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慧之路》第四版序

《定慧之路》第四版序 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
十一月长沙禅修感悟(转载)

本人乃学佛小白一枚,今年五月第一次接触禅七、打坐,知道有佛法存在,可以了脱生死(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了脱生死)。第一次看到定慧之路,是在一个修行的微信群里,当时留了个心,但没有想要立刻学修的迫切心。第二次留意到定慧之路,是杭州的朱师兄推荐,说安徽十月中旬有禅七。当时正处在修行迷雾中的我,迫切的想要抓住救命稻草,寻求解脱之道。因十月中旬要去受戒,所以没能参加安徽禅七。但时时想要迫切解脱走进定慧之路(虽然当时也不太了解这一法,只是一颗想要尽早解脱的心,一颗愿意放下一切去学修的心)。得知十一月长沙有禅七后,第一时间买了票,顾不得还有重要的项目在手上,抱着不批假就辞职的心毅然奔赴长沙
从这里出发(定慧之路禅修体会)[转载]
之后十分有幸遇到了某某FS(此处不便透露人名)指导的定慧之路,我请教了自己观的问题。FS一针见血地指出:定力不足和定力过头都会障观,而我一直处于无念的状态,没有起观,同时也破了我的疑:我见不等同于我执,放下见解可以是瞬间,放下累生的我执烦恼则是要慢慢观修直至不生。扫清了思想上的拦路石,我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老老实实地用功,开始观法上路了。随后出现的心性自性见又是一道屏障,FS以万有引力为喻破了我多年的错解,当下体会到佛法确是真实不虚,可以实证。十分感恩FS的指导!无以回报,只有今生用功再用功!
信心铭之道-摘录(广超法师著)

《信心铭》的信就是信至道,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所以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长沙定慧之路禅修小记(转发)
闻到佛法有5年多时光了,很久就识得一人,感受他的深奥又与众不同,交流得知看佛系书类,去了书店随自己心买了一本金刚经注释,回家看几眼看不进去,随手放进书柜,一放就是二三年…
忽然一天无事而作,信手重拾此书,越看越不明白,越不明白越想看下去,一本书看了近一个月,世上怎么会有这种天书?慢慢的后文解前文,开始有点明白些许道理了,越看越愿意看,越看越多,南师的、佛教十三经、禅宗的,其乐无穷!随着知解增多,烦恼开始增多,只明其理,没证悟啊!佛法是用来证悟的啊!真应了那句话,信佛一年,佛在眼前;信佛两年,佛在身边,学佛三年,佛在天边…
安心法门. 达摩大师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传心法要(下). 黄檗断际禅师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不用别求,有求皆苦。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
传心法要(上). 黄檗山断际禅师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 百丈怀海禅师
僧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
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辩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世间福智拘系,即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总尽不被系缚,处心自在,名初发心菩萨。更登佛地。一切诸法本不自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
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金刚经六祖口诀.慧能大师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实相宝藏论颂
此中最初宣说无有处 无有自性体性本空寂
虚空平等菩提心大界 曰何显现如来无自性
曰何虚空广大界生处 情器四大转变皆显现
如空之色彼无有自性 菩提心所现法亦如是
犹如幻化影像所显现 自性是空本无有实体
境有诸法显现时分中 菩提心中不动无实体
犹如梦境眠中无动摇 境相现时亦无有自性
境有轮涅菩提心之体 如是无动无实体相状
如是诸法若于心中现 非心亦非异于心余法
无而明现幻化之自性 当下性即超越言思义
是故心中所现一切法 现时应知性本是无有
如是如外境相无自性 有境菩提心之自性者
亦是无有之体如虚空 超绝言思说议应了知
法界宝藏论
本体离戏论,其力(用)现时,不观外,不观内,不住中间,认识明性独露,无分别取性。(惟认取其为豁然明智,以无执着分别为性)即能通达,除离戏论独露本体外,别无他事。故名无二自然智。若由说本体与其力(用),便执智(之)住(分)与显现(分)为二,谓体应不分别住,力应修习显现解脱,将修持分为二分计,乃未知关要,未识自体之现相也。此中虽别说体力(自体与其力用),然于自体现诸境时,如明镜中现诸影像,离一事一体明性独露外,更无他故。修显现时,亦自安住独露本体。修彼住时,明相不灭,自然显现。现识独露,如同影像;住识自然智,如同境体。此二无别无异,独自炯露,离诸戏沦。本来清净之法性本体,遍尽自性,名自然智。或光明智,胜义谛,本脱法身,明性菩提心等,随立何名,然应了知,此独露自体,本净自显者也。(其体澄澈独露,本净自显者也。)此大圆满所诠之本体(澄澈本体),即彼真理。或名顿断,或名炯露,或名透澈,或名本脱,或名本净,或名任运,虽有种种异名,义唯凡独露一点。
除暗明灯释
首先,要依靠听闻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复思维以获得定解;而后,长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进行修持等等。就像这样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数经典中都有广泛的论述。
而如后两者,则不需要依止广泛的闻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诸多善贤上师殊胜的恩德,以窍诀修持规与加持转移规之甚深窍诀,不断护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绍之自心本觉。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过十分艰难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护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四种持明之地,并于即生便能现证究竟之果。这就是下八乘无可匹敌之制胜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最上乘论》五祖弘忍大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六祖坛经》–(敦煌本)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唱道真言》-[清]青华老人传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
关于修行求神通的危害性
而为了求神通而被附体,十分不值得。何以故?神通不敌业力。可以说,神通在世间事上起不了多大作用。该受什么报,还受什么报。这不是神通可以改变的。业力永远超过神通力。连佛都抗拒不了业力,还要示现遭受食马麦、背痛等果报,所以因果是不可能错乱的。 一旦被附体的话,这个附体因缘,一般很难解开。各种折磨,控制被附体人的精神意识和身体,被附体的人不被整得油尽灯枯,附体一般都不会离开。你说,好好一个人,给三恶道的鬼神做牛马
最上乘论. 五祖弘忍禅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达摩大师破相论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达摩大师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已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反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反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承,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达摩大师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第一讲:定慧基础知识和修定的基本方法

