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笨的周利般陀证得圣果

愚笨的周利般陀证得圣果

◎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1] 。(法句25)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摩诃般陀和周利般陀。年长的摩诃般陀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罗汉果。弟弟周利般陀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丘,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摩诃般陀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丘到他家接受供养。周利般陀不在可以前去的比丘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 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 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复诵“去除污垢(Rajoharanam)”。交代之后,佛陀就和摩诃般陀挑选出来的比丘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

佛陀离开后,周利般陀努力搓揉布块,并复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脏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周利般陀的进展,于是放光,使周利般陀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脏,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周利般陀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2],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准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 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是否还有比丘在精舍里?” “没有!”

“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周利般陀来。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丘,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丘(编者注:据说有一百个分身),这些比丘都是具有神通的周利般陀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 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丘说:“佛陀召唤名叫周利般陀的比丘。”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周利般陀!”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周利般陀” 的比丘,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丘时,其他的比丘都消失了。周利般陀比丘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周利般陀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后来,周利般陀的事被比丘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罗汉果。


[1]沙洲: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难,智者证得阿罗汉果,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2] 读者应注意,周利般陀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罗汉,他已经准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余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


周利槃陀故事的另外一个版本(汉传)

周利槃陀伽,此云继道。其母省亲,生于路傍故。姿性鲁钝,惟诵半偈,证罗汉果。

扫地大师周利槃陀伽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他的反应非常迟钝,连他父亲都无法教会他世袭的婆罗门宗教习俗。最流行的印度教圣典《吠陀经》,槃陀伽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甚至连一行都记不得。

槃陀伽的哥哥却很聪明并且博学有礼,得到所有婆罗门教徒的喜爱。当他们的老父死后,兄弟二人遇到一些佛陀的弟子,不久,哥哥就出家为比丘,槃陀伽则被认为太笨不适于出家,只好独自龌龊地住在附近。

有一天,槃陀伽的哥哥鼓励他去求阿难(佛陀的侍者)让他出家。槃陀伽说:“像我这么低能的人,不敢奢望能成为殊胜的佛陀僧人啊!我甚至连最简单的偈颂也记不住,每个人都知道我太笨了。”

哥哥很同情地鼓励说:“弟弟,在佛陀慈悲为怀的教义下,社会地位和学习能力并不重要,高贵广大的心量才是最重要的!你一样也可以入门修道的,你自己去找佛陀吧!”

于是槃陀伽很恭敬地来到佛陀及其弟子阿难面前,请求成为佛陀的弟子。全知的佛陀洞悉槃陀伽谦卑和纯净的心,就在给孤独园,要阿难尊者为槃陀伽剃度出家。

阿难教了槃陀伽这么一个偈颂:

诸恶莫做,使自己免予邪恶的思想, 众善奉行,莫执自我, 正念、正知、正命, 则能免于伤害、烦恼, 这就是诸佛教示。

三个月后,可怜的槃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短短的偈子,而所有其他的新出家众早就把整章经典背熟了,就连当地的牧羊人也都熟知好几个这样简单的偈颂。

槃陀伽灰心丧气地去见阿难尊者,恳请能给他其他的教法及指示。但是试了几次之后,阿难发现自己还是没法教会他,只好对他说:“如果一个人无法学习并记忆任何事物,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呢?”

尊者摇摇头,祝福他之后,就让他走了。槃陀伽觉得很伤心,独自一人坐在给孤独园外,一直坐到隔天,佛陀发现了他。

慈悲的佛陀直觉地了解所有发生的事情。槃陀伽禀告佛说:“世尊,我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也不是一个好比丘,这究竟错在哪里?我是有什么恶业吧?”

佛陀告诉他为什么会这样蠢?他的前生也是个大法师,可是悭法,人家请问他佛法,他很不乐意讲。有法而悭贪不说,这罪过真是不得了!今生就招这样的愚蠢之报。

槃陀伽点点头说:“是啊,打我从小时,老师们都骂我蠢笨,像我这样笨的人要怎样才能摆脱这种痛苦呢?”

