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灭尊者)
(说明:本文由寻灭禅法爱好者根据尊者讲法英文原稿翻译成中文,法师讲法为英文录音,中间穿插有巴利语系词汇,此文翻译极其艰难。由于翻译小组专业水平有限,翻译难免有错谬,如有不合原义请反馈我们。感恩翻译的师兄为此文付出的艰辛努力!)
缘起法
诸位信众,今天开示的主题是缘起法。有一次,尊者阿难在谈及缘起法时,说到它很容易理解,并且他已经清楚地理解了缘起法。佛陀却说:“不要这样说,阿难!不要这样说,阿难!”这是一个必须要被清晰理解的甚深法义,但它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理解的。
什么是缘起法?缘起法阐明了凡夫的存在形式。凡夫相信自己内在有一个“我”,并且他作为凡夫的种种活动都受到这个“我”的影响或指导。而缘起法清楚地揭示了这样的“存在者”并不存在,同时也解释了凡夫所执着的各种现象。根据佛法,我们的内在并没有一个“我”在持续地“活着”。
你所谓的精神部分和物质部分(注:佛教中称心理现象为“名”,物质为“色”),它们的活动仅限于生灭不息的因果流转中。你过去所做的一切已经结束,你期望在未来完成的一切还尚未到来。那么,“你”又是什么呢?“你”仅仅只是“一个因的生起,以及由此因产生的果”。(这)只是一种刹那接着刹那的存续,其中并没有一个“生命”存在哪怕片刻。从哲学层面来理解这种“存在”的本质,即知它只存在于当下这一刻。我们不能忽视这个事实:由四大组成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生灭变化。我们也必须承认,由心识所产生的念头也在不停生起和灭去。如果所谓的“存在”仅仅是指身与心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所谓的“存在”——即身和心——仅仅只在当下这一刻(注:仅仅只是当下一刹那的现象),别无其它。
首先要问的问题是,缘起法是否展现了真实的图景?对此有着多种诠释,有些人会将其某些部分去分别对应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阶段。然而,当你思考这三个时间段的划分时,会发现这种解释与佛法的实相并不相符——因为所谓的“心”与“身”只存在于当下这一刹那。因此,我们必须去清楚地理解缘起法,不要再对关于描述生命如何存在的这一部分佛法产生疑惑——缘起法描述的是一个生命在“当下”的活动。当然,在我们用世俗的方式讨论它时,不得不使用“生命”(注:在禅师开示中它所对应的词是being,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存在的“生命”或者“众生”、“存在者”、“有情”、“生命体”,根据所描述的出发角度不同,有时也译为为“我”以方便理解;后续译文为了行文通顺,可能会在这几个译法之间切换)这个词,但实际上我们内在并没有一个所谓的“生命”,只有心与身而已。
过去的心与身的活动已经结束,未来的心与身的活动还没有到来,因此,如果将这种心与身的活动称之为是世间所谓“众生”的活动,那它也仅是当下这一刹那的活动。
世俗之人会进行哪些活动呢?他们会进行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以及生起念头这六种活动。这就是所谓的“凡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身与心”所做的事。从一个人初现于世,到他身体最后终结的这段时空里,业力一直在维持着身体的存在。到这期生命终了时,色身败坏,心与身体分离。在这段从出生到死亡的时间里,身心就是这样运作的(注:指上文的六种活动),并且很显然它指的只是当下的活动。
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都已结束,而期待未来要完成的一切还尚未到来。因此,对你自己的真实认知其实就是认识当下这一刻的你。(注:原文是So the true assessment of yourself is what you are now.,可以理解为要弄清楚你到底是谁,就是要理解“你”在当下的“真实本质”是什么。此处assessment一词后文的翻译可能会依据上下文,交替使用“定义”、“衡量”、“评估”、“认识”等词)
我们必须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缘起法,才能真正了知自己的本质。否则,如果我们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视角去分析,就会产生一个错误的见解,认为过去曾有一个“我”,现在有一个“我”,未来也会有一个“我”。
