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问:老师,我看到一个说法,有说四禅八定因为其觉知和意识心都可能被泯灭,所以不不容易明心见性。这即是小乘与大乘的区别。您觉得是否有理?您说您转大乘,您是如何做的呢?
光彻五轮答:四禅八定,意识和觉知都不可能泯灭。
但是四禅有个歧途,无想定也是四禅,入无想定的,意识会迷入无知状态。但不能称呼为意识泯灭。因为他其实还是有意识,并不是无意识。只是意识克制不起想,而进入无知的状态。
真正无意识无觉知的,只有灭尽定。 (灭尽定亦不是无觉知。否则怎么知道灭尽定什么都没有呢? 所以只是灭了幻觉,本觉是不灭的。本觉亦无生。)
明心见性,是大乘的说法,意指明了万法唯心,心性生万法,万法本是心。心即是万法。
明心见性是觉悟心的本性。见证心现万法。 是证量的到达。特别是见地达到。
所谓心的本性,就是离念的灵知了了。
六祖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不思善,不思恶,即让心澄净,无念。也即无住、无相、不执、不着、无我、无我所、无能、无所。
正恁么时, 即当下明了。 非作意明了,乃本来明了。
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 此即本来心性。 不需寻觅,乃自然现前。
这个时候,觉悟此本性。然后生心之时,心从性现,心法皆一体为性,在万法缘起时,不再迷失本性,一切施为不出本性,如此方为明心见性。
如此觉悟,无关禅定不禅定。 其根本要点,在于让心离念、让心清净、澄明。 然后依大乘佛法的闻思,而能认知觉性。最后让心行合于性德。
而禅定,是不管觉悟不觉悟,都应该修的。 没觉悟前,修禅定能清净自心,调伏烦恼,从而更容易明心见性。 觉悟之后,修禅定能强化稳固智慧,开发殊胜之大乘三昧,快速清净业障,显发自性的功德妙用。
所以,修禅定不容易明心见性,此说欠妥。 只能说,不能执着于禅定境界。应修到一个禅定,然后尽快出离,再上修更高禅定。直到出无可出,离无可离。
大乘与小乘。。。在我看来,真的区别微乎其微。或者就没多大区别。小乘里隐说大乘。修大乘也可能拒绝让心再显现而变成小乘。
大小乘的区别只是在引导说法上有所区别。 小乘强调苦,出离,断轮回苦。大乘则说一切是心,性空,不可得,无住不着,本来清净。
其实修小乘道解脱时,解脱还有什么可得的? 解脱就是幻化灭尽,非幻不灭的状态。
而解脱,不管大乘,小乘,都是一样的。是共通的。 不管罗汉还是菩萨,各种修行方法都是要证得这个解脱境的。
当活着证悟解脱后,回到这个世界,若不能见证这个身心世界是由本觉幻化,仍然心趋解脱无生之境,做不到无住生心,则变成实有解脱之小乘果。
若是从无生解脱之境回到这个身心世界,智慧发明,了知万法唯心生,然后让心行合于性德,无二、无住而生心,妙用无碍。则自然转向大乘。
所以不管大乘小乘还是密乘,在我看来,都没多大差别。只是引导方便不一样而已。 修的结果都是经过解脱,然后有些人在此停止(即小乘)有些人能超越解脱,而得轮回、涅槃无二的大自在(即大乘成佛)。
网友问:各位前辈,我老是做梦去一些地方,或者阴身出体,现在身体不好,请问谁有办法
光彻五轮答:念佛
网友问:为何念佛就可以不再出体了吗
光彻五轮答:这个没法给你打包票。 只能说,念佛是摄自力与佛力于一体的法门。 对你这种精神不能自主的情况相对来说是比较保险的修法。 你可以试试。
朗读进度:0%
说明:如果朗读没有声音,可能是文章太长,而手机等设备内存太小的缘故,您可适当缩小朗读范围,比如将开始与结束位置的朗读范围调整为不超过10%,再点朗读可能就会有声音了!
语音朗读的键盘快捷方式:alt+s朗读,alt+p暂停,alt+r继续,alt+x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