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四章 偈颂(1)

以上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都是长行,接下来要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是偈颂。所谓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体裁,佛教经典文字的体裁有两种,即长行与偈颂。以现代术语说,…

笫三章   爱持十大行愿的功德利益

一、菩萨受持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八行愿: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八行愿是常随佛学。佛所做过的事情、所修过的万行,我们都学习。即佛从过去发心开始修道,修成菩萨,然后成佛道,成佛了继…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六行愿:请转法伦+第七行愿:请佛住世

?因为世间的一般凡夫难以理解佛法,所以佛要选众生来度化,谁有机缘,能听得懂,佛才说。如果听不懂,不能生信,反而毁谤佛,造恶业,那要下地狱的,因此佛不随便说法。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五行愿:随喜功德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五行愿是随喜功德。随喜中的“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所谓随喜功德,是你对别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欢喜心。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二行愿:称赞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第二行愿是观想在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中,都能见到诸佛而称赞如来。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一行愿:礼敬诸佛

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度化众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所生起恭敬心的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样的礼敬。所以我们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顶礼。我们是以尊敬导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请来礼敬。如此礼敬时,身口意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简介(出处、译本、流通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即《华严经》。《华严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相当千《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则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二)法会缘起

如是我闻: “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六卷 灭即无生

当你们听完了前面五个卡带,大约已经明白佛法所讲的四圣谛中的苦与集,接下来,我要跟大家介绍灭。 所谓灭,是指涅槃的意思。涅槃是佛教的专有名词,它是梵文(Nirva…

大乘宗派论解说-8

所以,这些思想里面很多东西错误,如果我们没有注意的话呢,我们本身也掉入这种错误去。那么这个错误,你就执着这个错误的见来看这个世间,来看你的修行,那么来判断你修行,自己修到哪里。那或许你有这种思想你就发现,哦,我已经觉悟到我的见性不灭原来是如此。他就认为他觉悟了。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由莲花生大师所著并曾入甚深伏藏, 后经噶玛林巴大师发掘而示出至今, 此教授汉文内容参见, 刘立千藏译汉和刘巧玲英译汉。 现将刘巧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8):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是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4):度一切苦厄

经文:度一切苦厄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苦,简单说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 经上说:“住胎如坐牢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传心法要(上). 黄檗山断际禅师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实相宝藏论颂

此中最初宣说无有处 无有自性体性本空寂
虚空平等菩提心大界 曰何显现如来无自性
曰何虚空广大界生处 情器四大转变皆显现
如空之色彼无有自性 菩提心所现法亦如是
犹如幻化影像所显现 自性是空本无有实体
境有诸法显现时分中 菩提心中不动无实体
犹如梦境眠中无动摇 境相现时亦无有自性
境有轮涅菩提心之体 如是无动无实体相状
如是诸法若于心中现 非心亦非异于心余法
无而明现幻化之自性 当下性即超越言思义
是故心中所现一切法 现时应知性本是无有
如是如外境相无自性 有境菩提心之自性者
亦是无有之体如虚空 超绝言思说议应了知

法界宝藏论

本体离戏论,其力(用)现时,不观外,不观内,不住中间,认识明性独露,无分别取性。(惟认取其为豁然明智,以无执着分别为性)即能通达,除离戏论独露本体外,别无他事。故名无二自然智。若由说本体与其力(用),便执智(之)住(分)与显现(分)为二,谓体应不分别住,力应修习显现解脱,将修持分为二分计,乃未知关要,未识自体之现相也。此中虽别说体力(自体与其力用),然于自体现诸境时,如明镜中现诸影像,离一事一体明性独露外,更无他故。修显现时,亦自安住独露本体。修彼住时,明相不灭,自然显现。现识独露,如同影像;住识自然智,如同境体。此二无别无异,独自炯露,离诸戏沦。本来清净之法性本体,遍尽自性,名自然智。或光明智,胜义谛,本脱法身,明性菩提心等,随立何名,然应了知,此独露自体,本净自显者也。(其体澄澈独露,本净自显者也。)此大圆满所诠之本体(澄澈本体),即彼真理。或名顿断,或名炯露,或名透澈,或名本脱,或名本净,或名任运,虽有种种异名,义唯凡独露一点。

除暗明灯释

首先,要依靠听闻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复思维以获得定解;而后,长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进行修持等等。就像这样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数经典中都有广泛的论述。
而如后两者,则不需要依止广泛的闻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诸多善贤上师殊胜的恩德,以窍诀修持规与加持转移规之甚深窍诀,不断护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绍之自心本觉。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过十分艰难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护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四种持明之地,并于即生便能现证究竟之果。这就是下八乘无可匹敌之制胜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最上乘论》五祖弘忍大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六祖坛经》–(敦煌本)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39念佛入定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师傅,我想练习打坐,请教一下打坐的时候专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行不行?只是心念,不出声,心念耳闻,这样打坐有没有效果?求师…

34导引通脉的危害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先生您好,我是打坐吧的拳击手**,我二十多年前开始打坐,气息从会阴过尾椎、腰、夹脊、玉枕、百会、下降到眉心、人中、下唇下…

04气脉学说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同修你好,请问四禅八定和灭定尽修完了,中脉以及七轮是否能够打通?出现天眼和出体是在哪个阶段? 光彻五轮答:显教不说气脉及…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