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
迎请寻灭禅师的到来

迎请寻灭尊者灵骨舍利,是中国,新加坡,斯里兰卡三国法师和大德居士共同愿力所感召的结果!萨度!萨度!萨度! 寻灭止观的教法是寻灭尊者根据流传在斯里兰卡的古佛教经典中逐渐整理出来的一系列有效的禅修方法,继承了南传佛教的特点,又不同于南传佛法,特别是五遍行,心生灭,远离十八界以后的修法。 这些有次第,有深浅的殊胜佛法是非常难得的,它经致光法师不辞辛劳传到了中国,使我们有缘修习到寻灭止观。因致光法师的功德,寻灭止观在中国可以说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受益的人也越来越多。
快乐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更愉快,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呢?那我先拿一两个例子来说,比方说,有些人他向往一个美好的家庭,有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女,或许有些,他真的他觉得他拥有这些,但是他真的很快乐吗?可能我们表面上看他好像是生活得很快乐,但实际上,在他内心里面倒不是如此,等下我会谈到为什么会这样子。 再来,比方说有些人,他也满足在某些事情的追求,那么从中呢,他觉得他也快乐。但是也一样,他不见得就是很快乐的。比方说,假设一个人他很喜欢玩古董,那么他就收藏收集古董,那每天呢,拿那些古董来看啊、摸啊,看看又收回去,他也满足在他的这个收藏里面
06业的自性——佛学基础知识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 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
05业的止息——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 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 业的 止…
02业的分类——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二、业的分类: 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
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我自己先讲起。当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跟一些年纪比我大的那些中年人,一起吃喝玩乐,因为跟这些中年人吃喝玩乐,我是小孩子不用付钱,他们付钱我就跟着去。那么其中有一位大概是在我读中三还是中四的时候,他有这个哮喘病,然后就在我中三中四那年就去世了。从他一去世了,我的问题就开始来了,他这个人这样的一生就走了,大概是30多岁,他这么一生的过程,我在想这样有意思吗?他一直都在病中,没办法做粗重的工作,所以他只能经常做些临时工,所以也很穷。因为他我就开始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在想他这样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53解脱与大小乘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老师,我看到一个说法,有说四禅八定因为其觉知和意识心都可能被泯灭,所以不不容易明心见性。这即是小乘与大乘的区别。您觉得是…
52戒淫与纵欲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师兄误会了,我所指的不能退菩提心。意思是一旦修了四禅八定,据说人就会失去欲望,没了性能力。从而只能一心求道,想退回做普通…
51超越幻境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善知识前辈,最近坐中一旦心定就会出现深邃蓝的仿佛湖水一样的境界,忽大忽小边际不定形状时常变化。有时想定住它,但稍一用意就…
50他心通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修了一段时间,发现我能感知别人的情感波动,而且我自己集中注意力时,能影响他们,这怎么回事?(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
49戒力与业习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您好,大师。看了您前面的帖子。个人感觉您是有实证经验的。我以前的时候有段时间看过佛经(心经,楞严经,楞伽经,宗镜录),打过坐…
