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证悟与悟后修

八、证悟与悟后修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1. 增上慢

当一个人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自证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还没修到那里,就自以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说:我已经修到如此这般了,佛法把未证谓证的烦恼称为增上慢。论中说,初果向人有时会有初果的增上慢,乃至四果向人有时会有四果的增上慢。增上慢不是妄语,只是他本人不知道,自以为修到那里了。当增上慢人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时,他必须承认自己当时自以为是,不然就是大妄语,你有增上慢吗?别掉进去!更要小心大妄语哦!

  1. 果定现法乐住

如何验证是否证初果?如果你以为你完成初果了,是否真的就完成了呢?初果是放下我见。在《清净道论》的最后一品,讲到修慧的功德说,如果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就能享受一种定,叫果定。果定不是入定,在经典里称果定为现法乐住。一个人如果完成了初果之后, 他要享受证果的快乐,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这就是证果的现法乐住, 初果的现法乐住比四禅还要舒服。如果你完成了四禅与初果,你就会知道果定的现法乐住比四禅还要乐,还要舒服。这个乐不是世间的快乐,也不是三禅那样的快乐,是一种很平静很舒服的感受。这种感受使你会觉得全身很轻安,一种出离世间的宁静。当时你对世间的一切都没有兴趣了,心自然静静地在现法乐住里面。

如果真的完成了初果之后,必须是自信地知道有这么一回事,若要他人印证,就是你不了解何谓初果或者没信心了,没信心的原因是听信那些无四不坏信者认为不可能证初果的说法,比如迷信初果走路时虫入地三尺(蚂蚁都会入地?经典记载阿那律尊者瞎眼,经行时踩死虫蚁)的说法。所以,一旦你认为你完成了初果,你应该去作现法乐住, 如果你体验到了现法乐住,你就知道及自信有法喜充满这回事,你也会很自信证果了,确信证果的法乐是现法可以乐住享受的,这时要记得,别让无四不坏信者知道你的觉悟,他们无法接受你。一个人不论是否通过修行完成了初果,也可以尝试做现法乐住,如果他真的完成了初果,他一定有资格(能力)享受证果的快乐,就是说,一定要出现现法乐住。如果他没完成那个果位,就没有办法感受了。现法乐住会随着你的禅定退而退。意思就是说,定力退了现法乐住也退。

在经典里面说四禅也有现法乐住,然而,由智慧得到的快乐比四禅得来的快乐还要舒服。就是说,一个人从四禅里出来时心念很清净, 遇到任何境界,他都会心如止水。如果四禅的定力没了,这个感受也就没了,要重新修回四禅才会有。只要你完成四禅,你就随时享受从四禅出定给你带来的快乐。

在受用初果的现法乐住时,有时会弄错而入四禅,现法乐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错了,要清楚现法乐住是不须要集中心念而入。当有人在果定的现法乐住时,如果你有能力看到的话,可以看到他头上会有光向上冒,那光会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乐,他会法喜充满地在里面享受法乐,头上的光就出现了,这是骗不了有能力看到的人。

退现法乐住 

经论里面说有六种阿罗汉,即退法阿罗汉、思法阿罗汉、护法阿罗汉、安住法阿罗汉,堪达法阿罗汉、不动法阿罗汉。其中的退法阿罗汉,就是因为禅定退而退了现法乐住。

可见证了果也会退,很多人不信证果后会退,不信者请参考附录所例举的经论,不同部派对于退果的见解不同。佛在四十二章经中说:

“得阿罗汉道,乃可信汝意耳。”,四十二章经不知道出自哪个部派, 然而,这个部派认为佛说四果以下还有反复心,换句话说,到了三果, 心依然会反反复复,就是还有可能会贪染世间,就有可能退果。当然有退也有进,如果你发觉退了,就赶紧修。

  1. 证果与断烦恼

证果已断已知的烦恼 

证初果后还要修的是修道所应断的法:1、欲界贪;2、嗔恚;3、色界贪;4、无色界贪;5、痴;6、慢;7、掉举。就是不必去修那些破除我见的修法了。经论里把烦恼分为欲界烦恼,色界烦恼,无色界烦恼。小乘部派的‘说一切有部’再把三界烦恼个别细分为八十八使见惑及九十八使见思惑,这种讲法已经被现在的北传佛教的学者接受。然而,在经(不是论)里没有九十八使见思惑的说法,只是把烦恼分为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欲界里的五个烦恼,称为五下分结。欲界以上的五个烦恼叫五上分结,五上分结就是色界的烦恼和无色界的烦恼。

五下分结就是我见、戒禁取见、疑、欲界的贪和嗔。

贪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不同,其中色和无色贪属于上分结。嗔心唯欲界有。痴心通三界。

五上分结是色界贪、无色界贪、掉举、我慢和痴。其中:

