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与利他的发心
解脱与利他的发心 解脱的发心 ——光彻五轮2023清明禅七开示 缘起:一对退休的老夫妻,在修习定慧之路的过程中,获益匪浅,成就四不坏信。道心坚定,一心求解脱。老…
《了凡四训》原文及白话译文
《了凡四训》第01章 立命之学 余童年丧父,老母命弃举业学医,谓可以养生,可以济人,且习一艺以成名,尔父夙心也。后余在慈云寺,遇一老者,修髯伟貌,飘飘若仙,余…
五一假期《正念止观》实修心路记

经过短短十天的禅修,我已经深刻明白,佛法不是我以前理解的宗教,而是最真实的智慧。
现在的我跟以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安静、乐观、积极、柔和、慈祥,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这样的质变也让我意外。我喜欢现在的我。
我是如此幸运,今生可以遇到佛法、遇到老师、遇到师兄们。虽然有些晚了,但也不晚。感恩佛法、感恩老师、感恩师兄们,更感恩家人们对我的耐心劝导。
我希望未来自己也可以像老师、师兄们一样,把智慧与爱带给大家,让世界更美好。
最后,希望借由我粗浅的经历和拙劣的文字,能让还在修行之路上犹疑的你,多增加一点点信心。
《乐育堂语录》黄元吉

《乐育堂语录》四卷,为黄元吉先生门人记录。先生生于元代,《张三丰集》中叙述师承,先生姓名亦在其列。是书成于道咸年间,计时几历千载,而犹聚徒讲学,殆所谓留形住世之俦欤?世衰道微,人心陷溺,非阐明性命之学,无以唤醒群迷。而古来谈道之书,如《参同》、《悟真》,文字玄奥,解人难索。此外诸书,多借铅汞、坎离、水火等名词,牵附比喻,读者如入五里雾中,杳不知其所指。求其明白简易、深入显出、于行工次第确有程序可循者,不稍概见。是书朴实说理,畅发玄风,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腾剑往年曾获旧本,残缺不完。戊午来省,得借观于康千里处,恐希世之宝年久而散失也,爰商之同学诸子,精校分刊,广为印刷,以公诸世。后之读者潜心玩索,当不河汉余言。
《道德经精义》黄元吉·著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道曰金丹,释曰真空,要皆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地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 无形状可拟,无声臭可拘,所由神灵变化其妙无穷,有不可得而窥测者。若皆自然天然,本来特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即等而下之,鸟兽草木之微,亦莫不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试观汪洋大海,水至难测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无非水。太虚之气,亦犹海水一般。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之初,同此一气。除此以外, 另无生气,亦别无生理,所争者,姿禀之各殊耳。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又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诚确论也。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任斯文之责矣。恭逢盛世,天下平安,适遇名山道友,谈玄说妙。予窃听之,实非空谈者流, 徒来口耳之用,因得与于其际。群尊予以师席,故日夜讲论“道德”一经,以为修身立德之证, 不觉连篇累牍。第其瑕疵迭见,殊难质诸高明。然亦有与太上微意偶合处,不无小补于世。众友请付剞厥,公诸天下后世。予于此注,实多抱愧,不敢自欺欺人。无奈众友念切,始诺其请。兹刊刻肇始,予故弁数言于篇首,以叙此注之由来如此。
光绪十年孟冬月 谷旦 元吉黄裳自序
寻灭尊者开示录
寻灭禅师简介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尊敬的寻灭禅师出生在般那杜拉的瓦拉那。他的父亲是一位村长,他的母亲是一位家庭主妇,也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从禅师在这个佛教家…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明憨山大师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 明憨山大师著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大学》原文、白话翻译及详解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定慧之路》2012年修订版(致光法师)

定 慧 之 路 第四版 (附言:推荐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定慧之路禅修资讯可关注微信号gu…
2022全年线下Meditation瑜伽冥想禅修安排

