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菩萨戒仪轨

受菩萨戒仪轨 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 59 册 No. 1085 受菩萨戒仪   No. 1085 受菩萨戒仪   南岳沙门释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大智度论 – 卷91-100

大智度论 – 卷91-100 【卷第九十一】 释照明品第八十一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

大智度论 – 卷81-90

大智度论 – 卷81-90 【卷第八十一】 释六度品第六十八之余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

大智度论 – 卷71-80

大智度论 – 卷71-80 【卷第七十一】 释大事起品第五十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

大智度论 – 卷51-60

大智度论 – 卷51-60 【卷第五十一】 释胜出品第二十二   【经】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摩诃衍、摩诃衍者,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

大智度论-卷31-40

大智度论 – 卷31-40 【卷第三十一】 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

大智度论-卷21-30

大智度论 – 卷21-30 【卷第二十一】 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   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   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 …

大智度论-卷11-20

大智度论-卷11-20 【卷第十一】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第十六   【经】   佛告舍利弗。   【论】   问曰:   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

大智度论-卷1-10

大智度论-卷1-1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1509 大智度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 长安释僧睿述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

密勒日巴尊者传

密勒日巴(米拉日巴)尊者传张澄基 译 译者序  据我所知,除释迦文佛外,西藏密勒日巴大师(1052-1135)在古今中外佛教史中,恐算是第一人了。他的生平像一首…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目录: 四、菩萨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非相显现. 149 五、信心清净的菩萨,能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152 六、…

《功过格》白话解-了凡四训

《功过格》白话解 了凡四训 百功: 救人免于死难。保全一妇女的贞洁。劝阻他人不可溺爱或者以溺水的手段遗弃虐待子 女。为人延续后代子嗣 五十功: 不仅自己不堕胎,…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普贤菩萨·讲记释义: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三藏法师般若译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简介 《入菩萨行论》,是说明菩萨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国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积,依据迦湿弥罗国本,译成藏文(约在公元…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文殊师利发愿经》开示 .五台山

我们叫各种善因缘使得我们一起相聚在五台山,在这个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个文殊菩萨的圣地,这是非常的难得的。然后呢,我们在这里对文殊菩萨生起信心,那么更加的殊胜,可以说是历劫轮回中难得的一次因缘,让我们能生起自性的光明,能升起朝圣的光明心,信香普供,龙天欢喜。这里说多了,你们慢慢去体会哦。
文殊菩萨在佛教里是代表智慧的,是非常重要的代表智慧的一尊菩萨,同时又是七佛之师。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以智慧为根本的,就是说它的价值观不是我们普通的求福报、或者我们普通的求神、拜佛、求保佑给我升官发财之类的,不是这种。根本的是让你能够受佛法的利益,是能够断除我们的烦恼、觉悟甚深的智慧,这才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要领

推荐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目录 佛法要领序 刘洙源先生略历   上编 四句要义 中编 发菩…

忍辱与精进4

——阿帕卡罗尊者讲述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

药师佛心咒

药师佛心咒 光彻五轮整理 (附言:推荐持诵大悲咒的师兄,可以同时参加我们的每日六字大明咒、88佛忏、心经日课打卡,功德非常殊胜哦!另外推荐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身口意清净,除灭诸…

大念处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清净道论》全文-4

(六)遍知智——法住智 他这样的了解:于过去由业缘而生的诸蕴,已在彼处而灭;由 于过去的业缘而于此有生起别的诸蕴;但没有一法是从过去有而 来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

《清净道论》全文-3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

《清净道论》全文-2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七)念 死 在六随念之后,再说念死的修习。 (念死的意义)“死”——是一个有情的命根的断绝。诸阿罗汉断除轮回之苦,称为“正断死”。诸行的刹…

《清净道论》全文-1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译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序 论 经中这样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

寻灭尊者开示录-16 :贪欲和四念处

佛陀已经成佛,觉悟了真理,找到了一条通往涅槃的清晰道路。他期望所有佛弟子在三学上培养自己,这三学是,任何佛弟子必须至少有持五戒的品德,这是最起码的。基于持戒,基于你的品行,你的良好行为,你一定会获得三摩地(定),三摩地(定) 是认识真理的根本。一个人可以通过修三摩地(定) 获得智慧。佛陀已明确指出事物的无常、苦的本质和无我的三个实相,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觉悟。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三章   爱持十大行愿的功德利益

一、菩萨受持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