须陀洹果是身见、戒取、疑三结已断已知,欲界贪和嗔未断,还重所以来回欲界七次。

斯陀含果只断三结、欲界贪和嗔薄,修不修梵行都只来欲界投生一次。

阿那含果断五下分结,即欲界贪已断,必修诸梵行,所以不来欲界,犹有色与无色贪,所以转世到彼界。

初果到三果都有掉举、我慢和痴。

阿罗汉果必修八正道,断五上分结,不来三界。

初果只断三结,二果的欲界的贪和嗔虽薄,却不是完全没有,所以不可以欲界的贪和嗔来验证初果及二果。唯有断五上分结的三果, 才可以依有没有断贪和嗔来验证。因此初果虽断我见,还有贪嗔痴、我执及怕死。

一个人完成初果是断五下分结其中的三个结,并没有断除欲界的贪和嗔。证初果之后,欲界的贪还是很重的,有欲界贪就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证初果只是破我见没有断其它烦恼,就会怀疑那些已经证初果的人,为什么还有这样多的烦恼呢?那是因为你不通佛法,以为放下我见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证初果不必断除贪嗔的烦恼,只是放下我见,放下我见是很容易的。也因为你没有弄清楚,于是以为证初果是很难的。其实,所有的果位里,证初果是最快的,我见是一刹那就能放下;条件是你要懂得修,选那些为了见道的观行。我会一直鼓励并教导你们,要完成初果不难。但是,请各位不要宣传是我如此说,  如果你去跟人家讲说:某某法师说证悟初果很容易,人家就会骂我。他们认为这是很难的。其实在佛教界里有很多人完成了初果,他还不敢承担自己已证初果,好多人已经非常确定无我见,但却不敢承认是初果,原因在于被误导而认为初果是很高深(比如走路时离地或虫入地三尺)。有些人不知道初果断什么烦恼,其实他是证悟了初果的, 但是因为听人家讲初果是如何的不得了,比如迷信后人所编篡某部经的传说:证了初果不会踏死虫蚁!于是,自己虽然有所觉悟却不以为是证悟初果。这种人,你让他做现法乐住,立刻会出现法乐住。

  1. 禅定里也有掉举

完成初果以后再继续修,就不再是破我见了,这时修行的重点是放下五下分结里面的另外两个结——欲界贪和嗔。就是说,一个人完成了初果,他还有掉举等五上分结的烦恼。有人会说,入了禅定不是没有掉举了吗?不是的,入定只是没有掉悔,在所有的禅定里面都可以有掉举。很多人不知道,以为入了禅定就没有掉举。佛说进了初禅没有五盖的掉悔,但是还有掉举。掉悔和掉举的区别是,掉悔是一个人心中后悔、良心责备自己做错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整天想我是一个罪人,我很罪恶,这样,他就没办法入初禅了。所以,掉悔会障碍修初禅。如果一个人整天很后悔,认为自己很罪恶,整天忏悔,是没有办法进初禅的。掉举是整天回忆某一件事情,回忆某一境界。比如说你修完初禅要上二禅时,专心看呼吸、专心观所修的境界,掉举心会叫你回到初禅,又在享受初禅的快乐。就是说你修了初禅以后,执着初禅而产生掉举,你就整天回忆初禅的境界。所以,掉举很严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可是他不明白是掉举致使他留在原来的定。他反而会说禅定中怎么会有掉举呢?他不知道掉举是五上分结,是色界和无色界里最严重的烦恼。所以,我们要弄清楚,如果进某一个定后心不愿意出来,要修下一个定却又溜回原来的定,就是你对该禅定有贪—— 色界贪。这个贪就让你掉举。另外,就是痴。痴就是无明,就是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完成初果的人会发现还有很重的贪、嗔、我慢的烦恼。修得越深入,越觉得别人修行不如自己,这就是我慢。心念看得越清楚,就发现我慢越重。

修行人都会我慢贡高;除非是阿罗汉,不然就有我慢。

  1. 定力退了重修禅定多观遍行五

有些修行者观心念生灭,观到正念现前,后来因为做工谋生等种种原故而失去正念,原因是定力退了。这种人必须先修好四禅,然后再重新观五遍行。不要以为禅定和遍行五已经修过了不必再修。重观五遍行是为了把你的微细心重新建立起来,重新掌握看到第一念,然后才开始观心念生灭。如果你对第一念的遍行心所还没有看清楚就去观心念生灭,那是自己欺骗自己。所以,练习观察遍行心所很重要。如果你观好遍行心所,你就可以去观五蕴和观心念的生灭。

