即是般若波罗蜜平等。

  问曰:

  应说“般若波罗蜜相”,今何以说“平等”?因“不平”故有“平等”,因“平”故有“不平”。于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异相,汝何以故欲取“一相”?

  答曰:

  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不以方便说,则无解者;是故若分别不等,则生诸烦恼,三毒增长,所谓憎怨、爱亲,爱善、憎不善。

  菩萨住是二等中,观一切法皆平等:住众生等中,怨亲、憎爱皆悉平等,开福德门,闭诸恶趣;住法等中,于一切法中忆想分别、着心取相皆除灭,但见诸法空,空即是平等。

  有人得是诸法平等空,直趣菩萨道,于空不戏论;有人虽得平等而生戏论:“若观都空,有如是失!”如是人于平等即是不等。

  是故此中为“真平等”故说“般若波罗蜜等”,非是戏论。

  离平等、不平等二边,是般若波罗蜜相。

  问曰:

  “平等”者,于般若波罗蜜相已具足,何以故更说“离等是般若波罗蜜相”?

  答曰:

  经中但说“诸法等故般若等”,行者取是平等相而生着,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平等相自性离,色等诸法自相离故。”

  “离”义,如〈相无相品〉中说。

  得此诸法平等,又于平等离,安住空中,空中则不动–戏论不能动,诸烦恼山亦不能动,无常时亦不能动。所以者何?于一切法得实相故。

  菩萨住是二空,得不动般若波罗蜜,是则究竟。

  若有念,即是有相着处;是故说:“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

  无动相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诸相灭故。

  若不念是般若,或迷闷无所趣向,有戏论者,在大众中,则生怖畏;或于涅槃中不了故,亦生怖畏。是故说:“无怖畏相是般若波罗蜜”。

  是人虽不决定取诸法相,而深入法性故,于大众中有难论诸相者,心无所畏,于诸法得无相故。

  又入无生法忍时,知一切法不可得,于是中亦无所畏。所以者何?是菩萨善通达一切法故。

  复次,一切法一相,所谓“性空”;是故般若波罗蜜随一切法故,亦性空一味。

  问曰:

  上已说“诸法平等”,今何以更说“一味”?

  答曰:

  “空”,或时有味,或时无味。若行者为诸见取相分别、好丑筹量,尔时得是诸法平等空心,大欢喜故名为“味”;如人为热渴所逼,得清冷水,以为真味无比,随时用故名味。真实毕竟空,则无“味”、“不味”。

  复次,“一味”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缘、所观,皆为一味;空智力大故,余法皆随而为空。譬如煮石蜜欲熟时,虽异物和合,皆为石蜜。

  又如大海,百川归之,皆为一味,所谓“毕竟空味”。色等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各别异;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

  “边”名为相,若有、若无;实观色等诸法,非有非无故无相,无相即是无边;观是已即是“无边般若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边”有二种:常边、断边,世间边、涅槃边,恶边、善边等。此中无如是等诸边故,名为“无边般若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边”名前际、后际。世间无始故无前际,入无余涅槃故有前际;不复更出故无后际;如是等分别诸边,着世间故畏涅槃。是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是一切边,但闻诸法实相无入无出。

  问曰:

  “诸法平等”、“诸法离”,皆是“无边”,何以复别说?

  答曰:

  有人知“诸法平等”、知“诸法离”,则不须说;若有人取相,着是“一味”故,说“无边”。

  昙无竭非但为萨陀波仑故说,萨陀波仑亦不但自为故问,但为众生有种种心、种种行故,于“般若波罗蜜相”中略说。

  “无生”、“无灭”,如先种种因缘“破生灭”中说。

  “虚空无边”,如摩诃衍虚空譬喻中说。

  “大海水无边”、“须弥庄严”,先未说故,今当略说。

  问曰:

  虚空,无为、常法故,无得其边者,可言“无边”;大海水在四天中,绕须弥山,有由旬数量,有人能渡,何以言“无边”?

  答曰:

  无边有二种:一者、实无边;二者、人不能到故无边。

  海亦有二种:一者、可渡;二者、绕须弥山在九宝山里,广八万二千由旬,世间人不能得边,故言“无边”。

  如小海,船力可渡;大海水,船力不可渡,唯有神通者能度。

  如外道凡夫能生禅定船,度欲界、色界海;无色界如大海,深广则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故。

  诸贤圣人智慧、禅定翅力,破诸法邪相、得实相故能度,是故说大海譬喻。

  问曰:

  须弥山一色,何以言“庄严”?

