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宝藏论
本体离戏论,其力(用)现时,不观外,不观内,不住中间,认识明性独露,无分别取性。(惟认取其为豁然明智,以无执着分别为性)即能通达,除离戏论独露本体外,别无他事。故名无二自然智。若由说本体与其力(用),便执智(之)住(分)与显现(分)为二,谓体应不分别住,力应修习显现解脱,将修持分为二分计,乃未知关要,未识自体之现相也。此中虽别说体力(自体与其力用),然于自体现诸境时,如明镜中现诸影像,离一事一体明性独露外,更无他故。修显现时,亦自安住独露本体。修彼住时,明相不灭,自然显现。现识独露,如同影像;住识自然智,如同境体。此二无别无异,独自炯露,离诸戏沦。本来清净之法性本体,遍尽自性,名自然智。或光明智,胜义谛,本脱法身,明性菩提心等,随立何名,然应了知,此独露自体,本净自显者也。(其体澄澈独露,本净自显者也。)此大圆满所诠之本体(澄澈本体),即彼真理。或名顿断,或名炯露,或名透澈,或名本脱,或名本净,或名任运,虽有种种异名,义唯凡独露一点。
除暗明灯释
首先,要依靠听闻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复思维以获得定解;而后,长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进行修持等等。就像这样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数经典中都有广泛的论述。
而如后两者,则不需要依止广泛的闻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诸多善贤上师殊胜的恩德,以窍诀修持规与加持转移规之甚深窍诀,不断护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绍之自心本觉。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过十分艰难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护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四种持明之地,并于即生便能现证究竟之果。这就是下八乘无可匹敌之制胜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清]黄元吉·道门语要
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最上乘论》五祖弘忍大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六祖坛经》–(敦煌本)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达摩大师《无心论》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哪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唱道真言》-[清]青华老人传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
关于修行求神通的危害性
而为了求神通而被附体,十分不值得。何以故?神通不敌业力。可以说,神通在世间事上起不了多大作用。该受什么报,还受什么报。这不是神通可以改变的。业力永远超过神通力。连佛都抗拒不了业力,还要示现遭受食马麦、背痛等果报,所以因果是不可能错乱的。 一旦被附体的话,这个附体因缘,一般很难解开。各种折磨,控制被附体人的精神意识和身体,被附体的人不被整得油尽灯枯,附体一般都不会离开。你说,好好一个人,给三恶道的鬼神做牛马
信心铭.三祖 僧璨
信心铭 隋—-僧璨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
最上乘论. 五祖弘忍禅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达摩大师破相论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达摩大师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已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反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反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承,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达摩大师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第一讲:定慧基础知识和修定的基本方法

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迎请寻灭禅师的到来

迎请寻灭尊者灵骨舍利,是中国,新加坡,斯里兰卡三国法师和大德居士共同愿力所感召的结果!萨度!萨度!萨度! 寻灭止观的教法是寻灭尊者根据流传在斯里兰卡的古佛教经典中逐渐整理出来的一系列有效的禅修方法,继承了南传佛教的特点,又不同于南传佛法,特别是五遍行,心生灭,远离十八界以后的修法。 这些有次第,有深浅的殊胜佛法是非常难得的,它经致光法师不辞辛劳传到了中国,使我们有缘修习到寻灭止观。因致光法师的功德,寻灭止观在中国可以说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受益的人也越来越多。
