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文由光彻五轮翻译小组根据阿帕卡罗尊者录音整理成文字,为增加易读性,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或有增加括号内的衔接字词,以使得文句通顺。感恩翻译小组为此文付出的努力!)
什么是心意识呢?
我们平常讲心,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法,什么东西都讲心。
那么,这个“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今天我们要讲这个“心”、“意”、“识”,就是告诉我们“心”是什么东西。有很多种心,各种不同的心,但是这种不同的心它们有各别不同的作用,不同的作用我们就用不同的名称。
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心法”?
佛教里面把世间的一切万物分成两种类:
一种叫“色法”,就是物质;
第二种叫“心法”,就是精神的活动。
那佛教不是“唯心论”也不是“唯物论”,它讲这个“心法”和“色法”个别的作用,在世间是怎么一回事在作用,各有各的因果在互相作用。
“心法”里面包括“心王”跟“心所”。
“心王”就是我们的心识,在大乘佛教里面说有八个,唯识宗说有八个,在南传佛教说只有六个。这些“心识”称为“心王”。
那心识所生的种种心念,称为“心所”。
“心王”跟“心所”的差别是什么呢?
就是说凡是我们起一个念头,我们心的识起来,它必然有它所起的心念,这些心念称为“心所”。
那“心王”本身呢,我们看不到,“心王”是一个知觉的心的作用,这个能知的心的作用。
“心所”,是我们的心所生出来的心念的作用。就是说我们的心在嗔恨的时候,那我们就说有嗔的心所,但是心本身我们不可能知道,我们知道的是“心所”。
这个“心王”跟“心所”,就是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臣子的意思。就是说,凡是王到哪里臣子就到哪里,用这个来做比喻。就是说我们的嗔心一生起来,他必然是用这个“心所”来生起来的,给我们感觉到。
那么如果说,有“心王”,没有“心所”可以吗?是不可以的。那有“心所”,没有“心王”可以吗?也是不可以。
那么我打个比喻:比如说我们说某某人,他很有气力有力量,但是你看到一个人在那边你看不到他的力,他的力你可以看到吗?根本看不到。但是如果你看到他抓起很重的东西,你就知道这个人很有力。但是抓起很重的东西是一个行为动作,但是他的力你看不到,他的种种行为动作里面你看到这个人是很有力量的,明白吗?这个“心王”就好像这个力量,“心所”呢就是这个行为动作,用这个来做比喻。
所以我们能够知道我们的“心所”,但是我们每一念不可能直接知道“心王”。所以“心王”是不可知的,是“心所”的作用告诉你这个就是“心王”。好像力呢是不可见的,但从那个人用的力量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力量所在。明白这个比喻吗?“心王”就是犹如力量一样,“心所”就是力量所表现的行为动作。所以一个人有力量,没有行为动作,你不知道它。那如果有那个行为动作,没有那个力量,可能吗?也不可能。如果一个人没有力他怎么拿起东西呢?所以两个同时出现,明白这个比喻吗?“心王”跟“心所”是这样的关系。
那么这个“心王”可以分成八种: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再加上第七识、第八识,总共八个。
“心所”就很多,分不清。主要的来讲,各宗派所归类的主要“心所”各有各的数目。在唯识宗里面,分析这个心所说有51个,实际上不一定说要有51个,可能更多,他讲重要的有51个。
那么这个“心王”、“心所”你们清楚吗?“心王”有如力量,“心所”是力量表现出来的行为。
现在我们来看“心王”有种种作用。
我们的心有种种作用,根据佛法说,我们的心能够造业,我们的心能够知觉东西,我们的心能够起种种执着,我们的心可以将过去的种种业从心中生起来。这种种作用有不同的范围和名称。
第一个就是心的作用叫“集起”。
“集起”是什么意思呢?“集”是收藏、收集的意思,“起”是生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心的作用,其中有一种作用它能够把我们过去造的种种心理、种种作为收藏在我们的心里面,这个作用我们称为“集”。收藏之后呢,然后因缘到了,它又从心中生出来,这个叫做“起”。这个集起的作用称为心,这是心真正的定义。
