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卷3.[清]黄元御

六府化谷,津液布扬,流溢经络,会于气口,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医法无传,脉理遂湮,金简长封,玉字永埋。方书累架,七诊之义无闻;医录连床,九候之法莫著。既迷罔于心中,复绵昧于指下。使踟蹰之余,命饱庸妄之毒手。顾此悢悢,废卷永怀,作脉法解。
寸口脉法
饮食入胃,腐化消磨,手太阴散其精华,游溢经络,以化气血。气血周流,现于气口,以成尺寸。
气口者,手太阴肺经之动脉也。关前为寸,关后为尺,尺为阴而寸为阳。关者,阴阳之中气也。寸口在鱼际之分,关上在太渊之分,尺中在经渠之分。

《四圣心源》卷2.[清]黄元御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五之气,阳明燥金也,

《四圣心源》卷1.[清]黄元御

医学盛于上古,而衰于后世。自黄岐立法,定经脉,和药石,以治民疾,天下遵守,莫之或二。于是有和、缓、扁鹊、文挚、阳庆、仓公之徒相继而起,各传其术,以博施当世,而方药至张仲景而立极。厥后皇甫谧、王叔和、孙思邈祖述而发扬之。起废痼,润枯毙,含生育物,绝厉消沴,黄岐之道,于斯为盛。
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渐变古制,以矜新创。至于金元,刘完素为泻火之说,朱彦修作补阴之法,海内沿染,竞相传习。蔑视古经,倾议前哲,攻击同异,辩说是非。于是为河间之学者,与易水之学争;为丹溪之学者,与局方之学争。门户既分,歧途错出,纷纭扰乱,以至于今,而古法荡然矣。

倪海厦针灸笔记全部(215条针灸经验穴)

倪海厦针灸笔记全部(215条针灸经验穴) [类别]心·心血管 [问题]冠心病 [倪海厦取穴]关元、巨阙、少府、涌泉、公孙 [问题]心脏肥大 [倪海厦取穴]巨阙、…

人纪系列针灸大成(下篇)

接上篇《针灸大成》倪海厦(上篇) 人纪系列针灸篇 校勘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

人纪系列针灸大成(上篇)

人纪系列针灸篇 校勘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几千年来一直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继承和发扬中医,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使命。可是由…

略说修道明心法要.二祖慧可大师

《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障,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阴,重云灭尽,佛性圆照,焕然明净。《华严经》云:“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亦如瓶内灯光,不能照外。亦如世间云雾,八方俱起,天下阴暗,日光岂得明净。日光不坏,只为云雾覆障;一切众生清净之性亦复如是,只为攀缘妄念诸见,烦恼重云,覆障圣道,不能显了。若妄念不生,默然静坐,大涅槃曰,自然明净。俗书云:“冰生于水而冰遏水,冰泮而水通;妄起于真而妄迷真,妄尽而真现。”即心海澄清,法身空净也。

安心法门. 达摩大师

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传心法要(下). 黄檗断际禅师

问:如何是佛?师云:即心是佛,无心是道。但无生心动念有无长短、彼我能所等心,心本是佛,佛本是心,心如虚空。所以云佛真法身犹若虚空,不用别求,有求皆苦。设使恒沙劫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以故?为属因缘造作故,因缘若尽,还归无常。所以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但识自心,无我无人,本来是佛。

传心法要(上). 黄檗山断际禅师

师谓休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已来,不曾生不曾灭,不青不黄、无形无相,不属有无、不计新旧,非长非短、非大非小,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测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乃至六度万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若不决定信此是佛,而欲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与道相乖。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著相,无始已来无著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即是次第,无始已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 百丈怀海禅师

僧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门。”
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辩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日出相似,俱歇一切攀缘贪嗔爱取垢净情尽,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但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世间福智拘系,即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见总尽不被系缚,处心自在,名初发心菩萨。更登佛地。一切诸法本不自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

马祖道一禅师语录

祖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达摩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
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亦只宁;
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金刚经六祖口诀.慧能大师

夫金刚经者,无相为宗,无住为体,妙有为用。自从达摩西来,为传此经之意,令人悟理见性。只为世人不见自性,是以立见性之法,世人若了见真如本体,即不假立法。此经读诵者无数,称赞者无边,造疏及注解者,凡八百余家。所说道理,各随所见,见虽不同,法即无二。宿植上根者,一闻便了;若无宿慧者,读诵虽多,不悟佛意。是故解释圣义,断除学者疑心。若于此经,得旨无疑,不假解说。从上如来所说善法,为除凡夫不善之心。经是圣人语,教人闻之,超凡悟圣,永息迷心。此一卷经,众生性中本有,不自见者,但读诵文字。若悟本心,始知此经不在文字。若能明了自性,方信一切诸佛,从此经出。

实相宝藏论颂

此中最初宣说无有处 无有自性体性本空寂
虚空平等菩提心大界 曰何显现如来无自性
曰何虚空广大界生处 情器四大转变皆显现
如空之色彼无有自性 菩提心所现法亦如是
犹如幻化影像所显现 自性是空本无有实体
境有诸法显现时分中 菩提心中不动无实体
犹如梦境眠中无动摇 境相现时亦无有自性
境有轮涅菩提心之体 如是无动无实体相状
如是诸法若于心中现 非心亦非异于心余法
无而明现幻化之自性 当下性即超越言思义
是故心中所现一切法 现时应知性本是无有
如是如外境相无自性 有境菩提心之自性者
亦是无有之体如虚空 超绝言思说议应了知

