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论 – 卷41-50

大智度论 – 卷41-50

龙树菩萨

【卷第四十一】

释三假品第七

  【经】

  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摩诃萨,所应成就般若波罗蜜!”

  即时诸菩萨摩诃萨及声闻大弟子、诸天等作是念:“慧命须菩提自以智慧力,当为诸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耶?为是佛力?”

  慧命须菩提知诸菩萨摩诃萨、大弟子、诸天心所念,语慧命舍利弗:“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教授,皆是佛力。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善男子学是法,得证此法,佛说如灯。舍利弗!一切声闻、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菩萨摩诃萨说般若波罗蜜。”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所说菩萨、菩萨字,何等法名菩萨?世尊!我等不见是法名菩萨,云何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佛告须菩提:

  “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名字,名为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但有名字;是名字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譬如说我名,和合故有;是我名,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如众生、寿命、生者、养育者、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等,和合法故有,是诸名,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譬如身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譬如色、受、想、行、识,亦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是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

  “须菩提!譬如眼,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是眼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耳、鼻、舌、身、意,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色乃至法亦如是。眼界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世间名字故说;乃至意识界亦如是。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譬如内身,名为头,但有名字,项、肩、臂、脊、肋、髀、??、脚,是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名字亦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但以名字故说;是亦不生不灭,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

  “须菩提!譬如外物,草、木、枝、叶、茎、节,如是一切但以名字故说;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

  “须菩提!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皆和合故有;是法及名字,亦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

  “须菩提!譬如过去诸佛,名字和合故有,是亦不生不灭,但以名字故说;是亦非内非外,非中间住;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梦、响、影、幻、炎、佛所化,皆是和合故有,但以名字说;是法及名字不生不灭,非内非外,非中间住。般若波罗蜜、菩萨、菩萨字亦如是。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名假施设、受假施设、法假施设,如是应当学。”

  【论】

  问曰:

  佛既不自说,诸菩萨摩诃萨福德智慧利根,胜诸声闻,何以故命须菩提令说?

  答曰:

  先“舌相”中,已有二因缘故,使须菩提说。

  复次,佛威德尊重,畏敬心故,不敢问佛,畏不自尽。

  复次,佛知众中心所疑,众人敬难佛故,不敢发问。

  所以者何?众生见佛身过须弥山,舌覆三千大千世界,身出种种无量光明。是时众会,心皆惊怖,不敢发问,各各自念:“我当云何从佛闻法?”以是故,佛命须菩提,令为众人说法;言“汝所说者,皆是佛力”,如经中说。

  复次,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菩萨合说;二者、但与诸法身菩萨说。

  为杂说故,命须菩提为首,及弥勒、舍利弗、释提桓因。

  尔时,众会闻佛命须菩提令说,心皆惊疑。须菩提知众人心,告舍利弗等言:“一切声闻所说所知,皆是佛力。我等当承佛威神,为众人说,譬如传语人。

  “所以者何?佛所说法,法相不相违背。是弟子等学是法作证,敢有所说,皆是佛力;我等所说,即是佛说。

  “所以者何?现在佛前说,我等虽有智慧眼,不值佛法,则无所见。譬如夜行险道,无人执灯,必不得过;佛亦如是,若不以智慧灯照我等者,则无所见。”

  又告舍利弗:“一切声闻、辟支佛,实无力能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况我一人!”

  所以者何?菩萨智慧甚深,问答玄远;诸余浅近法,于菩萨边说犹难,何况深法!如人能食一斛饭,从有一斗者索,欲以除饥,是不能除。

  以是故说“声闻、辟支佛无力能为菩萨说般若”。

  须菩提大明菩萨尊贵,佛亦然可;令须菩提欲于实相法中说,是故言:“一切法中求菩萨不可得,菩萨不可得故,字亦不可得;菩萨、菩萨字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是三事不可得故,我云何当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问曰:

  佛命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而须菩提言“无菩萨”,与佛相反,佛何以同之?

  答曰:

  有二种说:一者、着心说,二者、不着心说。

  今须菩提以不着心说空,佛不诃之。

  复次,须菩提常行空三昧,知诸法空故。

  佛告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而菩萨毕竟空。是故须菩提惊言:“云何名菩萨?”

  佛即述成:“菩萨如是从发心已,来乃至佛道,皆毕竟空故不可得;若如是教者,是即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复次,凡有二法:一者、名字,二者、名字义。

  如火,能照、能烧是其义;照是造色,烧是火大,是二法和合名为火。

  若离是二法有火,更应有第三用,除烧、除照更无第三业;以是故知二法和合,假名为火。

  是火名不在二法内。何以故?是法二,火是一,一不为二、二不为一。义以名二法不相合,所以者何?若二法合,说火时应烧口;若离,索火应得水!如是等因缘,知不在内。

  若火在二法外,闻火名,不应二法中生火想。

  若在两中间,则无依止处。一切有为法,无有依止处;若在中间,则不可知!

  以是故,火不在三处,但有假名。

  “菩萨”亦如是,二法和合名菩萨,所谓名、色。

  色事异,名事异,若定有菩萨,应更有第三事;而无有事,则知假名是菩萨。

  “菩萨名”亦如是,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

  是中佛说譬喻:“如五众和合故名为我,实我不可得;众生乃至知者、见者,皆是五众因缘和合生假名法;是诸法实不生不灭,世间但用名字说。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皆是因缘和合假名法。”

  是中佛更说譬喻:

  有人言:“但五众和合有众生,而众生空,但有五众法。”佛言:“众生空,五众亦和合故假名字有;十二处、十八界亦如是。”

  复次,菩萨有二种:一者、坐禅,二者、诵经。

  坐禅者,常观身、骨等诸分和合故名为身;即以所观为譬喻,言:头骨分和合故名为头,脚骨分和合故名为脚,头、脚、骨等和合故名为身;一一推寻,皆无根本。所以者何?此是常习常观故,以为譬喻。

  不坐禅者,以草、木、枝、叶、华、实为喻。

  如过去诸佛,亦但有名字,用是名字可说。

  十譬喻亦但有名字,菩萨义亦如是。“十喻”义,如先说。

  菩萨应如是学三种波罗聂提:

  五众等法,是名“法波罗聂提”。

  五众因缘和合故名为众生,诸骨和合故名为头骨;如根、茎、枝、叶和合故名为树;是名“受波罗聂提”。

  用是名字,取二法相,说是二种,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复次,众微尘法和合故,有粗法生;如微尘和合故有粗色,是名“法波罗聂提”,从法有法故。

  是粗法和合有名字生。如能照、能烧,有火名字生;名色有故为人,名色是法,人是假名,是为“受波罗聂提”;取色取名,故名为“受”。

  多名字边,更有名字,如梁、椽、瓦等名字边,更有屋名字生;如树枝、树叶名字边,有树名生,是为“名字波罗聂提”。

  行者先坏名字波罗聂提,到受波罗聂提;次破受波罗聂提,到法波罗聂提;破法波罗聂提,到诸法实相中。

  诸法实相,即是诸法及名字空般若波罗蜜。

  【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色名字是常,不见受、想、行、识名字是常,不见色名字无常,不见受、想、行、识名字无常;不见色名字乐,不见色名字苦;不见色名字我,不见色名字无我;不见色名字空,不见色名字无相,不见色名字无作;不见色名字寂灭;不见色名字垢,不见色名字净;不见色名字生,不见色名字灭;不见色名字内,不见色名字外,不见色名字中间住;受、想、行、识亦如是。

  “眼、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诸受,乃至意、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诸受,亦如是。

  “何以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字、菩萨、菩萨字,有为性中亦不见,无为性中亦不见;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法皆不作分别。

  “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不坏法中。

  “修四念处时,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时,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般若波罗蜜字,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但知诸法实相;诸法实相者,无垢无净。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当作是知名字假施设。知假名字已,不着色,不着受、想、行、识;不着眼乃至意;不着色乃至法;不着眼识乃至不着意识;不着眼触乃至不着意触,不着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乃至不着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若不苦不乐;不著有为性,不着无为性;不着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不着三十二相,不着菩萨身;不着菩萨肉眼,乃至不着佛眼;不着智波罗蜜,不着神通波罗蜜;不着内空,乃至不着无法有法空;不着成就众生,不着净佛世界,不着方便法。何以故?是诸法无著者、无著法、无著处,皆无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着一切法,便增益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入菩萨位,得阿鞞跋致地,具足菩萨神通;游一佛国,至一佛国,成就众生,恭敬、尊重、赞叹诸佛;为净佛世界,为见诸佛供养;供养之具,善根成就,故随意悉得;亦闻诸佛所说法,闻已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忘失;得诸陀罗尼门、诸三昧门。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当知诸法名假施设!”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是菩萨不?受、想、行、识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眼、耳、鼻、舌、身、意,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色、声、香、味、触、法,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眼识乃至意识,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地种,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水、火、风、空、识种,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无明,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离色,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乃至离老死,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如相,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如相,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离色如相乃至离老死如相,是菩萨不?”“不也!世尊!”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乃至老死非菩萨;离色非菩萨,乃至离老死非菩萨;色如相非菩萨,乃至老死如相非菩萨;离色如相非菩萨,乃至离老死如相非菩萨’?”

  须菩提言:“世尊!众生,毕竟不可得;何况当是菩萨!色,不可得;何况色、离色,色如、离色如,是菩萨!乃至老死,不可得;何况老死、离老死,老死如、离老死如,是菩萨!”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众生不可得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可得,当作是学!”

  “于须菩提意云何?色,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色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无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乐,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乐,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苦,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苦,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非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我,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于须菩提意云何?色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非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非空,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相,是菩萨义不?”

  “不也,世尊!”

  “色无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相,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色无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受、想、行、识无作,是菩萨义不?”“不也!世尊!”

  乃至老死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汝观何等义,言:‘色非菩萨义,受、想、行、识非菩萨义;乃至色、受、想、行、识无作,非菩萨义;乃至老死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色,毕竟不可得;何况无色,是菩萨义!受、想、行、识,亦如是。世尊!色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乐,毕竟不可得;何况色苦,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我,毕竟不可得;何况色非我,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有,毕竟不可得;何况色空,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相,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相,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世尊!色作,毕竟不可得;何况色无作,是菩萨义!乃至识亦如是。”

  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义不可得,受、想、行、识义不可得,乃至无作义不可得,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汝言‘我不见是法名菩萨。’须菩提!诸法不见诸法,诸法不见法性,法性不见诸法。法性不见地种,地种不见法性,乃至识种不见法性,法性不见识种;法性不见眼、色、眼识性,眼、色、眼识性不见法性,乃至法性不见意、法、意识性,意、法、意识性不见法性。须菩提!有为性不见无为性,无为性不见有为性。何以故?离有为不可说无为;离无为不可说有为。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诸法无所见;是时不惊、不畏、不怖,心亦不没、不悔。何以故?是菩萨摩诃萨,不见色、受、想、行、识故,不见眼乃至意,不见色乃至法,不见淫、怒、痴,不见无明乃至老死,不见我乃至知者、见者,不见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见声闻心、辟支佛心,不见菩萨、不见菩萨法,不见佛、不见佛法、不见佛道。是菩萨一切法不见故,不惊、不畏、不怖、不没、不悔!”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是菩萨心不怖、不没、不悔?”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心心数法不可得、不可见,以是故,菩萨摩诃萨心不怖、不没、不悔。”

  “世尊!云何菩萨心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意及意界不可得、不可见,以是故不惊、不畏、不怖。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法不可得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行处,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菩萨名,亦不得菩萨心,即是教菩萨摩诃萨。”

  【论】

  释曰: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法名字,非常非无常,乃至有为无为性中,不见有菩萨、菩萨字;如先说“一切法中不作忆想分别”。

  菩萨住不坏法中,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以诸法实相智慧,于诸法中求,不见一定法–所谓般若波罗蜜,亦不见般若波罗蜜名字,又不见菩萨及菩萨名字。

  用是智慧故,破无明等诸烦恼;用是不见亦不见智慧故,破着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名字,菩萨、菩萨名字;诸法实相清净,通达无碍。菩萨得如是智慧,若见、若闻、若念,皆如幻化;若闻、见、念,皆是虚诳。以是故,不着色等。

  住是无碍智慧中,增益六波罗蜜,入菩萨位,得如是等利益。

  是一章,佛自教菩萨作如是观。

  次后章,人谓佛多说法空,故反问须菩提:“若诸法不空,颇有一法定是菩萨不?所谓色是菩萨不?乃至如、是菩萨不?”须菩提作是念:“诸法和合故有菩萨,我云何言一法定是菩萨?”以是故言:“不也!世尊!”须菩提善得众生空故。佛言:“善哉!善哉!”菩萨知众生空不可得故,应行般若波罗蜜。

  色是菩萨义,乃至无作毕竟空亦如是。

  须菩提入诸法深空中不疑故,能益诸菩萨,故佛赞言:“善哉!善哉!”“菩萨法,应如是学一切法不可得空般若波罗蜜。”

  如须菩提说:“我不见是法名为菩萨。”

  佛言:“非但菩萨独不可见,都无有法见法者。”

  法性无量不可见故,是故“诸法不见法性”。

  诸法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毕竟空,故“法性不见诸法”。

  色性不见法性,法性不见色性,乃至识性亦如是。

  五众性与法性同名故名为性。

  十二处、十八界,有为法、无为法,亦如是。

  略说因缘:“离有为性,不得说无为性;离无为性,不得说有为性。”是二法中摄一切法故。

  是菩萨虽不见一切法,亦不怖畏,何以故?有所见,有所不见,则有恐畏;若都无所见,则无所畏,所谓五众乃至十八不共法。

  问曰:

  若佛已说不恐畏因缘,须菩提何以故重问?

  答曰:

  须菩提若谓:“法都空无所有,恐堕邪见。”

  所以者何?佛弟子得正见故,名为行道人,云何言“都不可见”?

  佛知须菩提意,故说言:“一切心心数法不可得、不可见,故无畏。”

  凡夫人欲入空中,见心心数法可得,外法不可得,故恐怖;菩萨以心心数法虚妄不实,颠倒果报,不能示人实事,故不恐怖。

  以是异义,故重问。

  问曰:

  若尔者,何以复有第三问?

  答曰:

  心心数法,意识中可见;意及意识,是心心数法根本。所以者何?意识中多分别故生恐怖;五识时顷促故,无所分别。欲破怖畏根本,以是故重问,无咎!

  若菩萨能行如是般若波罗蜜,虽不见四种事: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字;能三种因缘不畏,即是教菩萨般若波罗蜜。

  若但了菩萨般若波罗蜜相,是为行般若波罗蜜;不从十方求,亦无与者,亦非如金银宝物力求而得。

释劝学品第八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欲具足檀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具足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知色,当学般若波罗蜜!乃至欲知识,当学般若波罗蜜!欲知眼乃至意,欲知色乃至法,欲知眼识乃至意识,欲知眼触乃至意触,欲知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断淫瞋痴,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断身见、戒取、疑、淫欲、瞋恚、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等一切结使及缠等,当学般若波罗蜜!欲断四缚、四结、四颠倒,当学般若波罗蜜!

  “欲知十善道,欲知四禅,欲知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欲入觉意三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入六神通、九次第定、超越三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师子游戏三昧,当学般若波罗蜜!欲得师子奋迅三昧,欲得一切陀罗尼门,当学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得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一切法印三昧、观印三昧、毕法性三昧、毕住相三昧、如金刚三昧、入一切法门三昧、三昧王三昧、王印三昧、净力三昧、高出三昧、毕入一切辩才三昧、入诸法名三昧、观十方三昧、诸陀罗尼门印三昧、一切法不忘三昧、摄一切法聚印三昧、虚空住三昧、三分清净三昧、不退神通三昧、出钵三昧、诸三昧幢相三昧–欲得如是等诸三昧门,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满一切众生愿,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初品中言:“种种欲有所得,当学般若波罗蜜”,今何以重说?

  答曰:

  先但赞叹欲得是诸功德,当行般若波罗蜜,未说般若波罗蜜;今已闻般若波罗蜜味,因欲得余功德,所谓六波罗蜜等,当学般若波罗蜜。

  复次,上种种因缘说诸法空,有人谓:“佛法断灭,无所复作。”为断是人疑故,言:“欲得布施等种种功德,当行般若波罗蜜。”若般若波罗蜜实空无所有、断灭者,不应说应行布施等功德;有智者说,何缘初后相违?

  复次,前广说,此略说;彼是佛说,此是须菩提说。

  复次,般若波罗蜜深妙,故重说;譬如赞德之美,故言:“善哉!善哉!”

  “六波罗蜜”义,如先说。

  “知五众”者,见无常、苦、空,总相、别相等。“六情”、“六尘”、“六识”、“六触”、“六受”,亦如是。

  一切世间系缚,受为主,以受故生诸结使:乐受生贪欲,苦受生瞋恚,不苦不乐受生愚痴;三毒起诸烦恼及业因缘。以是故但说“受”;余心数法不说,所谓想、忆、念等。

  “三毒”、“十结”、“诸使”、“缠”,乃至“十八不共法”,如先说。

  “觉意三昧”、“超越三昧”、“师子游戏三昧”,是菩萨诸三昧,后当说。

  “欲满一切众生愿”,先已说。

  【经】

  “欲得具足如是善根,常不堕恶趣;欲得不生卑贱之家,欲得不住声闻、辟支佛地中,欲得不堕菩萨顶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尔时,慧命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为菩萨摩诃萨堕顶?”

  须菩提言:“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不以方便行六波罗蜜,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入菩萨位,是名菩萨摩诃萨法生,故堕顶。”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名菩萨生?”

  须菩提答舍利弗言:“生名爱法。”

  舍利弗言:“何等法爱?”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色是空,受念着,受、想、行、识是空,受念着。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色是无相,受念着。受、想、行、识无相,受念着;色是无作,受念着,受、想、行、识无作,受念着。色是寂灭,受念着,受、想、行、识寂灭,受念着;色是无常乃至识,色是苦乃至识,色是无我乃至识,受念着,是为菩萨顺道法爱生。是苦应知,集应断,尽应证,道应修;是垢法,是净法;是应近,是不应近;是菩萨所应行,是非菩萨所应行;是菩萨道,是非菩萨道;是菩萨学,是非菩萨学;是菩萨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非菩萨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方便,是非菩萨方便;是菩萨熟,是非菩萨熟;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受念着,是为菩萨摩诃萨顺道法爱生。”

  【论】

  问曰:

  何等善根故,不堕恶道、贫贱,及声闻、辟支佛,亦不堕顶?

  答曰:

  有人言:行不贪善根故,爱等诸结使衰薄,深入禅定;行不瞋善根故,瞋等诸结使薄,深入慈悲心;行不痴善根故,无明等诸结使薄,深入般若波罗蜜。

  如是禅定、慈悲、般若波罗蜜力故,无事不得,何况四事!

  问曰:

  何以四事中但问堕顶?

  答曰:

  三事先已说,堕顶未说故问。

  问曰:

  “顶”者是法位,此义先已说,今何以重说?

  答曰:

  虽说其义,名字各异。

  无方便入三解脱门,及有方便,先已说。

  法爱,于无生法忍中,无有利益,故名曰“生”。

  譬如多食不消,若不疗治,于身为患。菩萨亦如是,初发心时,贪受法食,所谓无方便行诸善法,深心系着,于无生法忍是则为生、为病;以着法爱故,于不生不灭亦爱。

  譬如必死之人,虽加诸药,药反成病;是菩萨于毕竟空、不生不灭法忍中而生爱着,反为其患!法爱于人天中为妙,于无生法忍为累。

  一切法中忆想分别,诸观是非,随法而爱,是名为“生”,不任盛诸法实相水;与“生”相违,是名“菩萨熟”。

  问曰:

  是一事,何以故名为“顶”、名为“位”、名为“不生”?

  答曰:

  于柔顺忍、无生忍中间所有法,名为“顶”;住是顶,上直趣佛道,不复畏堕。譬如声闻法中暖、忍中间,名为顶法。

  问曰:

  若得顶不堕,今云何言“顶堕”?

  答曰:

  垂近应得而失者,名为“堕”。得顶者,智慧安隐,则不畏堕;譬如上山,既得到顶,则不畏堕;未到之间,倾危畏堕。

  顶增长坚固,名为“菩萨位”。入是位中,一切结使,一切魔民,不能动摇。

  亦名“无生法忍”。所以者何?异于“生”故;爱等结使、杂诸善法,名为“生”。

  复次,无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生”;有诸法实相智慧火,故名为“熟”。是人能信受诸佛实相智慧,故名为“熟”;譬如熟瓶能盛受水,生则烂坏。

  复次,依止生灭智慧故得离颠倒,离生灭智慧故不生不灭,是名“无生法”;能信、能受、能持故,名为“忍”。

  复次,“位”者,拔一切无常等诸观法故,名为“位”;若不如是,是为顺道法爱生。

  【经】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名菩萨摩诃萨无生?”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内空中不见外空,外空中不见内空,外空中不见内外空;内外空中不见外空,内外空中不见空空;空空中不见内外空,空空中不见大空;大空中不见空空,大空中不见第一义空;第一义空中不见大空,第一义空中不见有为空;有为空中不见第一义空,有为空中不见无为空;无为空中不见有为空,无为空中不见毕竟空;毕竟空中不见无为空,毕竟空中不见无始空;无始空中不见毕竟空,无始空中不见散空;散空中不见无始空,散空中不见性空;性空中不见散空,性空中不见诸法空;诸法空中不见性空,诸法空中不见自相空;自相空中不见诸法空,自相空中不见不可得空;不可得空中不见自相空,不可得空中不见无法空;无法空中不见不可得空,无法空中不见有法空;有法空中不见无法空,有法空中不见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空中不见有法空,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入菩萨位。”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学般若波罗蜜,应如是学:不念色、受、想、行、识,不念眼乃至意,不念色乃至法;不念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得是心不应念、不应高;无等等心不应念、不应高;大心不应念、不应高;何以故?是心非心,心相常净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云何名心相常净?”

  须菩提言:“若菩萨知是心相,与淫、怒、痴不合不离;诸缠、流、缚等诸结使,一切烦恼,不合不离;声闻、辟支佛心,不合不离。舍利弗!是名菩萨心相常净。”

  舍利弗语须菩提:“有是无心相心不?”

  须菩提报舍利弗言:“无心相中,有心相、无心相可得不?”

  舍利弗言:“不可得!”

  须菩提言:“若不可得,不应问有是无心相心不!”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

  须菩提言:“诸法不坏不分别,是名无心相。”

  舍利弗问须菩提:“但是心不坏不分别,色亦不坏不分别,乃至佛道亦不坏不分别耶?”

  须菩提言:“若能知心相不坏不分别,是菩萨亦能知色乃至佛道不坏不分别。”

  尔时,慧命舍利弗赞须菩提:“善哉!善哉!汝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见法生,从法化生,取法分,不取财分,法中自信,身得证。如佛所说:‘得无诤三昧中,汝最第一’,实如佛所举!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是中亦当分别知,菩萨如汝所说行,则不离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欲学声闻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辟支佛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欲学菩萨地,亦当应闻般若波罗蜜,持、读、诵,正忆念,如说行。何以故?是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是中,菩萨摩诃萨、声闻、辟支佛当学!”

  【论】

  释曰:

  内空中不见外空,外空中不见内空。

  有人言:外四大饮食入其身中,故名为内,若身死还为外;一切法无来去相故,外空不在内空中。

  余十七空亦如是,不生不灭无异相,无来去故,各各中不住。

  复次,菩萨位相,不念一切色为有,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念是有。

  “不念有”义,如先说。

  问曰:

  “菩提心”、“无等等心”、“大心”,有何差别?

  答曰:

  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无等”名为佛,所以者何?一切众生,一切法,无与等者;是菩提心与佛相似,所以者何?因似果故,是名“无等等心”。是心无事不行,不求恩惠,深固决定。

  复次,檀、尸波罗蜜,是名“菩提心”。所以者何?檀波罗蜜因缘故,得大富无所乏少;尸波罗蜜因缘故,出三恶道人天中尊贵;住二波罗蜜果报力故,安立能成大事,是名“菩提心”。羼提、毗梨耶波罗蜜相,于众生中现奇特事,所谓人来割肉出髓,如截树木,而慈念怨家,血化为乳;是心似如佛心,于十方六道中,一一众生,皆以深心济度;又知诸法毕竟空,而以大悲能行诸行,是为奇特!譬如人欲空中种树,是为希有。如是等精进波罗蜜力势,与无等相似,是名“无等等”。入禅定,行四无量心,遍满十方,与大悲、方便合故,拔一切众生苦;又诸法实相,灭一切观,诸语言断,而不堕断灭中,是名“大心”。

  复次,初发心名“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名“无等等心”;入方便心中是名“大心”。

  如是等各有差别。

  复次,菩萨得如是大智,心亦不高,心相常清净故。

  如虚空相常清净,烟云尘雾,假来故覆蔽不净;心亦如是,常自清净,无明等诸烦恼客来覆蔽故,以为不净,除去烦恼,如本清净。行者功夫微薄,此清净非汝所作,不应自高、不应念,何以故?毕竟空故。

  问曰:

  舍利弗知心相常净,何以故问?

  答曰:

  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深入深着故;虽闻心毕竟空、常清净,犹忆想分别,取是无心相,以是故问:“是无心相心,为有、为无?若有,云何言无心相?若无,何以赞叹是无等等心当成佛道?”

  须菩提答曰:“是无心相中毕竟清净,有、无不可得,不应难!”

  舍利弗复问:“何等是无心相?”

  须菩提答曰:“毕竟空,一切诸法无分别,是名无心相。”

  舍利弗复问:“但心相不坏不分别,余法亦如是?”

  须菩提答言:“诸法亦如是。若尔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如虚空,无坏无分别。”

  诸菩萨深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作是念:“诸凡夫法可言虚诳,以不真实故;菩萨漏未尽故,亦可言不清净;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虚诳?”是时心惊不悦!

  须菩提知其心已,思惟筹量:“我今应为说实相法不?”思惟已,自念:“今在佛前,当以实相答;若我有失,佛自当说。”重思惟竟,以是故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是第一,亦从虚诳法边生,故亦是空,不坏不分别相。”

  以是故,行者,当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行,不应取相自高。

  尔时,舍利弗赞须菩提言:“善哉!善哉!”

  佛时默然,听须菩提所答,亦可舍利弗所叹。

  “从佛口生”者,有人言:婆罗门从梵天王口边生故,于四姓中第一。以是故,舍利弗赞言:“汝真从佛口生。”所以者何?见法知法故。

  有未得道者,亦依佛故得供养,是名“取财分”;又如弊恶子不随父教,但取财分。

  “取法分”者,取诸禅定、根、力、觉、道,种种善法,是名“取法分”。

  得四信故,名为“法中自信”。

  得诸神通、灭尽定等着身中故,是名“身得证”。

  如舍利弗于智慧中第一,目揵连神足第一,摩诃迦叶头陀第一,须菩提得无诤三昧中第一。得无诤定阿罗汉者,常观人心,不令人起诤;是三昧,根本四禅中摄,亦欲界中用。

  问曰:

  般若波罗蜜是菩萨事,何以言“欲得三乘者,皆当习学”?

  答曰:

  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即是无余涅槃。三乘人皆为无余涅槃故,精进习行。

  复次,般若波罗蜜中种种因缘,说空解脱门义。如经中说:“若离空解脱门,无道无涅槃。”以是故,三乘人皆应学般若。

  复次,舍利弗自说因缘:“于般若波罗蜜中,广说三乘相,是中三乘人应学成。”

【卷第四十二】

释集散品第九

  【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觉、不得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当为谁说般若波罗蜜?

  “世尊!我不得一切诸法集、散,若我为菩萨作字言菩萨,或当有悔!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不得色集、散,乃至识集、散,若不可得,云何当作名字?世尊!以是因缘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名字无所有故。

  “世尊!我亦不得眼集、散,乃至意集、散,若不可得,云何当作名字,言是菩萨?世尊!是眼名字乃至意名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名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不得色集、散,乃至法集、散,若不可得,云何当作名字,言是菩萨?世尊!是色字乃至法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

  “世尊!我不得无明集、散,乃至不得老死集、散。世尊!我不得无明尽集、散,乃至不得老死尽集、散。

  “世尊!我不得淫、怒、痴集、散,诸邪见集、散,皆亦如是。

  “世尊!我不得六波罗蜜集、散,四念处集、散,乃至八圣道分集、散,空、无相、无作集、散,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集、散,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入出息、念身、念死集、散,我亦不得佛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集、散。世尊!我若不得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集、散,云何当作字,言是菩萨?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不得如梦五阴集、散,我不得如响、如影、如焰、如化五阴集、散,亦如上说。世尊!我不得离集、散,我不得寂灭、不生不灭、不示、不垢不净集、散。

  “世尊!我不得如、法性、实际、法相、法位集、散,亦如上说。

  “我不得诸善、不善法集、散,我不得有为无为法、有漏无漏法集、散,过去、未来、现在法集、散,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法集、散。何等是不过去、不未来、不现在?所谓无为法。世尊!我亦不得无为法集、散。

  “世尊!我亦不得佛集、散。世尊!我亦不得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诸佛,及菩萨、声闻僧集、散。世尊!我若不得诸佛集、散,云何当教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是菩萨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世尊!我亦不得是诸法实相集、散,云何当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世尊!是诸法实相名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名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名字不住,亦不不住。”

  【论】

  问曰:

  先品中已说“不见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一切诸法不内、不外、不中间”等,今何以重说?

  答曰:

  有四种爱:欲爱、有爱、非有爱、法爱。

  欲爱,易见,其过不净等。

  有爱,无不净等,小难遣。

  非有爱,破有,似智慧故,难遣。

  法爱者,爱诸善法利益道者。

  法爱中过患难见,故重说;譬如小草加功少易除,大树功重难除。

  复次,上法与此法,有同有异:彼闻说菩萨字不见;此中说菩萨字不觉、不得,以不觉、不得故不见,非是智慧力少故不见。

  问曰:

  未行般若波罗蜜时,为有菩萨耶?今何以故言“不见菩萨行般若波罗蜜”?

  答曰:

  从无始已来,众生不可得,非行般若波罗蜜故不可得。但以虚诳颠倒,凡夫人随是假名故谓为有;今行般若波罗蜜,灭虚诳颠倒,了知其无,非本有今无;本有今无,则堕断灭。

  复次,须菩提心悔,畏破妄语戒。所以者何?“佛法中一切诸法决定无我,而我说言‘有菩萨、为说般若波罗蜜’,则堕妄语罪”,是故心悔。

  复次,有心悔因缘:一切法以不可得空故皆空,所以者何?无集、无散故。

  譬如眼、色因缘生眼识,三事和合故生眼触,眼触因缘中即生受、想、思等心数法。是中邪忆念故,生诸烦恼罪业;正忆念故,生诸善法。善、恶业受六道果报,从是身边复种善、恶业,如是展转无穷,是名为“集”。余情亦如是。

  “散”者,是眼识等诸法,念念灭故,诸因缘离故。是眼识等法,生时无来处,非如田上谷,运致聚集;若灭时无去处,非如散谷与民。

  是名略说诸法集、散相。

  生时无所从来,散时无所去,是诸法皆如幻化,但诳惑于眼!

  问曰:

  若尔,有集、散相,须菩提何以言“不觉、不得”?

  答曰:

  无来处故,集不可得;无去处故,散不可得。

  复次,生无故集不可得,灭无故散不可得;毕竟空故集不可得,业因缘不失故散不可得。

  复次,观世间灭谛故,集不可得;观世间集谛故,散不可得。

  如是等义,当知集、散不可得,云何当作菩萨字?若强为名,是名亦无住,亦无不住。

  问曰:

  是名字何以故不住?

  答曰:

  名字在法中住,法空故名字无住处。如车,轮、辋、辐、毂等和合故有车名,若散是和合,则失车名。是车名非轮等中住,亦不离轮等中住;车名字,一、异中求,皆不得!失车名字故,名字无住处。因缘散时尚无,何况因缘灭!众生亦如是,色等五众和合故,有众生字;若五众离散,名字无住处。五众离散时尚无,何况无五众!

  问曰:

  若散时名字不可得,和合未散时,则有名字,何以言“不可得”?

