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明憨山大师著)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 明憨山大师著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 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
《信心铭之道》广超法师(著)

至道就是禅宗常说的本性或自性,在《圆觉经》《般若经》等经中称之为智性、觉性[1],在唐朝以前称为道,其实道是道家的用语。到了唐朝 时,不再称为道,改称为自性。可能是六祖不曾学经教,把觉性讲成本性、自性;然而, 六祖所讲的本性或自性,不是分别有法才有其自性,而是诸法本具法性。禅宗认为心外无法,法性就是心性,因此《六祖坛经》所指的本性、自性,就是指心性,其他禅师所说的本性、自性亦然。然而,法性本空性,心性本无自性,心知万法无非是空心知空法,比如镜子空无一物方能照物,我们可以说镜子因照见而成镜性——能照见之性,那么,空心知空法即觉性之知。换句话说,觉悟心的本性或自性就是觉悟空心本具觉性。
《信心铭》是隋朝时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著,其内容常被禅师们引用来开导弟子, 其中的“至道无难,唯嫌拣择”更是禅门的口头禅。最常提起《信心铭》的是赵州禅师。
略说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月印千江著)

什么叫绝学,就是无学。 就是不需要学了。 那么,在佛法上,阿罗汉被称呼为“无学”。学习大乘的人,常常轻视阿罗汉。却不知,解脱漏尽者,即是无学。法华经曰“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此等无学之人,才是无为的闲道人。 已经佛法修行毕业了(证得了解脱)。已经不住妄想,也不求远离妄想而证真。 那么这些人觉悟了什么? 即是觉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善知识者,最极难值
时善财童子,礼伊舍那优婆夷足,绕无数匝,殷勤瞻仰,悲泣流泪,作是思惟:善知识者,难可出现,如优昙华。善知识者,最极难值。善知识者,难得亲近。善知识者,难得承事。…
《碧岩录》圜悟克勤大师

《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 , 亦称《碧岩集》,是宋代著名禅僧圜悟克勤大师所著,共十卷。书的内容即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和圆悟的评唱组成。每一节的具体结构是:一、垂示,即对该则的案例提示纲要,加以引介。二、列出公案案例,其中夹注著语或评语。三、对该则案例加以评唱。四、列出雪窦重显的颂古诗,其中亦夹注著语或评语。五、对颂古诗作解说性评述。
此书撰成后, 在禅林享有盛誉,向有“禅门第一书”之称。 雪窦大师的 颂古百则,向来被认为是禅文学的典范之作。 而 圜悟 大师 的评唱, 与原诗可 谓珠联璧合, 使得本书 成为禅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过去,很多参禅者从书进入禅悟之门,也有很多参禅者因此书坠入野狐劫之身。故向来视若拱璧者有之,付诸一炬者有之,真可谓醍醐上药,既能杀人,亦能活人。
虽然网上各种佛教资讯浩如烟海,洋洋大观,但据笔者所知,迄今还没有一部《碧岩录》,因此笔者特将这部书的文本加以新式标点上网,(版本系依据《续藏经》第二编第二十二套,略去了夹注的部分)供喜爱禅学与禅诗的朋友阅读。这是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的禅诗及欣赏。酌之不竭,挹之弥甘。只要潜心涵咏,自可于欣赏颂古、评唱的同时,领略到禅诗禅语的无穷风光,从而心花顿发,顿悟真如。
光彻五轮语录1–如来禅偈
Post Views: 1
八十八佛忏悔文完整版
八十八佛忏悔文 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 相好光明以自严,众等至心归命礼。(一拜) 南无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拜) 南无归依十方尽…
佛法要领
推荐文章:《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目录 佛法要领序 刘洙源先生略历 上编 四句要义 中编 发菩…
顿悟入道要门论
顿悟入道要门论 序 夫善知识者,如巨海舟航,能度迷类,长夜明炬,善破群昏。大珠和尚首参马祖,使入慧海之法界,令开宝藏于自家;所以灵辩滔滔,譬大川之流水;峻机叠叠…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一卷 敦煌版 兼授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大正新修大藏经第 15 册 No. 654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No. 654 佛说入无分别法门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赐紫臣施护奉诏译…
禅宗《廓庵和尚十牛图》