快乐之道!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更好更愉快,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快乐的呢?那我先拿一两个例子来说,比方说,有些人他向往一个美好的家庭,有个好丈夫、好妻子、好儿女,或许有些,他真的他觉得他拥有这些,但是他真的很快乐吗?可能我们表面上看他好像是生活得很快乐,但实际上,在他内心里面倒不是如此,等下我会谈到为什么会这样子。 再来,比方说有些人,他也满足在某些事情的追求,那么从中呢,他觉得他也快乐。但是也一样,他不见得就是很快乐的。比方说,假设一个人他很喜欢玩古董,那么他就收藏收集古董,那每天呢,拿那些古董来看啊、摸啊,看看又收回去,他也满足在他的这个收藏里面
定慧之路禅修心得体会
定慧之路禅修心得体会 2019年9月30日,我参加了定慧之路的禅修课,也许这次是因缘聚足,让我有这个福报遇到好的老师,此前我报名过一次但是因有事没法参加。说说我…
13十二因缘的还灭门——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六、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
06业的自性——佛学基础知识
六、业的自性 佛法中所讲的“缘起性空”是最讲究的法。这句话之意是: 一切法都是众因缘在生灭,它的本性不可得,起行本空,没有自 性,不是永恒存在,是无常的,这是万…
05业的止息——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五、业的止息 修行解脱者,进入无馀涅槃后,他今生的果报身都舍掉,不 再执取,以后再也不会在三界六道中受生,既是不受后有。 业的 止…
02业的分类——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二、业的分类: 业可分为很多种类: 1、以身,口,意三业来分。 ①身业:身体的行动是一种造作,故身体的行为就是身业。 ②口业:用心…
01业的定义——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一】、业力与轮回 一、业的定义 业,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 中…
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活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从我自己先讲起。当我在读书的时候,经常跟一些年纪比我大的那些中年人,一起吃喝玩乐,因为跟这些中年人吃喝玩乐,我是小孩子不用付钱,他们付钱我就跟着去。那么其中有一位大概是在我读中三还是中四的时候,他有这个哮喘病,然后就在我中三中四那年就去世了。从他一去世了,我的问题就开始来了,他这个人这样的一生就走了,大概是30多岁,他这么一生的过程,我在想这样有意思吗?他一直都在病中,没办法做粗重的工作,所以他只能经常做些临时工,所以也很穷。因为他我就开始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在想他这样活着,一点意思都没有。
53解脱与大小乘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老师,我看到一个说法,有说四禅八定因为其觉知和意识心都可能被泯灭,所以不不容易明心见性。这即是小乘与大乘的区别。您觉得是…
52戒淫与纵欲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师兄误会了,我所指的不能退菩提心。意思是一旦修了四禅八定,据说人就会失去欲望,没了性能力。从而只能一心求道,想退回做普通…
51超越幻境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善知识前辈,最近坐中一旦心定就会出现深邃蓝的仿佛湖水一样的境界,忽大忽小边际不定形状时常变化。有时想定住它,但稍一用意就…
50他心通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修了一段时间,发现我能感知别人的情感波动,而且我自己集中注意力时,能影响他们,这怎么回事?(问题遗失,补录大义) 光彻五…
49戒力与业习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您好,大师。看了您前面的帖子。个人感觉您是有实证经验的。我以前的时候有段时间看过佛经(心经,楞严经,楞伽经,宗镜录),打过坐…
48耳根圆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 ——- 即是从耳根听觉开始修,观注点在听觉的“觉”上。觉本如流(像流水一样,持续不断),“声”是所觉。 即听觉与声音,首先要分开,不要把观照点放在声音上,而要放在听觉的“觉”上。当心专一,即不受声音干扰,渐渐观照到听觉的“觉”稳定(其实这种状态就是入定了,不过带有观照慧在里面,所以是定慧双修)。即是入流亡所。
47白骨观
修白骨观,观不起来,说明业力太重。 白骨若能清晰呈现,说明业力轻。 所谓业力,就是烦恼业和身体不清净。 修白骨观,业力重者,初观白骨,颜色多灰暗,乃至完全不能观出白骨。 如果完全不能观出者,应先修一些戒、定的前行。发心持不淫戒,辅以修定(若不能入定,可修数息)。自觉身心清静一点之后,再尝试修白骨观。 修此观应从脚趾白骨开始观起。从小部分白骨起观(大脚趾第一节开始起观),直到整副白骨完整呈现在观境之中,然后可以此观境入定。修成观境之后,在平时应将此白骨观境应时刻保持在意境之中,在行住坐卧中保持,直到白骨的境界与自身的身见(即自己对身体的概念)相合一,身即是白骨,白骨即是身。若如此修持,很快(也许几天)贪嗔的烦恼就会断除。(这个过程中,白骨会越来越白,乃至白骨发光发亮)