  答曰:

  是菩萨名字一,五众则有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若五作一,如五匹物不得为一匹用;若一作五,如一匹物不得为五匹用。以是故,一菩萨字,不得五众中住。

  “非不住”者,若名字因缘和合无,则世俗语言众事都灭;世谛无故,第一义谛亦无,二谛无故,诸法错乱!

  复次,若因缘中有名字者,如说火则烧口,说有则塞口;若名字不在法中者,说火不应生火想,求火亦可得水。

  从久远已来,共传名字故,因名则识事。

  以是故,说名字义,非住,非不住。

  复次,是中须菩提自说因缘:“无所有故,是名字非住、非不住。”

  如“菩萨名字”,“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亦如是。

  问曰:

  如上来说五众诸法集、散不可得,今何以复说五众?

  答曰:

  上直说五众,今说五众如梦、如幻。

  复次,有人谓凡夫人五众虚诳不实,如梦;圣人五众非是虚诳。以是故,须菩提说:“如梦、如幻,同皆不住。”

  问曰:

  十譬喻中何以但说五事?

  答曰:

  若说十事,无在,但以随众生心说五喻,事辩故不尽说;或以五众故说五喻。余法亦如是。

  “离”有二种:一者、身离,二者、心离。

  身离者,舍家恩爱世事等,闲居静处;心离者,于诸结使,悉皆远离。

  复有二种“离”:一者、诸法离名字,二者、诸法各各离自相。

  此中说后二种离。所以者何?此中破名字故;余处自相离。小乘法中,多说前二离。

  “寂灭”亦有二种:一者、淳善相寂灭恶事;二者、如涅槃寂灭相,观世间诸法亦如是。此中但说后寂灭。

  “不生”亦有二种:一者、未来无为法名不生;二者、一切法实无生相,生不可得故。此中但说后不生。

  “不灭”有三种:智缘灭,非智缘灭,无常灭。此中说无常灭;与此相违,故名不灭。

  “不示”者,一切诸观灭,语言道断故,无法可示是法如是相–若有、若无,若常、若无常等。

  “不垢不净”、“如”、“法性”、“实际”、“法相”、“法位”义如先说。

  问曰:

  五众法有集、散,与此相违,故言“不集不散”;如、法性、实际等,无相违故,云何言“不集不散”?

  答曰:

  行者得如、法性等,故名为“集”,失故名为“散”;如虚空虽无集无散,凿户牖名为“集”,塞故名为“散”。

  “善”、“不善”,乃至“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义,如先说。

  是诸佛法及佛名字,无所依止,故皆空,不住、非不住。

  【经】

  “世尊!诸法因缘和合,假名施设,所谓菩萨。是名字于五受阴中不可说,十二入、十八界,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可说,于和合法中亦不可说。世尊!譬如梦,于诸法中不可说;响、影、焰、化,于诸法中亦不可说。譬如名虚空,亦无法中可说。

  “世尊!如地、水、火、风名,亦无法中可说;戒、三昧、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名,亦无法中可说;如须陀洹名字,乃至阿罗汉、辟支佛名字,亦无法中可说;如佛名、法名,亦无法中可说–所谓若善、若不善,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我、若无我,若寂灭、若离,若有、若无。

  “世尊!我以是义故心悔:一切诸法集、散相不可得,若为菩萨作字,言是菩萨。世尊!是字不住,亦不不住,何以故?是字无所有故,以是故,是字不住,亦不不住。

  “若菩萨摩诃萨闻作是说,般若波罗蜜如是相、如是义,心不没、不悔,不惊、不畏、不怖,当知是菩萨必住阿鞞跋致性中,住不住法故。”

  【论】

  释曰:

  上来“非住、非不住门”,破菩萨名字及诸法;今以“异门”破菩萨名字,无法可说为菩萨。何以故?菩萨非是五众,五众非是菩萨;五众中无菩萨,菩萨中无五众;五众不属菩萨,菩萨不属五众;离五众无菩萨,离菩萨无五众。如是菩萨名字不可得,当知是空。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譬如梦中有所见,皆是虚妄,不可说;此梦中无有定法相–所谓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但有诳心。余影、响、焰、化,亦如是,但诳耳目!

  如虚空,一切法中不可说,无相故。虚空与色相违故,不得说名为色;色尽处亦非虚空,更无别法故。若谓入出为虚空相,是事不然,是身业非虚空相;若无相,则无法。以是故,虚空但有名字;菩萨名字亦如是。

  问曰:

  如梦、虚空等,可但有名字;云何地、水、火、风实法,亦但有名字?

  答曰:

  无智人谓地等诸物以为实;圣人慧眼观之,皆是虚诳。譬如小儿见镜中像,以为实,欢喜欲取,谓为真实;大人观之,但诳惑人眼。诸凡夫人见微尘和合成地,谓为实地;余有天眼者,散此地,但见微尘;慧眼分别破散,此地都不可得。

  复次,初品论中,种种破身相,如身破,地亦破。

  复次,若地是实,云何一切火观时皆是火?若以禅定观为实,佛说“一切法空”为虚妄,但是事不然!

  水、火、风,亦如是。

  如四大为身,本犹尚尔,何况身所作持戒等诸业而不空!

  如戒等粗业尚空,何况禅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等而不空!

  若戒等五众空者,何况是因缘得诸圣道果而不空!

  若圣道果空者,何况须陀洹人乃至佛而不空!

  以是故,菩萨名字虽善法,乃至有无法中出,不名为善,乃至不名为有无,集、散不可得故。

  须菩提知空相如是,“云何说名菩萨,为说般若波罗蜜?”若菩萨闻是,不恐不畏,则是阿鞞跋致性中住,以如不住法住故。

  “阿鞞跋致性”者,是菩萨未得无生法忍,未从诸佛授记,但福德、智慧力故,能信乐诸法毕竟空,是名“阿鞞跋致性中住”,得阿鞞跋致气分故;如小儿在贵性中生,虽未成事,以姓贵故便贵。

  【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色中不应住,受、想、行、识中不应住;眼、耳、鼻、舌、身、意中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中不应住;眼识乃至意识中不应住,眼触乃至意触中不应住,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中不应住;地种,水、火、风、空、识种中不应住;无明乃至老死中不应住。何以故?世尊!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世尊!色空,不名为色,离空亦无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空,不名为识,离空亦无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乃至老死、老死相空,世尊!老死空,不名为老死,离空亦无老死;老死即是空,空即是老死。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不应色中住,乃至老死中亦不应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中不应住。何以故?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世尊!四念处空,不名为四念处,离空亦无四念处;四念处即是空,空即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中不应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檀波罗蜜中不应住,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中不应住。何以故?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世尊!檀波罗蜜空,不名为檀波罗蜜,离空亦无檀波罗蜜;檀波罗蜜即是空,空即是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不应六波罗蜜中住。”

  【论】

  释曰:

  上须菩提以“谦让门”说般若,虽言不说,而实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

  今须菩提以“不住门”,直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有种种名字:“观”、“修”、“相应”、“合”、“入”、“习”、“住”等,是皆名“修行般若波罗蜜”;但种种名字说,闻者欢喜。

  复次,小有差别:“行”名听闻、诵读、书写、正忆念、说、思惟、筹量、分别、修习等,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总名为“行”。

  是行中分别故:初者名“观”,如初始见物;日日渐学是名“习”;与般若波罗蜜相可,是名“合”;随顺般若波罗蜜,名“相应”;通彻般若波罗蜜,是名为“入”;分别取相有是事,名为“念”;常行不息,令与相似,是名为“学”;学已,巧方便观,知是非得失,名为“思惟”;以禅定心共行,名为“修”;得是般若波罗蜜道不失,是名“住”;与住相违,名“不住”。

  问曰:

  先说诸法空,即是不住,今何以说“诸法中不应住”?

  答曰:

  先虽说,着法爱心难遣故,今更说。

  复次,有无相三昧,入此三昧,于一切法不取相而不入灭定;菩萨智慧不可思议,虽不取一切法相,而能行道。如鸟于虚空中,无所依而能高飞;菩萨亦如是,于诸法中不住,而能行菩萨道。

  问曰:

  人心得缘便起,云何菩萨于一切法不住而不入灭定中?

  答曰:

  此中须菩提自说,所谓:“色、色相自空,色空为非色,亦不离空有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义,第二品中已说。乃至不应六波罗蜜中住,亦如是,以空故无所住。

  【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文字中不应住,一字门、二字门,如是种种字门中不应住。何以故?诸字、诸字相空故,亦如上说。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诸神通中不应住。何以故?诸神通、诸神通相空,神通空不名为神通,离空亦无神通;神通即是空,空即是神通。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诸神通中不应住。”

  【论】

  释曰:

  有二种菩萨:一者、习禅定,二者、学读。

  坐禅者,生神通;学读者,知分别文字。

  “一字门”者,一字一语,如地名“浮”。

  “二字门”者,二字一语,如水名“阇蓝”。

  “三字门”者,如水名“波尸蓝”。

  如是等,种种字门。

  复次,菩萨闻一字,即入一切诸法实相中;如闻“阿”字,即知诸法从本已来无生;如是等。

  如闻“头佉”,一切法中苦相生,即时生大悲心。

  如闻“阿尼吒”,知一切法无常相,即时入道圣行。

  余如“文字陀罗尼”中广说。

  “神通”义,先已说。

  是二事毕竟空故,菩萨不于中住。

  【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是无常,不应住。何以故?无常、无常相空。世尊!无常空,不名无常,离空亦无无常;无常即是空,空即是无常。

  “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色是无常不应住,受、想、行、识是无常不应住。色是苦不应住,受、想、行、识是苦不应住;色是无我不应住,受、想、行、识是无我不应住;色是空不应住,受、想、行、识是空不应住;色是寂灭不应住,受、想、行、识是寂灭不应住,色是离不应住,受、想、行、识是离不应住;亦如上说。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如相中不应住,何以故?如相、如相空。世尊!如相空不名为如,离空亦无如;如即是空,空即是如。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法性、法相、法位、实际中不应住。何以故?实际空。世尊!实际空,不名为实际,离空亦无实际;实际即是空,空即是实际。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一切陀罗尼门中不应住,一切三昧门中不应住。何以故?陀罗尼门、陀罗尼门相空,三昧门、三昧门相空。世尊!陀罗尼门、三昧门空,不名为陀罗尼门、三昧门,离空亦无陀罗尼、三昧门;陀罗尼、三昧门即是空,空即是陀罗尼、三昧门。世尊!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中不应住。

  “世尊!如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故,以吾我心,于色中住,是菩萨作色行;以吾我心,于受、想、行、识中住,是菩萨作识行。若菩萨作行者,不受般若波罗蜜,亦不具足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般若波罗蜜故,不能得成就萨婆若。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故,以吾我心,于十二入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中住,是菩萨作十二入乃至作陀罗尼、三昧门行。若菩萨作行者,不受般若波罗蜜,亦不具足般若波罗蜜;不具足般若波罗蜜故,不能得成就萨婆若。

  “何以故?色是不受,受、想、行,识是不受。色不受则非色,性空故;受、想、行,识不受则非识,性空故。十二入是不受,乃至陀罗尼、三昧门是不受。十二入不受,则非十二入;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不受,则非陀罗尼、三昧门,性空故。般若波罗蜜亦不受,般若波罗蜜不受,则非般若波罗蜜,性空故。如是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观诸法性空。如是观心无行处,是名菩萨摩诃萨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是萨婆若慧亦不受,内空故,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何以故?是萨婆若,不可以相行得,相行有垢故。何等是垢相?色相乃至诸陀罗尼、三昧门相,是名垢相。是相若受若修,可得萨婆若者。”

  【论】

  释曰:

  无常等圣行,及如、法性、实际、陀罗尼、三昧门,先已说。

  问曰:

  垢法中不应住,以罪故;善、无记法中何故不应住?

  答曰:

  是虽非罪,而生罪因缘;如佛此中说:“有菩萨以吾我心行般若波罗蜜,住色中着色,为生色故作诸业;受、想、行、识亦如是。为起五众故行,是为不取般若波罗蜜。”是人虽言“我行般若波罗蜜”,是为世间行,不具足般若波罗蜜故,不能至一切智;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亦如是。

  此中须菩提自说不住因缘,所谓“色是不受,若色不受则非色,性常空故。”

  问曰:

  是色无常、苦、空等,过罪故不受;譬如热金丸,虽有金可贪,但以热故知不可取。如是者有何咎,而强破五众法?

  答曰:

  有二种着:一者、欲着,二者、见着。

  有人观是无常、苦等,破欲着,得解脱;或有人虽观无常等,犹着法生见,为是人故,分别色相空,如是则离见着。

  乃至陀罗尼、三昧门,亦如是。

  问曰:

  声闻、辟支佛,一切法不受故漏尽;此中云何说“不受三昧,不与二乘共”?

  答曰:

  彼虽有不受三昧,无有广大之用,不利不深,亦不坚固。

  复次,声闻、辟支佛漏尽时,得诸法不受;菩萨久来知一切法不受,皆如无余涅槃,毕竟空,是故说“不与二乘共”。

  复次,二乘有习气,有碍有障故,虽有无受三昧,不清净;如摩诃迦叶闻菩萨伎乐,于坐处不能自安。诸菩萨问言:“汝头陀第一,何故欲起似舞?”迦叶答言:“我于人天五欲中永离不动;此是大菩萨福德业因缘变化力,我未能忍!如须弥山王,四面风起,皆能堪忍;若随岚风至,不能自安。”声闻、辟支佛习气,于菩萨为烦恼。

  复次,此无受三昧,惟佛遍知;菩萨求佛道故,虽不能遍,而胜于二乘,以是故说“不与二乘共”。以人贵重是不受三昧而生着心,是故须菩提说:“不但是三昧不受,色乃至一切种智皆不受。”所以者何?须菩提自说因缘,所谓“十八空故不受”。

  问曰:

  何以故用是十八空观诸法皆空?

  答曰:

  此中须菩提自说因缘:“取相着故,生诸结使。”“相”者,色乃至陀罗尼门诸三昧门相,皆是烦恼根本。若佛法中,乃至无有法微相可取者。

  【经】

  “先尼梵志于一切智中终不生信。云何为信?信般若波罗蜜,分别解知,称量思惟,不以相法,不以无相法。如是先尼梵志,不取相,住信行中。用性空智,入诸法相,不受色,不受受、想、行、识。何以故?诸法自相空故,不可得受。

  “是先尼梵志非内观得故见是智慧,非外观得故见是智慧,非内非外观得故见是智慧,亦不无智慧观得故见是智慧。何以故?梵志不见是法、知者、知法、知处故。

  “此梵志非内色中见是智慧,非内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非外色中见是智慧,非外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非内外色中见是智慧,非内外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亦不离色、受、想、行、识中见是智慧,内外空故。

  “先尼梵志此中心得信解于一切智,以是故,梵志信诸法实相,一切法不可得故。如是信解已,无法可受,诸法无相、无忆念故。是梵志于诸法亦无所得,若取、若舍,取、舍不可得故。是梵志智慧亦不念,诸法相不念故。

  “世尊!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此彼岸不度故。是菩萨色、受、想、行、识不受,一切法不受故;乃至诸陀罗尼、三昧门亦不受,一切法不受故。是菩萨于是中亦不取涅槃。未具足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未具足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是四念处非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非十八不共法,是诸法非法、亦不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色不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受。”

  【论】

  问曰:

  此中何因缘说先尼梵志?

  答曰:

  此经种种因缘说法空,乃至无微相可取。人心疑怪不信,是理难见,以毕竟无相故。以是故须菩提引证小乘中尚有法空,何况行大乘法者而不信法空!

  复次,如删若婆婆罗门,善知一切智人相,见菩萨食乳糜,知今日当成佛。先尼,是其舅也。

  耆年智德,有大名闻,出家广读一切经书,修心坐禅学道,时时,欲求智慧故,往诣论议堂。诸梵志言:六师皆自称一切智。不兰迦叶有大名闻,是大众师,其弟子死,若小若大,皆不说其生处;余五师弟子死,若小若大,皆说其生处。佛亦是大师,有大名闻,其弟子死,小者说其生处,大者不说其生处。先尼闻已,异时诣佛所,问讯已,一面坐。

  问佛言:“佛听,当问!”

  佛言:“恣汝所问。”

  先尼言:“昔我一时曾到论堂,与诸人论议;如昔所闻,具向佛说。是时我作是念:佛法说弟子小者更生,大者不生,何者为定?”

  佛告先尼:“我法甚深,微妙难解!汝等长夜着诸异见、异欲、异法,汝于我法不能自见!”

  先尼梵志白佛言:“我心敬佛,愿加愍念,为说妙法;令我于坐得眼,无令空起!”

  佛问梵志:“于汝意云何?汝见是色如去不?”

  答言:“不也!”

  “受、想、行、识如去不?”

  答言:“不也!”

  “色中如去不?”

  答言:“不也!”

  “受、想、行、识中如去不?”

  答言:“不也!”

  “离色如去不?”

  答言:“不也!”

  “离受、想、行、识如去不?”

  答言:“不也!”

  “汝更见无色,无受、想、行、识如去者不?”

  答曰:“不也!”

  “若汝种种门,不见如去者,应生疑言:佛法何者为定?”

  答曰:“不应!”

  佛告先尼:“若我弟子是法中不了了知者,说有后生,本来有我慢等残故;若我弟子了了解知是义者,不说其生处,本来我慢等无残故。”

  先尼闻是已,即时得道。得道已,从坐起,白佛言:“愿得出家为道!”即时鬓发自堕,便成沙门,不久得阿罗汉,从佛得眼不虚故。

  是经论议:先尼信者,信“佛能令我得道”,是名初信。然后闻佛破吾我,从本已来,常自无我;无我故诸法无所属、如幻、如梦,虚诳不实,不可得取。得是信力已,入诸法实相,不受色是如去乃至识是如去。

  问曰:

  梵志何以答佛,皆言“不也”?

  答曰:

  梵志本总相为我,佛今一一别问,以是故,答佛言:“不也。”

  复次,梵志闻人二种说我:或有说五众即是我,或有说离五众别有我。

  若五众即是我,则无别我。所以者何?我是一,众是五,一不作五,五不作一。

  复次,五众无常生灭相,五众是我亦应生灭,若生灭者则失罪福。

  是五众从因缘和合生,不自在;我若尔者,何用我为!不自在故。如是等过罪故,不得说言“色如去,受、想、行、识如去”。

  离五众亦不应有我,无相故。若知、见、受等,是皆五众相,非是我相,智者云何说“离五众而有我”?以是故言“不也”。若有言“别更有我、无五众”,是亦不然,皆是颠倒妄见分别。

  如是种种因缘知无我,“我”即是“如去”;诸法亦尔,皆同如去,以无主故,法无所属。

  复次,梵志推求得道智慧,于四处求之,皆无定相,所谓观自身五众名为内,外观他身名为外,彼此名为内外;是三种智慧不得道,无智慧亦不得道。

  复次,内者内六入,外者外六入。

  复次,内名能观智慧,外名所观处。

  是先尼知诸观皆有过罪,何以故?

  内以智慧力故,谓外诸法是常、无常,有、无等,非外法有定相;若有定相,则无智用。

  又此智慧从外法因缘生,外法相不定故,智慧亦不定。

  如称为物故、物为称故,二事相待,若离物无称、离称无物。无量教智名得道方便,得名得圣道果。

  复次,略说实智慧义,所谓不见内五众中,不见外五众中,亦不见内外五众中,亦不见离五众中,见是智慧为实。

  以无常智慧观五众无常,是智慧从因缘和合故有不实。着观者邪见,不著者得道。若无常相是实者,何故着而不得道?

  以是故,一切内外不见定智慧。若离是无常等观得道者,一切凡人亦应得道,以是故说“离是智慧,亦无所得”。

  尔时,梵志以是智慧,于一切法中心得远离,于智慧亦复远离;一切我见等取相邪见,一切皆灭,亦不从无智得。

  尔时,梵志欢喜,观无量法性相,佛真为大师!

  “不舍”者,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

  “不受”者,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得故不受。

  复次,诸结使烦恼,颠倒虚妄故无所舍,但知诸法如实相,无相、无忆念故,是名“菩萨不受、不舍波罗蜜”。名为般若波罗蜜,此彼岸不度故;世间即是涅槃相,涅槃相即是世间相,一相,所谓无相。若如是知,应当灭,以未具足诸功德故不灭;大慈悲、本愿力故不灭。虽求佛道,于此法中亦无好丑相及受舍相。以是故,非法、亦非非法,是名“菩萨般若波罗蜜,一切相不受”。

【卷第四十三】

释集散品第九下

  【经】

  “复次,世尊!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是谁般若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念:若法无所有、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

  尔时,舍利弗问须菩提:“何等法无所有、不可得?”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是法无所有、不可得;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是法无所有、不可得:内空故,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故。

  “舍利弗!色法,无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识法,无所有、不可得。内空法,无所有、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法,无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四念处法,无所有、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诸神通法,无所有、不可得;如相法,无所有、不可得;法性、法相、法住、法位、实际法,无所有、不可得。

  “舍利弗!佛无所有、不可得;萨婆若法,无所有、不可得;一切种智法,无所有、不可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

  “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如是思惟,如是观时,心不没、不悔,不惊、不畏、不怖,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缘故,当知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行?”

  须菩提言:“色离色性,受、想、行,识离识性;六波罗蜜离六波罗蜜性,乃至实际离实际性。”

  舍利弗复问须菩提:“云何是色性?云何是受、想、行、识性?云何乃至实际性?”

  须菩提言:“无所有,是色性;无所有,是受、想、行、识性;乃至无所有,是实际性。

  “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色,离色性;受、想、行、识,离识性;乃至实际,离实际性。

  “舍利弗!色亦离色相,受、想、行、识,亦离识相;乃至实际,亦离实际相。相亦离相,性亦离性。”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得成就萨婆若?”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得成就萨婆若。何以故?以诸法不生不成就故。”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缘故,诸法不生不成就?”

  须菩提言:“色、色空,是色生、成就不可得;受、想、行、识,识空,是识生、成就不可得;乃至实际、实际空,是实际生、成就不可得。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渐近萨婆若,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渐得身清净、心清净、相清净故,是菩萨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痴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

  “是菩萨不生染心,乃至不生邪见心故,终不生母人腹中,常得化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诸佛。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当作是行般若波罗蜜,当作是学般若波罗蜜。”

  【论】

  问曰:

  上来广说般若波罗蜜,今须菩提何以作是言:“菩萨摩诃萨应如是思惟:何者是般若波罗蜜”?

  答曰:

  须菩提上来“谦让门”说,次“不住门”说,今明般若波罗蜜体–何等是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者,是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若有佛,若无佛,常住诸法相、法位,非佛、非辟支佛、非菩萨、非声闻、非天人所作,何况其余小众生!

  复次,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

  又复常、无常,苦、乐,空、实,我、无我等,亦如是。

  色法是一边、无色法是一边,可见法、不可见法,有对、无对,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等诸二法,亦如是。

  复次,无明是一边,无明尽是一边;乃至老死是一边,老死尽是一边;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

  菩萨是一边,六波罗蜜是一边;佛是一边,菩提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为般若波罗蜜。

  略说内六情是一边,外六尘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

  此般若波罗蜜是一边,此非般若波罗蜜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二门,广说无量般若波罗蜜相。

  复次,离有、离无、离非有非无;不堕愚痴而能行善道,是为般若波罗蜜。如是等三门,是般若波罗蜜相。

  复次,须菩提此中自说:“是法无所有、不可得。”

  是般若波罗蜜空故,无所有;常无常等诸观,求觅无定相故,不可得。

  复次,“无所有”者,此中须菩提自说:“般若波罗蜜,乃至五波罗蜜法无所有”,不可取,不可受,不可着故。

  复次,十八空故,是六波罗蜜无所有、不可得。

  譬如大风能破散诸云,亦如大火烧干草木,如金刚宝摧破大山,诸空亦如是能破诸法。

  “何以故名般若波罗蜜”者,“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穷尽到边;如一切众生中佛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槃为第一,一切众中比丘僧为第一。

  问曰:

  汝先说诸法实相是般若波罗蜜,所谓法位、法住,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今何以说诸智慧中般若波罗蜜第一,譬如诸法中涅槃为第一?

  答曰:

  世间法,或时因中说果,或时果中说因,无咎。

  如人日食数匹布,布不可食,从布因缘得食,是名因中说果;如见好画而言好手,是名果中说因。

  因诸法实相生智慧,是则果中说因。

  复次,是菩萨入不二入法门,是时能直行此般若波罗蜜,不分别是因是果、是缘是知,是内是外、是此是彼等,所谓一相,无相,以是故不应难。

  复次,世间三种智慧:一者、世俗巧便,博识文艺,仁智礼敬等;二者、离生智慧,所谓离欲界,乃至无所有处;三者、出世间智慧,所谓离我及我所,诸漏尽声闻、辟支佛智慧。

  般若波罗蜜为最殊胜,毕竟清净,无所著故,为饶益一切众生故。

  声闻、辟支佛智慧,虽漏尽故清净,无大慈悲,不能饶益一切故不如,何况世俗罪垢、不净、欺诳智慧!三种智慧不及是智慧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复次,是智慧为度一切众生故,为得佛道故;是智慧相应,受、想、行、识,及从智慧起身业、口业,及生、住等心不相应诸行,是诸法和合,名为波罗蜜。

  是诸波罗蜜中,智慧多故,名为般若波罗蜜;念、定等多故,名为禅波罗蜜;余波罗蜜义,亦如是。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名为般若波罗蜜。

  “是谁般若波罗蜜”者。

  第一义中无知者、见者、得者,一切法无我、无我所相,诸法但空,因缘和合相续生。若尔!般若波罗蜜当属谁?

  佛法有二种:一者、世谛,二者、第一义谛。

  为世谛故,般若波罗蜜属菩萨;凡夫人法种种过罪,不清净故,则不属凡夫人。般若波罗蜜毕竟清净,凡夫所不乐,如蝇乐处不净,不好莲花;凡夫人虽复离欲,有吾我心,着离欲法故,不乐般若波罗蜜。

  声闻、辟支佛,虽欲乐般若波罗蜜,无深慈悲故,大厌世间,一心向涅槃,是故不能具足得般若波罗蜜。

  是般若波罗蜜,菩萨成佛时,转名“一切种智”。

  以是故,般若不属佛,不属声闻、辟支佛,不属凡夫,但属菩萨。

  问曰:

  此经中常说五众在前、一切种智在后,今何以先说六波罗蜜?

  答曰:

  舍利弗问须菩提无所有义解,五众种种因缘观,强令无所有,难解;般若波罗蜜即是无所有,易解。

  譬如水中月,易明其空;天上月,难令无所有。

  五波罗蜜与般若波罗蜜,同名、同事,是故续说五波罗蜜,然后续说五众,乃至一切种智无所有,不可得。

  菩萨入是门,观诸法实相,不恐不怖者,当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

  “不离”者,常行般若波罗蜜不虚,必有果报;此中须菩提自说不离因缘,所谓“色离色性,色中无色相,虚诳、无所有。”菩萨能如是知,不离实智慧,乃至实际亦如是。

  菩萨能行是无障碍道,得至萨婆若,一切法不生、不出故。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一切法不生?”

  须菩提答:“色、色相空,故色无生、无成就;乃至实际亦如是。”

  若菩萨能如是行,是清净、第一,无上、无比故,渐近萨婆若;渐近萨婆若故,心不生邪见烦恼戏论,即时得心清净;心清净果报故,得身清净;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庄严其身。得三种清净故,破诸虚诳取相之法,受法性生身–所谓常得化生,不处胞胎。

  问曰:

  若有力如此,何用化生,贪着其身而不取涅槃?

  答曰:

  有二事因缘故:以诸佛是众生中宝,欲供养无厌故;有本愿度众生、净佛世界未满故。

  是菩萨福德方便力故,常不离诸佛。

释行相品第十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无方便,欲行般若波罗蜜,若行色为行相,若行受、想、行、识为行相;若色是常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常行为行相;若色是无常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无常行为行相;若色是乐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乐行为行相;若色是苦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苦行为行相;若色是有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有行为行相;若色是空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空行为行相;若色是我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我行为行相;若色是无我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无我行为行相;若色是离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离行为行相;若色是寂灭行为行相,若受、想、行、识是寂灭行为行相。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无方便,行四念处为行相,乃至十八不共法为行相。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作是念:‘我行般若波罗蜜有所得行,亦是行相。’

  “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能如是行,是修行般若波罗蜜,亦是行相。’

  “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

  须菩提语舍利弗: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色受念妄解,若色受念妄解,为色故作行;若为色作行,不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后世苦。

  “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方便,眼受念妄解乃至意,色乃至法;眼识界乃至意识界,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受念妄解,为十八不共法故作行。若为作行,是菩萨不能得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及后世苦。如是菩萨,尚不能得声闻、辟支佛地证,何况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

  “舍利弗!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

  舍利弗问须菩提:“云何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有方便?”

  须菩提语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欲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行色,不行受、想、行、识;不行色相,不行受、想、行、识相;不行色、受、想、行、识常,不行色、受、想、行、识无常;不行色、受、想、行、识乐,不行色、受、想、行、识苦;不行色、受、想、行、识我,不行色、受、想、行、识无我;不行色、受、想、行、识空,不行色、受、想、行、识无相,不行色、受、想、行、识无作;不行色、受、想、行、识离,不行色、受、想、行、识寂灭。

  “何以故?舍利弗!是色空为非色,离空无色,离色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空为非识,离空无识,离识无空,空即是识,识即是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为非十八不共法,离空无十八不共法,离十八不共法无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即是空。

  “如是,舍利弗!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有方便;是菩萨摩诃萨如是行般若波罗蜜,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

  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何因缘故不受?”

  须菩提言:“是般若波罗蜜自性不可得故不受。何以故?无所有性是般若波罗蜜。舍利弗!以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行亦不受,不行亦不受,行不行亦不受,非行非不行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何以故?一切法性无所有,不随诸法行,不受诸法相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诸法无所受三昧广大之用,不与声闻、辟支佛共。是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不离,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

  释曰:

  前品用“空门”破诸法;此品欲以无相门破诸法。若菩萨无方便观色,则堕相中,堕相中故,失般若波罗蜜行。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空故,无相可取。

  问曰:

  人知善恶果报,取果报相已,分别善、恶,善者取,恶者舍,是故行道;云何说诸法无相相?

  答曰:

  取相者为初学者说,无相者为行道、住解脱门者说,不应以粗事为难!

  今行者取善相,破不善相,所谓取男女等相,生诸烦恼因缘;后以无相相破善法相。若破不善而不破善相者,善即为患,生诸着故;以无相相破善法,无相亦自破;所以者何?无相,善法所摄故。譬如雹堕害谷,雹自消灭。

  复次,一切法无相相为实。

  譬如身,不净充满,九孔常流,无有净相;而人无明故,强以为净,生烦恼,作诸罪。

  如小儿于不净物中,取净相以为乐,长者观之而笑,知为虚妄。

  如是等种种取相,皆为虚妄。

  如颇梨珠,随前色变,自无定色;诸法亦如是,无有定相,随心为异,若常、无常等相。

  如以瞋心,见此人为弊;若瞋心休息,淫欲心生,见此人还复为好;若以憍慢心生,见此人以为卑贱;闻其有德,还生敬心。

  如是等有理而憎爱,无理而憎爱,皆是虚妄忆想;若除虚诳相,亦无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无所破故。

  是色从种种因缘和合而有,譬如水沫,如幻、如梦;若菩萨于色中取一相,即失般若波罗蜜,色性是无相相故。受是色相已,见色散坏磨灭,谓是无常;若见和合少许时住,谓为常有。

  常有二种:一者、若住百岁,千万亿岁,若一劫,若八万劫,然后归灭;二者、常住不坏。

  菩萨若边、邪灭故,亦不复观真实常;若观常,知是久住故常,非是真实。

  若不灭边、邪,观色为真实常,作是念:“草木零落还归为土,但离合有时。”是故说是菩萨无方便。

  菩萨或观色无常,无常亦有二种:一者、念念灭,一切有为法,不过一念住;二者、相续法坏故,名为无常,如人命尽,若火烧草木,如煎水消尽。

  若初发心菩萨行是相续,断粗无常,心厌故;若久行菩萨,能观诸法念念生灭无常。

  是二菩萨皆堕取相中,所以者何?是色常、无常相不可得,如先说。

  受、想、行、识,亦如是。

  苦、乐、我、非我,亦尔。

  问曰:

  是五众可作常、无常等观,云何言“五众是寂灭、远离相”?

