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意 识-3

——尊者阿帕卡罗讲述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阿帕卡罗尊者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第二讲

今天要讲“本无自性”。在讲这个之前先要搞清楚上一次讲的“心、意、识”。这心、意、识是三个不同的意思,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我们佛教里把一切法称为万法,世间一切万物称为万法,万法又可以分为物质的跟精神的,物质的称为色法,精神的活动称为心法。

色法又分为内、外色。内是身体以内的,外呢身体以外。所以这个内色就是有五根,外色就是有五尘。这五根、五尘合起来称为五双色。

心法分为“心王”跟“心所”。“心王”就是心在那边作用,它先起来带动种种的心念称为“心所”,有如王跟臣一样,所以一个叫王一个叫所。“心所”就是法尘。“心王”就是能知觉的心。“心王”又不止是能知觉的心,还包括所谓的心、意、识。心的意思是“集起”,“集”就是收集,“起”是生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它能收集我们业的种子,业种子在心里面因缘成熟它就生起来,叫“集起”;“意”是思量思惟的意思;“识”是了别的意思,就是能知觉的心叫做了别。识所了别的就是所谓的“尘”。

前面有六个识,所以心意识,“心”一般指第八识,“意”是第七识,“识”是指前六个识。所以心、意、识三个合起来有时候统统叫心,有时候又分开来讲。

这个心、意、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眼识 ——依——眼根 ——缘—— 色尘

耳识 ——依——耳根 ——缘—— 声尘

鼻识 ——依——鼻根 ——缘—— 香尘

舌识 ——依——舌根 ——缘—— 味尘

身识 ——依——身根 ——缘—— 触尘

意识 ——依——意根 ——缘—— 法尘

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所依的根,我们每次说的意根,就是末那识。所以意识依意根缘法尘,就是意识依靠末那识生起来。那么接下来,它向内执取阿赖耶识为我,那么向外执取境界的不是末那识,等下我们会谈。

末那识有几个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这些统统叫做我执,执着有一个我,那个我是谁呢?就是阿赖耶识是我。但是这几个识里面,末那识被称为“恒审思量”。

我们看回第八个阿赖耶识,又叫“藏识”,“藏”是收藏的意思。它收藏有三层意义在里面:能藏、所藏和执藏。能藏就是它能收藏一切业习的种子。所藏就是阿赖耶识本身就是种子所收藏的地方,而且它被第七识所熏习。熏习是什么意思,就是比如我们烧烟熏那个窝,窝就被熏黑掉,叫熏。我们业的种子所造的业的行为能影响这个阿赖耶识,所以我们说阿赖耶识被种子所熏习。执藏呢就是阿赖耶识被第七识所执着,认为它是我。所以这三个意思大概是这样。

阿赖耶识有时候又被称为根本智。因为我们八个识都是从阿赖耶识那边生起来。但是等一下我会解析它的差别。

那这个阿赖耶识,到底它是什么东西呀?就是在大乘的唯识宗里说我们的识有八个,这八个识里面阿赖耶识是收藏所有业报的种子的地方,所以我们的眼识有眼识的业报的种子,这个种子就从阿赖耶识那边生出来,所以眼识就从阿赖耶识那边生出来。所以眼识必须依靠第八识。除了要有眼根,要有色尘,而且要有第八识。那么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识都是从哪里生的呢?是从阿赖耶识那边生出来。那阿赖耶识到底是什么?

阿赖耶识不过是一群的种子的聚合,我们给它个名称叫阿赖耶识。说我们的业呢收集在一起成为一群一个聚合,有时候佛叫它五蕴,那么在唯识里面它不叫五蕴,它用识来解释。所以五蕴呢,就可以讲完八个识了。但是在唯识里呢它特别解析清楚它用八识来解析。那这八个识里面,它说阿赖耶识收藏着我们一切业的种子,然后一切业的种子从阿赖耶识那边生出来。那它收藏的时候怎么样收藏呢?我们叫“熏习”,并不是说它收东西进去,它是用熏习。

就比如说我们众生有些人有抽烟有些人没有,那一个人学会抽烟是不是把烟收进身体里面,不是的,他养成了一个习气,佛法唯识宗里面用“熏习”来解释。就是说慢慢的熏熏熏,它有一层污垢产生了那种习惯。那么抽烟慢慢抽抽抽,最后抽出一个抽烟的习惯出来。那我们一切造业的行为,它会好像抽烟一样影响着我们的心,影响着阿赖耶识。所谓影响阿赖耶识,不是影响一个东西,而是我们所做的一切行为呢,影响我们业的种子。那么它影响来影响去。所以呢所谓的种子呢,从阿赖耶识里生出来之后呢,又影响回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那么一直延续下去。

所以不要以为这个阿赖耶识是一个东西,它里面包括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七识,而且也包含了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包含了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明白吗?阿赖耶识收藏着一切业的种子,所以它称为集起。收集然后因缘到了它又生起来了叫做集起。因此阿赖耶识是什么?就是前面七个识呀。就是前面的法尘、六个尘。这些就是阿赖耶识里面的元素啊。阿赖耶识本身并没有什么东西,它不是一个什么东西,但它里面收藏着很多很多东西。

