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密严经(旧翻及新翻以及经疏)

大乘密严经(地婆诃罗译) 新翻大乘密严经(不空三藏译) 密严经疏(法藏注)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681 大乘密严经   No. 681 [No.…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广超法师讲解逸居士笔录 (编者注:本文由PDF经过OCR识别转换而来,经简单手工整理而发,里面可能还有大量识别错误的文字,请自行…

《南禅七日》南怀瑾讲解

《南禅七日》 南怀瑾讲解 《南禅七日》第一盘 佛说的经典最重要,论,是佛的弟子们,这些菩萨与尊者们,根据佛法的修持的著作。有些论著得非常了不起的,但是到底还是菩…

《参禅日记》南怀瑾批注

参禅日记 作者:金满慈夫人 南怀瑾批注 目录: 一、我学打坐的经历 二、来函参学 三、日记批示 四、自叙 五、参禅日记续集 一、我学打坐的经历(代序) 有人说“…

《六十颂如理论》龙树菩萨造-广超法师讲解

六十颂如理论 龙树菩萨造 广超法师讲解 目录 (以下是第一片录音带的内容).2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21 ——…

黄庭经集释

黄庭经集释 目录 目录…. 2 出版说明…. 23 黄庭内景玉经注…. 24 上清章第一…. 25 上有章第二&…

《中观》广超法师讲解

《中观》广超法师讲解 本篇导读: 一、讲座核心框架 广超法师的七次讲座围绕龙树菩萨《中观论》展开,重点破除对佛法的错误执见,阐释「缘起性空」的核心思想。内容涵盖…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广超法师讲 如月、果逸 合录 本篇导读: 一、文章结构与核心内容 序言与背景 广超法师的佛学背景:南洋大学理学系出身,师从宏船老和尚,参…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导读: 1. 叙缘起 广超法师讲解的背景和缘由。 2. 简介四圣谛 解释苦、…

莲师心要建言

莲师心要建言 蓮花生大師 / Erik Pema Kunsang 著 2010-12-19 导读:《莲师心要建言》分析总结 一、内容概述 《莲师心要建言》是莲花…

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华严)22-4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0 册 No. 293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二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修行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41-6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一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足…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23-4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三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12-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第…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1-1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No. 278 [No. 27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 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尔时善财童子从天宫下。向迦…

密码保护:松岭宝藏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楞伽经原文及译文

楞伽经原文及译文 目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原文. 1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1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12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21 【一切佛语心品之…

密码保护:《六祖坛经选讲》讲授 :卡罗法师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大乘入楞伽经

大乘入楞伽经 (斯里兰卡楞伽山)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672 大乘入楞伽经   No. 672 [Nos. 670, 671]   新译大乘入楞…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67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No. 670 [Nos. 671, 67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

受菩萨戒仪轨

受菩萨戒仪轨 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 59 册 No. 1085 受菩萨戒仪   No. 1085 受菩萨戒仪   南岳沙门释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密勒日巴尊者传

密勒日巴(米拉日巴)尊者传张澄基 译 译者序  据我所知,除释迦文佛外,西藏密勒日巴大师(1052-1135)在古今中外佛教史中,恐算是第一人了。他的生平像一首…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7 册 No. 843   No. 843 佛说大乘不思议神通境界经卷上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7 册 No. 842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No. 842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大唐、罽宾三藏佛陀多罗译   如是我闻:…

顿悟入道要门论

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 63 册 No. 1223 顿悟入道要门论   No. 1223-A 顿悟入道要门论原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目录: 四、菩萨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非相显现. 149 五、信心清净的菩萨,能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152 六、…

金刚经讲记(上)2020版(广超法师著)

广超法师佛学丛书系列(六) 金刚经讲记 一九八六年讲于新加坡大众学佛研究会广超法师主讲 如月、果逸合录 (2020年再版) 目   录 目   录……

《乐育堂语录》黄元吉

《乐育堂语录》四卷,为黄元吉先生门人记录。先生生于元代,《张三丰集》中叙述师承,先生姓名亦在其列。是书成于道咸年间,计时几历千载,而犹聚徒讲学,殆所谓留形住世之俦欤?世衰道微,人心陷溺,非阐明性命之学,无以唤醒群迷。而古来谈道之书,如《参同》、《悟真》,文字玄奥,解人难索。此外诸书,多借铅汞、坎离、水火等名词,牵附比喻,读者如入五里雾中,杳不知其所指。求其明白简易、深入显出、于行工次第确有程序可循者,不稍概见。是书朴实说理,畅发玄风,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腾剑往年曾获旧本,残缺不完。戊午来省,得借观于康千里处,恐希世之宝年久而散失也,爰商之同学诸子,精校分刊,广为印刷,以公诸世。后之读者潜心玩索,当不河汉余言。