  答曰:

  行者不见五众常、无常相故,知是五众离自相;若知五众离自相,即是寂灭如涅槃。

  问曰:

  若尔者!初自无相,云何说言“无方便堕相中”?

  答曰:

  是菩萨根钝,不自觉心离五众着,转复着远离寂灭,于无相中而生着。

  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应如是随义分别。

  若菩萨观外诸法皆无相,言“我能作是观”;以有我心残故,亦堕相中。

  若菩萨能离此著相非道,行真净无相智慧,作是念:能如是内外清净行,是为修行般若波罗蜜;是人亦堕相中。

  所以者何?不可着而着,不可取而取故;是菩萨名为无方便,依止爱见,着善法故。

  是菩萨虽有福德,亦不得离老病死、忧悲苦恼;杂行道故,尚不能得小乘,何况大乘!

  与上相违,名为有方便。于一切法不受不着,诸法和合因缘生,无自性故。

  问曰:

  前说无受三昧,此说不受三昧,有何等异?

  答曰:

  前者为空故,此为无相故。

  “不远离”者,常行不息不休,以大慈悲心故。

  “疾得佛道”者,入是三昧无障碍故,所行智慧与佛相似;若无量阿僧祇劫应得。或时超一阿僧祇劫、百劫,乃至六十一劫;如弗沙佛赞叹,释迦文佛超越九劫。

  【经】

  舍利弗言:“但不离是三昧,令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更有诸余三昧?”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更有诸余三昧,菩萨摩诃萨行是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何等三昧,菩萨摩诃萨行是,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言:“诸菩萨摩诃萨有三昧名首楞严,行是三昧,令菩萨摩诃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名宝印三昧,师子游戏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诸法印三昧,观顶三昧,毕法性三昧,毕幢相三昧,金刚三昧,入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进三昧,出生三昧,必入辩才三昧,入名字三昧,观方三昧,陀罗尼印三昧,不忘三昧,摄诸法海印三昧,遍覆虚空三昧,金刚轮三昧,宝断三昧,普照三昧,不求三昧,无处住三昧,无心三昧,净灯三昧,无边明三昧,能作明三昧,普遍明三昧,坚净诸三昧三昧,无垢明三昧,作乐三昧;电光三昧,无尽三昧,威德三昧,离尽三昧,不动三昧。庄严三昧,日光三昧,月净三昧,净明三昧,能作明三昧,作行三昧,知相三昧,如金刚三昧,心住三昧,遍照三昧,安立三昧,宝顶三昧,妙法印三昧,法等三昧,生喜三昧,到法顶三昧,能散三昧,坏诸法处三昧,字等相三昧,离字三昧,断缘三昧,不坏三昧,无种相三昧,无处行三昧,离闇三昧,无去三昧,不动三昧,度缘三昧,集诸功德三昧,住无心三昧,妙净华三昧,觉意三昧,无量辩三昧,无等等三昧,度诸法三昧,分别诸法三昧,散疑三昧,无住处三昧,一相三昧,一性三昧,生行三昧,一行三昧,不一行三昧,妙行三昧,达一切有底散三昧,入言语三昧,离音声字语三昧,然炬三昧,净相三昧,破相三昧,一切种妙足三昧,不喜苦乐三昧,不尽行三昧,多陀罗尼三昧,摄诸邪正相三昧,灭憎爱三昧,逆顺三昧,净光三昧,坚固三昧,满月净光三昧,大庄严三昧,能照一切世三昧三昧等三昧,无诤行三昧,无住处乐三昧,如住定三昧,坏身衰三昧,坏语如虚空三昧,离着如虚空不染三昧。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是诸三昧,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无量阿僧祇三昧门、陀罗尼门;菩萨摩诃萨学是三昧门、陀罗尼门,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慧命须菩提随佛心言:“当知是菩萨摩诃萨行是诸三昧者,以为过去诸佛所授记,今现在十方诸佛亦授是菩萨记。

  “是菩萨不见是诸三昧,亦不念是三昧;亦不念:‘我当入是三昧,我今入是三昧,我已入是三昧’;是菩萨摩诃萨都无分别念!”

  舍利弗问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诸三昧已,从过去佛授记耶?”

  须菩提报言:“不也!舍利弗!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不异诸三昧,诸三昧不异般若波罗蜜;菩萨不异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般若波罗蜜及三昧不异菩萨;般若波罗蜜即是三昧,三昧即是般若波罗蜜;菩萨即是般若波罗蜜及三昧,般若波罗蜜及三昧即是菩萨。”

  舍利弗语须菩提:“若三昧不异菩萨,菩萨不异三昧,三昧即是菩萨,菩萨即是三昧,菩萨云何知一切诸法等三昧?”

  须菩提言:“若菩萨入是三昧,是时不作是念:我以是法入是三昧。以是因缘故,舍利弗!是菩萨于诸三昧不知不念!”

  舍利弗言:“何以故不知不念?”

  须菩提言:“诸三昧无所有故,是故菩萨不知不念。”

  尔时,佛赞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我说汝行无诤三昧第一,与此义相应。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应如是学!”

  【论】

  问曰:

  如佛说涅槃一道,所谓空、无相、无作;舍利弗何以更问“有余三昧,令菩萨疾得佛不”?

  答曰:

  未近涅槃时,多有余道;近涅槃时,惟有一道:空、无相、无作;诸余三昧,皆入此三解脱门。譬如大城,多有诸门,皆得入城;又如众川万流,皆归于海。

  何等余三昧?所谓首楞严三昧等诸三昧,〈摩诃衍品〉中佛自说;有深难解者,彼中当说。

  若菩萨能行是百八三昧等诸陀罗尼门,十方诸佛皆与授记。所以者何?是菩萨虽得是诸三昧,实无诸忆想分别我心故;亦不作是念:“我当入是三昧,今入、已入,我当住是三昧,是我三昧。”以是心清净微妙法不着故,诸佛授记。

  尔时,舍利弗还以空智慧难须菩提言:“菩萨住是三昧,取是三昧相,得授记耶?”

  须菩提言:“不也!何以故?三事不异故:般若不异三昧,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不异菩萨、三昧,菩萨、三昧不异般若;般若、三昧即是菩萨,菩萨即是般若、三昧。若三昧、菩萨异者,诸佛授其记,不异故无授记。”

  舍利弗复问:“若尔者,三昧及一切法平等不异?”

  须菩提言:“诸菩萨有诸法等三昧,入是三昧中,诸法无异。”

  复次,如先说,于诸三昧不作忆想分别,觉与不觉,诸三昧自性无所有故,菩萨不知不念。

  佛以须菩提自未得是三昧,而善说菩萨微妙三昧、陀罗尼,般若波罗蜜中不念不着,是故赞言:“善哉!我说汝得无诤三昧第一,如我所赞不虚。”

  【经】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耶?”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故,乃至学檀波罗蜜,是法亦不可得故;学四念处乃至学十八不共法,是法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耶?”

  佛言:“如是!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是法不可得。”

  舍利弗言:“世尊!何等法不可得?”佛言:“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毕竟净故。

  “五阴不可得,十二入不可得,十八界不可得,毕竟净故。

  “无明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老死不可得,毕竟净故。

  “苦谛不可得,毕竟净故;集、灭、道谛不可得,毕竟净故。

  “欲界不可得,毕竟净故;色界、无色界不可得,毕竟净故。

  “四念处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毕竟净故。

  “六波罗蜜不可得,毕竟净故。

  “须陀洹不可得,毕竟净故;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不可得,毕竟净故。菩萨不可得,毕竟净故;佛不可得,毕竟净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毕竟净?”

  佛言:“不出、不生,无得、无作,是名毕竟净。”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若如是学,为学何等法?”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于诸法无所学。何以故?舍利弗!诸法相不如凡夫所著。”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诸法实相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如是有,如是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等无所有,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佛告舍利弗:“色、受、想、行、识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有,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

  是中凡夫以无明力渴爱故,妄见分别,说是无明。

  是凡夫为二边所缚,是人不知不见诸法无所有,而忆想分别着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人着故,于无所有法而作识知见,是凡夫不知不见。

  何等不知不见?不知不见色,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知不见,以是故堕凡夫数,如小儿。

  是人不出,于何不出?不出欲界,不出色界,不出无色界;声闻、辟支佛法中不出。

  是人亦不信,不信何等?不信色空,乃至不信十八不共法空。

  是人不住,不住何等?不住檀波罗蜜,乃至不住般若波罗蜜;不住阿毗跋致地,乃至不住十八不共法。以是因缘故,名为凡夫,如小儿,亦名著者。

  何等为着?着色乃至识,着眼入乃至意入,着眼界乃至意识界;着淫、怒、痴、着诸邪见、着四念处,乃至着佛道。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无方便故,想念分别,着般若波罗蜜,着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随念分别着。

  “以是因缘故,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不学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今云何应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

  佛告舍利弗言:“若菩萨摩诃萨学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如是学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以不可得故。”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不可得?”

  佛言:“诸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故。”

  【论】

  释曰:

  舍利弗上问:“但无受三昧,疾得佛,更有余三昧?”

  须菩提说:“更有余三昧疾得佛。是菩萨不念、不着是三昧,过去、现在诸佛授记。”

  佛赞言:“善哉!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佛法。”

  是时,舍利弗作是念:“般若波罗蜜是空相,诸三昧种种分别相,云何学诸三昧是为学般若波罗蜜?”是故问。

  佛答舍利弗:“如是学般若波罗蜜,皆以不可得故”,以般若波罗蜜气分相皆在诸三昧中;能如是学,是为学般若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佛即可之。

  舍利弗复问:“何等法不可得?”

  佛此中自说:“众生空故,毕竟清净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须陀洹乃至佛不可得;法空故,毕竟清净故,五众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

  “毕竟清净”者,“不出不生、不得不作”等。

  因边不起故,名为“不出”;缘边不起故,名为“不生”。

  定生相不可得故,名为“不出不生”。

  不出不生故,名“不可得”;不可得故,名“无作无起”。

  是起作法,皆是虚诳,离如是相,名“毕竟清净”。

  舍利弗问佛:“菩萨能如是行毕竟真净道,为学何法?为得何法?”

  佛答:“能如是学,为无所学,无所得。”

  问曰:

  菩萨用是毕竟空,学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云何言“无法可学”?

  答曰:

  此中佛自说:“诸法不如凡夫所著。”凡夫人心有无明、邪见等结使,所闻、所见、所知,皆异法相;乃至闻佛说法,于圣道中、果报中皆着,污染于道。

  舍利弗白佛言:“若凡夫人所见,皆是不实,今是诸法云何有?”

  佛言:“诸法无所有;凡夫人于无所有处,亦以为有。”

  所以者何?是凡夫人离无明、邪见不能有所观,以是故说着无所有故,名为无明;譬如空拳以诳小儿,小儿着故,谓以为有。

  舍利弗问佛:“何等法无所有,着故名无明。”

  佛答:“色乃至十八不共法,是中无明、爱故,忆想分别:是明、是无明,堕有边、无边,失智慧明;失智慧明故,不见、不知色毕竟空、无所有相,自生忆想分别而着,乃至识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或闻善法,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世间法,忆想分别着圣法亦如是。以是故,名堕凡夫数,如小儿,为人轻笑。”

  如人以指示月,愚者但看指,不看月;智者轻笑言:“汝何不得示者意!指为知月因缘,而更看指不知月。”诸佛贤圣为凡夫人说法,而凡夫着音声语言,不取圣人意,不得实义;不得实义故,还于实中生着。

  佛今说凡夫所失,故言“不能过三界,亦不能离二乘”。

  不得圣人意故,闻说诸法空而不信,不信故不行,不住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以失如是功德故,名为“凡夫小儿”。

  是小儿着五众、十二入、十八界、三毒诸烦恼,乃至六波罗蜜、十八不共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着,是故名为“著者”。

  舍利弗问:“若菩萨如是行,是名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般若波罗蜜,不得萨婆若?”

  佛可舍利弗言:“如是!如是!”

  即为说因缘,所谓新行菩萨无方便力,闻是般若波罗蜜,忆想分别、寻求、欲取,作是念:“我舍世间乐,复不能得般若波罗蜜,是为两失!”专求欲得。或谓说空是般若波罗蜜,或说空亦空是般若波罗蜜,或说诸法如实相是般若波罗蜜;如是用六十二见、九十八使烦恼心,着是般若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以是着心学诸法,不能得萨婆若。

  与此相违者,能行般若波罗蜜,亦能得萨婆若,所谓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行者,不见缘法,不见亦不见。

  舍利弗更问不见因缘,佛答:“是菩萨入十八空故不见”,非以无智故不见。

【卷第四十四】

释幻人无作品第十一卷

  【经】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当有人问言:‘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幻人学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学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得萨婆若不?’我当云何答?”

  佛告须菩提:“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受、想、行、识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佛言:“于汝意云何?眼与幻有异不?乃至意与幻有异不?色乃至法,与幻有异不?眼界乃至意识界,与幻有异不?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与幻有异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四念处,与幻有异不?乃至八圣道分,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空、无相、无作,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檀波罗蜜,与幻有异不?乃至十八不共法,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幻有异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色不异幻,幻不异色,色即是幻,幻即是色。世尊!受、想、行、识不异幻,幻不异受、想、行、识,识即是幻,幻即是识。世尊!眼不异幻,幻不异眼,眼即是幻,幻即是眼。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亦如是。

  “世尊!四念处不异幻,幻不异四念处,四念处即是幻,幻即是四念处;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异幻,幻不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幻,幻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垢有净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幻有生有灭不?”

  “不也!世尊!”

  “若法不生不灭,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五受阴假名是菩萨不?”

  “如是!世尊!”

  “于汝意云何?五受阴假名有生灭、垢净不?”

  “不也!世尊!”

  “于汝意云何?若法但有名字,非身非身业,非口非口业,非意非意业;不生不灭,不垢不净;如是法能学般若波罗蜜,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

  “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以无所得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幻人学。何以故?世尊!当知五阴即是幻人,幻人即是五阴。”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五阴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是五阴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佛告须菩提:“于汝意云何?如梦五阴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梦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于汝意云何?如响、如影、如焰、如化五众,学般若波罗蜜,当得萨婆若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响、影、焰、化性无所有,无所有性亦不可得。

  “六情亦如是。世尊!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是法皆内空故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故不可得。”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以是事问佛:“若人问:幻人学般若波罗蜜得作佛不?”应答言“不得”,幻人虚诳,无有本末。是事易答,何以故问佛?

  答曰:

  上品佛答舍利弗甚深空义,须菩提作是念:“诸法一相无分别。若尔者,幻人及实菩萨无异,而菩萨行诸功德得作佛,幻人无实,但诳人眼,不能作佛!”

  问曰:

  幻人不能行功德,以无心识,云何言“行”?

  答曰:

  虽实不行,人见似行,故名为行。如幻人以饮食、财物、七宝布施,出家持戒、忍辱、精进、坐禅、说法等,无智人谓是为行,不知是幻。

  须菩提作是念:“若如佛说诸法一相无所有,但是虚诳,幻人及实菩萨乃至佛等无有异。如幻人亦幻作佛,行六波罗蜜,降魔兵,坐道场,成佛道,放光明,说法度人;实菩萨行实道,得作佛,度众生,有何差别?”

  佛言:“我还问汝,随汝意答我。”

  问曰:

  佛何以不直答,而还问令随意答?

  答曰:

  须菩提以空智慧,观三界五众皆空,心生厌离;诸烦恼习故,虽能总相知诸佛法空,犹有所贵,不能观佛法如幻无所有,以是故方喻说。

  如汝以五众空为证,诸佛法亦尔;汝观世间五众为空,我观佛法亦尔。

  是故问须菩提:“于汝意云何?色与幻有异不?幻与色有异不?乃至受、想、行、识亦如是。”若异者汝应问,若不异不应作是问。

  须菩提言:“不异。”

  问曰:

  若色不异幻可尔,幻人有色故,云何言受、想、行、识如幻不异?

  答曰:

  幻人有喜、乐、忧、苦相,无智人见,谓为有受、想、行、识。

  复次,佛譬喻欲令人知五受众虚诳如幻;五受众虽与幻无异,佛欲令解故,为作譬喻。众生谓幻是虚诳,五受众虽有,与幻无异;是故须菩提一心筹量,知“五众与幻无异”。所以者何?

  如幻人色诳肉眼,能令生忧、喜、苦、乐;五受众亦能诳慧眼,令生贪欲、瞋恼诸烦恼等。

  如幻,因少许咒术、物事、语言为本,能现种种事,城郭、庐观等;五受众亦以先世少许无明术因缘,有诸行、识、名色等种种,以是故说不异。

  如人见幻事生着心,废其生业,幻灭时生悔。五受众亦如是,先业因缘,幻生今五众,受五欲,生贪瞋;无常坏时,心乃生悔:“我云何着是幻五众,失诸法实相!”

  佛问,须菩提乐说门故,答言:“幻与色不异。”

  “若不异,是色法即是空,入不生不灭法中;法若不生不灭,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作佛?”

  须菩提作是念:“若尔者,菩萨何以故种种行道,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知其念,即答:“五众虚诳,但以假名故,号为菩萨。是假名中,无业、无业因缘,无心、无心数法,无垢无净,毕竟空故。”

  佛言:“菩萨应如幻人行般若波罗蜜,五众即是幻人无异,从先世业因缘、幻业出故,是五众亦不能得成就佛。何以故?性无所有故。”余梦、化、影、响等亦如是。

  问曰:

  何以故说“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

  答曰:

  是识,十二因缘中第三事;是中亦有色,亦有心数法,未熟故受识名,从识生六入。是二时俱有五众,色成故名五情,名成故名意情;六情不离五众,以是故说识即是六情。

  问曰:

  若尔者,十二因缘中,处处皆有五众,何以但说六情有五众?

  答曰:

  是识今身之本,众生于现在法中多错。名色未熟,未有所能故不说;六情受苦乐,能生罪福故说。其余十一因缘,故说五众。

  复次,佛知五百岁后,学者分别诸法相各异,离色法说识,离识法说色。欲破是诸见,令入毕竟空故,识中虽无五情,而说“识即是六情”;六情中虽不具五众,而说“六情即是五众”。

  复次,先世但有心住六情,作种种忆想分别故,生今世六情、五众身;从今世身起种种结使,造后世六情、五众;如是等展转。是故说“识即是六情,六情即是五众”。

  是法内空中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中不可得。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新发大乘意菩萨,闻说般若波罗蜜,将无惊、怖、畏?”

  佛告须菩提:“若新发大乘意菩萨,于般若波罗蜜无方便,亦不得善知识,是菩萨或惊、或怖、或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方便?菩萨行是方便,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相,是亦不可得;观受、想、行、识无常相,是亦不可得。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色苦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应萨婆若心,观色无我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观色空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无相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无作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观色寂灭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识亦如是。观色离相,是亦不可得,乃至识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中方便。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无常相,是亦不可得;观色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寂灭相、离相,是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

  “是时菩萨作是念:‘我当为一切众生说是无常法,是亦不可得;当为一切众生说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寂灭相、离相,是亦不可得。’是名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色无常,亦不可得;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识无常,亦不可得;不以声闻、辟支佛心观色苦、无我,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是名菩萨摩诃萨尸罗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是诸法无常相,乃至离想,忍欲乐,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应萨婆若心,观色无常相,亦不可得;乃至离相亦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如是。应萨婆若心,不舍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起声闻、辟支佛意,及余不善心,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如是思惟:不以空色故色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不以空眼故眼空,眼即是空,空即是眼;乃至意触因缘生受,不以空受故受空,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不以空四念处故四念处空,四念处即是空,空即是四念处;乃至不以空十八不共法故十八不共法空,十八不共法即是空,空即是十八不共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不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善知识守护故,闻说是般若波罗蜜,不惊、不畏、不怖?”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者,说色无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说受、想、行、识无常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色苦亦不可得,说受、想、行、识苦亦不可得;说色无我亦不可得,受、想、行、识无我亦不可得;说色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受、想、行、识,空、无相、无作,寂灭、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眼无常,乃至离亦不可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说无常,乃至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善知识,说修四念处法,乃至离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乃至说修十八不共法,修一切智,亦不可得;持是善根,不向声闻、辟支佛道,但向一切智,是名菩萨摩诃萨善知识。”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生此疑,问佛言:“新发意菩萨闻是将无恐怖”?

  答曰:

  闻无有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但空五众法,亦不能行般若波罗蜜;以是故生疑:“谁当行般若波罗蜜?”是故问佛。

  佛言:若菩萨内、外因缘不具足,当有恐怖。

  内因缘者,无正忆念,无利智慧,于众生中无深悲心,内无如是等方便。

  外因缘者,不生中国土,不得闻般若波罗蜜,不得善知识能断疑者,无如是等外因缘。

  内外因缘不和合故,生惊、怖、畏。

  今须菩提问是方便,佛答:“一切种智相应心观诸法,亦不得诸法。”

  问曰:

  方便有观色无常等种种相故不怖畏,今何以但说“萨婆若相应心观诸法故,不恐不怖”?

  答曰:

  菩萨先来但观诸法空,心粗故生着,今忆想分别观,如佛意:“于众生中起大悲,不着一切法,于智慧无所碍,但欲度众生。以无常、空等种种观诸法,亦不得是法。”

  如是观诸法已,作是念:“我以是法度众生令离颠倒”,以是故心不着,不见定实有一法。

  譬如药师和合诸药,冷病者与热药,于热病中为非药。

  二施中法施大故,是名檀波罗蜜。

  五波罗蜜亦如是随义分别。

  复次,菩萨方便者,非十八空故令色空,何以故?不以是空相强令空故,色即是空;是色从本已来常自空,色相空故,空即是色;乃至诸佛法亦如是。

  善知识者,教人令以是智慧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先知无常、空等诸观,今惟说“回向”为异。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方便,随恶知识,闻说是般若波罗蜜惊、怖、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离一切智心,修般若波罗蜜,得是般若波罗蜜,念是般若波罗蜜,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皆得、皆念。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离萨婆若心,观色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观受、想、行、识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观眼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乃至观意触因缘生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于诸法空有所念、有所得。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离萨婆若心,修四念处,亦念、亦得;乃至修十八不共法,亦念、亦得。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无方便故,闻是般若波罗蜜,惊、怖、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随恶知识,闻般若波罗蜜惊、怖、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恶知识,教离般若波罗蜜,离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恶知识,不说魔事、不说魔罪,不作是言:‘恶魔作佛形像来教菩萨离六波罗蜜,语菩萨言:“善男子!用修般若波罗蜜为?用修禅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檀波罗蜜为?”’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复作佛形像到菩萨所,为说声闻经:若修妒路,乃至优波提舍,教诏分别演说如是经。终不为说魔事、魔罪,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佛形像到菩萨所,作是语:‘善男子!汝无真菩萨心,亦非阿毗跋致地,汝亦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为说如是魔事、魔罪,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佛形像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色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空,无我、无我所;眼空,无我、无我所;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空,无我、无我所;檀波罗蜜空,乃至般若波罗蜜空;四念处空,乃至十八不共法空;汝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辟支佛身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善男子!十方皆空,是中无佛、无菩萨、无声闻。’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摩诃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和尚、阿阇梨身到菩萨所,教离菩萨道,教离一切种智;教离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教离檀波罗蜜,乃至教离十八不共法;教入空、无相、无作,作是言:‘善男子!汝修念是诸法,得声闻证,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父母形像,到菩萨所,语菩萨言:‘子!汝为须陀洹果证故勤精进,乃至阿罗汉果证故勤精进,汝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受无量阿僧祇劫生死,截手截脚,受诸苦痛!’如是魔事、魔罪,不说、不教,当知是菩萨恶知识。

  “复次,须菩提!恶魔作比丘形像到菩萨所,语菩萨言:‘眼无常可得法,乃至意无常可得法,眼苦、眼无我,眼空、无相、无作,寂灭、离,说可得法,乃至意亦如是。’用有所得法,说四念处;乃至用有所得法,说佛十八不共法。须菩提!如是魔事、魔罪,不教、不说,当知是菩萨恶知识。知已,当远离之!”

  【论】

  释曰:

  先略说无方便;今欲广说无方便,所谓离一切种智相应心行般若波罗蜜,取是般若波罗蜜定相;五波罗蜜乃至诸佛法亦如是。是自无方便。

  又得恶知识教故。

  复次,恶知识,大失利益,种种坏人,是大恶因缘故,佛更种种因缘说恶知识相。

  恶知识者,教人远离六波罗蜜。

  或不信罪福报故,教远离。

  或着般若波罗蜜故,言“诸法毕竟空,汝何所行?”

  或赞叹小乘,“汝但自免老、病、死苦,众生何豫汝事?”

  如是等种种因缘教令远离,是名恶知识。

  复次,恶知识者,不教弟子令觉知魔是佛贼。魔者欲界主,有大力势,常憎行道者。佛威力大故,魔无所能;但能坏小菩萨。

  乃至作佛形像来坏菩萨行六波罗蜜。

  或赞叹、开解、论说,随声闻所应学经法。

  或作佛身来语之言:“汝不任得佛。”

  或说:“眼等一切诸法空,何用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或作辟支佛身,或说:“十方世界中三乘人空,求佛道者,但有空名,汝云何欲作佛?”

  或教令远离菩萨三十七品,令入声闻三解脱门中:“汝入是三门实际作证,得尽众苦;汝勤精进,汝为得四果故,何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

  或作和尚、阿阇梨、父母来,教令远离佛道,空当受是截手、脚、耳、鼻等以与求者;若不与,则破求佛意;若与,则受是辛苦。

  或时作阿罗汉比丘被服来,为说:“眼是定无常相、苦,空、无我相、无作,寂灭、离,乃至诸佛法亦如是。”用有所得、取相忆念分别说。

  如是等种种无量魔事,不教令觉知,是为恶知识。

  “远离”者,以其无利益。如软语贼,转来亲近,近则害人,恶知识复过于是!所以者何?是贼但能害今世一身,恶知识则世世害人;贼但能害命、夺财,恶知识则害慧念命根,夺佛法无量宝。知已,急当身、心远离。

释句义品第十二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为菩萨句义?”

  佛告须菩提:“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有义处,亦无我;以是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

  “须菩提!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梦中所见无处所;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幻无有实义,如焰、如响、如影、如佛所化无有实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如、法性、法相、法位、实际,无有义;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幻人色无有义,幻人受、想、行、识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幻人眼无有义,乃至意无有义。

  “须菩提!如幻人色无有义,乃至法无有义;眼触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幻人行内空时无有义,乃至行无法有法空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幻人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有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色无有义,是色无有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识无有义,是识无有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眼无处所,乃至意无处所;色乃至法无处所;眼触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内空无处所,乃至无法有法空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四念处无处所,乃至十八不共法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有为性中无无为性义,无为性中无有为性义;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不生不灭义无处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净无处所;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白佛言:“何法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何法不作、不出、不得、不垢、不净故无处所?”

  佛告须菩提:“色不生不灭故无处所,受、想、行、识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入、界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

  “四念处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

  “乃至十八不共法不生不灭故无处所,乃至不垢不净亦如是。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四念处净义毕竟不可得;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四正勤,乃至十八不共法净义毕竟不可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净中我不可得,我无所有故;乃至净中知者、见者不可得,知、见无所有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日出时无有黑闇;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劫烧时无一切物;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佛戒中无破戒。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如佛定中无乱心,佛慧中无有愚痴,佛解脱中无不解脱,解脱知见中无不解脱知见。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须菩提!譬如佛光中,日月光不现,佛光中,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磨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梵众天,乃至阿迦尼吒天光不现。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菩萨句义无所有,亦如是。

  “何以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菩萨句义,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一切法无碍相中,应当学,亦应当知!”

  【论】

  问曰:

  上来佛与须菩提种种因缘破菩萨字,今何以问“菩萨句义”?

  答曰:

  须菩提破菩萨字,佛不破,言:“菩萨字从本已来毕竟空,但五众中数假名菩萨,而众生以假名为实。”佛言:“假名无实,但从诸法数和合为名。”

  复次,诸佛法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须菩提因菩萨字空,说般若波罗蜜相;今欲闻佛说菩萨字义,因是说般若波罗蜜。

  复次,应问因缘无量无边,所谓佛音声有六十种庄严,能令诸天专听,何况人!但音声令人乐闻,何况说大利益义!

  须菩提从佛闻是事,未发意人,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意者,未行六波罗蜜,当令行;行者,不清净,当令清净;清净行者,当令住阿鞞跋致地,成就众生,具足佛法,乃至一生补处。

  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利益故,佛以须菩提为问主,语一切十方世界在会众生。

  佛告须菩提:“无句义,是菩萨句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处所,亦无我无名。于是中无依止处,即是法空;无我名者,无得道者。”

  佛谓:“须菩提!若汝知无我、无我所,得阿罗汉者;菩萨亦如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中,无我、无我所。譬如鸟飞虚空,无有足迹;菩萨句义亦如是,行诸法虚空中,无依止着处。”以是故言“无菩萨句义”。

  问曰:

  何等是“菩萨句义”?

  答曰:

  天竺语法,众字和合成语,众语和合成句。如:

  “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无语;若和合名为“菩提”,秦言无上智慧。

  “萨埵”,或名众生,或是大心。

  为无上智慧故,出大心,名为“菩提萨埵”。

  愿欲令众生行无上道,是名“菩提萨埵”。

  复次,此品佛及佛弟子种种因缘说菩萨摩诃萨义。菩提一语,萨埵一语,二语和合故名为“义”。若说名字、语、句,皆同一事无所在。

  今须菩提问:“以何定相法为菩萨句义?”

  天竺言“波陀”,秦言句。是波陀有种种义,如后譬喻中说。

  问曰:

  但以“鸟飞虚空”,足明“句义”,何以种种广说?

  答曰:

  众生听受,种种不同,有好义者,有好譬喻者。譬喻可以解义,因譬喻心则乐着;如人从生端政,加以严饰,益其光荣。

  此譬喻中多以譬喻明义,如后所说,所谓:

  如梦、如影、如响,如佛所化,是事虚诳,如先说;菩萨义亦如是,但可耳闻,虚诳无实;以是故,菩萨不应自高。

  如、法性、法相、实际等句,无有定义。

  如幻人无五众乃至诸佛法。

  如佛无五众乃至一切法。

  如有为法中无无为法,如无为法中无有为法,无为法不生不灭等,诸法中无不生不灭相,亦无异相。

  如三十七品无清净相。何以故?有人着是三十七品法,即是结使。

  如我乃至知者、见者,净相不可得。

  问曰:

  我乃至知者、见者等云何“净”?

  答曰:

  种种求觅我相不可得,是名我净,第一义中,无净无不净。譬如洗臭死狗,乃至皮毛、血肉、骨髓都尽;是时、非狗非猪,不得言净,不得言不净。我乃至知者、见者亦如是,以无我空智慧,求我相不可得,是时,非有我非无我。

  如日出无闇。

  劫尽时无一切物。

  如佛五众,戒中破戒不可得。

  如日月、星宿、真珠等,诸天、鬼神、龙王光,于佛光中则不现,从大福德神通力生故。菩萨句义亦如是,入是般若波罗蜜智慧光中则不现。

  因是譬喻教诸菩萨,当学一切法不取相,无所得故。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一切法?云何一切法中无碍相,应学、应知?”

  佛告须菩提:“一切法者,善法、不善法;记法、无记法;世间法、出世间法;有漏法、无漏法;有为法、无为法;共法、不共法。须菩提!是名为一切法。菩萨摩诃萨,是一切法无碍相中应学、应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名世间善法?”

  佛告须菩提:“世间善法者,孝顺父母,供养沙门、婆罗门,敬事尊长。布施福处,持戒福处,修定福处,劝导福事,方便生福德,世间十善道。

  “九相:胀相,血相,坏相,脓烂相,青相,啖相,散相,骨相,烧相。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

  “是名世间善法。”

  “何等不善法?”