比如说佛教徒是什么东西呀?没有什么东西呀,佛教徒呢,是很多很多学佛的人,他们都是那一类型的,如果他们都在一起,我们叫他们一群佛教徒。阿赖耶识就是这样,一群的种子聚在一起,在那边活动,我们叫它阿赖耶识,那么这就是一个众生。

身体有内外,识没有内外。识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身体外面,它是一种心的作用。因为识是心法不是色法。心法跟色法呢不能对换。心法跟色法是不同的业所形成的不同的界,上次讲十八界你们记得吗?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就是在阿赖耶识里面不同的群的种子在那边活动,眼识有眼识的种子,耳识有耳识的种子。

我们的眼识通过眼根去知道外面的色尘,然后意识就在了解法尘。我们每次以为我的心在头脑里面想,明白吗?我们说我们的心在头脑里面想,这是我们凡夫以为心在身体里面。实际上我们的心是否在身体里面呢?不是的。有些人睡觉可以灵魂出窍,有些人他就可以去外面知道东西。所以心不一定在身体里面。那么这个一般上呢,我们都认为心在身体里面,

意识所认识的叫做法尘。意识有两种,一种叫做五俱意识,一种叫做独头意识。五俱意识是什么呢?就是凡是随着眼耳鼻舌身生起来的意识我们叫做五俱意识;独头意识就是意识本身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完全无关,它自己在那边生灭,这叫独头意识。

我们每次说眼识了别色尘,意识了别法尘,但是当我们的眼识生起来的时候在当时我们的意识也生起来了,那个意识叫做五俱意识。在当时眼识了别色尘的时候意识了别它的法尘,两个同时作用,叫做同时。

那么什么叫同境呢?就是说当我们的眼睛看到这样的颜色的时候后,我们的意识的法尘当时也生起同色的法尘,明白吗?那么我们的意识就说我知道了我看到红色。因为在我们佛法里面说,意识是了别法尘,意识不可能知道色尘。

那么我们怎么看到颜色呢?我们怎么看到这个是红色呢?意识不知道。意识不知道它怎么去想红色。那是因为我们的业习里面当我们前面五个识一生起来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它在那边作用,它找同伴它也在那边作用。当你眼睛了别色尘的时候意识就在那边了别它的法尘,而它的法尘里面的东西就是跟色尘是同样的境但是是不同的界,明白吗?法尘有法尘的界,色尘有色尘的界,但是它们是同样的境。

你看到红色,这个眼识了别红色的当时,你的意识所对应的法尘也说是红色,这是同时同境。这个同境是色尘跟法尘的境同样是红色。色盲的人如果从来没有看过颜色,他不知道红色。色盲是看黑白的,但是有些人他眼睛有错乱看颜色颠倒,那不一样,他颜色一错乱,法尘也一起错乱。是我们的业习里面,当你的法尘里面如果没有那个东西,你就没有东西好想了,看东西你就不知道是什么了。就是当时他的眼识起来但是他的业习里面它的法尘没有那些东西,那么它没得好想。但是当我们的法尘里面有的时候呢,我们的意识就会同时一起起来。就有那些东西在想了。

现在我们来看,假设现在你们在看东西又在讲东西又在听东西,那它里面的作用,有眼识在作用,有耳识在作用。但是当我们的眼识在作用的时候,有时候我们的耳识也在那边作用,但是呢,我们的意识呢没有在那边作用。你们明白这句话吗?好像有些人看书看到入神,外面的声音听不见了,有没有?所谓听不见外面的声音是否是他听不见呢?不是的。是当时他的意识里的五俱意识只生起眼俱意识,所以呢他的意识里面有眼俱意识的法尘,没有耳俱意识的法尘,明白吗?所以他耳膜在那边震动他听到东西但是他心里面意识里面根本不知道它,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那个法尘。他是分别那个法尘一念一念在那边分别,明白吗?但是意识本身是了别法尘的。

在我们了别分清楚之前呢,我们要分清楚什么叫现量、什么叫比量。现量就是那个境的当前你知道它,当时叫现量;所谓比量呢,是那个境是你用种种的比较来知道它,叫做比量。

那么我打一个比喻,如果突然间闪电闪一下,当时呢你眼睛在现量看到那个闪光,一闪就过去了。过后呢你才通过比量告诉你这个是什么东西,是打雷。明白吗?然后你再告诉你这个打雷很可怕,然后你就跟自己说好怕好怕。明白吗?那么我们的心念一念一念都在现量里面,同时我们又经常落入比量里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眼睛一直在那边看东西,现前一直在那边知觉,一直在那边了别,这叫做现量。但是我们又一直用我们的意识去推理去比较得到一些结果,那些叫做比量。

现量就是说我们跟境接触的心念,比量就是经过几个念来得到它的内容。比如说一辆车跑过去,那辆车在跑的每一刹那都是现量,它连续起来你看到那车子走动就变成比量了。这个很难搞清楚了。

