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光彻五轮著)

 

略说禅宗《永嘉大师证道歌》

—–光彻五轮著

(转载请注明出处)

礼敬永嘉大师!礼敬十方三世一切智者!

自序:

一直以来,想说大乘法,可是大乘法浩瀚如海,复杂深远,顿渐不同,见地差距很大,可以说,要说清楚大乘法,并且要使人明白,其难,难如上青天(佛当年悟道后,准备入涅槃,梵天请佛说法度生,佛都感叹说:“止!止!我法妙难思。”,可见佛法真义之难说难思!!!)。今天偶尔看百度百科上,关于证道歌的解释,居然是平实居士之流在上面搞的胡说证道歌,大为感叹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为此,我亦效仿此不懂装懂之流,仅以个人浅见以及个人修证经验,试说《证道歌》,相信实修实证的学佛人,当获其益。

(声明:本人不是佛,无“言无失”功德,所以不要迷信我的注解,证道如何,需要各位修行人自修自证自明了!)

君不见: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解:什么叫绝学,就是无学。 就是不需要学了。 那么,在佛法上,阿罗汉被称呼为“无学”。学习大乘的人,常常轻视阿罗汉。却不知,解脱漏尽者,即是无学。法华经曰“诸声闻众,无漏后身,法王之子”。此等无学之人,才是无为的闲道人。 已经佛法修行毕业了(证得了解脱)。已经不住妄想,也不求远离妄想而证真。 那么这些人觉悟了什么?

即是觉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何谓无明? 就是起心动念,执着我,执着法,执着身体,执着物质实有的那个觉知心。 此心不知本性是“空”,所以就叫无明。当此心能离种种执着(障碍)而了悟本性空时,即是明。此明即是本觉,本性,本空,本明,法性,佛性,涅槃,如来,法身,法界等等异名,无非是从不同角度说此解脱之智。 了悟此涅槃本智之后,那么即是见佛法身。 此法身幻化一切万法。万法实有乃是幻觉。体性本空,焉有实法。所以,绝学者,明了这个幻化万法的空身,即是诸法的本性。即是法身。

依此觉悟,法身本性空无为。法身幻出万法,法身不曾得一丝一缕。法身自空,法身自亦不可得。所以法身觉了无一物。 法身即是本源自性。本源自性流露出万法。所以此法身才是本源自性,是天然的佛(佛者,觉也)。也即一切众生本有的“佛性”。不从修得,本来即有。只因无明妄想不能证得。

依此觉悟,再看这五蕴世间,万法缘起缘灭,只是犹如虚空中的云朵,空中积聚而来,空中消失而去。烦恼众生,在这如幻的五蕴境界中,被贪嗔痴三毒所驱使,扑风捉影而虚受苦乐之报罢了。

再看绝学者本身,五蕴已经不能困住他,他了知五蕴本空,于中不曾来,亦不曾去,或者空空的来,空空的去,了无挂碍了。 三毒体空,他亦本空(他只是个代词,无我,何来闲道人的他),三毒于他也是了无妨碍了。(注:此境界,五蕴不再称五蕴,而称五智了。 三毒亦不称三毒,而称三净戒聚,或者称为烦恼即菩提了)。

(补充说明:此段,是以无学引出得道者的境界,阿罗汉与禅宗的见性成佛,差距只差于涅槃的智慧觉悟圆满的差别,小智者不回心。上智者,成回心大阿罗汉。回心大阿罗汉,其境界约等于大乘八地菩萨,所以入佛法王子之流)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解:证实相,什么是实相。 即是无一个所谓的“我人”,亦无所谓的实在的“万法”。只不过是梦一场。那么,这种觉悟,就叫一刹那灭却阿鼻地狱的业。 何以灭却? 不是说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吗? 呵呵。 因为解脱,那么地狱业无法兑现。 或者有大智慧威德力,能转未成熟之业。永嘉大师说,他是真语者,没有骗人。 若是他讲此大谎话骗人,就是自作拔舌地狱的业,招来尘沙劫的沉沦。