  “夺他命,不与取,邪淫,妄语,两舌,恶口,非时语,贪欲,恼害,邪见;是十不善道等,是名不善法。”

  “何等记法?”

  “若善法,若不善法,是名记法。”

  “何等无记法?”

  “无记身业、口业、意业,无记四大,无记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无记报,是名无记法。”

  “何等名世间法?”

  “世间法者,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名世间法。”

  “何等名出世间法?”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

  “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作解脱门。

  “三无漏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

  “三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明、解脱、念、慧、正忆。

  “八背舍。何等八?色观色,是初背舍;内无色相外观色,是二背舍;净背舍,身作证,是三背舍;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是四背舍;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是五背舍;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是六背舍;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是七背舍;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是八背舍。

  “九次第定。何等九?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诸觉观内清净故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故,行舍,受身乐,圣人能说能舍,念行乐,入第三禅;断苦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舍,念净,入第四禅;过一切色相故,灭有对相故,一切异相不念故,入无边虚空处;过一切无边虚空处,入一切无边识处;过一切无边识处,入无所有处;过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有想非无想处;过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入灭受想定。

  “复有出世间法,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一切智,是名出世间法。”

  “何等为有漏法?”

  “五受众、十二入、十八界,六种、六触、六受,四禅乃至四无色定,是名有漏法。”

  “何等为无漏法?”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是名无漏法。”

  “何等为有为法?”

  “若法生、住、灭;欲界、色界、无色界,五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智,是名有为法。”

  “何等为无为法?”

  “不生、不住、不灭,若染尽、瞋尽、痴尽,如、不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是名无为法。”

  “何等为共法?”

  “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如是等是名共法。”

  “何等为不共法?”

  “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不共法。”

  “菩萨摩诃萨于是自相空法中,不应着,不动故。菩萨亦应知一切法不二相,不动故。是名菩萨义。”

  【论】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先问“世间善法”,后问“出世间法”?

  答曰:

  先问粗,后当问细;先知世间相,后则能知出世间相。

  世间善法者,知有罪、有福果报,有今世、后世,有世间、有涅槃,有佛等诸贤圣,今世、后世,及诸法实相证。所谓:

  孝顺父母等,乃至十念;如法得物,供养供给沙门、婆罗门。

  “沙门”,名为出家求道人;婆罗门,名为在家学问人。

  是二人于世间难为能为,利益众生故,应当供养。

  “尊长”者,叔伯、姊兄等。恭敬供养,是一切修家法。

  布施、持戒、修定、劝导,如初品中说。

  方便生福德,如忏悔、随喜,请佛久住不涅槃、转法轮;如虽行空不着空,还修行诸善,如是等方便生诸福德。

  十善道乃至四无色,如先说。

  十念中,八事如先说。

  “善念”者,思惟分别善业因缘,制伏其心。

  复次,涅槃是真善法,常系心念涅槃,是“善念”。

  “身念”,即是身念处。

  与善法相违,是名“不善法”。

  “无记法”者,所谓威仪心、工巧心、变化心,及是起身业、口业;除善、不善五众,余五众及虚空、非数缘灭等。

  世间法者,五众或善、或不善、或无记。

  十二入:八无记;四三种。

  十八界:八无记;十三种。

  十善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是善法,凡夫人能得、能成就故;又自不能出世间故,名为“世间法”。

  “出世间法”者,三十七品,三解脱门,三无漏根,三三昧,如先说。

  “明”、“解脱”:“明”者,三明;“解脱”者,有为解脱,无为解脱。

  “念”者,十念。“慧”者,十一智慧;“正忆”者,随诸法实相观;如随身法观一切善法之本。

  复次,“八背舍”,“九次第定”,“十八空”,“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如先义中广说。

  是“四念处”等,一心为道故。又“八背舍”、“九次第定”等,凡夫人所不得,名为出世间。

  “念”、“慧”、“正忆”,虽有二种:世间、出世间,此中说出世间。

  “有漏法”者,五众等,四禅、四无量、四无色定。

  “无漏法”者,非世间,是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有为法”略说三相,所谓生、住、灭。三界系,乃至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虽为无漏法,以作法故,是为有为法。

  与有为相违,是为“无为法”。

  复次,灭三毒等诸烦恼,五众等不次第相续;如、法相、法性、法住、实际等,是名“无为法”。

  问曰:

  色如,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是有为,云何是无为?

  答曰:

  色有二种:一者、凡夫肉眼忆想分别色;二者、圣人心所知色实相如涅槃。

  凡夫人所知色,名为色;是色入如中,更不生不灭。

  如有为虽是五众,而有种种名字,所谓十二入、十八界、因缘等。

  无为法虽有三种,亦种种分别名字,所谓如、法相、法住、实际等。

  “共法”者,凡夫、圣人生处、入定处共故,名为“共法”。

  “不共法”者,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菩萨分别知此诸法各各相,是法皆从因缘和合生,故无性;无性,故自性空。

  菩萨住是无障碍法中不动,以不二入法门,入一切法不动故。

【卷第四十五】

释摩诃萨品第十三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为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于毕定众中为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毕定众,是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佛告须菩提:“毕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萨。须菩提!是为毕定众,菩萨为上首。

  “菩萨摩诃萨于是中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当为毕定众作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于无量生死中大誓庄严;我应当舍一切所有;我应当等心于一切众生;我应当以三乘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我度一切众生已,无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我应当解一切诸法不生相;我应当纯以萨婆若心行六波罗蜜;我应当学智慧,了达一切法;我应当了达诸法一相智门;我应当了达乃至无量相智门。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心中,于诸毕定众中而为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代十方一切众生,若地狱众生、若畜生众生、若饿鬼众生,受诸苦痛;为一一众生无量百千亿劫,代受地狱中苦,乃至是众生入无余涅槃。以是法故,为是众生受诸勤苦;是众生入无余涅槃已,然后自种善根,无量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大心不可坏如金刚。住是心中,为毕定众作上首。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生大快心,住是大快心中,为毕定众作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大快心?”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染心、瞋恚心、愚痴心,不生恼心,不生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快心。住是心中,为毕定众作上首,亦不念有是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不动心!”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名不动心?”

  佛言:“常念一切种智心,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萨摩诃萨不动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中,应生利益安乐心。云何名利益安乐心?救济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是事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中生利益安乐心。如是,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毕定众中最为上首!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行欲法、喜法、乐法心。何等是法?所谓不破诸法实相,是名为法。何等名欲法、喜法?信法、忍法、受法,是名欲法、喜法。何等名乐法?常修行是法,是名乐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毕定众中能为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为毕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四念处中,乃至住十八不共法中,能为毕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如金刚三昧,乃至离着虚空不染三昧中住,于毕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诸法中,能为毕定众作上首。以是因缘故,名为摩诃萨。”

  【论】

  释曰:

  须菩提已从佛闻“菩萨”义,今问“摩诃萨”义。

  “摩诃”者,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

  是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

  又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众生,是名为大。

  复次,菩萨故名摩诃萨,摩诃萨故名菩萨,以发心为无上道故。

  复次,如〈赞菩萨摩诃萨义品〉中,此中应广说。

  复次,佛此中自说摩诃萨义,众生有三分: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于正定众生中当最大,故名摩诃萨。

  大众者,除佛,余一切贤圣。

  所谓“性地人”,是圣人性中生,故名为性。如小儿在贵家生,虽小未有所能,后必望成大事。是地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

  “八人”,名见谛道,十五心中行。

  问曰:

  是十五心中,何以名为“八人”?

  答曰:

  思惟道中用智多,见谛道中多用见忍,智随于忍,所以者何?忍功大故。

  复次,忍、智二事:能断、能证;八忍中住,故名为“八人”。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义,如先说。

  “初发意菩萨”者,有人言:初发意者,得无生法忍,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发心,是名初发意,名真发心。了了知诸法实相,及知心相,破诸烦恼故,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破故,不颠倒故,此心名为初发心。

  有人言:诸凡夫人虽住诸结使,闻佛功德,发大悲心,怜愍众生,我当作佛;此心虽在烦恼中,心尊贵故,天人所敬。如转轮圣王太子初受胎时,胜于诸子,诸天鬼神皆共尊贵;菩萨心亦如是,虽在结使中,胜诸天、神通圣人。

  复次,菩萨初发心,乃至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授记、入法位、得无生法忍者,名“阿鞞跋致”。阿鞞跋致相,后当广说。

  如是等大众,当作上首,故名“摩诃萨”。

  是菩萨欲为一切圣人主,故发大心,受一切苦,心坚如金刚不动故。

  “金刚心”者,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摇。诸恶众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瞋骂谤毁,打击闭系,斫刺割截,心不变异;有来乞索头、目、髓、脑、手、足、皮、肉,尽能与之;求者意犹无厌足,更瞋恚骂詈,尔时心忍不动。譬如牢固金刚山,人来斸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

  复次,佛自说“金刚心相”,所谓菩萨应作是念:

  我不应一月、一岁、一世、二世、乃至千万劫世大誓庄严,我应无量无数无边世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众生。

  二者、我应舍一切内、外所有贵重之物。

  三者、一切众生中等心无憎爱。

  四者、我当以三乘如应度脱一切众生。

  五者、度如是众生已,实无所度而无其功,此中心亦不悔、不没。

  六者、我应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等诸相。

  七者,我应当以清净无杂心,行六波罗蜜,回向萨婆若。

  八者、我应当善知一切世间所作之事及出世间所应知事,皆悉通达了知。

  九者、我应当解了诸法一相智门,所谓一切诸法毕竟空,观一切诸法,如无余涅槃相,离诸忆想分别。

  十者、我应当知诸法二相、三相乃至无量相门,通达明了。

  二相者,一切法有二种: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作、若不作,若色、若无色等。

  三门者:若一、若二、若多–从三以上,皆名为多。若有、若无、若非有非无;若上、若中、若下;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界、三法,善、不善、无记等三门。

  四门、五门,如是等无量法门,皆通达无碍。

  是中心不悔、不怯、不疑,信受通达无碍。常行不息,灭诸烦恼,及其果报,及诸障碍之事,皆令败坏,如金刚宝能摧破诸山。

  住是金刚心中,当于大众而作上首,以不可得空故。

  “不可得空”者,若菩萨生如是大心如金刚而生憍慢者,罪过凡夫。以是故,说“用无所得”,诸法无定相,如幻如化。

  复次,“心如金刚”者,堕三恶道所有众生,我当代受勤苦,为一一众生故,代受地狱苦,乃至是众生从三恶道出,集诸善本,至无余涅槃已,复救一切众生;如是展转一切众生尽度已,后当自为集诸功德,无量阿僧祇劫,乃当作佛,是中心不悔、不缩。

  能如是代众生受勤苦,自作诸功德,久住生死,心不悔、不没,如金刚地,能持三千大千世界令不动摇,是心坚牢故,名为“如金刚”。

  “大快心”者,虽有牢固心,未是大快,如马虽有大力而未大快。

  于众生中得二种等心故,不生欲染心,若有偏爱,则为是贼,破我等心,为佛道之本;常行慈悲心故,无有瞋心;常观诸法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故,则无痴心;爱念众生,过于赤子故,无有恼心;不舍众生,贵佛道故,不生声闻,辟支佛心。

  问曰:

  若心牢固如金刚,即是不动,今何以更说“不动心”?

  答曰:

  或时虽复牢固,心犹有增减,如树虽牢固,犹可动摇。

  动有二种:一者、外因缘动,如先说;二者、内因缘动,诸邪见、疑等。

  若常忆念一切智慧佛道,我当得是果报,故心不动。

  复次,菩萨应种种因缘利益众生,饮食乃至佛乐以利众生,常不舍众生,欲令离苦,是名安乐心,亦不念有是心。

  复次,菩萨乐法,名为上首。

  “法”者,不破坏诸法相。不破坏诸法相者,无法可着,无法可受故,所谓不可得。

  是不可得空,即是涅槃,常信、受、忍,是名为“欲法”、“喜法”。

  常行三解脱门,名为“乐法”。

  复次,菩萨住是十八空中,不随十八意行故,不起罪业。

  住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灭诸烦恼,集诸善法故,能为上首。

  复次,菩萨入金刚三昧等心,受快乐厌于世乐,增长善根智慧方便故,于大圣众而为上首。

  若能为大者作上首,何况小者!是故名为“摩诃萨”。

释断见品第十四

  【经】

  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告舍利弗:“便说!”

  舍利弗言:“我见、众生见、寿见、命见、生见、养育见、众数见、人见、作见、使作见、起见、使起见、受见、使受见、知者见、见者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阴见、入见、界见,谛见、因缘见,四念处见乃至十八不共法见,佛道见,成就众生见,净佛世界见,佛见,转法轮见,为断如是诸见故而为说法,是名摩诃萨。”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何因缘故色见是妄见?何因缘故受、想、行、识,乃至转法轮见,是名妄见?”

  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方便故,于色生见,用有所得故;于受、想、行、识,乃至转法轮生见,用有所得故。

  “是中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断诸见故而为说法,用无所得故。”

  【论】

  问曰:

  佛将五百大阿罗汉至阿那婆达多龙王池,受远离乐,欲说自身及弟子本业因缘,而舍利弗不在,佛令目连命之。

  时,目连以神通力到祇洹;时,舍利弗缝衣,语目连言:“小住!待缝衣讫当去!”目连催促疾去;时,目连以手摩衣,衣即成竟。

  舍利弗见目连贵其神通,即以腰带掷地,语言:“汝举此带去!”目连以两手举此带,不能离地;即入诸深定举之,地为大动,带犹着地。

  时,憍陈如问佛:“以何因缘故地大震动?”佛言:“目连入甚深禅定,作大神力,欲举舍利弗带而不能举。”

  佛告诸比丘:“舍利弗所入出禅定,目连乃至不识其名;佛所入禅定,舍利弗乃至不识其名。”

  如舍利弗智慧与佛悬殊,何以言“我亦乐说”?

  答曰:

  舍利弗非欲于大众中显其智慧、高心故说;舍利弗逐佛转法轮人,广益众生。是摩诃萨义所益甚广,是故佛说已,舍利弗次说。

  复次,多人信乐舍利弗语,所以者何?以宿世因缘故,多发菩萨心。

  佛以大慈悲心故,吾我心及习根本已拔,又法爱已断故,如是种种因缘,故听。

  舍利弗言:“我见及知者、见者;佛见、菩萨见、诸众生见等,及有无、断常等邪见,五众乃至诸佛法转法轮等诸法见;是菩萨能断是三种见故,当于大众中说法。”是三种见,无始世界来,习着入于骨髓。

  须菩提作是念:“佛说五众等乃至诸佛法,是菩萨行,何以为断诸见故说法?”作是念已,问舍利弗。

  舍利弗答:“无方便菩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求定相,取色一切相,生色见。与此相违,名为有方便。是菩萨虽观色,不生妄见,而能断诸见。”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言:“便说!”

  须菩提言:“世尊!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何以故?是一切智心,无漏、不系故。是一切智心,无漏、不系中亦不着,以是因缘故,名摩诃萨。”

  舍利弗语须菩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不见法有生有灭、有增有减、有垢有净。舍利弗!若法无生无灭,乃至无垢无净,是中无声闻心,无辟支佛心,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佛心。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

  舍利弗语须菩提:“如须菩提说一切智心,无漏心、不系心中不着。须菩提!色亦不着,受、想、行、识亦不着,四念处亦不着,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着,何以故但说是心不着?”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色亦不着,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着。”

  舍利弗语须菩提:“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诸声闻、辟支佛心、诸佛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

  舍利弗言:“须菩提!若色亦无漏不系,性空故;受、想、行、识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尔!”

  舍利弗言:“四念处亦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无漏不系,性空故!”须菩提言:“尔!如舍利弗所言,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无漏不系,性空故!”舍利弗语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说空,无心故,不着是心。须菩提!色无故,不着色;受、想、行、识,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故,不着受;四念处无故,不着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故,不着十八不共法。”

  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色无故,色中不着;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故,十八不共法中不着。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着是心,以一切法无所得故,以是故名摩诃萨。”

  【论】

  释曰:

  须菩提说摩诃萨无等等心,于是心亦不着。

  “不着”者,是菩萨从初发心已来,不见有法定相,若生若灭、若增若减、若垢若净。是心毕竟空,是中无有心相非心相,诸相毕竟清净故。以是故,无声闻心、辟支佛心、菩萨心、佛心。

  须菩提称贵菩萨,如是心亦美,菩萨不着是心亦为尊贵。

  舍利弗欲难须菩提,作是言:“非但一切智心无漏不系,菩萨不应自高。所以者何?

  “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常空故;如声闻、辟支佛、佛心无漏不系,是凡夫人心实相性空。实相性空,清净不着;如先说,阴云翳日月,不能污日月。

  “又诸烦恼实相,与常性空心相无异,但住凡夫地中,是垢是净;住圣人地中,修无相智慧故,无所分别;但怜愍众生故,虽复有说,心无所著。

  “非独凡夫人心无漏不系,五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须菩提然可。

  又舍利弗言:“是心无心,心相空故不着,色中色相无故亦不着,乃至诸佛法亦如是。”须菩提言:“如是!”

  以是故,菩萨能观诸法性常空,不可得空,毕竟清净。

  以是故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着是心,能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大庄严品第十五

  【经】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言:“便说!”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言:“是菩萨大庄严,是菩萨发趣大乘,是菩萨乘于大乘;以是故,是菩萨名摩诃萨。”

  舍利弗语富楼那言:“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富楼那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分别为尔所人故,住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为一切众生故住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不为尔所人故,住尸罗波罗蜜,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一切众生故,住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大庄严,不齐限众生:‘我当度若干人,不度余人’;不言:‘我令若干人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人不至。’是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众生故大庄严。

  “复作是念:‘我当自具足檀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自具足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自具足般若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所有布施应萨婆若心,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不向声闻、辟支佛地。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是诸施法信忍欲–是名行檀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勤修不息–是名行檀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摄心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是名行檀波罗蜜时,禅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观诸法如幻,不得施者,不得所施物,不得受者–是名行檀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大庄严。

  “如是,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不取不得诸波罗蜜相,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诸法信忍欲–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勤修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不受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观一切法如幻,亦不念有是戒,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以是故名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不受声闻、辟支佛心,但受萨婆若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身、心精进,不休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摄心一处,虽有苦事,心不散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观诸法空,无作者,无受者,若有呵骂割截者,心如幻梦–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时,不令身心懈怠–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始终具足清净持戒–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修行忍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摄心离欲,入诸禅定–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不取一切诸法相,于不取相亦不着–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定心布施,不令心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那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持戒,禅定力故,破戒诸法不令得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慈悲定故,忍诸恼害–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于禅不味不着,常求增进,从一禅至一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于一切法无所依止,亦不随禅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内外所有,无所爱惜,不见与者、受者及以财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持戒、破戒二事不见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不见诃者、骂者,打者、杀者,亦不见用是空能忍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观诸法毕竟空,以大悲心故,行诸善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入禅定,观诸禅离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舍利弗!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是大庄严菩萨,十方诸佛欢喜,于大众中称名赞叹:某世界某菩萨摩诃萨大庄严,成就众生,净佛世界!”

  【论】

  释曰:

  富楼那闻上二大弟子说摩诃萨义,而佛可言“善哉”;又富楼那,佛大众中赞叹法师之上,复欲说摩诃萨义,白佛言:“我亦乐说。”佛即听许。

  问曰:

  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主,舍利弗应问须菩提,今何以故乃问富楼那?

  答曰:

  此二人同是婆罗门,俱以母字为名,此二人佛法中俱大–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楼那说法种种庄严,牵引众情,说法中大,是故二人等,等故于佛前共论。

  又富楼那先已共舍利弗论议,善能相答,如《七车譬喻经》中说,已共为亲厚,好共论理;须菩提无是因缘。

  又富楼那说摩诃萨义,是故应问,云何乃问须菩提?

  所说“摩诃萨”义者,所谓是人大庄严。如人远行,重有资粮;又如破贼,备诸器仗。是菩萨亦如是,欲破魔入烦恼贼故,行六波罗蜜以自庄严。是人无量劫来久住生死,集诸福德、智慧以为资粮,三种乘中为趣大乘故,发心行六波罗蜜,乘是大乘。

  舍利弗问富楼那:“声闻、辟支佛亦趣道,何以不名大庄严,而但说菩萨大庄严?”

  富楼那答言:

  “声闻、辟支佛虽行布施等六事,有量有限,自为度身,及余众生可度者度,是故不名大庄严。

  “菩萨所度,不分别,不齐限为若干众生故,布施乃至智慧,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得三乘,不能度若干人;令若干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干人不能度。

  “菩萨作是庄严,令一切众生尽入大乘作佛。菩萨行大庄严,自行檀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问曰:

  云何名“大庄严”?

  答曰:

  为度众生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诸善福功德者,略说是六波罗蜜。

  如富楼那次第说:

  “若菩萨为一切智慧故,行檀波罗蜜,是福德共一切众生。”

  “共”者,此布施福德,我及众生共等,我以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向”者,于此福德,不求人王、天王、世间禅定乐;为众生,乃至涅槃乐亦不求,持此果报,尽为度众生故求佛法。

  如是等相,是名檀波罗蜜大庄严。

  是菩萨行布施时,若见诸辟支佛、阿罗汉现大神通,得漏尽,入涅槃,于中不贪不着,一心修佛道,是名檀波罗蜜生尸罗波罗蜜。

  布施时,有人恶口骂詈,刀杖毁害,所不应乞者而强乞,不瞋不悔,入诸法相中,所谓毕竟空,是名檀波罗蜜生羼提波罗蜜。

  行布施时,和合财物、守护施彼,身心不懈不息,是名檀波罗蜜生毗梨耶波罗蜜。布施时,一心念佛,念诸佛法,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入;因是布施,即入禅定,是名檀波罗蜜生禅波罗蜜。

  布施时,菩萨作是念:“施者、受者、财物,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如幻、如梦。”众生空故,无受者、无施者;法空故,无财物,是名檀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若菩萨为一切智故,不取诸波罗蜜相,而能行诸波罗蜜,是名“菩萨大庄严”。此中一波罗蜜备生诸波罗蜜,此经中自分别其义。古今语异,义不了故,助分别说,开论议门。

  余五波罗蜜,亦应如是随义说。

  问曰:

  何以但檀波罗蜜中说生六波罗蜜,余波罗蜜中但说生五?

  答曰:

  若后五波罗蜜中,各各生六,亦无咎。六波罗蜜非一时、非一念法,无量劫中,集六种功德和合,名为六波罗蜜。先生小,后生中、大,有何咎?一切诸法皆初小后大,以是故,诸余波罗蜜各各应生六。

  复次,一切诸佛说法时,檀波罗蜜为初门。如《经》中说:“佛常初为众生说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五欲味,先说世间苦恼、道德利益,后为说四谛。”以是故,初说檀。

  问曰:

  佛何以故说檀为初门?

  答曰:

  摄众生法,无过于檀;大小贵贱,乃至畜生,檀皆摄之;乃至怨家得施则为中人,中人得施则成亲善。诸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诸功德具足,所愿如意,皆从布施得。如宝掌菩萨等,七宝从手中出,给施众生。亦能令众生欢喜柔软,可任得涅槃。如是等义,故檀波罗蜜为初。

  问曰:

  富楼那何以故说“一波罗蜜中生诸波罗蜜为大庄严”?

  答曰:

  是波罗蜜各各别,行力势少,譬如兵人未集,则无战力;若大军都集庄严,执持器仗,则能破敌。菩萨亦如是,六波罗蜜一时庄严,能破诸烦恼魔人贼,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故,说一波罗蜜中具诸波罗蜜。

  “十方诸佛称名赞叹”,“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如先说。

  【经】

  慧命舍利弗问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富楼那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乃至入第四禅中,以慈广大,无二、无量,无怨、无恨,无恼心行,遍满一方,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一切世间;悲、喜、舍心,亦如是。

  “是菩萨入禅时、起时,诸禅、无量心及支,共一切众生,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发趣大乘。

  “是菩萨摩诃萨住禅、无量心,作是念:‘我当得一切种智,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当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修初禅,住初禅,二、三、四禅亦如是;不受余心–所谓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诸禅,作是念:我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当说法,是诸心欲乐忍–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诸禅,诸善根皆回向萨婆若,勤修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四禅及支,观无常相、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共一切众生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菩萨摩诃萨行慈心,作是念:‘我当安乐一切众生;入悲心,我当救济一切众生;入喜心,我当度一切众生;入舍心,我当令一切众生得诸漏尽。’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檀波罗蜜。

  “复次,菩萨摩诃萨,是诸禅无量心,不向声闻辟支佛地,但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四无量心,不贪声闻、辟支佛地,但忍乐欲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羼提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行四无量心,但行清净行–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菩萨摩诃萨入禅、入无量心时,亦不随禅、无量心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方便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一切种修四念处,乃至一切种修八圣道分;一切种修三解脱门,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内空中智慧,用无所得故,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智慧,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切法中,不乱不定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非常、非无常智慧,非乐、非苦,非实、非虚,非我、非无我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用无所得故。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智,不行过去世,不行未来世,不行现在世,亦非不知三世–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用无所得故。

  “复次,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智,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无色界;亦非不知欲界、色界、无色界,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智,不行世间法,不行出世间法;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法;不行有漏法,不行无漏法;亦非不知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法,用无所得故。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论】

  问曰:

  六波罗蜜中,若逆说,则应说般若波罗蜜,次说禅;若顺,应先说檀波罗蜜;今何以乃说禅波罗蜜为首?

  答曰:

  发大庄严,无有众生能破坏者。

  若菩萨无禅定,心未离欲,虽行余波罗蜜则易坏;行禅波罗蜜,能入慈无量,是时无能坏。如说行慈三昧者,刀不能伤,水、火不害。

  亦有神通力种种变化,能发大庄严。如佛说鸟无两翼,不能飞翔;菩萨无神通力,不能发大庄严。

  入禅波罗蜜中,能生慈无量、五神通故,物无能伤。以是故,今此说禅波罗蜜为首。

  问曰:

  四禅中有种种功德,皆可行六波罗蜜,今何以但说四无量心中行六波罗蜜?

  答曰:

  四无量心,取众生相,缘众生。菩萨常为众生故行道,是四无量等中有慈悲心,能利益众生;余八背舍、九次第等,无如是利益。

  问曰:

  菩萨住五神通,能广利益众生,何以故不说?

  答曰:

  大悲是菩萨根本。

  又五神通先已说,后当说四无量心;未说故,今说。

  若菩萨但行四无量心,不名发趣大乘;六波罗蜜和合故,名为发趣大乘。

  四无量心生六波罗蜜,富楼那此中自说因缘。

  问曰:

  云何一切种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答曰:

  有二种:信行性,法行性。

  信行性观无常苦,或但观无常,或但观苦;法行性人观空、无我,或但观空,或但观无我。

  菩萨度众生故,一切门皆修皆学。

  复次,发大乘者,以十八空,破十八种法,亦舍是十八种空智慧。

  复次,若菩萨观诸法常定,亦不取定相,是名“不定不乱智慧”。

  复次,畏堕常、乐颠倒故,不观诸法常、乐等;畏堕断灭故,不观无常等。

  复次,若菩萨三世、三界中智慧,不观、不行、不取相,知皆虚妄而不堕无明。

  复次,世间、出世间中,亦非智、非不智。

  “非智”者,空故,无空相故,毕竟清净故。

  “非不智”者,观无常、苦、空等,入般若波罗蜜中故。

  “非不行智”,不行者,遮见、断法爱、离依止故。

  “无非智”者,是中无愚痴,异于凡夫故。

  又行者,持戒、修禅定、习诸观,云何言“非智”?如《佛利众生经》中说:

 “行者舍诸法,  亦不依止慧,

  亦无所分别,  是为决定智!”。

【卷第四十六】

释乘乘品第十六

  【经】

  尔时,慧命舍利弗问富楼那:“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富楼那答舍利弗言: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乘檀波罗蜜,亦不得檀波罗蜜,亦不得菩萨,亦不得受者,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乘檀波罗蜜。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乘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乘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般若波罗蜜,亦不得菩萨,用无所得故,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般若波罗蜜。如是,舍利弗!是为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一心应萨婆若,修四念处,法坏故;乃至一心应萨婆若,修十八不共法,法坏故,是亦不可得。

  “如是,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作是念:‘菩萨但有名字,众生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作是念:

  “‘色但有名字,色不可得故;受、想、行识但有名字,识不可得故。

  “‘眼但有名字,眼不可得故;乃至意亦如是。

  “‘四念处但有名字,四念处不可得故;乃至八圣道分但有名字,八圣道分不可得故。

  “‘内空但有名字,内空不可得故;乃至无法有法空但有名字,无法有法空不可得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但有名字,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故。

  “‘诸法如,但有名字;如,不可得故。法相、法性、法住、实际,但有名字;实际,不可得故。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及佛,但有名字;佛,不可得故。’

  “如是,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复次,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具足菩萨神通,成就众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诸佛,从诸佛听受法教,所谓菩萨大乘。

  “是菩萨乘此大乘,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初无佛国想,亦无众生想。此人住不二法中,为众生受身,随其所应,自变其形而教化之,乃至一切智,终不离菩萨乘。

  “是菩萨得一切种智已,转法轮,声闻、辟支佛及天龙、鬼神、阿修罗、世间人民所不能转。

  “尔时,十方如恒河沙等诸佛,皆欢喜称名赞叹,作是言:‘某方某国某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得一切种智,转法轮!’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乘于大乘。”

  【论】

  释曰:

  富楼那以三事明摩诃萨,上已说二事,今问第三事乘于大乘,富楼那答。

  有人言:“菩萨直布施内外物,不能破吾我相,是名大庄严;若能破吾我相,入众生空,未入法空,是名发大庄严;因众生空入法空中,行檀波罗蜜,不见三事:施者、受者、财物。能如是者,是名乘于大乘。

  “余波罗蜜亦如是。”

  是菩萨以不杂心,离诸烦恼及二乘意,为萨婆若故,修行四念处,修相亦不可得,毕竟清净故。是名乘于大乘。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复次,若菩萨知一切法假名字,于名字和合中复有名字;一切世间、若出世间,皆是假名。是名乘于大乘。

  复次,菩萨发大庄严,具足菩萨神通;具足菩萨神通故,成就众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所经诸国,雨七宝莲华,供养诸佛,拔三恶道众生;变身无数,各各至诸佛前,听受大乘法化,从诸佛前,趣大乘相。

  乘此大乘,从一佛国至一佛国,成就众生,净佛世界;不生众生相,不取佛国相,住不二入地中;随诸众生所应度者而化度之。为众生故受身,常乘大乘,初无休息。

  是菩萨乘于大乘,得成佛,转法轮,诸声闻、辟支佛所不能转,何况余小凡夫!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诸佛赞叹是菩萨:“某方某国某甲菩萨乘于大乘,成佛,转法轮。”

  如是相,名为乘于大乘。

  复次,大乘名毕竟清净六波罗蜜。菩萨摩诃萨乘大乘时,以五神通而自庄严。菩萨住是乘中,一时变身无数,至十方世界供养诸佛,度脱众生。是菩萨常不离诸佛,乃至得佛道,常乘此大乘。

释无缚无脱品第十七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菩萨摩诃萨大庄严,何等是大庄严?何等菩萨能大庄严?”

  佛语须菩提:

  “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大庄严,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庄严;四念处庄严,乃至八圣道分;内空庄严,乃至无法有法空;十力,乃至十八不共法,及一切种智庄严。

  “变身如佛庄严,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亦照东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振动,亦动东方如恒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是菩萨摩诃萨住檀波罗蜜摩诃衍大庄严,是三千大千世界,变为琉璃;化作转轮圣王,随众生所欲,须食与食,须饮与饮,衣服、卧具、花香、缨珞、捣香、泽香、房舍、灯烛,医药种种所须,尽给与之。与已,而为说法,所谓应六波罗蜜法,众生闻是法者,终不离六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大庄严。

  “须菩提!譬如工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于前,须食与食,须饮与饮,乃至种种所须尽给与之。

  “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幻师实有众生有给与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化作转轮圣王,种种具足,须食与食,须饮与饮,乃至种种所须尽给与之,虽有所施,实无所与。何以故?