夫诸佛真源众生本,有因迷也沉沦三界,因悟也顿出四生。所以有诸佛而可成,有众生而可作。是故先贤悲悯,广设多途,理出偏圆,教与顿渐。从麤及细,自浅至深。末后目瞬青莲,引得头陀微笑。正法眼藏,自此流通天上人间,此方、他界得其理也超宗越格,如鸟道而无踪迹。得其事也,滞句迷言,若灵龟而曳尾。间有清居禅师观众生之根器,应病施方,作牧牛以为图,随机设教。初从渐白显力量之未充,次至纯真表根机之渐照,乃至人牛不见,故标心法双亡。其理也尽根源,其法也存莎笠,遂使浅根疑误,中下纷纭,或疑之落空亡也,或唤作堕常见。今观则公禅师拟前贤之模范,出自己之胸襟,十颂佳篇交光相映。初从失处,终至还源,善应群机,如救饥渴。慈远是以探寻妙义,采拾玄微,如水母寻餐,依海虾为目,初自寻牛终至入,强起波澜,横生头角,尚无心而可觅,何有牛而可寻,泊至入,是何魔魅,况是起祢不了,殃及儿孙,不揆荒唐,试以为提唱。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No. 829 [Nos. 828, 830] 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菩…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大正藏第 14 册 No. 0463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No. 463 佛说文殊师利般涅槃经 西晋居士聂道真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大庄严法门经(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大庄严法门经 No. 818 [No. 817] 大庄严法门经卷上(亦名文殊师利神通力经,亦名胜金色光明德女经) 隋天竺三藏那连提耶舍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
文殊师利发愿经
文殊师利发愿经 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 ——————— 身口意清净,除灭诸…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百丈怀海禅师语录 大鉴下三世。 百丈怀海禅师。福州长乐人也。师参马大师为侍者。檀越每送斋饭来。师才揭开盘盖。 马大师拈起一片胡饼示众云。是甚么。每日如此。师经三…
《圆觉经讲记》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此章由贤善首菩萨为大众问:(1)此大乘教,名字何等? (2)云何奉持?(3)众生修习得何功德?(4)云何使我护持经人?(5)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佛回答:(1)此…
《圆觉经讲记》第十一章 圆觉菩萨
此章由圆觉菩萨为凡夫问:(1)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2)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佛回答:(1)安居前行:先礼佛忏悔,后作安居羯磨(2)安居正行:修三种…
《圆觉经讲记》第十章 普觉菩萨
此章说明邪师病。邪执谬见,不但自心固有的人难于断除,由师友的熏陶而来的,其力也大。修行的人必定要亲近善知识,然而不知选择,遇邪师、邪友,而一味盲从,必致反受其误…
《圆觉经讲记》第九章 净诸业障菩萨
在修行的过程中,无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难免不发生各种病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切修行,无非要降伏与破除无始无明,而此根深蒂固…
《圆觉经讲记》第八章 辩音菩萨
辩(通”辨")音菩萨因能辨佛音声而称名,于佛所说法音一闻千解。此菩萨知晓佛所开示三种妙法门能广开诸方便,所以本章是他为菩萨问佛:奢摩他、三摩钵提和禅那三法要如何…
《圆觉经讲记》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威德自在菩萨因威德自在降伏一切而称名,即菩萨种种威德方便显现令众生朝向觉悟,威德显现有愤怒或寂静相貌,愤怒相能降伏众魔军,寂静相令众生欣然受教。本章是威德自在菩…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2)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萨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来在觉中——菩提智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万…
《圆觉经讲记》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1)
清净慧菩萨因心清净具足智慧而称名,心无贪嗔等妄念,就能定心清净,心于识境不妄想分别,则本具智慧能现前。心从凡入圣的修行就是要清净慧——随顺觉性,所以本章是清净慧…
《圆觉经讲记》第五章 弥勒菩萨
弥勒梵名Maitreya,意译为慈氏。弥勒佛是未来佛,释迦牟尼佛在人间时他是阿逸多比丘,目前在兜率天,等待因缘成熟,示现降生人间成佛。弥勒佛所度化的众生,是释迦…
《圆觉经讲记》笫四章 金刚藏菩萨(2)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
《圆觉经讲记》笫四章 金刚藏菩萨(1)
金刚藏梵名Vajra-garbha,音译为"缚日啰孽啰婆”。金刚是一切无能坏,能坏千一切,如来藏就如金刚藏不可破坏,能破极后微细无明之惑。在《密严经》中说:“金…
《圆觉经讲记》第三章 普眼菩萨-2
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
笫五章 结语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己,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普贤行愿品》经文的最后,又回到长行。说…