46三十七道品
我对37道品的理解,是可以有顺序。但也不一定有顺序。 很多道品可能同时发生。 比如顿悟者,见道修道一并完成。 一般来说,先见道后修道,最后证道。 比如先证初果为见道,然后2果、3果、4果这样次序修下去。 但是也有很多人,一次性证到2果,或者3果(跳过了初果、二果的阶段),或者直接证4果。 这在佛经里很多这样的故事。 很多人因为一句话,当下就证到阿罗汉果等等。所以,顺序不是固定的。 可能全部同时,也可能部分同时,也可能逐步一个个次第修上来,都有可能。
45法喜需要控制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五轮师兄,今天早上我入定了,很奇妙,很高兴,但是,还是不要说出感觉,真的很高兴,我修的路是正确的,希望在以后的修行中,得到你…
44光明想与睡光明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1、请问夜里躺着床上入睡前怎么修行,可以一直观呼吸吗?这样会觉得意念太重不利于睡眠。 2、葛印卡的内观修法中,要将觉知从呼吸…
43素食与营养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楼主大德您好!我相信素食可以培养慈悲心,可以压制嗔心,可是长期素食的话,如何保证营养(蛋白质)?请谈谈您的看法。 答:担心营…
42色即是空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解 答:因为色是幻觉,当有一日,我们死去时,色等一切,都归于无。所以是一场空啊。那万一真死了,真的会死…
41弘法利生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感恩大德开示。我这样理解,四禅修好后,于定中进入5678至灭尽定,这是一条直通路线;若修观,于四禅的定中开始起观……
40慈心观的作用
南传的《清净道论》中说修习慈心观的行者能获得十一种利益: 1. 安眠——除了不会失眠,更会拥有良好的睡眠品质。 2. 安寤——睡醒之时是感到精力充沛的。 3. 无有恶梦——不受恶梦的干扰;即使作梦,也是吉祥的美梦。 4. 为人爱敬——由于慈爱不断的从内心散发出来,因此表露在他的身、口行为的自然也是为他人所喜爱的。换言之,修习慈心观之人将会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5. 为非人爱敬——同样地,非人(如天神、护法神、鬼魅精灵)也会恭敬、爱戴修习慈心的人。 6. 诸天守护——修习慈心观者的周遭都会有许多善神常在身旁摄受护持。
39念佛入定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师傅,我想练习打坐,请教一下打坐的时候专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行不行?只是心念,不出声,心念耳闻,这样打坐有没有效果?求师…
38吃素与清净
我在失业修行的那段时间,吃了1年时间的全素。这中间曾吃了一片肉,吃这一片肉产生的干扰需要我花上半个小时打坐的功夫来清理。以我体会,吃肉不利于身业清净,对禅定有碍。 所以,建议不要吃肉。 (编者注:根据我个人理解,肉带有众生的业力,吃了之后,会污染色身,导致身体疾病,即污染身体清净。按佛法说,吃肉得多病短寿报。而修禅定者,若要禅定自在,需要色身清净为基础,否则身心互为影响,身体不清净则禅定不稳定,即很难达到禅定自在。)
37智慧的生与无生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一直在关注禅定的东西。很想知道有没有禅定和入定后是什么情况,通过博主分享基本上可以肯定有禅定,入定就需要自己去体验了。还想问…
36佛性与觉性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请教老师:植物有佛性吗,能成佛吗。 答:佛性是指有情之觉性。即有烦恼的众生。有烦恼的众生,因烦恼推动(或者说是菩提心推动)而…
35大乘三昧
大乘三昧是大乘人的修行,主要是百八三昧,细说有无量三昧。智慧的三昧可以在动中修,有一些深三昧却需要以四禅的定力为基础才能修。大乘的三昧远远超胜世间的四禅八定,几乎是不同质不可比的差别。一个修菩萨道的人,修了大乘三昧,才能有足够信心,足够的能力去行广大的菩萨事业,这都是胜义事,不可显说。 (附录:百八三昧名录,听闻记忆这些三昧名称者,有无量利益
34导引通脉的危害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网友问:先生您好,我是打坐吧的拳击手**,我二十多年前开始打坐,气息从会阴过尾椎、腰、夹脊、玉枕、百会、下降到眉心、人中、下唇下…
33自心是导师
问:师兄,末法时代妖魔胜多,如何辨识?又如何选择正道及辨识?那几位师傅的书籍可以推荐 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心若直无欲,何处有妖魔?三法印为鉴,无所得为得。佛经为手册,实修为试验。自心是导师,戒律为准绳。四念处为修,随缘请问人。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 (编者注:自心是真正的导师。了义的皈依,是皈依自性佛法僧。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现实中善知识引导见自性的殊胜作用!)
32般若波罗蜜
——返回《禅定实修问答录》书目 问:请问下师兄。。怎么样正确的观空?当还有身体意识的话,是不是不能观空?请指点 答:所谓的空,是大乘的理论。意指空性。空性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