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原文及白话文)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   宋罽宾三藏求那跋摩译  禅陀迦王应当知,  生死苦恼多众过,  悉为无明所覆障,  吾欲为彼兴利益。  譬如刻画造佛像,  智者…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广超法师讲 如月、果逸 合录 本篇导读: 一、文章结构与核心内容 序言与背景 广超法师的佛学背景:南洋大学理学系出身,师从宏船老和尚,参…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无著菩萨造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导读: 1. 叙缘起 广超法师讲解的背景和缘由。 2. 简介四圣谛 解释苦、…

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华严)22-4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0 册 No. 293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二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尔时,善财童子随顺修行具…

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华严)1-2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0 册 No. 293 大方广佛华严经 No. 293 [Fasc. 1-39 = Nos. 278(34), 279(39); Fasc.…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41-6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一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离世间品第三十三之六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足…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23-4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三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12-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三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如来升兜率天宫一切宝殿品第…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1-1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No. 278 [No. 279]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一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世间净眼品第一之一…

密码保护:松岭宝藏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楞伽经原文及译文

楞伽经原文及译文 目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原文. 1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1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12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21 【一切佛语心品之…

愚笨的周利般陀证得圣果

愚笨的周利般陀证得圣果 ◎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1] 。(法句25)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摩诃…

密码保护:《六祖坛经选讲》讲授 :卡罗法师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寻灭尊者开示录》23-缘起法

返回书目——《寻灭尊者开示录》 (寻灭尊者) (说明:本文由寻灭禅法爱好者根据尊者讲法英文原稿翻译成中文,法师讲法为英文录音,中间穿插有巴利语系词汇,此文翻译极…

佛学基础知识(全文)

佛学基础知识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目录 一、业力与轮回………………&#823…

大乘入楞伽经

大乘入楞伽经 (斯里兰卡楞伽山)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672 大乘入楞伽经   No. 672 [Nos. 670, 671]   新译大乘入楞…

受菩萨戒仪轨

受菩萨戒仪轨 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第 59 册 No. 1085 受菩萨戒仪   No. 1085 受菩萨戒仪   南岳沙门释 惠思 撰   夫受大乘戒法。先教…

大智度论 – 卷91-100

大智度论 – 卷91-100 【卷第九十一】 释照明品第八十一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

大智度论 – 卷81-90

大智度论 – 卷81-90 【卷第八十一】 释六度品第六十八之余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

大智度论 – 卷71-80

大智度论 – 卷71-80 【卷第七十一】 释大事起品第五十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

大智度论 – 卷51-60

大智度论 – 卷51-60 【卷第五十一】 释胜出品第二十二   【经】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摩诃衍、摩诃衍者,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

大智度论-卷31-40

大智度论 – 卷31-40 【卷第三十一】 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

大智度论-卷21-30

大智度论 – 卷21-30 【卷第二十一】 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   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   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 …

大智度论-卷11-20

大智度论-卷11-20 【卷第十一】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第十六   【经】   佛告舍利弗。   【论】   问曰:   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

大智度论-卷1-10

大智度论-卷1-1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1509 大智度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 长安释僧睿述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

密勒日巴尊者传

密勒日巴(米拉日巴)尊者传张澄基 译 译者序  据我所知,除释迦文佛外,西藏密勒日巴大师(1052-1135)在古今中外佛教史中,恐算是第一人了。他的生平像一首…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金刚经讲记(下)2020版(广超法师著) 目录: 四、菩萨观三十二相,即本具金刚智非相显现. 149 五、信心清净的菩萨,能信受金刚智之非相显现. 152 六、…

《功过格》白话解-了凡四训

《功过格》白话解 了凡四训 百功: 救人免于死难。保全一妇女的贞洁。劝阻他人不可溺爱或者以溺水的手段遗弃虐待子 女。为人延续后代子嗣 五十功: 不仅自己不堕胎,…

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普贤菩萨·讲记释义:普贤菩萨行愿品(广超法师讲解)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唐三藏法师般若译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简介 《入菩萨行论》,是说明菩萨如何修行的要典。中国西藏佛教前弘期,曾由印度一切智天同西藏吉祥积,依据迦湿弥罗国本,译成藏文(约在公元…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文殊师利发愿经》开示 .五台山

