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小乘、密乘
大乘、小乘、密乘 主讲者:广超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好放掌。各位居士大家好。今晚的这个讲题是小乘、大乘、密乘。原本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明憨山大师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 明憨山大师著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基础闻思前行系列课

缘起:现代人工作繁忙,时间更加碎片化,并且各种知识鱼龙混杂,给了解和学习佛法都带来一定影响。为更好的系统了解佛法基础常识,树立正确的佛学知见以及更加灵活的学习,光彻五轮禅修学苑特制作了《基础闻思前行课程》,以广超法师的《佛学基础知识》为蓝本,进行资料整理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内容涉及八个方面,包括因果与十二因缘、业力与轮回、四圣谛、三法印、五戒十善、菩提心、禅定、菩萨行愿等几方面内容。
神奇的五台山之旅
投稿人:普正居士 这次五台山之行充满了奇遇与恩典。 学佛之前,只知道五台山是避暑胜地,曾经两次去游览,给我的印象就是风景优美、非常凉爽,是夏日的好去处。 后来学…
略说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月印千江著)

什么叫绝学,就是无学。 就是不需要学了。 那么,在佛法上,阿罗汉被称呼为“无学”。学习大乘的人,常常轻视阿罗汉。却不知,解脱漏尽者,即是无学。法华经曰“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此等无学之人,才是无为的闲道人。 已经佛法修行毕业了(证得了解脱)。已经不住妄想,也不求远离妄想而证真。 那么这些人觉悟了什么? 即是觉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善知识者,最极难值
时善财童子,礼伊舍那优婆夷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作是思惟:善知识者,难可出现,如优昙华。善知识者,最极难值。善知识者,难得亲近。善知识者,难得承事。…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日记摘选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班 禅修日记摘选 《如来禅》弘道偈 ——光彻五轮 佛法甚深义,何人能了达, 静坐善思维,无住而生心,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自性本清净…
自受三皈依基本仪轨
自受三皈依基本仪轨 光彻五轮整理编辑 一、炉香赞(于佛相前供花果等)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 香云盖菩萨摩…
八、菩萨的行愿
什么是菩萨,什么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六度,什么是加行?
六、出离心与菩提心
菩提心生起的基础,要认识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出离心和慈悲心缺一不可。发心决定终点。人身难得,以菩提心过生死海。菩提心的发心功德非常大。
五台山游记
五台山游记–2021年七月 空平一沙 暑假五台山禅之旅是“机缘成熟”之旅,14天的朝圣之路,脑海里始终映照着生命的光芒。 7月2日本来报“悦物派”组…
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 作者:广超法师 现在让我们来看“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
见佛还是见魔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文钞原文: ◎于未得一心前,断断不萌见佛之念。能得一心,则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欲见即可顿见,不见亦了无所碍。 倘急欲见佛,心念纷飞,欲见佛之念…
关于佛学基础知识及发心的开示(上)-1

关于佛学基础知识及发心的开示(上) 光彻五轮讲述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禅七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
佛法要领
推荐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目录 佛法要领序 刘洙源先生略历 上编 四句要义 中编 发菩…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No. 829 [Nos. 828, 830]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大正藏第 14 册 No. 0463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No. 463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西晋居士聂道真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大庄严法门经(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大庄严法门经 No. 818 [No. 817]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
五台山朝圣与禅修之旅