第二个作用称为“思量”。
就是我们的心能够前念接着后念,一念接着一念,一直在那边思惟。这个思惟它有它的思考的范围,等下再来谈。这样的一念一念思考,称之为思量,这个思量的心我们叫它“意”。
第三个是能够知觉外境,叫做“了别”,能够了别外境,这种了别的心称为“识”。
所以我们的“心王”可以归为三大类三种作用:第一种名称叫心,第二种叫意,第三种叫做识。
大乘唯识宗,说“心”指“阿赖耶识”,“意”指“末那识”,“识”是指前面“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
第一个,阿赖耶识又称为藏识,阿赖耶是收藏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其中有一个作用就是专门收藏我们所造的业,收藏在心里面,因缘到了它就生出来,这个作用呢叫做阿赖耶识。
第二个作用,称为意,在唯识宗给它个名称,称为末那识。末那识是怎么作用呢?末那识执着前面第一个阿赖耶识是“我”,而这个执着呢是一直念念不停在那边执着,在那边思惟这个是我,所以呢叫做思量,末那识是恒审思量。这是心其中一个作用,它经常无时无刻在那边想,在那执着有一个我,它有一个心境对立的时候呢,它就执着那个心是我。那么这个执着,每个凡夫都有,当这个执着没有的时候呢,你就是没有我执了。这个末那识它的另外一个名称是“意”,因为有这个末那识,我们就会生起前面七个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执着它,令那个心识就生起来。
第三个是了别,称为“识”,了别是知觉的一种作用。我们的心有这个觉,能够知觉种种事物。这些作用我们称为识。这个识知觉外境,它必须依靠我们的根,依靠眼根、依靠耳根才能够叫产生这个识。所以六个识,眼耳鼻舌身意,都必须要有一个根。那么眼睛呢,就是眼根,它能够生起眼识;耳朵呢就是耳根它能够生起耳识。那么意根是什么呢?意根就是末那识。就是因为我们有这个我执,叫我们去思考这个是这样,那个是那样,所以我们的第六意识呢就以意为根,所以末那识就是第六意识的根,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意根。末那识称为意,但是因为六个识是依它而生起,所以以第六意识来看呢,末那识就是它的意根。
对于“识”,还有问题吗?
识不是了别,能够了别的心叫做识,了别是识的作用。就是说我们能够觉知外境的心称为识,但是我们觉知外境的心我们没有去发现它,我们是用心念去分析外境是什么、是什么。以前讲了又讲,今天不讲了。
那么这个识,是因缘所生。那么刚才讲这个心王、心所,心王犹如王,心所是臣子,王到哪里呢,臣子就跟到哪里。那么这个“心王”跟“心所”,我说过了“心王”不可见的,就是我们的眼识不可见,耳识也不可见,那我们怎么知道眼识呢?就是通过眼识所生起的“心所”我们知道眼识的存在,明白吗?同样的,通过一个人拿东西的力量呢我们就知道他很有力。
那么所谓的心识它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东西在那边,它是因缘所生。某个因缘到了这个心识起来,另外一个因缘到了另外一个心识生起来,生起来这个原来的那个就灭了。很快的生灭不停,使得我们以为这个心识一直在那边。
那么上次讲过,耳识是一个还是多个?你们还记得吗?耳识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某一刹那一个耳识生起来,另外一个刹那另外一个耳识生起来,那很多个耳识连起来,你就以为是很多个耳识在那边,仔细一找——没有。
我打个比喻,那火焰是一个还是多个,你们数得清吗?第一秒的火焰跟第二秒的火焰不一样,是一个还是多个?那是因为那个火焰一直在那个范围里面活动,那么你说那是一个火焰,明白吗?那么我们的心识呢,某一类的心识一直在耳根那边活动,我们姑且叫它耳识,明白吗?耳识就犹如火焰在那边生灭,很多很多在那边生灭,那么你就以为那个东西在那边,你就以为那个火焰是一个东西在那边。而实际上它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我们的耳识也是这样,耳识是这样,眼识也是这样,六个识都是这样,八个识都是这样。
所以我们的心识呢不停地一刹那一刹那在那边变化,犹如火焰。所以我们的心识因为活动的范围,和在那边活动的界限呢,我们只看到它在那边活动,我们说那个叫耳识,在这边活动我们说这个叫眼识,明白吗?