  答曰:

  外书说须弥山一色,纯是黄金。

  《六足阿毗昙》中说:

  须弥山四边,各以一宝成,金、银、颇梨、琉璃庄严。若诸鸟随所至方,各同其色。

  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以身围绕七匝。

  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其城七重名为喜见,九百九十九门,一一门边,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护。

  城中高处作殿,名曰最胜;四边有四大园。

  四天王在四边,有山名游乾陀,各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王治其上。

  四大海水,诸阿修罗宫,及诸龙王宫殿;游乾陀等九宝山,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及诸余星,围绕庄严。

  如是等种种杂饰以为庄严,视之无厌。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六波罗蜜果报故,作转轮王、梵、释天王、净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报,行般若波罗蜜未具足时,受此果报庄严。

  般若波罗蜜具足时,则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毗跋致菩萨、诸佛道果庄严。

  如须弥山,上、下皆有庄严。般若波罗蜜庄严亦尔,未具足时,诸天王等庄严;具足已,诸道果庄严。

  如须弥山者,劫初立时,四边大风吹聚地之精味,积为须弥山;更有风吹,令坚而成宝。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一切善法中第一坚实、牢固和合以为般若。

  如须弥山,四边大风,吹大海水波所不能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邪见、外道、戏论及诸魔民所不能动。

  如须弥山顶四园,诸天到者,受种种乐;般若亦如是,行者能登般若顶,到四禅等诸定园中,受种种乐。

  复次,有人言:须弥山,众鸟到者皆同一色;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谓无相。

  如“虚空无分别”者,虚空无分别是内、是外,是远、是近,是长、是短,是净、是不净等;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般若中,亦无内外、善不善等分别。

  如“五众无边”者,五众常遍满世间;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不远离于五众,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色等法,分析破裂,乃至微尘则无方,无方故无边;无色法,无形故无此彼,无此彼故无边。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一切法,分别色乃至微尘,分别无色法乃至一念中,不见决定有常、乐、我、净。

  是故说“色无边故般若无边”。

  乃至虚空六种,亦如是。

  “如金钢等”者,如天王所执金钢,无憎无爱,随所用处,无不摧碎;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断一切结使烦恼颠倒及习皆灭,故名为“如金钢”。

  如金钢三昧相应智慧观一切法皆平等,般若波罗蜜观诸法平等亦如是。何以故?般若先观诸法平等,然后得是三昧。

  “诸法无分别”者,世间凡夫烦恼力故,种种分别诸法;得诸法实相,则皆破坏、变异。是故圣人得般若波罗蜜,不随忆想分别诸法,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若得诸法变异时,则不忧愁,以先来不分别取诸法相故。

  “诸法性不可得”者,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无因缘”、若“少因缘”而起者;若从因缘生,则无自性。

  “性”者,名本有决定实事。

  若性从因缘和合边生,当知未和合时则无;若先无今从因缘和合有者,则知无性。

  若从因缘而生性者,性即是作法;“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应独有;如是有为法则无。

  是故言“一切诸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罗蜜性亦尔”。

  “诸法无所有等故”者,诸法性不可得故,众因缘亦不可得;众因缘亦不可得故,皆是无所有;入无所有中故,则皆平等。

  所以者何?有,故有分别;无,故无分别。

  如草香、栴檀香,烧时有分别,灭时无分别。

  “诸法无作”者,众生空、法空故,则皆无作。

  “众生所作”者,所谓十善、十不善等。

  “法作”者,所谓火,然;水,流;风,动;识,能识;智,能知–如是法,各各自有力。

  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无色等乃至一切种智,先已破。

  破众生故无作者,破法故无所作;但凡夫人颠倒覆,故言:“我有所作。”

  “诸法不可思议”者,色等一切法不得决定–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实、若空,若我、若无我,若生灭、若不生灭,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若有、若无等种种门分别,亦如是不可得思议。

  所以者何?是法皆从心中忆想分别生,亦不可决定。一切法实性,皆过心、心数法、出名字语言道。如前品说:“一切诸法平等,一切贤圣不能行、不能到。”是故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亦尔,观是法故生。

  是时,萨陀波仑即于坐上得诸三昧。

  问曰:

  萨陀波仑先已知诸法空相,今种种勤苦,住立七岁,见昙无竭得何等利益?