《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国中有山,名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授记:大支那(汉地)是文殊菩萨殊胜的住地,菩萨化身为八、九岁的童男来到殊胜的圣地。《华严经》云:东北有一座清凉山,初劫时有很多菩萨聚会,贤劫曼殊师利童子与一万眷属在此地广转说法,支那地方菩萨住的宫殿名罗延窟,系初劫到现在菩萨主要的住处。《文殊八字陀罗尼仪轨》中佛对金刚手菩萨说:东北地方大支那有一座五个台的山,我涅槃后,文殊菩萨在此游戏神通,令一切众生得到安和乐利,传广大殊胜的法,有天龙八部护持。《文殊大士灵应录》的序中引《文殊经》说:“若人闻此五台山名,入五台山,踏五台山地,得五台山石,可以超四果圣人,接近无上菩提。”1987年,法王如意宝带领一万僧俗前往五台山,在去之前,上师每天在课堂上都讲面见文殊菩萨的有关公案。
《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圆觉经讲记》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此章由圆觉菩萨为凡夫问:(1)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2)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佛回答:(1)安居前行:先礼佛忏悔,后作安居羯磨(2)安居正行:修三种…
《圆觉经讲记》第八章 辩音菩萨
辩(通”辨")音菩萨因能辨佛音声而称名,于佛所说法音一闻千解。此菩萨知晓佛所开示三种妙法门能广开诸方便,所以本章是他为菩萨问佛: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法要如何…
笫五章 结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己,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普贤行愿品》经文的最后,又回到长行。说…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三章 爱持十大行愿的功德利益
一、菩萨受持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九行愿: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九行愿是恒顺众生。恒顺中的"恒”是永远不停歇的意思,“顺”是依顺不违背的意思,所以恒顺众生就是永远随顺而不违背众…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三行愿:广修供养
关于作供养观想,出家人在做早晚课中的施食,就念施食真言,观想一粒米变成几千万粒,施给鬼神,如果当时鬼神的心想吃的话,它们就吃得到。又如做法会中的放焰口,焰口主——金刚上师也要作观想,观想丢出去的食物化为无量无边而布施给鬼道众生。即饿鬼道众生是通过精神跟人类沟通,经由我们心力的影响,饿鬼就得到它们本来无法得到的东西。因此,中国人祭拜祖先时,金银纸一张一张慢慢地烧,就是这样通过观想发出精神力量。同样的,一些出家人把一些经咒印在纸上,同时画很多圆圈,死者的眷属每念一遍往生咒,就用香烧点圆圈,希望把那些咒烧给堕入鬼道的死者。其实其力量并不在那张纸上,而是施行者通过这仪式发出观想力量,有些心灵感应很强的鬼道众生就能够收到。当我们用心做供养时,佛菩萨必定能够知道,因此,就以清净心观想变现殊胜供品来做供养。所供的妙供养具如下:
《圆觉经讲记》第二章 普贤菩萨
此章由普贤菩萨问佛关于圆顿种姓的久学菩萨之顿修顿悟的如幻三昧法门:(1)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2)若诸幻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3)若诸众生常居幻化,不知如幻境界,云何解脱?
佛的回答是:(1)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幻灭则见心本觉不动。(2)修行先离妄境,次离幻心,后离亦离,得无所离。(3)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一行愿:礼敬诸佛
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度化众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所生起恭敬心的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样的礼敬。所以我们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顶礼。我们是以尊敬导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请来礼敬。如此礼敬时,身口意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圆觉经讲记》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2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当一切诸佛在因地开始修圆觉法门的时候,知道轮回生死有如眼睛有毛病的人看到空…
第一章:总说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序言
此行愿的内容是非常殊胜的菩萨法门,菩萨若缺少普贤行,是无法圆满佛果的。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十卷 方便多门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菩萨道的方便有多门。菩萨道的意义: 当一个人认识到世间无常、苦、无我,然后很想出离生死, 也很想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这样的一个修行人就会发…
净土与秽土-4
根据这个有关弥勒菩萨经典说,一个人如果听到弥勒菩萨的名号,很恭敬供养礼拜,发心去兜率净土,这个人就可以去了,就那么简单。那么,如果一个人听到弥勒菩萨名号,不用修、也不用拜、也不用什么,他不会堕落地狱、边地,而且经常生在正见的眷属,不会诽谤三宝,也就是说呢,你听到弥勒菩萨名号,听过了吗,都听过了,所以你们这些人是不会堕落的,不是我说的哦。
净土与秽土-2
《观无量寿经》主要跟那韦提希跟她500个宫女讲,怎么观极乐世界,这个16观,然后再讲,你修成了,怎么往生,所谓的九品。
净土与秽土-1
那为什么要讲这个讲题?因为我经常到处弘法,时常都面对这个问题:要不要去净土啊?那么每当那些法师找我谈的时候,我都说,不一定要去净土。那么,今晚在这里,我要跟大家说同样一句话,不一定要去净土。
六度(波罗蜜)-3
问2:布施里面有财施,财施有外财跟内财,内财施自身乃至妻儿等。那布施妻子儿女是不是一种侵犯人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