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广超法师讲解逸居士笔录 (编者注:本文由PDF经过OCR识别转换而来,经简单手工整理而发,里面可能还有大量识别错误的文字,请自行…

《六十颂如理论》龙树菩萨造-广超法师讲解

六十颂如理论 龙树菩萨造 广超法师讲解 目录 (以下是第一片录音带的内容).2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1 ——…

佛法与科学

佛法与科学 广超法师讲 今天,我们来谈谈“佛法与科学”。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从佛教的观点来说,科学是人类以有限的能力,观察后所得到的结论。根据佛法,人…

《中观》广超法师讲解

《中观》广超法师讲解 本篇导读: 一、讲座核心框架 广超法师的七次讲座围绕龙树菩萨《中观论》展开,重点破除对佛法的错误执见,阐释「缘起性空」的核心思想。内容涵盖…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广超法师讲 如月、果逸 合录 本篇导读: 一、文章结构与核心内容 序言与背景 广超法师的佛学背景:南洋大学理学系出身,师从宏船老和尚,参…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导读: 1. 叙缘起 广超法师讲解的背景和缘由。 2. 简介四圣谛 解释苦、…

密码保护:《六祖坛经选讲》讲授 :卡罗法师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四圣谛讲记(全文)

广超法师丛书系列(一) 四圣谛讲记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2007年修订本)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

佛学基础知识(全文)

佛学基础知识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目录 一、业力与轮回………………&#823…

禅茶会心得分享

禅茶会心得分享作者:源涵 大家好,感谢有这次机会让我能够对大家进行法供养。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修行以来让我非常受益的两个心得,第一个是要常常感恩善知识,第二个是…

有为慧 无为智(广超法师讲解)

有为慧无为智 广超法师开示如光居士整理笔录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大家好: 今晚的讲题是《有为慧无为智》。 一般人都会说:我们有烦恼,我们需要修行解脱。那…

密码保护:《漫画灵界之旅》史威登堡著.广超法师注解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因明学》广超法师

因明学 广超法师开示 如光居士整理笔录 各位同学: 今天这一讲的这个因明课,是因为我们的堪布来要讲解这个《宝库钥》里面,接下来呢,会用到很多因明的这个论证。堪布…

解脱道的修法-广超法师讲解

解脱道的修法 广超法师讲解 如光居士整理笔录 今晚是跟大家谈谈有关这个解脱道的修法。 起先,我们要弄清楚这个解脱道是佛在人间建立起来的这个修法,是针对人而开示的…

慈心观修法简介及修法

慈心观修法简介及修法 (新加坡) 广超 法师 讲解 我向大家介绍一些静坐的方法,同时教授修慈心观,你们听完了正面的卡带后在另一面就是慈心观的修法。在佛教里面修行…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目录: 四、菩萨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非相显现. 149 五、信心清净的菩萨,能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152 六、…

金刚经讲记(上)2020版(广超法师著)

广超法师佛学丛书系列(六) 金刚经讲记 一九八六年讲于新加坡大众学佛研究会广超法师主讲 如月、果逸合录 (2020年再版) 目   录 目   录……

大乘经典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大乘经典是怎么流传下来的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广超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普贤菩萨·讲记释义: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三藏法师般若译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原文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822…

广超法师简介

广超法师,祖籍福建,居住新加坡, 1980 年礼新加坡光明山普觉禅寺住持上宏下船老和尚为师,后参学期间在斯里兰卡得南传师承。 法师曾用名有致光法师、阿帕卡罗(A…

密码保护:光彻五轮系列视频课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大乘、小乘、密乘

大乘、小乘、密乘 主讲者:广超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好放掌。各位居士大家好。今晚的这个讲题是小乘、大乘、密乘。原本是…

关于日课的讲解(2022新年第一课)

关于日课的讲解  第一讲 2022年2月1日 主讲:月印千江    文字整理:知行合一 首先,先向大家新年问好啊,大家新年快乐! 新年第一天,我做了审视,这两年…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基础闻思前行系列课

缘起:现代人工作繁忙,时间更加碎片化,并且各种知识鱼龙混杂,给了解和学习佛法都带来一定影响。为更好的系统了解佛法基础常识,树立正确的佛学知见以及更加灵活的学习,光彻五轮禅修学苑特制作了《基础闻思前行课程》,以广超法师的《佛学基础知识》为蓝本,进行资料整理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内容涉及八个方面,包括因果与十二因缘、业力与轮回、四圣谛、三法印、五戒十善、菩提心、禅定、菩萨行愿等几方面内容。

《文殊师利发愿经》开示 .五台山

我们叫各种善因缘使得我们一起相聚在五台山,在这个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个文殊菩萨的圣地,这是非常的难得的。然后呢,我们在这里对文殊菩萨生起信心,那么更加的殊胜,可以说是历劫轮回中难得的一次因缘,让我们能生起自性的光明,能升起朝圣的光明心,信香普供,龙天欢喜。这里说多了,你们慢慢去体会哦。
文殊菩萨在佛教里是代表智慧的,是非常重要的代表智慧的一尊菩萨,同时又是七佛之师。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以智慧为根本的,就是说它的价值观不是我们普通的求福报、或者我们普通的求神、拜佛、求保佑给我升官发财之类的,不是这种。根本的是让你能够受佛法的利益,是能够断除我们的烦恼、觉悟甚深的智慧,这才是佛法的核心。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九次第定),大家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大约用了一年多修完了。