  答曰:

  萨陀波仑先见诸佛,得诸三昧,贵重般若波罗蜜生著相;今昙无竭七岁从定起,为说般若破其着心: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罗蜜令其空。

  是故说:“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诸法离相;乃至诸法不可思议故,般若不可思议。”

  不令轻贱余法、贵重般若。何以故?不令因般若故,更生垢着。般若波罗蜜虽毕竟清净,多所饶益,复不可取相而生着心;如热金虽好,不可手捉。

  萨陀波仑得是教化,断般若中着心,即得诸法等诸三昧。

  句句解说,散乱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从师闻已,一心思惟名为三昧,摄心不散,智慧变成三昧。如风中灯不能照明;在静室闭门,明乃遍照。

  先已欲界心散乱故,智慧力未成就;今入摄心中,所闻诸法,皆名三昧,能破诸烦恼等及魔人民。如水,寒风未至,未成为冰,则无坚用;若成冻冰,能有所蹈。

  得如是等六百万三昧门:萨陀波仑得闻昙无竭所说法,得诸法中大智慧明,所谓种种诸法实相门。

  “诸法平等”–“平等”是智慧,入萨陀波仑禅定心中,变为三昧。

  今欲说三昧、智慧,今世、后世果报故,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在大众中说般若,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萨陀波仑从昙无竭得是三昧,于三昧中见十方佛在大众中说般若亦如是。

  “须菩提!萨陀波仑从是以后,深爱乐法故,多集诸经,广诵多闻;如阿难,佛所说皆能持,萨陀波仑亦如是。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即于是世常不离佛。”–如是等名为今世果报。

  “舍身常生有佛国中”,好修行念佛三昧故;乃至“梦中初不离见佛”。

  “地狱等诸难皆已永绝,随意往生诸佛国土”;以其深入般若波罗蜜,集无量功德故,不随业生。

  萨陀波仑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供养诸佛,度脱众生,集无量功德;譬如豪贵长者,从一会至一会。乃至今在大雷音佛所,净修梵行。

  若有欲求般若波罗蜜者,当如萨陀波仑菩萨,坚正一心,不可倾动!

  “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因缘故,能成就一切功德”者:诸菩萨等得般若者,贪欲、瞋恚等在家罪垢,邪疑、戏论等出家罪垢,皆悉除灭,得心清净;心清净故,得一切功德成就。

  “得一切种智”者,所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波罗蜜”者,从初地乃至七地,得无生忍法;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种智”,成就作佛。

  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皆应受持,乃至华香、妓乐。

  须菩提虽常乐空行,佛共说般若,又得无诤三昧,故不应嘱累。

  阿难得闻持陀罗尼,又常亲近世尊,故广嘱累。

释嘱累品第九十

  【经】

  尔时,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佛是汝大师不?汝是佛弟子不?”

  阿难言:“世尊!佛是我大师,修伽陀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

  佛言:“如是!如是!我是汝大师,汝是我弟子;若如弟子所应作者,汝已作竟。阿难!汝用身、口、意慈业供养供给我,亦常如我意,无有违失。阿难!我身现在,汝爱敬供养供给,心常清净;我灭度后,是一切爱敬供养供给事,当爱敬供养般若波罗蜜!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阿难!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后断种人!阿难!随尔所时般若波罗蜜在世,当知尔所时有佛在世说法。阿难!若有书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赞叹,华香、幡盖、宝衣、灯烛,种种供养,当知是人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佛说般若波罗蜜已,弥勒等诸菩萨摩诃萨,慧命须菩提、舍利弗、大目犍连、摩诃迦叶、富楼那弥多隶耶尼子、摩诃俱絺罗、摩诃迦旃延、阿难等,并一切大众,及一切世间诸天、人、犍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论】

  问曰:

  佛已断法爱,乃至一切种智、涅槃,不着不取相,今何以种种因缘嘱累是法,似如爱着?

  答曰:

  诸佛大慈悲心,从初发意已来,乃至到涅槃门,常不舍离。于娑罗双树间,以金钢三昧为众生碎身如麻米,何况经法多所饶益而不嘱累!

  又阿难是未离欲人,未尽知般若波罗蜜力势果报多所利益,是以殷勤嘱累:“汝当好受持无令忘失!”

  是故佛虽于一切法无憎爱,常寂灭相,而嘱累是般若。

  问曰:

  阿难是声闻人,何以以般若波罗蜜嘱累,而不嘱累弥勒等大菩萨?

  答曰:

  有人言:

  阿难常侍佛左右,供给所须,得闻持陀罗尼,一闻常不失。既是佛之从弟,又多知多识,名闻广普,四众所依,是能随佛转法轮第三师。佛知舍利弗寿短早灭度故,不嘱累。

  又阿难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脱五百阿罗汉师,能如是多所利益,是故嘱累。

  弥勒等诸大菩萨,佛灭度后,各各分散,至随所应度众生国土–弥勒还兜率天上;毗摩罗鞊、文殊师利亦至所应度众生处。

  佛又以是诸菩萨深知般若波罗蜜力,不须苦嘱累。

  阿难是声闻人,随小乘法,是故佛殷勤嘱累。

  问曰:

  若尔者,《法华经》、诸余方等经,何以嘱累喜王诸菩萨等?