顿觉了,如来禅。什么是顿觉了? 顿者顿悟,觉者觉悟,了者了达。顿悟了什么,了达了什么呢? 就是顿悟了如来。就是前面说的“本源自性天真佛”。再加个禅字。 禅者,意味着定慧等持。那么如来禅,就是如来的行持。呵呵。如来还有什么行持? 如来不是无为了吗? 那么如来的行持,即是圆满本心所流露出一切幻法的觉悟。即从因位佛向果位佛修行的过程。此过程,即是修如来之禅。或者叫如来所修之禅。(此如来不是指人,而是指自心本性)。那么,如来所修,就是在本心本性中修六度万行。 所修六度万行不曾超出本心。一切幻法不出如来境界。 如此行持六度万行,就是如来所行之禅,即如来禅,那么在佛法里,又叫乘愿再来,倒驾慈航。何以叫“倒驾”? 我们修行本来为出三界,出轮回,出苦海。 这些解脱者,无学者,又跑回来,告诉众生怎么修,那么就叫倒驾。他架着如来禅的舟楫来度众生同入如来寂灭海。虽然他来六道度众生,但是呢,六度万行都是梦里的事。依如来觉悟,本身都是空空如也。大千世界纷繁万象,也只是梦幻空花,了无所得罢了。(六祖云: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按《楞伽经》说,如来禅,是指九次第定,次第出离三界,而证得解脱的过程。那么,此处,也可解释为,永嘉大师是修如来禅,终于出三界而觉悟本性佛的。顿悟时,感叹未悟时梦里的六趣明明有,悟后空空,啥也没有。。。

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问,求佛施功早晚成。

解:这一段,永嘉大师是告诉我们应该怎么修“如来禅”。无罪福,无损益,就是说善恶不要管,远离善恶是非取舍等种种造作心。寂灭性中莫问觅。 寂灭,佛法中说涅槃为寂灭。那么,未证涅槃,只能从自心本性中去体验寂灭。有一个方向罢了。 莫问觅,就是这个寂灭性,不能带有思维,靠逻辑推理寂灭,是推理不出来的。因为涅槃离思维。觅,就是找。那么找来找去也是找不到的。 因为寂灭非有相的“法”。不曾有一个有相的法叫寂灭。那么以找寻的方式去寻找寂灭涅槃,是找不到的。所谓南辕北辙是也。然后永嘉大师用尘镜作为比喻来讲修行。所谓镜子,即是本心了。此心被无明烦恼所蒙蔽,即犹如镜子有灰尘,无法显露出镜性来。按传统方法。那么镜子有灰,就擦掉灰尘。所以就有种种烦恼对治法门。所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即是檫灰,待灰擦干净了,镜子就光明了。可是,禅宗,上上根人嘛,比较好走捷径,不喜欢遵循传统哈。所以他们搞的是教外别传。另搞一套办法。他提出“谁无念?谁无生”。那么无念无生者,对普通人来说,除非他死了。否则怎么能无念无生呢? 可是死了是断灭吗?死了能觉悟吗? 那么佛教说出三界又叫出生死。证涅槃叫无生。阿罗汉死了叫入涅槃。 那么这就是一个话头,也叫直指。他说,你要去参究“谁无念?谁无生”。他说,你这个肉身,只是像个木头人一样。只是个傀儡。他能动能说话的机关到底在哪儿呢? 那儿有生、有念吗?你这样去参究,去修,去离妄想,那么早晚会被你参出来。早晚会觉悟自性“佛”。