  “须菩提!诸法相如幻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尸罗波罗蜜,现生转轮圣王家,以十善道教化众生;又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教化众生,闻是法者,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是法。

  “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以十善道教化令行,又以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教化令行。

  “须菩提!于汝意云何?是幻师实有众生,教化令行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以十善道教化众生令行,乃至十八不共法,实无众生行十善道,乃至十八不共法。何以故?诸法相如幻故。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教化众生忍辱。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教化众生着忍辱波罗蜜中?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如是大庄严:若一切众生来骂詈,刀杖伤害,菩萨摩诃萨于此中不起一念,亦教一切众生行此忍辱。

  “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令行忍辱,余如上说。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毗梨耶波罗蜜,教化一切众生令行毗梨耶波罗蜜。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毗梨耶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毗梨耶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身心精进,教化众生。

  “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教令行身心精进,余如上说。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禅波罗蜜。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禅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诸法等中,不见法若乱若定。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禅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禅波罗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禅波罗蜜。

  “譬如工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教令行禅波罗蜜,余如上说。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云何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教一切众生令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有法得此岸、彼岸,如是菩萨摩诃萨住般若波罗蜜中,教一切众生令行般若波罗蜜。

  “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教令行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大庄严,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随其所应,自变其身住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教众生令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众生行是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是法。

  “须菩提!譬如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众生,教令行六波罗蜜,余如上说。

  “如是,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大庄严,应萨婆若心,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檀波罗蜜,不教若干人住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住四念处,不教若干人住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亦不生是念:‘我教若干人令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一切种智;亦不教若干人令得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

  “‘我当令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住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立众生于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令无量无边阿僧祇众生得须陀洹果,乃至一切种智。’

  “譬如工幻师,若幻师弟子,于四衢道中,化作大众,教令住六波罗蜜,乃至得一切种智。余如上说。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论】

  释曰:

  上富楼那说大庄严及发大誓庄严相;今须菩提作是念:“富楼那未得一切智,虽说大庄严,或当有错。”是故问佛取定。佛为须菩提说:“檀波罗蜜大庄严,乃至一切智。”

  是诸善法果报故,得菩萨大神通力。

  为出家好道众生故,化作佛身,放大光明,照十方世界,震动大地,令众生发心行善法,随其所应而为说法,令得三乘。

  为在家好乐众生,作转轮圣王,变三千世界悉为琉璃,为不障碍故。乘七宝车,身放光明,雨诸宝物;随众生所须,皆令充足,然后为说菩萨法。

  菩萨住大乘中,以二施利益众生,所谓财施、法施。众生闻已,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是法。

  菩萨虽住是变化中,亦不于诸法中生著相,亦不自高。

  须菩提作是念:“菩萨能作如是大事,又诸漏未尽故,云何于诸法得不着,亦不生高心?”

  是中佛自说譬喻:“若幻师于四衢道中,化作种种物,随人所须,悉能与之。于须菩提意云何?是幻师实有所与不?有受者、有用者不?”

  须菩提言:“是但虚诳,实无所有。”

  佛言:“菩萨亦如是,虽作佛身、转轮圣王,以财、法施众生,亦如幻师实无所与。何以故?诸法相毕竟空如幻。”

  余五波罗蜜亦如是,随义分别。

  复次,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因缘故,人中富贵作转轮圣王;余波罗蜜,或作梵王,或作法身菩萨。

  问曰:

  六波罗蜜外,更有何法可庄严?

  答曰:

  诸功德皆六波罗蜜中摄。

  有人言:“别有智波罗蜜及方便等。”

  于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中,随所应度,作种种因缘说法,令众生住六波罗蜜。

  复次,决定誓愿名为大庄严,所谓菩萨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住檀波罗蜜,不能度余人,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亦不作是念:“我令若干人得须陀洹果,不能令若干人得须陀洹果,乃至佛道亦如是。”“我当悉令无量阿僧祇众生,住诸功德中,檀波罗蜜乃至一切种智。”

  “自立如幻师”,如先说。

  是名发大庄严。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如我从佛所闻义,菩萨摩诃萨无大庄严为大庄严,诸法自相空故,所谓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

  “眼、眼相空,乃至意、意相空;色、色相空,乃至法、法相空。

  “眼识、眼识相空,乃至意识、意识相空;眼触、眼触相空,乃至意触、意触相空;眼触因缘生受、受相空,乃至意触因缘生受、受相空。

  “世尊!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乃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

  “内空、内空空相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空相空。

  “四念处、四念处相空,乃至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法相空。

  “菩萨、菩萨相空。

  “世尊!以是因缘故,当知菩萨摩诃萨无大庄严为大庄严。”

  佛告须菩提:

  “如是!如是!如汝所说!

  “须菩提!萨婆若非作法,众生亦非作法,菩萨为是众生大庄严。”

  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何因缘故,萨婆若非作法,是众生亦非作法,菩萨为是众生大庄严?”

  佛语须菩提:“作者不可得故,萨婆若非作非起法,是诸众生亦非作非起法。何以故?

  “须菩提!色非作非不作,受、想、行、识非作非不作;眼非作非不作,乃至意非作非不作;色乃至法,眼识乃至意识,眼触乃至意触,眼触因缘生受乃至意触因缘生受,非作非不作。

  “须菩提!我非作非不作,乃至知者、见者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是诸法毕竟不可得故。

  “须菩提!梦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毕竟不可得故;幻、向、影、焰、化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毕竟不可得故。

  “须菩提!内空非作非不作,毕竟不可得故;乃至无法有法空非作非不作,毕竟不可得故。

  “须菩提!四念处非作非不作,毕竟不可得故;乃至十八不共法非作非不作,何以故?是法皆毕竟不可得故。

  “须菩提!诸法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非作非不作,毕竟不可得故。

  “须菩提!菩提非作非不作,毕竟不可得故。萨婆若及一切种智,非作非不作,毕竟不可得故。

  “以是因缘故,须菩提!萨婆若非作非起法,是众生亦非作非起法,菩萨为是众生大庄严。”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如我观佛所说义,世尊!色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无缚无脱。”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语须菩提:“色是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是无缚无脱。”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色是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是无缚无脱。”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问须菩提:“何等色无缚无脱?何等受、想、行、识无缚无脱?”

  须菩提言:

  “如梦色无缚无脱,如梦受、想、行、识无缚无脱。如向、如影、如幻、如焰、如化,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脱。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过去色无缚无脱,过去受、想、行、识无缚无脱;未来色无缚无脱,未来受、想、行、识无缚无脱;现在色无缚无脱,现在受、想、行、识无缚无脱。

  “何以故无缚无脱?是色无所有故,无缚无脱;受、想、行、识无所有故,无缚无脱。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无缚无脱。

  “富楼那!善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脱;不善色、受、想、行、识无缚无脱。

  “无记色无缚无脱,无记受、想、行、识无缚无脱。

  “世间、出世间、有漏、无漏色无缚无脱,受、想、行、识亦无缚无脱。

  “何以故?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无缚无脱。

  “富楼那!一切法亦无缚无脱,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

  “富楼那!檀波罗蜜无缚无脱,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无缚无脱,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无缚无脱。

  “富楼那!内空亦无缚无脱,乃至无法有法空亦无缚无脱。

  “四念处无缚无脱,乃至十八不共法无缚无脱,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无缚无脱。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缚无脱,一切智、一切种智无缚无脱,菩萨无缚无脱,佛亦无缚无脱,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无缚无脱。

  “富楼那!诸法如、法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无为法无缚无脱,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无缚无脱。

  “富楼那!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缚无脱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四念处,乃至一切种智无缚无脱。

  “是菩萨摩诃萨住无缚无脱檀波罗蜜中,乃至住无缚无脱般若波罗蜜;住无缚无脱四念处,乃至住无缚无脱一切种智;无缚无脱成就众生,无缚无脱净佛世界;无缚无脱诸佛当供养,无缚无脱当听法;无缚无脱诸佛终不离,无缚无脱诸神通终不离,无缚无脱五眼终不离;无缚无脱陀罗尼门终不离,无缚无脱诸三昧终不离;无缚无脱当生道种智,无缚无脱当得一切种智;无缚无脱法轮转,无缚无脱众生安立三乘。

  “如是,富楼那!菩萨摩诃萨行无缚无脱六波罗蜜,当知一切法无缚无脱,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

  “富楼那!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缚无脱大庄严。”

  【论】

  释曰:

  须菩提言:“如我闻佛义,无大庄严为大庄严,何以故?自相空故。”

  问曰:

  须菩提何以故如是说?

  答曰:

  佛说发大庄严义,甚深难得难解。会中众生闻是事,心或退没:如是庄严毕竟空,亦以神通力故,一时能遍至十方如恒河沙世界可适众生,言:“此是圣王事,我等云何能知!”

  以是故,须菩提说发大庄严非深非难;非但发大庄严,自相空,易行易得;色、色中定相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尔。若菩萨能如是知诸法空寂灭相,而不舍本愿、精进,是故名发大庄严,非是难得。

  佛证须菩提所说,故言“如是”。

  作法皆是虚诳,故言:“萨婆若无作法;众生毕竟空故,亦无作法。”

  佛说:“作者不可得故,一切智非作相;众生不可得故,作者不可得。作者不可得故,萨婆若非作非起相。”

  复次,色亦无所能作,法空故;乃至诸佛法亦如是。

  须菩提等谓:“诸法中无有定作相,如幻虽无实事,而有来去相。”以是故,佛说:“如幻、如焰等无作相,毕竟不可得故。”

  是时听者作是念:“十八空能破一切法,则是有用,是则为实,谓言‘有作’。”

  是以佛言:“内空无所作,乃至无法有法空,至十八不共法亦无所作。”

  若谓:今十八空,有为虚诳无实,故可无作;如、法性、实际是真实法,应当有作!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各各共因,无为法亦与有为法作因故。

  佛言:“如、法性、实际、法住、法位亦无作。”

  又谓:菩萨、佛、一切种智是实法,能有所作。

  以是故,佛言:“是法亦毕竟空故,亦无所作”,作相因缘生故。

  行者念言:“佛法甚难!甚为希有!诸法都无作,无缚无解者,我等云何当从苦得脱?”

  是故须菩提白佛言:“如我知佛所说义,五众无缚无解,若毕竟空无有作者,谁缚谁解?”

  凡夫人法虚诳、不可得,故非缚;圣人法毕竟空、不可得,故非解。

  如梦等五众,及三世五众,善、不善等五众,一切法亦如是,乃至实际等亦复如是,无所有故,离故,不生故,无缚无解。是名菩萨摩诃萨不缚不解菩萨道。

  住是道中,诸烦恼不牵堕凡夫中,故言“不缚”;不以诸无漏法破烦恼,故言“不解”。

  教化众生,净佛世界,乃至五神通、五眼、诸陀罗尼三昧门,终不离佛,及安立众生于三乘,亦无缚无解。所以者何?诸法无所有故,离故,寂灭故,不生故,毕竟空故。

  如是等因缘,是名“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相”,所谓“不缚不解”。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云何当知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是乘发何处?是乘至何处?当住何处?谁当乘是乘出者?”

  佛告须菩提:

  “汝问何等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须菩提!六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何等六?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

  “云何名檀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内、外所有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无所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檀波罗蜜。

  “云何名尸罗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自行十善道,亦教他行十善道,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不着尸罗波罗蜜。

  “云何名羼提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自具足忍辱,亦教他行忍辱,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羼提波罗蜜。

  “云何名毗梨耶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行五波罗蜜,勤修不息,亦安立一切众生于五波罗蜜,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毗梨耶波罗蜜。

  “云何名禅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自以方便入诸禅,不随禅生,亦教他令入诸禅,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

  “云何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应萨婆若心,不着一切法,亦观一切法性,用无所得故;亦教他不着一切法,亦观一切法性,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复有摩诃衍,所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须菩提白佛言:“何等为内空?”

  佛言:“内法名眼、耳、鼻、舌、身、意。眼、眼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耳、耳空,鼻、鼻空,舌、舌空,身、身空,意、意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内空。”

  “何等为外空?”

  “外法名色、声、香、味、触、法。色、色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声、声空,香、香空,味、味空,触、触空,法、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外空。”

  “何等为内外空?”

  “内、外法名内六入、外六入。内法、内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外法、外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内外空。”

  “何等为空空?”

  “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空空。”

  “何等为大空?”

  “东方东方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大空。”

  “何等为第一义空?”

  “第一义名涅槃,涅槃、涅槃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第一义空。”

  “何等为有为空?”

  “有为法名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无色界、无色界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有为空。”

  “何等为无为空?”

  “无为法名为无生相、无住相、无灭相;无为法、无为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为空。”

  “何等为毕竟空?”

  “毕竟名诸法至竟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毕竟空。”

  “何等为无始空?”

  “若法初来处不可得,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始空。”

  “何等为散空?”

  “散名诸法无灭,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散空。”

  “何等为性空?”

  “一切法性,若有为法性,若无为法性,是性非声闻、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余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性空。”

  “何等为自相空?”

  “自相名色、坏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识、识相,如是等有为法,无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自相空。”

  “何等为诸法空?”

  “诸法名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界、色界、眼识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识界。是诸法、诸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为诸法空。”

  “何等为不可得空?”

  “求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不可得空。”

  “何等为无法空?”

  “若法无是亦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法空。”

  “何等为有法空?”

  “有法名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有法空。”

  “何等为无法有法空?”

  “诸法中无法,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无法有法空,非常非灭故。何以故?性自尔。是名无法有法空。”

  “复次,须菩提!法、法相空,无法、无法相空;自法、自法相空,他法、他法相空。”

  “何等名法、法相空?”

  “法名五众,五众空,是名法、法相空。”

  “何等名无法、无法相空?”

  “无法名无为法,是名无法、无法相空。”

  “何等名自法、自法空?”

  “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见作,是名自法、自法空。”

  “何等名他法、他法空?”

  “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实际,过此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

  “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论】

  问曰:

  是经名为“般若波罗蜜”。又佛命须菩提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应问“般若波罗蜜”,佛亦应答“般若波罗蜜”;今须菩提何以乃问“摩诃衍”,佛亦答“摩诃衍”?

  答曰:

  “般若波罗蜜”、“摩诃衍”一义,但名字异;若说“般若波罗蜜”、说“摩诃衍”无咎。

  “摩诃衍”名佛道,行是法得至佛,所谓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中第一大者,般若波罗蜜;如后品佛种种说大因缘。

  若说般若波罗蜜,则摄六波罗蜜;若说六波罗蜜,则具说菩萨道,所谓从初发意,乃至得佛。

  譬如王来,必有营从,虽不说从者,当知必有;“摩诃衍”亦如是,菩萨初发意所行,为求佛道故,所修集善法,随可度众生所说种种法,所谓《本起经》、《断一切众生疑经》、《华手经》、《法华经》、《云经》、《大云经》、《法云经》、《弥勒问经》、《六波罗蜜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如是等无量无边阿僧祇经,或佛说,或化佛说,或大菩萨说,或声闻说,或诸得道天说。是事和合,皆名“摩诃衍”。

  此诸经中,般若波罗蜜最大故;说“摩诃衍”,即知已说“般若波罗蜜”。诸余助道法,无般若波罗蜜和合,则不能至佛;以是故,一切助道法,皆是般若波罗蜜。如后品中佛语须菩提:“汝说摩诃衍,不异般若波罗蜜。”

  问曰:

  若尔者,初何以不先说“摩诃衍”?

  答曰:

  我上说般若波罗蜜最大,故应先说。

  又佛意欲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放大光明。十方诸菩萨各自问佛:“今何以有是光明?”诸佛各答言:“娑婆世界有佛,名释迦牟尼,欲说般若波罗蜜。彼诸菩萨及诸天人,和合而来。”舍利弗问佛:“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欲知一切法,习行般若波罗蜜?”

  又佛初品中种种赞般若波罗蜜功德:“若欲得是者,当学般若波罗蜜。”

  有如是等因缘故,应初说“般若波罗蜜”。

  佛命须菩提:“汝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谦言:“菩萨空,但有名”;后言:“能如是解,了知菩萨相,即是行般若波罗蜜。”既知是已,问“菩萨句义”,次有“摩诃萨”义;“摩诃萨”义中,有“大庄严”、“摩诃衍”。

  如勇夫虽有种种器杖庄严,不乘驶马,则无能为。

  是“大乘”,天竺语名“摩诃衍”。

  诸佛断法爱故,又明般若波罗蜜义无异故,佛不诃。以是故,须菩提更作异名,问摩诃衍。

  问曰:

  如摩诃衍序中说:“从初发心乃至佛道,为佛道故集一切善法,皆名摩诃衍。”今何以但说“六波罗蜜为摩诃衍”?

  答曰:

  如先说,般若波罗蜜,则说六波罗蜜;说六波罗蜜,则摄一切善法。以是故,不应作是问:“诸善法多,何以但说六波罗蜜?”

  复次,摩诃衍,初发心作愿,乃至后方便等六波罗蜜;是诸法虽不名为波罗蜜,然义皆在六波罗蜜中。如:

  初发心作愿,大悲等心力大故,名毗梨耶波罗蜜;舍小利,取大乘,名般若波罗蜜;方便即是智慧,智慧淳净故,变名方便。

  教化众生、净佛世界等,皆在六波罗蜜中,随义相摄。

  问曰:

  若尔者,后何以更说“十八空、百八三昧等,名摩诃衍”?

  答曰:

  六波罗蜜是摩诃衍体,但后广分别其义。如:

  十八空、四十二字等,是般若波罗蜜义;百八三昧等,是禅波罗蜜义;以是故初说六波罗蜜。

  问曰:

  何以故正说六波罗蜜,不多不少?

  答曰:

  佛为法王,随众生可度,或时略说一、二、三、四;或时广说,如《贤劫经》八万四千波罗蜜。

  复次,六道众生,皆受身、心苦恼:如地狱众生拷掠苦,畜生中相残害苦,饿鬼中饥饿苦,人中求欲苦,天上离所爱欲时苦,阿修罗道斗诤苦,菩萨生大悲心,欲灭六道众生苦故,生六波罗蜜。

  以是故说六波罗蜜,不多不少。

  问曰:

  檀波罗蜜有种种相,此中佛何以但说五相?所谓用萨婆若相应心,舍内、外物,是福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无所得故。何以不说“大慈悲心,供养诸佛,及神通、布施”等?

  答曰:

  是五种相中,摄一切布施。

  “相应萨婆若心布施”者,此缘佛道,依佛道;“舍内外”者,则舍一切诸烦恼;“共众生”者,则是大悲心;“回向”者,以此布施但求佛道,不求余报;“用无所得故”者,得诸法实相般若波罗蜜气分故;檀波罗蜜非诳非倒,亦无穷尽。

  问曰:

  若尔者,则不须五种相,但说“萨婆若相应心”则足!

  答曰:

  此事可尔!但以众生不知云何应萨婆若心布施义故,是故以四事分别其义。

  “应萨婆若心”者,以菩萨心,求佛萨婆若,作缘作念系心。持是布施,欲得萨婆若果,不求今世因缘、名闻、恩分等;亦不求后世转轮圣王、天王富贵处;为度众生故,不求涅槃,但欲具一切智等诸佛法,为尽一切众生苦故。是名应萨婆若心。

  “内、外物”者,内名头、脑、骨、髓、血、肉等,难舍故在初说;外物者,国土、妻子、七宝、饮食等。

  “共一切众生”者,是布施福德果报,与一切众生共用;譬如大家种谷,与人共食。菩萨福德果报,一切众生皆来依附;譬如好果树,众鸟归集。

  “回向”者,是福德边,不求余报,但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曰:

  先言“应萨婆若心”,后言“回向”,有何等异?

  答曰:

  “应萨婆若心”,为起诸福德因缘;“回向”者,不求余报,但求佛道。

  复次,“萨婆若相应心”,为应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施;如先义说:萨婆若为主,一切功德皆为萨婆若。赞佛智慧有二种:一者、无上正智,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一切种智,名萨婆若。

  “用无所得”者,以般若波罗蜜心布施,顺诸法实相而不虚诳,如是等说檀波罗蜜义。

  问曰:

  尸罗波罗蜜则总一切戒法,譬如大海总摄众流,所谓不饮酒,不过中食,不杖加众生等。是事十善中不摄,何以但说十善?

  答曰:

  佛总相说六波罗蜜,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

  不饮酒、不过中食,入不贪中;杖不加众生等,入不瞋中;余道随义相从。

  戒名身业、口业,七善道所摄。

  十善道及初后,如发心欲杀,是时作方便恶口,鞭打、系缚、斫刺,乃至垂死皆属于初;死后剥皮、食啖、割截、欢喜,皆名后;夺命是本体;此三事和合,总名杀不善道。

  以是故知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复次,是菩萨生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布施利益众生,随其所须,皆给与之;持戒不恼众生,不加诸苦,常施无畏。十善业道为根本,余者是不恼众生远因缘。

  戒律为今世取涅槃故,淫欲虽不恼众生,心系缚故为大罪。以是故,戒律中淫欲为初;白衣不杀戒在前,为求福德故。

  菩萨不求今世涅槃,于无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诸功德。

  十善道为旧戒,余律仪为客。

  复次,若佛出好世,则无此戒律;如释迦文佛,虽在恶世,十二年中亦无此戒,以是故知是客。

  复次,有二种戒:有佛时或有或无;十善,有佛无佛常有。

  复次,戒律中戒,虽复细微,忏则清净;犯十善戒,虽复忏悔,三恶道罪不除。如比丘杀畜生,虽复得悔,罪报犹不除。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但说十善业道。

  亦自行,亦教他人,名为尸罗波罗蜜。

  十善道:七事是戒,三为守护故,通名为尸罗波罗蜜。

  余波罗蜜亦如是,随义分别;如初品中“六波罗蜜”论议广说。

  是经名“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名舍离相;以是故,一切法中皆用无所得故。

  问曰:

  若用有所得集诸善法,犹尚为难,何况用无所得!

  答曰:

  若得是无所得智慧,是时能妨善行,或生邪疑;若不得是无所得智慧,是时无所妨,亦不生邪疑!佛亦不称著心取相行诸善道,何以故?虚诳住世间,终归于尽。

  若着心修善,破者则易;若着空生悔,还失是道!譬如火起草中,得水则灭;若水中生火,则无物能灭。初习行着心取相菩萨,修福德,如草生火,易可得灭;若体得实相菩萨,以大悲心行众行,难可得破,如水中生火,无能灭者。

  以是故,虽用无所得心行众行,心亦不弱,不生疑悔,是名略说六波罗蜜义。广说如“初品”中,一一波罗蜜皆具足。

  十八空者,六波罗蜜中说般若波罗蜜义,不着诸法;所以者何?以十八空故。

  “十八空”论议,如初品中,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十八空,当学般若波罗蜜。”彼义,应此中广说。

  问曰:

  十八空,内空等后皆言“非常非灭故”,此义云何?

  答曰:

  若人不习此空,必堕二边–若常、若灭。所以者何?

  若诸法实有,则无灭义,堕常中;如人出一舍,入一舍,眼虽不见,不名为无,诸法亦尔!从未来世入现在世,现在世入过去世,如是则不灭。

  行者以有为患,用空破有,心复贵空;著于空者,则堕断灭。以是故,行是空以破有,亦不着空。

  离是二边,以中道行是十八空,以大悲心为度众生;是故十八空后,皆言非常非灭,是名摩诃衍。若异此者,则是戏论狂人!于佛法中空无所得;如人于珍宝聚中取水精珠,眼见虽好,价无所直。

  问曰:

  若十八空已摄诸空,何以更说四空?

  答曰:

  十八空中,现空尽摄。

  诸佛有二种说法:或初略后广,或初广后略。初略后广,为解义故;初广后略,为易持故。或为后会众生略说其要,或以偈颂。

  今佛前广说十八空,后略说四空相。

  “法、法相空”者,一切法中,法相不可得;如色中色相不可得。

  复次,法中不生法故,名为“法法空”。

  “无法、无法空”者,无为法名“无法”,何以故?相不可得故。

  问曰:

  佛以三相说无为法,云何言“无相”?

  答曰:

  不然!破生故言“无生”,破住故言“无住”,破灭故言“无灭”,皆从生、住、灭边有此名,更无别无生、无灭法,是名“无法、无法空”。是义,如“无为空”中说。

  “自法、自法空”者,“自法”名诸法自性。自性有二种:一者、如世间法–地,坚性等,二者、圣人知如、法性、实际。此法空。所以者何?不由智见知故有二性空,如先说。

  问曰:

  如、法性、实际,无为法中已摄,何以复更说?

  答曰:

  观时分别,说五众实相:法性、如、实际,又非空智慧观故令空,性自尔。

  问曰:

  如色,是自法;识,为他法。此中何以说:“如、法性、实际,有佛、无佛常住,过是名为他法空”?

  答曰:

  有人未善断见结故,处处生着;是人闻是如、法性、实际,谓:“过是已,更有余法”。以是故说“过如、法性、实际亦空”。

【卷第四十七】

释摩诃衍品第十八之余

  【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名:首楞严三昧,宝印三昧,师子游戏三昧,妙月三昧,月幢相三昧,出诸法三昧,观顶三昧,毕法性三昧,毕幢相三昧,金刚三昧,入法印三昧,三昧王安立三昧,放光三昧,力进三昧,高出三昧,必入辩才三昧,释名字三昧,观方三昧,陀罗尼印三昧,无诳三昧,摄诸法海三昧,遍覆虚空三昧,金刚轮三昧,断宝三昧,能照三昧,不求三昧,无住三昧,无心三昧,净灯三昧,无边明三昧,能作明三昧,普照明三昧,坚净诸三昧三昧,无垢明三昧,欢喜三昧,电光三昧,无尽三昧,威德三昧,离尽三昧,不动三昧,不退三昧,日灯三昧,月净三昧,净明三昧,能作明三昧,作行三昧,知相三昧,如金刚三昧,心住三昧,普明三昧,安立三昧,宝聚三昧,妙法印三昧,法等三昧,断喜三昧,到法顶三昧,能散三昧,分别诸法句三昧,字等相三昧,离字三昧,断缘三昧,不坏三昧,无种相三昧,无处行三昧,离曚昧三昧,无去三昧,不变异三昧,度缘三昧,集诸功德三昧,住无心三昧,妙净华三昧,觉意三昧,无量辩三昧,无等等三昧,度诸法三昧,分别诸法三昧,散疑三昧,无住处三昧,一庄严三昧,生行三昧,一行三昧,不一行三昧,妙行三昧,达一切有底散三昧,入名语三昧,离音声字语三昧,然炬三昧,净相三昧,破相三昧,一切种妙足三昧,不喜苦乐三昧,无尽相三昧,陀罗尼三昧,摄诸邪正相三昧,灭憎爱三昧,逆顺三昧,净光三昧,坚固三昧,满月净光三昧,大庄严三昧,能照一切世三昧,三昧等三昧,摄一切有诤无诤三昧,不乐一切住处三昧,如住定三昧,坏身衰三昧,坏语如虚空三昧,离着虚空不染三昧。

  “云何名首楞严三昧?知诸三昧行处,是名首楞严三昧。云何名宝印三昧?住是三昧能印诸三昧,是名宝印三昧。云何名师子游戏三昧?住是三昧能游戏诸三昧中如师子,是名师子游戏三昧。云何名妙月三昧?住是三昧能照诸三昧如净月,是名妙月三昧。云何名月幢相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诸三昧相,是名月幢相三昧。云何名出诸法三昧?住是三昧能出生诸三昧,是名出诸法三昧。云何名观顶三昧?住是三昧能观诸三昧顶,是名观顶三昧。云何名毕法性三昧?住是三昧决定知法性,是名毕法性三昧。云何名毕幢相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诸三昧幢,是名毕幢相三昧。云何名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能破诸三昧,是名金刚三昧。云何名入法印三昧?住是三昧入诸法印,是名入法印三昧。云何名三昧王安立三昧?住是三昧一切诸三昧中安立住如王,是名三昧王安立三昧。云何名放光三昧?住是三昧,能放光照诸三昧,是名放光三昧。云何名力进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能作力势,是名力进三昧。云何名高出三昧?住是三昧能增长诸三昧,是名高出三昧。云何名必入辩才三昧?住是三昧能辩说诸三昧,是名必入辩才三昧。云何名释名字三昧?住是三昧能释诸三昧名字,是名释名字三昧。云何名观方三昧?住是三昧能观诸三昧方,是名观方三昧。云何名陀罗尼印三昧?住是三昧持诸三昧印,是名陀罗尼印三昧。云何名无诳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不欺诳,是名无诳三昧。云何名摄诸法海三昧?住是三昧能摄诸三昧如大海水,是名摄诸法海三昧。云何名遍覆虚空三昧?住是三昧遍覆诸三昧如虚空,是名遍覆虚空三昧。云何名金刚轮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诸三昧分,是名金刚轮三昧。云何名断宝三昧?住是三昧断诸三昧烦恼垢,是名断宝三昧。云何名能照三昧?住是三昧能以光明显照诸三昧,是名能照三昧。云何名不求三昧?住是三昧无法可求,是名不求三昧。云何名无住三昧?住是三昧一切三昧中不见法住,是名无住三昧。云何名无心三昧?住是三昧心心数法不行,是名无心三昧。云何名净灯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中作明如灯,是名净灯三昧。云何名无边明三昧?住是三昧与诸三昧作无边明,是名无边明三昧。云何名能作明三昧?住是三昧即时能为诸三昧作明,是名能作明三昧。云何名普照明三昧?住是三昧即能照诸三昧门,是名普照明三昧。云何名坚净诸三昧三昧?住是三昧能坚净诸三昧相,是名坚净诸三昧三昧。云何名无垢明三昧?住是三昧能除诸三昧垢,亦能照一切三昧,是名无垢明三昧。云何名欢喜三昧?住是三昧能受诸三昧喜,是名欢喜三昧。云何名电光三昧?住是三昧照诸三昧如电光,是名电光三昧。云何名无尽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不见尽,是名无尽三昧。云何名威德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威德照然,是名威德三昧。云何名离尽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尽,是名离尽三昧。云何名不动三昧?住是三昧令诸三昧不动不戏,是名不动三昧。云何名不退三昧?住是三昧能不见诸三昧退,是名不退三昧。云何名日灯三昧?住是三昧放光照诸三昧门,是名日灯三昧。云何名月净三昧?住是三昧能除诸三昧闇,是名月净三昧。云何名净明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得四无碍智,是名净明三昧。云何名能作明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门能作明,是名能作明三昧。云何名作行三昧?住是三昧能令诸三昧各有所作,是名作行三昧。云何名知相三昧?住是三昧见诸三昧知相,是名知相三昧。云何名如金刚三昧?住是三昧能贯达诸法,亦不见达,是名如金刚三昧。云何名心住三昧?住是三昧心不动不转不恼,亦不念有是心,是名心住三昧。云何名普明三昧?住是三昧普见诸三昧明,是名普明三昧。云何名安立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安立不动,是名安立三昧。云何名宝聚三昧?住是三昧普见诸三昧如见宝聚,是名宝聚三昧。云何名妙法印三昧?住是三昧能印诸三昧,以无印印故,是名妙法印三昧。云何名法等三昧?住是三昧观诸法等、无法不等,是名法等三昧。云何名断喜三昧?住是三昧断一切法中喜,是名断喜三昧。云何名到法顶三昧?住是三昧灭诸法闇,亦在诸三昧上,是名到法顶三昧。云何名能散三昧?住是三昧中能破散诸法,是名能散三昧。云何名分别诸法句三昧?住是三昧能分别诸三昧诸法句,是名分别诸法句三昧。云何名字等相三昧?住是三昧得诸三昧字等,是名字等相三昧。云何名离字三昧?住是三昧诸三昧中乃至不见一字,是名离字三昧。云何名断缘三昧?住是三昧断诸三昧缘,是名断缘三昧。云何名不坏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诸法变异,是名不坏三昧。云何名无种相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法种种,是名无种相三昧。云何名无处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处,是名无处行三昧。云何名离曚昧三昧?住是三昧离诸三昧微闇,是名离曚昧三昧。云何名无去三昧?住是三昧不见一切三昧去相,是名无去三昧。云何名不变异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变异相,是名不变异三昧。云何名度缘三昧?住是三昧度一切三昧缘境界,是名度缘三昧。云何名集诸功德三昧?住是三昧集诸三昧功德,是名集诸功德三昧。云何名住无心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心不入,是名住无心三昧。云何名净妙华三昧?住是三昧令诸三昧得净妙如华,是名净妙华三昧。云何名觉意三昧?住是三昧诸三昧中得七觉分,是名觉意三昧。云何名无量辩三昧?住是三昧于诸法中得无量辩,是名无量辩三昧。云何名无等等三昧?住是三昧诸三昧中得无等等相,是名无等等三昧。云何名度诸法三昧?住是三昧度一切三昧,是名度诸法三昧。云何名分别诸法三昧?住是三昧诸三昧及诸法分别见,是名分别诸法三昧。云何名散疑三昧?住是三昧得散诸法疑,是名散疑三昧。云何名无住处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法住处,是名无住处三昧。云何名一庄严三昧?住是三昧终不见诸法二相,是名一庄严三昧。云何名生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行生,是名生行三昧。云何名一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此岸、彼岸,是名一行三昧。云何名不一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一相,是名不一行三昧。云何名妙行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二相,是名妙行三昧。云何名达一切有底散三昧?住是三昧入一切有一切三昧,智慧通达亦无所达,是名达一切有底散三昧。云何名入名语三昧?住是三昧入一切三昧名语,是名入名语三昧。云何名离音声字语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音声字语,是名离音声字语三昧。云何名然炬三昧?住是三昧威德照明如炬,是名然炬三昧。云何名净相三昧?住是三昧净诸三昧相,是名净相三昧。云何名破相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相,是名破相三昧。云何名一切种妙足三昧?住是三昧一切诸三昧种皆具足,是名一切种妙足三昧。云何名不喜苦乐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苦乐,是名不喜苦乐三昧。云何名无尽相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尽,是名无尽相三昧。云何名陀罗尼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诸三昧,是名陀罗尼三昧。云何名摄诸邪正相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不见邪正相,是名摄诸邪正相三昧。云何名灭憎爱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憎爱,是名灭憎爱三昧。云何名逆顺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法诸三昧逆顺,是名逆顺三昧。云何名净光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诸三昧明垢,是名净光三昧。云何名坚固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诸三昧不坚固,是名坚固三昧。云何名满月净光三昧?住是三昧诸三昧满足如月十五日,是名满月净光三昧。云何名大庄严三昧?住是三昧大庄严成就诸三昧,是名大庄严三昧。云何名能照一切世三昧?住是三昧诸三昧及一切法能照,是名能照一切世三昧。云何名三昧等三昧?住是三昧于诸三昧不得定乱相,是名三昧等三昧。云何名摄一切有诤无诤三昧?住是三昧能使诸三昧不分别有诤无诤,是名摄一切有诤无诤三昧。云何名不乐一切住处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依处,是名不乐一切住处三昧。云何名如住定三昧?住是三昧不过诸三昧如相,是名如住定三昧。云何名坏身衰三昧?住是三昧不得身相,是名坏身衰三昧。云何名坏语如虚空三昧?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语业如虚空,是名坏语如虚空三昧。云何名离着虚空不染三昧?住是三昧见诸法如虚空无碍亦不染,是名离着虚空不染三昧。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论】