  答曰:

  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又如《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是故嘱累诸菩萨。

  问曰:

  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而余经嘱累菩萨?

  答曰:

  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譬如大药师能以毒为药。

  复次,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所闻,何况新发意者!

  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般若波罗蜜总相是一,而深浅有异,是故嘱累阿难无咎。

  问曰:

  先见〈阿閦佛品〉中嘱累,今复嘱累,有何等异?

  答曰:

  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

  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以是故,见阿閦佛后,说〈沤和拘舍罗品〉。

  般若波罗蜜中虽有方便,方便中虽有般若波罗蜜,而随多受名。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以所用小异故别说;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所谓一切法性空,无所有、寂灭相,即欲灭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证。是时,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于菩萨功德未具足,不应取证,功德具足,乃可取证。”是时,菩萨以方便力,过二地,入菩萨位;住菩萨位中,知甚深微妙无文字法,引导众生,是名“方便”。

  复次,有方便,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性、无所有,而能还起善法,行六波罗蜜,不随空。若能生四种事:若疑、若邪见、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别,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为方便。

  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多所饶益,于大珍宝聚中最胜。佛知灭度后,多有怨贼欲毁坏者,品品嘱累犹尚无咎,何况二处!

  问曰:

  若嘱累,何以乃尔殷勤郑重?

  答曰:

  佛随世俗法引导众生。譬如估客主,欲远出他国,虽以财宝嘱累于子,大价妙宝偏独殷勤,以其子未识妙宝价重故。余人以估客主是识宝价人,而殷勤嘱累,必知其贵;若闻其子赞说宝价,则不信之。佛亦如是。

  复次,若于余人异众中赞叹般若嘱累,人则讥佛自称赞法,疑而不信;自于弟子中嘱累,则无嫌。

  复有人言:佛上品中说寂灭相无戏论,是一切智,是中无有决定法可取,则人以为无所可贵;今殷勤嘱累,则知佛不着空法。一切众生中,爱念般若无过佛者,佛知般若恩深故,贵重是般若而殷勤嘱累。

  有人言:佛欲现中道故嘱累:先说诸法空,以遮有边;今殷勤嘱累,则破无边–是则中道。若人谓佛贪心爱着此法,佛以种种因缘说般若波罗蜜空相;若人谓佛堕断灭中,是故殷勤嘱累–如是,则离二边。

  问曰:

  佛知阿难是弟子,何以故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我是汝师不?”

  答曰:

  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等,有少因缘故作弟子,欲于佛所取射法,佛不为说,于是反戒言:我非佛弟子。又如须尸摩,为盗法故作弟子。如是等,是名字弟子。

  又复外道等谓阿难不得已而在佛边–阿难曾作外道弟子,着草衣,求神仙;今以佛是其亲族,尊重故给侍。

  以如是等事故,于大众中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若言是真弟子,当随我敕。

  是故阿难为欲令人信故重答。

  佛告阿难:“弟子所应作法,汝尽具足。”

  “弟子法”者,所谓以善身、口、意业供给师。

  有弟子心好,身、口业不称;有弟子身、口业好,而心不称。

  若弟子以善心深爱乐师,身、口相称,不惜身命,不难勤劳,自舍其心,随师教敕;阿难尽具足此事。

  佛告阿难:“汝今现在恭敬于我;我灭度后,恭敬般若,亦当如是。”

  问曰:

  般若是诸佛师,而阿难何以不恭敬其师,而恭敬佛?

  答曰:

  阿难虽得初道,漏未尽故,不深知法实,如佛所知。是故佛告阿难:“汝恭敬般若,如恭敬我。”

  复次,众生见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大光明、金色身,多爱敬;般若波罗蜜微妙甚深,无形无色,智者能知。佛身相好,愚、智视之,皆无厌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

  佛在世时,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好守护般若。”

  问曰:

  一嘱累则足,何以至三?

  答曰:

  佛深爱般若波罗蜜故三嘱。

  问曰:

  若深爱者,何限于三?