这条定慧之路,你若曾经走过,何必猜想我是谁!
我本无我,常漂流生死海,何必问我在哪里?
不是贪嗔痴,更不是戒定慧,谁都不是?
可是你却要休了我,请你永远记得,
你越无我,我在你心中越伟大。
你真的觉悟到无我了吗?
无我怎会觉悟无我?
是谁悟无我?
悟即我!
了凡四训-2:改过之法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
五停心-5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五停心-3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五停心-1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
2022杭州11月静心.中医.养生禅

2022杭州11月 Meditation 静心.中医.养生禅 太和中医弘道偈 —–(光彻五轮) 于此盛世间,物资已丰满。 若身有病疾,不能享繁华。 若为身躯苦,…
佛法要领
推荐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目录 佛法要领序 刘洙源先生略历 上编 四句要义 中编 发菩…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
实修观呼吸的心态及要点分享(网友投稿)

实修观呼吸的心态及要点分享 作者:alice (附言:推荐修禅定的师兄可以阅读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
大念处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清净道论》全文-4
(六)遍知智——法住智 他这样的了解:于过去由业缘而生的诸蕴,已在彼处而灭;由 于过去的业缘而于此有生起别的诸蕴;但没有一法是从过去有而 来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
《清净道论》全文-3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
《清净道论》全文-1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译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序 论 经中这样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
寻灭尊者开示录-18:业力
本次讨论的主题是业力。佛陀将业力定义为“身语意业皆是一思”(‘cetanāham bhikkhave kammam vadāmi’),业以思为体,以意志去故意行善或者造恶,都会形成业力。这是一种内心状态驱动下某种行为的发生。
寻灭尊者开示录-16 :贪欲和四念处
佛陀已经成佛,觉悟了真理,找到了一条通往涅槃的清晰道路。他期望所有佛弟子在三学上培养自己,这三学是,任何佛弟子必须至少有持五戒的品德,这是最起码的。基于持戒,基于你的品行,你的良好行为,你一定会获得三摩地(定),三摩地(定) 是认识真理的根本。一个人可以通过修三摩地(定) 获得智慧。佛陀已明确指出事物的无常、苦的本质和无我的三个实相,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觉悟。
寻灭尊者开示录-14 :灭尽定与贪爱
佛陀指出了两种成就的方式,两种克服烦恼和获得涅槃的方式。一种被称为心解脱,另一种被称为慧解脱。心解脱就是,发展你的内心到很高的三摩地状态,即禅定状态,并且生活在这样的状态中,作为在这样状态中长时间生活的结果,你的心会获得自由,或者心灵摆脱了烦恼,获得了自由。第二种发展方式,慧解脱就是,当你获得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后,我们引导你修观,一步一步地,我们引导你去克服烦恼,如果你克服了,你将会到达入流的阶段。当你克服更多的烦恼,你会到达二果的阶段。如果你继续克服了一些其他的烦恼,就会到达三果的阶段。最后,我们引导你摆脱“我”、“我的”和“灵魂”,摆脱了你相信心灵在你的灵魂本性中是连续的,并最终获得了涅槃。这是佛陀在他的讲道中开示的两种解脱的道路。
寻灭尊者开示录-13 : 四圣谛及贪爱
在你拥有的这个虚幻的身心里有苦,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苦因,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苦的止息,在你拥有的虚幻的身心里有通往止息苦的道路。这清楚的表明,兄弟姐妹们,你无需到其他任何地方去发现痛苦的根源,苦因以及止息苦的道路就在你自身里。
寻灭尊者开示录-12 :还果与不还果之路