实际上,我们所谈及的并非是某个“存在者”的活动,而是“身”与“心”所进行的活动。正如我前面提到的,“身”与“心”有六种活动,即:见、听、嗅、尝、触和思维。这些活动是如何进行的呢?这些活动都是通过念头的生起而进行的:
当你说“我看到了某物”,那只是一个生起又灭去的念头。当你说“我听到了某事”,它同样是一个生起又灭去的念头。当你说“我闻到了某种气味”,也不过是一个生起又灭去的念头。当你说“我尝到了某种味道”,这依然是一个生起又灭去的念头。同样地,触觉和思维也是如此,都是在当下刹那间生起和灭去的。这就是你的本质,这些活动就是所有你能做的一切。
所有你过去所做的都已然消逝,而所有你期望在未来做的都尚未到来,因此,能用来描述和评估“你”的只有当下这一刻发生的事,即见、听、嗅、尝、触和思考。这是六根的六种活动,被称为行、行蕴。
你造作了一个“行”,接着又进行了一次,如此不断继续。造作一个“行”的过程,就是产生一个念头,随后体验到某事,仅此而已。这就是你在当下的所有活动。
若论及过去的活动,那就不仅包括今生所造作的活动,还涉及往世所造作的。然而,我们并不是以往昔所作的活动来定义你这样一个世俗之人,我们也不会以你将来期望所做的事情来衡量。
我们衡量的是一个人现在当下的状态,那便是你的全部。因为你并非是一个从过去一直延续到未来的生命体,你只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有些可能是由身体做出的,但它们都是因果作用的结果。一个因生起,果随之而生,然后因和果又都灭去,这就是你的活动的本质。
从早晨醒来到晚上入睡,你所有的行为活动皆由六根所造作,即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触和思考。当你醒着的时候,你每时每刻都在进行这些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你做了什么呢?你造作了种种行,可以说这些是在无明的情况下进行的,即所谓的“无明缘行”。(注:此处以及包括本篇其余上下文中所用的“造作”一词,其英文原文是commit或者commitment,其含义就是“做”(了某某事)、“进行”(了某某活动)的意思,并没有“造作”一词在中文中通常有的“做作”、“伪造”等含义。)
无明被解释为没有证得阿罗汉果,即没有证悟四圣谛。如果一个人认为他内在有一个“我”存在,那他就被认为是无明的。他会基于身心里好像存在一个“我”的这种状态,去进行各种活动——这就是无明,而种种行为也由此被做出来。
在造作诸行的过程中,你产生了识。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相应的所缘境。其中的前五根对应的是五种物质性的外境,即你的眼、耳、鼻、舌、身,与物质性的外境相“触”。
这是在造作一个“行”的过程中首先发生的,然后识生起。这可能是佛陀提到诸行是导致识产生的原因(注:即十二因缘中的“行缘识”)。正是在识参与了活动之后,识才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去创造念头。
念头的产生是由五种心理要素(注:后文会用“心所”这个佛教名词来表示“心理因素”、“心理要素”)——触、受、想、思和作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五个心所在刹那间完成它们的任务,一个念头便就此生起,正是这个念头进行了相应的活动:如果与眼相连,那就是看;当与耳朵相应,那就是听;如果与鼻相连,它就是嗅;如果与舌相连,它就是尝;如果它与身体相连,那就是接触。如果它与思维过程相连,那就是一个思维的念头。这些就是所谓的“身”与“心”可以造作的六类“行”,而所有这些“行”都是由念头的生起而完成的。
而在这个念头的生成过程中,前述的五种遍行心所会在瞬间生起并发挥其各自作用,以完成这个念头的生起。
因此,识是连接根门和吸引根门的所缘境的第三部分。然后,识产生了五种遍行心所,这些心所发挥其作用以生起念头。
缘起法中提到,识产生了心与身(注:即识缘名、色),此处的“名”是指五种遍行心所:触、受、想、思和作意。识所产生的“色”是什么?“色”指的是四大(元素),即坚固元素、流动元素、热元素和运动元素(注:地、水、火、风)。这四大进一步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味、颜色、食素等四种特性。