(以下回答,仅是个人理解及心得总结。仅供参考。修学者应以戒律为根本,定慧为手段,经典为指引,解脱为目的,实修为验证来修行。)

定慧之路禅修体会(网友投稿)

1、 为什么学佛 从世俗的角度看,我无疑是个幸福的成功女人,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孩子省心孝顺,很多人都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学佛?是从小母亲的耳濡目染,是事业成功…

你一心我不二歌曲含义(广超法师讲解)

《你一心我不二》歌曲含义 讲述:致光法师 《你一心我不二》.佛友资讯特制版 《你一心我不二》.广超法师现场开示版 Post Views: 13

感念恩师

感念恩师 雾霾遮蔽这灰白的天空一如失落的心情… 我徘徊在纷繁的街头不知该往何处去… 离家的游子不知道回家的路… 往日的音容笑貌点点在记忆里萦绕… ​无常总是那么…

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 作者:广超法师 现在让我们来看“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

寻灭尊者开示录-1 :佛教哲学的独特性

兄弟姐妹们,佛陀宣讲的哲学是独特的,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佛陀找到了人类脱离“苦”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来源于人的自身而非外部。

《圆觉经讲记》第二章 普贤菩萨

此章由普贤菩萨问佛关于圆顿种姓的久学菩萨之顿修顿悟的如幻三昧法门:(1)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2)若诸幻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3)若诸众生常居幻化,不知如幻境界,云何解脱?

佛的回答是:(1)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幻灭则见心本觉不动。(2)修行先离妄境,次离幻心,后离亦离,得无所离。(3)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讲记》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1

刚才讲所有的菩萨都在定中,为何现在又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要知道这些大菩萨经常在定中进入自己所化现的净土中,他们也同佛一样,具有一时在不同地方显现的能力,菩萨不像众生执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个身体里作用。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三皈五戒。成为佛教徒最少要皈依三宝,而且要受持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向、依靠的意思。根据佛说,众生从久远以来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根据佛法说,所谓轮回,是指三界六道的轮回,不管在哪一道、哪一界都是苦的果报。轮回是什么?我们今生做人,人从何来?死后去哪里?这是所有的宗教家都要解答的问题。对于一般人只是追求生活的舒适与享受,可能不去注重这件事,可是,当人活到某个年龄,会想到人生究竟是什么一回事?然后,就会对此问题做出明智的抉择,从而走向宗教的道路。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一)序、释经题

  (说明:本讲记主要来自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7月版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广超法师讲述,部分内容有删减,敬请购买原版著作) 《大方广圆觉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7):四圣谛与究竟涅槃

经文:无苦集灭道。 此观四圣谛空。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是四种圣人所知的绝对正确的真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5):色即是空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舍利弗尊者。印度有一种鸟,眼最明利,叫做舍利;尊者的母亲眼似舍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4):度一切苦厄

经文:度一切苦厄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苦,简单说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 经上说:“住胎如坐牢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定慧之路》第四版序

《定慧之路》第四版序
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

信心铭之道-摘录(广超法师著)

《信心铭》的信就是信至道,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所以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01业的定义——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一】、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业,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 中…

47白骨观

修白骨观,观不起来,说明业力太重。 白骨若能清晰呈现,说明业力轻。 所谓业力,就是烦恼业和身体不清净。 修白骨观,业力重者,初观白骨,颜色多灰暗,乃至完全不能观出白骨。 如果完全不能观出者,应先修一些戒、定的前行。发心持不淫戒,辅以修定(若不能入定,可修数息)。自觉身心清静一点之后,再尝试修白骨观。 修此观应从脚趾白骨开始观起。从小部分白骨起观(大脚趾第一节开始起观),直到整副白骨完整呈现在观境之中,然后可以此观境入定。修成观境之后,在平时应将此白骨观境应时刻保持在意境之中,在行住坐卧中保持,直到白骨的境界与自身的身见(即自己对身体的概念)相合一,身即是白骨,白骨即是身。若如此修持,很快(也许几天)贪嗔的烦恼就会断除。(这个过程中,白骨会越来越白,乃至白骨发光发亮)

40慈心观的作用

南传的《清净道论》中说修习慈心观的行者能获得十一种利益:
1. 安眠——除了不会失眠,更会拥有良好的睡眠品质。
2. 安寤——睡醒之时是感到精力充沛的。
3. 无有恶梦——不受恶梦的干扰;即使作梦,也是吉祥的美梦。
4. 为人爱敬——由于慈爱不断的从内心散发出来,因此表露在他的身、口行为的自然也是为他人所喜爱的。换言之,修习慈心观之人将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5. 为非人爱敬——同样地,非人(如天神、护法神、鬼魅精灵)也会恭敬、爱戴修习慈心的人。
6. 诸天守护——修习慈心观者的周遭都会有许多善神常在身旁摄受护持。

24空三昧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五轮师兄好,我一般打坐时是放空念头入定,因为我不能去注意呼吸或小腹的动相,注意了就无法进入寂静状态中(以前我也向你请教过这个…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