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4):度一切苦厄

经文:度一切苦厄 佛法说这个世间是苦,简单说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蕴炽盛苦。   一)生苦: 经上说:“住胎如坐牢狱,…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3):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菩萨”,梵语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译为觉悟,萨埵译为有情。有情就是有知觉、有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2):释题与内容简介

《心经》在中国佛教界流行极为普遍,深受尊崇,地位崇高,所以其注解特多。在经藏里编录了七十多家的注解,有些注解含有很浓厚的宗派色彩,如唯识宗就用八识来讲解《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1):缘起与译本简介

叙缘起: 今晚,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为什么我会选择讲它呢?主要原因是在大乘佛教的区域,如:中国、日本,甚至西藏等地都有佛教徒诵…

关于证果的相关经典

关于证果 证果到底要断什么烦恼?在小乘经里只说到十结,即五上分结和五下分结。佛教发展到部派分裂后对证果众说纷纷,结果有部论师创立 88 使和 98 使的复杂理论…

第六讲:证悟与悟后修

八、证悟与悟后修 今天继续讲关于修观的问题。修观就是修慧。 增上慢 当一个人完成初果的时候,他应该自证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个毛病,就是还没修到那里…

第五讲 :修止常见问题以及如何修道?

六、修止观常见的问题  由于大家修禅定时,还是犯上许多错误,今天继续讲一些关于我们静坐时发生的问题。 不可引气入定 先说关于头上有气 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很多人都…

第四讲 :见道并不难-破我见

五、见道并不难——不断贪嗔只破我见  何谓见道 修观为了生智慧,得心解脱。但是很多观法并非修慧,比如慈悲观并不是修慧,而是一种修定的观想。在修观法门里,观想是修…

第三讲:如何修到四禅?

在修行的过程中,修定是为了得到清净的正念。不同的定有不同的微细和心和集中力,越高的定,心力就越集中,而且心念越清净、越微细。初禅心念比较粗,四禅比较细,修禅定是为了要争取到微细的清净心。所以,在修禅定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练习去分别什么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

11月27日长沙如来禅禅七

也许您一直在寻求一条实践佛陀道路的路径。也许您一直在寻觅身心的实相。也许您一直在探索佛法的奥秘。而所有的这些,若无禅定之基,犹如无根之水,不能持久且难以真实完成究竟之探索。佛陀成道前,示现修四禅八定而穷尽世间的修行,并超越四禅八定之后而成就解脱。当知四禅八定是心的极限运动。四禅八定是八解脱门的基础。四禅八定是烦恼调伏的验证。四禅八定加上智慧的觉悟,能成就出世间的灭尽定及禅波罗蜜。四禅八定加灭尽定,合称九次第定,是为如来禅出世间次第法门。是以,应修学四禅八定,体验如来禅之一味。

24道圣谛——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四、道圣谛〗 道是出世间的因,解脱苦的方法,通往涅槃之路称为道。广义的说有三十七道品,狭义的说有八正道。 ㈠、修道的层次可分为五…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23灭圣谛——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三、灭圣谛〗 灭圣谛既是苦灭圣谛。它说明众生可以从生死相续不断的苦报中得到解脱。灭是指灭除惑、业、苦,断著贪嗔痴等无明烦恼,不再…

第二讲:入定的技巧

三、入定的技巧  入禅定的条件要离五盖 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佛教的禅定修法要求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

21苦圣谛——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一、苦圣谛〗 苦既是逼恼的意思。众生经常被无常所患累、所逼恼,所以说是苦。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苦果可分为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 …

十一月长沙禅修感悟(转载)

本人乃学佛小白一枚,今年五月第一次接触禅七、打坐,知道有佛法存在,可以了脱生死(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了脱生死)。第一次看到定慧之路,是在一个修行的微信群里,当时留了个心,但没有想要立刻学修的迫切心。第二次留意到定慧之路,是杭州的朱师兄推荐,说安徽十月中旬有禅七。当时正处在修行迷雾中的我,迫切的想要抓住救命稻草,寻求解脱之道。因十月中旬要去受戒,所以没能参加安徽禅七。但时时想要迫切解脱走进定慧之路(虽然当时也不太了解这一法,只是一颗想要尽早解脱的心,一颗愿意放下一切去学修的心)。得知十一月长沙有禅七后,第一时间买了票,顾不得还有重要的项目在手上,抱着不批假就辞职的心毅然奔赴长沙