就好像那个火焰,在这边燃烧的火焰跟那边的火焰呢,你说,哦这边是这把火,那边是那把火,明白吗?那么它本身不是一个、不是多个,是种种因缘使得那把火的火焰一直在那边燃烧,但那个火焰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因为我们有这个根身,所以我们意识就依靠这个根身,就像油灯台的那个灯台,我们的心识就犹如火焰在那边生灭,所以它不是一个也不是多个。
那么这个心识在那边生灭,因为它的界,活动的范围不同,具有不同的名称。上个礼拜讲过了,十八界,你们还记得吗?所谓的十八界,就是有十八种法,并不是十八个,十八种类的法一直在某个界限里面活动,眼识界就在眼识范围内活动,耳识界就在耳识范围内活动,那么一直在那边出现给我们感受到,我们就说有这么一回事,但是没有一个东西在叫做耳识。明白吗?它是一刹那一刹那一连串的变化。
那么这八个心识都是因缘所生,没有一个可以单独生,都是种种因、种种缘配合生起来,就造成了我们所以为的我的心、你的心、他的心。明白吗?那么每一念的心识呢都在那边无常生灭,而且非常的快在生灭,好像火焰一样,一直在那边生灭不停。所以呢,佛叫我们观心无常,因为心的生灭无常飞快迅速。
那么这心、意、识大略可以分成三种,也可以分成八种,也可以分成更多种,但是呢没有必要展开得太详细了。我们只要知道心的作用主要有三种方面,就是:集起称为心、思量称为意,了别称为识。识里面又可以再分为六个识,活动范围不同。那么这个心识一直在那边作用,使得我们众生以为有一个我在那边思考,有一个我在那边打坐,有一个我在那边知觉。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回这个心识在那边生灭的因果是什么。其实我们众生,每一次我们造业,有业报、业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的心识在那边生灭,所以我们佛法说一切唯心造。是说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在造业。但是业呢也能造成我们的心识,其实心识跟业是不可分开的。它们只不过是不同的角度看,用不同的名称罢了。
业,就是用我们的心去做种种事情,我们的心所做的呢它又收集起来,就是集结,所以根本是我们的心在造业,然后造了又收在心里面,所以业是什么?就是心在那边作用。
所以,业是由心造的,心因业所生。就是说你们坐在这里,你们眼睛看到了颜色,这就是我们的业。如果有一天你的眼睛生了青光眼,你看到的是另外一些东西啦。如果你是色盲,你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颜色了。所以呢,因为我们有外境的业报,和我们内在根身的业报影响,使我们的心识对世间的看法不一样。
如果一个色盲的人,他的眼识呢是黑白的东西的感受而已。所以他的眼识就随着他的业而生起黑白色的感受。所以我们的眼识是因业生起,因我们的根、尘的业报生的。所以我们的心识,并不是说,哦,它跟业是完全是两回事,其实业就是心,心就是业,听清楚吗?有造作的心我们就说他造业,没有造作的心我们就不说他造业了。那么这心一直在那边生灭不停,所以佛教我们观心无常。
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法说真正的一切法,没有自性、没有生灭可得,那么我们的无常心呢也是本来没有生灭可得。那么我们就有一些人他修行,他说要知道这个心在做什么,这很正确。但是如果你要找你的心在哪里,你就会发现到,它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它是随因缘生、随因缘灭,不是在这里也不是在那里。那么它呢,只要你能够知道的就是生灭,这个生灭的心是无常的。所以佛教观心无常是观这生灭心无常。
那么刚才讲过,生灭是不可得的,一切法的本质没有所谓生、没有所谓灭,是我们迷的人执着以为有生、有灭,我们的心呢也在一切法里面。不是说心不生不灭、法生灭,不是。心跟法都在万法,一切它有它的因果法则,就是在那边因缘生灭。那在这因缘生灭里面它有它的本质,凡是因缘生灭法有一个共通性,就是所谓的性空。没有一个自性可以得到。我们叫它什么呢?——性空,本性空无所有、一无所得,而我们的心呢也是一样,所以叫做性空。
所以,我们就不要执着说,我们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心,我要去追寻这样的一个心,生灭的心我不要,坐在那里想这个生灭的心我不要,我要不生不灭的心。
只是因为你执着有生灭,所以呢,你才看到了生灭。因为你执着有生灭,所以你执着寻找不生不灭的心,那也不可得,找不到。所以我们的心在生灭里面,我们要看出它的本质——没有生灭可得,生灭是我们执着而以为生、以为灭。不要去找一个不生不灭的心,没有一个心是不生不灭的。应该是什么呢?一切法因缘所生,那么我们说其性本空,没有自性、生灭不可得。这样去观照这个世间,这样去观照我们的心。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呢,要有这智慧去观察我们的心,是在做些什么。但是凡事我们用心我们就会知道,就是有生灭,那么我们要在生灭里面去观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结果呢我们发现,你一直在观察、一直在生灭中。因为第一个念就被第二个念知道,第二个念必须(由)第三个念知道。
那我们佛法里面有说一句话:心心不相知,心心不相到。这句话又是说什么呢?我们的念,现在这一个念不可能知道等下下一个念,等下一个念不知道另外一个念了。那么每一个念之间呢,第一个念不能到第二个念,第二个念也不能到第一个念,一直生灭。刚才就说那个火焰,没有一个到另外一个,好像瀑布,没有一滴水到另外一滴水,这样一直向前冲。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