在《中部·正见经》(注:指中阿含经中的Sammādiṭṭhi Sutta,在汉传佛教中有译本名为《摩訶俱絺羅经》/《大拘絺羅經》和《拘絺羅經》)中,当尊者舍利弗被问及“名”法,即“心”的定义时,他提到了五遍行心所的产生。接着,在同一语境下,他还被问及“色”法的定义。舍利弗尊者回答说,它是指元素的四个方面:坚固性、流动性、热性和运动性。
因此,很明显,是识中的觉知性让你能看到、听到或感觉到任何物体,或者说由物质构成的东西。而紧随识之后迅速生起的五个遍行心所,则形成了让你能够进行感官活动的念头。
这就是为什么缘起法中说,“行”的造作导致“识”的产生,而识又导致“名”和“色”的产生。其中“名”指五个遍行心所,而“色”指对诸元素的认知和了解。
从这里可以明确看出,这些事发生在六根处。在此,让我重复缘起支:无明缘行(avijjā paccayā saṅkhārā),avijjā意为无明,saṅkhārā代表意志活动或者说行;无明缘行,行缘识(saṅkhārāpaccayā viññāṇa),viññāṇa即识,而识导致心与物质的产生(注:即“识缘名、色”)。
这些发生在哪里?在六根处。由凡夫的无明开启的缘起,进展到了现前这个阶段(注:指前文从“无明”一步步发展到了“识缘名色”)。这种无明不仅是对四圣谛的无知,更是对“他自身内没有一个‘我’”这一事实的无知。
凡夫用六根从事各种活动,就仿佛真有一个“众生”在那里运作一般。我在之前的开示中已经向你们清楚地解释过:当一个念头被创造出来使你能够进行六根的活动时,它也会因为五取蕴(注:如果有贪心的作用,有时就把“五蕴”称之为“五取蕴”,这二者都指同一个概念)的生起,从而产生一个想象中的“我”。
五取蕴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这些在凡夫的心识中是自然发生的。
你心中生起了所谓的“存在者”,即你认为身体里有一个“我”在在造作种种行。兄弟姐妹们,你们错误地认为这些行为都是这个“我”所为,是这个“我”在看、在听、在嗅、在尝、在触、在思考。你们认为事情都是由这个“我”来完成的,并且一直抱持着这种错觉。
而在这些行的造作中,你(实际上)所做的其实是利用识在六根处生起了“心”与“色”——即五种遍行心所和对四大元素的了知。这个过程一直在持续进行。
现在,如果仔细审视,当需要对“你是谁”进行评估时,我们必须根据你所进行的行为活动来评判。你进行了哪些行为活动呢?你无非是在进行看、听、嗅、尝、触、思维这六种基本活动。这就是你的本质。
身为凡夫,你认为在你的身心中有一个“存在者”,而实际上并没有。你以为是这个“我”在进行这些行为活动,而实际上,这些行为活动都是在因果作用下产生的,别无其它。
因果让你能看到,因果让你能听到、因果让你能闻到气味,因果让你能尝到,因果能让你接触到,因果让你能够思考。
所以你可以想见,兄弟姐妹们,你被六根的活动误导了,让你相信身心内有一个“我”在进行这些活动。实际上,六根的这些活动是由因果作用而产生的。
那么,在生起念头进行六根的活动之后,一个凡夫还会做什么呢?当凡夫看见某个事物,在受心所作用下,他会产生一个印象:这个事物是可意还是不可意的(注:即喜欢或者不喜欢),仅此而已。
你的活动本应在“见”之后就止息,在“听”之后就止息,在“嗅”之后就止息,在“尝”之后就止息,在“触之后就止息,在“想”之后就止息——因为这些都只是六根的功能作用,但你们所创造的这个内在的“生命”却不允许你们就此停止活动。
这个所谓的“众生”会继续下去,追逐他喜欢的事物,并生起对该事物的贪著。如果该对象不符合你的喜好,这个所谓的“众生”就会对它产生不悦或反感,生起嗔恚。
兄弟姐妹们,正是这两种状态——执着或厌恶——产生了贪欲。贪欲存在于这个所谓的“众生”之中,由他所创造。但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偶然发生的现象:先前已经讲得很清楚,心为了体验六根活动而自发产生的念头并不会生起贪欲,它只是看、听、嗅、尝、触和思维而已。
但你心中所创造的这个所谓的“我”,实际上是由五取蕴所产生的错觉所导致的,我们稍后会讨论这一点。这个所谓的“我”,会创造更多心念以进一步追逐这些感官上的活动:当对境令你满意,你就会产生贪著的念头;当外境令你不满时,你产生的就是厌恶的念头。正是这种对外境的执着或厌恶产生了贪欲。
兄弟姐妹们,现在你们可以清楚地了解缘起法的运作,具体来说是直到六根的活动为止: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无明”导致了“行”的产生,“行”导致“识”的产生,“识”产生了“心与色”,这些事情在六根处发生。以上这些是缘起法的一部分。
在你看到、听到、嗅到、尝到、触到或思维之后,你却在你已完成的活动之外做了一些并非原本要做的事情,那是一些额外的活动。你所做的额外活动是什么?你追求通过六根所获得的体验。如果它符合你的喜好,就产生更多执着的念头;如果它不符合你的喜好,就产生厌恶的念头。这种厌恶或执着助长了贪欲,这就是你内心产生欲望的方式。很明显,欲望并非心本具的性质,而是你因为无明——即认为你身心内有一个“我”——而后造作出来的。