我们叫各种善因缘使得我们一起相聚在五台山,在这个文殊菩萨的道场、这个文殊菩萨的圣地,这是非常的难得的。然后呢,我们在这里对文殊菩萨生起信心,那么更加的殊胜,可以说是历劫轮回中难得的一次因缘,让我们能生起自性的光明,能升起朝圣的光明心,信香普供,龙天欢喜。这里说多了,你们慢慢去体会哦。
文殊菩萨在佛教里是代表智慧的,是非常重要的代表智慧的一尊菩萨,同时又是七佛之师。我们都知道佛教是以智慧为根本的,就是说它的价值观不是我们普通的求福报、或者我们普通的求神、拜佛、求保佑给我升官发财之类的,不是这种。根本的是让你能够受佛法的利益,是能够断除我们的烦恼、觉悟甚深的智慧,这才是佛法的核心。

佛法要领

推荐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目录 佛法要领序 刘洙源先生略历   上编 四句要义 中编 发菩…

忍辱与精进4

——阿帕卡罗尊者讲述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

药师佛心咒

药师佛心咒 光彻五轮整理 (附言:推荐持诵大悲咒的师兄,可以同时参加我们的每日六字大明咒、88佛忏、心经日课打卡,功德非常殊胜哦!另外推荐这篇文章:《我已修完四…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身口意清净,除灭诸…

大念处经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清净道论》全文-4

(六)遍知智——法住智 他这样的了解:于过去由业缘而生的诸蕴,已在彼处而灭;由 于过去的业缘而于此有生起别的诸蕴;但没有一法是从过去有而 来于此有的。于此有由于…

《清净道论》全文-3

三、他心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他心智。彼以己心, 悉知其他有情及其他补特伽罗之心: 有贪心而知有贪心, 离贪心而知离贪心, 有嗔…

《清净道论》全文-2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 (七)念 死 在六随念之后,再说念死的修习。 (念死的意义)“死”——是一个有情的命根的断绝。诸阿罗汉断除轮回之苦,称为“正断死”。诸行的刹…

《清净道论》全文-1

清净道论 觉音造 叶均译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序 论 经中这样说。 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 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据说:世尊…

寻灭尊者开示录-16 :贪欲和四念处

佛陀已经成佛,觉悟了真理,找到了一条通往涅槃的清晰道路。他期望所有佛弟子在三学上培养自己,这三学是,任何佛弟子必须至少有持五戒的品德,这是最起码的。基于持戒,基于你的品行,你的良好行为,你一定会获得三摩地(定),三摩地(定) 是认识真理的根本。一个人可以通过修三摩地(定) 获得智慧。佛陀已明确指出事物的无常、苦的本质和无我的三个实相,只有通过禅定才能觉悟。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三章   爱持十大行愿的功德利益

一、菩萨受持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十行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十行愿是普皆回向。 在小乘的佛法中,修行者为了自己的解脱,其所修的一切功德,主要是回向龙天护法,希望它们为他护法…

第一章:总说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从开始发心修行,直到成为法身大士(即要成佛的菩萨),都在修习这十大行愿。我们通常把它称为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在这十大行愿中,有“行”和“愿”两件事:“行”是要努力去实践实行,以完成所要做的事情;“愿”是心中的志愿,即心想要完成的事情。

净土与秽土-3

佛接引众生哦,有各种各样的方式,那么我们娑婆世界是其中一种特别殊胜的方式——就是有三恶道,因为有这个三恶道,所以殊胜,很多人说三恶道哪里好?我问你们,你们看了很多佛经,佛是不是说在做天人修行不如在人间修行,为什么?天人在那边享乐,享乐不觉得苦,对不对?享乐了就不想修了,那么呢你在人间呢,有苦有乐,你知道苦怎么回事,乐怎么回事,你才会真正认真想修,这是他最殊胜的地方。

净土与秽土-2

《观无量寿经》主要跟那韦提希跟她500个宫女讲,怎么观极乐世界,这个16观,然后再讲,你修成了,怎么往生,所谓的九品。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