在最初进入入流时,当你观察生起与消失的时候,心有一个向上的垂直发展,可以说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当它到达并成熟的时候,真相显现于前,我不需要描述它是怎么发生的,但当它发生时,你会确信你已经觉悟到了真理。你已经进入圣流,毫不疑惑,因为到达那个修行境界时发生的果位定,使你确信你的心已经到达了那个修证高度,那就是入流。
寻灭尊者开示录-11 : 十结和入流果
大家必须学习的,不仅仅是修行心一境性(禅定)以及证悟必要的特质,而且还有去除束缚的路线方法,包括为了去除束缚的训练项目及其顺序,从而依次达到首先的入流果,其次的一来果,之后的不还果和最后的阿罗汉果。这是我们修行的路线图。
寻灭尊者开示录-10:五盖
有五个障碍阻挡了你的进步,这些障碍有两个负面影响,阻碍修定和修观。除非你已经修习了三摩地(禅定),否则你很难拥有心一境性去开发你的观智,去真正理解佛法的本质,去证悟真理。
寻灭尊者开示录-9:止息诸行的五个阶段
你需要记住,你的成就不是来自于你的精神力量。你的成就来自于你去除你自身所有的贪、瞋、痴,这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陷于轮回之中的原因。你需要去除欲,并因此跳出轮回,获得解脱。但是,请记住,想要将欲从心中去除,并非易事。欲之港湾,培育了欲,也催生了欲。你费尽力气想要去除欲,就要清楚的了解什么是欲,以及阻止自己回到欲产生的地方。止息你的心对欲的提升。
寻灭尊者开示录-8:五种因素
这五种因素是信、精进、正念、禅定、慧。这些因素有助于你努力去达成目标。这是由心念促成的,不是自觉的,而是通过正确的方法来修行以达目的。这些是基本的你所做努力的结果。
寻灭尊者开示录-6 :禅定(三摩地)的修习应用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禅定。禅定是心念的专注,或者说进入心一境性。
寻灭尊者开示录-5 : 行、贪爱及其止息
佛陀都说了什么呢?有四件事情你们必须留心,那就是四念处。佛陀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你不能允许后续的念头产生并促成贪爱。至于你通过六根获得的感受,你必须小心的去观照它,在自然发生的经历之后,不允许头脑进一步制造念头并产生贪求和厌恶继而促成贪爱。
寻灭尊者开示录-4 : 正念的重要性
我们所修习的佛法体系是佛陀证悟到并向我们宣说的,当你沿着这条定慧之路前进时,真相将在你面前展开。换句话说,当你真正认同佛陀所教导的“无我”时,你就会觉悟到真理并最终达到真理的高度。但是在沿着佛陀指明道路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付出特别的专注和仔细的练习。在这练习中,正念扮演着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正念能够使你在一举一动的当下,确切知道你之所是。如果你行为举止仍像以前那样,那就失去了正念。相反,如果你行住坐卧都带着觉知并符合佛陀所宣讲的佛法,去除虚假的有“我”的观念,那这些正确的举止就是正念的结果。
寻灭尊者开示录-2:八正道
兄弟姐妹们,佛陀觉悟成佛,不仅觉悟到真理,也指出了这条帮助别人追随和证悟同样真理的道路,即四圣谛。它有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语2.正业3.正命4.正精进5.正念6.正定7.正见(四圣谛)8.正思维。
寻灭尊者开示录-1 :佛教哲学的独特性
兄弟姐妹们,佛陀宣讲的哲学是独特的,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佛陀找到了人类脱离“苦”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来源于人的自身而非外部。
《圆觉经讲记》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此章由圆觉菩萨为凡夫问:(1)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2)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佛回答:(1)安居前行:先礼佛忏悔,后作安居羯磨(2)安居正行:修三种…
《圆觉经讲记》第十章 普觉菩萨
此章说明邪师病。邪执谬见,不但自心固有的人难于断除,由师友的熏陶而来的,其力也大。修行的人必定要亲近善知识,然而不知选择,遇邪师、邪友,而一味盲从,必致反受其误…
《圆觉经讲记》第八章 辩音菩萨
辩(通”辨")音菩萨因能辨佛音声而称名,于佛所说法音一闻千解。此菩萨知晓佛所开示三种妙法门能广开诸方便,所以本章是他为菩萨问佛: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法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