正是认为身内有一个“存在者”,你才会去追逐那些吸引你六根的外境。如果它们令你满意,你就会享受其中;如果它们不令你满意,你就会心生厌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助长贪欲。
现在这个贪欲做了什么呢?贪欲会推动执取。我先前曾告诉过你们,在六根的活动体验中,你在内心创造了一个“我”的存在。
是谁创造了那个“我”?它是由识及其随后的活动,通过五种心所的运作,在你的心中形成的这个虚妄的“我”。
这五个心所在你的心中创造了一个“我”的幻觉。很显然,这五个心所创造了念头以让你能体验六根的活动,而识利用了这种创造念头的机制,进一步在你的心中制造了一种错觉,即有一个“我”存在于你们身中。
促成此“存在”的五个要素是触(注:尊者在此处“触”之后还补充了一句:“触的执着性”)、受、想、思、识(注:原文是contact, feeling, perception, volitional activities and consciousness)。其中“触”是心所,“受”是心所,“想”是心所,“思”是意志活动的结果(注:原文是volitional activity is a result of volition。volition在五个遍行心所中属于“思”心所)。唯一没有在此处呈现显著活动的心所是“作意”,但它也同样存在。
因此,所有那些帮助你创造念头——它们是识的产物——的心所,也同时制造了这种错觉。当六根与所缘境接触,识产生的当下,它立即通过五遍行心所的作用产生一个念头,就在这个念头生起的同时,它也造就了你之内有一个“我”的妄念。
你在见、听、嗅、尝、触和思维之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都是基于你创造的内在的“我”,并因为这个“我”享受或厌恶某个对象而造作的额外行为。正是你对事物产生的喜好或厌恶,最终导致了贪欲的生起。
贪欲是你身上极其强大的结缚:它是未来轮回的根源,是我们所有烦恼的起因,是一种强大的束缚。我们在内心中创造了这个束缚。贪欲会推动执取、攀附,当它对推动了对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的执着时,这五者会被聚合、被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个所谓的“生命个体”。这种聚合围绕着你具有的人格,围绕着你所谓的身体,围绕着所产生的这些心所、即这个“存在者”的心理层面。现在,在你面前的这个内在的“我”,就这样被贪欲所创造出来了。
至此为止,缘起的过程已经很清楚了。在心识完成创造一个念头以进行看、听、嗅、尝、触、思等活动之后,就在你为了体验这些感官活动而创造的念头中,五取蕴在心中创造了一种“有一个众生存在”的错觉。这个“众生”是基于你的个体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它以你的身体为中心,将你的身体当作是这个“众生”的主体——这个“众生”就是“你自己”。
当你通过根门接触所缘境时,若是令人愉悦的事物,你会生起贪爱;若是不愉悦的事物,你会生起嗔恚。这两种心理活动都在滋养和维持贪欲,使之持续、活跃。
兄弟姐妹们,当六根与外境接触时,你会发现自己总在不自觉地追逐并享受那些令你愉悦的事物。而如果外境非你所喜,你就会生起厌恶,并产生种种念头来支持这种嗔恨。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思维,这些由你创造的非必要的念头只会助长贪欲。
你本来只应当通过在六根处各自生起的一个念头来完成它们的感知活动。然而,实际上,你却因追求愉悦的事物或抗拒不愉悦的事物,生起了更多会助长执着或嗔恚的念头。这些念头滋生了欲望,而欲望导致了对五蕴的执取: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和识取蕴。
现在,一个完全受贪欲支配的“众生”就在你身心中产生了。贪欲将这个“众生”在你心中塑造得非常真实,(所以你相信)你的“自我”之中确实存在这么一个“众生”。你所具有的这个身体,就是这个在你相续中被创造出来的这个“人”的身体。“他”就是所谓的“人”、“人格”。
现在,欲望在你心中支配着、或者说维持着这个非常真实地“生命”,他总是想延续下去:你不喜欢死亡和消逝,你总是想要持续地、更长久地继续存在下去——这便是“有”(注:指缘起法中的“有”支,英文:becoming,梵文:भव (bhava))。因为贪欲驱使着心去追求这种存在感,所以贪欲就是这种存在的原因。此时,贪欲非常活跃,执取并认为这个由五取蕴构成的“人”应该长久存在下去。
