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如来禅》禅修总结摘选​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总结摘选​ 原创 光彻五轮 光彻五轮 5天前  收录于话题 #同修分享 春节《如来禅》长沙禅修班 禅修总结摘选 《如来禅》弘道偈 &#82…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五行愿:随喜功德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五行愿是随喜功德。随喜中的“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所谓随喜功德,是你对别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欢喜心。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三行愿:广修供养

关于作供养观想,出家人在做早晚课中的施食,就念施食真言,观想一粒米变成几千万粒,施给鬼神,如果当时鬼神的心想吃的话,它们就吃得到。又如做法会中的放焰口,焰口主——金刚上师也要作观想,观想丢出去的食物化为无量无边而布施给鬼道众生。即饿鬼道众生是通过精神跟人类沟通,经由我们心力的影响,饿鬼就得到它们本来无法得到的东西。因此,中国人祭拜祖先时,金银纸一张一张慢慢地烧,就是这样通过观想发出精神力量。同样的,一些出家人把一些经咒印在纸上,同时画很多圆圈,死者的眷属每念一遍往生咒,就用香烧点圆圈,希望把那些咒烧给堕入鬼道的死者。其实其力量并不在那张纸上,而是施行者通过这仪式发出观想力量,有些心灵感应很强的鬼道众生就能够收到。当我们用心做供养时,佛菩萨必定能够知道,因此,就以清净心观想变现殊胜供品来做供养。所供的妙供养具如下:

《圆觉经讲记》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1

刚才讲所有的菩萨都在定中,为何现在又说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起座?要知道这些大菩萨经常在定中进入自己所化现的净土中,他们也同佛一样,具有一时在不同地方显现的能力,菩萨不像众生执著身心是我,只能在一个身体里作用。

临崖听风的修行讲述和我的阅读札记

临崖听风是我在《佛法论坛—原始佛教》栏目认识的一位佛友,并有幸听他讲述修学南传内观和北传“打禅七”的过程,其中对于修行的内心感受有着尤为生动具体的描述,是论坛中不可多得的“现身说法”的实例。出于深入探讨目的,同时也为了尽可能减少交流中语言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我从自己经验出发对临崖听风的讲述做了些微点评和扩展性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的经验既是我点评的基础,但同时也可能是产生新的语言模糊性的因缘,这一点请后来阅读者保持警惕。在点评中,我对原帖中个别地方的前后次序做了重新编排,对个别地方的文字有删节,但内容尽量保持原貌,同时保留了讨论中我认为较为精彩的其他网友的发言。

2021春节《如来禅》长沙大乘禅七法讯

佛法甚深义,何人能了达,
静坐善思维,无住而生心,
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自性本清净,万法现庄严!

    本禅修法门,是根据光彻五轮禅修实践经验,以大乘般若教理为依据,整理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大乘禅修次第。光彻五轮如来禅法次第,以大乘菩提心为基础,般若波罗蜜为实修核心义理,定慧等持为修行方便,成就九次第定为支柱,觉悟诸法实相为方向,成就大乘三昧出世间上上禅为智慧庄严,以觉悟无为涅槃智为通达。
    本禅修法以北传大乘心法为指路明灯,兼修南传定慧次第,以无二见,离四相为勘验,避免口头禅等邪见大坑,使修行不仅能达到身心安乐、也能面向世间生活不住而常生智慧。以偈赞曰:
若欲证佛智,修行如来禅,通达无相慧,入世修超越!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十卷  方便多门

现在,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菩萨道的方便有多门。菩萨道的意义: 当一个人认识到世间无常、苦、无我,然后很想出离生死, 也很想引导众生出离生死,这样的一个修行人就会发…

净土与秽土-4

根据这个有关弥勒菩萨经典说,一个人如果听到弥勒菩萨的名号,很恭敬供养礼拜,发心去兜率净土,这个人就可以去了,就那么简单。那么,如果一个人听到弥勒菩萨名号,不用修、也不用拜、也不用什么,他不会堕落地狱、边地,而且经常生在正见的眷属,不会诽谤三宝,也就是说呢,你听到弥勒菩萨名号,听过了吗,都听过了,所以你们这些人是不会堕落的,不是我说的哦。