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征,直截根源佛所印,寻枝摘叶我不能。

解:这一段还是继续上面的说法。怎么参呢?方法简单,就是什么都放。放四大,四大是什么,就是地水火风。所谓色也。即身色皆放,远离境界。 莫把捉。就是放就放个彻底,不要一边放还要一边捉个什么玄妙境界来起胜解。那么这样远离一切境界,就是心合寂灭。于此“寂灭性”中不执着而随缘行住坐卧,并了知诸行无常一切空。这样就是如来的大圆觉。这里要分开说。一是因地,按此见解去修。一是果地,证如来大圆觉。那么因地按三法印之“诸行无常”来修(无常即不可执,即是放四大,莫把捉)。果地证达涅槃解脱的“一切空”。那么了达一切空之时,此即如来大圆觉了。

永嘉大师说,这就是决定说,什么是决定说,就是没什么可辩论犹疑的。按此修就是真正的“僧”。僧者,清净义。不着诸行,不取四大,不捉结果,就是真净行。此情就是“僧”人之情。也叫出离心或者叫菩提心。那么这三法印,是佛说的。是佛法的法印。永嘉大师说,这就是直接了断根源的佛法核心。所以叫佛所印。那么有些人不能接受这样的道理,在佛法里种种取舍,研究教理,对各种烦恼种种单独对治,永嘉大师就说这是寻枝摘叶,是没有找到根源。那么,永嘉大师是不屑于如此修的。他直接说我才不愿意这样寻枝摘叶的修,实在是太麻烦了。。。。

(补充说明:这并不是说永嘉大师我慢,看不起小乘修法。而是禅宗标榜他们直指本心,以寂灭性为引导的修法,他们说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方法。此方法只对部分善根深厚者有效。诸位读者莫要学祖师轻视小乘修法)

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怎拈得?

解:前面说,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这里说,摩尼珠,如来藏。 摩尼珠是如意宝珠,据说拥有此宝珠者,能心想事成,要什么就可以变出什么。等等。前面不是说一切空吗? 现在咋又收个如意宝珠了? 呵呵。其实就是此一切空中,本有如意宝。只是无智之人不知道罢了。佛经里对如来藏比喻为“摩尼珠”,种种妙宝皆从中流出。其实就是涅槃空中,能生万法。如此觉悟,即是觉悟如来藏的功德。所以叫如来藏里亲收得。这是更深一层的觉悟了。前面一切空,相当于是觉悟空如来藏。现在的收得摩尼珠,相当于觉悟不空如来藏。

接下来,摩尼珠有何功用? 永嘉大师说,六般神用空不空。 什么叫六般神用?即是漏尽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即六通具足。神通幻用。即是大菩萨或者佛游戏三昧。。。六种神通运用自在。也可以说是六根全成胜义,即六根成六般神用,即《维摩诘经》里说的,“心清净故,六根清净,六根清净故,六尘清净”。即净土现前。诸根皆成神通用妙用。(此非一悟即得。一般情况下,还是需要悟后起修,消除习气才能慢慢如此。所以读者们不要认为一觉悟马上就六通具足。)

一颗圆光色非色。这些幻化游戏,都是摩尼珠(如来藏)的智慧光明所照耀而显发。似色又非质碍之色。这里表示幻用自在的境界。

那么这样幻化游戏,就在不断的熟悉如来藏的功德,成熟佛的智慧。因此能得清净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并因五眼而得相对应之五力(智慧力与神通力)。这样高深的境界,没法和你们讲啦。所以说,只有你自己证到,才知道证如来藏是怎么回事。靠意识思维欲窥测这个境界是不现实的。所以叫“难可测”。