佛陀以偈颂回答他:

宁为智者所轻,也不受幼童之赞;

自知己为幼童者,宁为智者;

自夸聪明者,实是幼稚笨者。

佛陀决定要亲自教他。他想了想,就让槃陀伽通过勤快地打扫寺院、帮其他比丘擦拭鞋子来清除业障,同时要边扫边念诵和思考两句话:“拂尘”、“扫垢”。

“槃陀伽,你能扫寺院和擦鞋子吗?”佛陀问他。

槃陀伽回答:“世尊,我可以学习扫地和擦拭,但我实在记不得那两句法语。”

佛陀要他跟着自己复诵那简单的两句:“拂尘”、“扫垢”,一遍又一遍地一起背诵。槃陀伽总算铭记在心了,于是佛陀为他祝福后离开了。

可是当槃陀伽开始扫寺院时,他发现自己又不知道刚才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两句简单的话了,幸而阿难尊者还在庭院,槃陀伽就烦请尊者在他勤劳工作时,能提醒他应该要念诵的句子。在阿难的帮助下,最后,他终于记熟了这简单的偈子,而且能—边扫地一边思维了。

扫地的时候是没有问题了,可是槃陀伽发现在擦鞋子的时候,他把刚才背过的话又忘掉了。耐心的阿难再度教导他。槃陀伽看来的的确确是所有佛教僧人里最迟钝的一个了。

慈悲的佛陀以他神奇的力量加持,使寺院和比丘们鞋上的灰尘无穷无尽,好让槃陀伽不停地忙。用这个方法,睿智的佛陀增长了槃陀伽的修行。只要还有事做,槃陀伽就会不断地将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到后来“拂尘”、“扫垢”竟变成了他的真言。

普通人嘲笑这个愚蠢的家伙,却也不得不感叹他的信心与勤勉。

不过有智慧的人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比丘,虽然有先天上的不是,却仍然在认真地清除业障、寻求开悟。

槃陀伽很认真地工作,按照佛陀的交待,恭敬虔诚地扫地擦鞋。而且,他将佛陀教给他的几个字背熟以后,仿佛压抑不住地开始更深一步大探究它的意义。寺院的灰尘无穷无尽,他的觉观却在心灵深处绽放。

“佛陀说的尘、垢的意思是指外在的尘垢呢,还是内在的尘垢?”他沉思,“什么是外在的尘垢?什么是内在的染污?我的业障在那儿?”以这种方法,这位最愚笨的扫庙僧不知不觉地在他日常杂务中进行禅修。

有一天,槃陀伽静静地在扫庙的同时自我观照,他似乎依稀感觉到,佛陀所开示的一个偈颂很自然地在宁静的内心中升起。实际上那些句子佛陀何时说过,他根本就不可能记得,更别说要背熟它:

尘是执着,而非泥尘,智者弃之;垢是嗔恨,而非泥垢,智者弃之;尘垢是无明,此外无他;智者清除此污垢与障碍,即得解脱。

因为这瞬间浮现的偈颂,槃陀伽顿悟到,执着、嗔和痴这三毒是轮回的根本!他打破了自我的幻象和一切迷惑的根本。在场的人们惊讶地看到,愚笨的槃陀伽放声呼叫:“看见了,我清楚地看见了!敬礼世尊!”他终于透视幻象而证得开悟。

精进禅修许多年后,槃陀伽成为十六罗汉之一,广为弘扬佛陀的教法。每个人都很惊异,僧人中最笨的比丘竟能达到如此崇高的心灵成就。

一次,槃陀伽阿罗汉教导12个心存疑惑的比丘尼和一大群数不清的在家人,其中12000人当场证得了不同层次的开悟。

又有一次,佛陀接受一位医生供养午餐。除了扫地僧槃陀伽外,全部的比丘都被邀请了。但佛陀却不肯进食,而是在他身旁摆了一个座位。直到这位没受过教育的阿罗汉槃陀伽被请来,坐到那个位子上以后,佛陀才开始吃饭。

佛陀亲口说,在他众多弟子中,最擅于转化他人心念的,就是善良的阿罗汉槃陀伽——扫地大师。周利盘陀伽在十六尊者中是「义持第一」。

槃陀伽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内心的开发,真诚的心灵修持远比智能知识更为重要。

世尊开示:「扫地有五种殊胜的功德,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人内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赞叹;四者,植下来世相貌端正庄严的善因;五者,命终往生天界。」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月印千江禅修学苑
普愿众生皆安乐




朗读进度:0%
说明:如果朗读没有声音,可能是文章太长,而手机等设备内存太小的缘故,您可适当缩小朗读范围,比如将开始与结束位置的朗读范围调整为不超过10%,再点朗读可能就会有声音了!
语音朗读的键盘快捷方式:alt+s朗读,alt+p暂停,alt+r继续,alt+x停止。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