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定慧之路》2012年修订版(致光法师)

定 慧 之 路 第四版 (附言:推荐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定慧之路禅修资讯可关注微信号gu…

学佛修行路线图

《学佛修行路线图》是光明海老师在2020年12月线上禅修课堂所做的开示,此后一直作为网课视频,发布在光彻五轮微信公众号利益广大众生。为了使法宝得以长远和多渠道保存,为了惠泽于禅修班学员,为了给未来更多学法众导航,经多位居士发心转译为文,编制成书。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经典随处可以获取,学佛似乎变得十分容易,真正的修行人很少,而真正实修实证,悟道证道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末法众生,要么对修道不生信心,认为虚无缥缈和遥不可及;要么陷入口头鸡汤,无法自身获益;要么盲修瞎练多年,浪费时间无有进步;要么面对深奥难懂的经书,往往不知所云,依教奉行更是困难;更有学人落入邪见邪修歧途,一盲导群盲。二千五百年前,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而今时今日,为消除众生愚昧暗,菩萨应缘示现,慈悲救护大众脱离无明迷雾,引导众生踏上正智见的修法道路。
本开示是老师根据自己约二十年佛法实践,及传法经验,所总结的修行指导,凝结了善知识的宝贵实证成就和智慧。内容包括基础闻思,基础熏修,系统修习,和无修道各个阶段的修习方法,以及次第目标,并对各部分相互间的关联衔接都作以全面和透彻的讲解。其中“实践”部分,小乘以定慧之路为修习总纲。大乘以般若为种,以菩提心为根,用经典法雨浇灌,成长菩萨的福慧和功德花果。最后,在无修道(禅宗) 讲解中强调了与二乘的关系和理事兼修,给学人敲响了警钟,避免口头禅的大险坑。。。

略说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月印千江著)

什么叫绝学,就是无学。 就是不需要学了。 那么,在佛法上,阿罗汉被称呼为“无学”。学习大乘的人,常常轻视阿罗汉。却不知,解脱漏尽者,即是无学。法华经曰“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此等无学之人,才是无为的闲道人。 已经佛法修行毕业了(证得了解脱)。已经不住妄想,也不求远离妄想而证真。 那么这些人觉悟了什么?
即是觉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九次第定),大家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大约用了一年多修完了。

(以下回答,仅是个人理解及心得总结。仅供参考。修学者应以戒律为根本,定慧为手段,经典为指引,解脱为目的,实修为验证来修行。)

《楞伽经》摘解——如何住真如法

《楞伽经》摘解 如何住真如法 (光彻五轮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乘道行者,明智慧者,首先得明了真如。 那么如何是真如呢? 请看楞伽经如是说: “大慧。何等五法。…

《碧岩录》圜悟克勤大师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 亦称《碧岩集》,是宋代著名禅僧圜悟克勤大师所著,共十卷。书的内容即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和圆悟的评唱组成。每一节的具体结构是:一、垂示,即对该则的案例提示纲要,加以引介。二、列出公案案例,其中夹注著语或评语。三、对该则案例加以评唱。四、列出雪窦重显的颂古诗,其中亦夹注著语或评语。五、对颂古诗作解说性评述。
  此书撰成后, 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禅门第一书”之称。 雪窦大师的 颂古百则,向来被认为是禅文学的典范之作。 而 圜悟 大师 的评唱, 与原诗可 谓珠联璧合, 使得本书 成为禅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过去,很多参禅者从书进入禅悟之门,也有很多参禅者因此书坠入野狐劫之身。故向来视若拱璧者有之,付诸一炬者有之,真可谓醍醐上药,既能杀人,亦能活人。
  虽然网上各种佛教资讯浩如烟海,洋洋大观,但据笔者所知,迄今还没有一部《碧岩录》,因此笔者特将这部书的文本加以新式标点上网,(版本系依据《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二套,略去了夹注的部分)供喜爱禅学与禅诗的朋友阅读。这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禅诗及欣赏。酌之不竭,挹之弥甘。只要潜心涵咏,自可于欣赏颂古、评唱的同时,领略到禅诗禅语的无穷风光,从而心花顿发,顿悟真如。