那么我们这个五蕴十八界,种种法相,就好像是在心镜里看到的种种事情。是镜子里看上去有世界。然后我们执着在这个世界里,迷惑在这个世界里。可是,这种迷惑执着,永嘉大师说,就好像是水中捞月一样。捞不着,因为水里没有月亮。镜子里也没有身心世界。意思是说,赶快醒悟吧。不要去水力捉月亮了。赶快去如来藏里收“摩尼珠”吧。。。。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解:这是说,证道的闲道人,要行道。那么行道就比较孤独了。毕竟迷惑者多,觉悟者少。而且能理解这些觉悟者的人也少。所以孤独成了常态。偶尔碰到那么个同道中人,那么会有惺惺相惜的互敬互珍惜的感情,把手同游涅槃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佛法说,涅槃为彼岸,此为最乐,又有说法身净土)。那么,这些行道的人呢,自然会调古神清风自高,何以如此,只因他解脱且无求。自然神清风自高。如何是调古?调子比较玄奥罢了。因为他无时无刻不想引人觉悟,讲出来的话可能高深难测,或者是偏智慧之语。或者诗文词句自出。(就好像六祖那样,没读过书,心有所悟,就能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名句。这调子它自然又高又古,永嘉大师一宿觉,做此证道歌,一样是调子高古!)

貌悴骨刚人不顾,就是形貌可能会消瘦或者憔悴(我认为是不是饿着了。。)但是人家是有骨气的,才不会做些低三下四受人驱使而获取饭食的事。你怎么说他也不管不顾。

穷释子,口称贫。 就是出家人,常常自称贫僧。何以贫? 一无所有嘛。但是呢,他虽然身无一物,可是却有“道”。所谓道者,涅槃的道路。此路通达能得摩尼珠。所以虽然你看他好像是贫,可是他有无价的珍宝“如来藏”的智慧。

(补充说明:佛在法华经比喻,三界为火宅。出三界为涅槃化成。于涅槃化城能修养生息,待气力充足然后能进取宝所。此宝所即指能成佛的如来宝藏。或者叫如来藏)

无价珍、用无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解:无价珍,用无尽。这是说,证道的人呢,有如来智慧,能启用如来宝藏。这如来宝藏能生出一切善妙之物,能广利人天,普度六趣。而且这个宝藏还用不尽,花不完。所以这些证道者就能利益一切众生而不吝啬。

三身四智,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无分别智、妙观察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这些如来的智慧,都在心性心体中圆满。

八解,就是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其实就是九次第定出三界。名为心解脱,也叫心自在。

六通,就是六神通(漏尽通,天眼通,天耳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然而,未得漏尽通,则其他五通都可能退失。因烦恼起时,神通变神经。各位好神通者,小心变神经哦?♂️)。

那么心性本具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这就是心地的“印”。什么是“印”? 就是标志,特征。那么圆满了这些智慧以及解脱的功德,就是取得了“心印”。此名证道。

上士。就是上上根人,一闻顿悟,顿超佛地。一决“心印”,一切就了达了。修行就毕业了。

中下的人,听了也不信。或者就根本没听懂吧。。。。或者也听不懂。。。。

那么,永嘉大师说,修行这么件事,学佛这么件事,就是在自心本怀之中,解除垢染的衣服,种种烦恼,种种执着,种种见解,都只是盖覆无价珍的垢衣。把这些都解除了,那么就能见此自心本性。 这些都是在本怀中修行。而心外求法的外道,你再精进,也不能夸是真精进。因为方向就搞错了。

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

解:这一段,看来永嘉大师被毁谤那也是有的。那么对于这些毁谤正法的人,永嘉大师就是任他毁谤。并且以本心智慧观这些毁谤的人和毁谤的事(自他无二),则成就殊胜忍辱之功德,即忍辱波罗蜜。以此忍辱面对毁谤我的人,也不怨恨毁谤的人,正好能体现本心之智的无生慈忍的智慧与功德力。

(补充说明:佛说“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可见,对于毁谤恶骂,入道之人面对时是如饮甘露的。这绝对不是凡夫的压制怒火的强忍,而是智慧之忍,且修此行时有如饮甘露的智慧之相。)