  释曰:

  上以十八空释般若波罗蜜,今以百八三昧释禅波罗蜜。

  百八三昧,佛自说其义,是时人利根故,皆得信解;今则不然,论者重释其义,令得易解。

  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

  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宝印三昧者,能印诸三昧。于诸宝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如《经》中说:“佛语比丘:‘为汝说法,所说法者,所谓法印。’”法印,即是宝印,宝印即是三解脱门。

  复次,有人言:三法印名为宝印三昧:一切法无我,一切作法无常,寂灭涅槃;是三法印,一切人天无能如法坏者。入是三昧,能三种观诸法,是名宝印。

  复次,般若波罗蜜是宝,是相应三昧名印,是名宝印。

  师子游戏三昧者,菩萨得是三昧,于一切三昧中,出入迟速皆得自在。譬如众兽戏时,若见师子,率皆怖慑;师子戏时,自在无所畏难。

  复次,师子戏时,于诸群兽,强者则杀,伏者则放;菩萨亦如是,得是三昧,于诸外道,强者破之,信者度之。

  复次,师子游戏者,如初品中说:菩萨入是三昧中,地为六反震动;令一切十方世界地狱汤冷,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等。

  妙月三昧者,如月满清净,无诸翳障,能除夜闇;此三昧亦如是,菩萨入是三昧,能除诸法邪见、无明闇蔽等。

  月幢相三昧者,如大军将幢以宝作月像,见此幢相,人皆随从;菩萨入是三昧中,诸法通达无碍,皆悉随从。

  出诸法三昧者,菩萨得是三昧,令诸三昧增长;譬如时雨,林木茂盛。

  观顶三昧者,入是三昧中,能遍见诸三昧;如住山顶,悉见众物。

  毕法性三昧者,法性无量无二,难可执持;入是三昧,必能得定相;譬如虚空无能住者,得神足力,则能处之。

  毕幢相三昧者,入是三昧,则于诸三昧最为尊长;譬如军将得幢,表其大相。

  金刚三昧者,譬如金刚,无物不陷;此三昧亦如是,于诸法无不通达,令诸三昧各得其用;如车??、玛瑙、琉璃,唯金刚能穿。

  入法印三昧者,如人入安隐国,有印得入,无印不得入。菩萨得是三昧,能入诸法实相中,所谓诸法毕竟空。

  三昧王安立三昧者,譬如大王安住正殿,召诸群臣,皆悉从命;菩萨入三昧王,放大光明,请召十方,无不悉集;又遣化佛,遍至十方。安立者,譬如国王安处正殿,身心坦然,无所畏惧。

  放光三昧者,常修火一切入故,生神通力,随意放种种色光;随众生所乐,若热、若冷、若不热不冷。照诸三昧者,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住是三昧中,照诸三昧,无有邪见、无明等。

  力进三昧者,先于诸法中,得信等五种力;然后于诸三昧中,得自在力。又虽住三昧,而常能神通变化,度诸众生。

  高出三昧者,菩萨入是三昧,所有福德智慧,皆悉增长;诸三昧性,从心而出。

  必入辩才三昧者,四无碍中,辞、辩相应三昧;菩萨得是三昧,悉知众生语言次第,及经书名字等,悉能分别无碍。

  释名字三昧者,诸法虽空,以名字辩诸法义,令人得解。

  观方三昧者,于十方众生,以慈悲怜愍,平等心观。复次,方者,循道理名为得方;是三昧力故,于诸三昧得其道理,出入自在无碍。

  陀罗尼印三昧者,得是三昧者,能得分别诸三昧,皆有陀罗尼。

  无诳三昧者,有三昧生爱、恚、无明、邪见等,是三昧于诸三昧都无迷闷之事。

  摄诸法海三昧者,如一切众流皆归于海,三乘法皆入是三昧中亦如是。

  又诸余三昧,皆入是三昧中;如四禅、四无色中摄诸解脱九次第等,皆入其中。

  遍覆虚空三昧者,是虚空无量无边,是三昧力,悉能遍覆虚空;或结加趺坐,或放光明,或以音声充满其中。

  金刚轮三昧者,如真金刚轮,所往无碍;得是三昧者,于诸法中,所至无碍。

  复次,能分别诸三昧分界,故名轮;轮,分界也。

  断宝三昧者,如有宝能净治诸宝;是三昧亦如是,能除诸三昧烦恼垢。五欲垢易遣,诸三昧垢难却。

  能照三昧者,得是三昧,能以十种智慧,照了诸法;譬如日出照阎浮提,事皆显了。

  不求三昧者,观诸法如幻化,三界爱断故,都无所求。

  无住三昧者,是三昧名无住三昧;住是三昧中,观诸法念念无常,无有住时。

  无心三昧者,即是灭尽定,或无想定。何以故?佛自说因缘:“入是三昧中,诸心心数法不行。”

  净灯三昧者,灯名智慧灯,诸烦恼名垢;离是垢,慧则清净。

  无边明三昧者,无边,名无量无数。明有二种:一者、度众生故,身放光明;二者、分别诸法总相、别相故,智慧光明。得是三昧,能照十方无边世界,及无边诸法。

  能作明三昧者,于诸法能为作明,如闇中然炬。

  普照明三昧者,如转轮圣王宝珠,于军众外,四边各照一由旬;菩萨得是三昧,普照诸法种种门。

  坚净诸三昧三昧者,菩萨得是三昧力故,令诸三昧清净坚牢。

  无垢明三昧者,三解脱门相应三昧;得是三昧,离一切三昧垢,离一切无明、爱等,亦能照一切诸三昧。

  欢喜三昧者,得是三昧,于诸法生欢喜乐。何者是?

  有人言:初禅是。如佛说有四修定:一者、修是三昧,得现在欢喜乐;二者、修定得知见,见众生生死;三者、修定得智慧分别;四者、修定得漏尽。

  复次,得是三昧,生无量无边法欢喜乐。

  电光三昧者,如电暂现,行者得路;得是三昧者,无始世界来失道还得。

  无尽三昧者,得是三昧,灭诸法无常等相,即入不生不灭。

  威德三昧者,菩萨得是三昧,威德庄严。

  离尽三昧者,菩萨得是三昧,无量阿僧祇劫善本功德必得,果报不失故。

  不动三昧者,有人言:第四禅是不动;欲界中五欲故动,初禅中觉观故动,二禅中喜多故动,三禅中乐多故动,四禅离出入息,无诸动相故不动。

  有人言:四无色定是不动,离诸色故。

  有人言:灭尽定是不动,离心心数法故。

  有人言:知诸法实相,毕竟空智慧相应三昧故不动;得是三昧已,于一切三昧,一切法,都不戏论。

  不退三昧者,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退。

  论者言:菩萨住是三昧常不退转,即是阿鞞跋致智慧相应三昧。不退者,不堕顶,如“不堕顶”义中说。

  日灯三昧者,得是三昧,能照一切诸法种种门及诸三昧;譬如日出能照一切阎浮提。

  月净三昧者,如月从十六日,渐减至三十日都尽;凡夫人亦如是,诸善功德渐渐减尽,堕三恶道。如月从一日渐渐增长,至十五日光明清净;菩萨亦如是,得是三昧,从发心来,世世渐增善根,乃至得无生法忍,授记,智慧清净,利益众生。又能破诸三昧中无明。

  净明三昧者,明名慧,垢为碍。得是三昧者,于诸法无障碍;以是故,佛于此说:“住是三昧中,得四无碍智。”

  问曰:

  佛何以独于此中说四无碍智?

  答曰:

  于三昧中无觉观心,所可乐说,与定相违,是事为难!此三昧力故,得四无碍智。“四无碍智”义,如先说。

  能作明三昧者,明即是智慧,诸智慧中,般若智慧最第一;是般若相应三昧能作明。作行三昧者,得是三昧力,能发起先所得诸三昧。

  知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见一切诸三昧中,有实智慧相。

  如金刚三昧者,得是三昧,以智慧能通达一切诸法,亦不见通达,用无所得故。

  问曰:

  三种三昧,何以皆言“金刚”?

  答曰:

  初言“金刚”,中言“金刚轮”,后言“如金刚”。

  “如金刚三昧”,佛说能贯穿一切诸法,亦不见是金刚三昧能通达诸三昧。“金刚轮三昧”者,得是三昧,即能持诸三昧轮。是皆佛自说义。

  论者言:“如金刚三昧”者,能破一切诸烦恼结使,无有遗余。譬如释提桓因,手执金刚破阿修罗军,即是学人末后心;从是心次第得三种菩提;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无上菩提。“金刚三昧”者,能破一切诸法,入无余涅槃,更不受有;譬如真金刚,能破诸山,令灭尽无余。“金刚轮”者,此三昧能破一切诸法,无遮无碍;譬如金刚轮转时,无所不破,无所障碍。

  复次,初“金刚”,二“金刚轮”,三“如金刚”,名字分别,佛说其义亦异;论者释其因缘亦异,不应致难。

  心住三昧者,心相轻疾,远逝无形,难制难持,常是动相,如猕猴子;又如掣电,亦如蛇舌。得是三昧故,能摄令住,乃至天欲心不动转,何况人欲!

  普明三昧者,得是三昧,于一切法见光明相,无黑闇相。如昼所见,夜亦如是;如见前,见后亦尔;如见上,见下亦尔,心中无碍。修是三昧故,得天眼通,普见光明,了了无碍。善修是神通故,得成慧眼,普照诸法,所见无碍。

  安立三昧者,得是三昧者,一切诸功德善法中,安立牢固;如须弥山在大海,安立不动。

  宝聚三昧者,得是三昧,所有国土,悉成七宝。

  问曰:

  此是肉眼所见?禅定所见?

  答曰:

  天眼、肉眼皆能见,何以故?外六尘不定故;行者常修习禅定,是故能转本相。

  妙法印三昧者,妙法名诸佛菩萨深功德智慧;得是三昧,得诸深妙功德智慧。

  法等三昧者,等有二种:众生等,法等。法等相应三昧,名为法等。

  断喜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法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等,心生厌离;十想中,一切世间不可乐想相应三昧是。

  到法顶三昧者,法名菩萨法,所谓六波罗蜜,到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到法山顶。得是三昧,能住是法山顶,诸无明烦恼不能动摇。

  能散三昧者,得是三昧,能破散诸法;散空相应三昧是。

  分别诸法句三昧者,得是三昧,能分别一切诸法语言字句,为众生说辞无滞碍、乐说相应三昧是。

  字等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字诸语,皆悉平等;呵詈赞叹,无有憎爱。

  离字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见字在义中,亦不见义在字中。

  断缘三昧者,得是三昧,若内若外,乐中不生喜,苦中不生瞋,不苦不乐中,不生舍心。于此三受远离不着,心则归灭;心若灭,缘亦断。

  不坏三昧者,缘法性毕竟空相应三昧,戏论不能破,无常不能转,先已坏故。

  无种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见诸法种种相,但见一相,所谓无相。

  无处行三昧者,得是三昧,知三毒火然三界故,心不依止,涅槃毕竟空故,亦不依止。

  离曚昧三昧者,得是三昧,于诸三昧中,微翳无明等悉皆除尽。

  无去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见一切法来去相。

  不变异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诸法,因不变为果;如乳不变作酪,诸法皆住自相,不动故。

  度缘三昧者,得是三昧,于六尘中诸烦恼尽灭,度六尘大海;亦能过一切三昧缘生智慧。

  集诸功德三昧者,得是三昧,集诸功德,从信至智慧。初夜、后夜、修习不息;如日月运转,初不休息。

  住无心三昧者,入是三昧中,不随心,但随智慧,至诸法实相中住。

  净妙华三昧者,如树华敷开,令树严饰;得是三昧,诸三昧中,开诸功德华以自庄严。

  觉意三昧者,得是三昧令诸三昧变成无漏,与七觉相应;譬如石汁一斤,能变千斤铜为金。

  无量辩三昧者,即是乐说辩。得是三昧力故,乃至乐说一句,无量劫而不穷尽。

  无等等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众生皆如佛,观一切法皆同佛法;无等等般若波罗蜜相应是。

  度诸法三昧者,得是三昧,入三解脱门;过出三界,度三乘众生。

  分别诸法三昧者,即是分别慧相应三昧。得是三昧,分别诸法善、不善,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相。

  散疑三昧者。

  有人言:即是见谛道中无相三昧;疑结,见谛智相应三昧断故。

  有人言:菩萨无生法忍相应三昧是;时一切法中疑网悉断,见十方诸佛,得一切诸法实相。

  有人言:无碍解脱相应三昧是;诸佛得是三昧,已于诸法中无疑,无近无远,皆如观掌中。

  无住处三昧者,即是无受智慧相应三昧。得是三昧,不见一切诸法定有住处。

  一庄严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法皆一;或一切法有相故一,或一切法无故一,或一切法空故一,如是等无量皆一;以一相智慧,庄严是三昧,故言一庄严。

  生行三昧者,行名观,得是三昧,能观种种行相、入相、住相、出相。又是行皆空,亦不可见。

  一行三昧者,是三昧常一行,毕竟空相应三昧中,更无余行次第;如无常行中次有苦行,苦行中次有无我行。

  又菩萨于是三昧,不见此岸,不见彼岸。诸三昧入相为此岸,出相为彼岸;初得相为此岸,灭相为彼岸。

  不一行三昧者,与上一行相违者是,所谓诸余观行。

  妙行三昧者,即是毕竟空相应三昧,乃至不见不二相,一切戏论不能破。

  达一切有底散三昧者,有名三有;“底”者,非有想非无想,以难到故名底。“达”者,以无漏智慧,乃至离非有想非无想,入无余涅槃,三界、五众散灭。

  复次,菩萨得是不生不灭智慧,一切诸有通达散坏,皆无所有。

  入名语三昧者,得是三昧,识一切众生、一切物、一切法名字,亦能以此名字语化人;一切语言,无不解了,皆有次第。

  离音声字语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诸法,皆无音声语言,常寂灭相。然炬三昧者,如捉炬夜行,不堕险处;菩萨得是三昧,以智慧炬,于诸法中无错、无著。

  净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能清净具足,庄严三十二相。又能如法观诸法总相、别相,亦能观诸法无相清净,所谓空、无相、无作,如〈相品〉是中广说。

  破相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见一切法相,何况诸三昧相!得是无相三昧。

  一切种妙足三昧者,得是三昧,以诸功德具足庄严,所谓好姓、好家、好身、好眷属,禅定、智慧,皆悉具足清净。

  不喜苦乐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世间乐,多过多患,虚妄颠倒,非可爱乐;观世间苦如病,如箭入身,心不喜乐。以一切法虚诳故,不求其乐,何以故?异时变为苦;乐尚不喜,何况于苦!

  无尽相三昧者,得是三昧,观一切法无坏无尽。

  问曰:

  若尔者,云何不堕常边?

  答曰:

  如菩萨虽观无常,不堕灭中,若观不尽,不堕常中;此二相于诸法中皆不可得。有因缘故修行,所谓为罪福不失故言常,离着故言无常。

  陀罗尼三昧者,得是三昧力故,闻持等诸陀罗尼,皆自然得。

  摄诸邪正相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见三聚众生,所谓正定、邪定、不定,都无所弃,一心摄取。又于诸法不见定正相,定邪相,诸法无定相故。

  灭憎爱三昧者,得是三昧,可喜法中不生爱,可憎法中不生瞋。

  逆顺三昧者,得是三昧,于诸法中逆顺自在;能破诸邪逆众生,能顺可化众生。又离着故,破一切法;善根增长故,成一切法;亦不见诸法逆顺,是事亦不见,以无所有故。净光三昧者,得是三昧,一切法中诸烦恼垢不可得;不可得故,诸三昧皆清净。

  坚固三昧者,有人言:金刚三昧是;坚固不坏故。

  有人言:金刚非,所以者何?金刚亦易破故;是诸法实相智相应三昧,不可破如虚空,以是故言牢固。

  满月净光三昧者,得是三昧,所言清净,无诸错谬;如秋时虚空,清净、月满、光明、凉乐、可乐,无诸可恶。菩萨亦如是,修诸功德故,如月满;破无明闇故,净智光明具足;灭爱恚等火故,清凉功德具足;大利益众生故,可乐。

  大庄严三昧者,见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以七宝华香庄严,佛处其中。如是等清净庄严,得是三昧故,一时庄严诸功德;又观此庄严,空无所有,心无所著。

  能照一切世间三昧者,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种世间;众生世间,住处世间,五众世间。

  三昧等三昧者,得是三昧,观诸三昧皆一等,所谓摄心相。是三昧皆得因缘生,有为作法无深浅;得是三昧,皆悉平等,是名为等。与余法亦等无异,以是故义中说,一切法中定乱相不可得。

  摄一切有诤无诤三昧者,得是三昧,不见是法如是相,是法不如是相;不分别诸法有诤无诤,于一切法中通达无碍;于众生中亦无好丑诤论,但随众生心行而度脱之。得是三昧故,于诸三昧皆随顺不逆。

  不乐一切住处三昧者,得是三昧,不乐住世间,不乐住非世间。以世间无常过故不乐;非世间中无一切法,是大可畏处,不应生乐。

  如住定三昧者,得是三昧,故知一切法如实相,不见有法过是如者。“如”义,如先说。

  坏身衰三昧者,血肉、筋骨等和合故名为身,是身多患,常与饥、寒、冷、热等诤,是名身衰。得是三昧故,以智慧力,分分破坏身衰相,乃至不见不可得相。

  坏语如虚空三昧者,语名内有风发,触七处故有声,依声故有语。观如是语言因缘故,能坏语言,不生我相及以爱、憎。

  有人言:二禅无觉观,是坏语三昧,贤圣默然故。

  有人言:无色定三昧,彼中无身,离一切色故。

  有人言:但是诸菩萨三昧,能破先世结业因缘不净身而受法身,随可度众生,种种现形。

  离着虚空不染三昧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观诸法毕竟空,不生不灭,如虚空无物可喻。钝根菩萨着此虚空,得此三昧故,离着虚空等诸法,亦不染着是三昧,如人没在泥中有人挽出,锁脚为奴;如有三昧能离着虚空,而复着此三昧亦如是。今是三昧能离着虚空,亦自离着。

  问曰:

  佛多说“诸三昧”,汝何以但说“诸法”?

  答曰:

  佛多说果报,论者合因缘果报说。譬如人观身不净,得不净三昧;身是因缘,三昧是果。又如人观五众无常、苦、空等,得七觉意三昧,能生八圣道、四沙门果。

  复次,佛应适众生故,但说一法;论者广说,分别诸事。譬如一切有漏,皆是苦因,而佛但说爱;一切烦恼灭,名灭谛,佛但说爱尽。

  是菩萨于诸观行中必不疑,于诸三昧未了故,佛但说三昧;论者说诸法,一切三昧皆已在中。

  是诸三昧末后,皆应言“用无所得”,以同般若故。

  如是等无量无边三昧和合,名为“摩诃衍”。

【卷第四十八】

释四念处品第十九

  【经】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

  “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内身中循身观?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如身所行,如是知。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来若去,视瞻一心,屈申俯仰,服僧伽梨,执持衣钵,饮食、卧息、坐立、睡觉、语默,入禅、出禅,亦常一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时,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譬如屠牛师,若屠牛弟子,以刀杀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观此四分。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种种观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作是念:身中有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尿,垢、汗、目、泪、涕,唾、脓、血,黄、白痰、阴,肪、??、脑、膜。譬如田夫仓中,隔盛杂谷,种种充满,稻麻、黍粟、豆麦。明眼之人,开仓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麦、是豆,分别悉知。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观是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发毛、爪齿,乃至脑、膜。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膀胀、青瘀,脓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乌鸱雕鹫,豺狼狐狗,如是等种种禽兽,攫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禽兽食已,不净烂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血肉涂染,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琐血肉已离,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琐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散在地,脚骨异处,膞骨、髀骨,腰骨、肋骨,脊骨、手骨,项骨、髑髅,各各异处;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风吹日曝,色白如贝;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论】

  问曰:

  四念处中有种种观,何以但说十二种观–所谓若内、若外、若内外?

  复次,何等是内?何等是外?内外观已,何以复别说内外?

  复次,四念处中,一念处是内,内法中摄,所谓心;二念处是外,外法中摄,所谓受与法;一念处是内外,内外法中摄,所谓身。

  何以说四法都是内、都是外、都是内外?

  何以不但言“观身”,而言“循身观”?

  云何观身而不生身觉?

  何以言“勤精进一心”?三十七品皆应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

  此中若修行四念处时,一切五盖应除,何以独言“除贪”?世间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忧”?

  观身法种种门:无常、苦、空、无我等,今何以但言“不净”?

  若但观不净,何以复念身四威仪等?此事易知,何足问!

  答曰:

  是十二种观,行者从此得定心。先来三种邪行,若内、若外、若内外;破三种邪行,是故有三种正行。

  有人着内情多,着外情少,如人为身故,能舍妻子、亲属、宝物;有人着外情多,着内情少,如人贪财丧身,为欲没命;有人着内外情多,是故说三种正行。

  复次,自身名内身,他身名外身;九受入名为内身,九不受入名为外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如是等分别内、外。

  行者先以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等智慧观内身,不得是身好相:若净相,若常相,若乐,若我,若实。内既不得,复观外身,求净、常、我、乐、实亦不可得。若不得便生疑:“我观内时,于外或错;观外时,于内或错。”今内外一时俱观,亦不可得。

  是时心得正定,知是身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疮,九孔流秽,是为行厕;不久破坏、离散、尽灭、死相;常有饥渴、寒热,鞭杖、系闭,骂詈、毁呰,老病等,诸苦常围绕,不得自在。内空无主,亦无知者、见者,作者、受者,但空诸法因缘和合而有,自生自灭,无所系属,犹如草木,是故内外俱观。

  余内、外义,如十八空中说。

  “循身观”者,寻随观察,知其不净,衰老病死,烂坏臭处、骨节腐败、摩灭归土。如我此身,覆以薄皮,令人狂惑,忧畏万端;以是故,如身相内外随逐,本末观察。又如佛说循身观法。

  “不生身觉者”,不取身一异相而生戏论。众生于是身中起种种觉:有生净觉,有生不净觉;有生瞋觉,念他过罪;有人观此身:“身为何法?诸身分边为一、为异?”不生如是种种觉,所以者何?无所利益,妨涅槃道故。

  复次,余凡夫、声闻人取身相能观身;菩萨不取身相而能观身。

  “勤精进一心”者,余世事巧便,从无始世界来,常习常作。如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父子难;离别父子易,自离其身难;自离其身易,离其心者难。自不一心勤精进,此不可得!譬如攒燧求火,一心勤着,不休不息,乃可得火,是故说“一心勤精进”。

  “除世间贪忧”者,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复次,行者远离五欲,出家学道,既舍世乐,未得定乐;或时心生忧念,如鱼乐水。心相如是,常求乐事,还念本所欲。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佛说“当除贪、忧”。说“贪”,即是说世间喜,以相应故。

  初观不净者,人身不净,薄皮覆故,先生净相,后生余倒;以是故,初说不净观。

  复次,众生多着贪欲,取净相;瞋恚、邪见不尔故,是以先治贪欲,观不净。

  念身四威仪等者,先欲破身贼,得一心人,所为之事皆能成办。

  以是故先寻绎其身所为、所行,来去、卧觉、坐禅观身所作,常一心安详,不错不乱。作如是观察,以不净,三昧易得。

  身虽安详,内有种种恶觉观,破乱其心;以是故,说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觉观。安那般那义,如先说。

  身既安详,心无错乱,然后行不净观,安隐牢固。若先行不净观,狂心错乱故,不净反作净相。

  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门。

  不净观者,所谓菩萨摩诃萨观身如草木瓦石无异。

  是身外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内身:坚者是地,湿者是水,热者是火,动者是风;是四事入内即是身。是四分中,各各无我、无我所,随逐自相,不随人意。苦、空等亦如是说。

  “若坐、若立”者,卧则懈怠,身不动故,心亦不动;行则心乱,身不静故,心亦不静。

  欲以眼见事况所不见,故说譬喻:“牛”即是行者身,“屠儿”即是行者,“刀”是利智慧,“夺牛命”即是破身一相,“四分”即是四大。屠者观牛四分,更无别牛,亦非是牛。行者观身四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为身,所以者何?此四、身一故。又四大是总相,身是别相。若外四大,不名为身,入身中,假名为身。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去四大远,但以颠倒妄计为身。用是散空智慧,分别四大及造色,然后入三念处,得入道。

  又此身从足至发,从发至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无一净处。发毛等乃至脑膜,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众多。谷仓是身,农夫是行者,田种谷,是行者身业因缘。结实入仓,是行者因缘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种种不净。农夫开仓,即知麻黍、麦豆种种别异,是行者不净观,以慧眼开见是身仓,知此身中不净充满,必当败坏,若他来害,若当自死。此身中但有屎尿不净、种种恶露等。

  已观内身不净,今观外身败坏;是故说二种不净:一者、已坏,二者、未坏。

  先观己身未坏有识,若结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厌;钝根结厚者,观死人已坏,可畏可恶。

  若死一日至五日,亲里犹尚守护;是时禽兽未食,青瘀、膀胀,脓血流出,腹胀破裂,五藏烂坏,屎尿臭处,甚可恶厌。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来、言语,妖蛊姿则,惑乱人情,淫者爱着;今者观之,好色安在?如佛所说,真是幻法,但诳无智之眼!”今此实事露现,行者即念:“我身与彼,等无有异;未脱此法,云何自着着彼!又亦何为自重轻他!”如是观已,心则调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间贪忧。

  又复思惟:此尸初死之时,鸟兽见之,谓非死人,不敢来近;以是故说过六七日,亲戚既去,乌鹫、野干之属,竞来食之,皮肉既尽,日日变异;以是故说“但有骨人”。

  见其如此,更生厌心,念言:“是心肝皮肉,实无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因缘,受苦无量!”即复自念:“我身不久,会当如是,未离此法。”或时行者,见骨人在地,雨水浇浸,日曝风吹,但有白骨;或见久骨筋断节解,分散异处,其色如鸽;或腐朽烂坏,与土同色。

  初观三十六物,死尸膀胀,一日至五日,是不净观;鸟兽来食,乃至与土同色,是无常观;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说因缘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观;观身相如此,无一可乐;若有著者,则生忧苦,是名苦观。

  以四圣行观外身,自知己身亦复如是,然后内外俱观。

  若心散乱,当念老、病、死三恶道苦,身命无常,佛法欲灭;如是等鞭心令伏,还系不净观中,是名勤精进。一心勤精进故,能除贪、忧。贪、忧二贼,劫我法宝,行者作是念:“是身无常,不净可恶;如此众生,何故贪着此身,起种种罪因缘?”如是思惟已,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间颠倒乐!人心求乐,初无住时。当观此乐,为实为虚?身为坚固,犹尚散灭,何况此乐!

  此乐亦无住处,未来未有,过去已灭,现在不住,念念皆灭;以遮苦故名乐,无有实乐!譬如饮食,除饥渴苦故,暂以为乐,过度则复生苦,如先破乐中说。则知世间乐,皆从苦因缘生,亦能生苦果,诳人须臾,后苦无量。譬如美食杂毒,食虽香美,毒则害人,世间乐亦如是。

  淫欲烦恼等毒故,夺智慧命,心则狂惑,舍利取衰,谁受此乐?唯有心识。谛观此心念念生灭,相续有故,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灯焰。受苦心非乐心,受乐心非苦心,受不苦不乐心非苦乐心,时相各异,以是故心无常。

  无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想、思、忆念等亦如是。

  余三念处,内外相如先说。

  行是四圣行,破四颠倒,破四颠倒故开实相门,开实相门已,愧本所习;譬人夜食不净,他了知非,羞愧其事。

  观是四法,不净、无常等,是名苦谛;是苦因爱等诸烦恼,是集谛;爱等诸烦恼断,是灭谛;断爱等诸烦恼方便,是道谛。

  如是观四谛,信涅槃道,心住快乐,似如无漏,是名暖法。如人攒火,并有暖气,必望得火。

  信此法已,心爱乐佛是法,如佛所说,如服好药差病,知师为妙。诸服药病差者,人中第一,是则信僧–如是信三宝。暖法增进,罪福停等故,名为顶法。如人上山至顶,两边道里俱等。从顶至忍,乃至阿罗汉,是一边道;从暖至顶是一边道。

  声闻法中观四念处,所得果报如是。

  菩萨法者,于是观中不忘本愿,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调伏心地。住是地中,虽有烦恼,心常不堕;如人虽未杀贼,系闭一处。

  菩萨顶法,如先法位中说。

  忍法、世间第一法,则是菩萨柔顺法忍。

  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即是菩萨无生法忍。如佛后品自说:“须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四正勤、四如意足,虽各各别,位皆在四念处中。

  慧多故,名“四念处”;精进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

  问曰:

  若尔者,何以不说“智处”而说“念处”?