  1. 到烦恼的环境观心

一旦你认识到无心的时候,如果立刻回到世俗做工做杂务,开始时觉得无法适应,慢慢地定力和正念会退失。应该躲起来修一阵子, 训练保持它,一直到时时正念现前,对任何境界都不起贪嗔。过后你必须出来面对境界,掌握时时保持在无心状态,一旦烦恼心动,就立刻知道远离,最终把烦恼放下。修行人进入不同阶段,需要到不同环境磨炼,开始时在修行道场里,一切安排好好,不令心烦乱才能安心办道,这样的修行是温室里面栽培出来的花朵。修行人达到无心后, 就必须去面对暴风雨考验,若开始时你受不了暴风雨,可以先在温室里努力修一阵子的,最后还是要去面对令你烦恼的环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烦恼的环境,你依然会面临起烦恼的一天。时解脱阿罗汉都会因烦恼再度生起而想自杀,何况未证阿罗汉果的修行人。很多人从修学这法门之后,由于立刻回到世俗做工做杂务,最终定力和正念慢慢退失,原因有二,不是寺院日常生活忙碌,没有自己的修持时间;其次就是寺院功课排得太多,但是与自己的修行法门不相应。

  1. 八正道的生活环境

证阿罗汉果可能吗?在南传佛教国家有可能,中国寺院不太可能, 因为阿罗汉是明天死都无所谓了,没得吃都无所谓了。所以,阿罗汉不为生活操心,但是他要过八正道的生活。当今很难看到环境符合八正道生活的寺院道场,在寺庙里的种种事务根本不适合阿罗汉来做; 一般寺庙里有很多不符合戒律的生活,杂务太多而且干扰修行的生活。大多数修解脱道者,需要的是远离繁琐的世俗,要有自己的时间,所以要躲到一个比较自由的地方去修。在现代的寺庙里很难自修,寺庙里只适合一起共修。寺院安排的时间、那种生活、还要办事情,很难与你的修法相应,你不能安排符合你自己的功课。比方说,在早课前入了定,三小时后出定,你要被骂了。嘿,你这懒惰鬼,不来做早课啊,吃饭时间你不来吃啊!当你修观修到很投入的时候,有人来打岔了。所以说寺庙生活只适合大家一起共修,可是修行进度是不共的, 寺庙共修不适合个别人修行的生活。如果,你要磨练你的心念,你要做无心道人,在寺庙里可以磨练。但是,你要完成阿罗汉果,在寺庙就很难。寺庙里很多事情令你无法完成阿罗汉果。比方说,寺庙里有抽签,阿罗汉不可能做这种事情。还有,寺庙里由出家人自己煮饭来吃,阿罗汉只会应供,不吃僧人煮的食物,更糟的是凡夫比丘认为他是白吃的懒人。不可以讲太多,讲太多就是讲寺庙的坏话,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修行人只好闭关,或者离开寺院。

就是说寺庙已经形成那种生活方式,所以说你要完成阿罗汉果, 寺庙生活是不适合的。但是,在南传佛教的一些国家的寺庙就适合, 在大陆一些持戒的道场也比较适合。也就是说持戒的道场要过堂、行堂,出家人不应当行堂。出家人行堂必须作净,不然就是犯戒。所以, 很多因素使到修行人要离开寺院。如果你要完成阿罗汉果,要过八正道生活只能独居住山。但住山还是有问题,阿罗汉不能自己煮饭。山上谁来供养啊。住在城市,你去乞食就会被公安抓去,这要看你们的缘了。

11.入空定

前面说到修到无心道人,还有一个阶段要修。那个阶段是很多修行的方法都要达到的。就是你会进入一种光明,这个光明很难分辨, 怎么说很难分辨呢?因为有些人在初禅就看到光明了。有些人在初禅到四禅都会看到不同的光明,在观心念生灭的当时也可以看到光明。在论典里说证阿罗汉果前要入金刚喻定,在南传佛教里面叫做证入空定,就是要证空性。入空定的时候,会见到一种光明。他是怎么进入这个光明的呢?此定不允许从禅定入,四禅八定无法进金刚喻定,必须从修观来进入,要以智慧观心念来进入。进这个定之前有一种现象, 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你们可以去查一些人死了又回来的死亡记录, 看看他们怎么经过死亡的经历,证入空定类似死亡的经历。证入空定者先有脱离身心的现象,最后会出现光明,在南传佛教里有人说这是证了空定。如果你们继续修下去的话,你们可以去体验证入空定。你们可以去查看一些早期禅宗祖师有讲到,修行人预知死期到时要如何入灭。换句话说,入涅盘就是懂得怎么去死亡——善逝,必定先以智慧觉悟不生不死,然后入涅盘时先感觉身体的死亡,最后证实心原来是不生不死,明明了了脱离了死亡过程的迷惑境界。在密宗里面有讲到死亡的阶段会经过法性光明的阶段,而且说在当时若心不迷以为死亡,则可以证悟空性,但能做到死亡时不迷惑的人太少了。

问答 

问:进入空定出来的人会怎么样?