从这里出发(定慧之路禅修体会)[转载]

之后十分有幸遇到了某某FS(此处不便透露人名)指导的定慧之路,我请教了自己观的问题。FS一针见血地指出:定力不足和定力过头都会障观,而我一直处于无念的状态,没有起观,同时也破了我的疑:我见不等同于我执,放下见解可以是瞬间,放下累生的我执烦恼则是要慢慢观修直至不生。扫清了思想上的拦路石,我生起了极大的信心,老老实实地用功,开始观法上路了。随后出现的心性自性见又是一道屏障,FS以万有引力为喻破了我多年的错解,当下体会到佛法确是真实不虚,可以实证。十分感恩FS的指导!无以回报,只有今生用功再用功!

信心铭之道-摘录(广超法师著)

《信心铭》的信就是信至道,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所以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人纪系列针灸大成(下篇)

接上篇《针灸大成》倪海厦(上篇) 人纪系列针灸篇 校勘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

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二祖慧可大师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阴,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岂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云雾覆障;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静坐,大涅槃曰,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泮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法身空净也。

传心法要(上). 黄檗山断际禅师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金刚经六祖口诀.慧能大师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实相宝藏论颂

此中最初宣说无有处 无有自性体性本空寂
虚空平等菩提心大界 曰何显现如来无自性
曰何虚空广大界生处 情器四大转变皆显现
如空之色彼无有自性 菩提心所现法亦如是
犹如幻化影像所显现 自性是空本无有实体
境有诸法显现时分中 菩提心中不动无实体
犹如梦境眠中无动摇 境相现时亦无有自性
境有轮涅菩提心之体 如是无动无实体相状
如是诸法若于心中现 非心亦非异于心余法
无而明现幻化之自性 当下性即超越言思义
是故心中所现一切法 现时应知性本是无有
如是如外境相无自性 有境菩提心之自性者
亦是无有之体如虚空 超绝言思说议应了知

法界宝藏论

本体离戏论,其力(用)现时,不观外,不观内,不住中间,认识明性独露,无分别取性。(惟认取其为豁然明智,以无执着分别为性)即能通达,除离戏论独露本体外,别无他事。故名无二自然智。若由说本体与其力(用),便执智(之)住(分)与显现(分)为二,谓体应不分别住,力应修习显现解脱,将修持分为二分计,乃未知关要,未识自体之现相也。此中虽别说体力(自体与其力用),然于自体现诸境时,如明镜中现诸影像,离一事一体明性独露外,更无他故。修显现时,亦自安住独露本体。修彼住时,明相不灭,自然显现。现识独露,如同影像;住识自然智,如同境体。此二无别无异,独自炯露,离诸戏沦。本来清净之法性本体,遍尽自性,名自然智。或光明智,胜义谛,本脱法身,明性菩提心等,随立何名,然应了知,此独露自体,本净自显者也。(其体澄澈独露,本净自显者也。)此大圆满所诠之本体(澄澈本体),即彼真理。或名顿断,或名炯露,或名透澈,或名本脱,或名本净,或名任运,虽有种种异名,义唯凡独露一点。

除暗明灯释

首先,要依靠听闻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复思维以获得定解;而后,长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进行修持等等。就像这样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数经典中都有广泛的论述。
而如后两者,则不需要依止广泛的闻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诸多善贤上师殊胜的恩德,以窍诀修持规与加持转移规之甚深窍诀,不断护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绍之自心本觉。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过十分艰难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护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四种持明之地,并于即生便能现证究竟之果。这就是下八乘无可匹敌之制胜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清]黄元吉·道门语要

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六祖坛经》–(敦煌本)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唱道真言》-[清]青华老人传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

关于修行求神通的危害性

而为了求神通而被附体,十分不值得。何以故?神通不敌业力。可以说,神通在世间事上起不了多大作用。该受什么报,还受什么报。这不是神通可以改变的。业力永远超过神通力。连佛都抗拒不了业力,还要示现遭受食马麦、背痛等果报,所以因果是不可能错乱的。
一旦被附体的话,这个附体因缘,一般很难解开。各种折磨,控制被附体人的精神意识和身体,被附体的人不被整得油尽灯枯,附体一般都不会离开。你说,好好一个人,给三恶道的鬼神做牛马

最上乘论. 五祖弘忍禅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