那么,当你因为业力所给予的此生寿命耗尽、结束在此世的存在时,会发生什么呢?你自然会死亡,身体败坏,但因为心识带着对这个“有”,带着对希望它持续存在的执念,会驱使你在另一个同样由业力所造就的身体中再次投生。这就是下一世的开始,其中三个要素促成了下一世的产生:你的父亲、母亲和(你的)心识。这三个者创造了你新身体,开启了又一生。
在此生,我们遭受着各种痛苦。佛陀在《转法轮经》中清楚地说明了苦的含义: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与所爱之人分离是苦,与所厌之人共处是苦,所求不得是苦。苦的层面还有许多,而正是由于出生,才生起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失望”等十一种苦(注:原文是jati, jara, marana, soka, parideva, dukkha, domanassa, upayasa, eleven conditions of suffering),你仿佛坠入了一个燃烧不息的火炭坑中。而今,当你分析缘起法时,你便能清晰地“看到”面前的这一幅图景:
- 首先,是由念头的生起引发的六根活动。从醒来到睡前,这些活动持续不断地发生,念头一个接一个地生起,以驱动这六根的活动
- 接着,在造作种种行的过程中,你心中会生起一种错觉,以为有一个所谓的“我”存在。而事实上,你以六根活动的形式所造作的种种行、即心在根门接触所缘境时产生念头的这类活动,并不会产生欲望。
- 是随后生起的执着或嗔恚的念头助长了贪欲。因此,很明显,看、听、闻、尝、触、思这些活动是发生了的。但当这些活动结束了,那个被你在心中创造出来、“造作”了这一切“行”的那个所谓的“我”,却不会让你平静。
- 那个“他”会追逐你所经历的体验,比如当一件吸引人的事物进入眼帘,引发了你的兴趣,你对此会喜欢并开始追求。那么,究竟是谁在追逐这些呢?是在你的心中产生的那个“我”在追逐这些体验,从而生起了欲望。如果这个对象不合你的意,它便会引发你的厌恶。
- 正是贪爱和嗔恚滋生了贪欲。而这种生起贪爱或嗔恚、进而助长贪欲的行为,是你通过产生更多念头而完成的。
这是因为你内在有一个“我”,而他正在追求感官上的体验以满足自身。但你本应做到的是:当你看见了,就到此为止;(同样)当你听到了,嗅到了,尝到了、触碰到了,都到此为止。
正是这种无明情况下的造作产生的所谓的“我”,导致你不仅仅只是产生为体验感官活动而生起的念头,你还会因为想要追求体验,进一步生起更多去享受或者厌恶对境的后续念头,进而产生了贪欲。
所以,贪欲是一个与你的正常运作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如果你以正常的方式运作,你应该只需体验到六根的活动并止步于此;然而,你却无法停止——因为在你造作行的过程中,你深信你的内在有一个“我”。而那个“我”并不会在仅仅看见一个对象后就止步;相反,他会进一步追逐并享受令他满意的对象,或者创造嗔恨去厌恶那个令他不满意的对象——正是这些创造了贪欲。
贪欲做了什么呢?贪欲通过对这个所谓的“我”产生执取,使其在你心中形成一种恒常的存在感。
因此,构成这个所谓的“我”的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聚合在一起,在你身心中,创造出了所谓的“真实的众生”。在这个所谓的创造物中,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格”,它在这个“存在”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格和你的身体(注:这一句原文不太完整,尊者可能的意思是说人格和身体都起到重要作用)。
这种状况下会发生什么呢?现在你会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似乎身体里住着一个“人”,并且这个“人”想要持续存在下去——“这个所谓的‘众生’不应灭亡,不应与你分离,而必须继续存在”。你想要“有”,而“有”导致了“生”,而“生”则进一步带来了你的“苦”。
所以你看,兄弟姐妹们,你很清楚地看到你是如何将自己引向痛苦的。
如果六根只是在进行正常运作,你就会止步于见、听、嗅、尝、触和思;因为心在产生体验这些事物的念头时,并不会因此而生起贪爱。正是这个在你心中被创造出来的“我”、这个建立在你个性上的虚妄假象,让你去追逐感官上的种种体验:如果体验令你喜欢,你就会去享受它并对其并对其产生执着;如果体验令你不悦,你便对其生起厌恶。这二者都会滋长贪欲。