答:进入那种状况的人出来以后,他会觉得不但没有修的人,也没有什么法好修的。如果按照经典的说法,从空定出来以后觉得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然而,他更应该知道一件事情,就是知道没有下一生。如果他以为无修无证就是所作已办,还不能确定自己没有下一生,其实他还未完全解脱。

问:一个人证了阿罗汉果,他还会不会退?

答:不同的部派有不同的说法。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异部宗轮论》,里面记载了各派对于证果的不同的见解。这些不同的见解在讨论证果后会不会退呀,怎么样才叫证果呀,大家有不同的说法。有的部派说初果不会退,理由是初果属于慧,不属于修道断的烦恼。认为见道时是智慧断见惑,一见之后就永远见,不会退。但是有些部派说初果也会退。至于阿罗汉会退的说法也有几种,南传佛教说不退, 其它有不少部派说阿罗汉会退,而且退的等次不同。(请参考后面所录的《中阿含·大品福田经》)有些部派则说阿罗汉会退到初果为止,因为那些部派说初果绝对没得退。但有些部派说阿罗汉会退到连初果也没有了。另外,有些部派还说,阿罗汉只是退了现法乐住,但是死的时候还是阿罗汉;因为病、因为种种因缘,定力退了,一些烦恼又生起来而退现法乐住,但是他们说阿罗汉绝对不要那些烦恼了,只是因为他的定力不够,那烦恼浮现而已。各种说法都有。我的见解是初果与不退法阿罗汉不会退,余者会退。

问:初果还会轮回吗?

答:还要呀。最多七次呀。 问:他还会不会去做畜生呀?

答:不会了。各部派都说初果绝对不会堕落了。问: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答:根据初果的因缘,他一定会继续修行,一定会遇到佛法,不然他无法在七次轮回之内解脱。如果你害怕受轮回苦,证了初果后可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往生什么品知道吗?至少中品啊。下品是凡夫, 中品是证果的人,上品是大菩萨。

问:那罗汉呢?

答:罗汉如果发心成为大阿罗汉,这种罗汉还是要再来这个世间。至于没发心的阿罗汉已入涅盘,当然不会再来世间。但是罗汉再来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阿罗汉再来时不是以应化身来,是以神通变化身来这个世间。但是中国人相信,阿罗汉还会继续以应化身来。比如说济公活佛就是个例子,还再来投胎,又来渡众生,继续与众生结缘行菩萨道。

问:他还会迷吗?

答:多数还会迷。虽然有隔阴之迷,宿世因缘会令他继续去修行, 而且很快又觉悟。甚至完成初果者转世到没有佛法的地方也会修行的。因为业习的力量推动,先碰到外道,就先修外道法,比如佛在世时的外道弟子。在无佛世时,最终他也会自己证悟,这时,凡夫看他是外道的神仙,佛称他为辟支佛。

问:如果他已经证到了某个果位,他再来的时候,一定还会证到这个果位吧?他还会遇到佛法吗?

答:请放心,修行的因缘不会断灭的。能证果就说明与佛法因缘很深,遇到佛法时必定会修。就算没遇到佛法,他也会自发修行,最终会成为辟支佛,只是当时没人知道他的修证。

问:入定和中阴身看到的光一样吗?

答:在入定时也能看到光,中阴身也可以看到光。但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定中看到的光都不一样,而且,在不同时候相同的定的光明也不一样。定中的光明是由清净心所形成,中阴看到的光明是善业所形成。

问:如何修灭尽定?

答:修观达到无心过后,可以进一步修五、六、七、八的无色定。如果你定力很好,修完五、六、七、八定,最后你可以进入灭尽定。能进入灭尽定的人肯定至少是(身证而得)三果。进入灭尽定时,有人会头低下来。其实,观心生灭观到无心时,有时头也会低下来。原因是高度无心时,心就不控制身体,颈项失去控制而头就会低下来。所以,有些入无心定的道人,当他的头低下来的时候,别人还以为他在打瞌睡。敏感的人一靠近他就会有想入定的感觉。四禅八定都是有心定,入定、出定、在定都自心明了。灭尽定是无心定,无心定是入定、出定、在定都无心。灭尽定的步骤:一开始上坐的时候,先心想我现在要进入灭尽定,然后入四禅八定里观生灭,之后你再不可以有进入灭尽定这个念头。因为是无心定,不可以象四禅八定那样心想进就进。只有三果以上的某些定解脱的圣人,到四禅八定以后自然地进入灭尽定。另外,灭尽定是无心定,他出来的时候也是无心出定。

禅定相关经典 

在修法上别听信理论家,一定要依过来人的指示去修,这时依人不依法。有所证悟时别以老师印证为权威,也不可以找非同见同行的人释疑,必须自证自知。这时,应当依据经典,依法不依人。以下选出一些应读的经典让大家参考:

九、关于四禅 

为了证明中国佛教界对于禅定所流传的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是错误的,请注意经文说: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 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

长阿含众集经说四禅

比丘除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于初禅。灭有觉观, 内信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离喜修舍,念进,自知身乐,诸圣所求,忆念、舍、乐,入第三禅。离苦乐行,先灭忧喜, 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入第四禅。

长阿含清净经说四禅 

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犹如有人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 如是乐者佛所称誉。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如是乐者佛所称誉。

中阿含经:初禅以声为刺,四禅以入息出息为刺中阿含长寿王品无刺经第十三(第二小土城诵)

※   初禅听到声音如被针刺,如见女色为刺,以声为刺之刺是干扰,声刺灭指声干扰灭。

世尊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若长老上尊、大弟子等应如是说: 禅以声为刺,世尊亦说禅以声为刺。所以者何?我实如是说:禅有刺, 持戒者以犯戒为刺,护诸根者以严饰身为刺,修习恶露者以净相为刺,  修习慈心者以恚为刺,离酒者以饮酒为刺,梵行者以见女色为刺(梵行人心会被女色干扰)。入初禅者以声为刺(此经指入初禅人心会被声干扰),入第二禅者以觉观为刺,入第三禅者以喜为刺,入第四禅者以入息出息为刺,入空处者以色想为刺,入识处者以空处想为刺,入无所有处者以识处想为刺,入无想处者以无所有处想为刺,入想知灭定者以想知为刺。

长阿含经:入初禅则声刺灭 

若入初禅则声刺灭(此经指初禅人声干扰灭非声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

杂阿含 747 经:禅定灭何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受渐次寂灭故说?”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 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 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

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

中阿含 211:灭尽定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 

《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复问曰:贤者拘絺罗!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何法?为身行、为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时,先灭身行,次灭口行,后灭意行。

中阿含 98 因品念处经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  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佛本行集经:优波离站立入初禅到三禅还听声音佛本行集经优波离因缘品第五十五上

尔时输头檀王还宫未久,有一童子名优波离,从其前众来至佛所,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牵捉其子优波离手,将以奉佛唱如是言:此优波离曾为世尊剃除须发,时优波离即为世尊而剃发须。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佛须发善能已不? 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身太低也。尔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告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优波离!汝为如来剃除须发,身莫太低令尊心乱。时优波离即入初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其身太仰。尔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告优波离童子言:汝优波离!身莫太仰令尊心乱。时优波离入第二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但以入息稍复太多。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告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与如来剃除须发,勿使入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乱。时优波离童子即入第三禅。

时优波离童子之母复白佛言:世尊!优波离童子剃除须发善能已不?佛告优波离童子母言:虽复善能剃除须发,然其出息稍太多也。尔时童子优波离母语优波离作如是言:汝与如来剃除须发,勿令出息如是太多令尊心乱。时优波离童子即入第四禅。(不但初禅能闻声,三禅也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汝等速疾取优波离手中剃刀勿使倒地,所以者何?其彼童子已入四禅。时优波离童子之母从优波离童子手中即取刀也。

摩诃僧祇律: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闻声

※律说:入无色定过一切色想不能闻声,色界定有色想能闻声。可是,尊者大目连入无色定还能闻声,事因不善知出入相,当时已经出定闻声,还以为自己在定中。

摩诃僧祇律卷第二十九:佛住毗舍离,尔时比丘僧集在一处尔时尊者大目连,作如是言。长老:我入无色定,闻苏河边龙象饮已抖擞耳声。诸比丘言:无有是处,入无色定过一切色想,云何闻声,汝妄语不实,应作举羯磨。即集比丘僧,佛乘神足从空中来,知而故问诸比丘:汝作何等?诸比丘以上因缘具白世尊,乃至妄语不实作举羯磨。佛告诸比丘:目连实得无色定,不善知出入相,出定闻非入定闻。佛语目连,汝当应善分别知。如是毗尼竟。

十诵律:目揵连自说入无色定闻声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萨卑尼池岸上大象声。闻已还疾入三昧。作是念。我入三昧中闻是象声。从三昧起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闻萨卑尼池岸上象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虚空无色定中。若见若闻无有是事。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汝空无过人法故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先亦见后。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虚空无色定。善取入定相。  不善取出定相。是人从三昧起。闻萨卑尼池岸上象声已。还疾入虚空无色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闻声。无有是处。

