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2

(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致光法师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三)关于三禅

当他继续修下去,那个时候他会感受到这个身心都没有受到喜跟乐,那么那个时候他会进入更深的乐了。这更深的乐是由内心发出来的,怎么样讲由内心发出来?

就是初禅的乐,是因为什么呢?——他感受到他离开了欲界,所以他感受到欢喜、快乐;二禅的乐,是因为他感受到他远离这个觉观,远离这个语言的烦恼,就是进入二禅的人,他内心里面已经没有语言作用了;但是三禅他舍弃什么呢?——二禅的欢喜。他继续起这个觉观,舍弃二禅的高兴,也舍弃二禅这个无觉无观,那时候他会感受到另外一种乐,这种乐是由内心里面发出来的,跟外境无关。

初禅是因为离开欲界而快乐,二禅是因为他舍离这个觉观,都是跟外境有关。三禅(就)不是(这样)了,他是内心里面直接发出来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被形容成什么呢?——全身都觉得乐,乃至什么呢?他的毛孔都会感受到快乐,你们会奇怪吗?毛孔会快乐?你们感受不到,我也没感受过。但是这个毛孔的快乐,是可能的。

你们如果有看一些经,你们会看到一句话——释迦牟尼佛放光,乃至什么?他的身体、毛孔,都会笑,你们有听过吗?在我们大乘经里面有这样讲,佛陀笑(的时候)啊,他连他的毛孔都能够发出笑出来,这个是我们感受不到的。如果你们有看这个——好像《地藏经》里面就有了,有讲到佛陀全身毛孔都能够笑。我们笑是嘴巴笑。那么这个初禅,他的喜欢、快乐,不是我们的嘴巴喜欢快乐,是他的内心、身体的感受;三禅,他能够快乐到他感受、身体毛孔、一切都快乐,这种快乐是世间最快乐的快乐,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有人问你:世间最快乐的乐是在哪里?——就是在三禅天里面。

当一个人他进入三禅,他继续修下去,他会发现到三禅所感受的这个快乐也是烦恼,为什么呢?它会生灭,那么你出了三禅它就没了。所以他想要舍离。而且他会发现到——有些人他会发现,他对这个快乐(起)贪爱心,所以他知道这个(是)烦恼,他丢掉、把它舍掉。他舍掉,他就怎么样呢?他就要将他的心不要依住于快乐,一切都不要。心无所住,如明镜不动,一念清净到极点,这称为不动定,就是说一个人进入四禅的时候,——对不起,我少讲(了)这个三禅有五支,就是三禅里面有五种现象,就是:舍、念、智、乐、一心。

(1)舍:就是他有舍掉这个喜心的心理;

(2)念:就是他念念分明;

(3)智:就是他有正知。正知是什么呢?就是说,在四禅里面的修行者,他观察这个世界,他都很正确地知道,称为正知。我们凡夫不是,我们凡夫是靠我们过去的回忆来判断事情。那么这个正知并不是(这样),他是正知的智慧直接观察到事物的真相,这个叫智。

(4)乐:为什么他有乐呢?因为他舍离二禅、舍离二禅的烦恼,所以他感受到乐,这个乐是因为他舍离了二禅的快乐。

(5)一心:就是他定,定在三禅里面。

(四)关于四禅

那么,如果他继续修下去,他就会发现到三禅的快乐还是一种什么呢?——苦患。他不要,那么他要怎么样呢?心无牵挂,连快乐他都不要,当他连这个都丢掉,那一念清净到极点的时候,心完全不动,所以四禅又称为不动定。前面三个禅定,心念一直在那边动;到了第四禅,他心念保持不动、清净明朗,但是这心念不动,并不是说没有心在那边作用,还是有(作用),但是它能够停、停在那边,观那个境而心不动。那这四种定都在什么呢?色界里面。就是他还没有舍离这个色身。

而一个人如果进入四禅,他学一切事情很快就能够完成,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所以一个人进入四禅,他很快就能够修成五神通。所以禅定,定能够发神通,在四禅最快。那么一个人如果说他有这个四禅定,很自然的他就会有神通,没有的话,他一修就成。那么这个神通,并不是说,好像一些人跟鬼神感应,不是(这样的),(而)是他自己内在自发的能力。因为他心定,所以他能够发通。

那么四禅有四支,就(是)四种现象:

(1)第一个,不苦不乐。就是他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叫不苦不乐;

(2)第二个,舍。就是他舍掉什么呢?舍掉三禅的乐,叫舍;

(3)第三个,念清净。这个念清净,就是他已经没有妄念了,明白吗?我们凡夫的妄念,你在那边静一下,它动一下,静一下,它跑出来,这个叫妄念。而进入四禅,他已经绝对没有了,叫念清净。而他心想要起念,他也可以,但是由他做主。我们的念,是你不起,它自己起来的那种妄念。进入四禅,他念清净,已经没有了。

(4)第四个,一心。就是他的心定在四禅的境里面。

那刚才说,欲界里面,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进入初禅、二禅,他没有鼻识、没有舌识;进入三禅跟四禅,他没有什么?——眼识跟耳识,只有意识在那边作用,明白吗?所以,每一层,一直进,不一样。