《道德经精义》黄元吉·著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道曰金丹,释曰真空,要皆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地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 无形状可拟,无声臭可拘,所由神灵变化其妙无穷,有不可得而窥测者。若皆自然天然,本来特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即等而下之,鸟兽草木之微,亦莫不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试观汪洋大海,水至难测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无非水。太虚之气,亦犹海水一般。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之初,同此一气。除此以外, 另无生气,亦别无生理,所争者,姿禀之各殊耳。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又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诚确论也。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任斯文之责矣。恭逢盛世,天下平安,适遇名山道友,谈玄说妙。予窃听之,实非空谈者流, 徒来口耳之用,因得与于其际。群尊予以师席,故日夜讲论“道德”一经,以为修身立德之证, 不觉连篇累牍。第其瑕疵迭见,殊难质诸高明。然亦有与太上微意偶合处,不无小补于世。众友请付剞厥,公诸天下后世。予于此注,实多抱愧,不敢自欺欺人。无奈众友念切,始诺其请。兹刊刻肇始,予故弁数言于篇首,以叙此注之由来如此。

光绪十年孟冬月 谷旦 元吉黄裳自序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明憨山大师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   明憨山大师著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大学》原文、白话翻译及详解

《大学》原为《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九次第定),大家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大约用了一年多修完了。

(以下回答,仅是个人理解及心得总结。仅供参考。修学者应以戒律为根本,定慧为手段,经典为指引,解脱为目的,实修为验证来修行。)

《楞伽经》摘解——如何住真如法

《楞伽经》摘解 如何住真如法 (光彻五轮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乘道行者,明智慧者,首先得明了真如。 那么如何是真如呢? 请看楞伽经如是说: “大慧。何等五法。…

《碧岩录》圜悟克勤大师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 亦称《碧岩集》,是宋代著名禅僧圜悟克勤大师所著,共十卷。书的内容即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和圆悟的评唱组成。每一节的具体结构是:一、垂示,即对该则的案例提示纲要,加以引介。二、列出公案案例,其中夹注著语或评语。三、对该则案例加以评唱。四、列出雪窦重显的颂古诗,其中亦夹注著语或评语。五、对颂古诗作解说性评述。
  此书撰成后, 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禅门第一书”之称。 雪窦大师的 颂古百则,向来被认为是禅文学的典范之作。 而 圜悟 大师 的评唱, 与原诗可 谓珠联璧合, 使得本书 成为禅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过去,很多参禅者从书进入禅悟之门,也有很多参禅者因此书坠入野狐劫之身。故向来视若拱璧者有之,付诸一炬者有之,真可谓醍醐上药,既能杀人,亦能活人。
  虽然网上各种佛教资讯浩如烟海,洋洋大观,但据笔者所知,迄今还没有一部《碧岩录》,因此笔者特将这部书的文本加以新式标点上网,(版本系依据《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二套,略去了夹注的部分)供喜爱禅学与禅诗的朋友阅读。这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禅诗及欣赏。酌之不竭,挹之弥甘。只要潜心涵咏,自可于欣赏颂古、评唱的同时,领略到禅诗禅语的无穷风光,从而心花顿发,顿悟真如。

开悟未必就能了脱生死轮回

印光大师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就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宗门下的人,功夫…

信解行证-3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阿帕卡罗尊者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

佛法要领

推荐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目录 佛法要领序 刘洙源先生略历   上编 四句要义 中编 发菩…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一卷 敦煌版   兼授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三法印-2

——致光法师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654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No. 654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清净道论》全文-3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2)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萨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来在觉中——菩提智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万…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1)

清净慧菩萨因心清净具足智慧而称名,心无贪嗔等妄念,就能定心清净,心于识境不妄想分别,则本具智慧能现前。心从凡入圣的修行就是要清净慧——随顺觉性,所以本章是清净慧…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圆觉经讲记》第二章 普贤菩萨

此章由普贤菩萨问佛关于圆顿种姓的久学菩萨之顿修顿悟的如幻三昧法门:(1)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2)若诸幻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3)若诸众生常居幻化,不知如幻境界,云何解脱?

佛的回答是:(1)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幻灭则见心本觉不动。(2)修行先离妄境,次离幻心,后离亦离,得无所离。(3)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圆觉经讲记》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2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当一切诸佛在因地开始修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轮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