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天城中诸天歌声。闻已还疾入定。作是念。我在三昧中闻诸天歌声。从三昧起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定。闻天城中诸天歌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无色定而当见色闻声耶。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前亦见后。  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识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天城中诸天歌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又一时目连在耆阇崛山中。入无所有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三昧起。闻阿修罗城中阿修罗伎乐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作是念。我在定中闻阿修罗城中伎乐音声。从定起已语诸比丘。我一时在耆阇崛山中。入无所有处无色定。闻阿修罗城中阿修罗伎乐音声。诸比丘语目连。何有此理。入无色定而当见色闻声耶。何以故。若人入无色定。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汝空无过人法故作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先事不见后事。如来亦见前亦见后。目连在耆阇崛山。入无所有处无色定。善取入定相。不善取出定相。从定起闻阿修罗城中伎乐

音声。闻已还疾入定。便谓我入定闻声。若人入无色定。若见色若闻声。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破坏色相舍离声相故。若目连空无过人法故妄语者。亦无是处。目连随心想说无罪。

关于此公案,《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毗柰耶虽作是说而不分别,由此或有疑彼尊者在定闻声。欲令此疑得决定故,显彼尊者起定闻声,故作斯论。问诸余声闻亦知在定不闻声故尚无此说,况大目揵连是最胜声闻。何故乃于苾刍众中说不应说。有说:此不必须通,所以者何?此是伪毗柰耶故。(不合我宗便污他是伪)。谓佛灭后有于素怛缆中置伪素怛缆、毗柰耶中置伪毗柰耶、阿毗达磨中置伪阿毗达磨,诸伪文句不应通释。有说:定海甚深,声闻如兔不得其底,唯佛能尽故,彼尊者虽作是说亦无有过。

杂阿含诸经曰:身在梵天还可闻声、见色、动念

 ※依 379 转法轮经,在梵天能听闻地神及诸天转传唱佛初转法轮之声。

地神唱已,闻虚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展转传唱,须臾之间,闻于梵天身。梵天乘声唱言:诸仁者,世尊于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三转十二行  法轮。诸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世间闻法未所曾转,多所饶益,多所安乐。以义饶益诸天世人,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众。世尊于波罗[木*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转法轮。是故此经名转法轮经。

※杂阿含 1189 经:梵天王于初禅天知佛心念。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郁毗罗聚落尼连禅河侧菩提树下,成佛未久。尔时,世尊独静思惟作是念:有一乘道能净众生,度诸忧悲,灭除苦恼,得真如法,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若有人不乐四念处者,则不乐如圣法,不乐如圣法者,则不乐如圣道,不乐如圣道者,则不乐甘露法,不乐甘露法者,则不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若乐修四念处者,则乐修如圣法,  乐修如圣法者,则乐如圣道,乐如圣道者,则乐甘露法,乐甘露法者, 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尔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知佛心念已。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作是叹言:

※杂阿含 1191 经:身于初禅天可动念思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止空闲无聚落处,与比丘众夜宿其中。尔时,世尊为诸比丘说随顺阿练若法。时,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作是念:今者世尊在拘萨罗人间游行,住一空闲无聚落处, 与诸大众止宿空野。尔时,世尊为诸大众说随顺空法。我今当往随顺赞叹。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于梵天没,住于佛前,退坐一面。

增壹阿含经: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增壹阿含经卷第五十,大爱道般涅盘品

尔时。梵天王遥知如来心中所念。将诸梵天从梵天上没。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立十诵律:天耳能闻声从地狱乃至四禅天。

又一时目连语诸比丘言“从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我以天耳皆悉能闻”诸比丘言“目连汝何有此事?声闻弟子天耳极远能闻上至梵世,汝目连空无过人法妄语,汝目连灭摈驱 出。”是事问佛。佛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若有依初禅得天耳,是人则能从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音声自在能闻。若比丘依第二第三第四禅亦如是。目连比丘依四禅,善修天

耳通,若欲闻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皆悉能闻。目连实语无罪。”

摩诃僧祇律:入四禅以天耳闻声 

佛住舍卫城,为诸天世人之所供养多所利益。尔时舍卫城中有姊妹二人妊身未产,在家有信出家为道。诸比丘尼见其腹相即便驱出, 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在家妊身无罪。此比丘尼后生男儿字童子迦叶。至年八岁出家为道成阿罗汉。共十六群比丘各持澡盥,到阿耆罗河边澡浴入水,仰覆浮戏渡河来往,拍水沐浴,尔时波斯匿王在重楼阁上四望观看。王未信佛法见是事已,倍生不信。即语末利夫人言:  看汝家所事福田。夫人深信无疑不回顾看,即答言:大王!或是年少出家始受具足未知戒律,或世尊未制此戒,是故尔耳。王语夫人言: 喻如家长语时眷属随从,如和上阿阇梨语时弟子随从沙门瞿昙语,时弟子皆言如是世尊、如是修伽陀;我共汝语而汝不回顾看。尔时尊者童子迦叶于其水中,入顶第四禅以天耳闻王语声。即语诸伴比丘作是