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同。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却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解:宗通,通达佛法宗旨。即通达涅槃智慧也。宗通则能自度。说通,善说佛法济度后学,即通达说法也。说通则能度人。真正智慧圆明的,他便能宗说俱通,俱此二通相者,一定是定慧圆明又不滞空的,此方堪为佛门大宗师也。所谓定慧圆明者,佛性自定,自慧,自圆明。还是前面所说如来所行之禅的行持庄严相。不滞空,此有二说,一者,不滞涅槃(小乘沉空住寂则入涅槃,即被大乘祖师所苛责,所谓自了汉,只见井地之空。)二者,运用无碍(大乘空亦不住,涅槃亦不住。进而起法身妙用,幻用自在。此表大乘无住涅槃大自在义)。这种定慧圆明不滞空的大智慧呢,不是我永嘉大师今天了达了,恒河沙数的诸佛也都是一样的。都是在这样的本性智慧中行持如来禅。狮子吼,无畏说,所谓无畏说,即说法无畏,善知善说自性解脱亦能度一切人天解脱。因此能做无畏说。无畏说即是狮子吼。说法能声震十方,天魔外道皆吓破胆。。。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解:这一段,永嘉大师说他当年,那也是劳形伤神,到处参访,费了不少功夫。自从认得曹溪路,曹溪路就是六祖的“道”。这只是个代指,因为是六祖给他印证的。实际是指自从认得了本性的智慧后,他才了知这本性智慧与生死了无关系。就是说涅槃智慧超越了生死,即是出生死,度生死,出苦海,无惧生死等等,都一个意思。了知本性智慧之后呢,那么行住坐卧都成了本性智慧的妙用。都是本性智慧的显现使用。此即是禅宗标榜的“禅”。也即是能在生活中行持的禅。这不再是小乘法中,远离一切有为法相的出离禅,而是觉悟者行持的如来禅!那么行持这种“禅”的觉者,就能行住坐卧中不迷惑,能一直处于智慧明了之中。遇到困难险阻,或者遇到种种享乐境界,他也不会被境界所迷惑,能一直处于定慧圆明不滞万法的“觉悟”之中。那么永嘉大师说,这是“坦坦,闲闲”。坦坦,即是坦坦荡荡。表示觉性广大,照了万法本性空本无碍。闲闲,即无拘束,无造作。表示万法无住,本来解脱之境界。

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死,生死悠悠无定止。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閴寂安居实潇洒。

解:这段与前面一段类似。是说释迦牟尼佛佛当年也挺费工夫,多生累劫修忍辱,生生死死没个数。。。那么永嘉大师自己也是这样,他感叹说,哎呀,生死轮回修行费了那么多功夫,自从顿悟了“无生”(什么是无生? 佛教说阿罗汉就是无生。证涅槃就叫证无生)他才明白世间这些荣辱有什么值得忧喜的呢。然后,永嘉大师就说,他现在入山游逛,住野外,在松树下打坐,没事时闲看山水静听无声的,整日以寂寞为伴。。。呵呵(这按小乘说就是修八正道,反正没啥事干,让觉悟日渐成熟,完成习气的净尽)。这样修行实在是潇洒啊。(这就是南怀瑾说的享受寂寞。也叫享清福。。。)

(补充说明:这样享清福不要享过头了哦。。。 因为享过头了,就可能成为满心阿罗汉,可能就不回心了。所以应在修行觉悟稳固之后,及时发愿,提起菩提心,上求佛的福慧圆满,下化众生同入解脱。即是六祖所说四弘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着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皆:觉即了,不施功。这是说觉悟了之后呢,他不在修有为的功用。即不再造作取舍。而是“觉”即了。(什么叫觉即了,即是觉一切万法无非自性,自性本具智慧,万法亦本智慧。)这样修,是智慧的成熟过程。是在觉中觉万法本觉。此即禅宗所谓“无修而修”了。一切有为法各各不同,但是觉即了,却无不同。不落入有为相(即是五蕴十八界的前尘往事呀。。),即是在觉即了中。着相布施,是说无智慧而行善业,虽有善果能升天,不过不能得解脱,来生总会有不如意的地方。是无常的福报。这样修和“无为的实相门”比起来,就没法比了。无为实相门,一悟顿超入“如来”地。取如来宝藏妙用无尽,这和有相门的“住相布施”比起来,就大大的划算呀。呵呵呵。。。 各位好好修吧!