笫四章 偈颂(2)
(1)修证一:于六道成宿命说法修菩萨资粮。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笫四章 偈颂(1)
以上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都是长行,接下来要讲的《普贤行愿品》经文是偈颂。所谓偈颂,是佛教经典的一种体裁,佛教经典文字的体裁有两种,即长行与偈颂。以现代术语说,…
笫三章 爱持十大行愿的功德利益
一、菩萨受持功德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十行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十行愿是普皆回向。 在小乘的佛法中,修行者为了自己的解脱,其所修的一切功德,主要是回向龙天护法,希望它们为他护法…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九行愿: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九行愿是恒顺众生。恒顺中的"恒”是永远不停歇的意思,“顺”是依顺不违背的意思,所以恒顺众生就是永远随顺而不违背众…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八行愿:常随佛学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 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八行愿是常随佛学。佛所做过的事情、所修过的万行,我们都学习。即佛从过去发心开始修道,修成菩萨,然后成佛道,成佛了继…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六行愿:请转法伦+第七行愿:请佛住世
?因为世间的一般凡夫难以理解佛法,所以佛要选众生来度化,谁有机缘,能听得懂,佛才说。如果听不懂,不能生信,反而毁谤佛,造恶业,那要下地狱的,因此佛不随便说法。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五行愿:随喜功德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五行愿是随喜功德。随喜中的“随”是跟随、依顺、不违背的意思,“喜”是欢喜、不恨、不讨厌的意思。所谓随喜功德,是你对别人做的一些好事生起欢喜心。
《圆觉经讲记》第三章 普眼菩萨-1
普眼菩萨的“普眼”,即一切皆能见之眼,所见一切无非是眼,所以言普眼。于是普眼菩萨在大众中起座,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对佛说: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菩萨众,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演说菩萨修行渐次,如何思惟、住持,以及有什么方便法门?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四行愿:忏悔业障
佛在世的时候,如果修道人犯了过失,就去找他认为清净的出家人做忏悔。就是说,你不可以随便找人做忏悔。比如一个小偷偷了别人的东西后,非常后悔,然后向另一个与他一起去偷东西的小偷忏悔,你认为他忏悔之心会生起来吗?绝对不会,大家都偷,向他忏什么悔?所以,你向某人发露忏悔时,对方要能让你生起清净心,不让你生起罪恶的心,这样的人才有资格接受你的忏悔。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三行愿:广修供养
关于作供养观想,出家人在做早晚课中的施食,就念施食真言,观想一粒米变成几千万粒,施给鬼神,如果当时鬼神的心想吃的话,它们就吃得到。又如做法会中的放焰口,焰口主——金刚上师也要作观想,观想丢出去的食物化为无量无边而布施给鬼道众生。即饿鬼道众生是通过精神跟人类沟通,经由我们心力的影响,饿鬼就得到它们本来无法得到的东西。因此,中国人祭拜祖先时,金银纸一张一张慢慢地烧,就是这样通过观想发出精神力量。同样的,一些出家人把一些经咒印在纸上,同时画很多圆圈,死者的眷属每念一遍往生咒,就用香烧点圆圈,希望把那些咒烧给堕入鬼道的死者。其实其力量并不在那张纸上,而是施行者通过这仪式发出观想力量,有些心灵感应很强的鬼道众生就能够收到。当我们用心做供养时,佛菩萨必定能够知道,因此,就以清净心观想变现殊胜供品来做供养。所供的妙供养具如下:
《圆觉经讲记》第二章 普贤菩萨
此章由普贤菩萨问佛关于圆顿种姓的久学菩萨之顿修顿悟的如幻三昧法门:(1)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还修于幻?(2)若诸幻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3)若诸众生常居幻化,不知如幻境界,云何解脱?
佛的回答是:(1)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所以幻灭则见心本觉不动。(2)修行先离妄境,次离幻心,后离亦离,得无所离。(3)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笫二章 别释十大行愿——第二行愿:称赞如来
普贤十大行愿中的第二愿是称赞如来。第一行愿是以重重无尽、很广大的境界来礼敬诸佛;第二行愿是观想在无量无边很微小的境界中,都能见到诸佛而称赞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