那么如果一个人,有些人、外道,你们看第五那边,外道他们想要修行求一个涅槃。但是,他们没有智慧,结果以邪见的智慧,用心直接把想念压住,使它不起来,他以为当他真正完成的时候,他以为那个叫做涅槃。但是那样的(做法)把烦恼心压住,他的色界的烦恼还在,所以他死后,他就升到色界的无想天。所以佛教的修行者,没有一个人要进入这个天,这个天都是外道,而他们进入这个天以后,他以为这个就是涅槃,为什么?因为他的第六识的心不起来,就是他的意念不生起来。他以为意念不生起来就是涅槃,但是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念在作用。所以,这种定,佛弟子不修的。

那如果一个人他修了四禅之后,他认为在这四禅天里面、第四禅,还有这个色身在,那么他觉得这个色身很麻烦,他想不要,那么他就继续修更深的禅定(即无色界定及灭尽定)。

那么他一心怎么样呢?想要把这色想灭掉,把这色身舍掉,他就要用什么心呢?要灭这个色想跟有对想。色想就是因为眼识而起的。有对想就是鼻舌身跟耳识,叫做有对想。什么叫灭?什么叫降伏?就是说一个人他进入四禅,他只是什么呢?眼、耳、鼻、舌、身的识被降伏下来,没有灭掉,还在那边,只是说他进入那个定境,他不生起来。但那一个人他如果他知道、发现到,他还有这个色身的存在,他想要把它舍弃掉,他就继续修,把种种的这个色的想灭掉,那么做什么呢?在四禅里面做空想,而远离这个色定。

(五)空无边处定

怎么样讲做空想呢?他想要进入更深一层的定,没有色,那么没有色,没有欲,进入什么呢?这个空,他观想空,明白吗?一切他都观空,空想。当他这个空想完成之后,他就进入另外一个界,叫做空无边处,这空无边处就是出了色界,那个人他舍弃了这个色,出了色界。那进入这个定,他就会感受到怎么样呢?没有色法,所以他空。为什么叫无边处?因为没有色法了,没有所谓的边缘,所以叫空无边处定。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并不是他的心没有作用,他的心还有受、想、行、识在那边作用,所以他在那边做空想,进入那个定。

(六)识无边处定

但是,慢慢呢,他就发现到空无边处的这个空想是苦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种想。还是有心念,他要舍弃它。所以他就怎么样呢?他就思惟现在的心识,就观察现前的这个心识作用,不去想东西。

这个识跟想,你们分清楚吗?五蕴里面,色、受、想、行、识。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心的念、念头。所以空无边处想,他还有个心的念头,他要舍弃掉,他只保持着心识的知觉,他念念不离这个知觉的心,一心缘着识,而且这个心识它也会在那边作用,它会怎么样呢?发现到过去的心识、未来的心识,无量无边,这叫做识无边处定。进入这个定的人,他不会怎么样?不会去那边想空想了,他抛弃了空想,他只保持他现前一念的这个知觉的心识,明白吗?他不起心念,这个想是法尘,他不要起,他想不要起。结果他保持这个心识,实际上他还有想,但那个想很微细。

那么这个想跟前面的想有什么差别?就是空无边处定的想,跟识无边处定的想有什么差别?就是空无边处定的想,他故意做这空想;而识无边处(定的想),他抛弃这个空想,而他进入另外一种定,叫识无边处定。为什么称它识无边处定呢?他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这个观察心很微细,也是有想,所以不叫做无想,还是有想,但是因为他没有做空想,而观住这个心识,所以我们说它是识无边处定(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是法尘,即是心的念头)。

(七)无所有处定

那如果他继续修下去,他发现这个心识还在那边作用,他讨厌,他不要,他就要什么都不要,明白吗?所以他就要想进入一种定,叫做无所有处,怎么样叫无所有处?就是说,他认为如果有个地方完全没有心识作用,那时候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那么他就观想这种定,并不是依空想,也并不是依这个识,他一心里面就念这个无所有,那个时候他的心念很微细了,微细到怎么样呢?就是他的意识里面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所以,这个定我们称为无所有定。

这个无所有定,它的其它的想它不起来,那么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对种种东西也不起分别了,但是并不是没有分别,而是他在那边分别无所有,一心念念地保持在这个无所有的这个法尘那边,定在那边,心定在那里,所以这个定称为无所有定。所以,无所有定它的第六识心还在那边作用,它的第六识心的作用集中在观想什么?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

(八)非想非非想定

进入这个定之后,他继续修下去,他就会发现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他要什么呢?一切有,他也不要;无所有,它也不要。两个他都不要。就是说,有想,他也不要;无想,他也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它有作识想;无所有处定,他认为他没有想了,叫做无想,实际上并不是无想,是有想。就是说无所有处,原本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不知道,他以为是无想。他以为无所有处以前的都是有想,无所有处才是无想。而这有想和无想,他都不要。结果他想进入另外一种定,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所以这个叫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定并不是没有心识在作用,还是有的。但是非想非非想处,他连这些都没有了。