48耳根圆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 即是从耳根听觉开始修,观注点在听觉的“觉”上。觉本如流(像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声”是所觉。 即听觉与声音,首先要分开,不要把观照点放在声音上,而要放在听觉的“觉”上。当心专一,即不受声音干扰,渐渐观照到听觉的“觉”稳定(其实这种状态就是入定了,不过带有观照慧在里面,所以是定慧双修)。即是入流亡所。
47白骨观
修白骨观,观不起来,说明业力太重。 白骨若能清晰呈现,说明业力轻。 所谓业力,就是烦恼业和身体不清净。 修白骨观,业力重者,初观白骨,颜色多灰暗,乃至完全不能观出白骨。 如果完全不能观出者,应先修一些戒、定的前行。发心持不淫戒,辅以修定(若不能入定,可修数息)。自觉身心清静一点之后,再尝试修白骨观。 修此观应从脚趾白骨开始观起。从小部分白骨起观(大脚趾第一节开始起观),直到整副白骨完整呈现在观境之中,然后可以此观境入定。修成观境之后,在平时应将此白骨观境应时刻保持在意境之中,在行住坐卧中保持,直到白骨的境界与自身的身见(即自己对身体的概念)相合一,身即是白骨,白骨即是身。若如此修持,很快(也许几天)贪嗔的烦恼就会断除。(这个过程中,白骨会越来越白,乃至白骨发光发亮)
44光明想与睡光明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1、请问夜里躺着床上入睡前怎么修行,可以一直观呼吸吗?这样会觉得意念太重不利于睡眠。 2、葛印卡的内观修法中,要将觉知从呼吸…
41弘法利生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感恩大德开示。我这样理解,四禅修好后,于定中进入5678至灭尽定,这是一条直通路线;若修观,于四禅的定中开始起观……
40慈心观的作用
南传的《清净道论》中说修习慈心观的行者能获得十一种利益: 1. 安眠——除了不会失眠,更会拥有良好的睡眠品质。 2. 安寤——睡醒之时是感到精力充沛的。 3. 无有恶梦——不受恶梦的干扰;即使作梦,也是吉祥的美梦。 4. 为人爱敬——由于慈爱不断的从内心散发出来,因此表露在他的身、口行为的自然也是为他人所喜爱的。换言之,修习慈心观之人将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5. 为非人爱敬——同样地,非人(如天神、护法神、鬼魅精灵)也会恭敬、爱戴修习慈心的人。 6. 诸天守护——修习慈心观者的周遭都会有许多善神常在身旁摄受护持。
39念佛入定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师傅,我想练习打坐,请教一下打坐的时候专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行不行?只是心念,不出声,心念耳闻,这样打坐有没有效果?求师…
37智慧的生与无生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一直在关注禅定的东西。很想知道有没有禅定和入定后是什么情况,通过博主分享基本上可以肯定有禅定,入定就需要自己去体验了。还想问…
36佛性与觉性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请教老师:植物有佛性吗,能成佛吗。 答:佛性是指有情之觉性。即有烦恼的众生。有烦恼的众生,因烦恼推动(或者说是菩提心推动)而…
35大乘三昧
大乘三昧是大乘人的修行,主要是百八三昧,细说有无量三昧。智慧的三昧可以在动中修,有一些深三昧却需要以四禅的定力为基础才能修。大乘的三昧远远超胜世间的四禅八定,几乎是不同质不可比的差别。一个修菩萨道的人,修了大乘三昧,才能有足够信心,足够的能力去行广大的菩萨事业,这都是胜义事,不可显说。 (附录:百八三昧名录,听闻记忆这些三昧名称者,有无量利益
34导引通脉的危害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先生您好,我是打坐吧的拳击手**,我二十多年前开始打坐,气息从会阴过尾椎、腰、夹脊、玉枕、百会、下降到眉心、人中、下唇下…
31往生极乐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请问楼主,打佛七止静时神识离体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起了妄念又回来,身体清安一阵子。后来在显明老法师开示中查到:“念佛一心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