  答曰:

  诸佛常法,语不过三。若过三不从,执金钢神则以杵拟之;又执金钢神意:若过三不从,则是逆人,便当杀之。是故佛问不过三。

  复次,若一说,犹缓;过三,太急,似如凡夫贪著者。

  复次,受者心有三种,钝根者至三乃生善心;阿难虽复利根,心向声闻,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然余灯,其明转多。

  “莫作最后断种人”者,世人有子,若不绍继,则名断种,最为可耻。佛以此喻告阿难:“汝莫于汝身上令般若断绝!”

  问曰:

  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罗蜜,说亦不增,不说亦不减,毕竟寂灭相”;今何以言“莫令断灭”?譬如虚空,谁能灭者?

  答曰:

  般若波罗蜜虽寂灭、无生无灭相,如虚空,不可戏论;而文字语言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为他人说,是此中般若–于此因中而说其果。

  凡人闻般若波罗蜜微妙,即生着心,取般若相,分别诸法,所谓是善、是不善,是世间、是涅槃等;以分别故,于是法中生着心,着心故斗诤,斗诤故起诸罪业–如是人名为“灭般若波罗蜜”。

  佛告阿难:“汝当如般若波罗蜜相,莫著文字语言,教化众生。”–是名“不灭”。

  “阿难!随般若在世几时,则知尔许时佛在世”,如经中广说。

  佛殷勤嘱累,在会众生有疑,是故佛说嘱累因缘,所谓“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说“若般若在世,佛亦在世”。

  又法宝不离佛宝,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名为佛;得法宝故名为佛–“法宝”即是般若波罗蜜。如人从佛得利,乃至得解脱涅槃;若人于般若中能信行,亦以三乘法而入涅槃。是故说“般若在世,如佛在世说法无异”。

  “阿难!若有人听受般若,及书、持等,当知是人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

  问曰:

  有人重罪,三不善业成就,听、受、书、持般若,是人云何当得不离诸佛、闻法、亲近佛不?

  答曰:

  是事先品中已答,所谓听法者有二种人:一者、但听而不信受行;二者、听而信受奉行。

  如弟子不听、不信受行师语,是名不听;若以一心听闻,信受奉行,厌世、爱涅槃,离小乘、乐大乘–作如是听受,是名真听。

  诵、读亦如是。

  正忆念,随如佛意,离有无二边,行于中道。如所闻受持,及其义解、为他人解说,恭敬、尊重、供养、赞叹、花香等。

  初始微薄,乃至正忆念、为他人说,其心转厚,功德转多,牢固不动。

  若闻师说,若见经卷,花香等供养:若智者知般若功德供养者,福德重;不知者供养,福德微薄。福德纯厚者,转身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福德微薄者,不言转身得三福报,偿众罪已,久后亦必当得佛。

  此中佛总说福德纯厚、微薄,渐渐皆当见十方佛,闻佛所说,渐渐具足六波罗蜜,皆得作佛。

  佛以佛眼见般若有如是大利益众生故,殷勤嘱累。

  问曰:

  是诸大阿罗汉已证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何况大欢喜?

  答曰:

  诸大阿罗汉,虽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犹疑不了;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是故大欢喜。

  复次,此诸大弟子,已证实际。“实际”者,即是空、无相、无量,无所分别。佛以此寂灭法,种种分别名字、语言、譬喻广说,亦不坏法性,又不与世间相违;诸阿罗汉是法中证故大欢喜。

  佛善说是空、无相、无量、寂灭法;诸余大众未悉漏尽,信力深故,亦大欢喜,言:“此法能尽我等生死苦,令得佛道。”

  如是等无量因缘故,大众皆欢喜。

  问曰:

  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阿难共大迦叶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

  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坐而去,何况佛般涅槃后!以是故不说。

  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

  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诸天宫中,有千亿万偈等。所以者何?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

  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世中或变化作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

  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诸佛本起经》、《宝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等诸大经,无量无边,如大海中宝,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问,应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诃衍中?”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应如汝所问。

  复次,有人言:如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又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

  复次,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

  “修多罗”者,是四《阿鋡》中经名,摩诃衍中经名。

  修多罗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罗;二者、摩诃衍经名为大。

  修多罗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

  二百五十戒如是等,名为修多罗。

  “毗尼”名比丘作罪,佛结戒:应行是、不应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说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毗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毗泥,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释。

  是故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在修多罗经中,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集三藏中。

  究摩罗耆婆法师,以秦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四年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出此释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其中兼出经本、禅经、戒律、百论、禅法要解,向五十万言,并此释论一百五十万言。论初品三十四卷,解释一品,是全论具本;二品已下,法师略之,取其足以开释文意而已,不复备其广释。得此百卷,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光彻五轮禅修学苑
普愿众生皆安乐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