光彻五轮偈颂集

光彻五轮偈颂集 光彻五轮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修法无执偈 法门非实有何执,烦恼未尽当勤修, 非是执法生实解,为了生死断舍离! 五台山送健桥 文殊普照功德满, 善行…

开悟未必就能了脱生死轮回

印光大师 有人说,禅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的道理,不是很好吗?殊不知见性成佛,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就叫做成佛,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为什么呢?宗门下的人,功夫…

观自在

  观自在菩萨 作者:广超法师 现在让我们来看“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

关于佛学基础知识及发心的开示(下)-1

——光彻五轮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禅七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

佛法要领

推荐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目录 佛法要领序 刘洙源先生略历   上编 四句要义 中编 发菩…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一卷 敦煌版   兼授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禅宗《廓庵和尚十牛图》

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理出偏圆,教与顿渐。从麤及细,自浅至深。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此方、他界得其理也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得其事也,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尾。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随机设教。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其理也尽根源,其法也存莎笠,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十颂佳篇交光相映。初从失处,终至还源,善应群机,如救饥渴。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如水母寻餐,依海虾为目,初自寻牛终至入,强起波澜,横生头角,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泊至入,是何魔魅,况是起祢不了,殃及儿孙,不揆荒唐,试以为提唱。

大庄严法门经(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大庄严法门经 No. 818 [No. 817]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清净道论》全文-2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七)念 死 在六随念之后,再说念死的修习。 (念死的意义)“死”——是一个有情的命根的断绝。诸阿罗汉断除轮回之苦,称为“正断死”。诸行的刹…

《清净道论》全文-1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译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序 论 经中这样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

寻灭尊者开示录-16 :贪欲和四念处

佛陀已经成佛,觉悟了真理,找到了一条通往涅槃的清晰道路。他期望所有佛弟子在三学上培养自己,这三学是,任何佛弟子必须至少有持五戒的品德,这是最起码的。基于持戒,基于你的品行,你的良好行为,你一定会获得三摩地(定),三摩地(定) 是认识真理的根本。一个人可以通过修三摩地(定) 获得智慧。佛陀已明确指出事物的无常、苦的本质和无我的三个实相,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觉悟。

寻灭尊者开示录-12 :还果与不还果之路

在最初进入入流时,当你观察生起与消失的时候,心有一个向上的垂直发展,可以说达到一个更高的状态。当它到达并成熟的时候,真相显现于前,我不需要描述它是怎么发生的,但当它发生时,你会确信你已经觉悟到了真理。你已经进入圣流,毫不疑惑,因为到达那个修行境界时发生的果位定,使你确信你的心已经到达了那个修证高度,那就是入流。

寻灭尊者开示录-11 : 十结和入流果

大家必须学习的,不仅仅是修行心一境性(禅定)以及证悟必要的特质,而且还有去除束缚的路线方法,包括为了去除束缚的训练项目及其顺序,从而依次达到首先的入流果,其次的一来果,之后的不还果和最后的阿罗汉果。这是我们修行的路线图。

寻灭尊者开示录-2:八正道

兄弟姐妹们,佛陀觉悟成佛,不仅觉悟到真理,也指出了这条帮助别人追随和证悟同样真理的道路,即四圣谛。它有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语2.正业3.正命4.正精进5.正念6.正定7.正见(四圣谛)8.正思维。

《圆觉经讲记》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此章由圆觉菩萨为凡夫问:(1)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2)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佛回答:(1)安居前行:先礼佛忏悔,后作安居羯磨(2)安居正行:修三种…

《圆觉经讲记》第十章 普觉菩萨

此章说明邪师病。邪执谬见,不但自心固有的人难于断除,由师友的熏陶而来的,其力也大。修行的人必定要亲近善知识,然而不知选择,遇邪师、邪友,而一味盲从,必致反受其误…

《圆觉经讲记》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难免不发生各种病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修行,无非要降伏与破除无始无明,而此根深蒂固…

《圆觉经讲记》第八章 辩音菩萨

辩(通”辨")音菩萨因能辨佛音声而称名,于佛所说法音一闻千解。此菩萨知晓佛所开示三种妙法门能广开诸方便,所以本章是他为菩萨问佛: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法要如何…