  答曰:

  初习行时,未及有智;念为初门,常念其事,是智慧随念故,以“念”为名。

  四念处实体是智慧;所以者何?观内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缘中,不令散乱,故名念处。

  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诸外道等舍五欲自苦身,不能舍恶不善,不能集诸善法。佛有两种断恶不善法,已来者除却,未来者防使不生。善法亦有二种: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是名“正勤”。

  智慧火得正勤风,无所不烧。正勤若过,心则散乱,智火微弱;如火得风,过者或灭或微,不能烧照。是故须定以制过精进风,则可得定。定有四种: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制四念处中过智慧,是时定慧道得精进故,所欲如意;后得如意事办故,名“如意足”。“足”者,名如意因缘,亦名“分”。

  是十二法,钝根人中名为“根”,如树有根未有力;若利根人中名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办,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事未办故名为“道”;事办,思惟修行,故名为“觉”。

  三十七品论议,如先说。

  问曰:

  若菩萨修此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

  答曰:

  本愿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诸法实相故,十方诸佛护念故。

  如《经》说:“菩萨到七住地,外观诸法空,内观无我;如人梦中缚筏渡河,中流而觉。作是念:我空自疲苦,无河无筏,我何所渡?菩萨尔时亦如是,心则悔厌,我何所度?何所灭?且欲自灭倒心。

  “是时,十方佛伸手摩头: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愿!汝虽知此,众生未悟,汝当以此空法教化众生!汝所得者,始是一门,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法门、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汝观诸法空故,着是涅槃,诸法空中无有灭处,无有着处;若实有灭,汝先来已灭。汝未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汝当具足此法,坐于道场,如诸佛法。”

  复次,三三昧、十一智、三无漏根、觉观三昧、十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如先说。

  复次,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说。

  是诸法后皆用无所得故。以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经】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其色如鸽,腐朽烂坏,与土共合,自念:我身如是法、如是相,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外身、内外身,亦如是。

  “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应如是广说。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正勤。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修满增广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以不可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如意分。何等四?

  “欲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心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精进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以不可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根。何等五?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力。何等五?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七觉分。何等七?

  “菩萨摩诃萨修念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槃;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槃;以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八圣道分。何等八?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何等三?

  “空、无相、无作三昧。

  “空三昧,名诸法自相空,是为空解脱门;无相,名坏诸法相,不忆不念,是为无相解脱门;无作,名诸法中不作愿,是为无作解脱门;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如实智。

  “云何名苦智?知苦不生,是名苦智。

  “云何名集智?知集应断,是名集智。

  “云何名灭智?知苦灭,是名灭智。

  “云何名道智?知八圣道分,是名道智。

  “云何名尽智?知诸淫怒痴尽,是名尽智。

  “云何名无生智?知诸有中无生,是名无生智。

  “云何名法智?知五众本事分别知无,是名法智。

  “云何名比智?知眼无常,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常,是名比智。

  “云何名世智?知因缘名字,是名世智。

  “云何名他心智?知他众生心,是名他心智。

  “云何名如实智?知诸佛一切种智,是名如实智。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者根。

  “云何名未知欲知根?

  “诸学人未得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未知欲知根。

  “云何名知根?

  “诸学人得果,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根。

  “云何名知者根?

  “诸无学人,若阿罗汉,若辟支佛,诸佛,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者根。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何等三?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云何名有觉有观三昧?

  “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三昧。

  “云何名无觉有观三昧?

  “初禅二禅中间,是名无觉有观三昧。

  “云何名无觉无观三昧?

  “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三昧。

  “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念。何等十?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灭、念出入息、念身、念死。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佛十力。何等十?

  “佛如实知一切法是处不是处相,一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法,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二力也。

  “如实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三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四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种种欲解,五力也。

  “如实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六力也。

  “如实知一切至处道,七力也。

  “知种种宿命,有相、有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尽,我在彼众生中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八力也。

  “佛天眼净,过诸天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业成就,恶口业成就,恶意业成就,谤毁圣人,受邪见业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业成就,善口业成就,善意业成就,不谤毁圣人,受正见业因缘故,身就坏时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佛如实知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证知入是法,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作,从今世不复见后世,十力也。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所畏。何等四?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畏也。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碍智。何等四?

  “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义无碍者,知诸法实相义。

  “法无碍者,知诸法名。

  “辞无碍者,言辞中无碍。

  “乐说无碍者,审谛言无尽。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

  “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

  “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

  “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

  “波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

  “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诸法不终不生故。

  “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

  “逻字门,诸法度世间故,亦爱枝因缘灭故。

  “陀字门,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

  “婆字门,诸法婆字离故。

  “荼字门,诸法荼字净故。

  “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

  “和字门,入诸法语言道断故。

  “多字门,入诸法如相不动故。

  “夜字门,入诸法如实不生故。

  “吒字门,入诸法制伏不可得故。

  “迦字门,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

  “婆字门,入诸法时不可得故,诸法时来转故。

  “磨字门,入诸法我所不可得故。

  “伽字门,入诸法去者不可得故。

  “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

  “阇字门,入诸法生不可得故。

  “簸字门,入诸法簸字不可得故。

  “?字门,入诸法性不可得故。

  “赊字门,入诸法定不可得故。

  “呿字门,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

  “叉字门,入诸法尽不可得故。

  “哆字门,入诸法有不可得故。

  “若字门,入诸法智不可得故。

  “拖字门,入诸法拖字不可得故。

  “婆字门,入诸法破坏不可得故。

  “车字门,入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众亦不可得故。

  “魔字门,入诸法魔字不可得故。

  “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

  “蹉字门,入诸法蹉字不可得故。

  “伽字门,入诸法厚不可得故。

  “咃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

  “拏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故。

  “颇字门,入诸法边不可得故。

  “歌字门,入诸法聚不可得故。

  “醝字门,入诸法醝字不可得故。

  “遮字门,入诸法行不可得故。

  “咤字门,入诸法躯不可得故。

  “荼字门,入诸法边竟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故。

  “过荼无字可得,何以故?更无字故。

  “诸字无碍无名,亦不灭,亦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

  “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所谓阿字义。若菩萨摩诃萨,是诸字门印,阿字印,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何等二十?

  “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心,得经旨趣,得智慧,得乐说无碍,易得诸陀罗尼门,得无疑悔心,得闻善不喜、闻恶不怒,得不高不下住心得无增减,得善巧知众生语,得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得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别日月岁节,得巧分别天耳通,得巧分别宿命通,得巧分别生死通,得能巧说是处非处,得巧知往来坐起等身威仪。

  “须菩提!是陀罗尼门、阿字门等,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论】

  释曰:

  “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爱憎。又此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住吾我心中,忆想分别觉观心说;是散乱心说,不见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等”者,与毕竟空、涅槃同等。菩萨以此陀罗尼,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语等”。

  问曰:

  若略说则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陀罗尼门,今何以说是字等陀罗尼,名为诸陀罗尼门?

  答曰:

  先说一大者,则知余者皆说。此是诸陀罗尼初门,说初,余亦说。

  复次,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

  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

  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

  若闻罗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秦言垢。

  若闻波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波罗木陀,秦言第一义。

  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

  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秦言不。

  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逻求,秦言轻。

  若闻陀字,即知一切法善相。陀摩,秦言善。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婆陀,秦言缚。

  若闻荼字,即知诸法不热相。南天竺荼阇他,秦言不热。

  若闻沙字,即知人身六种相。沙,秦言六。

  若闻和字,即知一切诸法离语言相。和(于波反)波他,秦言语言。

  若闻多字,即知诸法在如中不动。多他,秦言如。

  若闻夜字,即知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夜他跋,秦言实。

  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无障碍相。吒婆,秦言障碍。

  若闻迦字,即知诸法中无有作者。迦罗迦,秦言作者。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可得。萨婆,秦言一切。

  若闻摩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魔迦罗,秦言我所。

  若闻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伽陀,秦言底。

  若闻陀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多陀阿伽陀,秦言如去。

  若闻阇(社音)字,即知诸法生老不可得。阇提阇罗,秦言生老。

  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如湿波字不可得。湿簸字无义,故不释。

  若闻?字,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摩,秦言法。

  若闻赊字,即知诸法寂灭相。赊多(都饿反),秦言寂灭。

  若闻呿字,即知一切法虚空不可得。呿伽,秦言虚空。

  若闻叉字,即知一切法尽不可得。叉耶,秦言尽。

  若闻哆字,即知诸法边不可得,阿利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边得何利。

  若闻若字,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若那,秦言智。

  若闻他字,即知一切法义不可得。阿他,秦言义。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不可破相。婆伽,秦言破。

  若闻车字,即知一切法无所去。伽车提,秦言去。

  若闻湿么字,即知诸法牢坚如金刚石。阿湿么,秦言石。

  若闻火字,即知一切法无音声相。火夜,秦言唤来。

  若闻蹉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末蹉罗,秦言悭。

  若闻伽字,即知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

  若闻他(土荼反)字,即知诸法无住处。南天竺他那,秦言处。

  若闻拏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不来不去,不坐不卧,不立不起,众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

  若闻颇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颇罗,秦言果。

  若闻歌字,即知一切法五众不可得。歌大,秦言众。

  若闻醝字,即知醝字空,诸法亦尔。

  若闻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动相。遮罗地,秦言动。

  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吒罗,秦言岸。

  若闻茶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茶,秦言必。

  茶外更无字;若更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

  是字常在世间,相似相续故、入一切语故“无碍”。如国国不同,无一定名,故言“无名”。闻已便尽,故言“灭”。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而况字可说!诸法无忆想分别故“不可示”。先意业分别故有口业,口业因缘故,身业作字。字是色法,或眼见,或耳闻,众生强作名字,无因缘,以是故“不可见”、“不可书”。诸法常空,“如虚空相”,何况字说已便灭!是文字陀罗尼,是诸陀罗尼门。

  问曰:

  知是陀罗尼门因缘者,应得无量无边功德,何以但说二十?

  答曰:

  佛亦能说诸余无量无边功德,但以废说般若波罗蜜故,但略说二十。

  “得强识念”者,菩萨得是陀罗尼,常观诸字相,修习忆念故,得强识念。

  “得惭愧”者,集诸善法,厌诸恶法故,生大惭愧。

  “心得坚固”者,集诸福德、智慧故,心得坚固如金刚,乃至阿鼻地狱事,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苦!

  “得经旨趣”者,知佛五种方便说法故,名为得经旨趣:一者、知作种种门说法;二者、知为何事故说;三者、知以方便故说;四者、知示理趣故说;五者、知以大悲心故说。

  “得智慧”者,菩萨因是陀罗尼,分别破散诸字,言语亦空,言语空故名亦空,名空故义亦空,得毕竟空,即是般若波罗蜜。

  “智慧乐说”者,既得如是毕竟清净无碍智慧,以本愿、大悲心,度众生故乐说易。

  “得陀罗尼”者,譬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者皆易;菩萨亦如是,得是文字陀罗尼,诸陀罗尼自然而得。

  “无疑悔心”者,入诸法实相中,虽未得一切智慧,于一切深法中,无疑无悔。

  “闻善不喜、闻恶不瞋”者,各各分别诸字,无赞叹,无毁呰故,闻善不喜,闻恶不瞋。

  “不高不下”者,憎爱断故。

  “善巧知众生语”者,得解一切众生言语三昧故。

  “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者,五众等义如先说。

  “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知他心”,“天耳”,“宿命”,“巧说是处非处”者,如十力中说。

  “巧知往来坐起等”者,如〈阿鞞跋致品〉中所说。

  “日月岁节”者,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时:春、秋分时,十五时属昼,十五时属夜,余时增减。五月至,昼十八时,夜十二时;十一月至,夜十八时,昼十二时。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七日半。

  有四种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间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间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

  闰月者,从日月、世间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岁。

  是岁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复始。菩萨知日中分时,前分已过,后分未生,中分中无住处,无相可取,日分空无所有。到三十日时,二十九日已灭,云何和合成月?月无故,云何和合而为岁?以是故,佛言:“世间法如幻、如梦,但是诳心法。”菩萨能知世间日、月、岁和合,能知破散无所有,是名“巧分别”。

  如是等种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卷第四十九】

释发趣品第二十

  【经】

  佛告须菩提:“汝问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从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来去相,亦无有法若来若去,若至若不至,诸法相不灭故。菩萨摩诃萨于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业,亦不见地。

  “何等菩萨摩诃萨治地业?

  “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行十事:一者、深心坚固,是不可得故;二者、于一切众生中等心,众生不可得故;三者、布施,与人、受人不可得故;四者、亲近善知识,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爱乐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诸法分别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实语,诸语不可得故。菩萨摩诃萨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业。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常念八法。何等八?一者、戒清净;二者、知恩报恩;三者、住忍辱;四者、受欢喜;五者、不舍一切众生;六者、入大悲心;七者、信师恭敬咨受;八者、勤求诸波罗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应满足八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行五法。何等五?一者、多学问无厌足;二者、净法施亦不自高;三者、庄严佛国土亦不自高;四者、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五者、住惭愧处。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应满足五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四地中,应受行不舍十法。何等十?一者、不舍阿练若住处;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舍头陀功德;五者、不舍戒;六者、秽恶诸欲;七者、厌世间心;八者、舍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没;十者、不惜一切物。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第四地中不舍十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何等十二?一者、远离亲白衣;二者、远离比丘尼;三者、远离悭惜他家;四者、远离无益谈处;五者、远离瞋恚;六者、远离自大;七者、远离蔑人;八者、远离十不善道;九者、远离大慢;十者、远离自用;十一者、远离颠倒;十二者、远离淫、怒、痴。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六地中,当具足六法。何等六?所谓六波罗蜜。复有六法所不应为。何等六?一者、不作声闻、辟支佛意;二者、布施不应生忧心;三者、见有所索心不没;四者、所有物布施;五者、布施之后心不悔;六者、不疑深法。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六地中应满具六法,远离六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应着。何等二十?一者、不着我;二者、不着众生;三者、不着寿命;四者、不着众数乃至知者见者;五者、不着断见;六者、不着常见;七者、不应作相;八者、不应作因见;九者、不著名色;十者、不着五众;十一者、不着十八界;十二者、不着十二入;十三者、不着三界;十四者、不作着处;十五者、不作所期处;十六者、不作依处;十七者、不着依佛见;十八者、不着依法见;十九者、不着依僧见;二十者、不着依戒见。是二十法所不应着。

  “复有二十法应具足满。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无相证;三者、知无作;四者、三分清净;五者、一切众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众生;七者、一切法等观,是中亦不着;八者、知诸法实相,是事亦不念;九者、无生法忍;十者、无生智;十一者、说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别相;十三者、转忆想;十四者、转见;十五者、转烦恼;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调意;十八者、心寂灭;十九者、无碍智;二十者、不染爱。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七地中,应具足二十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应具足五法。何等五?顺入众生心;游戏诸神通;观诸佛国;如所见佛国,自庄严其国;如实观佛身,自庄严佛身;是名五法具足满。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复具足五法。何等五?知上下诸根;净佛世界;入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随众生所应善根受身。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九地中,应具足十二法。何等十二?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菩萨得如是愿,知诸天龙、夜叉、犍闼婆语而为说法,处胎成就,家成就,所生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九地中,应具足十二法。

  “须菩提!十地菩萨当知如佛。”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深心治地业?”

  佛言:“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是名菩萨摩诃萨深心治地业。”

  “云何菩萨于一切众生中等心?”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生四无量心,所谓慈、悲、喜、舍。是名于一切众生中等心。”

  “云何菩萨修布施?”

  佛言:“菩萨施与一切众生,无所分别,是名修布施。”

  “云何菩萨亲近善知识?”

  佛言:“能教入萨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识,亲近咨受,恭敬供养,是名亲近善知识。”

  “云何菩萨求法?”

  佛言:“若菩萨应萨婆若心求法,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名求法。”

  “云何菩萨常出家治地业?”

  佛言:“菩萨世世不杂心,佛法中出家,无能障碍者,是名常出家治地业。”

  “云何菩萨爱乐佛身治地业?”

  佛言:“若菩萨见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念佛,是名爱乐佛身治地业。”

  “云何菩萨演出法教治地业?”

  佛言:“菩萨,若佛现在、若佛灭度后,为众生说法,初、中、后善,妙义好语,净洁纯具,所谓修妒路乃至优婆提舍,是名演出法教治地业。”

  “云何菩萨破于憍慢治地业?”

  佛言:“菩萨破是憍慢故,终不生下贱家,是名破于憍慢治地业。”

  “云何菩萨实语治地业?”

  佛言:“菩萨如所说,随说行,是名实语治地业。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业。”

  【论】

  释曰:

  须菩提上问“摩诃衍”,佛种种答“摩诃衍相”;上又问“发趣大乘”者,今答“发趣大乘相”。

  菩萨摩诃萨乘是乘,知一切法,从本已来,不来不去,无动无发,法性常住故。又以大悲心故,精进波罗蜜故,方便力故,还修诸善法;更求胜地而不取地相,亦不见此地。

  问曰:

  应答“发趣大乘”,何以说“发趣地”?

  答曰:

  大乘即是地;地有十分,从初地至二地,是名“发趣”。譬如乘马趣象,舍马乘象,乘象趣龙,舍象乘龙。

  问曰:

  此中是何等十地?

  答曰:

  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

  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

  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根地、法云地。

  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

  入初地菩萨应行十法,深心乃至实语。

  须菩提虽知,为断众生疑故,问世尊:“云何是深心?”

  佛答:“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

  “萨婆若心”者,菩萨摩诃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作是愿:“我于未来世当作佛!”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是应萨婆若心。

  “应”者,系心愿我当作佛。若菩萨利根,大集福德,诸烦恼薄,过去罪业少,发意即得深心。

  “深心”者,深乐佛道,世世于世间心薄,是名“应萨婆若心”。所作一切功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后世福乐、寿命、安隐,但为萨婆若。譬如悭贪人无因缘,乃至一钱不施,贪惜积聚,但望增长;菩萨亦如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余事,但爱惜积集,向萨婆若。

  问曰:

  是菩萨未知萨婆若,不得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答曰:

  我先已说,此人若利根,诸烦恼薄,福德纯厚,不乐世间,虽未闻赞叹大乘,犹不乐世间,何况已闻!

  如摩诃迦叶,娶金色女为妻,心不爱乐,弃舍出家。

  又如耶舍长者子,中夜见众婇女皆如死状,舍直十万两金宝屐于水岸边,直渡趣佛。

  如是等诸贵人、国王,厌舍五欲者无数,何况菩萨闻说佛道种种功德因缘,而不即时发心深入!如后〈萨陀波仑品〉中,长者女闻赞叹佛功德,即时舍家,诣昙无竭所。

  复次,信等五根成就纯熟故,能得是深心。譬如小儿,眼等五情根未成就故,不别五尘,不识好丑;信等五根未成就,亦复如是,不识善恶,不知缚解,爱乐五欲,没于邪见。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识别善恶。十善道、声闻法犹尚爱乐,况无上道而不深念!初发无上道心,已于世间最上,何况成就!

  复次,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生深心。如人闭在幽闇,微隙见光,心则踊跃,作是念言:“众人独得见如是光明”,欣悦爱乐,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出!菩萨亦如是,宿业因缘故,闭在十二入无明黑闇狱中,所有知见,皆是虚妄;闻般若波罗蜜,少得气味,深念萨婆若:“我当云何于此六情狱得出,如诸佛圣人!”

  复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随愿所行,以是故生深心。

  “深心”者,一切诸法中爱,无如爱萨婆若;一切众生中爱,无如爱佛。又深入悲心,利益众生。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萨应常行是心。

  “于一切众生等心”者,菩萨得是深心已,等心于一切众生。众生常情,爱其所亲,恶其所憎;菩萨得深心故,怨亲平等,视之无二。

  此中佛自说:“等心者,四无量心是。”

  菩萨见众生受乐,则生慈、喜心,作是愿:“我当令一切众生皆得佛乐!”

  若见众生受苦,则生悲心愍之,作是愿:“我当拔一切众生苦!”

  若见不苦不乐众生,则生舍心,作是愿:“我当令众生舍爱憎心!”

  四无量心余义,如先说。

  “舍心”者,舍有二种:一者、舍财行施,二者、舍结得道。此以除悭为舍,与第二舍结作因缘,至七地中乃能舍结。

  问曰:

  舍相有种种,内外、轻重,财施、法施,世间、出世间等,佛何以故但说无分别忆想出世间施?

  答曰:

  布施虽有种种相,但说大者不取相。

  复次,佛于一切法不着,亦以此教菩萨布施,令如佛法不着,此中应广说无分别布施;余布施相,处处已种种说。

  “近善知识”义,如先说。

  “求法”者。

  “法”有三种:一者、诸法中无上,所谓涅槃;二者、得涅槃方便,八圣道;三者、一切善语实语,助八圣道者,所谓八万四千法众;十二部经;四藏–所谓阿含,阿毗昙,毗尼,杂藏;摩诃般若波罗蜜等诸摩诃衍经。皆名为“法”。

  此中“求法”者,书写、诵读、正忆念,如是等治众生心病故,集诸法药,不惜身命。

  如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即自剥皮曝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是时,佛知其至心,即从下方踊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

  又如萨陀波仑苦行求法。

  如释迦文菩萨,五百钉钉身,为求法故。

  又如金坚王,割身五百处为灯炷,投岩入火。

  如是等种种苦行、难行,为众生求法。

  复次,佛自说求法相:“为萨婆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常出家”者,菩萨知在家有种种罪因缘:“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净行,何能令人得诸净行?若随在家法,则有鞭杖等苦恼众生;若随善法行,则破居家法。”筹量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时俱亦当舍,今自远离,福德为大!”

  复次,菩萨作是念:“一切国王及诸贵人,力势如天,求乐未已,死强夺之。我今为众生故舍家,持清净戒,求佛道,具足尸罗波罗蜜因缘。”

  此中佛自说:“菩萨世世不杂心出家。”“不杂心”者,不于九十六种道中出家,但于佛道中出家。所以者何?佛道中有二种正见: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故。

  “爱乐佛身”者,闻种种赞佛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见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养,无有厌足。自知:“我当来世,亦当如是。”假令无得佛因缘,犹尚爱乐,何况当得而不爱乐!得是深心爱乐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演出法教”者,菩萨如上求法已,为众生演说。

  菩萨在家者,多以财施;出家者,爱佛情重,常以法施。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众生而为说法。

  赞叹檀义故,名为“初善”;分别赞叹持戒,名为“中善”;是二法果报,若生诸佛国,若作大天,名为“后善”。

  复次,见三界、五受众身多苦恼,则生厌离心,名为“初善”;弃舍居家,为身离故,名为“中善”;为心离烦恼故,名为“后善”。

  解说声闻乘,名为“初善”;说辟支佛乘,名为“中善”;宣畅大乘,名为“后善”。

  “妙义好语”者,三种语:虽复辞妙而义味浅薄,虽义理深妙而辞不具足,以是故说“妙义好语”。

  离三毒垢故,但说正法,不杂非法,是名“清净”。

  八圣道分、六波罗蜜备故,名为“具足”。

  修多罗十二部经,如先说。

  “破憍慢”者,是菩萨出家持戒,说法能断众疑,或时自恃而生憍慢;是时应作是念:“我剃头着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于中生憍慢?”

  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则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身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知是憍慢有如是无量过罪。破是憍慢,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如人求财,犹尚谦逊下意,何况求无上道!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

  “实语”者,是诸善之本,生天因缘,人所信受。行是实语者,不假布施、持戒、学问,但修实语,得无量福。实语者,如说随行。

  问曰:

  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

  答曰:

  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

  复次,菩萨与众生共事,恶口、绮语、两舌,或时有;妄语罪重故,初地应舍。是菩萨行初地,未能具足行此四业故,但说“实语”;第二地中则能具足。

  问曰:

  初地中何以但说十事?

  答曰:

  佛为法王,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譬如良医,善知药草种数,若五若十,足能破病,是中不应难其多少。(初地竟)

  【经】

  “云何菩萨戒清净?”

  “若菩萨摩诃萨,不念声闻、辟支佛心,及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净。”

  “云何菩萨知恩报恩?”

  “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况多!是名知恩报恩。”

  “云何菩萨住忍辱力?”

  “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无瞋无恼,是名住忍辱力。”

  “云何菩萨受欢喜?”

  “所谓成就众生,以此为喜,是名受欢喜。”

  “云何菩萨不舍一切众生?”

  “若菩萨念欲救一切众生故,是名不舍一切众生。”

  “云何菩萨入大悲心?”

  “若菩萨如是念:‘我为一一众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狱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为为一切十方众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云何菩萨信师恭敬咨受?”

  “若菩萨于诸师,如世尊想,是名信师恭敬咨受。”

  “云何菩萨勤求诸波罗蜜?”

  “若菩萨一心求诸波罗蜜无异事,是名勤求诸波罗蜜。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满足八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多学问无厌足?”

  “诸佛所说法,若是此间世界,若十方世界诸佛所说,尽欲闻持,是名多学问无厌足。”

  “云何菩萨净法施?”

  “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云何菩萨净佛世界?”

  “以诸善根回向净佛世界,是名净佛世界。”

  “云何菩萨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

  “诸善根备具故,能成就众生亦庄严佛界,乃至具足萨婆若,终不疲厌,是名受无量勤苦不以为厌。”

  “云何菩萨住惭愧处?”

  “耻诸声闻、辟支佛意,是名住惭愧处。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满足五法。”

  “云何菩萨不舍阿兰若住处?”

  “能过声闻辟支佛地,是名不舍阿兰若住处。”

  “云何菩萨少欲?”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是名少欲。”

  “云何菩萨知足?”

  “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

  “云何菩萨不舍头陀功德?”

  “观诸深法忍,是名不舍头陀功德。”

  “云何菩萨不舍戒?”

  “不取戒相,是名不舍戒。”

  “云何菩萨秽恶诸欲?”

  “欲心不生故,是名秽恶诸欲。”

  “云何菩萨厌世间心?”

  “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厌世间心。”

  “云何菩萨舍一切所有?”

  “不惜内外诸法故,是名舍一切所有。”

  “云何菩萨心不没?”

  “二种识处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没。”

  “云何菩萨不惜一切物?”

  “于一切物不着不念,是名不惜一切物。”

  “是为菩萨于四地中不舍十法。”

  “云何菩萨远离亲白衣?”

  “菩萨出家所生,从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头、着染衣,是名远离亲白衣。”

  “云何菩萨远离比丘尼?”

  “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弹指顷亦不生念,是名远离比丘尼。”

  “云何菩萨远离悭惜他家?”

  “菩萨如是思惟:我应安乐众生,他今助我安乐,云何生悭?是名远离悭惜他家。”

  “云何菩萨远离无益谈处?”

  “若有谈处,或生声闻、辟支佛心,我当远离,是名远离无益谈处。”

  “云何菩萨远离瞋恚?”

  “不令瞋心、恼心、斗心得入,是名远离瞋恚。”

  “云何菩萨远离自大?”

  “所谓不见内法故,是名远离自大。”

  “云何菩萨远离蔑人?”

  “所谓不见外法故,是名远离蔑人。”

  “云何菩萨远离十不善道?”

  “是十不善道能障八圣道,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远离十不善道。”

  “云何菩萨远离大慢?”

  “是菩萨不见法可作大慢者,是名远离大慢。”

  “云何菩萨远离自用?”

  “是菩萨不见是法可自用者,是名远离自用。”

  “云何菩萨远离颠倒?”

  “颠倒处不可得故,是名远离颠倒。”

  “云何菩萨远离淫、怒、痴?”

  “淫、怒、痴处不可见故,是名远离淫、怒、痴处。”

  “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

  “云何菩萨住六地中具足六法?”

  “所谓六波罗蜜。诸佛及声闻、辟支佛,住六波罗蜜中,能度彼岸是名具足六法。”

  “云何菩萨不作声闻、辟支佛意?”

  “作是念:声闻、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布施不生忧心?”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见有所索心不没?”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所有物布施?”

  “菩萨初发心时布施,不言是可与是不可与。”

  “云何菩萨布施之后心不悔?”

  “慈悲力故。”

  “云何菩萨不疑深法?”

  “信功德力故。”

  “是为菩萨住六地中远离六法。”

  【论】

  者言:

  “戒清净”者,初地中多行布施,次知持戒胜于布施,所以者何?持戒则摄一切众生,布施则不能普周一切。持戒遍满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略说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离是破戒垢,皆名清净。乃至声闻,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况余恶!

  “知恩报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堕是邪见,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众生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复次,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则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人,甚于畜生!

  如《佛说本生经》: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时值暴雨,日暮饥寒,恶虫毒兽,欲来侵害。是人入一石窟,窟中有一大熊,见之恐怖而出。熊语之言:“汝勿恐怖!此舍温暖,可于中宿。”时连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给此人。七日雨止,熊将此人,示其道迳。熊语人言:“我是罪身,多有怨家,若有问者,莫言见我!”人答言:“尔!”此人前行,见诸猎者。猎者问言:“汝从何来?见有众兽不?”答言:“我见一大熊,此熊于我有恩,不得示汝!”猎者言:“汝是人,当以人类相亲,何以惜熊?今一失道,何时复来?汝示我者,与汝多分!”此人心变,即将猎者示熊处所,猎者杀熊,即以多分与之。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堕。猎者言:“汝有何罪?”答言:“是熊看我,如父视子,我今背恩,将是此罪!”猎者恐怖,不敢食肉,持施众僧。尔时,上座六通阿罗汉语诸下座:“此是菩萨,未来世当得作佛,莫食此肉!”即时起塔供养。王闻此事,敕下国内,不知恩人,无令住此!又以种种因缘赞知恩者,知恩之义,遍阎浮提,人皆信行。

  复次,菩萨作是念:“若人有恶事于我,我犹尚应度,何况于我有恩!”

  “住忍辱力”者,如忍波罗蜜中广说。

  问曰:

  种种因缘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说“不瞋不恼”?

  答曰:

  此是忍辱体,先起瞋心,然后身口恼他。是菩萨初行故,但说众生忍,不说法忍。

  “受欢喜”者,菩萨见是持戒故,身口清净;知恩忍辱故,心清净;三业清净故,则自然生欢喜。譬如人香汤沐,浴着好新衣,璎珞庄严,镜中自观,心生欢喜。菩萨亦如是,得是善法自庄严:戒是禅定、智慧根本,我今得是净戒,无量无边福德皆应易得,以是自喜。菩萨住是戒忍中,教化众生,令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乐;或令得声闻、辟支佛乘、佛乘者。观众生乐着,如长者观小儿共戏,亦与之同戏,更以少异物与之,令舍前所好;菩萨亦如是,教化众生,令得人天福乐,渐渐诱进,令得三乘。以是故言“受欢喜乐”。

  “不舍一切众生”者,善修集大悲心,誓度众生故,发心牢固故,不为诸佛贤圣所轻笑故,恐负一切众生故不舍;譬如先许人物,后若不与,则是虚妄罪人!以是因缘故,不舍众生。

  “入大悲心”者,如先说。此中佛自说:“本愿大心为众生故,所谓为一一人故,于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余涅槃。”

  问曰:

  无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愿?

  答曰:

  是菩萨弘大之心,深爱众生,若有代理,必代不疑。

  复次,菩萨见人间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藏祀罗刹鬼,有人代者则听。菩萨作是念:“地狱中若当有如是代理,我必当代!”众人闻菩萨大心如是,则贵敬尊重之。所以者何?是菩萨深念众生,逾于慈母故。

  “信师恭敬咨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慧、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

  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

  菩萨不应顺世间法!顺世间法者,善者心着,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着,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勤求诸波罗蜜”者,菩萨作是念:“是六波罗蜜,是无上正真道因缘,我当一心行是因缘。”譬如商人、农夫,随所适国土,所须之物,地之所宜种子,勤修求办,事无不成;又如今世行布施后得大富,持戒后得尊贵,修禅定、智慧得道。菩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则得成佛。勤求道者,常一心勤求六波罗蜜。所以者何?若软心渐进,则为烦恼所覆,魔人所坏。以是故佛说:“于二地中勤求莫懈!”(二地竟)

  “多学问无厌足”者,菩萨知多学问,是智慧因缘,得智慧则能分别行道;如人有眼,所至无碍。是故菩萨作是愿:“十方诸佛有所说法,我尽受持!”闻持陀罗尼力故,得清净天耳力故,得不忘陀罗尼力故。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十方诸水;菩萨亦如是,能受持十方诸佛所说之法。

  “净法施”者,如苗中生草,除秽则茂;菩萨亦如是,法施时不求名利、后世果报,乃至为众生故,不求小乘涅槃,但以大悲于众生随佛转法轮。

  法施相,庄严佛国相,受世间无量勤苦,住惭愧处,不舍阿兰若住处,少欲,知足,如先说。

  问曰:

  种种因缘,在生死中不厌;何以故但二因缘说不厌?