这是欲望成形后在你身上自然发生的事情:五取蕴被执着、嗔恚和欲望牢牢绑定,变成你身心内的一个活生生的“众生”——它形成了一股生命力,渴望继续存在下去、继续存在下去、继续存在下去。
即使在死亡之际、在你寿命的尽头,当你身体败坏时,心识却不会停歇。它被贪欲所推动,寻求继续存在!在新的一生中,你先前所造作的业力,创造了你存在的“载体”——也就是你的身体,心识便投生于此新形态之中。
谁创造了那个色身?你的父亲和母亲。这是世间的自然现象,总是存在一个相对的另一方来创造——然而,这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业力。业力促使你、促使这个心识进行下一次的投生。兄弟姐妹们,生死轮回就是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地延续。
因此,很显然,缘起法揭示了你当下的存在状态:此刻,一个念头生起,然后你通过某个根门接触到某事物,然后它(注:指这个念头)随即灭去。同时在这一刻,你的体验也促生了贪欲,并生起了抓取。而每一个生起又灭去的念头,都可以被视为上一刻你的死亡。但是,念头的生起并不会就此停止,因为这五取蕴会促使更多的念头生起(注:因为贪欲的缘故):于是你继续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念头。
你必须牢记这样一个事实:你的身体会生起和灭去,其存在是有寿命限制的。但你的心则会持续不断地从一生流转到下一生,不会消亡——是心在推动下一世的生命出生。身体的形成是业力作用的结果。由于心的延续,为了让它在来世有所依托——就像它当前进入了(你现在的身体)一样——业力便帮助它形成一个身体,如此循环往复。
因此,缘起法可以被阐释为:你生起一个念头,这个念头生起又灭去。这就是缘起法,这才是对缘起法的正确解读。你的存在只是在当下这一刻。你的身体在不断变化,你的心也在不断变化。心与物质促成了念头的生起。你过去产生的所有的念头都已不复存在,而你未来将要产生的念头还尚未生起。
你是什么?你只是一个念头,仅仅只是一个念头。这完全契合佛教的法义。
就色身而言,有生与死的交替变化;但就心而言,心念相续不断,一个接着一个生起,直到你最终证得解脱,终结了这种思维过程。因此,缘起法必须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
有人经常拿缘起法去对应过去生、现在生、及未来生。若你以这样的方式去理解,那就不能领会到佛教的真正精神。
当下这一刻的“你”就是你(注:原文是What you are is what you are now.)。片刻前还在的身体,现在已经不存在了,而未来的身体还尚未到来,念头生起又灭去。你只是一系列因果事件的集合,再无其它……仅仅只是一连串因果事件的集合,再没有其它的了。
事实上,当阿罗汉瓦吉拉(Vajirā)在午饭后于丛林中休息时,魔罗(注:Māra, 一般指六欲天天主波旬)向她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谁创造了你?以及一连串关于创造的问题。而瓦吉拉比库尼则回答说:“没有任何人创造了我。魔罗,你不应认为在我的身心之中有一个‘我’。这不过是一个由行法(造作)构成的现象。由心产生的行法生起又灭去,生起又灭去,仅此而已。这里仅仅只有种种“行”,别无其他。”(注:可参考北傳:雜阿含1202經, 別譯雜阿含218經;南傳:相應部5相應10經)
这里面并不存在所谓的“生命的相续”,一切不过是当下刹那间的生起与灭去。过去那些已经灭去的现象不复存在;未来那些尚未生起的现象也尚未发生。因此,“你”只不过是不断生起又灭去的因果事件的展现,仅此而已。
这才是对缘起法正确的理解,而不是像很多书中所说的“(缘起法描述了)前世如何连接到今生,今生如何连接到来世”的那种解释——这种解读并不符合佛陀在其教法中所揭示的真实法义,即我们内在并没有一个“我”,它只是一系列活动的聚合而已,再无其他。
所谓“你”,不过是你心中所生起的以及身体的行为。心中所生起的生起又灭去,身体所作的活动也是生起之后便灭去。这便是所谓的“你”。
请清楚地理解这一点,兄弟姐妹们,你们的理解必须契合佛陀明确的教导——在这个世间并没有实在的“众生”存在,那只是不断生起又灭去的现象,再没有其它的了。
非常感谢大家。
朗读进度:0%
说明:如果朗读没有声音,可能是文章太长,而手机等设备内存太小的缘故,您可适当缩小朗读范围,比如将开始与结束位置的朗读范围调整为不超过10%,再点朗读可能就会有声音了!
语音朗读的键盘快捷方式:alt+s朗读,alt+p暂停,alt+r继续,alt+x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