但是,那个时候,他还有这个六识的心很微细地在那边作用,而他自己不知道,乃至他有第七识的心跟第八识的心在那边作用。但是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识心执着第八识,称为第七识——这叫做恒行的心识,等下我会解释。

就是说,在这个南传佛教里面,他们认为我们的心识只有六个。那么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时候,他这个第六识心还有很微细的存在,这是什么心呢?就是我们大乘里面所指的第七识,明白吗?没有第六识心是指什么呢?是指没有这个第六识的恒行心,——就是所谓的第七识。所以真正要改,这个应该改掉,有第七识心,你们改一下,不应该写第六识。但在南传佛教它还是指第六识。

(九)灭尽定

那么,当一个人他修行的过程里面,他继续的(修下去),他会发现到,虽然说我已经没有心识起来了,但是这个世间我还存在。所以,他要舍弃这个我,就是舍弃这个第七识的心。就是说在我们大乘佛教的唯识宗里面,说我们的心识的作用有八种,第七种叫第七识,称为末那识;它执着有一个我,执着谁有我呢?执着第八识为我,而这个心识一直起来,所以称为什么呢?——恒行(永恒地造作),恒是永恒的恒,行就是造作。就是这个第七意识心一直在那边念念生灭不停,没有停过。我们的心识,前面的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可以停顿的。在我们还没有解脱之前,我们的第七识是一直在那边作用,称为恒行。

那如果一个人,他发现到他的这个恒行的这个我执的心还有在,他也要放弃,他就继续修,把这个什么呢?恒行的心,想要把它暂止、使它不生起来。如果他能够完成的话,那个时候他就进入灭尽定。怎么样讲叫做进入灭尽定?就是如果一个人他进入这个定,已经没有我执了,这个定叫做灭尽定。

为什么称为灭尽呢?就是它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这个执着第八识为我的这个心,就这个我执的心,他都没有了。这个时候,我们说他进入灭尽定。

而这个进入灭尽定的人,唯有什么人能够进入呢?就是唯有第三果或者以上的圣人才能够进入灭尽定。为什么这个定这样特别呢?因为这个定没有我执,没有我执就是断除了烦恼。但是,在这个修行过程里面,第三果的圣人他们还有很微细的一些烦恼,还没有降伏,他也能够暂时地进入这个灭尽定,然后在那个时候他没有我执。当他出了这个灭尽定,他的这个我执的心继续生起来,明白吗?这就是第三果的圣人进入灭尽定的情形。而且,唯有第三果的圣人,进入灭尽定的时候没有我执;出来灭尽定之后,他继续有我执。

那如果一个人他证到了(阿)罗汉果,他已经完全破除了我执,他也能够进入灭尽定。当他出了这个灭尽定,他也是没有我执。分清楚吗?就是说,三果的圣人,当他进入灭尽定那个时候,他(的)我执不起,(当)他出了定,他的我执继续起,所以这里说他降伏了恒行的心。横行的心就是第七识,降伏了一部分。但是,当他出了定,他的恒行的心又再起来了。而(阿)罗汉,他已经完全降伏了恒行的心,所以他必须是心不管入(灭尽)定,(还是)不入(灭尽)定,他已经不起来(恒行心)了。所以灭尽定,只有第三果跟第四果以及佛能够进。

而那些大菩萨有没有进入灭尽定呢?根据经典说,有两种说法,就是经论里面有说,一些菩萨能够进入灭尽定,有些经论里面说不能,两种说法。而在我们大乘的(经论)——刚才讲的是小乘的经论里面讲,在大乘里面,唯识宗它说,乃至这个我们中国佛教很多宗派都有一个讲法——修菩萨道的人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如果你进入灭尽定,你出了定已经断除了一切烦恼,那么没有烦恼,不会再来三界,不来三界就不能继续修福德因缘,乃至成佛。就是说一个人他如果断除了烦恼,进入灭尽定,他出了定之后,他也没有烦恼的话,那么没有这个烦恼作为缘,过去的业的因,没有烦恼为缘引发的话,他就不会再来三界投胎。那修菩萨道,他要在三界里面才可以修行,所以他要进入什么?三界。回来进入三界,他不进入灭尽定。所以有些人就讲菩萨不能修灭尽定。

那么,以上就是各种禅定的差别。

那么在这个刚才讲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一层一层的进入,而且这四种定已经出了色界了,所以称为无色界定。

在佛法里面,我们将这世间分成三界,又称为九地(一个散地,八个定地)。就是欲界称为散地,你们看到没有?有一个括号,欲界下面有个散地,色界跟无色界称为定地。就是说你要进入色界跟进入无色界,你一定要用禅定进入。而在欲界里面不是靠禅定,比如说,你要进入兜率天、进入忉利天、种种的天、在欲界的天,你只要修各种的福德因缘就可以进入那种天;但是你要进入色界初禅、二禅、三禅,你都要靠禅定进入;乃至无色界,也要靠禅定。

那么,这个禅定的过程讲到这里。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