  答曰:

  是善根备具故,在生死中苦恼薄少;譬人有疮,良药涂之,其痛差少。菩萨得善根清净故,今世忧愁、嫉妒、恶心等,悉皆止息;若更受身,得善根果报,自受福乐,亦种种因缘利益众生。随其所愿,自净世界,世界严净,胜于天宫,视之无厌,能慰释大菩萨心,何况凡夫!以是故,虽有多因缘,但说二事无厌。

  惭愧虽有种种,此中大者,声闻、辟支佛心。菩萨发心,欲广度一切众生,得少苦恼,便欲独取涅槃,是可惭愧!譬如有人大设肴膳,请呼众人,悭吝心起,便自独食,甚可惭愧!(三地竟)

  “不舍阿兰若住处”者,离众独住,若过声闻、辟支佛心,是名离众。

  一切法以无所得空故,不取不著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取,用无有着心故。

  菩萨常集诸功德无厌足,得无上道则足,更无胜法故。饮食、衣服、卧具知足者,是善法因缘,不以为要,故不说。

  “不舍头陀功德”者,如后〈觉魔品〉中说。无生法忍,此中以无生法忍为头陀。菩萨住于顺忍,观无生法忍。是十二头陀,为持戒清净故,持戒清净为禅定故,禅定为智慧故,无生忍法即是真智慧;无生法忍是头陀果报,果中说因故。

  “不舍戒”:不取戒相者,是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尚不见持戒,何况破戒!虽种种因缘不破戒,此最为大,入空解脱门故。

  “污秽诸欲”者,如先说。此中佛说:“知是心相,虚诳不实故,乃至不生欲心,何况受欲!”

  “厌世间心”者,如世间不可乐相中说;此中佛说厌心果报,所谓“无作解脱门”。

  “舍一切所有”者,如先说。

  “不没心”者,先已种种因缘说,菩萨闻是不没不畏相。“不生二识处”者,二识处,所谓眼、色中,不生眼识,乃至意、法中不生意识。菩萨住是不二门中,观六识所知,皆是虚诳无实。作大誓愿:“令一切众生住不二法中,离是六识。”

  “不惜一切物”者,不惜一切物中,虽有种种因缘,此因缘最大,所谓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不忆念,灭一切取相,是故于受者不求恩惠,施中无高心,如是具清净檀波罗蜜。(四地竟)

  “远离亲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复习近白衣,则与本无异。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是菩萨远离亲白衣,则能集诸清净功德;深念佛故,变身至诸佛国。出家剃头着染衣,所以者何?常乐出家法,不乐习近白衣故。

  “远离比丘尼”者,如〈初品〉中说。

  问曰:

  菩萨等心视一切众生,云何不得共住?

  答曰:

  是菩萨未得阿鞞跋致,未断诸漏、集诸功德,人所乐着,以是故不得共住。又为离人诽谤,若诽谤者堕地狱故。

  “远离悭惜他家”者,菩萨作是念:我自舍家,尚不贪不惜,云何贪惜他家?菩萨法欲令一切众生得乐,彼人助我与众生乐,云何悭惜?众生先世福德因缘,今世少有功夫,故得供养,我何以悭嫉?

  “远离无益谈说”者,此即是绮语,为自心、他心解愁事,说王法事、贼事,大海、山林,药草、宝物,诸方国土,如是等事,无益于福、无益于道。菩萨愍念:“一切众生没在无常苦火,我当救济,云何安坐空说无益之事?”如人失火,四边俱起,云何安处其内,语说余事?此中佛说:“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

  “远离瞋恚”者,心中初生名瞋心,以未定故;瞋心增长事定,打斫杀害,是名恼心;恶口谗谤,是名讼心;若杀害打缚等,是名斗心。菩萨大慈悲众生故,则不生是心,常防此恶心,不令得入。

  “远离自大、蔑人”者,不见内、外法,所谓受五众、不受五众。

  “远离十不善道”者,菩萨观十不善道中过罪种种因缘,如先说。此中佛说:“十不善道破小乘,何况大乘!”

  “远离大慢”者,菩萨行十八空,不见诸法定有大小相。

  “远离自用”者,拔七种憍慢根本故,又深乐善法故。

  “远离颠倒”者,一切法中,常、乐、净、我不可得故。

  “远离三毒”者,三毒义如先说。又此三毒所缘,无有定相。(五地竟)

  “六波罗蜜”者,如先说。此中佛说:“三乘之人,皆以此六波罗蜜得到彼岸。”

  问曰:

  此是菩萨地,何以故说声闻、辟支佛得到彼岸?

  答曰:

  佛今说六波罗蜜,多有所能,大乘法中则能含受小乘,小乘则不能。是菩萨住六地中,具足六波罗蜜;观一切诸法空,未得方便力,畏堕声闻、辟支佛地,佛将护故说:“不应生声闻、辟支佛心。”

  菩萨深念众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诸法毕竟空故,施时无所惜,见有求者,不瞋不忧;布施之后,心亦不悔。

  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净信敬诸佛;具足六波罗蜜,虽未得方便、无生法忍、般舟三昧,于深法中亦无所疑,作是念:“一切论议皆有过罪!唯佛智慧,灭诸戏论,无有阙失故,而能以方便修诸善法”,是故不疑。(六地竟)

【卷第五十】

释发趣品第二十之余

  【经】

  “云何菩萨不着我?”

  “毕竟无我故。”

  “云何菩萨不着众生、不着寿命、不着众数,乃至知者、见者?”

  “是诸法毕竟不可得故。”

  “云何菩萨不着断见?”

  “无有法断,诸法毕竟不生故。”

  “云何菩萨不着常见?”

  “若法不生,是不作常。”

  “云何菩萨不应取相?”

  “无诸烦恼故。”

  “云何菩萨不应作因见?”

  “诸见不可得故。”

  “云何菩萨不著名色?”

  “名色处相无故。”

  “云何菩萨不着五众、不着十八界、不着十二入?”

  “是诸法性无故。”

  “云何菩萨不着三界?”

  “三界性无故。”

  “云何菩萨不应作着心?”

  “云何菩萨不应作愿?”

  “云何菩萨不应作依止?”

  “是诸法性无故。”

  “云何菩萨不着依佛见?”

  “作依见,不见佛故。”

  “云何菩萨不着依法见?”

  “法不可见故。”

  “云何菩萨不着依僧见?”

  “僧相无为,不可依故。”

  “云何菩萨不着依戒见?”

  “罪、无罪不着故。”

  “是为菩萨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应着。”

  “云何菩萨应具足空?”

  “具足诸法自相空故。”

  “云何菩萨无相证?”

  “不念诸相故。”

  “云何菩萨知无作?”

  “于三界中不作故。”

  “云何菩萨三分清净?”

  “十善道具足故。”

  “云何菩萨一切众生中慈悲智具足?”

  “得大悲故。”

  “云何菩萨不念一切众生?”

  “净佛世界具足故。”

  “云何菩萨一切法等观?”

  “于诸法不损益故。”

  “云何菩萨知诸法实相?”

  “诸法实相无知故。”

  “云何菩萨无生忍?”

  “为诸法不生不灭,不作故。”

  “云何菩萨无生智?”

  “知名色不生故。”

  “云何菩萨说诸法一相?”

  “心不行二相故。”

  “云何菩萨破分别相?”

  “一切法不分别故。”

  “云何菩萨转忆想?”

  “小、大、无量想转故。”

  “云何菩萨转见?”

  “于声闻、辟支佛地见转故。”

  “云何菩萨转烦恼?”

  “断诸烦恼故。”

  “云何菩萨等定慧地?”

  “所谓得一切种智故。”

  “云何菩萨调意?”

  “于三界不动故。”

  “云何菩萨心寂灭?”

  “制六根故。”

  “云何菩萨无碍智?”

  “得佛眼故。”

  “云何菩萨不染爱?”

  “舍六尘故。”

  “是为菩萨住七地中,具足二十法。”

  “云何菩萨顺入众生心?”

  “菩萨以一心知一切众生心及心数法。”

  “云何菩萨游戏诸神通?”

  “以是神通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亦不作佛国想。

  “云何菩萨观诸佛国?”

  “自住其国,见无量诸佛国,亦无佛国想。”

  “云何菩萨如所见佛国,自庄严其国?”

  “住转轮圣王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以自庄严。”

  “云何菩萨如实观佛身?”

  “如实观法身故。”

  “是为菩萨住八地中具足四法。”

  “云何菩萨知上下诸根?”

  “菩萨住佛十力,知一切众生上下诸根。”

  “云何菩萨净佛世界?”

  “净众生故。”

  “云何菩萨如幻三昧?”

  “住是三昧,能成办一切事,亦不生心相。”

  “云何菩萨常入三昧?”

  “菩萨得报生三昧故。”

  “云何菩萨随众生所应善根受身?”

  “菩萨知众生所应生善根而为受身,成就众生故。”

  “是为菩萨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云何菩萨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

  “十方无量世界中众生,如诸佛法所应度者而度脱之。”

  “云何菩萨得如所愿?”

  “六波罗蜜具足故。”

  “云何菩萨知诸天、龙、夜叉、犍闼婆语?”

  “辞辩力故。”

  “云何菩萨胎生成就?”

  “菩萨世世常化生故。”

  “云何菩萨家成就?”

  “常在大家生故。”

  “云何菩萨所生成就?”

  “若刹利家生,若婆罗门家生故。”

  “云何菩萨性成就?”

  “如过去菩萨所生姓,从此中生故。”

  “云何菩萨眷属成就?”

  “纯诸菩萨摩诃萨为眷属故。”

  “云何菩萨出生成就?”

  “生时光明遍照无量无边世界,亦不取相故。”

  “云何菩萨出家成就?”

  “出家时,无量百千亿诸天侍从出家,是一切众生必至三乘。”

  “云何菩萨庄严佛树成就?”

  “是菩提树以黄金为根,七宝为茎、节、枝、叶,茎、节、枝、叶光明,遍照十方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云何菩萨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

  “菩萨得众生清净,佛国亦净。”

  “是为菩萨住九地中具足十二法。”

  “云何菩萨住十地中当知如佛?”

  “若菩萨摩诃萨具足六波罗蜜,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种智具足满,断一切烦恼及习;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十地中当知如佛。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罗蜜,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过干慧地、性地、八忍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过是九地,住于佛地。是为菩萨十地。

  “如是,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

  【论】

  者言:

  我等二十法,不可得故不着。不可得因缘,如先种种说。我见乃至知者、见者,佛见、僧见,是入众生空故,是见不应着;余断、常乃至戒见,是法空故,不应着。

  问曰:

  余者可知,“因见”云何?

  答曰:

  一切有为法,展转为因果,是法中着心取相生见,是名“因见”;所谓非因说因,或因果一异等。

  “具足空”者,若菩萨能尽行十八空,是名具足空。

  复次,能行二种空:众生空、法空,是名具足空。

  复次,若菩萨能行毕竟空,于中不着,是名具足空。

  问曰:

  若尔者,佛此中何以但说“自相空”?

  答曰:

  此三种空,皆是自相空。以住六地菩萨,福德故利根,利根故分别诸法取相;以是故,七地中以相空为具足空。佛或时说有为空、无为空名具足空,或时说不可得空名具足空。

  “无相证”者,无相即是涅槃,可证、不可修;不可修故,不得言“知”;无量无边不可分别故,不得言“具足”。

  “知无作”者,三事虽通是知,二事更义立其名,无作但有“知”名。

  “三分清净”者,所谓十善道:身三、口四、意三,是名三分。

  上以说三解脱门故,此中不复说。

  “三分清净”者,或有人身业清净,口业不清净;口业清净,身业不清净;或身口业清净,意业不清净;或有世间三业清净,而未能离着。是菩萨三业清净及离着故,是名三分清净。

  “一切众生中具足慈悲智”者,悲有三种:众生缘、法缘、无缘。此中说无缘大悲名具足。所谓法性空,乃至实相亦空,是名无缘大悲。菩萨深入实相,然后悲念众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宝物,则深心爱念欲以与之。

  “不念一切众生”者,所谓净世界具足故。

  问曰:

  若不念众生者,云何能净佛世界?

  答曰:

  菩萨令众生住十善道,为庄严佛国,虽庄严,未得无碍庄严;今菩萨教化众生,不取众生相,诸善根福德清净;诸善根福德清净故,是无碍庄严。

  “一切法等观”者,如法等忍中说。此中佛自说:“于诸法不增损。”

  “知诸法实相”者,如先种种因缘广说。

  “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

  “无生智”者,初名忍,后名智;粗者忍,细者智。佛自说:“知名色不生故。”

  “说诸法一相”者,菩萨知内外十二入,皆是魔网,虚诳不实;于此中生六种识,亦是魔网虚诳。何者是实?唯不二法,无眼、无色,乃至无意、无法等,是名实。令众生离十二入故,常以种种因缘说是不二法。

  “破分别相”者,菩萨住是不二法中,破所缘男女、长短、大小等分别诸法。

  “转忆想”者,破内心忆想分别诸法等。

  “转见”者,是菩萨先转我见、边见等邪见,然后入道。今转法见、涅槃见,以诸法无定相。转涅槃者,转声闻、辟支佛见,直趣佛道。

  “转烦恼”者,菩萨以福德持戒力故,折伏粗烦恼,安隐行道,唯有爱、见、慢等微细者在,今亦离细烦恼。

  复次,菩萨用实智慧,观是烦恼即是实相;譬如神通人,能转不净为净。

  “等定慧地”者,菩萨于初三地慧多定少,未能摄心故;后三地定多慧少,以是故,不得入菩萨位。今众生空、法空,定慧等故,能安隐行菩萨道;从阿鞞跋致地,渐渐得一切种智慧地。

  “调意”者,是菩萨先忆念老、病、死,三恶道,慈愍众生故,调伏心意;今知诸法实相故不着三界,不着三界故调伏。

  “心寂灭”者,菩萨为涅槃故,先于五欲中折伏五情,意情难折伏故,今住七地,意情寂灭。

  “无碍智”者,菩萨得般若波罗蜜,于一切实、不实法中无碍;得是道慧,将一切众生令入实法,得无碍解脱、得佛眼、于一切法中无碍。

  问曰:

  是七地中,何以说得佛眼?

  答曰:

  是中应学佛眼,于诸法无碍,似如佛眼。

  “不染爱”者,是菩萨虽于七地得智慧力,犹有先世因缘,有此肉身,入禅定不着,出禅定时有着气;随此肉眼所见,见好人亲爱,或爱是七地智慧实法。是故佛说于六尘中行舍心,不取好恶相。(七地竟)

  “顺入众生心”者,菩萨住是八地中,顺观一切众生心之所趣,动发思惟,深念顺观,以智慧分别:知是众生永无得度因缘;是众生过无量阿僧祇劫然后可度;是众生或一劫二劫,乃至十劫可度;是众生或一世二世,乃至今世可度;是众生或即时可度者,是熟是未熟;是人可以声闻乘度,是人可以辟支佛乘度。譬如良医诊病,知差久近,可治不可治者。

  “游戏诸神通”者,先得诸神通,今得自在游戏,能至无量无边世界。菩萨住七地中时,欲取涅槃。尔时,有种种因缘,及十方诸佛拥护,还生心欲度众生;好庄严神通,随意自在,乃至无量无边世界中无所挂碍,见诸佛国,亦不取佛国相。

  “观诸佛国”者,有菩萨以神通力飞到十方,观诸清净世界,取相欲自庄严其国。有菩萨佛将至十方,示清净世界,取净国相,自作愿行;如世自在王佛,将法积比丘至十方,示清净世界。或有菩萨自住本国,用天眼见十方清净世界,初取净相,后得不着心故还舍。

  “如所见佛国,自庄严其国”者,如先说。是八地名转轮地;如转轮王宝轮至处,无碍无障,无诸怨敌。菩萨住是地中,能雨法宝,满众生愿,无能障碍,亦能取所见净国相而自庄严其国。

  “如实观佛身”者,观诸佛身如幻如化,非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所摄,若长若短,若干种色,随众生先世业因缘所见。此中佛自说:“见法身者,是为见佛。”法身者,不可得法空;不可得法空者,诸因缘边生法,无有自性。

  “知上下诸根”者,如十力中说。菩萨先知一切众生心所行:“谁钝?谁利?谁布施多?谁智慧多?”因其多者而度脱之。

  “净佛世界”者,有二种净:一者、菩萨自净其身;二者、净众生心,令行清净道。以彼我因缘清净故,随所愿得清净世界。

  “入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处住,所作幻事,遍满世界,所谓四种兵众,宫殿城郭,饮食歌舞,杀活、忧苦等。菩萨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先行布施等充满众生;次说法教化,破坏三恶道,然后安立众生于三乘;一切所可利益之事,无不成就。是菩萨心不动,亦不取心相。

  “常入三昧”者,菩萨得如幻等三昧,所役心能有所作;今转身得报生三昧,如人见色,不用心力。住是三昧中,度众生安隐,胜于如幻三昧,自然成事,无所役用。如人求财,有役力得者,有自然得者。

  “随众生所应善根受身”者,菩萨得二种三昧,二种神通,行得,报得;知以何身、以何语、以何因缘、以何事、以何道、以何方便而为受身,乃至受畜生身而化度之。(八地竟)

  “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者,无量阿僧祇十方世界六道中众生,是菩萨教化所应度者而度之。是世界有三种:有净、不净、有杂。是三种世界中众生,所可应度有利益者,皆摄取之。譬如然灯,为有目之人,不为盲者;菩萨亦如是,或先有因缘者,或始作因缘者。

  复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时起、一时灭;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数,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数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种。如是世界种,十方无量,是名一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

  “得如所愿”者,是菩萨福德、智慧具足故,无愿不得。听者闻无量无边世界所度之分,疑不可得;以是故,次说所愿如意。此中佛自说六波罗蜜具足:五度,则福德具足;般若,则智慧具足。

  “知诸天、龙、夜叉、犍闼婆语”者,我上说福德、智慧具足,所愿如意;知他人种种语,即是所愿事。

  复次,菩萨得宿命智清净故,知处处生一切语。

  复次,得愿智故,知立名者心,强作种种名字语言。

  复次,菩萨得解众生语言三昧故,通一切语无碍。

  复次,自得四无碍智,又复学佛四无碍智;以是故,知众生语言音声。

  “处胎成就”者,有人言:菩萨乘白象,与无量兜率诸天围绕,恭敬供养,侍从入母胎。

  有人言:菩萨母得如幻三昧力故,令腹广大无量,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菩萨,及天龙、鬼神皆得入出;胎中有宫殿、台观,先庄严床座,悬缯幡盖,散花烧香;皆是菩萨福德业因缘所感,然后菩萨来下处之。亦以三昧力故,下入母胎,于兜率天上如故。

  “生成就”者,菩萨欲生时,诸天龙、鬼神庄严三千大千世界;是时,有七宝莲花座,自然而有;从母胎中,有无量菩萨先出,坐莲华上,叉手赞叹,俟待菩萨;及诸天龙、鬼神、仙圣诸玉女等,皆合手一心,欲见菩萨生。然后菩萨从母右胁出,如满月从云中出,放大光明,照无量世界。是时,有大名声,遍满十方世界,唱言:“某国菩萨末后身生。”或有菩萨化生莲华;于四生中,菩萨胎生、化生。于四种人中,菩萨生刹利,婆罗门二姓中;生此二种姓,人所贵故。

  “家成就”者,婆罗门家有智慧,刹利家有力势;婆罗门利益后世,刹利利益今世。是二种于世有益,是故菩萨在此中生。

  复次,诸功德法家,所谓不退转生,是名家生。

  “姓成就”者,菩萨兜率天上,观世间何姓为贵,能摄众生,即于是姓中生。如七佛中初三佛,憍陈如姓中生;次三佛,迦叶姓中生;释迦文尼佛,憍昙姓中生。

  复次,菩萨初深心牢固,是名诸佛姓。

  有人言:得无生法忍,是诸佛姓。是时,得佛一切种智气分故,如声闻法中姓地人。

  “眷属成就”者,皆是智人、善人,世世集功德。此中佛自说:“纯以菩萨为眷属。”如《不可思议经》中说:瞿毗耶是大菩萨,一切眷属皆是住阿毗跋致地菩萨;以方便三昧变化力,为男、为女,共为眷属。如转轮圣王居士宝,是夜叉、鬼神现作人身,与人共事。

  “出家成就”者,如释迦文菩萨,夜于宫殿,见诸婇女,皆如死状;十方诸天鬼神,赍持幡华供养之具,奉迎将出。是时车匿虽先受净饭王敕,而随菩萨意,自牵马至;四天王使者接捧马足,逾城而出。为破诸烦恼及魔人,示一切众人在家之秽。如此大功德贵重之人,犹尚出家,况诸凡细!如是等因缘,名出家成就。

  “庄严佛树成就”者,庄严菩提树,如先说。佛此中自说:“是菩提树,以黄金为根,七宝为茎、节、枝叶,茎、节、枝、叶光明遍照十方无数阿僧祇诸佛世界。”或有佛以菩萨七宝庄严佛树,或有不如是者。所以者何?诸佛神力不可思议,为众生故现种种庄严。

  “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者,菩萨住七地中,破诸烦恼,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谓教化众生,净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如阿罗汉、辟支佛,自利虽重,利他轻故,不名具足。诸天及小菩萨,虽能利益他,而自未除烦恼故,亦不具足。是名功德具足。(九地竟)

  “当知如佛”者,菩萨坐如是树下,入第十地,名为法云地。譬如大云澍雨,连下无间;心自然生无量无边清净诸佛法,念念无量。尔时,菩萨作是念:“欲界魔王心未降伏。”放眉间光,令百亿魔宫闇蔽不现。魔即瞋恼,集其兵众来逼菩萨。菩萨降魔已,十方诸佛庆其功勋,皆放眉间光,从菩萨顶入;是时,十地所得功德,变为佛法,断一切烦恼习,得无碍解脱;具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无量无边诸佛法。

  是时,地为六种震动,天雨华香,诸菩萨、天人皆合手赞叹。

  是时,放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十方诸佛、菩萨、天人,大声唱言:“某方某国某甲菩萨,坐于道场,成具佛事,是其光明。”是名十地当知如佛。

  复次,佛此中更说第十地相,所谓菩萨行六波罗蜜,以方便力故,过干慧地,乃至菩萨地,住于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

  菩萨能如是行十地,是名发趣大乘。

释出到品第二十一

  【经】

  佛告须菩提:“汝所问是乘何处出,至何处住者”,佛言:“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何以故?摩诃衍、萨婆若,是二法共,不合、不散,无色、无形、无对,一相,所谓无相。

  “若人欲使实际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如、法性、不可思议性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色空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受、想、行、识空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须菩提!色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受、想、行、识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色、色相空,受、想、行,识、识相空故。

  “若人欲使眼空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耳、鼻、舌、身、意空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空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须菩提!眼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眼、眼相空,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意触因缘生受相空故。

  “若人欲使梦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幻、焰、响、影、化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须菩提!梦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幻、焰、响、影、化相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

  “须菩提!若人欲使檀波罗蜜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檀波罗蜜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尸罗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檀波罗蜜、檀波罗蜜相空,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相空故。

  “若人欲使内空出,乃至无法有法空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须菩提!内空相,乃至无法有法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内空、内空性空,乃至无法有法空、无法有法空性空故。

  “若人欲使四念处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四念处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四念处、四念处性空故。若人欲使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八圣道分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八圣道分、八圣道分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须菩提!若人欲使阿罗汉出生处,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辟支佛出生处,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若人欲使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出生处,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须菩提!阿罗汉性、辟支佛性、佛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阿罗汉、阿罗汉性空,辟支佛、辟支佛性空。佛、佛性空故。若人欲使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种智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如上说。

  “若人欲使名字,假名施设相,但有语言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名字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名字相,名字相空故,乃至施设亦如是。

  “若人欲使不生不灭法、不垢不净无作法出,是人为欲使无相法出。

  “何以故?不生乃至无作法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萨婆若。所以者何?不生性乃至无作性,性空故。

  “须菩提!以是因缘故,摩诃衍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不动法故。”

  【论】

  问曰:

  佛已知须菩提所问,今何以更称而答?

  答曰:

  是《摩诃般若波罗蜜》有十万偈,三百二十万言,与《四阿含》等,此非一坐说尽。又上须菩提所问,已答二事,异时异日故称第三问而答。

  复次,有人言:声闻法中,无有不可思议事,不得一日一坐中说尽。佛有无碍解脱,菩萨有不可思议三昧,能令多时作少时,少时作多时;亦能以大色入小,小色作大。又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人谓从旦至食。

  问曰:

  色有形可见,时无形但有名,云何得以近为远、以远为近?

  答曰:

  以是故说“以不可思议神通力”。如人梦中,梦有所见,自以为觉;梦中复梦,如是展转,故是一夜。

  以是故,更称其问而答。

  “是乘何处出,至何处住”者,佛答:“是乘从三界中出,至萨婆若中住。”

  问曰:

  是乘为是佛法?为是菩萨法?若是佛法,云何从三界出?若是菩萨法,云何萨婆若中住?

  答曰:

  是乘是菩萨法,乃至金刚三昧,是诸功德清净,变为佛法。是乘有大力,能有所去,直以至佛,更无胜处可去,故言“住”。譬如劫尽火烧三千世界,势力甚大,更无所烧,故便自灭;摩诃衍亦如是,断一切烦恼,集诸功德,尽其边际,更无所断,更无所知,更无所集故,便自归灭。

  “不二法”者,断诸菩萨着故说。此中佛自说:“大乘、萨婆若,是二法不一故不合,不异故不散;六情所知尽虚妄故,无色、无形、无对、一相。”

  问曰:

  先言“不一故不合”,今何以言“一相”?

  答曰:

  此中言一相,所谓无相;无相则无有出至佛道。为引导凡夫人故,说言“一相”。

  “实际”者,是诸法末后实相,无出无入;若有狂人欲使实际出至佛道者,此人则欲使无相法出。

  如、法性、法相,如先说。

  “不可思议性”者,有人言:即是如、法性、实际,无量无边,心心数法灭故,言不可思议。

  复有人言:过实际、涅槃,更求诸法实,若有若无,是名不可思议。

  复次,一切诸佛法,无有能思惟筹量者,故名不可思议。

  复有人言:一切诸法,分别思惟,皆同涅槃相,是不可思议。

  若人欲使空中出,此人则欲使无相法中出。此中佛自说:“五众空相,不能出三界,不能至萨婆若;五众中五众相空故。十二入乃至意触因缘生受空,亦如是;梦等空譬喻,亦如是;自相空故,无出无至。”

  若人欲使六波罗蜜出,此人则为欲使无相法出。何以故?六波罗蜜因缘和合故无自性,自性无故空;菩萨着六波罗蜜堕邪道,故为说空。十八空乃至一切种智,亦如是。

  问曰:

  六波罗蜜有道俗,俗可着故可说空;出世间六波罗蜜,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所著故,何以说空?

  答曰:

  诸菩萨漏未尽,以福德、智慧力故行是法,或取相爱着故。凡夫法虚妄颠倒,此法从凡夫法边生,云何是实?以是故,佛说是亦空,以喻无相法。

  是大乘即是无相,无相云何有出、有至?

  诸法皆空,但有名字相,假名语言,今名字等亦空,以喻无相第一义中不可得,世俗法中有相。名字等假名相义,如先说。

  用如是法,从三界出,至萨婆若中住,非是实法,亦无所动。

  【经】

  “须菩提!汝所问是乘何处住者,须菩提!是大乘无住处。何以故?一切法无住相故。是乘若住,不住法住。

  “须菩提!譬如法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起无作,非住非不住。

  “须菩提!是乘亦如是,非住非不住。

  “何以故?法性相乃至无作相,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法性相性空故;乃至无作性、无作性性空故。诸余法亦如是。

  “须菩提!以是因缘故,是乘无住处,以不住法、不动法故。”

  【论】

  问曰:

  上言“是乘到萨婆若,更无胜法可去”,今何以复说“是乘无住处”?

  答曰:

  先说:以空、不二法故言“住”;如幻、如梦,虽有坐卧行住,非实是住。菩萨亦如是,虽言“到萨婆若住”,亦无定住。

  佛此中自说:“一切法从本已来无住相,云何独大乘有住?若有所住,以毕竟空法住。”

  譬如:如、法性、法相、实际,非住、非不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起不作。

  “不住”者,自相中不住;“非不住”者,异相中不住。

  “不住”者,说空破有;“非不住”者,说世谛方便有住。

  “不住”者,说无常破常相;“非不住”者,破灭相。

  此中佛自说:“法性、法性相空。何以故?自相空故。乃至无起无作诸余法,亦如是。”

  【经】

  “须菩提!汝所问谁当乘是乘出者,无有人乘是乘出者。

  “何以故?是乘、及出者、所用法、及出时,是一切法皆无所有;若一切法无所有,用何等法当出?

  “何以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毕竟净故。

  “不可思议性不可得,毕竟净故。

  “众、入、界不可得,毕竟净故。

  “檀波罗蜜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毕竟净故。

  “内空不可得,毕竟净故;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可得,毕竟净故。

  “四念处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毕竟净故。

  “须陀洹不可得,乃至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不可得,毕竟净故。

  “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种智不可得,毕竟净故。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起无作不可得,毕竟净故。

  “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生、住、灭不可得,毕竟净故。

  “增、减不可得,毕竟净故。

  “何法不可得故不可得?法性不可得故不可得。如、实际、不可思议性,法性、法相、法位,檀波罗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罗蜜不可得故不可得。内空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不可得故不可得。四念处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故不可得。须陀洹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不可得故不可得。须陀洹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道不可得故不可得。不生不灭,乃至不起不作不可得故不可得。

  “复次,须菩提!初地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第十地不可得故不可得,毕竟净故。云何为初地乃至十地?所谓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

  “内空中初地不可得,乃至无法有法空中初地不可得。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中,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不可得。何以故?须菩提!初地非得非不得,乃至十地非得非不得,毕竟净故。

  “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成就众生不可得,毕竟净故。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中,净佛世界不可得,毕竟净故。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中,五眼不可得,毕竟净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以一切诸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诃衍出萨婆若。”

  【论】

  者言:

  “出”者,行是乘到佛道边出,又复以成就故名“出”,以是乘成就萨婆若,是名为“出”。

  此中佛自说空因缘:“乘者,是六波罗蜜。所用法者,是慈悲、方便等诸法,六波罗蜜所不摄。出者,是菩萨。是三法皆空。”

  此中佛复说因缘:“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见者不可得,毕竟空故。”

  五众、十二入、十八界、檀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须陀洹乃至萨婆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乃至三世、三相、增减等,是名法空。

  我乃至知者、见者,须陀洹乃至佛,是名众生空。

  问曰:

  有二种不可得:一者、有法,智慧少故不能得;二者、有大智慧,推求不能得。此云何不可得?

  答曰:

  是法无故不可得。

  问曰:

  一切法本末不可得,于人有何利益?

  答曰:

  此中佛自说:“毕竟清净故。”

  “毕竟”者,若行者依“无”而破“有”,于“有”得清净;于“无”未清净,以依止故。

  此中佛自说不可得因缘:“一切众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譬如:如、法性、实际等,乃至不作、不起不可得。”

  复次,十八空故,法性不可得,乃至不起、不作。

  十八空中,无初地乃至十地,无成就众生,无净佛世界,无五眼。

  以十八空故“空”,毕竟清净故“不可得”。

  菩萨用不可得法,乘是乘出萨婆若。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光彻五轮禅修学苑
普愿众生皆安乐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