言:长老王倍生不信,末利夫人心生不悦,今当令彼发欢喜心。皆言:善哉!各各即提澡盥盛满中水。以着于前结跏趺坐,次第行列陵虚而逝,于王殿上空中而过。时末利夫人在露处坐,见其坐影已即便仰观, 见次第行列结跏趺坐前皆有澡盥乘虚而去似如雁王。见是事已心大欢喜,即白王言:看我家福田神德如是。王见已心大欢喜,作如是言: 善哉!我得善利,愿世尊及比丘僧尽寿在我国内为良福田。诸比丘闻王嫌故,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十六群比丘来,来已佛具问上事: 汝实尔不?答言:实尔!佛言:我今罚汝。因汝当为诸比丘制戒。佛告诸比丘:依止舍卫城住者皆悉令集,以十利故为诸比丘制戒,乃至已闻者当重闻。若比丘水中戏者波夜提。

阿毗昙毗婆沙论:声彻梵世 

迦旃延子造此论,问曰。何故转轮圣王声彻自在天宫。憍陈如等声彻梵世。佛声彻阿迦腻咤。答曰。或有说者。众生造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众生造名誉业。有下中上。造下业者。声彻自在天宫。造中业者。声彻梵世。造上业者。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众生赞叹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有下中上。若下者声彻自在天宫。中者声彻梵世。上者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若转轮圣王出世。则以十善教化。于六欲天中。受其果报。若有新生天者。诸天欢喜。我受乐亲属。今已增多。以转轮圣王出世之时诸天欢喜故。声彻自在天宫。梵天请佛转法轮故。声彻梵世。首陀会诸天。觉悟菩萨故。出迦毗罗城。得无上智。是以佛出于世。声彻阿迦腻咤。复有说者。转轮圣王。是爱欲人。是以声彻不离欲处。梵世中有尊卑上下故。憍陈如声彻梵世。佛有最胜大名称故。声彻阿迦腻咤。

华严经: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五十一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之二

譬如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一切梵众靡不皆闻,而彼音声不出众外,诸梵天众咸生是念,大梵天王独与我语。如来妙音亦复如是,道场众会靡不皆闻。

成实论:初禅近散乱心,定心弱如花上水 

初禅近散乱心,故名有觉。又此行者定力未成,散乱心发故名有觉。如经中说“我行有觉有观行。”当知佛说散心为觉。是觉渐微摄心转深,则名为观。随定成就,心不多散是时名观。是观随逐行者至禅中间。……问曰:初禅何故以音声为刺?答曰:初禅住定心弱如花上水,第二禅等住定心强如漆漆木。又触等亦名为初禅刺,以触能令起初禅故,二禅等不尔。所以者何,以初禅中诸识不灭故。第二禅等五识灭故。

成实论:有人言四禅身诸毛孔闭,实不可能 

有人言:行者得四禅四大故,身诸毛孔闭是故息灭。此事不然, 所以者何?饮食汁流充遍身中,若诸毛孔闭则不应行,而实不可。故知四禅心力能令息灭。

关于有部宗提到四禅身诸毛孔闭。

解脱道论:入禅次第灭声,闻有音声不得言说 

《解脱道论》原文:灭者,入初禅语言断,入第四禅出入息断。次第灭声者,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何以故?是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复次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如世尊所说:入禅人声是其刺。

我的解释如下:

⒈入初禅语言断:本论只承认初禅所灭的是语言分别,没说初禅所灭的是声音。(在此单指初禅语言断)

⒉若人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此处认为入定能闻音声,只是不得言说。(在此不单指初禅能闻音声)

⒊入定人耳识不和合故:入定人的意识在定中不与耳识和合,即耳识可以闻声而意识依然在定。

⒋入色定人是声成乱:入色定人(在此指初禅到四禅)是声成乱, 是指声如刺而乱心,不曾说声灭。

⒌入禅人声是其刺:入禅人(在此不单指初禅)声是其刺的刺,其 实是指入禅人闻声心乱,刺并非指听闻。

唯识宗:遇声缘从定而起,故定中可闻声

大乘说定中耳识闻声,意识依然在定中。耳识领受声已,若意识有悕望,则出定。同解脱道论:闻声不得言说,若得言说即出定,因为入初禅语言断,非声音断。

《显扬圣教论》:处定中取外声时,当知由二种取:一由了别定所缘境及种种所缘境意识故,二由此俱生耳识故。

《瑜伽师地论》的摄决择分中三摩呬多地:“若遇声缘从定而起, 与定相应意识俱转余耳识生,非即彼定相应意识能取此声。若不尔者,  于此音声不领受故不应出定,非取声时即便出定,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

《成唯识论》谈五俱意识时说:故瑜伽说“若遇声缘从……同上段……领受声已若有希望后时方出。”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 未转依者率尔堕心定无记故(率尔即心忽堕境中)。由此诚证五俱意识非定与五善等性同,诸处但言五俱意识亦缘五境不说同性。杂集论说等引位中五识无者,依多分说。

