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育堂语录》黄元吉
《乐育堂语录》四卷,为黄元吉先生门人记录。先生生于元代,《张三丰集》中叙述师承,先生姓名亦在其列。是书成于道咸年间,计时几历千载,而犹聚徒讲学,殆所谓留形住世之俦欤?世衰道微,人心陷溺,非阐明性命之学,无以唤醒群迷。而古来谈道之书,如《参同》、《悟真》,文字玄奥,解人难索。此外诸书,多借铅汞、坎离、水火等名词,牵附比喻,读者如入五里雾中,杳不知其所指。求其明白简易、深入显出、于行工次第确有程序可循者,不稍概见。是书朴实说理,畅发玄风,诚性学之梯航,命宗之津逮也。腾剑往年曾获旧本,残缺不完。戊午来省,得借观于康千里处,恐希世之宝年久而散失也,爰商之同学诸子,精校分刊,广为印刷,以公诸世。后之读者潜心玩索,当不河汉余言。
《道德经精义》黄元吉·著
三教之道,圣道而已。儒曰至诚,道曰金丹,释曰真空,要皆太虚一气,贯乎天地人物之中者也。惟圣人独探其原,造其极,与天地虚圆无二,是以成为圣人。能刚能柔,可圆可方, 无形状可拟,无声臭可拘,所由神灵变化其妙无穷,有不可得而窥测者。若皆自然天然,本来特事,处圣不增,处凡不减。即等而下之,鸟兽草木之微,亦莫不与圣人同此一气、同此一理。试观汪洋大海,水至难测者。然而一海所涵水也,一勺所容亦无非水。太虚之气,亦犹海水一般。天地、圣贤、人物,虽纷纭错杂,万有不齐,而其受气成形之初,同此一气。除此以外, 另无生气,亦别无生理,所争者,姿禀之各殊耳。孟子曰,尧舜与人同;又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诚确论也。无如世风日下,民俗益偷;大道虽属平常,而人多以诡怪离奇目之。所以儒益非儒,释益非释,道益非道矣。若不指出根源,抉破窍妙,恐大道愈晦而不彰,人心愈坏而难治——势必至与鸟兽草木同群,而圣贤直等诸弁髦,大道益危如累卵,虚悬天壤,无人能任斯文之责矣。恭逢盛世,天下平安,适遇名山道友,谈玄说妙。予窃听之,实非空谈者流, 徒来口耳之用,因得与于其际。群尊予以师席,故日夜讲论“道德”一经,以为修身立德之证, 不觉连篇累牍。第其瑕疵迭见,殊难质诸高明。然亦有与太上微意偶合处,不无小补于世。众友请付剞厥,公诸天下后世。予于此注,实多抱愧,不敢自欺欺人。无奈众友念切,始诺其请。兹刊刻肇始,予故弁数言于篇首,以叙此注之由来如此。
光绪十年孟冬月 谷旦 元吉黄裳自序
《神仙传》.葛洪
《神仙传·卷一》
广成子: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云不待簇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奚足以语至道哉?”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复往见之。广成子方北首而卧,黄帝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蹶然而起曰:“至哉!子之问也,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而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入吾道者,下为王。吾将去汝,适无何之乡,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原文加白话
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厘定《道德经》的原则:(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清]黄元吉·道门语要
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唱道真言》-[清]青华老人传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