《圆觉经讲记》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因威德自在降伏一切而称名,即菩萨种种威德方便显现令众生朝向觉悟,威德显现有愤怒或寂静相貌,愤怒相能降伏众魔军,寂静相令众生欣然受教。本章是威德自在菩…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2)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萨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来在觉中——菩提智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万…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1)

清净慧菩萨因心清净具足智慧而称名,心无贪嗔等妄念,就能定心清净,心于识境不妄想分别,则本具智慧能现前。心从凡入圣的修行就是要清净慧——随顺觉性,所以本章是清净慧…

笫五章  结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己,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普贤行愿品》经文的最后,又回到长行。说…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三章   爱持十大行愿的功德利益

一、菩萨受持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六行愿:请转法伦+第七行愿:请佛住世

?因为世间的一般凡夫难以理解佛法,所以佛要选众生来度化,谁有机缘,能听得懂,佛才说。如果听不懂,不能生信,反而毁谤佛,造恶业,那要下地狱的,因此佛不随便说法。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一行愿:礼敬诸佛

修学普贤行愿者,最基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发愿、成佛、度化众生。如果这些都还没做到,他就不可能有心要修习普贤行愿。一个人既然发菩提心要成佛、度化众生,必然对佛菩萨有相当的了解,所生起恭敬心的礼敬,并不是一般那些迷神通者那样的礼敬。所以我们每次一到佛堂,看到佛像就一心一意地顶礼。我们是以尊敬导师,尊敬佛的品德的心请来礼敬。如此礼敬时,身口意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圆觉经讲记》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1

刚才讲所有的菩萨都在定中,为何现在又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要知道这些大菩萨经常在定中进入自己所化现的净土中,他们也同佛一样,具有一时在不同地方显现的能力,菩萨不像众生执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个身体里作用。

第一章:总说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讲记—简介(出处、译本、流通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简称《普贤行愿品》,它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即《华严经》。《华严经》属于大乘佛教经典,共有三个译本,即《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四十华严》相当千《六十华严》、《八十华严》的最后一品《入法界品》。现在我所要讲的《普贤行愿品》,则是《四十华严》最后的一卷。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八卷 净心观法

现在,我要介绍净心观法,即以清净的心来观察佛法。 佛陀教导我们很多的佛法,经典上常说,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那么,听闻了这么多佛法,要怎么去实践…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七卷 道~以戒为师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三皈五戒。成为佛教徒最少要皈依三宝,而且要受持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向、依靠的意思。根据佛说,众生从久远以来在三界六道中轮转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四卷 集~烦恼迷执

现在,我要跟大家谈谈烦恼。 每个人都有他个自的烦恼,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管是跟别人在一起,或是独自生活,都会有烦恼生起来。佛法说,众生的烦恼有无量无边,…

广超法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一)序、释经题

  (说明:本讲记主要来自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7月版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广超法师讲述,部分内容有删减,敬请购买原版著作) 《大方广圆觉修…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由莲花生大师所著并曾入甚深伏藏, 后经噶玛林巴大师发掘而示出至今, 此教授汉文内容参见, 刘立千藏译汉和刘巧玲英译汉。 现将刘巧玲…

28皈依的意义——佛学基础知识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六】、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

27中随烦恼、大随烦恼——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㈡、中随烦恼:与一切不善心俱起。我们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随烦恼生起时,因为心中无惭愧,令其它的烦恼继续活动。 ①、无惭:自己没自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5):色即是空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指舍利弗尊者。印度有一种鸟,眼最明利,叫做舍利;尊者的母亲眼似舍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4):度一切苦厄

经文:度一切苦厄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苦,简单说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 经上说:“住胎如坐牢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2):释题与内容简介

《心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深受尊崇,地位崇高,所以其注解特多。在经藏里编录了七十多家的注解,有些注解含有很浓厚的宗派色彩,如唯识宗就用八识来讲解《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1):缘起与译本简介

叙缘起: 今晚,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为什么我会选择讲它呢?主要原因是在大乘佛教的区域,如:中国、日本,甚至西藏等地都有佛教徒诵…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