《成唯识论》反对《瑜伽师地论》之‘定相应意识与耳识俱转’, 认为在定耳识率尔闻声理应非善,更引用《杂集论》之‘等引位中五识无者’。其实“等引位中五识无者”应当解释为唯意识能入定而前五识无入定义。

定中闻声之争

定中闻声有不同说法,现有南传佛教认为入初禅就不能闻声。《成实论》说初禅能闻声二禅不能。《瑜伽师地论》说入定时是耳识闻声意识犹在定中。属于南传的《解脱道论》说入定闻有音声不得言说, 还说入定闻声是次第灭非顿然灭。由于清净道论是依解脱道论加上后期的见解写成的,所以解脱道论应比清净道论还正统。《十诵律》更说到有些比丘认为声闻弟子的天耳极远能闻上至梵世(即天耳能闻初禅天的声),而佛却说若依四禅善修天耳通,欲闻阿鼻地狱乃至(四禅天的)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皆悉能闻。况且诸经皆说梵天人在色界闻欲界音声而下来欲界,可见初禅能闻声。《佛本行集经》优波离因缘品说优波离站立手拿剃刀为佛剃发时,听声音指导而次第入初禅到四禅,以上经律证明三禅能听声音。

由所举大小乘经论证实:⒈在禅定中意识虽在定中而耳识还能闻声。⒉随定力加深而次第灭声。⒊定中意识随耳识作意(和合)则退根本定,此时意识在进行定分别声。

经典中佛对初禅所灭法的描述有三:

⒈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注意:语言灭非声灭)

⒉入初禅则声刺灭。(注意:声刺灭非声灭)

⒊声音是初禅的刺。(注意:在初禅时声还是刺)

可见初禅所灭法的描述,在不同教派有不同说法。我的解释如下: 其中初禅‘言语寂灭’是指‘无法说话’不是指‘不能思维分别’,乃至在四禅虽然无觉观亦能在定中观察苦无常等之微细思维。至于‘声刺’是指‘声的干扰’不是指声本身,所以经中说初禅的‘声刺灭’不是指‘声灭’。‘入初禅则声刺灭’是指被‘声刺’干扰无法入初禅,到初禅则‘声刺’干扰灭。然而,‘声音是初禅的刺’是指在初禅时耳识闻声还会干扰意识。为何不同说法?按《瑜伽师地论》提到‘若遇声缘从定而起’,意思是虽已入禅定若耳识闻声,意识依然可能会被声干扰而退禅定,何况有觉有观的初禅定心(意识)脆弱, 此时耳识听到声音,有觉观的意识很容易失念去分别每句话,于是心就乱了而出定。理由是佛不说初禅是圣默然,说明入初禅时口虽不言语不过心还分别声音语言而心乱。

二、三禅还能听声音吗?我说能!佛说二禅是圣默然,原因是二禅时心(意识)已无觉无观(非全无觉知),耳识虽听声音而意识无觉观, 于是对每句话都不知所云;此时若心有意听,则能与耳识和合分别声音语言内容,不过定力较初禅胜所以比较快回到定中。三禅时耳识听声音意识无觉观故闻声细微如在远处,然而在二、三禅的根本定乃至四禅的进行定,若欲闻声犹能听闻,四禅根本定时逐渐听不见声音。这样逐渐听不见声音才符合以下:

⒈《佛本行集经》优波离为佛剃发入三禅还听声音。

⒉《十诵律》于四禅善修天耳通,若欲闻阿鼻地狱乃至阿迦尼咤天其中众生所有音声,一切音声皆悉能闻。

⒊《摩诃僧祇律》童子迦叶入四禅以天耳闻声。

⒋《解脱道论》次第灭声。入色定人是声成乱。

⒌《瑜伽师地论》若遇声缘从定而起。

⒍《杂阿含诸经》梵天人在色界能闻欲界音声,何况人间入初禅者。所以佛说‘声刺灭’没说‘声音灭’。

⒎《华严经》大梵天王住于梵宫出梵音声。

⒏有时睡眠的耳识还可闻声,所以能引发梦中意识或警醒。同理, 定中耳识闻声,意识亦有时警觉或出定。

⒐所有教派都同意四禅以下还知有出入息,即有身识的(皮肤)触觉,耳根的耳膜(皮肤)触声与身识的触觉同是皮肤与风摩擦,既然三禅还知出入息,当然耳识还可以闻声。

定中闻声之总结:当今南传佛教说入初禅不能闻声是错误的。又入无色定虽不能闻声,但会不知出定而闻声,当然也可能不知出定而闻香味。至于入色定虽然意识在定中,耳识依旧能闻声。入四禅渐次觉得声灭。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