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

周易参同契 章伟文 译注 目 录 前 言…. 9 一 关于本书的真伪、作者及著书年代…. 9 二 关于本书的著录情况、篇章结构&#823…

黄庭经集释

黄庭经集释 目录 目录…. 2 出版说明…. 23 黄庭内景玉经注…. 24 上清章第一…. 25 上有章第二&…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住三圣嗣法小师惠然集 府主王常侍。与诸官请师升座。师上堂云。山僧今日事不获巳。曲顺人情方登此座。若约祖宗门下。称扬大事。直是开口不得。无你…

莲师心要建言

莲师心要建言 蓮花生大師 / Erik Pema Kunsang 著 2010-12-19 导读:《莲师心要建言》分析总结 一、内容概述 《莲师心要建言》是莲花…

大方广佛华严经(40华严)1-21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0 册 No. 293 大方广佛华严经 No. 293 [Fasc. 1-39 = Nos. 278(34), 279(39); Fasc.…

大方广佛华严经(60华严)23-40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二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9 册 No. 278 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三 东晋天竺三藏佛驮跋陀罗译◎ 十地品第二十二之一 尔…

密码保护:松岭宝藏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楞伽经原文及译文

楞伽经原文及译文 目录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原文. 1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1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12 【一切佛语心品之三】. 21 【一切佛语心品之…

密码保护:《六祖坛经选讲》讲授 :卡罗法师

无法提供摘要。这是一篇受保护的文章。

四圣谛讲记(全文)

广超法师丛书系列(一) 四圣谛讲记 广超法师主讲 果逸居士笔录 (2007年修订本)   天上天下无如佛   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   一切无有如…

佛学基础知识(全文)

佛学基础知识 【广超法师主讲,果逸居士笔录】 目录 一、业力与轮回………………&#823…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6 册 No. 670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No. 670 [Nos. 671, 672]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  …

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出息入息自觉,出息入息自知;当时为觉,以后为知;觉者谓觉息长短,知者谓知息生
灭、粗细、迟疾也。出息入息觉尽止者,谓觉出入息欲报时为尽,亦计万物身生复灭。止者,
谓意止也。见观空者,行道得观,不复见身。便堕空无所有者,谓意无所著;意有所著因,
为有断六入,便得贤明。贤谓身,明谓道也。知出何所、灭何所者,譬如念石出、石入,木
石便灭。五阴亦尔,出色入痛痒,出痛痒入思想;出思想入生死,出生死入识,已分别是,
乃堕《三十七品经》也。

大智度论 – 卷91-100

大智度论 – 卷91-100 【卷第九十一】 释照明品第八十一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十八空、三十七助道法,…

大智度论 – 卷81-90

大智度论 – 卷81-90 【卷第八十一】 释六度品第六十八之余   【经】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住羼提波罗蜜取檀波罗蜜?”  …

大智度论 – 卷71-80

大智度论 – 卷71-80 【卷第七十一】 释大事起品第五十   【经】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是深般若波罗蜜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

大智度论 – 卷51-60

大智度论 – 卷51-60 【卷第五十一】 释胜出品第二十二   【经】   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摩诃衍、摩诃衍者,胜出一切世间及诸天、…

大智度论 – 卷41-50

大智度论 – 卷41-50 【卷第四十一】 释三假品第七   【经】   尔时,佛告慧命须菩提:“汝当教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摩诃萨,所应…

大智度论-卷31-40

大智度论 – 卷31-40 【卷第三十一】 释初品中十八空义第四十八   【经】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住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

大智度论-卷21-30

大智度论 – 卷21-30 【卷第二十一】 释初品中八背舍义第三十四   八背舍者,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背舍。   内无色,外观色,是第二背舍。 …

大智度论-卷11-20

大智度论-卷11-20 【卷第十一】 释初品中舍利弗因缘第十六   【经】   佛告舍利弗。   【论】   问曰:   般若波罗蜜,是菩萨摩诃萨法,佛何以故告…

大智度论-卷1-10

大智度论-卷1-10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25 册 No.1509 大智度论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序 长安释僧睿述   夫万有本于生生而生,生者无生;变化兆于物始…

密勒日巴尊者传

密勒日巴(米拉日巴)尊者传张澄基 译 译者序  据我所知,除释迦文佛外,西藏密勒日巴大师(1052-1135)在古今中外佛教史中,恐算是第一人了。他的生平像一首…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明憨山大师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   明憨山大师著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略说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月印千江著)

什么叫绝学,就是无学。 就是不需要学了。 那么,在佛法上,阿罗汉被称呼为“无学”。学习大乘的人,常常轻视阿罗汉。却不知,解脱漏尽者,即是无学。法华经曰“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此等无学之人,才是无为的闲道人。 已经佛法修行毕业了(证得了解脱)。已经不住妄想,也不求远离妄想而证真。 那么这些人觉悟了什么?
即是觉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唱道真言》-[清]青华老人传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