(补充说明:无智慧时,做不到无相无为,那么有相的福德还是应该修的。不修连人身都难保,佛法都难闻,哪里有机会学习到无为实相门呢。一个人要解脱,是需要具备解脱因缘的。一般来说,以敬信心供养三宝,供养修行人,是结下解脱因缘的直接因果。佛制出家人要去托钵乞食,也是为了做众生福田,对外广结善缘,让众生种下解脱之因。并且一个未觉悟的,应该主动去修这些因缘。去和真修行人结缘。这里顺便说一下,现在很多人学佛,比如去参加禅修,抱着免费吃住我去试试能不能受益这样的心态去的,可是往往是这样的人,是索取的心态。心无功德,身无福报,在禅修道场吃住别人的供养。虽然有心按佛法修,可是修行就是障碍多,长久不能突破。反观一些修行进度快的人,他们对佛法心存敬信,布施供养在前,修行得益在后,这样的人修行突破很快,能快速成就当生解脱的因缘,并很快获得修行上的突破。而那些期望自己得益在前,供养看自身得益情况再说的人,这个修行因缘久不成熟,实在是急煞诸方明眼菩萨。)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瑠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云霞体上衣;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解:得本不用愁末。什么是本? 即是本来解脱之智慧。即是解脱涅槃智。那么其他都是末。本即是禅宗的“宗旨”,即是觉悟本性。 本末如何说呀? 永嘉大师也是为难啊。。 打了个比喻“如净琉璃含宝月”。 什么是净琉璃? 就是透明的玻璃。 这是比喻涅槃智。也即是本。宝月。就是宝月似的光明,此即末。 那么如何是净琉璃含宝月,就是本性体空之中,有光明本智。此即法身报身的比喻而已。法身含报身,就像净琉璃含宝月一样。是一体光明透彻的。那么得本就是得本来涅槃之智,末即是自性启用后得智之事。得根本智,不用担心后得智,迟早都会圆满。这种觉悟者的事情,是强说强比喻。无智人若作有相会,则必中毒入外道数,所谓法身慧命毒发身亡也。此说只有觉悟者的过来人才能明白。这样的人才能了解如来藏的妙用“如意珠”。然后他才能自利利他终不竭。

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为? 这还是说清凉无为的解脱境界。老在这境界啥事不干也不行啊。得干点事对不? 不然不是堕阿罗汉道了吗?那么佛性戒珠心地印,即是佛性即是心印,也是戒体。真正智慧觉悟到位的人,他一定会以佛性为戒(即所谓的胜义菩提心,心佛众生一体),从而开始起菩萨行,做度众生事。

觉悟者呢,雾露云霞等等事,乃至山川河流,天地环宇都只是体性的衣服,是体性的显现。然后他进一步就要开始行道了,降龙伏虎不为难,此即证道后的行道。这个时候,永嘉大师的锡杖叮叮当当的,就不是唬人的虚头巴脑的东东。。而是可以变成“如来”的踪迹。这就好像禅宗,度人没个一定,有时候打一棒子,吹个灯,喝喝茶,拽个跟头,看看鸟等等就让人觉悟了。因为在禅者的眼里,处处都是如来的踪迹。(禅宗说: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即行道者,什么都可以转为道用。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证极乐果!

光彻五轮禅修学苑
普愿众生皆安乐

另外推荐这篇文章:

《我已修完四禅八定和灭尽定,有问题的可以问问》

想实修实证的强烈推荐阅读此文哦!
支持长按扫码支付宝打赏长按扫码微信打赏
随喜发心❤福慧增长!

喜欢就打赏支持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2条评论

允许通知(Enable Notifications) 好的(OK) 不(No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