六度(波罗蜜)-2

一个人他要行菩萨道度众生,他自己心乱如麻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没有智慧,而且没有定力的人很容易起烦恼,那怎么能够利益众生。所以菩萨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修禅定。

六度(波罗蜜)-1

菩萨的行为到底是做些什么呢?菩萨上求佛道,就是求智慧,成佛的智慧。下化众生,就是以慈悲心去度化一切众生。这样的众生我们称他为菩萨。就是说他求佛道求智慧来自度,做种种利他大悲心来度众生。

《四圣谛讲记》广超法师:第三卷 苦~五蕴无我

五蕴是佛教的专有名词,旧译为五阴或五众。蕴是积聚、收藏的意思;五蕴是五种能够遮盖我们的东西,而收藏住,聚在一起的意思。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阐明五蕴的主要原因是:众生在迷惑世间的同时,也迷惑自己的身心活动,其中最严重的是在里面执著有一个我;这是依据色、受、想、行、识来执著,认为其中有我。

39六波罗蜜——佛学基础知识

六波罗蜜 一、菩萨之意: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由莲花生大师所著并曾入甚深伏藏, 后经噶玛林巴大师发掘而示出至今, 此教授汉文内容参见, 刘立千藏译汉和刘巧玲英译汉。 现将刘巧玲…

31五蕴——佛学基础知识

五蕴

一、五蕴是什么? 我们念佛经时,经常听到五蕴,《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上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所谓“蕴”译自(S…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8):无上正等正觉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但是菩萨,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诸佛”,从最初发心,中间修菩萨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7):四圣谛与究竟涅槃

经文:无苦集灭道。 此观四圣谛空。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谛”是真实不颠倒之义;“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是四种圣人所知的绝对正确的真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6):诸法空相与十八界

经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在《心经》里,先以五蕴来诠释空的道理;在五蕴里,再以“色蕴”为例来讲解空义。上个星期,我已解释过“色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4):度一切苦厄

经文:度一切苦厄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苦,简单说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 经上说:“住胎如坐牢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2):释题与内容简介

《心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深受尊崇,地位崇高,所以其注解特多。在经藏里编录了七十多家的注解,有些注解含有很浓厚的宗派色彩,如唯识宗就用八识来讲解《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1):缘起与译本简介

叙缘起: 今晚,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为什么我会选择讲它呢?主要原因是在大乘佛教的区域,如:中国、日本,甚至西藏等地都有佛教徒诵…

关于证果的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 88 使和 98 使的复杂理论…

11月27日长沙如来禅禅七

也许您一直在寻求一条实践佛陀道路的路径。也许您一直在寻觅身心的实相。也许您一直在探索佛法的奥秘。而所有的这些,若无禅定之基,犹如无根之水,不能持久且难以真实完成究竟之探索。佛陀成道前,示现修四禅八定而穷尽世间的修行,并超越四禅八定之后而成就解脱。当知四禅八定是心的极限运动。四禅八定是八解脱门的基础。四禅八定是烦恼调伏的验证。四禅八定加上智慧的觉悟,能成就出世间的灭尽定及禅波罗蜜。四禅八定加灭尽定,合称九次第定,是为如来禅出世间次第法门。是以,应修学四禅八定,体验如来禅之一味。

信心铭之道-摘录(广超法师著)

《信心铭》的信就是信至道,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所以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金刚经六祖口诀.慧能大师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除暗明灯释

首先,要依靠听闻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复思维以获得定解;而后,长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进行修持等等。就像这样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数经典中都有广泛的论述。
而如后两者,则不需要依止广泛的闻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诸多善贤上师殊胜的恩德,以窍诀修持规与加持转移规之甚深窍诀,不断护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绍之自心本觉。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过十分艰难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护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四种持明之地,并于即生便能现证究竟之果。这就是下八乘无可匹敌之制胜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六祖坛经》–(敦煌本)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达摩大师破相论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第一讲:定慧基础知识和修定的基本方法

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