法界宝藏论

本体离戏论,其力(用)现时,不观外,不观内,不住中间,认识明性独露,无分别取性。(惟认取其为豁然明智,以无执着分别为性)即能通达,除离戏论独露本体外,别无他事。故名无二自然智。若由说本体与其力(用),便执智(之)住(分)与显现(分)为二,谓体应不分别住,力应修习显现解脱,将修持分为二分计,乃未知关要,未识自体之现相也。此中虽别说体力(自体与其力用),然于自体现诸境时,如明镜中现诸影像,离一事一体明性独露外,更无他故。修显现时,亦自安住独露本体。修彼住时,明相不灭,自然显现。现识独露,如同影像;住识自然智,如同境体。此二无别无异,独自炯露,离诸戏沦。本来清净之法性本体,遍尽自性,名自然智。或光明智,胜义谛,本脱法身,明性菩提心等,随立何名,然应了知,此独露自体,本净自显者也。(其体澄澈独露,本净自显者也。)此大圆满所诠之本体(澄澈本体),即彼真理。或名顿断,或名炯露,或名透澈,或名本脱,或名本净,或名任运,虽有种种异名,义唯凡独露一点。

除暗明灯释

首先,要依靠听闻如大海般的教法;其次,反复思维以获得定解;而后,长期持久地安住于平等性之中而进行修持等等。就像这样的修持方法在其他多数经典中都有广泛的论述。
而如后两者,则不需要依止广泛的闻思等,而是只需依靠诸多善贤上师殊胜的恩德,以窍诀修持规与加持转移规之甚深窍诀,不断护持如手直指般所介绍之自心本觉。在家密咒士大都可以不需要通过十分艰难的苦行,而只需要很容易地在家中护持此心性,以此便可以毫不费力地抵达四种持明之地,并于即生便能现证究竟之果。这就是下八乘无可匹敌之制胜九乘之巅,阿底瑜伽的甚深之道力!

[清]黄元吉·道门语要

念不出总持门,心要在腔子里。自古三教圣人,诀惟此而已矣。修道清静无为,随地随时皆是。不用习静观空,自然止其所止。从来道本天然,无有动静终始。人欲无事于心,必先无心于事。善恶都莫思量,有甚人欲天理?如镜之光无镜,来则应之而已。本来妙觉圆明,何事修己克己?犹目本自光明,难夹些微芥子。天地原自至宽,何恶亦何所喜?虽云有作有为,成始成终靡底。勉强亦归自然,妙入无为之理。道门语要刊成,聊序其事如此。

《最上乘论》五祖弘忍大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六祖坛经》–(敦煌本)

惠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授无相戒。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万余人,韶州刺史韦据及诸官僚三十余人,儒士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

达摩大师《无心论》

问曰:既能见闻觉知,即是有心。哪得称无?
答曰: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何处更离见闻觉知,别有无心?我今恐汝不解,一一为汝解说,令汝得悟真理。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故云:“见闻觉知,总是无心。” 

《唱道真言》-[清]青华老人传

吾见世之学道者,往往谬于传习,说铅说汞,哄动一切含灵,痴心妄想,希图长生;究其所传,不过指点一二工法,自以为骊珠在握,要人财宝,受人礼拜,做出师家模样。吾每见之,未免叫一声罪过!夫修行之士,未有不了明心地,而可以跳出阴阳五行之外,与太虚而独存者。所以真仙度人,每每教人从心地上做功夫,炼得方寸之间如一粒水晶珠子,如一座琉璃宝瓶,无穷妙义便从自己心源上悟出,念念圆通,心心朗彻,则自古以来仙家不传之秘,至此无不了然矣!

关于修行求神通的危害性

而为了求神通而被附体,十分不值得。何以故?神通不敌业力。可以说,神通在世间事上起不了多大作用。该受什么报,还受什么报。这不是神通可以改变的。业力永远超过神通力。连佛都抗拒不了业力,还要示现遭受食马麦、背痛等果报,所以因果是不可能错乱的。
一旦被附体的话,这个附体因缘,一般很难解开。各种折磨,控制被附体人的精神意识和身体,被附体的人不被整得油尽灯枯,附体一般都不会离开。你说,好好一个人,给三恶道的鬼神做牛马

信心铭.三祖 僧璨

信心铭  隋—-僧璨撰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

最上乘论. 五祖弘忍禅师

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问曰:何知自心,本来清净?答曰: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照辉。

达摩大师破相论

论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达摩大师悟性论

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故经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经云: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已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反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反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经云:诸佛从本来,常处于三毒,长养于白法,而成于世尊。三毒者,贪嗔痴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承,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达摩大师血脉论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第一讲:定慧基础知识和修定的基本方法

这本《定慧之路》是由明至居士将法师所开示六讲的禅修内容笔录成小手册,之后由法师添加附录补充有关经论而成本书。致光法师,新加坡人,一九八零年于台湾受戒后到泰国森林道场参学,两年后于泰国受沙弥戒,一九八八年于腊布里受比丘戒,法名Apakaro,译名致光。之后一九九二年去斯里兰卡向Amatagavesi寻灭禅师学习禅法,于一九九五年开始教导止观禅法。

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全文注音版)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20四圣谛——佛学基础知识

——返回《佛学基础知识》书目 【四】、四圣谛 〖四圣谛的意义〗 “谛”就是如是不颠倒,既是真理。“圣谛”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四圣谛”说四种真理: 一者…

当我们有新信息时是否允许通知 好的