比如你们在很黑暗的地方,用闪光灯闪一下,闪一下就没有了。在闪的那一刹那你眼识起来,而且当时你的意识也起来了,然后你的意识过后呢就用比量去知道它。但是意识过后是怎么知道呢?它是一连串的法尘。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个境的内容。所以当你在那个闪光灯闪的那一刹那当时眼识了别色尘,当时你的意识了别法尘,过后你的意识去分别那个法尘里面的东西。

那么这个意识的了别是什么呢?是当时每一念的知觉的心在那边知觉它。然后一念一念连起来,这些念本身形成了我们的分别。了别跟分别完全不一样。了别是现量,分别是比量。

以前我讲过了几次,而且叫你们做试验。比量就是法尘在那边在告诉你东西,现量就是识所知的东西。这个不明白我要给你们打比喻。现在你们如果说静下来闭着眼睛念一二三四五,你说它没有意思,那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连起来你就觉得有东西了。明白吗?当你念阿弥陀佛阿的时候,你念“阿”那个声音出来甚至你没有出声,心里面那个法尘“阿”就出来,当时你念“阿”的法尘的时候,你的意识知道你在念,那个叫做了别。然后“阿弥陀佛”一个一个连下去,完成了阿弥陀佛的故事,那叫做分别。听懂吗?

所以,了别是每一刹那每一心念的了别,了别第一念之后他不了别第二念,第二念又是另外一念的了别。讲阿弥陀佛,当在念“阿”的时候你就起一个识在了别“阿”这个念是一个法尘,而当时能够知道这个念的呢就是我们的意识,假设那一念我们称为第一念的意识,实际上里面已经很多念连续生灭了,我们只讲一个。当你换成“弥”的时候你又另外一个意识在那边了别了。那第一个念的意识已经灭了,接下来是第二个念的意识在了别,了别是“弥”。然后你念“陀”的时候,“弥”的意识又已经灭了,它起另外一念的意识去了别“佛”,然后当法尘起“佛”的时候呢,意识又在起另外一个意思去了别法尘。

所谓的了别就是它能够知觉那个外境,所谓的识呢就是能知觉的心。明白吗?所以,在你念“阿弥陀佛”的过程里面,已经不懂多少个法尘、多少个意思在那边了别法尘了。但是当这个“阿弥陀佛”念完了之后,你才分别出这个是“阿弥陀佛”。所以了别是当时现量你知道“阿”当时你知道“弥”这样的一个法尘而已,明白吗?

因为我们的意识里面它的作用很快,它有一个叫做念的“心所”能够回忆前面的念,能够一直连续下去,但是这个连续我们讲连续好像火焰在烧,我们说连续,第一个出来第二个第三个就升上来。那么我们的意念也是这样的。所谓的分别是什么东西呀?就是法尘组成的一个故事。明白吗?

分别,是事情发生以后的事情了,了别呢是当前事情正在发生的那一刹那,叫了别。了别所对应的有境就是法尘,分别呢已经没有境了,分别是过后的事。

比量,就是不是现前发生的事,现量是现前发生的事,比量是过后的事了。所以分别并不是有境在那个前面,意识了别法尘,眼识了别色尘。如果你眼睛看到红色的当时,眼睛在了别红色的色尘,而当时你的意识在了别红这个念,这个念红。你当时起了这样一个念,还没有去分别,而当时你能够了别你在念这个红。明白吗?

当一个东西我们没有去分别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打个比喻,从刚才坐到现在,地上是硬的?是软的?你刚才有想吗?没有。所以当时你并没有在那边分别,你是在耳朵、眼睛这边分别,你当时也可以了别这个是硬、是软,你并不是不知道。但是你并没有去想,我们说没有想就是没有分别,明白吗?但是在我们分别的当时,我们的意识在了别法尘,明白吗?在我们分别阿弥陀佛这四个字的当时,每一念我们的意识在了别阿、了别弥、了别陀、了别佛。所谓的分别就是心念在那边想,明白吗?心念所想都是法尘,这个作用呢是意识必须依这个意根生起。

为什么说意识依意根生起呢?就是说我们的心有执着内外、执着阿赖耶识是我,阿赖耶识所生的东西是法,那么我们的意识必须要有一个这样的执着才能生起,所以我们说意识以第七意识为根。一切分别都是语言名相,你是一个刚刚出世的小孩子,我没有告诉你佛是什么,让你佛佛佛你不懂什么,但是呢现在跟你懂了,讲佛你知道他是觉悟者等等,对不对,你就在那边分别。

所以你怎么分别呢,就是你的法尘里面有那些东西呀。那么我们的业习里面你去找它是什么,但是如果你念到一个时候佛佛佛,你也不想什么的时候,那时候你可以说是在了别,也是可以。但是呢,当你要知道佛是什么呢,你就分别了。所以正在了别就是你只知道你在念这样的念罢了,念什么?杂念就是分别了。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